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狗十三》和我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狗十三》和我

2018-12-13 19:08:10 作者:团房网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狗十三》和我

  看过曹保平导演作品《狗十三》之后的一周时间,我始终觉得心神激荡,情绪久久难以平复。今天,我看到网上有一句这样的评价:看不懂的人是幸福的。于是内心淤积已久的想法终于倾泻而出,想认真聊一下:

  《狗十三》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国产影片,它本应该更早一些上映。不过放在今年也不错,因为今年一下子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国产电影,从《我不是药神》到《无名之辈》,《狗十三》作为2018国产电影盛放之年的收官之作,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在看《狗十三》之前,我知道那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影片,因此我天然地站在了孩子的一边。在看完电影之后,我悲哀发现自己早已经不再是孩子,对于父亲一方我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情。这个发现让我心痛不已,觉得自己背叛了在记忆深处的那个童年的我。他是那么幼小,又是如此无助,他睁大眼睛直视着我,反复拷问:你不是说等你长大以后,你会来帮我的吗?为什么你现在站到了大人的一边?为什么你和所有大人一样背弃了我?

  回想我自己的童年,在不幸和幸福的两端,分别有一个故事

  其中的一个,叫做《电动火车》的故事。有一年六·一儿童节,为了奖励我的成绩父母带我去百货大楼挑选一样礼物。当时,我一眼就看上了那里的电动火车。那种装上电池就可以跑起来,沿着漂亮轨道翻山越岭的小火车。但是它很贵,相当于父亲月收入的五分之一或者六分之一。所以,父母要求我换一样礼物,而我觉得他们是背弃了诺言,非要电动火车不可。

  于是,我被当众痛打了一顿。然后,他们给我买了一盒走兽棋,大概是电动火车价格的十分之一。我抱着强塞来的盒子,当然满脸的不高兴。我父亲警告我,如果我还是这么拉长着脸,他会再痛打我一顿。我记得当时自己脸上还挂着泪水,但是我抬起脸,努力露出微笑,告诉父母说:我觉得还是走兽棋好,不需要更换电池,而且木头棋子也很难损坏,可以玩很久。

  这个故事我说过很多次,每次说完,都会朋友送我一部电动火车。我知道他们想弥补我的童年,但最让我伤心的并不是没有得到电动火车,而是我被迫接受了一份我根本不喜欢的礼物,而且在体罚的威胁下,我还要笑着为它总结优点。对此我无能为力,因为我是个孩子,但这段往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此后的人生里,我一直都在找寻我的电动火车,尽一切可能不要受人摆布。

  另外一个故事,叫做《冰棍和书》的故事。我小学年级之前,单独和父亲住在军营里。我们的单身军官宿舍楼位于基地边缘距离基地的生活服务区大约有2.5公里。那时候每周工作六天,周日难得休息。父亲会带着我,步行去生活服务区的福利社购物。那里有冰棍卖,1分钱是纯粹的冰,2分钱是小豆或者绿豆冰棍,我当时很喜欢吃冰棍,回程的路上可以咬着那根棍子咂摸一路。也有书店,里面有许多各式各样书籍,我经常独自一人呆在宿舍楼里,读书是我唯一的消遣。我读书的速度极快,经常陷于无书可读的境地

  又一次我父亲逗我,说现在有两个选择:要么走路去福利社,买一根冰棍吃;要么到了那里买任何一本你喜欢的书回来。但是,要了冰棍就不能买书,买书就不能吃冰棍。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书,真的一路顶着大太阳走过去,再顶着大太阳抱着新书走回来。甚至到了那里,父亲说没关系,还是给你买根冰棍吧。我回答他说,那么不如把这根冰棍的钱再让我买本书,冰棍我可以不吃。

  当时我是个五六岁的孩子,夏日炎炎,往返步行五公里对成人也不算轻松。但我为了书,宁可忍着口渴和高温。这样几次之后,我明显觉得父亲对我有一种肃然起敬感觉。从此,我买书一般没有预算上限。每一次我说“我要读书了”,就像是一件神圣事情即将发生大家就不再打搅我,好让我安安静静看书。

  在看过《狗十三》之后,我重又想起了这两件童年往事。在我们长大成人之后,重新考虑《电动火车》这件事,会不自觉地站到父母的角度上去。即便我们今天已经成人,动用一个月工资的五分之一给孩子买一件礼物,还是会踌躇不已,觉得压力很大。而孩子并不能理解这种生活压力,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欲望是否得以实现

  然而,在我四十三岁的今天,三十多年前的往事我依然无法忘怀。是因为在童年里的确存在着大量类似的事情,孩子的意愿被大人忽视,甚至被加以扭曲,最糟糕的是强迫他们接受他们不想要的东西。类似我那样还要笑着接受,就更加令人不忍回顾了。父母有一万个理由平衡预算,但是毁弃约定会让人觉得深深屈辱。因为它让人强烈地感觉双方不在一个平等关系里,有一方根本没有得到尊重

  等我们变成大人之后,就忘记了这种屈辱,和那种被整个世界抛弃的孤立无援。我觉得《狗十三》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此,它在我们长大成人之后很久,重新唤起了成长过程中对往昔的回忆,回想起当时自己的感受心情

  《冰棍和书》则是成长过程的另一面异常残酷真实的那一面。哪怕是在家庭生活之中,也同样存在资源分配问题。任何父母都没有无尽的资源,可以满足孩子们的所有需求。所以,哪怕是一个孩子,为父母深爱的孩子,也需要用行动证明自己,值得额外分配资源。读课外书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是学习的必需品。我有读书的欲求,我有读书的意愿,并不等于我父亲就一定要尊重我的意愿。我必须向他证明,他值得把这部分预算从自行车、新衣服、新家具转移一部分给我。

  所以,我得顶着大太阳走5公里,坚决抵御冰棍的诱惑,让他感觉到我对读书这件事情的态度是认真的,而且为了读书我甘愿付出代价,做出牺牲。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我父亲对我的态度与其说是骄傲或者满意,倒不如说是钦佩。放任我买任何我想看的书,其中有父母对子女的舐犊情深,但更重要的是尊重之情。而这种尊重,是我自己赢来的。我证明了我想读书这个欲求,值得他严肃对待

  等我们终于变成了大人,就用理想化的方式修饰自己对家庭生活的理解。天真地觉得家庭就是每个人彼此相亲相爱地方,一切都应该在爱的名义进行。把理想的家庭生活想象成为油漆广告,一家人沙发欢笑拥抱,边上是一条巨大的狗。不是这样的,朋友们,家庭生活中的尊重和平等,同样是争取来的,同样要付出代价。不是每一个意愿都值得其他家庭成员的尊重和支持,你需要证明你值得,哪怕你还是孩子。

  《狗十三》也很清晰表达了这一点:父亲对女儿情感,从一开始的爱和愧疚,在女儿证明自己的能力之后,变成了欣赏和尊重,从父女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朋友。虽然不久之后,父亲证明他自己其实不配成为一名真正的朋友

  所以,在我看来,现在对于《狗十三》的许多解读太过流于表面。它不是一部讨论孩子“作不作”的电影,也不是一部讨论父母“作不作”的电影,更不是一部控诉不幸童年生活的电影,也没有讨论幸福与否的话题,甚至根本都不涉及对不对,应该不应该这样层面的问题。它在讨论成长究竟是什么,对一个孩子意味着要忍受什么,对一个父亲意味着要背负什么。以及,在孩子尚未知人间疾苦,父亲已经忘记当年如何走过的情况下,大家彼此间缺乏必要的理解,生活应该如何继续下去?我们当初究竟为了什么而选择的彼此原谅

  我在微博上做了一个调查,简述了电影的背景询问读者觉得自己和《狗十三》的女主角相比,谁的童年生活更幸福?1616人投票,57.2%的人觉得女主角更幸福;28.1%的人觉得自己更幸福;14.7%的人觉得大家都差不多

  很容易理解那57.2%的人,因为他们的童年生活可能物质更加匮乏,家庭关系更加紧张,自己更加缺乏关爱。在他们看来,《狗十三》的女主角已经拥有了那么多东西,拥有了那么多关爱,为什么还是要为小事开心?和自己的童年相比,她要幸福得多,为什么还是对生活那么不满意?

  我的答案是:放在整个中国尺度上来看,童年时代物质上从不匮乏,居住环境毫不窘迫,家庭关系亲密和睦人家,大概应该不到28.1%。如果在网上做一个调查,认为自己童年生活并不幸福的人的比率,大概也会远超57.2%。对于许多人而言,小时候能吃饱穿暖,每星期零花钱,每年有学上有假期玩,父母不会体罚自己,这样的生活就已经算是很好了。其余的一切事情,都是小事。

  但所有这些人现在都不应该是在为吃饱穿暖而奋斗,而是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所有这些人也有或者也会有自己的孩子,而他们怕也不会认为自己能让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零花钱用就是最高目标,他们努力让自己的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就是说,那些认为自己童年不那么幸福的人,在长大之后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过得比自己当年的生活更好。

  那么,当他们面对自己不开心不满意的孩子时,他们应该怎么开释?难道要说“孩子,你就知足吧!要知道当年爷爷每天都打我,现在爸爸都没动过你一指头”?

  所以,我觉得那57.2%的人应该去看《狗十三》,而且应该多看几遍。觉得其中的小女孩不知足,那不过是因为自己当年过得太苦,而不是她的要求真的太过分。理解了《狗十三》,就开启了理解自己孩子的大门,也就找到了自我救赎之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而言,这也是打断了悲剧童年变成家族遗传的过程。否则,相同的事情还是会在家庭里发生,相同的对话还是会被重新讲述,相同的伤害依然会让受害者变成施害者。

  而对于那28.1%的人而言,幸福不应该成为一种偶然,生活也不应该漂浮云端。不要因此忽略了生活的另一面:一切都需要争取,哪怕是在家庭内部。在孩子无数的个人欲求之中,选择那些他们有意愿证明自己的决心毅力和能力的要求。如此,选择才成其为选择,欲求才会转化为行动。不曾付出就不应该得到,它会让孩子轻浮地对待所得,以及这所得后面的付出。所以,他们同样也需要去看《狗十三》,让自己的幸福得以坚实可靠延续下去。

  嗯,终于把所有的感触都说出来了,希望观影愉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狗十三》和我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