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02 21: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精选10篇

  《我承认,我撒了谎》是一本由[德] 丹尼尔·凯曼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一):人人都有一颗离开的心

凯曼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地方在于他渊博的知识背景,他可以以一种哲学性的思考来写作。
文学作品不一定要让读者感到幸福,丹尼尔的这部作品中,不幸福的主人公们依然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尊严,而这也是我认为的凯曼的成功之处。
他们都自感不幸福,认定别处的生活更美好的,于是不断寻觅。
他是个小职员,生活波澜不惊。当几个意外的零飞到了他的账户金额末尾,他携款登上了一架飞往遥远大陆的飞机,逃离了平庸
老实人有老实人的逃离方法。
“他几乎什么都没有做,没有说错什么话,没有拿人家不给他的东西!他简直可以说毫不知情,而事情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让他站在了法律和道德之外,偏偏是他,一个每份报纸都掏钱买、坐车从来没有逃过票的人。”
他是社会精英,身兼话剧演员和主持人。在一次旅程中,一个对他的表演和主持大肆批评的乘客让他迈向自省之境,逃离了虚荣
精英自然也有精英的所谓“自由”。
“‘请恕我直言,’男人说,‘我觉得您在’弗吉尼亚·伍尔芙‘里的表演太片面化了。您根本演不了这个角色,不是吗?有几次您索性演不下去了,大家都看出来了。还有您的手势,干吗要那样胡乱挥舞?”
他作出了回应,对自己的经纪人说:”我们能不能毁约?“
他是肥胖患者,总是仓促地参加不必要的竞赛。在与饥饿的抗争中,他丢掉了工作,失去了女友,却触碰到了时空的真实感,逃离了虚无。
胖子也有胖子的自我“救赎”:断食。
“他抓起冰激凌丢进垃圾桶,然后是香肠、肉排和火腿。饥饿感像一个洞,那是体内一个痛楚的空巢。”
每个人都有一颗离开的心,人类的本性就是不满足,在新的生活节点后自认为不幸福,不断寻找着新的更高的尊严。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二):无聊之事、有生之涯

短篇小说集是种很极端的存在,要不就特别烂,让人看了几篇就受不了;要不就特别好,篇篇精彩。《我承认,我撒了谎》是后面的这一类,别看它只是薄薄的一小本,却十分耐读,倒比那些大而无当的故事有滋味。
我最喜欢的是《解脱》这一篇。很少见到能把无聊的感觉写得那么好的作家。嗯,雷蒙德·卡佛算一位。其他还能写好无聊的人,一时还真想不出来其他的来了。凯鲁亚克可不算。他并不是真的无聊,他是故意要把自己弄得很无聊,其实写的都是不无聊,都是刺激。
《解脱》里的“他”,在换了几份工作后,因为对宗教的兴趣而开始在宗教场所里从事帮各种布道、讲座的人录音的工作。这份工作不需要动什么脑子,只需要仔细,做好会前的辅助性事务,在录音时保持音量适中、音质清晰。这个故事给人很强的年代感,可能因为它一开头就点出了“教堂”二字吧。而且它通篇都弥漫着昏暗老旧的腔调。
这无疑是份无聊至极的工作,但在开始时,“他”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兢兢业业地干着,还获得了老板的好评。后来,事情渐渐变化,他开始厌倦和迷惑,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每天被不同的人碾压,这甚至令他放弃了原本虔诚的宗教信仰
故而为了自保,他开始对所有信息“采取无所谓态度”。不过,这又引发了新问题,这种“无所谓”已经不知不觉地扩散到了他工作以外的生活中,令周围一切真实的事物看起来都有了改变更进一步地,他开始麻木倦怠,对这份无聊但也简单的工作,失去了兴趣。他越来越频繁地迟到,因为他对时间的观念已然恍惚,最后,他被老板辞退了。
到这里,他是不是解脱了?并没有。故事的后半段,他还是那么无聊,似乎只是等着死的那一天到来……
“他的职位并没有别人顶替,现在已经有了能跟人做得一样好的机器。他在疗养院里住了几年,然后突然死了。他看起来很平静,面无表情,仿佛从未在这世界存在过。而他的床迎来了另一个住客。”
这就是这个短篇的最后一段。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他”还是没有解脱,而作为读者的我也没有因为这个写无聊至极的故事业已结束而感到解脱。这或许就是丹尼尔·凯曼的高明之处,表面上,他给出了所有的答案,你也可以把他的故事当作许多问题的象征——比如这篇,就可以象征宗教的沦落、资讯给人的疲劳、机器或称科技对人力的替代,但在这一切之外,总还是会有那种“还有点什么”的氛围萦绕在你周围,并且久久不散。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三):我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是病人

最初知道丹尼尔·凯曼这位作家是因为同事向我推荐《丈量世界》这本书 ,他是这本书的作者。
后来还没有看《丈量世界》,却先不期而遇到这本《我承认,我撒了谎》。八个故事,流畅易读,八个不相关联的人,有着同样的孤独沉默寡言感情细腻、了无生趣这样的词汇是他们的共同标签。
作为阅读者来说,《抢银行》中为了钱却备受良心谴责的“骗子”,《杀》中因厌倦无聊生活对无辜者进行残害寻求刺激的”邪恶小孩“,《在阳光下》中盲目神化膜拜别人,却因而浪费自己生命的”追随者“,还有《火》中神经质又自欺欺人的”纵火犯“,他们的人生看起来是如此不可理喻,但如果和自己对应起来,却发现自己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没有实施这些行为却至少在脑海中想像操练过,不禁脊背发凉。
我想大多数人都思考过生活的虚无和无意义,就像《漫长的中场休息》中提到的这种感受:战后的士兵需要不停地站在镜子前端详自己,才能确定自己是真的活着的。这是自己对人群、对社会、对生活、甚至是对自己强烈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向的人,都觉得或者曾经觉得自己不太合群,没有人真正理解自己,自己也无法理解别人,所以极其孤独。
加之日常生活有太多的平庸无奇,就像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写过的一句话:“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单调让人麻木,所以我们常常质疑自己是否活着,质疑活着的意义,这种感觉就像患了感冒,时刻折磨着我们却杀不死我们。
不过,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有太多的理由继续这样的生活,又有太多的理由厌倦这样的生活。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四):你的生活在哪里?

每当觉得生活单调时,我都会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句话:“生活规律得仿佛生了锈一般,既让人轻蔑,又让人害怕,但同时也是一种保护,让他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当你在不经意间猛然察觉到时间在自己身上留下了痕迹时,往往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惊诧,《我承认,我撒了谎》就是一本可以给我这种感觉的书。
丹尼尔•凯曼,德国当代作家,2008年摘得托马斯•曼奖。这本短篇小说集包含8个小故事,与上一部作品《名声》不同,此次他把焦点对准了一些生活很有规律的普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有稳定的生活和工作,可并没有对此感到满意或庆幸,反而在庸碌中丧失了人生的意义。这些人在坚定彷徨中走到了当下,当内心的呐喊冲破了对既定社会模式坚定的自觉遵从时,一种具有颠覆意义的新生活便在一瞬间开启了。
这些人生转折点的诞生看似戏剧性的巧合,实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譬如第一篇《抢银行》中的马库斯•梅灵,平素爱读《白鲸》这类探险小说,所以当类似书中的某些桥段在日常上演时,他会很自然地将自己融入其中,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脑海中的冒险。尽管他在不断挣扎,但没有感觉到的潜意识已经帮他在每个节点都做出了选择。《在阳光下》是说克拉默尔要寻找被自己神化的作家彭瓦尔的墓地,历尽磨难而终不能达,引发了对过去的种种回忆,一直以来的信仰突然崩塌,他摆脱了彭瓦尔精神青年时代以来对自己无形的禁锢。《解脱》是书里最短的一篇,也是最能体现这个主题的一篇:起初“他”是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可是一次哲学会议令他感受到了虚无的力量,逐渐丧失了自我意识,从此开启了仿佛行尸走肉的生活模式。
各种颠覆人生的关键事件在这本小说中轮番上演,丹尼尔•凯曼的着力点就是人物岌岌可危的精神状态和面临转折时的彷徨与挣扎,语句简短、有力,你会得到瞬间被攫住的、有如爆炸般的精神冲击。
所有的故事都颇有一丝荒诞的意味:我的生活就在这里,可我又像生活在别处;这是我的生活,可我对它漠不关心。《杀》中的男孩就生活在面具之下;《火》更是毫不避讳地吐露了“我”对妻儿的厌恶之情:“我有一个丑老婆、两个傻得要命的孩子。”
丹尼尔•凯曼还善于描绘自然对人产生的影响,例如《斋戒》中的贝托特在一次因赌气而进行的节食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天空的蔚蓝、昼夜的交替,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感知力。《雪》中一场特立独行的暴风雪也令莱辛体会到了生命的本真。
小说中的这些人物都没有极端的性格,基本都是外人眼中混得还不错的人,可你知道吗,这只是他们对你和所有人撒的谎,他们并不快乐。然而,他们就是我们。
有限的书评主要作为自己的读书笔记,原创,请不要未经许可就转载,谢谢尊重。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五):庸碌人生的突破


德国作家丹尼尔•凯曼以《丈量世界》一书一举成名,可惜我没有读过。看的是其短篇小说集《我承认,我撒了谎》,八篇,每篇约莫万字的故事折射着人世间的现实与生活,让人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感叹良多。
首篇《抢银行》,题目虽然惊悚,但故事却非常人所预料那般。主角马库斯•梅灵,一个连自己年龄都弄不清的34或35岁的单身男人,是一家机关小小的公务员。每日的工作单调、乏味,毫无创新和乐趣可言——审阅即将升职人员填写的表格,找出格式上的错误。一年四季按相同的节奏和规律生活作息,没有电视电脑,唯一的娱乐消遣是阅读探险小说,甚至把《白鲸》读了四遍。
一个庸常无为的人,不敢也没有能力改变生活现状,即使心里渴望改变期待冒险,但只能通过阅读冒险故事饮鸩止渴。这与我们平常人又有何不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告诫人们不要庸庸碌碌地过一生,但又有几人可以做到?!我以为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和梅灵一样,朝九晚五,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地过活。不少人还有购买彩票奖券的习惯,希望一夜暴富。而故事的主角便经历了如此神奇的一幕。
信贷银行的高级职员爱尔维拉•施密特由于和未婚夫大吵一架后神情恍惚,在工作时错误地给梅灵的账户打入一笔天文数字。小说毕竟是小说,按常理,这种情形是会发生,但又很快被补救,但在此却成了一错再错的人生转折。不得不说,凯曼的独到之处在于描写,最精彩的桥段就是梅灵发现存款暴增后,报着侥幸去取款得过程。出色的心理动作的描绘确实应合了标题“抢银行”。
在取钱的过程中,我们读到了梅灵的多次犹疑不定,他内心矛盾胶着,良知天使欲望恶魔进行着攻防战,当然最终突破道德困境,突破个人的底线。其实没有必要批判梅灵,大部分人遇到此事也会犹豫,也会做出侥幸的尝试,每个人心中都装着梦,都不愿平淡过日子。而第二篇《杀》中,小男孩的举动则更为大胆,更具有主动性。他试图通过暴力打破日常的庸常与平静,和一成不变的日子以及小镇生活来一次决断,当然这也只有在青少年时期才会有的冲动激情,还有那无所畏惧的改变生活的勇气
而反观《在阳光下》中的那位一生致力于研究彭瓦尔的学者,他尝试过走出研究对象给他生活设定的限制,他企图通过一种只有在形而上有意义的方式克服彭瓦尔对他的影响,可竟然连这么卑微的对抗都失败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他的怯弱,他不敢真正走出他熟悉的领域,去尝新去求变。如何在庸碌人生里寻求突破,是个难题,每个人的情况皆不相同,唯一共同的是能不能拿出勇气,去踏出实际的一步。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六):与生活对弈


文/叶子夏
在他人眼中幸福的生活,在当事人身上也许就是一道枷锁。你可以对他人撒谎,假装自己过得幸福,可是你无法对自己撒谎。你知道,自己渴求的,不是现在的生活。想要逃离,却不知能否成功?便是逃离了原先的生活,又怎知新的生活便真能如你心意。与生活的这一场对弈,胜负难料。
很少见到作者将人心的渴望剖析的如此直白犀利,但是丹尼尔•凯曼却做到了。他的新书《我承认,我撒了谎》描述了八位普通人看似平静的生活,之后,丹尼尔•凯曼将这层平静的膜狠狠撕开,给我们展示他们平静之下的谎言。而这次揭开谎言的赌局,有些人赌赢了,逃离了心灵的枷锁,迎来新的生活;而有些人,却是陷入了更深的枷锁中,困于生活。
《抢银行》中的主人公马库斯•梅灵原本过着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但是一笔天外飞来的巨款却打乱了他的平静。他不断挣扎,却终究是跟着自己的潜意识将巨款带走,他不断的对自己撒谎,他没有做错什么。可是他心中无法放下的忐忑与不安却狠狠揭穿了这个谎言。也许他逃离了原先的普通生活,迎来冒险的刺激,但同时,却给心灵套上沉重的枷锁。《解脱》中的主人公做着简单但是却需要不断重复的工作,这似乎和我们非常相似。不同的也许是我们会一直做下去,然后无聊的就这样过完一生,而他却因为开始不断思考,感受到虚无的力量,最终自我解脱。这种逃离,与我来说,无法判断其胜负。我想,生活自有其评判。《批评》中,因为他人的批评而看清自己实力的瓦根巴赫,做出了果断的判断,逃离了虚荣,逃离了原先虚幻的生活。我相信,这之后的他一定会生活的更加顺心。
逃离是一件极难之事,逃离生活,与生活对弈,有输有赢,也有看似赢了实则输了,看似输了实则赢了。《杀》中的小男孩看似逃离了无趣的生活,但其实只是昙花一现的错误;《在阳光下》的克拉默尔似乎输了此行目的,因为他最终没能到达彭瓦尔的墓,但实际上,这正是他摆脱彭瓦尔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的契机。
这本书,短小精悍,看似平静的语言,却埋藏着无限深意。每一个小点,都可能成为转折的重点。而且这本书到最后,也没有给读者解答与生活对弈,想要逃离的结果。这个结果,需要读者自行体会。毕竟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
承认撒谎是需要勇气的,而敢于逃离生活的人,更是勇敢。但是,能够平静面对当下生活的人,又何尝不勇敢呢。
2016.6.16
本文为笔者原创,若需使用或转载,请豆邮,谢谢!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七):假如生活犹如泥潭

       法国小说家阿贝尔•加缪有句名言:“真正的生活是在撕裂内部出现的。生活,就是撕裂本身。”
       德国作家丹尼尔•凯曼在其著作《我承认,我撒了谎》上所做的便是毫不留情的撕裂着生活的假象,当一切分离之时,人们自会辨别生活的虚实。这是一部非常迷人且富有喻意的短篇小说集,作者坦诚且冷静地向读者道出生活的实相,他用极短的篇幅便勾勒出一些真实不虚的存在。
       凯曼这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八个故事,描述了八种不同的性格与生活:生活规律的公务员、内心邪恶的小男孩、崇拜偶像的教授、善于隐藏的罪犯、思想僵硬的小人物、毫无实力的演员、骄傲自满的胖子、目前一空的独裁者。凯曼用故事的喻意刻画当下人们最具代表的特征――精神荒芜、顺从生活。他把人与生活的关系进行冷静而清晰的思考,这在其小说之中显而易见。他用这八个不同的故事撕裂一张张掩盖于生活之上的假面,令人们洞悉生活看清自己。
       在凯曼的这部书之中,有一个名为“马库斯•梅灵”的公务员,一位银行职员的失误令其账户余额翻倍增长,面对这笔飞来横财,梅灵决定全额提出,并带着这些钱远走高飞。梅灵似乎被幸运之神眷顾,他毫无准备的就实施了自己这个大胆的想法,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从头至尾居然没有人发现他心中的不安,正是在没有暴力行为的情况下,他成功的收获了银行之中不属于自己的钱财,凯曼为这个故事命名为《抢银行》。如果我们将这个故事仅仅视之为人性贪婪的表现,那将无法真正的理解凯曼在其中的用心――我们是要顺从于墨守成规的生活,还是迈出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即使这种改变并不在道德范畴之内。
       假如文学作品只是一味地顺从于道德,那么凯曼的故事之中应该以人物的角度去批判与挑剔其自身行为之中的善恶,因为我们常用善行恶事来判定一个人的品德高低。但在这部作品之中,作者并没有设定道德框架,在他的这些故事中所要表现的只是生活纯粹的一面,人们应该要自主于生活,还是顺从于生活。
       在文学的世界里,已经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作家尝试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去探索生活的本来面目,以发现人与生活的矛盾所在。于是他们塑造了不同的人物与生活经历,用深沉或轻松的语调,以幽默或讽刺的口吻,喻以故事或借以典故,详尽的长篇或精简的短篇,为的都是要究竟生活的实意。
       当我们一开始谈论这些故事之中的主人公时,便已经悄然的为这些人物贴上了一个特定的标签,凯曼所做的便是大胆的超越生活常识,用这些正常或不那么正常的人物去解构生活,以令读者找寻出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反思自我的世界。所以读者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会发现,作者正是利用这些故事尽情的撕裂一个个为生活而作掩饰的表相,以令隐于背后而不自觉的真实生活与自我得以呈现。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非常有趣味的,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的同时也需要非常留心,因为凯曼在书中并未直接给予人们答案,而是要令读者心存疑惑,到底这个谎言是什么,是人们没有如实的面对生活,还是人们没有如实的面对自己。假如生活的假象犹如泥潭,我们是否早已沉陷其中,谎言是否如泥垢一样令我们裹足不前。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如何才是真实的自我,这些都是值得去认真对待的问题。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八):从前有个叫卡夫卡的人,后来,他死了。然而,他并不甘心。

卡夫卡临死时告诉他的朋友,一定要把他所有稿子都烧掉。这一行为,引发了后世各种猜测。是卡夫卡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还是他认为写作是个人行为,没必要让众人在他死后持续地念叨着他码的那些字;难不成他也和黛玉焚诗稿一样,是对什么人或事彻底失了望?
不过,最终他的作品都得以保全。不不不,不仅仅是小说,连他的私人信件也都因为他是一位作家,而在后世不断被出版、被阅读。试想,回天无力的卡夫卡没有处理完自己的手稿就溘然长逝,他的内心在彼时一定是崩溃的。而丹尼尔·凯曼的出现则令我相信,这世上一定有轮回,不甘心的卡夫卡借助这个年轻的身体修改了那些本该烧掉的文稿。他想说,你们看到的卡夫卡只是我的习作,请容我再修改修改。而这一次,他无疑比上个世纪更加直接。
从我的个人偏好而言,相比于《丈量世界》和《名声》,《我承认,我撒了谎》是部更纯粹的作品。它字数不多,全由短篇构成,而这些短篇,也并没有像《名声》中的短篇那样,彼此勾连,组成了某种应该叫做“伪中篇”的作品集群。《我承认,我撒了谎》之中,只有八个短篇。十足地短,而十足带劲。
锋利小匕首一样的短篇,来无影、去无踪,令人在读过之后再也忘不掉。卡夫卡的《变形记》和《饥饿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它们都有一个突如其来而匪夷所思的场面,愣头愣脑地就被扔到了纸面上,读者在开始阅读的时候,会好奇“这是什么作家,他怎么想出来的”,读完之后又脊背发凉。因为这种短篇像遇水燃烧的轻金属,瞬间冒出了滚滚浓烟。
《变形记》里,如果一个人突然变成了甲虫,周围的人,特别是家人,还会爱他么?荒诞到极致,却也现实到极致。《饥饿艺术家》里,如果一个人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东西,他真的只能选择去死。这并不是什么故作清高惹人怜悯,因为每个尝过精神痛苦滋味的人,都知道: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而对于理解这两篇作品,只要提一个名字,大家肯定一下儿就能理解:文森特·凡高。
《我承认,我撒了谎》里,我最喜欢的两篇,一是《火》。全篇以一个纵火强迫症患者极度焦躁而自说自话的口吻行文。他承认自己撒了谎,他烧了别人的车、烧塌了别人的房子,他内心极爱火,从地心的熔岩到手里一根小火柴的火光;他从小到大烧了无数东西,关键是他还欣赏火,他站在燃烧的大树旁边等着它爆裂后飞溅的火星。你一定会说,对,这就是神经病。然而,请注意:他计划着烧掉自己的房子,但他买了高额保险。这个小细节像一根戳在高塔地基里的柱子,能让整个儿塔倒掉。而在《批评》中,某个倒霉的名人(演员)在飞机上坐在了一位薅住他批评个不断的陌生人身边,这个陌生人数落了他的每一部作品,说得头头是道,让名人无处逃脱。下了飞机后,那陌生人又来拍着他的肩说:先生,对不起,我害怕坐飞机,所以才骂你。对,这也是神经病。然而,故事的结尾,演员选择了毁约……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很难断定,纵火者絮絮叨叨劝读者爱上火和陌生人对演员的指责,是一种洗脑,还是实话实说。从第二个故事的结尾来看,演员似乎明白了自己的演技实在就不咋地。小说集的名字在承认故事里的人撒谎,而事实上呢?他们在撒谎不?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里,那些所谓的言不由衷、无心之语,是在撒谎么?
借凯曼还魂的卡夫卡,他是不是会说:这也问我?统统自己去想!
又或者,被骗过一次的卡夫卡(说到底也没个人帮我烧稿子,乃们讨厌极了),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

  《我承认,我撒了谎》读后感(九):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

我们曾经心怀壮志,憧憬着有一天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如今,不管我们是否已经如愿,总会有那么一刻感觉身心疲惫,甚至不断质疑自己,“我做的一切有什么意义”?这里的“意义”不是指那种生活品质、荣誉奖状之类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直面人的内心与存在的形而上的意义。
存在从来都是最严肃的哲学命题。
在我眼中,德国作家丹尼尔·凯曼的最新小说集《我承认,我撒了谎》用平凡人的生存故事再次对这一恒久的命题做了自己的思考。为这样一本讨论严肃命题的著作撰写评论是一次冒险,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故作高深的陷阱,无奈一旦读过此书,就再也按耐不住要写点什么的冲动。
《我承认,我撒了谎》与丹尼尔·凯曼的另一部佳作《名声》在思想上一脉相承,但又走得更远。在《名声》中,作者用相互关联的荒诞故事,展现了人身处未知的生活而徒劳地追求“真我”、“从一个故事走进另一个故事”的尴尬境遇。相较而言,《我承认,我撒了谎》中的故事更加真实,但隐藏在平凡背后的思想却更加尖锐、深沉。关于“逃离”这个共同的主题,前者尚且留有对未来的希望之光,后者则将对存在的否定演绎到极致。《抢银行》基本延续了《名声》的风格,阴差阳错一夜暴富的马库斯·梅灵看似奔向了新生,作者却一再暗示着他将失去的家庭与生活,读者甚至已经清晰地预见到他备受良心谴责的一幕。《杀》看似是生活中的小小插曲,却并非仅仅是顽皮的孩子的一时淘气,而是借孩子之手宣泄对生活无意义的反抗,“一个人永远不可能走出当下,永远不能,他总是被困于一个永远不会增长也不会变化的时刻里”,即便杀死了狗,一时快感过后,生活仍旧是那个样子。《在阳光下》中的克拉默尔竭尽心力研究彭瓦尔,却因为一次寻找公墓的过程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原来毫无意义,他疲惫地回想自己的“生命是怎样流逝的,想起他那两本无人问津的书……此时他知道了,他永远走不到光明的一面。”《解脱》将无意义的生活演绎到极致,在无意义的生活中,我们都是用枯萎的灵魂看世界。《火》同样是一次无力的反抗,企图让烈火吞噬生活的牢笼与庸俗布景,这只是属于纵火狂一类人的虚无的安慰。
一篇一篇读下来,让人脊背生凉,仿佛看着作者持刀一片片割下生活的血肉,连带着我们对生活的期望与期待也鲜血淋淋。无意义的迷雾笼罩在眼前,浓得化不开,以至于作为读者都开始怀疑生活,亦或者不自觉重新翻开书架上尘封已久的存在主义哲学经典。然而,这本小书的最后三篇小说似乎在绝望中给了我们一丝希望。《批评》中的瓦根巴赫因为批评逃离了虚荣;《斋戒》中的因减肥失去了工作、女友,却仿佛触碰到了时空的真实感,找到了新的意义所在;《雪》中的精神则更加形而上化,当“过去的一生像一声滑过的音调,像一个回忆的影子,从他身上掠过”时,莱辛在面对死亡时,却体会到了“宏大的静谧”,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被剖离的生活的意义又被作者用隐秘的手段拉扯了回来。那么,生存亦或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我妄自揣度,丹尼尔·凯曼深受萨特的影响。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谈及:
 “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人首先是存在——人在谈得上别的一切之前,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并且感觉到自己在这样做。……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连理性的天堂里也没有他;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
“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也只有在这一刻才明白存在的意义。以之反观小说中的主人翁们,虚无与悲剧恰恰来源于并不理解自己的真实“企图”,纠缠在繁杂的生活与别人的看法里不可自拔,而解脱与真实的意义就隐藏在无穷的遮蔽物之下。我们孜孜追寻却未必能沾到它的痕迹,直至我们明悟我们企图成为什么的那一刻。富贵、贫穷,名声、地位,甚至我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对存在而言早晚化为无意义的虚无,而存在的意义之于我们自身而言,只有在我们将自己推向未来并满怀期待的一刻才真正显现于前。这种意义不是永恒,却带来光明。
丹尼尔·凯曼是可怕的,因为他那洞察生活的虚无与人心的阴暗;同时他又是可敬的,因为他是真正用文字创造精神的作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样一本融合哲学的思考与新锐的叙事的杰作,读者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精神,我自忖修为有限,以上权作一家之言,书中的精彩还需有兴趣的读书人自去体会挖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