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请多对老人说:谢谢
我的日记--第1237天
回东北的这几天,巴金早上都醒的很早。
这天,7点钟,他又醒了。
就在我们两个准备再睡个回笼觉的时候,“哐当”一声,从父母那屋传来。
没一会,巴金那哄亮的啼哭声就来了,然后就听到父母在那屋不断哄他的声音。
QZ赶忙想穿衣去看看,让我拦住了。
我说:肯定是磕到了,你别去了,去也没用,以父母那个性格,你第一时间过去,他们一定更内疚。
巴金还趴在奶奶的身上抽噎着,母亲看我进来了,一脸的内疚,说:和我们玩藏猫猫,玩的好好的,结果他不小心被绊倒了,脑袋磕在了墙上,你看,起了个大包。
母亲:那也是啊,哎,你说说,才来几天就磕了个大包,等你们回去能不能好啊,她姥姥看见了会不会心疼,人家看了一年多也没磕碰到,你说说我和你爸,真愁人。
我抱过巴金,哄了会,他便停止了啼哭,趴在我的肩上盯着某处发呆,我看着他脑门上的青包,再看看他那副受了委屈的小样,笑了。
我说:哎呀,没事,哪有不磕碰的,两天就好了,你去给拿罐凉一些的饮料,我给他敷敷就好了。
母亲去拿了一瓶冰凉的饮料,坐在一旁看我给他在脑门上轻轻的滚来滚去,从母亲的眉宇间,看出了无限的歉意。
我记得以前写过类似的文章,讲的正是老人看孩子有多么不容易,看的好了,也许不会得到子女的认可,而一旦孩子磕到了,碰破了,甚至是更严重的事故,那即使子女明事理不埋怨父母,老人也会过不去自己的这道坎。
如果说父母在养育我们的时候,是疼爱,那么父母在看护孙子孙女时,绝对是溺爱。
孩子打个喷嚏,老人有时都要担心好久。
是不是凉着了,要不要加件衣服,给他喝口热水吧。
而像那些日常中的磕碰,老人更是心疼到不行,恨不得把桌子椅子砸掉才能泄愤。
白天,我们带着巴金出去玩了一大圈,晚上回家,母亲看到我们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先问:咋样,巴金的脑门好些了么,让奶奶来看看。
抱了过去,把脑袋贴着巴金的脑袋说:真是不好意思啊,奶奶真是没用,让你磕到了。
我说:你们真是,这样的心态怎么看孩子,这要是让你们一直看着,那还完了呢。
QZ也在一旁安慰着母亲。
而巴金呢,人家压根就没把脑袋上的那个小青包当回事,依然欢快的跑来跑去。
很多时候都是这个样子,孩子到最后啥事没有,老人却把自责一直写在脸上。
QZ后来说,当时其实她也挺想去看看巴金磕到哪了,可是让我那么一说,她就忍住了没去。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当时QZ匆忙跑了过去,从奶奶的身上把巴金抱进怀里,一脸心疼的看着他头上的包。
就算QZ嘴上说着没事没事,可老人一定不会这么想,他们只会认为是自己没有看护到位,让孙子受了伤。
他们甚至会想,儿媳妇会不会埋怨我们呢,要不然为什么这么快就跑过来了呢。
这样一来,以后再让他们看护,他们一定会畏手畏脚,容不得孩子再次跌到,那样的话,他们不光是身体累,更是心累。
俗话说的好,隔辈亲。
我觉得这个隔辈亲,是要有一定的度的,不光是老人照看孙子孙女的态度,更是我们对待父母照看孙子孙女的态度。
孩子天性好动,受个皮外伤,真没啥。
就算是老人一天24小时盯着孩子,也没法保证他永远不受伤,毕竟老人的反应行动能力不像我们那样来的快。
只要孩子不是经常性的受伤,偶尔几次的磕碰,绝对是再正常不过。
老人对待孩子受轻伤这件事,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不能让它成为一个包袱,那样的话,只会在他们的心里越压越重。
而子女对待老人看护孩子这件事,则更应该放宽心态,让老人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宽容和理解。
说句实话,老人没有任何义务和责任给我们看护孩子,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能够让我们在外面更好的打拼赚钱,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替我们分担压力。
甚至于老人会觉得,帮我们看护孩子,是他们现在唯一能为我们做的事情。
他们还想像以前那样,成为我们背后那座望不到顶的山峰,替我们挡风遮雨。
所以,莫让我们无意中的一句埋怨,伤了老人那颗爱了我们一辈子的心。
如果可以,请多对老人说:谢谢。
而不是冷漠的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