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乡印象-卢集供销社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故乡印象-卢集供销社

2015-03-24 作者:橹泳 来源:橹泳原创 阅读:载入中…

故乡印象-卢集供销社

  农村供销社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它仅留存于七十年代人们的记忆中,也许从其上级领导单位县总社还可能找到一些零星资料证明着它曾经的存在,而实际上现在的乡村这个单位的房屋店铺早已湮没的踪影全无,像一个没有留下任何日志和自传的亡故者,今天我想说的却是我故乡的卢集供销社,它同样也在十几年前就宣布倒闭破产,当年留下的所有门市,仓库以及宽阔的院落去年也拆迁改建成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区。我在学校毕业后也曾在这个单位上过班,只不过我的单位名称叫商业合作社,却也属供销社管辖。那时改革开放的步伐正大踏步走向农村,农村供销社也正刚刚从昔日的繁华慢慢地走向暮落。

  我县城的居住地向北走就是森林公园,昨天傍晚我与几个朋友正在那里闲逛,偶然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女子正向我打招呼,定睛一看原来是我二十几年前的供销社同事汤丽,多年不见她依旧美丽脱俗大方优雅。见面刚聊几句就将我多年前的记忆就翻搅出来,原本平静思绪也变得心潮起伏。这位汤丽原本是供销社综合门市的一个营业员,当时是整个供销社里最为漂亮美女,也是很多小伙子追求的偶像。此时她长发飘飘步履轻盈,与我多年前见到她那个时候差不多,由此我好像又回到了少年时期,想起了在供销社工作的历历往事,仿佛看见故乡街道两边翠绿的梧桐,沿街的商店林立行人匆匆。其实我想起的倒不仅仅是供销社的整体风貌,而是掀起了我蓄与内心纠结多年的情感,同事之间朝夕相对好几年,总会成为心里最难丢弃的思念,以致于将这种情感变成了自已怀念故乡,怀念童年,怀念那个时期点点滴滴的主干,无论是少年时期,还是现在的不惑之年都消解不了,紧紧慰贴与心头像一道印于自已精神缆索上的灵符,时刻提醒自已对人生情感坐标的重新确认。“生活多难情愈好,未觉人间古道沦。"正是那个时期的艰苦清贫给了我一种生活多难的情结。

  阿丽上班的门市后面是供销社的香烟仓库,每逢商业合作社门市的香烟缺货时都是由我穿过这个门市到香烟仓库去取货。由此我便与这个汤丽很熟,虽然相互之间也没有讲过多少话,但每次目光相对都会客气地笑一笑。记得当时她的门市承包人薛老板还曾介绍我与她处对象,那天的见面地点就选在供销社北边的后院墙前,后来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我们没有走到一起,不过我与她却成为特别好的朋友关系。供销社的香烟仓库保管员叫戴如柏,他的老婆是我远房的外甥女小玲,戴的年龄比小玲大了好几岁,面貌也显得黝黑苍老。很多人对他们夫妇的婚姻都有过疑惑,这个小玲身材高挑面貌清秀如何就匆匆决定嫁给一个比自已大了好几岁的人,后来我想他们最终能结成夫妻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戴如柏托关系解决了小玲的工作问题。小玲工作手续办好那天,她母亲高兴的不亦乐乎,请来村庄邻里摆了二三桌酒席,席间奔跑忙碌端茶送水,兴奋地几乎乱了方寸,好几次在席间险些滑到。当时供销社像小玲这种情况还有许多,那时有许多上班的年轻人,都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走到这个岗位的。今天遇见的汤丽就是和我一起被安排工作的女生,她当时也就十七八岁,她的工作是其姐夫朴玉安排的,他姐夫当时好像是供销社的副主任吧。汤丽不仅漂亮,谈吐更是不俗,自打她走进供销社那个综合门市后,就逐渐成为整个单位职工们的关注焦点。

  计划经济造就了供销社辉煌的气势,它的兴衰直接影响着我们那一辈以及上一辈人的生活大事,而能做一个供销社的营业员,也是当时所有人羡慕不已的职业。乡村农民一辈子都想摆脱种田,更想像城里人一样有一个风不迎头,雨不打脸的铁饭碗。那时生活条件比较宽裕的人家,大多原因都是家中有人在单位上班有固定收入。为此在我学校毕业时父亲一致要求我也到这里来上班,父命难违最后我也只得听从安排。卢集属于贫困乡村地广人稀,所需农产品与生活用品都要从外地进来,卢集供销社就是这样一个单位,农村人离不开它,这也是它留存于乡村经久不衰的理由。乡下人原本经济拮据,买紧俏商品时还要托人情走后门,看着那些趾高气扬的营业员总会让他们歆羡万状。他们还知道供销社的职工分成二类,一种是正式工也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铁饭碗,另一种就是像我和汤丽,小玲他们一样属于合同工,真正名称好像叫计划内合同工。事实上铁饭碗与合同工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不论从工资待遇还是工作性质。像汤丽,小玲这样的女孩想找的男朋友却一定要是正式工,我记得卢集供销社的大部分合同女工最后都是为了这个主要原因答应了自已并不情愿的婚事。我这个同事汤丽也是,当年她找的那个对象就是所谓的正式工,这也是我和她最后只成为普通好朋友的某些特殊原因吧!

  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步履逐渐踏碎了昨日的旧梦,终于市场上以革新战胜保守,开放战胜落后。原本理所当然的服务态度与营销方式也渐渐让人看得越来越不顺眼,当街头村尾逐渐响起小商小贩的清脆吆喝时,供销社就渐渐开始败落了。那倒像浩浩荡荡的江河流水倏间冰封,陡然亮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最早出现在街头摆摊的小商贩能出售的商品种类并不是很多,像火油,香烟之类他们是没有资格经营的,因为当时有的商品还未正式放开限制。供销社的职工们看着那些露天商贩总是带着鄙夷与嘲笑,嘲笑他们这样的几件物品能赚多少钱,撂地小摊与供销社的高高柜台相比怎么也不会构成争胜对峙的理由。有些老职工总会严肃板正地走到地摊前纠正着商贩们货物的次略,而回到自已门市时他们又是摇头又是叹息地说着这些商贩们的天真与愚昧。这种观念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却逐渐消解,我惊讶地发现那些态度和蔼满面风尘的小商贩们所做的生意却越来越红火,居然有几个人租下街头的门面房开起了一家家批发部。这些情形让供销社的老职工们再次谈论这些商贩的声音已不再那样的洪亮,气势也是大不如前。不知出于怎样的心理斗争,最后有一些供销社的职工也怯生生走进那些批发部的大门,当他们发现眼前这些既不是正式工又不是合同工的人生意居然做得有声有色时,也不得不重新低下头重新审踱原先自已的那些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领导们自然也都知道了,他们三天二遭地通知职工们开会学习,左一次动员右一次誓师。后来领导们决定将所有供销社的门市承包,让现有的职工学着那些小商贩们去经营。这样让职工们多少有点哭笑不得,领导们一再强调让他们放下架子,学着商贩们的摆摊吆喝,但却无法甩开单位许多繁琐的规定,他们从一个原本呆板的天地又匆匆进入另一个怪圈。领导们让每个承包人缴纳承包金的同时必须带上几个单位职工,负责发放他们的工资待遇。这自然是领导们的意思,他们自已可以收着职工交上来承包金,而职工创业成功与否与他们又没有必然性的牵连,那些承包门市的创业者既要考虑每年的承包金,又要背负着发放手下职工工资的重责,好不步履维艰!我曾经倒是揣摩过供销社的兴衰历程,仔细分析来看也不是偶然的,击败他们的小商小贩并不是“或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计划经济时农药化肥是农村人们必须的物资,而国家政策规定只有供销部门才有权经营,这无疑就是一把尚方宝剑,有了这把剑它也就在商业战线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每当小商小贩们买卖化肥农药时,一经发现轻则没收重则罚款。这些行政处罚大都由县工商局带队供销社配合,当年卢集供销社也有这样的队伍,没收罚款的实例也不少,然而却还有某些商贩冒险经营,当年卢集镇薛嘴村有人违法经营被查获,一次就被没收化肥二十多吨,但事后他依然还在偷偷买卖。后来当市场开放,小商小贩们都可以自由买卖农资产品时,供销社才开始衰败,因为他失去了那把尚方宝剑,失去了原有的优势,自此一蹶不振。 www.wenzhangBA.com

  说实在的市场开放这一政策乍一看来并不会产生多少弊端,但却把靠计划经济优越条件生存的企业推到第一线,譬如供销社,农具厂等。而正是由于这股浪潮的冲击,让这些单位套着原来旧有体制的禁锢泅身于风口浪尖挣扎残喘。遭受这个冲击最底层受害者就是那些下岗职工,因为他们心中时时惦记的工资待遇和劳保福利像一堵围墙,围堵着他自家庭院的一亩三分地,让他抽身不得。于是他们就被固定了地点,固定了路线,固定了出路,时间一长整个单位也被固定,只能苟延残喘,走向荒废塌驰。而那些受害者常常又不是敢于创新的人才,都是一些循规蹈矩本本分分的上班族,他们对自已的单位充满幻想,因为那里有着许多他们将来的希望。可当供销社衰败迹象的突然来临时,他们又显得手足无措。此时他们早已别无他法,要么呆在死气沉沉的供销社,要么携妻别子出去打工。昔日正式工铁饭碗的名头早已无人提起,我想在那支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里肯定有不少像汤丽小玲这样的人物,他们曾经用青春换来的工作已经不复存在,当她们挎起背包外出打工的时候不知是否回过头去,看一眼令她伤心和哀叹的供销社院落。

  我在供销社度过了二三年,正值市场开放刚刚步入农村的时候,由此我亲自目睹了供销社倒闭破产的最后时光。由于原先的体制经营已跟不上这股新潮流的节奏,致使供销社的沿街门市变得越来越冷清,生意没办法维持领导们自然不甘心,他们一次次到县总社哀求支援,县总社也没有什么具体方案,也只是一次次调研,一次次开会,而市场间那些个体商贩却逐渐变成一股惊涛狂澜,颠覆这条从旧体制走来破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世间任何事物都难以摆脱强盛劣汰的结局,计划经济没有了,供销这个词语已失去原有的含义。于是在此后的日子里,小商小贩们慢慢赶走了供销社门口的顾客,赶走了最后那一批计划经济的拥护者。供销社那些老职工对过去怀有深厚的感情,听说卢集供销社即将破产心里很不是滋味,难过的哭了起来。据说那天整个供销社的职工们聚在一起开了一场特别的会议,会议开了好久一直开到深夜,我估计那夜之后许多职工将会永久记住这个伤心日子。

  我爷爷是供销社的职工,父亲也是,我也在供销社工作了二三年。由此供销社似乎与我家有着分不开的牵连,供销社宣布倒闭那天,我们家祖孙三代坐在一起,长吁短叹,年迈的爷爷竟然多次哽咽落泪,此后祖父在茶余饭后总是谈论着供销社,谈着他开始工作时推着货郎车,手摇拨浪鼓沿村送货的情景。其实宣布破产倒闭那时,我与好多同事着实也慌乱了好几天,最后在同事王乃学的伙同下与几下岗职工一起到县城技校报了名学习电焊技术,王乃学的条件比我好,他有一辆摩托车,好在我与他关系很好,他每天都会让我搭便车一道去县城。那个技校是短期的,上级领导考虑到社会下岗人员的生活艰难而筹办起来的。我们学习时间自是不长,短短二个月就拿到了焊工证书,于是大家也就随着家乡的打工队伍跌跌撞撞漂泊到远方。离开供销社那天,正值寒冬,天空飘着小雪,香烟仓库的保管员戴如柏送的我,他开着供销社的破三轮车,劲厉的寒风将冰雪牢牢地冻在三轮车的车筐上,坐下自然是不可能了,只能站在车筐里,轰隆隆的柴油机一路哒哒哒地鸣响,带着我颠来跳去驶向远方。

  其实我是不适合出门打工的,因为我是一个很恋家的人,在外面时间一长思乡之情会愈来愈盛,也就是半年左右实在熬不住了,不得不又回到故乡。现在这些久远的往事早已模糊,偶尔想起时只能默默地难过。即使是现在边忆边写的情况下,仍然会不经意地走神废笔傻坐良久。其实供销社职工中有许多人一直恪守着诚实经营热情待客的原则,也具备多年的经商经验,他们不是不会去摆摊设点,只是他们眷念着这份自已与单位之间的感情,没有勇气割舍这份希望罢了。于是他们只能像一个只会把脉却不能开药的郎中,终日栖栖遑遑无所事事。当然时间的流逝也逐渐让他们的生活走向贫困,他们熬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后,考虑再三终于放下包袱走出了家门。好在每个人自已都学会一个养家糊口的专长,专长是自已与众不同的标志,这种专长在任何时间都会让自已脱颖而出,也会让自已凭着一技之长重新找到人生的价值。

  那年正值供销社拆迁,因为牵涉到我曾经宿舍的权属,村委会通知我回来协商。我看到留守在供销社的职工们抱着对奋斗多年单位的情感怎么也不愿意搬迁,就连供销社看大门的戴老头也伤心的悲声大起匍伏在地,场景甚为悲伤。这些留守职工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年岁太大或是身体状况不佳才没有出去打工,他们居住的宿舍是过去供销社辉煌时期所盖的砖瓦房,已多年失修多腐朽破落,但他们生活贫困又没有地方去只能占驻这里。如果房子拆迁了他们便成了无家无根之人,自然好不难过。我走在那些即将坍塌破瓦房前,依稀辨别着当年上班时间那些模糊的印迹,但怎么也感觉不到那种久别重逢后的感情。直到我又看见供销社北边的院墙全部坍塌,废墟间长满齐膝荒草时,我的心头不免也升起一种难以言表的悲凉,就在那天晚上我写了一篇文章《故乡印象-爷爷的代销点》,发表后在数个回复信件中竟然见到一个网友的评论,说他当年也是供销社的职工,有很多与我相近的同感,立时我对他便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在繁忙的工作中能见到一个生活经历与自已相近的人,不能不是最为高兴的事。但事实上我却不知道他是否会像我一样看到供销社的最后败落时,会因内心的悲凉纠结而长吁短叹。

  还要说到这个汤丽,她说今天要回卢集,既然是多年未见的同事,遇见了倒不如也和她回去看一看,于是二人一行。故乡的供销社是看不成了,那里早已拆迁盖上了环境优雅的小区。不过在原址上我倒是见到了原来供销社的同事戴如柏,他就是当年供销社那个香烟仓库的保管员,我离开家乡时他只有一个门脸不大的便利店,而现在却是一个批发水果的大老板,他早已没有了当年那种怯生生的面貌,西装革履派头十足。他向我介绍了自已创业的心酸史,谈论着现在的经济形势以及经营商机与市场信息,其间我多次邀他谈一谈供销社的情况,只不过他总是故意避开那些令人纠结的话题,让我觉得很是失落,我不好意思打断他,只能出于礼貌无精打采地附庸着。回县城时倒是搭了他的便车,他家自备有一台箱式货车留作平时进货之用,恰巧今天他也去县城。于是一路上说说笑笑倒也轻松欢快。我突然想起那年供销社破产时我也是坐着他的车离开卢集,只不过那辆车是供销社的破旧三轮车,车子一路颠簸得尤为厉害,加上那个柴油发动机的达达声十分刺耳,二人之间根本无法进行谈话。而现在他已不是当年的那个下岗职工,车子又是新式厢货没有柴油机的刺耳轰鸣,加之去县城的道路既宽阔又平坦,所以我们之间的谈话不仅愉悦而且清晰,一直传出车外,传向田野,传向遥远的天际。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