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习惯世界的样子
早前,一位朋友特意向我安利朱家角古镇。她觉得这里颇有江南水乡的韵致,婉转含蓄,尤其适合一个人独行发想。
也许开始时,怀了过高的期待。也许我来的不是时候。欣然前往后,不免有些失望。心中暗想,“哪儿跟哪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就跟对人的审美偏好一样,不是自己的感官,往往不靠谱。
朱家角给我的第一印象,和大多景区给人的感觉相同。到处都是人。印象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淡远宁静,好似已被拥堵的人群摄去了魂。你连踪影都难找到。扰攘之外,别无其他。
不过,既然来了,四周逛逛也好。不用地图,不看指引,“信步由缰”走哪儿是哪儿。
不知不觉,就绕到了僻静的角落。于是,不由地发见,倒是冷落的偏巷,更值得流连。小巷依水而傍,走道狭长,两人并行显得局促。一个人走,也许也更加有味。
道边的房屋,把现代化撇得老远,仍旧是过去的遗留。白墙黑瓦,偶有人家。有一些则破落了也未修整。残垣断壁之间,勾起人追想过去的年代,这一方天地可能的雏形。
不经意间,我在一处墙皮脱落,露出砖块的破屋角边,发现了一幅神奇的画。一个身穿黑色外套的小男孩,低着头,神色落寞地仿佛要从墙根走出。
好生动的画!让人怀疑作品背后的作者,就是这个小男孩。怀着心事,无人倾诉。
突然被打动。暗淡的心情,好像有了归处,心情便豁朗起来。
记起一句话——永远不要习惯世界的样子,永远不要视而不见。
汪曾祺先生曾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年,他从云南往上海谋职,途经香港待船。去上海,原没有确定的着落。所带的钱买了船票,就所得无几。前途茫茫,心里不免苦闷。等待的日子,百无聊赖。他不是到附近的街边溜达,就是看客店走廊里水手、厨师们打麻将。
忽然有一天,他在楼侧的阳台上发现了一堆煤块。煤块里竟长出了一棵葱绿的芋头。这株在没有土壤,没有肥料的地方长出的芋头,仿佛潜进先生的心。那摇曳的绿叶,在他寂寞的羁旅添了喜悦和绿意。
先生说,这几片绿叶的慰藉,使他获得了一点生活的勇气。
“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早已是陈词滥调了。
有位剧作家则说,陈词滥调之所为陈词滥调,是因为它有价值。只是人们很难做到。
人生多艰,我们一直在为生存,理想,欲望负重前行。我们像只饿得一头扎进食物的兽。久而久之,我们活在狭隘的自我中,变得越发淡漠。身边的人事,路遇的风景,不论好坏美丑,都从眼皮底下遛走。
对眼前视而不见,人生慢慢变作了一潭死水。
我们忘了,下雨天,可以撇开湿漉漉的烦恼,聆听淅沥沥的雨声也很美好。
我们很少做到,失恋了,痛快哭过,舔完伤口,还能感谢那人丰富了我们的生命,促己成长。
我们缺少遭遇重挫,尽人事的同时,相信苦难会收获智慧的智慧。
无论今天如何,我们是否还相信第二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
当树影斑驳地倒映墙角,摇摇曳曳,当我们伸出五指,阳光还能从指缝里透向脸颊时,我们能否由衷地觉得:活着真好?
无论何时,能在困顿和平淡枯燥的生活里,细嗅蔷薇,开出诗意的花。这都是一件无价的生命乐事。
人生需要粗砺的生活磨练,也需要诗的柔软。正如樊登老师所说,诗是用最柔软的方式,滋养你强大。
一边认真生活,一边怀着一颗诗意的心前进,让我们以更好的状态到达理想。
▼ ▼ ▼ ▼ ▼ ▼ ▼ ▼ ▼
2018/08/18 ▏本周六 ▏晚20:30
樊登老师和蒙曼老师将为我们解读《四时之诗》,愿我们在这些美好的四季诗歌中,领略四季之美,生命之美。
人生多艰,总要让自己活得有味些。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小程序听书
本书将于2018/8/18日20:30上线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版权归【樊登读书】所有,欢迎转发,如需转载,可在后台发送“转载”,联系授权。
▌思维导图
*关注【樊登读书】,后台回复“四时之诗”,获取《四时之诗》高清思维导图。
▼ 点击【阅读原文】,本周新书《四时之诗》解读7天免费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