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0多岁的人,千万不要迷信这些观点!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20多岁的人,千万不要迷信这些观点!

2018-08-14 09:30:26 作者:何桃李 来源:行动派DreamList 阅读:载入中…

20多岁的人,千万不要迷信这些观点!

  点击上方蓝字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一起来做行动派!

  职场中有坚定目标,懂得随时调整策略,并且能够把控好节奏的人,一般都不会太差。如果你已经出发,请务必回过头看看,有没有不小心踏入这四个坑。

  ——持续进化中的小黄瓜

  来源头脑特工队,ID:DichQueen

  主播:牟晨,微信:muce_006

  ☝  配乐:达尔文乐队 - 进化论

  如果在市场上,你不能随着时间增值,这本身就是失败。而要做到这一切,持续地自我进化才是硬道理

  每个职场人都会经历默默无闻的小萌新,经过努力成长,进入到独当一面阶段

  然而,当我们以为自己拥有一定的“江湖地位”,并且练成一套职场宝典时,现实就会狠狠地呼两巴掌过来,告诉我们:迷信XX宝典?别傻了!该踩的雷一个都没少,该掉的坑一个都没拉。

  例如,从一毕业就进入世界500强众人歆羨到原地踏步泯然众人,可能不过顷刻之间;

  从名校光环加身到默默无名,可能不过几年的光景

  从出入高档写字楼到为失业焦虑,可能来得猝不及防

  经过血与泪的教训,很多职场人终于学精明了——持续地自我进化才是硬道理;然而,失去的时间和机会已经回不来了。

  在跟很多职场人士交流当中,我发现一个职场人开始废掉,往往有以下四大征兆

  01

  迷信第一份工资

  高工资不等于好起点

  刚刚毕业时,我们衡量一份工作好坏,无非一是工资,二是公司知名度

  我的第一份工作,不到一年月工资就过万了。那时候,觉得自己走路都带风。

  毕竟,高工资既是自己实力证明,足以满足小小的虚荣心;也是公司实力的证明,被当作“前途无量”的背书。

  同一时期,比我大一岁的表姐,费了好大劲儿进了某高校辅导员大概两三年的工资都不足覆盖最初的投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所在的公司因为政策的收缩和经济的不景气,行业红利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消失了。加之一些其他的变故,我不得不跳槽。

  与此同时,表姐的工作一直稳定发展——从一个小系的辅导员转到一个大系再到团支部,工资福利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工资的落差,更大的差距来自于时间本身带来的差距。

  举个简单例子,当表姐随着年限自然达到副科级时,我的职业竞争力因为行业的局限反而贬值降薪了。就像时间对酒和牛奶带来的不同变化,前者随着时间愈有价值,后者却在加速变质。

  回过头来,我才真正意识到,面对第一份工作,选择重要性——代表着职业生涯的起点,更决定着职业生涯的方向

  这其中,工资是最不重要因素之一。

  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在决定第一份工作时,你能从中积累到什么以及它能为职业生涯带来什么,应该一并在你的考虑之内。

  第一份工作的高工资,很多时候是一个甜蜜陷阱。它有时意味着抵御风险度低,并且缺乏持续性学习机会。

  一家什么样的企业会给出应届生一份高工资?除了业内知名企业,很多企业是因为拿不出其他更具竞争力的条件不得已的选择。

  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是投资规律,在职场中也同样存在

  高工资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来自于初创企业的不稳定,投机企业的不规范,或者发展中企业的高工作负荷以及工作风险。

  当然,谁不想赚这个钱呢?尤其是对一个初入社会毕业生,这个诱惑是很大的。甚至会想,我先把能赚的钱赚了,等到赚到第一桶金/积累的差不多了就及时抽身。

  然而,时间是不可逆的。你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职业习惯思维方式影响你的一生。

  所以,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请一定全盘思考。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多加几个维度去考虑。

  职场说到底,不是一年两年的竞争,而是持续几十年的长跑比赛

  02

  迷信大公

  大公司不等于高匹配

  人们判断一份好工作的标准五花八门,比如:是不是大公司。

  但凡进入到某500强或者大型国企,央企,那必能引来无数人歆羨。几乎是“精英人士”的代名词

  人们默认:不是绝对优秀的人,是没法过五关斩六将进入到这么大公司的。

  那进入大公司是不是就一定平步青云前途无量了呢?

  先来看看我一个同事小k的例子。

  小k在来我们公司之前,在上海某知名外资银行工作,绝对的“出身名门”。

  关于为什么会选择我们这样一家员工人数不足人家万分之一的投资公司,小k是用三个字解释的:不匹配

  他天性内敛,并不适应外资行快节奏的工作氛围业绩一塌糊涂;反而现在做运营主管如鱼得水,颇受重用。

  大公司的光环很美好,但是不匹配的工作会令这光环暗淡关键是,你擅长什么以及你适合什么。

  就像那句话说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资源”。有些位置看起来美好,但并不属于我们;有些位置看起来微小,却是我们的立足之地

  MBA上一堂课,令我印象颇深。

  教授全班分为八个小组进行案例分析以及展示,并且当场排名。

  当然,成绩不是这堂课的重点。接下来发生的事才是。

  教授要求,每个小组讨论决定,淘汰掉一名组员,不计分。这个过程相当煎熬。因为被淘汰和淘汰人都不是轻松事儿

  淘汰结束事情还没有完。

  八个被淘汰的人重新组成一个小组,重新分配案例分析以及展示,并且当场排名。

  “每个组最弱的人组成的组,肯定是倒数第一吧?”

  结果,这个组排第三名——表现评定为优秀。

  你看,大公司并不能保证你安然无忧,小公司也不代表毫无机会。

  尤其是进入职场中段,请不要再迷信大公司的光环了,至少不能盲目地把大公司背景作为唯一的择业原因

  整体职业生涯设计、你想要的职场状态和公司的发展空间都比一个公司名字来得重要。

  或者说,跟你匹配的工作才是好工作,跟你不匹配的公司不是好归宿

  03

  迷信毕业光环

  学历不等于笑到最后

  人们天然迷信学历光环,就跟人们天然迷信职称证书、名校等等背书一样

  这本无可厚非

  毕竟,每一个背书取得的过程都冗长、且影响深远,如果不是全部也是候选人部分实力的证明。

  首先,拿到高学历高职称,这肯定是一个加分项,也从侧面反映了候选人的实力。

  但是——

  背书拿到了,接下来,表现是好是坏,发展是快是慢,关键还是在于候选人自身的竞争力。

  就像你考驾照一样,取得驾照,只是证明你有了你有了驾驶资格,但是不是能安全驾驶,关键还在于人。

  不能把背书当作通行证

  如果本身实力不过关,就算学历再高,证书再多,分数再高,未来也一样会有淘汰的危险

  毕竟,理论知识不等于实操能力考试能力不等于职场能力。

  所以,人们可以拿这些判断一个人,你不能拿这些限制住你自己。

  每当别人问:我是不是要多考些证书?我是不是要再提升学历?我是不是要去某名牌大学镀镀金?

  我的答案一定是:当然要。

  不是为了让简历好看一些,而是为了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这个世界发展这么快,我们当然应该持续学习。

  所以,不设限的第一点:持续学习。不要看你昨天的起点,看你未来的起点。

  不设限的第二点:保持在场。你的出身、身份、背书都决定不了你的未来,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

  职场越往后,越考察知识以外的其他方面综合能力,或者说越跟一个人的品质和他自身有关

  随便翻开一些企业家或者集团高管履历,他最初的起点可能未必比你高,但是最后却实现了对很多人的超越。比如李嘉诚北门街观海寺小学马云杭州师范大学

  他们的成功当然有时代机遇的偶然性,但是也有自身特质的必然性。

  当一个人有了足够资本,起点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你不能让那些“不是优势的部分”限制你的目标和发展,更不能因此放弃入场资格。

  我们的履历,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是笔试筛选阶段;一旦进入面试或者跳槽阶段,情商智商、资源和人格魅力才是真正发挥作用的东西

  04

  迷信名片效应

  称谓不等于有竞争力

  之前读过一句话一个人想要成功,需要99%个人能力,和1%的平台能量,但那1%的平台,比那99%的能力更加重要。

  这句话其实不难理解

  就拿你自己做一个测试好了:

  1、假设你现在离职,你的客户还会为你买单吗?

  2、假设你现在离职,行政部门还会跟你平等对话吗?

  3、假设你现在离职,你能立刻受邀一份起码同样待遇、地位的工作吗?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yes”,恭喜你,你在这个市场是有影响力和优势的。

  如果你的答案出现“no”,或许你该考虑,如何建立平台以外的竞争力了。

  尤其,到了一定阶段,如果还不能通过关系或者猎头跳槽,需要自己投简历才能找到新工作,这本身就意味着之前职业生涯的失败——毕竟,投简历,更适合毕业生时的我们。

  平台意味着团队、资源和成熟系统。没有了平台为你背书,给你兜底,很多交往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就拿公司在做的某基金来说,这中间需要大量的沟通谈判。在同政府官员沟通时,我们首先表明的身份一定是“我是**公司的***”,从而建立平等对话的基础。

  实际上,我们之所以能够同高于我们层级的单位或者人进行对话,这中间的落差就是靠公司平台搭建的梯子

  很多人误把这种平等当作是自己的实力,却不知它其实很脆弱

  所以,一旦离开“公司”这把梯子,却发现对方根本连自己是谁都不太记得;所以,很多人单飞单干,却发现寸步难行

  所以才有人说,“别把平台当本事,没有平台,你什么都不是”。

  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让你固步自封,一辈子依附平台。相反,它恰恰是提醒你,你现在的地位很可能只是平台的辐射效应,这很危险。

  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虚弱,才能真正开始建立脱离平台的属于你自己的优势。

  这样才是最稳健,最长久方法

  那独属于你自己的实力,才是让你抵御变故、建立话语权的关键。

  所以,职场上,选择工作时,比起高工资、大公司,更应该综合权衡风险抵御力、持续成长力、时间价值和职业设计匹配度;

  职业生涯中,比起起点光环、履历光环,更应该建立持续学习力、行业影响力、市场话语权和职场竞争力。

  如果在市场上,你不能随着时间增值,这本身就是失败。而要做到这一切,持续地自我进化才是硬道理。

  *作者桃李,立志做金融圈最会写字的,写作圈最懂金融的。逻辑控,推理狂,纠结症。爱美人更爱高智。文章来源:头脑特工队(DichQueen)。原文标题《一个职场人开始废掉的四大征兆》

  《背离亲缘》

  今日话题 |  “眼下你最大的机遇是什么呢?

  参与话题讨论,留言区随机抽选一名小伙伴获得赠书,次日10点开奖。

  简介本书总共探讨了十种类型情况,作者用一种独立章节但又互相联系结构呈现出当孩子水平身份时家庭成员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

  温馨提示 由于赠送书籍到库时间不一致,部分书籍到库时间较晚,所以中奖的小伙伴耐心等待我们的包裹~望谅解,手动爱心发射!

  - 滑动文字可见更多信息 -

  ■   ■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