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帮儿媳带娃的婆婆,都有罪!
.bizsvr_0 {margin: 5px 16px;text-align: justify;} .bizsvr_1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sans-serif;font-size: 16px;} .bizsvr_2 {text-align: justify;margin-left: 16px;margin-right: 16px;} .bizsvr_4 {margin: 5px 32px;text-align: center;} .bizsvr_5 {font-family:微软雅黑, sans-serif;} .bizsvr_6 {font-size: 14px;} .bizsvr_10 {margin-bottom: 31px;text-align: justify;margin-left: 16px;margin-right: 16px;} .bizsvr_132 {margin-bottom: 31px;text-align: center;margin-left: 16px;margin-right: 16px;} .bizsvr_134 {margin-right: 16px;margin-bottom: 31px;margin-left: 16px;font-size: 14px;white-space: normal;text-align: justify;} 题图人物/阙小姐 图文无关
(1)
儿子刚满月,亚芳就去了广州。
走前,婆婆给她保证:“你就安心和大刘在那边挣钱,别担心娃,我们会给你带得好好的。”
亚芳和大刘在同一家鞋厂打工,两人收入加一块每月能有一万五,寄两千回去,剩下的攒着,期待有一天回去买房。
每次打电话,亚芳都要叮嘱婆婆,在孩子问题上,千万别俭省,奶粉一定要买好的,要用尿不湿,生了病一定要及时送医院,钱不够她还可以多寄。
好消息不断地从家传来,孩子能笑了,能站了,能说话了,能走路了。
孩子一岁生日那天,视了个频。在奶奶的引导下,孩子对着视频里的亚芳,叫出了第一声响亮的妈妈。
亚芳被感动了,不忘奉承一下婆婆:“妈,宝宝长这么好都是你的功劳。”
老太太特兴奋,抖出更大的惊喜:“这算啥,我还给你们攒了两万块钱。”
“天,我每月给你两千,你一年就攒了两万,没给孩子花?”
“花得了那么多吗,尿不湿就没买过。买罐几十元的奶粉,兼搭着玉米粉,就能给他吃一个月。粗粮才是好东西呢,你看,你儿子是不是长得胖嘟嘟的?”
“妈,你可真缺德哦,给你亲孙子吃这么差。”这话一半是玩笑,一半是埋怨。
老太太很得意,“倒是前一阵把我吓了一下,孩子感冒,老是低烧,搞了好几天,今天总算好得差不多了。怕你们担心,我都没告诉你们。”
“啊,看医生没?”
“犯不着,不就发个低烧吗?再说孩子这么小,去医院肯定得打吊针,打头皮,可怜死了。我天天用酒精给她擦,洗,再喂点幼儿感冒冲剂,不也好了吗?放心,妈一大把年了,还带不好一个孩子?”
后面这件事,让亚芳的兴奋劲失色了不少,她不方便说婆婆,就拿大刘出气:“你妈可真有本事,孩子病了这么多天,都敢不上医院。”
大刘不以为然:“她不是为了给我们攒钱吗?孩子少吃药,少打针,我看是好事。我们一分钱不花,请一免费保姆,把孩子侍候得噌噌往上长,还要怎样?”
也是。
(2)
三个月后,亚芳为她请免费保姆付出了代价。
这天,婆婆打来电话,说孩子出事了。
事出得很突然。
差不多就在孩子过完生日没几天,爷爷下班回家,照例给他买了一根棒棒糖,孩子刚要塞进嘴里就掉在了地上。爷爷捡起来,再给他,可他依然没能完成这个简单的动作,又掉在了地上。
孩子的手没有力?
爷爷趴地上,让他骑马儿,这可是他最喜欢玩的项目,可今天不行了,他爬不上爷爷的背,奶奶直接把他抱上去,可刚一松手,他就摔了下来。
接下来的三个月,孩子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四肢没力,走路剪刀腿,总摔跤,一摔倒就无法自己爬起来,大小便失禁,吐字不清,总流口水。
邻居说孩子可能是脑瘫,奶奶直接怼回去,这么聪明的孩子怎么会是脑瘫?如果是脑瘫早就表现出来了,怎会一岁多了才发病,而且病得这么突然?
老两口放下手中所有的活,全身心救治孩子,这下不心痛钱了,从县医院,到市医院,再到省城,一万多块钱花出去,换来一个他们从未听过的病:脑白质脱髓鞘改变。
怎么治?训练+理疗+药物。过程漫长,疗效成疑,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医疗费是个无底洞。
实在没招了,才不得不打电话给儿子儿媳。
亚芳当场就在电话里吼起来:“也不知道你们怎么带的孩子,病这么久了才说。”
“不是怕你们担心吗,我以为能像以前感冒,拖几天就能好。”老太太带着哭腔。
这话点醒了亚芳,声音更大了:“拖拖拖,就知道拖,有病不上医院,是没给你寄钱吗?”
“这次可是一开始就上了医院的,没耽搁。”
“肯定是以前积压形成的病啊,发烧都敢不看医生,能不把孩子烧坏吗?”
大刘听见母亲在那边哭,赶紧把电话从妻子手里抢过来,说:“现在说什么都没用,抓紧时间治吧。”
(3)
已是年底。
回家过年的心情也被这个坏消息搅坏了,提前给孩子买了一大堆东西,吃的,玩的,穿的。可是到了家,连孩子的一张笑脸、一声妈妈都换不来。
孩子成了左邻右舍眼里的瘫子。亚芳既难堪,又难过。
整个春节,亚芳都在追究婆婆的责任。老太太从最初唯唯诺诺的偶尔争辩一两句,漫漫过渡到完全认罪。
过完年,大刘试图说服让亚芳别去广州了,留在家带孩子,想法子治疗。
亚芳当着公婆的面,暴发了从未有过的愤怒:“孩子都已经被带废了,我留家里有个屁用啊?要留你留,还我一个活蹦乱跳的儿子。”
老太太听懂了儿媳的话,难过得直掉眼泪。这时候,老头子发了话:“你们别吵了,两个都去广州,孩子是你妈带废的,她是罪人,我和你妈负责给孩子治病,能治到什么地步算什么地步。你们还年轻,再生一个,再生的孩子就一直由你们带了。”
再生个孩子,自己带。这个法子,总算暂时化解了家里的这场灾难。
(4)
因为有了怀二胎计划,亚芳再到广州就没有上班,一门心思调养身体。大刘也戒烟戒酒,全力配合。
恭喜亚芳,她又怀孕了。
有了前车之鉴,自打怀了孕亚芳就买了一本育儿方面的书,吃、坐、睡、行,严格按书上说的来。重要的是,定期做孕检。
快生了,提前一周到医院待产,自然是要去最大的医院。
一切顺利,亚芳生下了小宝,而且又是个儿子。
小宝一天天长大,六个月爬,十个月站,一岁牙牙学语,人见人爱。
大宝,连同他身上的悲剧,正在渐渐被夫妻俩遗忘。
(5)
儿子儿媳在广州圆满完成了再生一个的任务,可老家的老两口却没能完成治好大宝的任务,甚至可以说毫无进展。
唯一的慰藉是,小宝的出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罪过。
因为觉得自己罪孽深重,老太太不太敢给亚芳打电话品尝小孙子健康成长的快乐,只是天天留意儿子儿媳的朋友圈,看他们发的照片。
以至于有一天,她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还感到有点不适应。
电话接通了,大刘不说话,只叹气。
“说话呀你。”一种不好的预感在老太太的脑子里翻腾。
半晌,大刘开口了:“妈,你的罪洗清了。小宝也得了同样的病。”
——END——
故事讲完了,狼还想多说几句。
这是一个真事儿。去年,孩子的爷爷找到我,希望我能给他写篇文章,我写了,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在我供职的刊物上发表。
这个家后来的情况是,小两口没法承受两个儿子都是重度患儿的灭顶之灾,选择了逃避。他们把两个孩子都扔给了爷爷奶奶,继续在广州打工、闹离婚。
爷爷奶奶虽然沉冤昭雪,但是他们还得继续当罪人。爷爷做苦力活,打几份工,挣钱给孩子治病,中医,理疗,针灸,偏方,多管齐下,还让孩子读上了特殊学校。现在孩子一个8岁,一个6岁,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尤其语言功能恢复得不错。
而且,还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替儿子儿媳在县郊买下了一套小产权的房子。
两个逃兵汗颜了,双双从广州回来,就近找了份工作,齐心协力,重新扛起原本属于他们的责任,以父母的名义拯救一双儿子。
今天重写这事儿,是觉得它太有代表性了:让父母带孩子,父母成罪人是大概率,成功臣的可能性相小很多,能有惊无险平安过渡就算阿弥陀佛了。
孩子健康成长,成绩又好,被表扬的往往是孩子,是孩子听话,有天分,能干,与爷爷奶奶无关;孩子要是出点事,学习糟糕,性格孤僻,那一定是老人没带好,是隔代抚养的恶果。
别以为我是在这儿替老人抱不平,是在号召大家看到老人的功劳。错,老人根本不在乎,恰恰相反,孩子出了事,他们其实非常愿意当罪人的,就像文中这个婆婆说的那样:我多希望小孙子没病啊,尽管这样,带坏大宝的黑锅就背定了,那我也愿意。
我认为,最好就不要给他们立功或者犯错的机会,自己生的娃自己带,就好。
断十六狼:
一个会讲故事的禽兽。
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却值得你一品再品。
微信公众号:断十六狼(ID:duanshiliulang)
投稿、倾诉:1420320269@qq.com
商务:Zonghaizhiyin(微信)
狼的赞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