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读后感10篇

2017-11-01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读后感10篇

  《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是一本由易小婉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读后感(一):如果你曾经因相遇而相爱,那你应该听民谣,读易小婉

第一次听民谣,大概是大二的时候,那时候邵夷贝的一首《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爆红网络,那时,我只是被她那些戏谑的歌词所吸引,竟然挂着耳机反反复复听了很多遍,心底不禁笑出声来。当时,我还不知道民谣为何物。
 
接触民谣,源于微信公众号:民谣与诗,起初只是偶尔翻看,里面会介绍一些感人的民谣故事、一些民谣歌手、一些或小众或已经走红的民谣歌曲。我只是偶尔看看,然后慢慢在里面遇上了宋冬野、李志、赵雷、五条人、好妹妹乐队、程璧、陈粒……然而我听得最多的是宋冬野,其他的只是挑拣一两首特别喜爱的听听。
 
宋冬野拥有一大批拥趸,自然我也对那个抱着吉他,撕着沙哑的声线的胖子,有几分好感,我始终觉得,他抱着吉他,那种热望、沉醉的表情,谁看到了,都会失去抵抗力。何况,那一首首唱出来的民谣,那是一个个悲伤的故事,文艺的内心遇上带着浓烈或乡愁或难以名状气息的曲调,仿佛我们都遇上了莉莉安,遇上了那个抱着盒子的姑娘……
 
虽然,我听的民谣不多,但我尤其爱听关于民谣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单纯、热烈,无法掺杂,无论是年少的忧郁、多愁善感,还是漂泊异乡的流离与凋零,民谣都会成为这些故事里的一段隐秘的主线,她超越了一切,年龄、地域和时间
 
因此,当我拿到易小婉的《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时,爱不释手,一下读完了其中大部分的故事。易小婉的笔调,清新、干净,读她的故事,有点读安妮宝贝的味道,但她的故事更加单纯,也更加单一,所有的故事都与民谣有关,自己的、别人的,或多或少,都能跟民谣扯上关系,这不是刻意而为,而是一个热爱民谣的女孩经历的故事。
 
书中的大部分故事都和爱情有关,而且最后的结局大都也是以离开和悲剧结尾。但读出来,却并没有悲伤的意味,有的的记忆里的温暖感动如斯。诚然,我爱这些故事,其实,我原本对这些清新的故事并不感冒,然而,我现在却爱上了这些故事。一部分原因是易小婉的文笔,清新淡雅,带着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倾吐的文字,往往有一种深深的感染力,而我就是被那个深沉感染的人。
另外的原因是,我羡慕甚至有几分向往,那些因为某一个共同爱好,义无反顾无所顾忌爱情故事。他们的相遇和爱情本身就是一个如民谣般的故事,现实与故事互文,每每读起来都能令人唏嘘长叹。想想亦是如此,当生活中充斥着功利主义,身边都是精致的人的时候,我们便会越发渴望读到这样的故事,当作是抵抗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寄托,生活在别处,其实都是令人向往的乌托邦。
 
如果你被曾经有那么一刻或是一瞬间,渴望过诗和远方,我想你都应该试着去听一听民谣,在无眠而深沉的夜里,一个人,挂着耳机,静静的听,这才符合民谣的气质,它是属于黑夜,属于孤独。当然,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并不了解很多的民谣故事,也不知道太多的民谣歌手,那你可以买一本易小婉的《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让她从故事里,带着你去按图索骥,你会发现,在故事中相逢的,还有那些曾经连接着这些故事的民谣歌手、民谣歌曲,他们才是这些故事里的主角,让每一个故事里的人,都因他们而欲罢不能
 
几年前,这样一篇文章《这些年,有多少人从周杰伦到陈奕迅》,传遍了人人网、QQ空间,说的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如今,我们大都已经跨入社会,偶尔会听周杰伦,都是对着网易云音乐,看评论里一段段的回忆。感受过生活的遍体鳞伤和爱情的分分合合,我们念叨的不再是“……一起长大的约定 / 那样清晰 打过勾的我相信 / 说好要一起旅行 / 是你如今 / 唯一坚持任性……”
 
我们开始对那样的歌曲感同身受:……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价 / 谁都只得那双手/ 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 /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 曾沿着雪路浪游 / 为何为好事泪流/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你可知道你的名字解释了我的一生 / 碎了满天的往事如烟与世无争 / 当你装满行李 / 回到故乡 / 我的余生却再也没有北方……
 
如果你也一样喜爱这些歌曲,那你也会跟我一样对《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爱不释手。

  《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读后感(二):愿你们在尘世找到幸福

记得曾经有读者评论我的上一本书,说那本书简直就是一张民谣歌曲精选集,的确,我写的很多故事里都出现了民谣和摇滚,有李志、有宋冬野、有张悬、有万青、有好妹妹……但是看完易小婉的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这个读者评论给到她更合适,因为所有这些歌手都在小婉的这本书里出现了,书中大概出现了近50首歌,首首好听,首首有故事。
从鲍勃迪伦开始,民谣天生就具有了某种叙事的属性,很多好的民谣歌词直接就是一首叙事诗,比如腰乐队的《一个短篇》,比如赵雷《未给姐姐递出的信》,一些民谣甚至直接就在讲故事,比如钟立风的《毛主席像章》,比如刘东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白》。因此民谣和故事进行结合,完全是相得益彰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有些故事和有些歌曲产生了交集,在记忆里显得尤为深刻,以至于多年之后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依然能够回想起那些故事里的人。所以说,在我看到小婉的这本书名字时,忍不住拍手叫好,《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虽然书名略长,却直接包含了每个人的心事。比起我当初给她建议的“有没有那么一首民谣,会让你想起我”,着实要更加动人。
这本书到手的时候,还给了我一些惊喜,装帧和设计非常漂亮,小开本,差不多就是一个信封的大小,封面也特意设计了邮戳和信封的样式,让我想起了智利作家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的《邮差》中文版的封面。翻开来读一个个的小故事,就像是在读一个素未谋面的朋友远方来信一般。将这本书随身携带,在地铁里,带上耳机听一首民谣,差不多一个故事看完,期间列车经过了两三站,就像你生命中路过的那些故事一般。
说起来,我和小婉至今尚未谋面,尽管在网络上已经交谈过好多次。相识是因为“民谣与诗”,小婉当时和“民谣与诗”合作电台,我是一个在上面发过文章的作者,我们差不多同时签了新书,而且截稿期都几乎是同一个时间点。那时候她还在公司里上班,每天抽空写作,非常高产,每天写几千字,我刚刚决定开书店,赋闲在家,缺乏灵感,一天连500字都写不出来。小婉会时不时把她刚刚写好的稿子发给我看,询问我的意见,所以说书中的《莉莉安》《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这些故事,我应该是第一批读者。可我也只是个写作的新手,并不具有任何指点的能力,只能尽自己所能提出些意见,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小婉发给我的那几篇,多是她觉得有些不足的,期望能够进一步完善,事实上最终书里的版本比起初稿的确是好了很多。而书中好几篇之前从未发出来过的文章,简直一气呵成,写得非常漂亮。
比如《后会有期》,写一段用电影连接起来的爱情,涉及到《杀手里昂》《蓝莓之夜》《她》《真爱至上》这些电影,每一部都是文青大爱,信手拈来,而用电影时间点这样一串数字来传递内心告白的情节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浪漫手法。
比如《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将一个旅行中遇到的姑娘的故事与冬子的《十方》还有龙门石窟的佛像结合到一起,像小说,又像散文,有虚构感,又充满质感,具有非常强的诗意和哲理,故事短小,却又余味悠长,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除了各种各样的民谣和民谣歌手作为故事的一个重要元素出现之外,小婉的这些故事中还有很多美好的元素出现,比如电影、诗歌、小说等等,小婉是一个努力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姑娘,她也将这些收获写进了书里,供同样的灵魂来欣赏。
最后放一段文字上来,这是小婉的这本书里我非常喜欢的一句:“她终于看到了壮美的海景和孤高灯塔的渡口,而她也终于可以宽谅,很多人只是生命里的渡口,哪有什么大海的澎湃和汹涌,不过是在无穷的时间里,亘古不变地守望者永不能至的彼岸,渡你去到最正确的人的身边。”
愿你们在尘世找到幸福

  《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读后感(三):当我们听民谣时,我们在听些什么?


  民谣火起来了。经过这么多年的音乐启蒙,经过各大电视台音乐选秀和综艺节目的传唱之后,民谣这个词已经走出了校园民谣的局囿,为更多人所接受。
  如果你要问,什么是民谣?那么许多爱听民谣的人,可能都会迷茫:民谣能被定性吗?仿佛一切上台抱着木吉他开始弹唱的,都能算得上是民谣。这种看法,或者是说印象,其实还蛮准确的:民谣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弹唱。另外两个本质的属性,则与歌曲本身的内容相关。生活题材,叙事手法再加上刚刚说过的弹唱,这基本成为界定一首歌算不算民谣的三个标准。
  从旋律性来说,民谣似乎并没有那么难懂。许多吉他的初学者、民谣初学者都能告诉你,只要掌握AM、DM、G、C等几个基本和弦,就能创作出一首稍像样子的民谣。
  那么,这么一些结构简单、口语表达的民谣,如果从专业乐评的角度来分析、来解剖,就剩不下多少好说了。分析旋律调式?民谣的结构实在太简单。分析歌词吗?有些口语甚至完全没什么深意。那么,当我们在听民谣时,为什么又会如此投入?是什么,让我们的眼睛里闪着光芒?
  你来到某位民谣人的现场,当你听到前奏响起,当你听到第一句歌词,你的眼里泛起泪光。巧的是,被人群推涌到你身边的那位,也恰恰在同一时刻情难自抑。然而,你和他,是因为同样的心情而被感动吗?
  不一定。感动你的,或许是往事;而触动他的,或许只是意境。
  然而,民谣的力量正在于此。这座通往天堂的巴别塔,能容纳下所有人的感动。而循着声音来到这座塔里的人,却路径各异:他们说着不一样的语言,怀着不一样的心情,心洞藏匿着毛色各异的往事的小兽。他们语言不通,心事各异,听到同一句歌词时,脑子里想着的是不一样的画面,不一样的人,抱着不一样的满足遗憾。但此时此刻,他们却像完全明了了对方,在昏暗灯光的映照下,他们似乎已经灵魂相通。
  只是,当残夜销尽,日光铺满,当我们重又开始用语言沟通,你的感动能否让他的意境产生共振?
  易小婉的新书《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像是一本回忆录,那些不远千里来到巴别塔中的人,一个一个,现身说法,把他们进入民谣的路径细细讲述。他们的路径上,开满往事的纷繁花朵。他们有的心满意足,有的终身抱憾,有的淡然致远,有的决绝生死。
  这些看似各不搭界的故事,纷纷构成了一条条蛛径羊道,让这些在情感上有所经历的人共同抵达了民谣这座巴别塔。音乐的力量无法改变世界,就像巴别塔无法真的通往天堂,然而,当他们抵达的那一刻,民谣进入了他们,他们的情感在那一刻获得宽慰。
  易小婉的文章,不像是乐评。
  它们没有专业词藻,不刻意引导读者去聆听,甚至,它们都不试图去切中民谣听者的感性经验。
  然而,当你读完通篇,你会觉得,我读懂了这首歌,我甚至触摸到了这首歌的精神内核。
  易小婉就像是一个忠实的导游,她精心撷取了许多个案,把他们进入民谣巴别塔的情感经历记录下来。你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仿佛时空穿梭,你代入到故事主角的身份,遭逢她的心境,经历她的爱恋,感受她的悲喜,同温她的决断。这个故事,似乎跟歌曲完全没有关系,但是,这段“共情”的阅读体验,让你懂了故事中的个案,也自然就懂了这首歌。
  也许,易小婉在写下第一个第二个故事的时候,并没有如此明显的创作意图。或许,她也曾经历过,或许她只是曾听说。作为一个写作者,她被触动,于是写下这些故事。
  然而,当我们手捧一册,看着一些同类同质的故事被集结,被捆扎,我们检视这些情感故事的标本,我们不由得感叹一声:如此写音乐,用故事来讲述音乐,用人类共通的情感来触摸音乐的神韵,真让人珍重而唏嘘。
  当我们听民谣的时候,我们在听些什么?
  当我们回顾这首民谣进入我们情感时的经历,我们有没有谈及民谣本身?
  当我们再次听到熟悉的民谣时,我们会不会触发过往的情感体验?
  当我们写下这种情感时,读者能不能从这种间接的情感传递中,再次让那时那刻的民谣从标本中复活?
  我想,情感的共通性,很容易让读到这本书的人,得到片刻的往事闪回,触摸到依稀的情感温度。有了那首与之关联的民谣的旋律烘托,那一刻的阅读体验,自然甜蜜而又忧伤。
  民谣,是苦涩生活中那片刻安静放空的自我。
  珍藏的情感记忆,是逼仄现实中一个可供憩息的心灵角落。
  易小婉的音乐故事,是给偶遇这本书的民谣听者的记忆对折虫洞,透过它,你能轻易地逃离现在,回到那时的天色,那时的云影,那时的人。
  野夫曾在《乡关何处》一书中讲到那些平凡的好人:“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知道那一丝稀有的甜蜜。”
  易小婉的新书,也像是这样一粒糖,借民谣之名,慰我们以往事的甜。

  《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读后感(四):我们都爱民谣,这足以慰风尘

大学时,我有一个极好的朋友,他每天都弹吉他唱歌。后来忍不住诱惑,我也去学了学。但我天赋不够,又懒,这么多年了还只会弹六七首歌。可是在那时,这已经足够成为我们文艺的一部分了。我们常常一起去湖边,去草坪上,弹琴唱歌玩乐。当他弹我不会弹的歌时,我就躺在草坪上。那时,夜空星辰闪烁,微风拂过脸颊,歌声响彻耳边。我觉得那是我青春最好的时光之一。
他那时候弹唱的最多的是许巍。听得最多的是U2。还藏在心里最喜欢的是朴树。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听了很多摇滚,并对崔健、唐朝、魔岩三杰、平克、老鹰等等乐队和歌手做了很多研究。那时候我也才知道,一个歌手,也可以是一个艺术家。
后来听民谣最多是在北京。听了万晓利、野孩子、吴吞、李志等很多的现场。听现场的好处是:之前,你知道一个音乐作品好,在现场,你知道了它到底是如何好。之前,你喜欢一个歌手,在现场,你知道了他如何迷人。
比如万晓利。到了现场,你才知道他可以唱出那么多种不同的声音来,每一种又都有其迷人处。万晓利在《水》这首歌里写:“用智慧和力量,把身体挂在墙上,上升上升,几乎感觉不到的上升。”第一次听到,沉迷不止。这样诗化哲学化的歌词,可以媲美大部分优秀的现代诗歌。
我觉得对这些美好的东西,我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不可思议的。像花开在了我的心里。
易小婉让我最喜悦,也让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她也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着民谣。
在她的心里,民谣应该有一种圣洁的信仰。
她对民谣爱的深沉,可以歌之写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她懂它们。她写那些民谣歌手,和他们对谈,可以有灵魂上的共振。她和他们在演唱会上,在访谈中,在文字里相见,是在“悲喜交集处”,是“切肤痛惜的才是情人”。
她在这本书里写了许多民谣歌手。这些歌手我也大都喜欢。一篇篇读下来,我想起许多往事,记起许多美好的日子。
这本书的书名《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来自于其中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过去的一段恋情。温先生人如其名,有温润如玉的一种性情,又是一种启蒙人。他把小婉带入了民谣,打开了小婉生命中的一扇窗。正如我最开始写到的,我的朋友也为我打开了这样的一扇窗。生命中,这样的人,是良师益友,有时候甚至需高山仰止。然而又是庆幸的。如周云蓬所唱,这是“不会说话的爱情”中的一种。所以虽然最终没能一直携手,但是如今,小婉用爱民谣的方式来继续爱着。
博尔赫斯诗“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我给你瘦落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对于小婉来说,我给你民谣,为你唱千千万万遍。
小婉还写了很多人物。比如《我们都曾无限接近爱情与梦想》里面的王小欢。比如《穿过我青春的所有夜行的火车》里的她。
我喜欢这些可爱的、勇敢的、追逐着的人。说起来,所有人都一样,我们都生活在生活中。
    小婉写民谣,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作者。我一直关注的一个公众号是正午故事,正午故事团队里面有一个作者叫做叶三,她爱写各种民谣歌手。
对于小婉来说,叶三应该算是前辈。叶三写一个歌手,有很多的时间,很多的思考,很多的情谊。有一种滚滚红尘的江湖气。有一种现实的荆棘鸟般的挣扎,一种理想的野百合样的光辉。
说这个,是因为有些人物性情上的把握,有些文字技法,有些细节处的转折,小婉可以学习。
小婉能写得更好。能更明白民谣之为民谣、艺术之为艺术的独特。能在写作上,走出一条鲜花盛开之路来。
人活在世间,总要求一些欢乐。我们找过诗、找过小说、找过旅行、找过运动、找过爱、找过性、找过山川、找过溪流、找过太阳、找过野花、找过文艺电影、找过民谣。有了这些美好的东西,虽如远行客,但总可慰人心,虽是缥缈影,但足以慰风尘。

  《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读后感(五):我们都爱民谣,这足以慰风尘

大学时,我有一个极好的朋友,他每天都弹吉他唱歌。后来忍不住诱惑,我也去学了学。但我天赋不够,又懒,这么多年了还只会弹六七首歌。可是在那时,这已经足够成为我们文艺的一部分了。我们常常一起去湖边,去草坪上,弹琴唱歌玩乐。当他弹我不会弹的歌时,我就躺在草坪上。那时,夜空星辰闪烁,微风拂过脸颊,歌声响彻耳边。我觉得那是我青春最好的时光之一。
他那时候弹唱的最多的是许巍。听得最多的是U2。还藏在心里最喜欢的是朴树。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听了很多摇滚,并对崔健、唐朝、魔岩三杰、平克、老鹰等等乐队和歌手做了很多研究。那时候我也才知道,一个歌手,也可以是一个艺术家。
后来听民谣最多是在北京。听了万晓利、野孩子、吴吞、李志等很多的现场。听现场的好处是:之前,你知道一个音乐作品好,在现场,你知道了它到底是如何好。之前,你喜欢一个歌手,在现场,你知道了他如何迷人。
比如万晓利。到了现场,你才知道他可以唱出那么多种不同的声音来,每一种又都有其迷人处。万晓利在《水》这首歌里写:“用智慧和力量,把身体挂在墙上,上升上升,几乎感觉不到的上升。”第一次听到,沉迷不止。这样诗化哲学化的歌词,可以媲美大部分优秀的现代诗歌。
我觉得对这些美好的东西,我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不可思议的。像花开在了我的心里。
易小婉让我最喜悦,也让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她也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着民谣。
在她的心里,民谣应该有一种圣洁的信仰。
她对民谣爱的深沉,可以歌之写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她懂它们。她写那些民谣歌手,和他们对谈,可以有灵魂上的共振。她和他们在演唱会上,在访谈中,在文字里相见,是在“悲喜交集处”,是“切肤痛惜的才是情人”。
她在这本书里写了许多民谣歌手。这些歌手我也大都喜欢。一篇篇读下来,我想起许多往事,记起许多美好的日子。
这本书的书名《现在我有多爱民谣,过去我就有多爱你》来自于其中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过去的一段恋情。温先生人如其名,有温润如玉的一种性情,又是一种启蒙人。他把小婉带入了民谣,打开了小婉生命中的一扇窗。正如我最开始写到的,我的朋友也为我打开了这样的一扇窗。生命中,这样的人,是良师益友,有时候甚至需高山仰止。然而又是庆幸的。如周云蓬所唱,这是“不会说话的爱情”中的一种。所以虽然最终没能一直携手,但是如今,小婉用爱民谣的方式来继续爱着。
博尔赫斯诗“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我给你瘦落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对于小婉来说,我给你民谣,为你唱千千万万遍。
小婉还写了很多人物。比如《我们都曾无限接近爱情与梦想》里面的王小欢。比如《穿过我青春的所有夜行的火车》里的她。
我喜欢这些可爱的、勇敢的、追逐着的人。说起来,所有人都一样,我们都生活在生活中。
    小婉写民谣,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作者。我一直关注的一个公众号是正午故事,正午故事团队里面有一个作者叫做叶三,她爱写各种民谣歌手。
对于小婉来说,叶三应该算是前辈。叶三写一个歌手,有很多的时间,很多的思考,很多的情谊。有一种滚滚红尘的江湖气。有一种现实的荆棘鸟般的挣扎,一种理想的野百合样的光辉。
说这个,是因为有些人物性情上的把握,有些文字技法,有些细节处的转折,小婉可以学习。
小婉能写得更好。能更明白民谣之为民谣、艺术之为艺术的独特。能在写作上,走出一条鲜花盛开之路来。
人活在世间,总要求一些欢乐。我们找过诗、找过小说、找过旅行、找过运动、找过爱、找过性、找过山川、找过溪流、找过太阳、找过野花、找过文艺电影、找过民谣。有了这些美好的东西,虽如远行客,但总可慰人心,虽是缥缈影,但足以慰风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