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女心理师(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女心理师(下)读后感10篇

2017-11-03 21: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女心理师(下)读后感10篇

  《女心理师(下)》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心理师(下)》读后感(一):原谅我的主观评价。

自带主角光环,让贺顿一切行为都让读者觉得可以理解,值得同情。可是事实上,你会喜欢贺顿这样一个人吗?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很难拥有贺顿那么不幸的身世却又那么幸运的际遇。
       生活确确实实不是小说,我们每个人如此渺小,自带主角光环的故事那么失真。贺顿的成功用阴道换来:和秃头男子的钱欲交换;应用卑劣手法欺骗钱开逸;就连最后贺顿的自我心理治愈也是姬教授的性交;为了心理诊所的房子可以牺牲自己的婚姻。好在,柏万福是个值得托付的男人,才让这一切变得不那么悲剧。(这让我想到《万箭穿心》里面的建建,最后的回头停车,给了希望。)
       如果,有一天我遇到如贺顿一样的女子,或许我会忍不住质问:“于你而言,梦想值几分钱?”没有身份背景的人要完成自我实现一路上过得心酸不已,等你彻彻底底站起来了,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仍然会有人在你的背后戳着脊梁骨指指点点。曾经引以为傲的梦想,支撑点却那么脆不可击。那么,贺顿,你的梦想支撑点也不过是为了钱。
      对于“未完成愿望之魔咒”我深信不疑。对于小说的创作基础和理论依据毕淑敏作为职业心理学家确实够格。虽然我深深地觉得故事的情节过于狗血,剧情设置略不合理以及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女主角贺顿的嗤之以鼻,虽然作者的三观我不敢苟同,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小说。
       心理学的终极追求在于自我快乐,贺顿实现了吗?而我们,困在心的枷锁里面不快乐。我不喜欢的贺顿在某一方面,我的的确确成为她。

  《女心理师(下)》读后感(二):人格的两面性

《女心理师》这部作品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刚刚读完这部小说的时候,最让我感慨的,就是主人公贺顿(或者说柴绛香)的成长历程。柴绛香是一个貌不惊人、出身低贱、童年悲苦受尽继父摧残凌辱的农家女孩,她孤身一人,怀揣十几元钱从农村来到城市,想在这个由无数钢筋水泥组成的大都市找到一个安身的地方。在临终关怀养老院的生活,加上她的善良、勤劳、聪明,使她成为了出身名门望族、祖上很有来历的贺奶奶的保姆,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在贺奶奶的指点和调教下,绛香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学习了生活的各种知识、礼仪和规则,迈出了从柴绛香到贺顿的第一步。对自己的好奇、对他人的好奇、对世界的好奇,使贺顿确定了要当一名心理师的目标,知识的匮乏、物资的匮乏,都没有阻挡贺顿成为一名心理师的愿望,她为此倾其所有、全力以赴。终于,贺顿的心理诊所开张了,她帮助很多人解决了心理上的疑难和困惑,并最终救赎了自己。
这是一个有着多么远大的理想的人啊!她在辛苦打拼的时候是那么地坚强、有韧性,对朋友仗义,对知识有着无限的渴求,为了理想和事业甘愿付出一切!一直到读完了这本书,我还被作者制造的这种假象所迷惑。但当我回顾全篇仔细思考之后,禁不住深吸一口冷气,发现自己的认识居然错得这么离谱。这个女孩完全就是打着学习和事业的旗号,披着奋发图强的外衣,做极端自私的事情,却被作者刻意描写成了自强不息的典范。为了推销劣质化妆品,她去蒙骗一个无知的老人;为了赚到上心理师培训班拿文凭的钱,她不惜用自己的肉体去交换;为了筹集开办心理诊所的经费,她故技重施出卖自己的身体还卑鄙地造假欺骗喜欢自己的人;又为了得到开诊所需要的房子,宁愿委身于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其间还无数次地宽恕自己、原谅自己,为自己的无耻找借口;最后又为了保住自己的事业,怀着利用和感恩的心态死心跟随了不爱的丈夫,为了安心地升级这个事业与自己貌似喜欢的人终生不见……这个人物,从她的名字、她下半身寒冷的症状、她的经历、她所做的选择,到她给人的感觉,她身上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强烈的矛盾和对立,充分地表现了其人格的两面性。
想到这里,我不禁惊觉,对贺顿的认识前后差距如此之大,难道我自己也具有这么强烈的两面性吗?
于是我恍然有所悟:原来,人人都有两面性。这一点其实作者在作品之中早就有所暗示了,我们从那一个个鲜明的案例中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温文尔雅的女医生李芝明,打算大闹丈夫的追悼会让丈夫身败名裂;受人尊敬的年轻副市长乌海,表面上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却金屋藏娇在驱车赶去与情人幽会的途中死于非命;看似天真可爱,精致干净得如同雪娃娃的小男孩周团团,为了阻止父母离婚悄悄地给父亲的女秘书下毒要致她于死地;温柔可人、美丽大方、浑身散发着淑女味道的女硕士桑珊,竟然是女同性恋中担当男性角色的一方,有着堂吉诃德式的勇气,因为女友背叛而计划与她的情敌“大猩猩”决斗;风度翩翩仪表堂堂的国家领导人苏三,有严重的发言恐惧症在重要公开场合尿湿了裤子;聪慧如鬼魅一般却不久于人世的老革命乔玉华,最后的疑惑却是要不要和自己的101个洋娃娃一起火化;远近闻名的心理学权威,却利用非法的残忍治疗手法令女来访者就范……他们每个人都是贺顿,都和她一样有着埋藏在内心不为人知的第二重人格,只在心理室中才被公开。
我在这里所说的两面性,其实只是一个约数,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只有两面性,他们有更多层的面具,更多种不同的生活状态。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一个人在父母面前、在朋友面前、在老师面前的样子很可能就都不相同,况且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在一些特殊的环境里做一些合理的伪装是不可避免的,但决不能让这种合理伪装变成扭曲心理的无限膨胀,变成欺骗别人的正当理由。
回到贺顿的态度上看,追求人生的目标、理想和事业并没有错,但不是必须以牺牲自己的尊严和他人的真情为代价。如果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就成了完完全全的功利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那样就算得到了成功又有什么意义?贺顿欺骗了爱她的人,实际也在欺骗别人的过程中迷失自己,强迫自己步入深渊却浑然不知,最后也让自己的心理慢慢地面临崩溃。可见,“双重人格”是种很可怕的东西,我们不能主动或者被动地被其操控。
然而,尽管她有许多弱点,可到最后作者也没有将贺顿这个人物“一棍子打死”,她依然热爱学习,愿意探索,对人有兴趣,在不断地成长。作者给了这个故事一个可以归类为开放式的结尾,这也符合作者毕淑敏一贯的残酷与温暖交织当然还有悲悯的风格。
从纯文学的角度讲,这部小说的内容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起,人物刻画得鲜明生动、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毕淑敏是一位温婉智慧女性,她的智慧体现在她的文字中。平凡句子,却蕴涵哲理,给人启迪
微笑,哪怕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笑对人生,地狱也可以变成天堂。
“一个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幸福多一些。”——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
“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和煦,在残酷中争取柔和。”——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
生命和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两个翅膀,你只有都思索了,才能飞翔。”——其实生命是圆周运动,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原点。
“没有一块木头本来就是脏的,所有的树都是洁净的。”——人也是这样。只要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将你玷污。
“对别人轻易地抱有期望幻想,也是一种不劳而获的错误。”——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生活中的很多误解、苦恼皆缘于此。
作为一部小说,《女心理师》可以说是成功的,但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教材。听说有的大学心理系教授将这本书当作必读书推荐给学生,我认为是不合适的。毕淑敏自己就曾说过,“女心理师”中没有任何一个故事来自现实中的真实病例,正因为如此,其不足以被应用到现实的真正学习实践中来。

  《女心理师(下)》读后感(三):不报幻想,就充满惊喜

      贺顿,没身材,没外貌,没背景,没家庭,且受过性侵犯导致下半身冰冷的励志农村女孩,我觉得她是不配做一个心理师,并不是因为她本身就处于病态的阶段不能给别人进行疏导,就说他疏导的这几个案例,从她的手法也无非是温和的居委会大妈的劝解,夹杂的几句“很好,你说的对!”“你愤怒这就对了”打酱油的话,并无心理师实力的刷子。
      朋友大力推荐的书,告诉我说这是一本无可厚非的好书。我承认,开始的几篇是引人入胜的,因为心里有个记得自我暗示误区,我以为男孩的父亲、寡妇的丈夫、同性恋的“大猩猩”和大芳的男人有着某种神秘的关系,而改变绛香的贺奶奶和101个布娃娃的女红卫兵会有不可告人的故事,事实告诉我,是我想太多...
      就这么通篇读下来,其实是令人失望的。毕婶子对女主人的描写,是想把她塑造成一位励志的、积极进取的、求知欲极高的向上女青年,而我却读成一个在社会底层通过各种人性挣扎和手段为实现目的攀荣富贵不知道满足虚荣性冷淡丑女,她甚至亵渎了心理师在我心里那种神圣的地位。特别是那个大Boss鸡米花(忘了叫姬什么)的心理师,美名其曰治疗下半身冰冷与之发生性关系,让我想到前几日报纸上的报道“高僧诱骗女徒弟发生性关系,谎称”男女双修可以增加佛法修为“,妈蛋,真是一通乱扯..
    

  《女心理师(下)》读后感(四):评论 女心理师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心理学是一门透着神秘色彩的学科,而心理师是心理病人灵魂的再造者。而实际上心理师所承受的压力是空前的,很多是常人无法想象到的。小说主人公心理师贺顿每天都会听到这样那样真实的故事和遇见形形色色的案主,她的心里就像心理垃圾收购站,但她的职责是必须还原事实的真相,找出案主们症结所在,这些都要求她有超凡的智慧和理智。试想,每个案主的所述的事件状况各有不同,而且必然有棘手难解之处,也就是说每天都有七七八八的烦心事就像刑事侦查案件似的,要一件件的破解,搅着你神经紧张。看来心理师并非像人们想象地那样好当。
        贺顿的成长经历曲折而富有传奇性,尤其在贺奶奶家做护理员的那一段:贺奶奶培训她,让她由一名平庸的乡下小妹蜕变成博学多才的女孩,这是贺顿命运的转折点。这样的情节像极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主人公唐代斯十几年牢狱生活遇到的囚徒神父,神父让唐代斯获得重生,拥有了智慧与财富。更巧合的是两位主人公经过奇遇后都改了名字。OH,MY GOD.不过贺顿没有天下掉下来的一大笔财富,她有的是智慧的头脑及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正是由于她把握住了难得的学习机遇,才走上了新的人生旅程,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女心理师(下)》读后感(五):从地狱回人间怎么走?

在《女心理师(下)》中,一个幼年被继父强奸,留下心理阴影、处于精神分裂边缘的自卑女子,通过心理学学习,一步一步战胜心魔,并摆脱了心理学导师的控制,从地狱回到了人间。
贺顿能够战胜心魔,首先要归功于贺老太太临终前的严厉教育,日日读书不辍,扩宽自己的眼界和心胸。
其次,她要感谢丈夫柏万福的爱。这个窝囊、软弱、愚笨的男人,在发现她出轨之后,无条件地包容她。
最后,心理督导姬教授,用多年积累的心理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剑走偏锋,唤醒了贺顿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童年回忆,逐渐治愈了她。
博览群书、无条件的爱、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永不放弃的决心,是治愈创伤,从地狱回到人间的四个要素。
PS:
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意象,是“弗洛伊德榻”。基本上,大多数心理咨询诊所都有这个供咨客躺卧放松、回忆往事的卧榻。它的外观、色彩、质料并无统一的样式。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弗洛伊德榻”,只是弗洛伊德家中的一个普通沙发,外观、色彩、质料皆无特别之处。
但是,后世的行为艺术家,在弗洛伊德的维也纳故居中,用冰冷、刚硬的金属,打造了一个造型极为夸张的“弗洛伊德榻”。它的隐喻是:如果你想治愈心理创伤,请直面你最不愿意面对、压抑最深的痛苦,这是治愈的前提条件。
从地狱回到人间,你准备好了吗?

  《女心理师(下)》读后感(六):二次读

小说故事精彩、结构引入入胜、几乎停不下来,中间穿插的心理学解释也似乎很专业。
但上部主人公在心理治疗中的智慧过人和下部开头的表现反差太大,
上部里面的贺顿俨然已经脱胎换骨,读过心理学,广播做的很好,略通公司法,声音充满魅力,几乎免费诊疗下岗夫妻,做啥都在情在理。然后因大芳老松的案例陷入崩溃。这打击好像没那么厉害。因为那么通情理的人不会这么软弱,而会被这件事打击的人绝没有前文描写的那般通情达理。因为有问题的人,会因问题在各方面都有表现,不单单是对婚姻、男女关系有关的来访者特别关心、代入而已。
特别是两次找来别人对质。一次周团父母一次试图约老松大芳。不是很蠢吗?找来周团父母就有用吗?
大芳的心理分析理是那个理,过程却不再令人信服。
对上篇故事简明扼要提出结果,有意犹未尽之感。铺开详细讲讲方能解渴却没有。
对这貌不惊人的贺顿的才华描写太过了,坐着不动很一般,一说话就很吸引人。这难道不是所有貌不惊人而又自恋的女人的自我期许/自我评价吗?作者在书写时会不自觉的暴露自己的想法,读者也会根据蛛丝马迹来窥探作者的内心。三个各有特色的男人都喜爱贺顿。柏万福初始描写窝囊不算?后来不也忠诚有爱,并且对于支持贺顿的事业表现的那么坚定有爱。略玛丽苏了吧。
主播描写得优秀多情,若不是为了使主人公的故事结束的易被读者接受,贺顿与主播的私情真的能说结束就结束?
权威若不是在书的结尾有意无意的透露,干这种出格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了。真的容易混淆,分不清好人坏人。毕竟,这种非常之举要慎重,作者是怕肯定了这种行为,会带来错误的引导吧。所以加上最后一段。怪不得读起来不连贯。也是煞费苦心啊。
下半部给上册的来访者故事结了尾,简明扼要固然显示出贺顿当时接近崩溃急于了断的心情。总觉得描写不过瘾。
毕淑敏是我很喜欢的作家,我的梦想是又这样一个渊博慈爱的人做我的奶奶。她很有爱。
但是遗憾的是,这本书可能成不了名著了。本书中起牵线搭桥作用的贺顿,也是作为主人公的贺顿的故事后半段,逻辑上不太通。
以事业为人生中心、重心的理想,真的是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的吗?生孩子的事经婆婆之口说出来过,贺顿心里没有再反驳,我是不会生孩子的。创伤渐渐修复之后贺顿的态度转变了吗?
故事最后再次描写了贺顿的穿着,并由权威之口进行夸赞。有这个必要吗?是一以贯之的优雅还是心境变化之后的风格转换,好像是前者。但是在献血那块不是说不再讲究穿着?仅仅是为了自恋么。每个人物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作者的影子。
最后贺顿发现万福的好,选择万福。好像故事只有这样才能结束,不然读者恐怕都不依。故事真的会这样结束吗?在现实生活中,哪样都不会是这样吧。
只因她担负着心理师的责任,不能选择别的。为了社会影响,作者也不允许,不然岂不是给心理师抹黑?
心灵震撼是有的,但是还不够。期待更好的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