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 元德秀琴台善政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元德秀琴台善政

2016-10-11 作者:将相河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元德秀琴台善政

  元德秀琴台善政

  赵光耀

  在我的朋友圈中,懂得古琴的有中国音乐学院的赵登营教授、有中央电视台音频部的牛桂吉、有舞钢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梁葆,还有中国服装高级定制大师刘威。早前,我在舞钢市接触到轧琴,见到了300多年前的实物,心中颇为在意;再往前追,在中央电视台第九演播厅,我亲眼见过艺人弹奏古琴;而年代再久远的古琴则是在全国各地博物馆中所见。因此,我心目中的古琴是银杏树一般、化石级一般的东西。因此作为相当古老的乐器,《尚书》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这是从政治层面看待古琴。能够与其对接上的不是我们熟悉的武汉古琴台,那里有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也不是成都古琴台,那里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更不是西施古琴台,那是西施抚琴的地方。而是地处鹰城鲁山的古琴台和单县宓子贱弹琴的古琴台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鲁山的古琴台留香千古,正在于唐代县令元德秀政声人去后,留下的“琴台善政”美名。

  钱穆《孔子传》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千百年来,中国人于文化氛围中,少不了古琴相伴,涵养陶冶。少年诸葛亮在鹰城被唤作“卧龙”之时,亦有弹拨古琴的情趣,更有空城计的断弦危机,以及临危不惧的气概;黄庭坚初到叶县调试琴弦,万般弹来终觉苦,便知人间民生难;苏轼魂归郏县,钧天之乐总相伴。由鹰城遍看中国历代文人志士,必得有“琴棋书画”一样文化的滋养,方能登堂入室。故而,元德秀作为周身流淌鲜卑族贵族血脉的后代,从鲁山商余口成长,到做鲁山县令,弹奏古琴,乃得大雅本色。鲁山县城古琴台坐落在县二中院内,每次经过,往往沉浸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中,心灵感动和震憾不言而喻。可以说历经千年,初心可鉴。

  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记载,元德秀(696—754),字紫芝,唐朝河南(今洛阳市)人,世居太原(今太原市),后移居河南陆浑(今嵩县),唐代诗人。他是后魏昭成皇帝孙常山王遵的后裔,鲜卑族,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始易姓为元。他是唐代诗人元结的宗兄和老师,举家迁到鲁山商余口的元家人门风正派、世代清廉。元德秀的父亲曾任延州刺史,但两袖清风,居官清廉似水,他在元德秀幼年撒手人间后,留给元德秀除了两间草舍,还有一张古琴。少年时饥寒交迫,却并没有影响到元德秀打小天资聪慧,刻苦学习。十年寒窗,他饱读诗书以外,还酷爱祖传的古琴。《击壤歌》《尧戒》《南风歌》《禹王牒辞》《夏后铸鼎繇》都在他指尖流淌过。

  正是音乐陶冶情操,他为人堪称楷模。史书记载,他对老娘十分孝顺,曾经背着老娘千里赴京应试,以贤孝闻于四方。古今同理,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曾在大同矿务局,年轻时背过自己的父亲上学。同样以孝顺赢得口碑。再说元德秀考中进士后不久,母亲去世,他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建一间茅棚守护,吃饭不放盐酪,坐卧不垫坐垫和席子,并刺取身血写佛经画佛像,报答母亲养育之恩。服丧期满,因为贫困调到南河县任县尉,他在当地有惠政,贤名突出。黜陟使是唐朝的官名,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年)又派大臣以六条巡察全国各地,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同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正是凭着黜陟使向皇帝报告了他的事迹,朝廷提拔他做龙武军录事参军。

  《唐书》有载:“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有祀,吾何娶为?’”兄子襁褓丧亲,他亲自抚养成人,视如己出。由于没有钱请奶妈,元德秀就亲自喂养他,等到侄子能吃饭了才停止喂养。民间传说,元德秀恨不成女,遂感天动地,双乳乳侄。侄子长大后,他又操心为他娶媳妇。后来因车祸伤足,不胜军职,开元二十三年调任鲁山县令。从此,这位精通音律的琴师,便按照“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儒家经典理论,独辟蹊径,探索一县的治理之道。

  从鲁山董周乡群虎岭地名中可以窥斑见豹,所谓虎化成女的传说也由来已久。但在唐代鲁山境内却出现过猛虎伤人的事件。由于猎户捕捉不力,一度造成虎祸。当时,狱中有一壮士愿去捕杀猛虎立功赎罪,元德秀见其诚恳,即允准了壮士的请求。当时有的官吏劝谏元德秀:“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道:“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壮士出狱后第二天,果然背负虎尸而归,举县感叹。

  开元23年,唐对回纥用兵取得胜利,唐玄宗驾游东都洛阳,在五凤楼下搭设舞台,命令三百里以内州县官吏带艺人献歌舞以示庆贺,并以“且第胜负加赏黜”。许多刺史、县令这下慌了神,为了取悦皇帝,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献媚,诸如精选优秀歌伎,身着锦绣服饰,极尽歌功颂德之词等等。唯独元德秀不这样认为,作为和唐玄宗一样擅长音律的人。他倒心性自醒,自编的《于蒍于》歌,仅培训乐工数十人,舞衣也不着鲁山丝绸,简单大方,在五凤楼前联袂歌《于蒍于》后,玄宗听罢曰:“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又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玄宗免去了河内太守职务,同时由于元德秀敢于犯言直谏的秉性和表现,免去了鲁山部分赋税和徭役。元德秀品性高雅,为官耿直清廉,颇受百姓爱戴,其威望由此更高。

  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时任鲁山县令元德秀始建琴台,距今已历1273年。琴台遗址我早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走进鲁山二高,尽管昔日高俊的古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堆夯筑的黄土有3、4丈高,隆冬时节,生长的树木干枯、凄凉一片。环顾四周,发现有几块青石深嵌入黄土之中。从侧面爬上古琴台,远眺西山翠峰,沙河蜿蜒,露峰拔秀,平地田畴。而少年不识琴音古的我,没有听到鸣琴铮铮。而是玩性正浓。但千载悠悠的琴声中,却因砥砺出鲁山人才辈出,唐文学家元结、书法家颜真卿的元结碑、抗金英雄牛皋、“五四”诗人徐玉诺等等,他们赤胆忠心、淳厚刚劲、特立独行,以其鲁山特性而影响到我。后来,待到了解到元德秀后,我不止一次地走进鲁山琴台,遥想当年高台之上,元德秀抚琴与民同乐的镜像,心中充满了无限向往。都说知音难觅,在我看来,至少元德秀不缺知音,而且他的粉丝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为什么鲁山老百姓皆是元德秀的知音呢?一次次路过琴台,都若有所思。元德秀何以能做到勤政爱民?何以能琴台善政?(伤感日志大全 www.wenzhangba.com)

  无独有偶,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高才弟子宓子贱曾做单父宰,任期三年间,任人唯贤,万事为民先,单父因而大治,可谓奸邪不作,盗贼不起,人民安乐。闲暇之余,宓子贱时常登上城边一高埠弹琴,抒发情怀。他卸任后,巫马施继任县宰,愈加勤勉,很有政绩。为纪念两位县宰治单的不凡业绩,后人便在宓子贱弹琴处筑起一座高台,称为“琴台”(亦称“子贱台”、“单父台”)。鲁山琴台与之如出一辙。此后元德秀公暇或农闲时节登台弹琴,对围观听琴的人嘘寒问暖,了解下情,并将所带饭食与民众共餐同饮。由于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百姓们乐意和他交谈。每逢他弹琴时,四乡百姓闻之,聚者数百人。元德秀利用机会宣布施政措施,征求百姓意见。每至收获后百姓听到他的琴声就自觉将粮税送到县衙。元德秀不仅把古琴艺术由曲高和寡变为雅俗共赏,还把琴台当作与民同乐和“审音理政”的窗口。宋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描写为“琴台善政”。

  《溪山琴况》中对琴韵之美二十四况做了绝妙的概括: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无一字俗,无一语暴,其儒道两家的“中正和平”、“清微淡远”的雅正虚静精神体会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元德秀抚琴不事浮华,抖落世俗,放逐蛮力,追求清微远谈,力求天人合一,人琴合一。正因为这样,元德秀用以自己获得的古淡疏脱、淳静和远、萧散简远、恬淡清逸的美学感悟,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鲁山人。

  据史书记载,元德秀终生以七弦为妻,不曾婚娶,平日俸禄,多用来扶老存孤,赈济穷困百姓。在鲁山任期满后,他仅落一匹布和他的书籍,别无分文。他独爱陆浑的山水之美,随后驾柴车而去。靠着祖上留下的薄田数亩,住着无墙垣的草庐,古书说:“篱笆为户,不置锁钥。”遇到灾荒年,他有时候一天也不生火,平时他嗜好喝酒,常常独得其乐,弹琴自娱。有人拿着酒菜过来跟他吃喝,从来不问是否贤人是否俗人,一律视为酣饫。此时,元德秀写下《归隐》诗:“缓步巾车出鲁山,陆浑佳处恣安闲。家无仆妾饥忘爨,自有琴书兴不阑。”在陆浑立塾执教十五载,元德秀先后培育出李华、元结、程休、邢宇、宇弟宙、张茂之、李萼、丹叔、惟岳、乔潭、杨拯、房垂、柳识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学问家、教育家等。德秀善文辞,著作有《道演》、《礼咏》、《广吴公子观乐》、《现题》、《蹇士赋》、《破阵乐辞》、《于蔿于》等。他用《蹇士赋》以自况,《旧唐书文苑传》为高人所称道。房琯每见,叹息道:“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紫芝眉宇”后来形容人德行高洁。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元德秀一生清贫,家无余资。《元鲁山墓碣铭(并序) 》记载,天宝十二载九月二十九日元德秀病逝于河南陆浑山中,逝世时无安葬之物。学者高其行,称曰元鲁山。门人谥曰文行先生。李华为之撰《墓碣铭》,元结撰《墓表》,颜真卿书丹,李阳冰雕刻,后人称之为“四绝碑”。《旧唐书。文苑传》将元德秀与李华、萧颖士、李白、杜甫等并列为文苑明星,并将元德秀与萧颖士、刘迅合称当世的“三贤”。

  立“言”为“圣”,立“德”为“贤”,元德秀可谓言德皆立。从唐代李华、颜真卿、萧颖士、白居易、皮日休、孟郊、李阳冰、元结、卢载、独孤及、权德舆、裴敬、李翱、林宝、郑处诲、李肇,至五代的王定保、刘晌,再至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梅尧臣、蒲寿宬、林同、晁冲之、陈造、徐钧、陆游、李廌、陈孔硕、苏籀、李洪、王谠、李昉、乐史、司马光、钱易、孔平仲、欧阳棐、祖琇、鞠承之,再到元代的辛文房,再到金朝的元好问,再到明代的赵南星、高信、黄桂林、陈孜、蒋希周、江溥、李维褀、梁纯、罗文宝、姚裕、李正儒,再到清代的徐松、顾炎武、李慈铭、钱谦益、孔兴鲁、吕士龙、宋名立、丁炜、任基田、刘汉宠、傅燮诇、臧眉锡、贺锦标、李茁、王雍、仝轨、谢锠、郭炎、杨孕灵、刘善志、陈坤载、康基渊、郭宏俊、王廷槐、张其昆、潘承枫、鞠捷昌,再到民国的温小岑,他们都在从不同的程度上歌咏元德秀。而所见碑石,以及古代史书《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广记》、《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唐才子传》、《登科记考》、《鲁山县志》等,都在从不同程度上歌颂过元德秀。

  其中,选取几首,供大家赏读。唐代萧颖士《九月陪元鲁山登北城》留别其三:“赖兹琴台暇,傲睨倾菊酒。人知岁已登,从政复何有?”皮日休诗中写道:“吾爱元紫芝,清介如伯夷。辇母远之官,宰邑无点疵。三年鲁山民,丰稔不暂饥。三年鲁山吏,清慎各自持。只饮鲁山泉,只采鲁山薇。一室冰蘖苦,四远声光飞。退归旧隐来,斗酒入茅茨。鸡黍匪家畜,琴尊常自怡。尽日一菜食,穷年一布衣。清似匣中镜,直如弦上丝。世无用贤人,青山生白髭。既卧黔娄衾,空立陈寔碑。吾无鲁山道,空有鲁山辞。所恨不相识,援毫空涕垂。”元结作为元德秀的族弟,由元德秀教育成长起来,作为诗人,他在《元德秀赞》中写道:“英英先生,志行卓异。口唾珠玑,衬怀奎壁。家而孝弟,国而忠赤。至今鲁山,琴台百尺。”明代诗人姚裕在《琴台》一诗中写道:“琴台百尺枕苍天,今日登临忆往年。漫想紫芝为政暇,几多情思付丝弦。”明代成化年间,鲁山教谕陈孜在《琴台善政》一诗中写道:“贤侯德政爱民深,百尺高台静抚琴。一曲清风弦上调,满腔和气轸中吟。伯牙昔日堪同操?单父当年不易心。高山流水非独乐,至今追慕仰德音。”

  时至今日,琴台善政不仅是元德秀名扬千古,而且也为鲁山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财产。每每走近鲁山,看古琴台,遥想元德秀当年风采,我们鲁山人都视为是自己的一个精神家园,从中汲取的精神和力量是源源不断的。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 元德秀琴台善政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