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共读 | 求仁得仁,种豆得豆,唯望心安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有书国学共读
今天我们将共读《楚亡》的第四章“荥阳对峙”
这个部分,主要讲的是楚汉相争的中部战场,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带拉锯对峙这段历史。
第一,张良为什么极力反对分封六国后人?
第二,陈平为什么会得到刘邦的重用?
第三,范增离开项羽,真是因为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吗?
01
垓下一役,项羽突围仅剩二十八骑,项羽慷慨激昂地跟部下陈述辉煌过往,后说“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死都不怕,却怕别人说他不会打仗,不够神勇。
如果说他把刘邦视为对手,比战场神勇,比领兵对阵,那么他早就赢了:
刘邦先入咸阳,但是他一生气,刘邦就乖乖去巴蜀了,不敢再提什么怀王之约;彭城大战,刘邦领兵56万,他只带3万人,刘邦就让他追着打狼狈不堪;就算是荥阳对峙,刘邦也几乎不敢和他正面交战,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弃城逃跑。
刘邦自己也知道,正面交战,自己讨不到什么便宜,所以多用智谋,而少拼蛮力。在项羽一心一意要靠自己的勇武征服刘邦的时候,刘邦在干些什么呢?
刘邦让陈平想办法离间楚国内部,使楚国君臣失和,项羽如失左膀右臂。其实也用不着别人离间,项羽本身就太过看重自己的个人力量,不注重团队建设,缺少作为领袖的谋略城府。所以,只要稍加运作,暗中嫌猜就会转为公开的矛盾。
刘邦还积极支持彭越的军队,并另外扶植了刘贾和卢绾队伍,配合彭越,不停地骚扰楚国是腹地,到处小规模作战,开启“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的游击战模式,牵扯项羽的精力和兵力,使他多线作战,疲于应付。
刘邦听从郦食其的建议,趁项羽征讨彭越,夺回敖仓,重建成皋-荥阳防线,做出制伏天下的架势来给诸侯看,令诸侯归心;就算是魏豹这样的反复小人,刘邦也耐心地与之周旋,利用其旧魏王的身份怀柔民心,而不是一刀劈了他或者烧锅水煮了他。在细处,刘邦真是做足了功课。
可怜项羽——一代战神,到死都不明白:争天下,斗智不斗力。
02
不知道项羽是不是狮子座,英雄情结重,偶像包袱也重。不光想要赢,还想要每一步都赢得漂亮。
因为当政的权力实在太大了。权力诱惑下,太多人前仆后继,你无法预测你的对手是个什么样的人,无法预测有多少人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你,无法预测他们挖好了多少阴险狡诈的陷阱等着你。
所以,想要在官场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放下偶像包袱。
一旦你当权,身边的人或者偏爱你,或者惧怕你,或者有求于你,他们都会争着去美化你;而一届草根,不管多贤德,多有韬略,生活质量和人生成就的上限都已经限定了。
不为虚名所累,这一点,楚汉历史里,实践最成功的,应该就是陈平了。
陈平出生在旧魏国一户穷人家里,娶了富人张负的孙女,凭借张家的财政支援开始崭露头角。
陈平先是效力魏王,不得重用改投项羽,又因在司马卬反复倒戈被项羽迁怒逃到刘邦处,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撒手人寰后,又跑去对吕雉表忠心,成了吕雉的心腹,吕雉死后,他又高唱非刘氏不王,主谋灭了吕氏一族。
可以看出,陈平的一生就是被利益所驱使的一生,毫无气节、操守可言。
但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但是关于陈平的公开记载并不多。
两千年来,陈平是一个若明若暗、不清不白的人物。能查到的陈平公开的种种行迹,常常是先放火后救火,先投毒后治病,两面三刀,不知是功是罪,看不出是人是鬼。
但是,陈平确实做到了,为数不多的,始终高居庙堂并能够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
当然,你也可以骂他见利忘义,卑鄙无耻。
但是我们研究历史人物啊,其实就是在研究因果的逻辑。不是像教科书里面讲的,我们要向谁学习,不向谁学习。因果,有时候不尽然是像教科书里面讲的那样。要靠我们自己体会。
你和谁的家世背景最为相似?这些人里你最想要谁的结局?那就向谁学习。
做人这件事,没有是非对错,只有求仁得仁,种豆得豆。自己心安便好。
或许,可以将韩信和陈平放在一起比一比。同样是出身草根,胸怀大志,几经辗转,一个凭军功封王,一个靠计谋拜相。
陈平靠婚姻攀附权贵,韩信忍胯下之辱;陈平投魏、投楚、再投汉;韩信也是因为在项羽账下不得重用就转投刘邦;陈平趋炎附势,跟着谁最有利,就为谁效忠,下一章会讲到,韩信也在破齐后便向刘邦自请封王;所以,可以看出,韩信也是一个懂隐忍、重利益的人。
但是,两个人的结局却截然相反,为什么?
- END -
作者介绍
小楼,有书智库作者,资浅文案,相信文字有灵魂,没事码码字,维护兵荒马乱中内心世界的秩序。
主播介绍
童颜,有书签约主播,原电视主播。童颜鹤发,我一直都在。公众号:童你听(ID:urwarm219),个人微信号:urwarm666。喜马拉雅:童颜格格,新浪微博:童童夜话。
颜值高的人都会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