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读后感10篇

2017-11-07 21:2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读后感10篇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一):谈跑步时,村上谈的是自己

谢花姐推荐。断断续续读完了村上这本跑步笔记。两句话谈谈心得。
第一句:书的用意不在证明跑步的”美好“;它开宗明义:长跑不是好玩、安逸、热闹的运动,它是关于痛楚的体验。
如果你本不喜欢跑步,又不熟悉村上的文风,它对于说服你”下决心开跑”的作用,将极其有限。书中文字从内容上讲,是回忆三十年长跑生活的缘起、心得、对创作的影响;从细节上看,是村上跑步中的所想所感,其中不乏杰克.伦敦小说般,对长路孤独身体苦痛、心理挫败等“疼痛感”的铺陈。村上坦率地承认: 长跑与很多运动(包括球类、短跑、甚至游泳)的最大不同是,无论技能多么科学熟练,无论装备多么炫酷潇洒,这项运动里,身体痛苦所占的时间比例,远大于身体舒展、精神愉悦的时间比例。像序言里引用的那句话: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
习惯了长跑的人,初心往往不是“社交”或“锻炼”(对于社交,球类是更好的选择;对于锻炼或减肥,长跑只是短期手段);吸引他们的往往是这看似恼人的“痛楚比例”:它令身体痛楚,它比大部分运动无聊,但它切实地让你感受到存在,感受到在“痛楚”面前,主动定义“磨难”的那种自由意志可能。
让我说得更直接点:长跑是生活的隐喻。And life is not meant to be fun。
第二句:长跑习惯几乎一定会扩展成生活习惯。
以村上为例,他“开始长跑”和“开始专注写作”,都是33岁那年作出的、基于自我理解的内在一致的决定。(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网搜第一章《谁能笑话米克.贾格尔》和第二章《人是如何成为跑步小说家的》来读,基本覆盖了村上长跑生活论的精髓。)摘录几段:
作为酒吧店主的他,在棒球赛的春日下午,决定开始尝试写小说那个著名时刻:
“球棒准确地击中了速球,清脆的声音响彻球场……这个瞬间,我下决定道:对啦,写篇小说试试。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晴朗的天空,刚刚回复了绿色的草坪的触感,以及球棒发出的悦耳声响。在那一刻,有什么东西静静地从天空飘然落下,我明白无误地接受了它”(第二章《人是如何成为跑步小说家的》)
闭店歇业开始小说生涯后,和太太决定彻底改变生活形态,其中包括了长跑:
“我们决定……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这样一种简素而规则的生活宣告开始……就这样,跑步如同一日三餐、睡眠、家务和工作一样,被组编进了生活循环”(第二章《人是如何成为跑步小说家的》)
性格与长跑的关系(如果你和我一样,多少有点内向,应该能从中找到一点共鸣):
“说起来,我这个人是那种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得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一天跑1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的时间,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第一章《谁能笑话米克贾格尔呢》)
村上眼中,长跑和长篇小说创作是类似的。他自知没有用之不竭的才气,持之以恒闻鸡起舞,像曾国藩一样积跬步才是“道”。
”写小说很像跑全程马拉松,对于创作者而言,其动机安安静静、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去寻求形式与标准……我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步者,然而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第一章《谁能笑话米克贾格尔呢》)
在那之后,他坚持长跑三十年,全程马拉松30次,尝试过铁人三项赛和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开始长跑后3年,获得谷崎一郎奖;开始长跑后5年,《挪威的森林》出版。这本册子与其说是推荐长跑运动,毋宁说是一本跑步小说家的自传:当村上谈跑步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谈自己:
“我就这样开始了跑步。三十三岁,是我当时的年龄,还足够年轻,但不能说是‘青年’了。这是耶稣死去的年龄,而菲茨杰拉德的凋零从这个年纪就开始了。这也许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在这样的年龄,我开始了长跑者的生涯,并且正式站在了小说家的出发点上——虽然为时已晚。“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二):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在想些什么

人生本就生来不公平,这是事实,有人生来含金汤匙,也有人生来家徒四壁,无需埋怨,埋怨也并无用,倘若先天条件不足,后天更要努力争取,多了解自己的性情很是关键,自己想做的事儿,会心甘情愿做的卖力,且享受其中。#看完小总结#我很喜欢他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总是谦虚感恩积极正面,坦然谈论自己的弱处以及为自己某些长处骄傲的小心思,还有他对事情举例时的一些村式幽默,看他的书真的很舒服,听他叙叙说来,真实,常人的情绪都体现在文字之中。他是一个很喜欢反思自己的长跑家,哦不,长跑文学家。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三):我也想谈点什么

对于村上的小说,我本人不是很喜欢,特别是早期的作品,身为东北人的我,感到字里行间都透漏着矫情,主人公说话都不会好好说,非得说人家听不懂而又没什么意义的话。

但是,这本书是在他所有我读过中我最喜欢的。

行文很流畅,随意,但是又很少有重复的点,也是应了他那句话,他是在思考中写作,还是在写作中思考来着,反正就是需要不断琢磨自己的每字每句。

说到书的内容,本身我也蛮喜欢跑步的,总是信誓旦旦我要每周坚持跑步几次几次,去了法国也要坚持跑,然而我知道自己的本性就是一个随遇而安不喜欢自找麻烦偏偏无比在乎面子的人。要去跑步,就得买一身舒适又得好看的运动服装,还有适合的运动鞋。要找好跑步的路线,算好跑步的时间,什么时候不热,车少,人少。这一切本可以不用在意,重要的是你在跑步,而不是步在跑你,本来是一项轻松的运动,偏偏要瞻前顾后思想斗争,和自己懒惰懒惰的躯体打一架,和自己懒惰的精神吵一架,结果就是懒惰的我在家看电视,然后睡觉。一开始会踹踹不安,你他妈怎么能这样,你忘记你自己的誓言了么,你忘记你的减肥大业了么,久而久之就忘了这码事了,只是在路上看到跑步的人时,会骂自己几句,你好废哦。就是你们这种人,说的太多,却迟迟不肯迈出脚步,耽误了自己,也是社会的损失啊,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这样不好,多了不说,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好,你闭嘴。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四):我跑故我在

作为一位初阶跑者,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安慰,原来每一位跑者,都会有相同的感触。会累,会想过放弃,享受每一次运动带来的快感,坚持住就会超越疲惫......震撼,每月的跑量,每年至少一次的马拉松赛,铁人三项,超级马拉松100公里......于我而言,感同身受,却又遥不可及,羡慕这样坚持的跑步人生,希望自己也有自我的运动人生。
 “跑步时浮上脑际的思绪,很想天际的云朵,形状各异,大小不同。它们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然而天空犹自是天空,一成不变。云朵不过是匆匆过客,一成不变。云朵不过是匆匆过客,它穿过天空,来了去了。唯有天空留存下来。所谓天空,是既在又不在的天空,既是实体有又不是实体。对于天空这种广漠容器般的存在状态,我们唯有照单收下,全盘接受。”喜欢这段话,有种我跑故我在的意味,其他还重要吗!
 “世上时时有人嘲笑每日坚持跑步的人:‘难道就那么盼望长命百岁?’我却以为,以为希冀长命百岁而跑步的人,大概不太多。怀着‘不能长命百岁不打紧,至少想在有生之年过得完美’这种心情跑步的人,只怕多得多。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地活过,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令人远为满意。跑步无疑大有魅力:在个人的局限中,可以让自己有效地燃烧——哪怕是一丁点儿,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在我来说还有写作)一事的隐喻。这样的意见,恐怕会有很多跑步者予以赞同。”这段话,励志又事实。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作者真实体验,很真实,质朴却又丰富的感染力。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五):《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书笔记(含一些经典文字摘抄)

村上村树的书说起来惭愧,也就只看过三本,初中的时候看了《挪威的森林》,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内容了。《1Q84》看了两本还有一本没有看完。再者就是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写这本书的时候村上已经56岁了,参加过20多次马拉松和多次铁人三项。他是这么形容这本书的“在我,是想以”跑步”为媒介,对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同时又是一个”比比皆是的人",是如何度过这约莫四分之一世纪的,动手进行一番整理。”
最近我因为一些事,困惑不已,看完这本书,不能说就顿悟了,那也太不实际。但从中也算有所启发,很多道理都懂,但是要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却是如此的艰难。我走过很多弯路,还在寻找,而实践,感受永远是最好的导师。
通过阅读,能和作者产生一些共鸣,三生有幸。自己那些迷惑不清的感受,被他们用文字真切的写出来了,真是幸哉。
很欣赏村上对于跑步,衰老,职业小说家的态度和一些感想,摘抄一些分享出来,除了小说,也不妨了解下,现实中的村上是怎样一个人,再回过头读他的作品,定会别有一番滋味。
关于跑步
终于跑到了终点。什么成就感,根本毫无感觉。满脑子是“终于不用跑下去了”这样一种安心感。
现在依然如故,每次跑马拉松,我大体都会经历相同的心路。跑到三十公里,总觉得“这次没准儿会出好成绩呢”。过了三十五公里,体内的燃料便消耗殆尽,开始对各种事物大为光火。到了最后,则生出“揣着空空如也的汽油箱不停行驶的汽车”般的心情。然而跑完之后少顷,曾经的痛苦、可悲的念头眨眼间忘得一千二净,还下定决心:“下次我要跑得更好!”任凭积累了多少经验,增添了几岁,还是一再重复相同的旧事。 是的,这种模式无论如何都不接受改变,我以为。如若必须同这种模式和平共处,我只能通过执著的反复,改变或是扭曲自己,将它吸收进来,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哈哈。
世上时时有人嘲笑每日坚持跑步的人:“难道就那么盼望长命百岁?”我却以为,因为希冀长命百岁而跑步的人,大概不太多。怀着“不能长命百岁不打紧,至少想在有生之年过得完美”这种心情跑步的人,只怕多得多。
跑步无疑大有魅力:在个人的局限性中,可以让自己有效地燃烧——哪怕是一丁点儿,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在我来说还有写作)一事的隐喻。这样的意见,恐怕会有很多跑者予以赞同。
不伴随着痛苦,还有谁来挑战铁人三项赛和全程马拉松这种费时耗力的运动呢?正因为痛苦,正因为刻意经历这痛苦,我才从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至少是发现一部分。我现在认识到: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
关于衰老
我已经到了一定的年纪,时间自会拿走它那份额度,怨不得任何人。这就是游戏规则,就如同河水向着大海源源不断地流去一样。自己这种形象,我们只能当作自然光景的一部分,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也许不是令人愉快的事,从中发现的,或许也非值得欣喜若狂的东西。不过,这难道不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么?至此为止的人生,我好歹也大致——即便不能说是充分——享受了其中的乐趣。
自打时间这东西产生以来(究竟是什么时候啊),它片刻也不曾休息过,一直前行。躲过了夭折一劫的人,作为恩典,都被赋予实实在在地老去这一弥足珍贵权利。肉体的衰减这一荣誉守候在前方,我们必须接受并习惯它。
这种事情在年轻时无从想象。从理论上说,总有一天二十一世纪会到来,不出意外,届时我将迎来人生的五十年代,这不言自明。然而年轻时的我,要在内心描绘出自己五十多岁的形象,就好比“具体地想象死后的世界”一样困难的世界。现在,我于是置身于那个“无从想象”的世界。
关于小说家
接受采访时,常有人提问:“对小说家来说,最为重要的资质是什么?”无须赘言,当然是才华。倘若毫无文学才华,无论何等热心与努力,恐怕也成不了小说家。说这是必要的资质,毋宁说是前提条件。如果没有燃料,再出色的汽车也无法开动。
才华之外,如果再举小说家的重要资质,我将毫不犹豫地举出集中力来。这是将自己拥有的有限的才能汇集,尔后倾注于最为需要之处的能力。没有它,则不足以办成任何大事。
继集中力之后,必需的是耐力。
“像村上君那样,每天过着健康的生活,难道不会有一日写不出小说来么?”不时有人说这种话。在外国,人家倒不大这么说我,而在日本,持这种意见的人似乎为数颇多。写小说本是不健康的行为,身为作家就应该远离功德世俗,过着不健全的生活,方能与俗世诀别,更为趋近某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纯粹的东西——这样一种类似约定俗成的认识,根深蒂固地存于世间。似乎经年累月,才逐步创造出了这种“艺术家=不健康者、颓废者”的公式。
写小说乃是不健康的营生这一主张,我基本表示赞同。当我们打算写小说,打算用文字去展现一个故事时,藏身于人性中的毒素一般的东西,便不容分说地渗出来,浮现于表面。
如欲处理不健康的东西,人们就必须尽量健康。
我是一边写一边思索。不是将思索写成文字,而是一面写文字一面思索。通过书写而思考,透过修改而深化思考。组排了多少文字也得不出结论,如何修改也抵达不了目的地,这样的事情当然也有。
关于人的一些思考
想起来,正是跟别人多少有所不同,人才得以确立自我,一直作为独立的存在。
心灵所受的伤,便是人为这种自立性而不得不支付给世界的代价。
当受到某人无缘无故(至少我看来是如此)的非难时,抑或觉得能得到某人的接受却未必如此时,我总是比平日跑得更远一些。跑长于平日的距离,让肉体更多地消耗一些,好重新认识自己乃是能力有限的软弱人类——从最深处,物理性地认识。
不必成为顶级跑者。能按心里想的样子写想写的东西,还能过着与众人一般的生活,我便没有任何不满。
并非只凭意志坚强就可以无所不能,人世不是那么单纯的
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儿怎么也坚持不了。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一丁点瓜葛。然而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做到了,也对身体不利。
学校就是这样一种地方:在学校里,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这一真理。
失去理智的人怀抱的美好的幻想,在现实世界中根本是子虚乌有。
同活着一样。并非因为有了结束,过程才具有意义。而是为了便宜地凸显过程这玩意儿的意义,抑或转弯抹角地比喻其局限性,才在某一个地点姑且设置一个结束。
“缺点和缺陷,如果一一去数,势将没完没了。可是优点肯定也有一些。我们只能凭着手头现有的东西去面对世界。”
 - END -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六):跑步并不是挑战, 原来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常从各个渠道听说慢跑的好处,产生让人开心兴奋的内啡肽,对抗抑郁,让人更健康,使身体线条更好。虽然,作家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工作,村上把跑步作为了一种健康规律生活的信念。看着标题,想着,自己会受到振奋吧,会受到启发吧,想着那就去跑步吧,但却还是没猜到作者并不建议每一个人跑步,愿意跑步的自然会跑,不愿意跑步的跑起来难受,别把跑步当作挑战,可能也别把人生当作挑战,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词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有个朋友喜欢骑自行车,完成类似铁人三项的距离,初次听到时仅想着还不错,看完这本书,对坚持运动的人,特别是耐力运动的人产生了更深的敬意。这般感受自己身体,享受运动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人,必须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并有勇气坚持下去。作者就是这种把跑步当作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一直坚持了下去的人吧。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七):还好不算太晚

算是我开始长跑的一部启蒙书吧,即便是时隔五年我才开始跑步。这五年里总会想起一段话,“这种生来易于肥胖的体质,或许是一种幸运。为了不增加体重,每天得剧烈地运动,留意饮食,有所节制。何等费劲的人生啊!然而倘使从不偷懒,坚持努力,代谢便可以维持在高水平,身体愈来愈健康强壮,老化恐怕也会减缓。什么都不做也不发胖的人无须留意运动和饮食。并无必要,却去寻这种麻烦事儿做的人,为数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这种体质的人,每每随着年龄增长而体力日渐衰退。不着意锻炼的话,自然而然,肌肉便会松弛,骨质便会变弱。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以长远的眼光观之,才能看明白。”虽然做这个决定的时间很长,但还好不算太晚。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八):在空白中奔跑

当我在跑步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具体想的是什么也记不起来了:今天都做了些什么;中午吃的太多了要好好消耗一下;跑了这么半天才两公里,定位有问题吧;诶,那个妹子腿不错,跟在后面慢慢跑,这样也有动力了吼吼。以下摘抄几段特别有共鸣的段落作为记录吧。
“一个到了我这样的年龄的人,还要写下这种事情,颇有些愚蠢可笑。不过为了明确事实,我得言之在先:说起来,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得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我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这种倾向从年轻时起便一以贯之,始终存在于我的身上。和同什么人一起做什么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是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许多来。”
“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即便在这样的空白当中,也有片时片刻的思绪潜入。这是理所当然的,人的心灵中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空白。人类的精神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坐拥真空的程度,即使有,也不是一以贯之的。话虽如此,潜入奔跑着的我精神内部的这些思绪,或说念头,无非空白的从属物。它们不是内容,只是以空白为基轴,渐起渐涨的思绪。”
“我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苦痛和创伤对于人生而言,其实很是必要。想起来,正是跟别人多少有所不同,人才得以确立自我,一直作为独立的存在。就我而言,便是能够坚持写小说。能在同一道风景中看到不同于他人的景致、感到不同于他人的东西、选择不同于他人的语句,才能不断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来。甚至产生了一种罕见的状况:为数绝不算少的人把它拿在手中阅读。我就是我,不是别人,这于我乃是一份重要的资产。心灵所受的伤,便是人为这种自立性而不得不支付给世界的代价”
“不过细想起来,这种生来易于肥胖的体质,或许是一种幸运。比如说,我这种人为了不增加体重,每天得剧烈地运动,留意饮食,有所节制。何等费劲的人生啊!然而倘使从不偷懒,坚持努力,代谢便可以维持在高水平,身体愈来愈健康强壮,老化恐怕也会减缓。什么都不做也不发胖的人无须留意运动和饮食。并无必要,却去寻这种麻烦事儿做的人,为数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这种体质的人,每每随着年龄增长而体力日渐衰退。不着意锻炼的话,自然而然,肌肉便会松弛,骨质便会变弱。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以长远的眼光观之,才能看明白”
“请允许我说一点私事。觉得“今天不想跑步”的时候,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大体作为一个小说家在生活,可以在喜欢的时间一个人待在家里工作,既不需早起晚归挤在满员电车里受罪,也不需出席无聊的会议。这不是很幸运的事儿么?与之相比,不就是在附近跑上一个小时么,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脑海里浮现出满员电车和会议的光景,再度鼓舞起士气,我就能重新系好慢跑鞋的鞋带,较为顺利地跑将出去。“是啊,连这么一丁点事儿也不肯做,可要遭天罚呀。”话虽然这么说,其实心中有数:甚多的人,认为与其每天跑一个小时,还不如乘着拥挤不堪的电车去开会”
“世上时时有人嘲笑每日坚持跑步的人:“难道就那么盼望长命百岁?”我却以为,因为希冀长命百岁而跑步的人,大概不太多。怀着“不能长命百岁不打紧,至少想在有生之年过得完美”这种心情跑步的人,只怕多得多。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地活过,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令人远为满意。跑步无疑大有魅力:在个人的局限性中,可以让自己有效地燃烧——哪怕是一丁点儿,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在我来说还有写作)一事的隐喻。这样的意见,恐怕会有很多跑者予以赞同。”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九):跑步后才开始懂这本书

很久之前就买了这本书,完全为了凑券,看书评,评分很高就入手了。到家之后几次努力的想看下去,都没进去,觉得很平淡无聊。就扔到一边去啦。现在自己也在跑步,跑步的不是很好,或许勉强到入门,每次的练习就是5公里,频率是时不时的,做不到标准的隔天。最高的记录就是夏天参加了森林公园的越野马拉松, 不过我是7公里跑。但是这些少的再少的经历,确让我在今年终于把这本书从书架上翻出来,读完了。
看到某些章节,还感同身受,虽然我没跑过马拉松,也没有过LSD的训练,但是每次戴着耳机在小区一圈圈跑的时候,心情是相仿的。感谢他,虽然我也记不得初衷是什么,但是最后,我在努力做了一件我以前觉得自己根本就做不到的事。现在,我做到了,还在慢慢努力做好。
PS: 说实话,开始跑步的初衷是为了一个人,虽然不在一起跑步,但是时不时一起显摆一下记录。跑的时间越久,才发现,变成了一件很私人的事。第一次跑过10公里的时候,当时的心情不再是与谁分享,而是觉得,自己超越了自己;多年来一直被打上体育不好的烙印,不过也真的不好,自己也逃避800米的考试,即使现在可能800米依旧跑不到几个成绩。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后感(十):跑步与《当我谈跑步时》

跑步缘起于想早起。
当意外发现个跑步打卡线上平台后,
很是兴奋,坚持了三日,止步。
之后变成坚持天天走路3km,也有100天了。
这样的习惯养成后,
最直观的感受是发现自己还能有坚持的事情,比如每天“走”路3km;
另一方面,很高兴用脚步丈量的方式感受大城小路,一砖一瓦与一草一木,现在20分钟的路程走起来不费吹灰之力。
后来机缘巧合参与了定向越野、color run及夜跑等活动,
见证着这个城市中跑步与马拉松的日渐火爆,
感受着全民健身与商家之间的博弈。
某日终于读了那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想看看村上先生,
在谈跑步时,谈些什么,
这更像是一本村上先生的回忆录,
如作者所言,是“以’跑步’为媒介,对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同时又是一个’比比皆是的人’,是如何度过这约莫四分之一世纪的,动手进行一番整理”,其中漫谈了其从商及后来成为职业自由作家的经历,一步步参加马拉松及后来投向铁人三项的人生经历。
对于作者,跑步是件很私人的事儿,穿上鞋、选条路,配上音乐,就可以开跑,从5km到10km到半马到全马到超级马拉松,享受一步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过程,经历着痛苦从而感受“自己活着”。因为“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无需理由。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 完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