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佛系盛行,看佛陀如何从人间走上了神坛?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佛系盛行,看佛陀如何从人间走上了神坛?

2018-01-26 07:30:12 作者:王人义 阅读:载入中…

佛系盛行,看佛陀如何从人间走上了神坛?

   写在前面

  Rainbow Bridge

  2017年底,“佛系”一词突然网络上成为热词。其含义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并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人生态度。而这个词最早来自于2014年的日本,当时该国一本杂志描述了“佛系男子”,遂流行。既然“佛系”盛行,那我们该如何看待佛系文化以及其立足之根源佛文化?王人义牧师对佛文化进行了深入探析,从中我们会发现,佛陀这个古时印度诸侯国的王子,从来没有自封为神,而是被后来人硬生生抬上了神坛。而佛学作为一种哲学,亦被人无端高举。

  【人义专栏】之“文化探析系列之五”

  文|王人义(牧师) 

  三十多年前,在新加坡与一位当地的佛教徒探讨佛教问题,当他一口否认佛的神性,而慎重地告诉我:“在原旨主义的佛理之中,佛就像中国老子与孔子一样,是为人生的自我解脱指明一条光明大道的圣人,而中国佛教却把佛祖奉为神明,并希望借助与佛祖的神力得到拯救,并杜撰出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谎言。”

  他的观点让我大吃一惊,从而认识到释迦牟尼开创的佛学,实际上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哲学。原来,生长在印度婆罗门教信仰环境之中的释迦,虽然出生时贵为一个诸候国的王子,但人生的生老病死梦幻般的人生,迫使他重新定位自己思考自己的信仰,终于明白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遂以为人能解脱,是因看透人生之虚幻,生老病死之痛苦,毅然放弃妄念执着,就能超脱因果轮回之苦,如此修身行善,盼来世能不再做人,而进入涅槃化境,就是一个无我静寂之境界

  于是,他将这套对宇宙人生之领悟,化成“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道理,去教化弟子,盼也能导人明白人生之谜,遂被称为“佛陀”(Buddha)即开悟者。以下我们就以“四圣谛”为主导来了解佛学的精髓,并借以思想和探索生命的真道。

  佛陀:人家从来没自封为神哦!

  1

  苦谛:人生八苦需修行

  在佛教的修行之中,有意要把修行者送到墓地、太平间、茅房等地方体会人生“无常、苦空、不净”的生存本质,从而认识人生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等人生百态,感悟人的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死亡,并且在生命的过程中被各种欲望困顿所捆绑,还要受到“色、受、想、行、识”等五个感观机能诱惑和辖制。

  更可怕的是,这些苦难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和逃避的,只要作为人的主体和表象世界的客体的存在,人与世界的对立与冲突不可避免,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会产生痛苦。所以,人生的痛苦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借以在苦的感受经历中全盘否定人生的价值肯定人生追求的虚空,劝导人们彻底抛弃对世界的留恋和幻想,藉着出家与修行达到湼槃的境界。

  苦谛的思考与回应

  苦难是人思考人生的第一起因。因为不可控制的苦难,于是如何摆脱包括死亡在内的苦难的愿望,就成为了类最大的挑战与追求。佛学从人的意念与身体的感观入手,把对需要的追求与渴望当做一切苦难的来源,这是极其片面和消极思维方法。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积极与消极、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只否认了意念与感观的消极方面,等于是否认了它们在人生命中的积极作用

  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饥饿感会是一个什么状况?一个人没有痛感又会是什么状况?一个人没有爱与恨的意识,人与人的关系又会是什么状况?依照释迦的思维,人生苦难的原因不在于人生经历的“八苦”,而在于“无明”。

  我说的“无明”并非佛学所指的没有智慧,而是人受物质世界和有限能力限制,不能全然了解生命的现在和未来,所以就会因为死而对未来充满死惧,因为苦而对现实充满不满;就算释迦自己假设了一个“涅槃”的未来,正因为这个未来是无法肯定与确定的,所以,释迦自己也没有解脱空苦的烦恼,并一直在对现实为虚空的否定中,否定与不接受人生的未来,并虚拟了一个“灭”的境界自我逃避。

  人因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而“无明”是真实无误的,若没有超然的存在穿越人的有限向人昭示可以期待的未来,没有人能逃脱“不明”的困境

  如果有神,如果神爱惜被祂创造的子民,祂穿越人的有限向人彰显可以预期的未来,就不是没有可能事实上全能的上帝已经全然实现了这个努力。人被造的时候上帝就赋予了人灵魂,肉身的身体只是灵魂的载体,真正的生命是内住于身体的灵魂,而且在物质世界的肉体生命只是从现实走向永恒的一个阶段,人最终必将归回属灵的世界。

  为了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万能的上帝自己成为了人,就是耶稣基督来到世界,向人宣告了现今生命的意义和可以期待的生命未来。现今的意义,就是在有限的人生中相信与跟随耶稣走永生的道路;将来的希望,就是信靠耶稣基督并跟随祂的人得成为神的儿女,在生命的未来必进入上帝天上的国度得享永生,而未信耶稣基督的人被神离弃,必得永死!

  解除了“无明”带来的空苦,人们开始对现实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而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喜乐与平安的生命。原来,生命不是从空虚走向最大空虚的虚幻,是从有意义的今天走向更好明天的真实。

  2014年,日本某杂志介绍“佛系男子”。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包括谈恋爱也需要看心情

  2

  集谛:万物互为因果

  “集”是聚集的意思,佛理希望借着“集谛”向人说明苦难的原因。释迦牟尼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彼此依赖的,彼有则此有,彼生则此生,彼无则此无,彼灭则此灭。任何事物都是互为因果,反对把神当作唯一因果。比较切合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因为内因和外缘而产生的。

  苦难的根由就在于因果,有什么样的因就结出什么样的果。人生命中的苦难是由两层面的因果关系决定的,第一是三世两重因果说,第二是现世十二因缘说。

  三世两重因果说,把人的生命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个不同的人生,过去人生中的罪孽将成为今世的报应(果),今世人生的罪孽将成为来世的后果(报应)。

  十二因缘说,汇集了人从肉体(七情六欲)到意念,包括人与人在交往中的收受关系而产生的从情感到实物上的牵连与亏欠,以至于导致没完没了的债务关系,决定了人在下一次轮回中的去向与生命实体,因此也使人困于苦难之中不能自拔

  集谛的思考与回应

  三世两重因果说是自力决定论,排除了神在其中的作用,因为生命轮回之中,人不断地因因而果,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有背后或之前的原因,人只不过是自己承担自己的后果,与神没有任何关系。

  但三世两重因果说又反对现代的无神论,现代无神论把现世的生命与过去与未来全然的割绝开来,人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这不是佛学所接受的。所以,佛学既非无神论,又非有神论,实则是在印度教背景中派生出来的不可知论,加上理性的引导而思想出来的自救的渠道。

  佛学的因果论能广泛地被人接纳,实在是因为因果关系揭示了一个普世的因果规律原则,有其合理性。但人们在接纳佛学的三世两重因果论的时候,不能忽略其中包括的一个重要前题与假设,即:人是有灵魂的。

  其实,佛学不否论灵魂的存在,并有人死后往生投胎的中阴说,也就是说,人死之后因为没有解脱而会暂时地处于一种非阴非阳的中间状态,灵魂会聚集在行鱼水之欢的男女家的房顶等待男女的结合以便投入母腹成为新生胎儿。既然不能否认灵魂的存在,那么生命的主体不是身体而是灵魂,有灵魂存在就有灵界存在,有灵界的存在就必然有超然于其它万灵之上的神的存在。那么掌管生命的就不是灵魂自己,而是那超然的灵——神。

  如果有以神为主体的灵界的存在,那么生命的现在与未来就不能从属于世界的因果关系律,而应该从属于神与灵魂关系因果律。圣经的启示完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导致人苦难的因果关系是人因不顺服神,行与神悖逆的事而远离了神,从而在生命中领受了必定死的咒诅。

  圣经告诉我们,这种导致人生命困苦和死亡的原因就是悖逆神的罪,罪的结果就是苦难,就是空虚,就是地狱。这就是在神与人的关系之上的因果律,这就是人类一切苦难原因的真实所在。人在罪的欲望与捆绑之中无法靠自己行为得到自救,也不可能得到自救,佛也是一样。

  消除佛系文化的负面影响,需要的是先对佛文化进行正确定性。

  3

  灭谛:生命轮回终归无

  灭除痛苦的最高境界与最终结果是涅槃。何为涅槃?其梵文意义指的是灯火的熄灭,用佛理通俗的理解就是生命在无限轮回的轨道中永远消失或者消灭。

  根据印度教的背景,人的生命永远在轮回的锁练之中,无穷无限,无始无终。所以,相对于永无止境的苦难,涅槃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超脱,以自我毁灭来解脱没有尽头的苦难。

  关于灭谛,佛教中的小乘与大乘有着不同角度的解说。小乘佛教从消极的角度来解说涅槃,就是所有不好东西都没有了,达到灰身灭智的境界。灰身,就是身体上达到清静;灭智,就是在精神上达到清静。

  大乘佛教从肯定的角度来解说涅槃,就是拥有所有美好的东西;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包括在“常乐我净”四个字之中,即:无生无死,无欲之乐,无限真我,无尘清静,并为此创造出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佛教天国。

  灭谛的思考与回应 

  佛理期待一切努力的最终实现,就是生命从无穷生命轮回中永远的消失。

  若把无穷的轮回比作人的一生,那就是一个人在生命中有太多苦难,为了从苦难中解脱,就选择用一种自我了断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世人称这样的作法是自杀,而佛理鼓励人们追求的就是从无穷无尽的轮回之苦中像青烟一样自我消失,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空虚,没有什么值得留恋,更何况可以从此了断没完没了的轮回之苦。

  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导致的放弃似的人生追求,尽管如此,能达到这个目的也是全然不可能。

  第一,是谁设定的涅槃?这是对涅槃的真实性的质疑。人是生命的经历者,无法从生命的过去和未来的宏观角度鸟瞰生命的全境;在人没弄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时候,是不能对自己不认知的未来作任何性质的判断的,正如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涅槃的真实存在性,是第一个最大不能解释的事情。

  第二,涅槃的现实可能性是否存在?从哲学的意义来分析,欲望并非全然不好的存在,欲望成为破坏性的咒诅,全然是一个度的问题。人因生存与成长的环境的不同,体能的付出与需要的不同,对必要物质需求的正当欲望也因人而异,就连释迦最终也是因为战乱中的饥馑而误食腐败的猪肉得赤痢而死。实在是给欲望与涅槃之间的因果关系出了一个极大难题

  为了调和行道与涅槃之间这种不严谨的关系,佛理提出了一个有余涅槃的概念,即大的不好的东西已清除了,但还有一些存余下来不洁的东西,仍然可以实现最终的涅槃。这就难免被批评为制定标准者因达不到自己设定的标准,以降低标准的方法来自我安慰

  中国佛教为了解决如何解决有余涅槃的问题,依照中国民间有德行的人可以成仙的民间传统,赋予佛祖至高神的地位,并臆想出一个西方极乐世界,以佛祖的慈悲作为人自救不足的补充,甚至还塑造出一个观世音的母亲形像,包容人自我努力的不足。

  更有人担心自己作孽太深,恐怕西天的佛祖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都不足以掩盖其孽障,甚至还发展出借用他们善念与善行的规条,即可通过他人念诵佛经以超度亡灵越过无边的苦海。

  信仰毕竟是关乎到永生的事情,在信仰中的自我安慰终究不能满足人内心对未来恐惧,因此,追求涅槃的人们心灵常常处于一种对未来没有把握不安状态,因为他们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避免地狱之苦,或者下辈子仍然可以做人。

  在永恒的平台上,人站在平台的下边寻求自救的方法,实在是自不量力也是力不能行的,除非站在永恒平台上的主宰施以援手。

  创造宇宙万物和人类的神,因慈爱创造了人类,当人类因自己的过失而远离这位创造者之后,神也没有因人的远离而削弱爱人的心,祂定下赦罪的救恩,就是祂亲自从神成为了一个人,就是耶稣基督。凡有人信祂的名,并愿意承认自己所犯的罪,与祂重建生命的关系,祂就替人承担所有的罪,并替人承担犯罪的结果必定死的后果。祂替人死了,且死在十字架上,使一切信祂名的人得以因圣洁的生命与神重建生命的关系,并且在天国中得到永远的生命。

  创造宇宙万物的神在永恒中自己定下与人关系的原则,并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与人建立生命关系,以自己的爱主动与人修复关系,替人承担罪债以挽回与人的关系,使人得以与祂和好,进入永恒的天国。人凭信心信靠这位主就必得永生。

  《圣经》中说:“外邦的偶像是金的、银的,是人手所造的。有口却不能言,有眼却不能看,有耳却不能听,口中也没有气息。”当人虔诚地跪拜在自己的双手所制造的物体前,该称其为高贵呢?还是愚昧呢?

  4

  道谛:涅槃的那条路

  什么是道谛?就是达到涅槃的方法,道路和途径。

  佛教因为门类比较多,所以修道的方法也比较多,总结起来共有以下几个门类:

  第一 ,八正道说。八正道说是佛祖最初提出来的修道方法,通过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方面的修练,使之有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思维,好的语言习惯,好的行为,正当的职业,正确的工作态度,正确专注的意念,自然平静的心能等。

  在修持方法上常提到的“正、定、慧”三学说,实际上是对八正道的总结与浓缩,与三毒 “贪、嗔、痴”相对应。

  第二,六度说。在八正道的基础上,在中国的大乘佛教根据教徒修持的需要,又增加了一些必要的内容,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六种持守的修练。信徒要勤于布施,持守戒条,忍受屈辱,专注努力的修持和修禅,智慧包括了八正道中除正精进和和定之外的其它六项内容。

  第三,三法印说。三法印即“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以为证明,故名法印。此语可溯源于《杂阿含经》卷十:“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三法印说重视的是修持者的修行理念,有了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修持行为。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往幻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像;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

  有关道谛的思考

  1、关于佛理

  在释迦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他的空苦人生与世界观。虽然释迦因生长在印度的信仰环境之中自然接受了印度教六导轮回的理念,然而在他修道与追求的过程中,因为大悟而改变了他原本对印度教的认识,他“四大皆空”的空苦观,实际否定了印度教实体性六道轮回的理念。他并没有全然推翻六道轮回的主体信仰,但既然一切都是空的,轮回自然也是虚空的,在轮回中的自我也是空的,既然是空的,所以修行也应该是空的。

  正如六祖慧能的偈语所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一语道破释迦的心机:一切都是空的,身体与心灵就没有任何污秽,也不存在任何修行。

  既然连六祖慧能都明白的道理,为何创造释学的佛祖却又提出了与之相悖的以八正道为代表的行为上的修持理论呢?在释迦的空苦观中,最不能协调的是真实的人生和虚幻的世界两个极端的对立。他实际上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任何的神,他之所以提出八正道的道谛,是在真实的人生和虚幻的世界之间寻找一个过度的桥梁,也就是通过这八正道的生命实践,或许可以过度到永远的虚空。正如佛教徒所推崇的,佛祖有大慈大悲的悲悯之心。

  首先,他的空苦观是为了安慰在苦难中的云云众生,看虚在世界上的一切苦难,鼓励人们不要执着于现实的苦难,希望人们从现象的虚无走向绝对的虚无;另一方面,他鼓励在苦难中的劳苦大众,在苦难中要有安然顺命的态度,在苦难中做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做好什么样的人。

  人生已经够苦了,为何要因为拒绝苦难而使自己更加苦难呢?以顺命的态度接受并安于苦难,所谓“君子固贫”的心理,有了逆来顺受的心,就自然会有平顺安然的心态,并在虚空的人生中表现出好的行为,或者能帮助我们从当前空苦的虚幻走进永恒的虚幻。

  2、关于中国佛教

  作为信仰,从释家哲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八正道为代表的道谛,是经不起理性思想检验的,如果八正道为代表的修行是进入中国式涅槃的必要条件,那么人们就要问:是谁定立的这些规范?满足这些规范的具体标准又是什么?达到了这些标准是否就有了涅槃的把握

  具体到佛理来说,究竟是谁定立的六道轮回的生死规律?又是谁定立满足一切的修行就能进入涅槃的规范?对这些规范又有甚么样的实在的标准和要求?

  中国佛教彻底巅覆了释迦的空苦思想,在释迦的空苦观以外营造出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并且把佛立为最大的佛神。这样似乎就使以上问题得到了完满解决。释迦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第一主神,而修行的原则又是他亲自定立的,掌握修行的标准自然在他手中,当人因死亡进入到佛教的往生状态之后,佛有权以他定立的标准来审查所有教徒,达到标准的准予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达不到标准的继续以他的身上的“业”的状况进入轮回。

  虽然这些从表面看都能自圆其说,但是否存在着西方极乐世界,释迦是否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神的问题没有解决,其它的一切都只能是谎言。

  人不能被别人封为神,更不能自己成为神。

  释迦的确从来没有自封为神,他还反对人们因尊崇他而把他当神灵一样敬拜,把他当神首先违背了他的本意。

  然而佛理传到中国,却被中国人奉为神灵,这与中国自古以来修仙成道的传统有关。古代中国人相信,道行高深的人可以得道成仙,所以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得道成仙的广成子,宋朝的时候又因各种的善行而得道的八位神仙,包括后来被封神的妈祖和关公等。

  佛教从西部进入中国,佛祖德行高深自然也能成仙,更何况他创立了佛教这一信仰,所以他自然就是这一信仰的主神。同样的道理,因为信仰的不同,在天上自然有他不同于中国文化的神仙们所在的位置。于是,以佛为主神的西方极乐世界便在中国佛教信仰之中如此建立。

  这个世界有许多条道路,如果目的地不存在,有再多再宽广的道路也不能把人带到盼望中的目的地所在;如果佛祖不是神,西方极乐世界是人建造的理想中的天国,那么所有一切好的修行也不能帮助人达到最终的目的。

  真正的信仰不能靠人建立,因为人都活在自己的有限与无奈之中,唯有期盼和等候来自于天上的拯救。如果有神,如果这世界是神造的,我们也是被神造的,神就一定因对被造者的爱而不会离弃我们。祂既是神,就一定有祂的方法来启示我们让我们知道祂就是神,并且向我们指明走向祂身边的道路。

  感谢神,祂为了让我们真的明白祂的爱和祂的启示,祂自己成为了人,就是耶稣基督。祂以神的身份向我们宣告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圣经.约翰福音14:6)!” 祂的宣告代表着超然的能力,昭示着来自于永恒的应许,落实了不会落空的救恩。

  更多阅读

✟ 王人义文化专栏之一:活出生命的意义✟ 王人义文化专栏之二:信仰的沉沦:从一神信仰到多神敬拜✟ 王人义文化专栏之三:当诗经遇上圣经✟ 王人义文化专栏之四:老子的道距离真道究竟有多远?✟ 王人义漫画专栏之一:冥想能通灵还能治病?✟ 王人义漫画专栏之二:你人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王人义漫画专栏之三:生活安稳又有能力的你为何需要有神?✟ 王人义漫画专栏之四:智能化时代,人能成为神吗?

  阅读往期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