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间缓缓,只念家的味道
慈怀书院因书明理,以慈怀道。
六月十八日 小慈问安
时光荏苒,端午已至;粽香浓浓,端午安康。
——小慈
来源 | 古典书城(ID:gudianshucheng)
编辑 | 慈怀书院(ID:cihuaishuyuan)
艾香四季轮回
生活永远向前
今年的端午节时间是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农历戊戌年 五月初五
▲午日诗成角黍香。郑乃珖(1911-2005)作于某年端午。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又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
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每年端午,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小时候,端午是吃粽子、戴五彩绳,
读书后,端午是纪念屈原、赛龙舟,
工作后,端午是假日,是归心似箭。
时间缓缓流过,但端午的记忆不变。
▲买粽子。某年端午,丰子恺画于四川。
“端午”是仲夏的开端,
自先秦以后,人们普遍认为,
五月五日,为不吉之日即恶日,
天气燥热,虫蛇繁殖,
于是,人们在这天插菖蒲、艾叶以驱鬼,
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以避疫。
自此,端午成为夏日不平凡的一天,
先人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过端午,
并将其记录在册,一辈辈传承至今,
也庇佑后世子孙,安康!
▲端午美味图。齐白石(1864─1957)作于1953年。
端午节,到底纪念谁?
一说纪念春秋时楚国的屈原,
他不忍看楚国灭亡,五月初五,
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纪念他,
渐渐有了龙舟竞赛,吃粽子的习俗。
另有说,纪念伍子胥和孝女曹娥,
但都不如屈原的传说深入人心。
不论节日从何而来,又纪念谁,
始终不变的是人们那颗
向往美好生活,善良又温暖的心。
▲唐云 《端午即景》
端午节,亦有许多习俗,
从龙舟竞渡、射柳打马球、
斗草、采药、挂艾草与菖蒲、
沐兰汤、躲端午到吃粽子、
挂五彩线、喝雄黄酒……
千年过去了,有的习俗已被淡忘,
但还有一些早已融入生活,至今不变。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朱宣咸(1927-2002)某年端午作。
记得小时候,端午最期盼的,
就是戴五彩绳,端午前几日,
母亲就会准备好红、黄、蓝、白、黑五种丝线,
并将其合并编织成绳子。
端午那天清晨,孩子一起床,
就将五彩绳缠绕到手腕、脚腕或脖子上,
之后不能随意摘下来,一定要等第一场雨、
或第一次洗澡时,才能用剪刀剪下扔到水里。
老人们常说,水最干净,
她能将瘟疫和疾病带走,
于他们而言,生活需要仪式感,
生命需要信仰,唯有真心的付出和热爱,
生活才会更丰富多彩。
▲张大千 《端午习俗》 1979年作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
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
需要艾草、菖蒲和蒜来护佑家宅安宁。
端午的艾,声名远扬,
吸足阳气的艾草,插几株挂在门楣上,
不仅能驱走蛇虫蚊蚁,还能提神醒脑,
艾草的香味是独属于端午的味道。
▲任伯年《端午图》清
端午节,不仅要喝雄黄酒,
还得用菖蒲艾蓬蘸洒门墙、床底
因为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人们还会将酒涂在小孩的额头、
耳鼻、手足心处,意在消毒防病,
或许,生活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多么富有,
而是心底真正的喜悦。
节日的意义,也不是单纯的祈求健康,
而是一颗明朗的心,永葆对生活的热忱。
端午一定要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入口糯米甜,粽叶清香。
时光悄然流逝,粽子愈发多样,
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
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悄悄问下,你是甜粽派还是咸粽派?
端午,一个凝结着民族精神与情感、
承载着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传统节日。
端午,有粽子、艾草的清香,
有龙舟竞渡的欢腾,有屈原的故事,
有五色线、长命缕的祝愿……
它还可以是一抹乡愁,一份眷恋。
端午是个美好的节日。
我们可以寄寓一些美好的期望,
让蒙尘的心,在这古老的节日里得以回归,
领悟生命的真意,让生命活得更加充实一些。
端午快乐!
端午安康!
欢迎关注慈怀格物,邀您深耕传统文化之美
谱写华夏文明之乐章
一起留住时光里的传世精品
让生活更内涵风雅
(零基础学国画,陶冶身心做大师
扫码关注“慈怀格物”后回复:花鸟,
即可免费获得国画教程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