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吗
爱情吗
想起一个笑话,一只老母鸡说:“死鬼,我是你的小心肝儿。”
公鸡说:“滚犊子!指错地方了,你是我的一条肋骨。鸡肋,没味儿!”
我们七零后的教科书上曰:“爱情是一对青年男女,基于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发自内心的相互爱慕。”说的挺正经的,“发自内心”说的好,这种事儿要是不正经就算不上爱情了。
那时候的少男少女之间是充满神秘感的,想象多于实战。因为认知不全,胆子就小,也就有了朦胧感。看到国外电影中的接吻镜头,我们很多人都会紧张的直哆嗦,还有一点儿淡淡的伤感。暗自真诚的祝福他们,以后千万别把对方甩了。
我们那一代的感情表达方式的确有问题,许多男生为了一个女生,寻死的心思都有了,可就是不敢当面说出来。有的男生明明是想占有人家,还酸溜溜的写了张纸条儿塞到女生手里,美其名曰“我为你写了一首诗”。那时候文学青年特时尚,在青年人当中的地位绝不亚于现在的“富二代”。当时还不兴送鲜花、请吃饭这一套,比较通用的泡妞手段是递纸条,将女生约到山清水秀的僻静处,谈理想、谈人生、谈文学。许多男孩跟垂涎已久的女孩子谈了好几年的人生理想,还是没有占到人家便宜,最后不是当人家的哥哥就是成了人家的弟弟。最可恨的就是那些个女生,明知道有个男孩对自己痴心不改,自己也挺受用,可就是不把关系烙实了。并且还来者不拒、特价而沽,生怕错过了更好的。有些有点骨气的男生也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进行疯狂的报复,最后落了个两败俱伤。我很敬佩班里几个不太漂亮的实力派女生,他们大多都是感情沟通的勇将,单纯、直接、直奔主题,没什么花架子。当时班里几个有点儿姿色的男生都是被她们斩获,不管以后结果如何,不可歌也是可泣的。学生时代的所谓爱情成活率一般都不高,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规律。我周围熟悉的人当中,从青梅竹马维持到现在的不超过三对。
参加工作以后都讲究实际了,那种动不动就不活了的故事似乎都发生在港台言情小说中或者民间故事里,现实版的还真没见过。在这一时段,婚姻重于爱情,别人介绍的方式多于自由恋爱的,一般都叫“处对象”或“搞对象”。感觉差不多就行,一旦处上了,一旦搞定了,就立马结婚,一起过日子。办个证儿,亲戚朋友一起吃个热闹饭,然后该干啥干啥,不就那么点儿事儿嘛。好像只有言情小说和影视剧里面才一惊一乍的,好像还有意美化一番,弄点情调什么的。处在这档口的男女青年,一般也都经历了些风雨,不再指望见到彩虹了。多数都已经久经沙场、几易其主,谁也不用瞧不起谁。结婚前相互了解的主要是健康状况,个人收入,别太不靠谱了就行。(励志名言 www.wenzhangba.com)
不想自食其力的想法,女性远多于男性。我见过的许多同时代的人,都是这么勾搭上的。不会再有人在意对方是不是爱好文学,有没有艺术气质了。也有些在婚后又培养出爱情的。这些人一般在婚前没有正经谈过几次恋爱,对生存的压力多数都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所谓的爱情在身体的本能欲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早就离了,相对那些还在一起凑合着过的,倒像是解脱了。
我本来想写篇言情小说的,可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我实在没有能力把他们瞎编成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要是现在还让我搞对象,那我也会先了解一下那女子的生存状态,别太纠结了,长得不用太漂亮,能自食其力最好(这是多数人能维持自尊的底线)。个人经历越简单越好,这样的女的有安全感,所处的环境不会过分的磨砺她们,她们有条件保持善良和纯洁。
九零后以后的爱情我是没有资格仔细描绘的,我只是一个有点儿眼馋的旁观者,用印象主义的写意手法说个大概齐。相对于我们七零后,他们在这方面勇敢的多、也成熟的多。他们多数都没有什么生存方面的压力,并且都比较实际。这样他们就可以既保持善良,又不至于弄得太虚无缥缈。缺点是多了点虚荣,把钱看的特重,疲于享乐而少了点儿情调。这都不重要,可稍纵即逝。经常看到他们缠绵于公园、校园和街头巷尾,大口吃着零食相拥而过,就算是短期玩玩,也没什么好指责的。我真心的希望他们的爱情能存活下去,白头偕老,因为我信这个,我们这些人本来就没什么明确的信仰,要是连爱情都不信了,还有什么盼头。
要下雨了,街面上盛开了几朵小花伞。
我麻木的在大街上游荡。大街上到处都是看上去很像那么回事儿的爱情。
一辆挤满了肉体的公交车疲惫的叹了口气,从我身边滑过……
就像电影结尾那样,再来点感人的音乐吧。
别再考虑与爱情相关的劳什子了,我想找个小摊子喝两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