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10篇

2017-11-09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10篇

  《傲慢与偏见》是一本由[英] 奥斯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29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一):《傲慢与偏见》--“骄傲与虚荣、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阅读笔记)
 
       这部小说将当时各社会阶层人物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尤其在描述贝内特太太与达西、伊丽莎白的性格部分相当出彩,小说围绕着“骄傲与虚荣、傲慢与偏见”的节点展开,女主之一的伊丽莎白也并非完美无瑕,其仍然会因达西最初的傲慢表现外加周围人士的评论引发对其的偏见,而这才能够紧扣环节展开后续的故事
      思考部分:
      1.不同阶层话术需要用脑,脱口而出有时可能会增加对方的困扰;
      2.反审自己是否属于当中一员的性格;
      3.在英译中的部分词汇是否转译得当,例如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告解信中提到“他姐姐妹妹跟我一 样,也为这件事感到不安。我们立即发现彼此情愫相通,都觉得应该....”;
      4.作者是否透过作品来准确传达了个人观念(例如伊丽莎白父亲性格就相当的斩钉截铁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二):爱情与社会阶级

《傲慢与偏见》是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笔下的风俗小说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时乡绅们的生活状况,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以及情感纠葛。
  文中的所谓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贵、眼光锐利的青年达西的弱点;而所谓偏见是指出身中产阶级,机智聪明的伊丽莎白小姐的精神弱点。一个眼光锐利,一个机智聪明,都属人中杰,但却都难免人性的弱点。们在一次的家庭舞会上初次见面,却因对彼此的印象不佳,一个态度傲慢,另一个心怀偏见。第一个印象先入为主,而就因为如此,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但其实两人的思想方面非常相似,就是因为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碍,同时也是因为这才最后促成美满的婚姻.
  
        这部小说中通过班耐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而作者液表达了她的观点: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础。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但是富豪子弟达西却深深地爱着她。达西不顾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感情。在之后的剧情中,伊丽莎白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有了美满姻缘。
        合上这本书,仔细地品味一番,方才发现,整部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为它轻松幽默的格调。伊丽莎白的嘲笑讽刺,正将那些自视绅士、淑女的贵族的本来面目暴露无疑。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的偏见是小说的主线又是他们爱情发展的绊脚石,故事围绕他们的相知相识相恋一直发展下去。
         圆满的结局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在不同阶层上,男主人公的傲慢与女主人公的偏见都带有明显的阶级冲突,他们在爱情上遭逢的种种挫折正是这种不同阶级地位造成的。一个平凡的女子最后找到了一个富有并深深爱着他的王子,那是因为她秀外慧中的一个素质,和她那充满理性的爱情观念和实际选择。她那种独立、无视权贵、敢作敢为的表现又体现了她与众不同的思想。小说就是根据他们的爱情而发展下去的。傲慢,偏见,这两个毋庸质疑的贬义词,简.奥斯丁用精致的语言和机智的幽默将当时的社会观与爱情观呈现在我们面前。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三):读《傲慢与偏见》有感

这本小说在我看来是一本关于婚姻爱情的宝典。 小说成功塑造了贝内特家的五位小姐还有邻居家小姐的形象。作者对大女儿简、二女儿伊丽莎白、五姑娘迪莉娅和邻居夏洛蒂这四个人的婚姻有了细致的精彩的描写。通过他们的恋爱婚姻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迪
  第一,把金钱、名利、外貌当做是结婚最为重要的标准是不明智的、十分错误的。没有真情实感作为基础的婚姻会对以后的婚姻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比如说威克姆他的婚姻观恋爱观完全是错误的,他这个人就是放浪形骸,视婚姻爱情为儿戏。在乔治安娜十五岁时就试图诱拐她私奔,以谋求乔治安娜的巨额遗产,幸好没有诱拐成功免了一场悲剧。后来威克姆遇见伊丽莎白时和她也相谈甚欢,但又因为有另一位小姐继承了更为丰富的遗产而对那位小姐趋之若鹜,对伊丽莎白十分冷淡。再到后来威克姆和迪莉娅私奔、并决定和迪莉娅结婚是因为达西先生承诺给了不少的好处。我们可以看出威克姆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以利益为主。我们可以料想两人的婚姻生活将会是十分不幸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威克姆没有固定工作,两人的生活还挥霍无度难以为继。不由感叹:婚姻是神圣的,不可视为儿戏啊。 除了威克姆的不幸婚姻生活,还有班内特先生的婚姻生活也是十分不如意的。简奥斯汀曾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当年的贝内特先生的恋爱和婚姻历程。贝内特先生当年决定和贝内特太太结婚就是看中的她的美貌,而完全忽视了两个人的性格差距,导致两人的生活毫无幸福可言,一般都是躲着他聒噪的太太。所以说把金钱名利美貌作为结婚的标准是十分荒谬的,而且对下一代的培养也会有恶劣的影响。
  第二,完全不考虑金钱和未来生活的物质基础的婚姻是愚蠢的,难以为继的。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塑造的小人物也是十分鲜活有趣,能够表达作者思想的,比如说夏洛蒂。夏洛蒂是主角伊丽莎白的好朋友,但她没有伊丽莎白的美貌、也没有伊丽莎白的机智幽默,而且她已经岁数不小了。她是家里的老大,如果一直不出嫁,会被邻居议论而且会影响下面妹妹出来交际。所以她的婚姻选择了柯林斯。柯林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毫无幽默只会吹嘘却有着不错职业和较为丰厚的家产的男人。有人会为夏洛蒂感到悲哀,可是我们设身处地的为夏洛蒂考虑,考虑她的家庭、考虑她的性格,她要的只是一份依靠、一份属于她自己的生活,不需要为吃穿发愁,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会觉得这已经是对于她来说最好的选择。
 第三,能把感情和金钱结合在一起的婚姻是完美的,但也是最难遇见的,需要双方的努力,彼此信任。小说中完美的爱情婚姻是伊丽莎白和达西这对恋人。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恋爱历程也是一波三折,全文看下来,我觉得达西一点都不傲慢,他只是不太会表达自己,和人有疏离感。所以在一开始,伊丽莎白并不了解达西、且听信了威克姆对达西的污蔑,觉得达西为人傲慢刻薄。所以对达西有很强的偏见。不过在达西给伊丽莎白那份长信中,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解完全揭开。从此两个人的心意是完全一致的,只差最后完全说出来。达西先生尽力帮助贝内特家发生的突然事件---迪莉娅私奔。伊丽莎白也克服了来自达西亲人的威胁。两个人经历波折最终走在一起,既有爱情又有面包。
 第四,感情面前不能过于含蓄,要表达自己的真是想法,彼此真诚。简和宾利虽然最后修成正果,可他们之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主要原因是简对所有人亲切、不擅长表达爱意,所以在宾利达西他们看来,简并没有多么喜爱宾利。除此之外,宾利听从了来自朋友达西和妹妹的建议,简并不喜欢他,所以离开了简。这对两人来说都是煎熬,因为他们在心里是十分喜爱彼此的。过分含蓄的两个人,为自己的婚姻造成了不少波折。所以正应了那句话,爱要大声说出来。人被赋予了语言能力,就是用来传达爱意的。伊丽莎白感叹简和宾利的爱情时曾说道:“为了一个人而怠慢大家,这难道不是爱情的真谛所在?”所以我觉得爱情可能就是这样,ta 在你心中就是独一无二,高于一切。所以爱一个人就应该让他知道他在你心中具有独特的、高于一切的位置。
 第五,对于父母来说,无论彼此的感情生活多么不顺,对于儿女们的婚姻都要加以指导,不能任其发展自暴自弃。比如贝内特先生由于对贝内特太太的反感,所以除了乖巧的简和机智的伊丽莎白,剩下的女儿他都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他甚至寄希望于迪莉娅能在外面丢人后能自我悔过,完全没有做到一个父亲该做的。于是结果就是迪莉娅风流成性,和威克姆私奔。败坏了家族名誉,甚至差点影响了姐姐们的婚姻。最后贝内特先生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不过为时已晚。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四):成为你想做的人

原著中文版读过很多次,初中时高中时还有现在即将大学毕业的我。每一次感受和获得都有些不同,大大感叹简.奥斯丁是多棒的作家。
    脑海里伊丽莎白边走边看书的样子一直挥之不去,看上去那么端正,脑袋里又有那么多自己的主见。自己就想成为那样的女子,可惜自己才华不足.说道婚姻,伊丽莎白20岁遇到达西先生,如此幸运又是如此果断。
     一个真心喜欢你的人又有金钱基础,这还不够幸运吗?爱情于普通大众而言,要有真心又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否则爱情无法殷实的成长至婚姻。20初能做出对自己的选择,在姐姐重病时,徒步看望,不顾身上的泥泞;嫁不嫁那个图家里钱财的教士,嫁了他家里的财产就不会在父母百年后被他夺走,结果是不嫁....
      
     不急不急。
     一切都慢慢来。终有一日,我也能做好每个抉择,不再犹犹豫豫。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五):印象与偏见

傲慢产生偏见,偏见加深傲慢。 达西一出现在舞会上就引起了大家的瞩目,他英俊潇洒高贵多金。但却不善于与陌生人交流,表现出一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样子,尤其在他对伊丽莎白做出“她还过得去,但是还没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的评价时,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就这样产生了,”他那副傲慢的样子,谁见谁讨厌“。 当风度翩翩的威克姆出现在伊丽莎白面前并向她频频献殷勤时,她便对他产生了好感。在威克姆恶意造谣达西“阴险狡诈,恶意阻碍他接受牧师一职,害他破落到参加民营团”时,伊丽莎白也没有丝毫怀疑,她相信他的和颜悦色,相信他的优雅神态,相信他的谦卑恭敬。于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就更重了。 如果没有达西后来的那封辩白信,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应该会越来越深,即使在读那封信的时候,伊丽莎白也依然抱着任你怎么说我也不相信的强烈偏见。她原以为,任凭达西先生如何花言巧语,颠倒是非,也丝毫不能减轻他的卑鄙无耻,但信中每行话都清楚地表明,这件事只要换个说法,达西先生就能变得清白无辜。 我们往往会被表面现象蒙蔽,一个人表现冷漠,我们便会认为他傲慢无礼,另一个人表现和蔼可亲,我们便相信他是善良无害的,即便他恶意中伤别人,我们也会相信他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你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去制造第一印象”。 达西在舞会上怠慢了伊丽莎白,给她留下了“傲慢”的第一印象,威克姆给她的第一印象是谦卑儒雅,她就选择听信威克姆的无耻谰言,而加深对达西的偏见。 之前组里来了一位新人,但入职没三天,几乎把组里所有人都得罪了。我们都很好奇“这样的人是怎么招进来的”,组长说“他各种技术问题都对答如流,聊到团队协作时,他也说他开朗外向,能和其他同事和平相处,我们就招进来了”。他刻意为组长营造“善良和平”的第一印象,利用这个好的第一印象骗到了offer,不过第二周,他就被解雇了,原因是公司做背景调查发现他的毕业证是假的。 大部分人并不会像我这位前同事这样明目张胆地伪造毕业证骗取工作,但我们也或多或少会像他那样利用第一印象来加分,比如面试时穿着正式,相亲时梳妆打扮,见家长时主动干家务活。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也是最牢固的,最不容易改变的。如果对某个人形成不好的第一印象,即使在多人说他好,真正接受他之前的考验期也会比印象好的人长一些。如果一个人给我们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即使他做出不好的行为,不用他解释,我们自己就会找理由为他辩驳。 达西对伊丽莎白表白后,她拒绝了,并愤怒地说出“你很不光彩地毁了我姐姐的幸福,并把威克姆逼到如此贫困的地步,你明知应该属于他的利益却不肯交给他,他正当年轻力壮,理应享有那笔足以维持闲居生活的资产,这全是你干的好事!可是人家一提到他的不幸,你还要加以鄙视和讥笑”。她在没有全面了解事实,至少没有问过达西的情况下就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而在她看到达西的信了解到真相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达西产生了多么深的误会。 我们总喜欢根据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对别人做出评判,但往往知道别人的经历后,又后悔自己下结论太早。

所以不要轻易评判别人,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 互联网时代,一些无良媒体在没有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发表有导向性的文章,读者也就被这些媒体牵着鼻子走,比如罗一笑事件,比如动物园老虎事件,“剧情反转”似乎也成为网络事件一种套路,前脚刚发表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后来发现原来自己被误导,啪啪打脸。 怪这些媒体吗?只能怪我们自己太轻易下结论,在对别人的经历一无所知,只凭着其他人的只言片语就觉得“这人一定怎么怎么样”。 我们都不愿意被误解,所以也不要带有偏见地去对待另一个人。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六):达西先生日渐远去

第一次读是在初中,那个时候学校要求假期读满多少本书,我为了追求高逼格,读的都是外国名著,还有一点是在我浅薄的认知里,那个时候除了史书,中国名著普遍有一种悲壮的命运感时代感。
刚开始读有点囫囵吞枣,看她们在那嘚吧嘚,看他们开舞会。直到达西先生第一次被拒绝,我才有了点兴趣又重头开始。第一遍看下来,其实也就是满足了少女心,一个又帅又有钱又痴情的达西先生。
那个时候没事干倒是反复看过几遍,也不过是看他们的爱情。直到大概高三的时候,再次看。看伊丽莎白的亲情,看到她对周围人无聊的八卦的不屑,看到她的善心,看到她在那个时代的特立独行的美好品格,她独立的思考,当然,还有她的自视清高。那个时候看到了女主和男主都光鲜了起来。
后来看过网上真真假假的后传,有说达西先生和女仆的,有他们生娃的,有上战场的,没有什么大的感触,倒是达西先生越来越普通化了,再没有了最初少女般的,哇塞,王子!
随着慢慢长大,达西先生已慢慢远去。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七):傲慢与偏见,爱情与现实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又浪漫又现实的爱情故事。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虑却充斥在文字中。

伊丽莎白为自己家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万分懊恼,达西也因此劝宾利先生离开简,后来自己也是在理智与情感较量之后万分矛盾的向伊丽莎白吐露心事。所以说什么是爱情?那种纯粹的感情,爱的不顾一切,单纯的洁白如雪的爱情是不是真如镜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罢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嫁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在伊丽莎白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前对其充满好感,她的姨妈却说这样的青年托付终身不会幸福,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伊丽莎白接受这样的看法,并且主动克制了自己的感情,这样并没有给伊丽莎白抹黑,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理智的伊丽莎白,聪明理智的姑娘。   达西继承祖业,生活无忧无虑,在上流社会里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样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为过,慷慨大方,助人为善,这些东西无助与对他形象的丰富,对他倒是没什么评价。

从这个发生在英国的爱情故事,男主角和女主角,两人经历了很多的悲欢离合,终于排除了以前的误解,走到一起,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什么呢?--人性,尊严,爱情...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不要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为了幸福而勇往直前。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八):生活不是罗曼史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头十年,是英国小说青黄不接的时期。文坛整个被哥特传奇小说和感伤小说充斥着,上下一片假浪漫主义和感伤的气氛。菲尔丁等大师开拓的现实主义传统没能很好的继续下去,直到1811年,一位女作家以一本小说打破了这沉闷单调的局面,并为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扫清了道路。
这位伟大的女作家就是简•奥斯丁。
奥斯丁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她喜欢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来反映时代的缺点与不足,并讽刺在其中自得其乐的人。其作品艺术在表现手法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更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的道德观点。
幽默的道德家
奥斯丁是那种对什么都看得很透彻的人,她坚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完全诚实的态度来观察人生。她还是一个对宗教极笃诚的的和善的人,对于极致恶劣的人或物,她也吝于用冷酷刻薄的言辞,而是充分运用自己的幽默感。将人生的愚蠢与丑恶,生活的无奈与不幸展现出来。
奥斯丁的作品中,《傲慢与偏见》是她最喜欢的一本,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本。她的幽默感与道德观点在其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理性的叙述者
奥斯丁是以本能的道德家的态度来对文本进行叙述的,并以嘲讽,饶有兴趣的态度观察自己笔下的人物。这并不是玩世不恭,只不过是把那些荒谬而又有合理的人、的事拿出来笑笑。比如柯林斯先生在三天之内先后向不同的两个女人求婚的荒诞,贝内特太太对私奔的女儿结婚归来时表现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幽默的语言下,一个个人物从文字中跳出来。
在叙述时,奥斯丁吝于对不幸事件和悲伤哀痛的事情,表现出比她实际所感到的更深一些的关怀。在宾利先生离去后,简•贝内特陷入深深的失恋痛苦,而无法言说。当莉迪亚•贝内特私奔后,伊丽莎白•贝内特对达西的欲爱不能和对未来的绝望。都被作者以理性克制的语言轻轻带过。
平等意识的觉醒
十八世纪的女性是非常不受尊重,当时社会的主潮思想是,一个女人的美德就是顺从,她们的本分就是承认自己低于男人们一等,她们不用多读书多思考,只要学学钢琴、跳舞、绘画举止上没什么缺失即可。她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嫁一个有钱的丈夫来是自己更加体面。绝大多数女人都沉浸在这种“玩偶”生活自得其乐。而最令人悲哀的是,当有个别觉醒的呐喊时,竟然得不到什么支持的声音。
奥斯丁认为女人与男人在智力与理性上是一样的,没有区别的。而且同样有获得知识与独立思考的权利。在《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先生起初所肯定的女性形象是“精通音乐、唱歌、绘画、舞蹈以及现代语文……除此之外,还应爱多看看书、长长见识。有点真才实学。”可到了后面他抛弃了原有的想法,抛弃了周围哪些对他虎视眈眈,百般柔情的“标准美人”而选择了对音乐绘画舞蹈并不怎么精深的家庭一般的那个冒犯过他的女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在伊丽莎白身上发现了那个时代男人都少有的“敏锐的判断力”“观察力”与“幽默感”并在相知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这些品质的珍贵。
奥斯丁所倡导的婚姻应是以双方互相尊重为基础的,两人应是互相学习的关系。而婚姻又必须建立在爱情之上。不应源于金钱与美貌、情欲。否则就会不无意外的走向悲惨的结局。一如夏绿蒂婚后自尊的在保温箱里应对已知的悲哀,又如贝内特先生婚后躲在书房里玩世不恭的对待世事。
在世界文坛史上,留下经典的作家是很多的,奥斯丁不是其中最最突出的一位,但是,空掌握精妙文艺技巧的文不如其人的作家是很多的,而真正不朽的道德作家却太少了。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九):爱是忠于内心,爱是给予,爱是付出

之前一直有朋友给我推荐《傲慢与偏见》,虽然自己很早就听说过这本文学名著,但由于懒惰一直都没读。直到前两天,恰好有机会便捧起这本书,一口气看完。

书中年轻女子的爱情憧憬以及处理感情的方式,让我想起了我的少女时期,在感情问题上总有太多的傲慢与偏见,小心思小聪明过多。正由于有太多的聪明心思,因此我的青春期留下了些许遗憾。

放在目前,在这个二十好几的年纪,我是果断不同意书中简和利兹的情感处理方式。就像最近热播剧《欢乐颂》里的关关安慰小蚯蚓时所讲,爱一个人,就要正视自己的情感,就应该认认真真的爱,不要想太多。当一个女子对一个男子产生爱慕之情而不知道对方心思又急切的想了解对方心思的时候,内心是最矛盾最痛苦的,一颗处于悬而未决状态中的年轻女子的心啊!其实,这个时候女子的内心总是矛盾,摇摆,痛苦,不知是该隐藏心思还是该表明心迹,也总是会穿插很多傲慢和偏见,会莫名的吃醋。这个阶段的醋还是没资格的,是的,没资格的醋,吃起来最酸。在我看来,产生爱慕之情时,应该遵从内心,忠于内心,最起码应该先流露出自己的心思让对方察觉。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段感情是在没有对方任何鼓励的情况下持续健康发展的。所以,爱,要主动把握,要听从内心的声音。

书中奥斯丁刻画的男主是多金帅气的贵族,里面也穿插着婚姻里少不了金钱因素的现实观点,这个很写实,是大众认同的一大价值观,估计也是该作品流传古今的一大原因吧。自己还没有经历婚姻,在此不多谈。倒是爱情,仿佛是个永远都谈不完的话题。爱一个人,就是想要把最好的都给他,给自己舍不得买的甚至高于自己平时花销好几倍的东西,也会毫不犹豫的买给他。是的,爱是给予,爱是付出,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包括性格精神层次的改变迁就,书中的达西为了利兹改变了他以往的傲慢,利兹为了达西改变了之前的偏见,这些又未尝不是一种因为爱情的付出呢?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十):二十年后重读《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最著名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在我很小时就读过了,当时只单纯当爱情故事看了。

现在重读再次被书里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所吸引。故事虽然说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保守闭塞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但小说中对爱情和婚姻的描写却值得现代中国人思考。 善良美的简和缺少主见的宾利,爱的被动、爱的让人着急,他们的爱太受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影响。看书时会恨不能跳进书里踢走妹妹,堵上达西的嘴,赶快成全这一对。这样的人和亊在现实中可不少见。

理性的伊丽莎白和聪明的达西,以现在来看就是标准偶像剧的男女主:高贵迷人又傲慢的男主和理性知性却对男主怀有偏见的女主,在经过误会、吸引、了解、阻力、最后改正自身缺点,消除偏见的走到一起。这一对简单的说就是个性的互补成就美好爱情。

而轻佻、放荡的丽迪雅与韦翰则是对现实中简单冲动易受外表和情欲迷惑的男男女女提出了警告。爱情不是风流英俊的外貌、不是寻欢作乐灯红酒绿的生活,只追求这些情淡色衰后就只有不幸的结局陪伴你。

头脑聪明的夏绿蒂则是现实生活中另一种婚姻观的体现。小说中夏绿蒂为了"一个确保她不挨冻受饥的保险箱",嫁给了柯林斯,而婚后她除丈夫之外对其余的都满意。看看现在的相亲节目问的也基本都是物质化或隐含物质化的问题。许多女孩也抱着找男友找老公就是找长期饭票银行卡的想法,物质第一感情靠边。18世纪的夏绿蒂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而选择依附于男人。现代女性经济独立,人格自由却还有许许多多的女性朋友做出与夏绿蒂一样的选择。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倒退与女性悲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