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孝顺是奴化教育 道德不是美德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孝顺是奴化教育 道德不是美德

2022-03-11 11:24:26 作者:zhangxingwang 来源:zhangxingwang原创 阅读:载入中…

孝顺是奴化教育 道德不是美德

  重庆,奇闻迭出,最近,“300名小学生集体为长辈洗脚”的“孝顺”教育,是继“大唱红歌”之后的又一出政治新剧。可惜,这次选错了对象,“孝顺”不是时尚的话题,而是早已被淘汰了的陈货。

  “忠孝”是传统道德观的核心,是几千年来等级制度的基石。“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目的,只有孝子才能成为忠臣,这是权力专制社会恪守的信条,“百善孝为先”因此而成了妇孺皆知的格言。提倡“孝顺”,其实并无多少“善意”,无非让你服服帖帖、百依百顺,先当孝子,后做顺民,从小具备奴才的优秀品质,长大后成为俯首听命、循规蹈矩的理想人才,绝不犯上作乱,实现社会“和谐”,“长治久安”。“孝顺教育”实质上就是奴化教育。

  道德的设计原则,是为了让一部分人自觉做出牺牲,使另一部分人得益,而提供合理性的依据。所谓“忠孝”,就是惟命是从,下级无条件服从上级,小辈无条件服从长辈,下级、小辈必须随时随地、自觉地、理所当然地为上级、长辈做出奉献和牺牲。“忠孝”道德观的自然延伸就是“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直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即所谓“仁义”。“忠孝仁义”道德观的实施,最后得益者,只能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权贵阶层。因此,提倡道德也是一种纵容变相的掠夺行为。

  “孝”源于等级意识,认定子女生来只能顺从、侍奉父辈,不可改变。主张“孝”等于宣告等级制度是天经地义。“孝顺”教育,是一种政治行为,促使父子形成两级关系,与子女关爱父母的亲情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是强行灌输的,而后者是发自内心的。前者要求子女在父辈面前,一生都必须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后者则是使两代人亲呢友爱、和睦相处、共享天伦之乐。至于“赡养”,则是子女的责任,是对父母养育的一种回报,与“孝顺”风马牛不相及。子女未尽责任,可依法处置,“道德”何用之有?若是父母未尽养育责任,子女又谈何回报?

  显而易见,道德不是美德,将道德当成美德,是故意曲解。道德是等级意识和产物,而美德却是生命本身所固有的。以群体作为生存方式的任何生命体,生命个体之间的团结互助,彼此关爱、分工合作,是保持生命群体生存、繁衍的必要条件,是抵御自然灾害、防止被其它种群灭绝的一种本能,只要观察蜜蜂、猩猩、狼群的生活习性,也就一目了然,这种本能就是生命的“美德”。人类是自然界中智力最高的生命群体,毫无疑义,应该具有比其它动物更强的“美德”。

  “美德”与“道德”的根本区别在于:一是来源不同。“美德”是生来就有的,是生命的本能,像婴儿惊恐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扑向妈妈的怀抱;鸡雏危险时,母鸡会毫不犹豫地展翅保护;而“道德”却是人为设计的,再通过教化而强加于人。二是目的不同。“美德”的受益者是互相的,或者是群体的,是双赢,是共赢;而“道德”,却是牺牲一方,让另一方得益,或者多数人受损,少数人受益。

  “尊老”是道德的另一面旗帜,实质是“孝顺”的变奏曲。“老”,要看是什么样的“老”,若是天然的人参,越老越珍贵;若是救死扶伤、高明的中医,越老越受人崇敬。要是倚老卖老,像那个乘公交没人让座、就往女孩身上坐的老家伙,像受人帮助,却讹人钱财的南京老太,还值得尊重吗?抽象的“尊老”的道德说教,是何等的虚伪!尊重,是不分男女老少的,只有自重者才值得尊重。这么简单的道理还需要启蒙吗?平等社会,没有人享有“必须受尊重”的特权,即便是名人、富人、老人。尊重是互相的,礼让,是权利的赠与,理应道谢,决非因为“老”,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法制社会,就算不礼让、不帮忙、包括见死不救,都是公民的应有权利,用所谓“道德”加以指责,不仅是荒唐的,而且是侵权行为,是对公民正当、合法权益的践踏。只要做到“不损人利己,不违法乱纪”,就是合格的公民,“学雷锋,做好事”,不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人、助人,取得成效者,是对他人和社会的额外贡献,应予以褒扬;若是越帮越忙,还是有点自知之明,不帮为好;“舍己救人”,只是得失相当,动机虽好,也不宜提倡;若是“舍己还救不了人”,酿成更大的悲剧,不但不能提倡,而应坚决制止。可是“道德家”们却只问动机,不顾效果,往往能将丧事当喜事办,将不幸之逝者封为“英雄”、“烈士”,蛊惑人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继续充当道德的牺牲品。可见那些所谓的“道德家”,才是最不负责任的,最没有道德的。

  还有“尊师”,它与“尊老”同出一辙。只有合格的教师才值得尊重,只有德才兼备、突出贡献的教师才值得尊敬,这是起码的常识。若是沾上“教师”职业的都必须“受尊重”,则是特权。那么请问,其它正当职业该不该受尊重呢?像那些不负责任、打骂、性侵、虐待学生的“老师”,像有强奸嗜好的“山木”式的“教育家”,也值得尊重吗?显然,“尊师”是道德的伪命题。至于依然有人仍在怀念的“师道尊严”,则是赤裸裸的等级观念,更不值得评论了。

  或许人们不禁会问,既然“美德”是生命的本能,为何不能在人人身上、时时处处表现出来?美德的“双赢”、“共赢”的特点决定了,它所能起的作用与社会的状态密切相关。社会愈公平、愈和谐,美德就会无所不在,互相帮助、彼此关爱成了家常便饭,习惯一旦成为自然,人们甚至都感觉不到美德的存在;社会愈不公平,愈不和谐,互相猜忌,彼此提防,它会自动收敛;若是社会的不公平一旦击穿了人们所能忍受的底线,比如做了好事却反而受罚,它就只好隐身不现。人心的冷漠,并非是美德的丧失,而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保护,是对社会严重不公的无声抗议;当社会的不公平危及普通民众的生存时,光靠“互相帮助、彼此关爱”,已经无济于事,对此,“美德”则会一反“温良恭俭让”,表现出更为重要的、威武不屈的一面:以牙还牙,以暴制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变革社会,还之以公平。完整的“美德”,一定是琴心剑胆,它不仅仅局限于匡扶正义、助人为乐,而且敢于挑战权势,与邪恶争锋。

  退而言之,就算举办者用心良苦,“孝顺教育”真能改变社会风气吗?从历史看,哪一个暴君曾被道德感化了?李世民算是最著名的有德明君,他孝顺吗?“学雷锋”热火朝天,莫过于文革时期,那算是理想社会吗?再说,一个正常的健康人,有必要让孩子给你洗脚吗?“洗脚”的画面不正是旧社会奴才伺候主子场面的重演?!难道我们愿意回到那样的社会吗?用如此拙劣的方式教育学生,亏得这些“教育家”们想得出来,而且大肆宣扬,竟然还能有不少捧场者,岂不是咄咄怪事!社会风气的改变,制度变革才是决定性因素,道德除了粉饰“不公平”之外,难有其它作为。这点道理,稍有政治和历史常识的人,本是心知肚明,所以故作回避,自然有其不可告人的原因。

  建立在等级观念基础上的权力社会,很难主动实行制度变革,当社会不公平危及多数人的生存时,改朝换代、政权更迭,成了制度变革的唯一选择。为了延长同一政权的寿命,借助道德势在必行,因此,道德才成了权力社会的宠儿。而建立在民主、法治基础上的资本社会,制度的制订和执行,由民意推动,人与人的平等的契约关系取代了等级关系,摒弃特权,讲究权利与责任对等,已成共识。假如人人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试问还能有市场经济吗?显然如今道德已无用武之地,成为弃儿势在必然。即便你声嘶力竭地呼唤,也是徒然。

  可是如今中国为何依然盛行道德说教?原因有二:一、当今中国的大部分的资源和财富仍然为权力所控制,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权力社会的特征;二、民众之中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不仅仅表现为对道德的恋恋不舍,而且政治上对“清官”、“明君”情有独钟。这也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如何让权力不干预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使社会的资源和财富形成合理的分布,才是解决“不公平”的关键。关键问题不解决,其它也就无从谈起。其次,社会的矛盾主要应靠立法去解决,而不是靠道德说教。道德本无明确的标准,也无法作为判定是非的依据。只有社会趋于公平,又有明确的法律约束,社会成员才可能和谐相处、彼此信任,那么互相关爱的“美德”就会自然浮现。

  目前中国教育的主导思想、方针、体制,弊病百出,早该反思。别说倒行逆施的“孝顺教育”,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也是一句空话。其结果,要么培养出没有独立思想、没有创新精神、只知按部就班、墨守陈规的“庸才”,要么是给他人作嫁衣裳,为输送“精英”移民出国铺路搭桥。而现代教育的最基本的核心思想,第一重要的只能是自由、平等、法制、责任与权利的教育。自由才能发挥每个人的天赋;平等意味着拒绝特权,不存在“孝顺”与“被孝顺”;法制告诫人们行为的尺度,应以不损害自身、他人、社会、环境为限;责任与权利的对等统一,是在提醒“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哪怕是亲如父子、情同母女。一旦多数人对此形成共识,那么每个健康、正常的成年人都会明白:除了自己努力,负起责任,才能得到相应的权利;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除此之外,别无出路。政府的职责是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而不是以救世主自居,只知发号施令。沿着这一思路,就是建立民主、富强、和谐社会的方向,背离这个方向,中国就不会有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