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嘉莉妹妹》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嘉莉妹妹》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0 22:54: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嘉莉妹妹》的读后感10篇

  《嘉莉妹妹》是一本由[美] 德莱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30元,页数:4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嘉莉妹妹》读后感(一):在2013年重读《嘉莉妹妹》

   
《嘉莉妹妹》1900年在美国出版,在翻阅相关介绍时,所有的文学史或多或少都会提到出版时对美国文学界的震动,受到了怎样的口诛笔伐。“上帝之死”让美国获得了巨大的活力,在向工业化转型的进程中,大城市里的摩天大厦和纸醉金迷的暴发户们仿佛巨大的两极磁体,牢牢地吸引着所有年轻男女,他们满眼都是璀璨的“美国梦”,仿佛只要离开家乡,踏上芝加哥的土地,就黄金遍地,就荣耀遍地。
     在2013年看《嘉莉妹妹》,仿佛德莱赛所书写的不是一个世纪前的美国,而是发生在身边一个个无比真实的例子,嘉莉的人生仿佛是村里的翠花,二丫,和招弟,当然,在上海,她们叫Cindy, Lily和Fiona。恍如在书中穿越到现在的上海,一样的消费拜金主义,一样的社会转型期,一样的繁华都市,和一样的来大城市寻梦的背井离乡的新鲜面孔。在中国,正有千千万万的嘉莉妹妹告别他们的家乡,来到上海,来到北京,来到广州,去寻找他们口中说的机会,寻找遍地财富,尽管在大城市的代价是她们姣好的容貌以及转眼逝去的青春
《嘉莉妹妹》的故事就像是每期都会出现在《知音》里的故事,农村打工妹嘉莉面容娇好,来芝加哥城里寻亲,也想为自己谋得一份工作,摆脱一世贫寒的日子。在火车站遇到花花公子,为自己对城市的想象更添了憧憬期待。在大城市中,人情总显得单薄和苍白,其实也不怪姐姐,城市的消费一定不是家里可以比的。年轻人总是有脾气的,于是出来城里的农村姑娘,第一次怯生生的去找工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美国梦”“上海梦”都是为高学历,高技术的寒门学子搭建的美梦,而我们的嘉莉也许只是初中毕业水平,于是只能像是女工一样去纺织厂,去炸鸡店做最简单的无脑劳动。可是漂亮姑娘又怎能容忍自己的魅力一天一天在纺织厂里流过,更何况嘉莉是要改变人生,不是换个地方继续走她在村里的路。在万般委屈下,嘉莉第一次失业了,这时候,城市也不再像报纸,象村里回来的青年们宣传的那么美丽,宣传的那么平等和变得金子。但是,命运就是那么凑巧,在火车站碰见的花花公子杜洛埃对美丽而单纯的嘉莉可是一见钟情二话不说,带着嘉莉去吃了顶级牛排。从没见过这阵势的嘉莉就这样沦陷了,尽管她也不知道这是来自内心爱情火花还是雪中送炭的感激。不管怎样,嘉莉是不能回到势利眼姐夫嘉莉去住了,她留了纸条,告别贫穷的姐姐,在杜洛埃的帮助下真正感受芝加哥的繁华。杜洛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好人,尽管他只是一个做旅游的,不过,作交际的总是有付好皮囊和能说会道的嘴。杜洛埃没有见过傻傻的,纯洁的而且还长得如此漂亮的姑娘,他带她去逛商场,专卖店,给她买包包,带她吃日料,他把所有能给她的没有一丝保留的奉献了。尽管现在看来,杜洛埃很不会过日子,不过,杜洛埃算是个潜力股,如果嘉莉好好跟着他的话说不定总有一天能够幸福奔小康。
 像是所有读者所期待的那样,男主角,风度翩翩,多金又有地位的酒店经理霍斯特伍德就这样出现了。跟现在的大妈最爱的肥皂剧一样,霍斯特伍德有个冷漠的家庭妻子控制了家里大部分的财产,每天就是新的洋装,新的珠宝和新的舞会。妻子都如此冷漠,女儿怎么能辜负读者的期望呢,霍斯特伍德在女儿的眼中除了是不用输密码的ATM再没有其他功能,谁会对一个ATM机撒娇,温存呢。在外风光,在内忧伤的霍斯特伍德理所当然的爱上了我们春节美丽而又没有心机的嘉莉。人比人不知道,跟多金,绅士,风度翩翩这般如此有男人魅力的霍斯特伍德相比,自己男人杜洛埃就像是一只灰不溜秋的老鼠,越比越让人自卑,最可笑的是,杜洛埃还一直在霍斯特唔得面前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傻话,这让好面子的嘉莉更加无所适从。接下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嘉莉从普通人的女友一跃成了富商小三,成就了她自己的美梦。(当然,纯洁的嘉莉并不知道自己是小三)。嘉莉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充分感受到爱情的甜蜜,都是偷得枣最甜,瞒着杜洛埃的爱情也是如此。在这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嘉莉登台表扬,发现,自己在演戏上还挺有天赋,幻想着有一天能当个小明星。还没等嘉莉幻想完,嘉莉和霍斯特伍德的事就东窗事发,嘉莉倒很干脆收拾好东西离开了杜洛埃的家,倒是杜洛埃,哭哭啼啼,这才应了那句老话,谁先爱了,谁就输了。老话永远是对的,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嘉莉也知道霍斯特伍德有家有口的事实。
  剧情的转折开始出现在霍斯特伍德偷窃自家保险柜的时候。就算是酒店经理,那也只是做行政,人事的,真正的大钱都握在董事长手里。冲动是魔鬼啊,霍斯特伍德一不做二不休,拿着钱,截着嘉莉就去了真正的世界大都市——纽约。纽约那是什么地方,梦想的最中央,世界的最中央。在逃亡过程中,霍斯特伍德又急又怕,最后将偷来的钱又给人家邮过去了,当然,他的妻子也断了他的财路。在心爱的女人面前,他放弃了一切。不过,霍斯特伍德照样每天吧头发梳的油光锃亮,因为他相信,纽约比芝加哥大,机会自然也比芝加哥多,更何况,他可不是嘉莉这样的三无青年,他觉得自己可是高级管理复合型人才,总会找到更好的工作。事与愿违,纽约可不象芝加哥,人情占主导,越繁华的城市也就越冷漠。往昔的繁华和现在的落寞没有事霍斯特伍德越挫越勇,反而使他象一个真正的老人那样衰老了,他开始过上老年人的生活,不出门,看报纸睡觉。但是,他的退休生活可是建立在没有退休金和孤家寡人一个的基础上的,嘉莉看到他这样,从自责到悲伤,到容忍,到埋怨最后到出走,也只用了两年时间。两年就可以让曾经的海枯石烂变得形同陌路。嘉莉在大城市感受到了女人谁都不能靠,只能靠自己的新时代信条,她去当群众演员,当背景舞蹈演员,目的是有一天当上主角,成全自己的梦。像是霸王别姬老师傅对程蝶衣说的,要想成角,就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嘉莉凭借美貌和天分成为百老汇的当家花旦,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于此对照,霍斯特伍德在饥寒交迫中当了乞丐,他在这两年里,迅速衰老,再也不复初见时的翩翩君子了。故事的结局,让看惯了《知音》的读者都觉得悲痛,霍斯特伍德冻死在剧院外,里面,嘉莉仍在当着他的明星,当着纽约的宠儿。由此,农村小三在城市中终成剧院明星的故事告一段落
 在1900年,《嘉莉妹妹》颠覆了人们的价值观,人们质疑这种消费,冷漠的社会价值观念,这简直就是对传统伦理的荼毒,无外乎当时对整个美国文学界,乃至社会伦理产生的震动。但是现在看来,《嘉莉妹妹》仿佛是一篇预言,他所讲述的故事现在就在各地发生。在嘉莉妹妹和热播剧《蜗居》里的海藻有些类似,都是相爱的男友,都是有个贫穷的姐姐,都成为成功人士的情人,到最后,成功人士都身败名裂。他们都是社会转型期间功利消费主义下的产物。但是,为什么大家对海藻的评价都不高,而现代人对嘉莉的评价比较高呢。
 首先,嘉莉从农村出来,身无长物两手空空的农村姑娘。海藻可不一样,海藻是当代大学生,有头脑有相貌。出身,背景都优于嘉莉,因此嘉莉更让人同情。再次,嘉莉并不爱杜洛埃,而杜洛埃对嘉莉更多的是占有,是出自男人原始征服欲望,因此嘉莉的背叛却越显得无可厚非。海藻和小贝可是青梅竹马,两人彼此相爱。人们对于真爱总是报着王子和公主般的童话梦想,可是公主最后却成为有钱城堡叔叔的情人,总是让人接受不了。最主要的,是嘉莉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拼搏,当然好的机遇,也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在前期依靠男人成功了解到一个城市女性应该有的特质之后,嘉莉妹妹迅速学习,脱胎换骨,所以能在各种场合一扫打工妹的特点,给人女神般的印象。后期在霍斯特伍德萎靡不振的时候,嘉莉也没有哭天喊地怨天尤人,反而是,你不养我,那我自己养自己的果敢。当然嘉莉的狠心遗弃霍斯特伍德让人寒心,不过,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决绝才是大城市生存法则,可能人情在芝加哥这种中小城市管用,但是在纽约,只有决绝斩丢弃何阻挡自己利益的绊脚石才能真正“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反观海藻,在宋思明落马之后,挺个大肚子,一副黄脸婆的打扮,泪水往肚子里流,虽然更显可怜,却再没有了楚楚动人感觉,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只有两个字“活该”。
 嘉莉是堕落的代名词还是新时代的励志女性。这个问题总是在讨论的时候被翻出来。或许,这就是读者眼里的“哈姆莱特“,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嘉莉的故事甚至可以当做畅销书出版,或许比《杜拉拉》更有参考价值。自古有云”笑贫不笑娼“,谁心里都有一个关于城市,关于未来的梦,追求梦想的途径不同,只要获得成功便是殊途同归。嘉莉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也很聪明的女人,她知道初来芝加哥的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于是她聪明的选择不说话,在街上,在百货商店看时髦女子的穿着,打扮,谈吐。的确,在大城市,形象便是第一要务。再后来和杜洛埃,霍斯特伍德的资助下,她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了最适合她的服装,抛去浮华,更显得她清新单纯。再次,她懂得抓住眼前的机遇,有的放矢,果敢而且不拖泥带水。在嘉莉面前的一次次机会都被她准确抓住,一次次使她的人生到了更高的层次。第一个机遇就离开姐姐家,去了杜洛埃的公寓,使她初步感受到大城市丰富的一面;第二个机遇便是接受霍斯特伍德的求爱,或许在爱情之下,嘉莉明白更高层次的人带给她的是更高层次的人生和阅历,这一次选择,也不无意外的把家里带到了世界中心,纽约。第三个机遇就是离开霍斯特伍德,选择自己奋斗,登上百老汇的舞台。敢于放弃有时候更困难,因为霍斯特伍德毕竟是自己深深爱过的人,嘉莉的人生中已经深深的烙上了这个男人的烙印,或许,嘉莉一心软,她就永远做伺候霍斯特伍德的老妈子了。所以,嘉莉敢作敢为的决绝和勇气是她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嘉莉的功成名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嘉莉是幸福的吗,嘉莉最后获得她所想要的人生了吗?小说的最后一句是“In your rocking-chair, by your window dreaming, shall you long, alone. In your rocking-chair, by your window shall you dream such happiness as you may never feel.“。 不管嘉莉穿的是绫罗绸缎,喝的是拉菲美酒,进出前呼后拥。嘉莉总归是寂寞的,她现在算是”真正在宝马里哭“。只不过,就算她不离开霍斯特伍德,她就是幸福的吗,他要每天看着霍斯特伍德衰老,给他做饭,给他洗肮脏的衣服,看着他逐渐稀疏的白发,和日渐松弛的皮肤。这是嘉莉,或是在上海的嘉莉们能够接受的吗。这样,他们也不会快乐吧,既然都不会幸福,那么不如让物质充裕,至少,不用考虑每天只能用多少钱吃饭,每年只能买一件衣服。至少在这些锦衣玉食面前,嘉莉是幸福的。或许这就是漂亮女人在大城市的辛酸吧。
当然,还有千千万万不愿意做嘉莉的年轻人,最终回到了芝加哥的周边的农村,在哪里开垦种天,在人情社会里嘘寒问暖,这样或许也是幸福吧。
 

  《嘉莉妹妹》读后感(二):其实她只是不明白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别的价值体系

我想起了很多人,比如郭敬明,比如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再比如说我最近听到的一位小姑娘,她从初中开始给人当小三,一直当了这么些年,流言蜚语不断,后来开着跑车去参加同学会,在醉酒的时候流着眼泪说你们这些人原来都看不起我,现在呢???在她眼里,尊重是用钱换来的。
其实她只是和嘉莉一样,不明白这个世界还有别的什么价值体系。她所见的人都看重钱和权势,所以自然以为这就是最珍贵的东西。《嘉莉妹妹》里面的那个社会跟如今何其相似。使我震撼的不是软弱的嘉莉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听从了金钱欲望的召唤,而是书里面的每一个人都遵循着金钱这一判断标准,杜洛埃、赫斯渥、万斯夫妇、剧团经理、看门人、乞丐,从上层到下层,人们练就了一身迅速判断他人财富的本事。除了后来突然出现的艾姆斯。
艾姆斯这一角色是德莱赛为这个金钱至上的氛围点缀上的唯一亮色,好让人不那么沮丧,充满正能量的艾姆斯侃侃而谈对金钱的不屑,对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心灵幸福的推崇,讶异的嘉莉第一次发现世界上还存在别样的思想,还有人不在乎金钱、名望和舒适的生活,可想而知世人的价值观竟狭隘至此。而就是这个艾姆斯,当他第二次出场的时候,竟然也成了一个富翁,取得了世俗的成功,仍未放弃当初的思想,这样单纯美好幸福的际遇也许是德莱赛内心保有的一点点希望,或者说美好的念想吧。
我毫不怀疑德莱赛经历过嘉莉或者更甚于嘉莉的穷困潦倒(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若不然,他怎么会丝丝入扣地描摹出那些经历贫困之人的敏感心灵以及他们不断挣扎的自尊。嘉莉对着装的敏感,初次进入大百货商场的惶恐,找工作时的胆怯,手里握着柔软美好的绿色钞票的踏实,对富裕生活的幻想,在跟杜洛埃私奔之前的挣扎以及最后被舒适生活诱惑而去的自我安慰,在与杜洛埃、赫斯渥的关系中占据上风后的自得,这样丰富的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嘉莉,仿佛看到了那个醉酒流泪的小三姑娘背影后的一切。
嘉莉是那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或许还比许多人更善良一些。这并不是为她找借口,把她性格上的软弱和对金钱的贪恋归罪于社会,我想说的是她就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里最正常不过的产物。
从前看过郭敬明的采访,他谈起早年自己在上海的屈辱,这个小地方来的年轻人面对庞然大物的上海也有着嘉莉一样的惶恐,他说自己打车去做节目被嘲笑,穿上了自以为最好的衣服却被嗤之以鼻,这些屈辱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我总觉得到了上海以后的郭敬明是带着仇恨的,他憋着一股劲,瞄准市场,聚集财富,终于以这个世界通行的标准成功了,给原来嘲笑他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依旧带着他受伤的心灵。可是他却在成功之路中渐渐成了他所仇恨的世界中的一部分,他在发着狠劲用奢侈品证明自己的同时与这个令人沮丧的世界同谋了。
要批判这样的社会有一万个理由,而当不愿沉沦的人们生存其间之时只有两条路,要么像《刀锋》里的拉里一样完全抛弃世俗的价值观,坚持走自己的路,但与此同时就不要奢望寻常意义上的幸福和舒适的生活;要么与既有的价值体系暂时妥协,通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获取想要的自由,不忘初心,云淡风轻。
然而,我们多的是且行且抱怨的第一种人和最终沦陷的第二种人。

  《嘉莉妹妹》读后感(三):嘉莉妹妹读书笔记

德莱塞一贯擅长以入微的细节刻画19世纪末美国社会的种种状况。和《珍妮姑娘》一样,这本书毫无保留地谈论了金钱和整个大时代对人的影响,乡村和大城市的对比,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对年轻人心灵所造成的激荡,少女的无知与勇敢,世事的凄凉与无常,甚至人物命运的发展都让我看到满满的“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影子。德莱塞的刻画跨越了时代,甚至那些找工作的细节都和如今并无二致。每个时代都是这样的时代,但这样的时代又是特殊的,它孕育着无限的机遇,也摧毁着大量的灵魂——人的命运,终究是与时代密不可分的。每当想到这一点,我都会害怕得颤抖起来,因为谁也无法清除预料自己前途如何,世界将会怎样发展:好人也可能堕落,上流社会人士也许也会流落街头。可是我又拼命止住了自己的颤抖,因为世界再变,总有一些品性是我们可以坚守的,也总有一些信念值得我们去怀有。就像书中最后几段文字所说的那样,我们总是在经历中塑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不断学会新的视角,站上更高的层次。如果我们懂得像嘉莉一样把握机会与幸运,我们就不必过分担心命运的影响。但如果我们不幸落入赫斯渥的境地,也需要知道我们唯一需要对抗的敌人,就是懒惰与自暴自弃。(老实说,赫斯渥的境遇真的让我淌眼泪了。说到底他又做错了什么呢?)每个时代都有无数人浮浮沉沉,只有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自己的天性资质,才可以做到不困惑啊。
PS: 美国的作家我了解得不多,除了总是阅读爱伦坡以及对海明威深有好感以外,德莱塞算是我最熟悉的美国作家了。他的语言风格质朴平常(而时常被人诟病),算是十分对我的胃口。而他塑造的也往往都是小人物,扔进社会的大熔炉里泡都不会冒一个的那种,在我看来是更显张力的——没有别的作家那么大的胃口,只细腻地写好了一件件小事,而小事又推动着人物命运的大走向,反映着整个社会最为真实的现状。看他的书总有种老式电影不断放映的感觉,我甚至可以构想出嘉莉演戏的剧院,剧院外的大路和小巷,各式各样的马车与华服,以及路边瘫倒着的、骨瘦如柴、面如死灰、眼睛里却还闪着最后一点光芒的赫斯渥。希望这不是我电影看多了吧笑。

  《嘉莉妹妹》读后感(四):别说喜欢就是爱。

读《嘉莉妹妹》是一本我一直很想阅读的美国文学。
我想通过它真实地了解关于美国的故事。
美国的确有很富有的地方,也有农村,但的确没有任何人会去限制你的发展。
虽然阶层固定,每个人也都很冷漠,但如果你拥有杰出的才华,你愿意一次次去碰壁,敢于去表现自己,实际上,你终会获得成功。
德莱塞是带领她走入豪华生活的大门的人,本来一贫如洗的她,只能做做体力活,她却因为美貌而能寄生于他人。之后又因不满于德莱塞的无知与冷漠而投入了赫斯渥的怀抱。
或许美丽的面孔,真的会让人如痴如醉。赫斯渥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工作,甚至去盗窃,只为了一个美丽的幻想:拥有了这个美人,我就能拥有最幸福的生活。
但赫斯渥这种华而不实的人,当他不能再依赖他从前的工作后,他实际上连一份让自己生存下去的工作都找不到。而这时那位美人嘉莉又喜欢上了邻居家那位有学识的男人。
感悟:1.喜欢不代表爱,我们可以喜欢很多美好的事物,但那可能不叫爱,因为爱是当你深入地接触后,当你们之间零距离后,你说你依然喜欢,那才叫爱。
2.如果你想拥有你所想要的,那么就去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那些你所想要的,会因为吸引力法则,而离你越来越近。

  《嘉莉妹妹》读后感(五):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历时一个多星期伴着帝都的第一场雪终于将《嘉莉妹妹》看完了,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好可怜的两个男人,尤其是赫斯渥,悲惨的走向了死亡的终点,可是仔细想想他真的可怜么?由此想到了本篇读后感的名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在说这两个可怜的男人之前我要先将嘉莉妹妹这个人简单的说一下,从读这本书开始我就不是很喜欢嘉莉妹妹角色,懒惰,又向往有钱人的物质生活,在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下,亦或是不在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下,只要你愿意出去工作,总能找到合适你的能赚到钱的工作,可是嘉莉妹妹是那么不想要工作,不对,是不想做辛苦的工作,这也是我不喜欢他的原因,真不知道如果他没有遇到杜洛埃,或者杜洛埃没有去找他,我们可爱的嘉莉妹妹将会是过着怎样的生活?也许真的就被她姐姐和姐夫给赶回老家去了吧。可惜我不是直女癌,并不认为漂亮的女人就是绿茶婊,嘉莉妹妹身上还是有着她的闪光点的,她善于学习,她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衣着方式或者行为举止来改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魅力,这就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也正是这一点能让她在故事的最后获得成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女伶。
下面开始进入正题,说说这两个可怜的男人,哦不,是可恨的男人。
首先是杜洛埃先生,这个人刚开始给我的感觉是个超级温暖的男人,在火车上主动跟嘉丽搭讪,给他讲各种事情;在嘉莉妹妹最无助的时候主动给他钱让他度过了寄人篱下又交不出生活费的艰难时刻;给她买衣服满足她物质上的追求——正是这一点促使了嘉莉妹妹离开姐姐家正式踏入被包养的时光。这个男人的一切都是那么温柔,体贴,看上去他真的是个好男人,如果遇到这样的男人就应该果断的嫁给他。当读到嘉莉妹妹背叛了杜洛埃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小伤感呢,可怜的杜洛埃把嘉莉妹妹培养成了一个出落大方的大美女,然后却让别的男人给抢走了,他是多么可怜啊!然而我却忘了,杜洛埃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他接近嘉莉妹妹主要是觊觎嘉莉妹妹的美色,当然不得不承认杜洛埃有发现女人魅力的能力,即使那时候的嘉莉妹妹还没出落成标准的大美人。一个觊觎女人美色的男人,不可能给幸福的婚姻生活,顶多就是给她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因为没准有一天他玩腻了,他可能会抛弃掉她,再次去寻找新的可以给她带来新鲜感的女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杜洛埃没有跟嘉莉妹妹结婚的原因吧,这也或许是嘉莉妹妹离开他以后作者并未深刻的表现出他伤心一面的原因。回想到杜洛埃与嘉莉妹妹再次见面的情景,他还是那么开朗的样子,并没有表现出因为嘉莉妹妹的离而伤心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出嘉莉妹妹在他心里的位置也不是那么重要,她不过是他在孤独生活中的一个调味品而已。仔细想想那个时候的嘉莉妹妹似乎也有些可怜啊。因此杜洛埃也并不值得别人去可怜他。
下面就说一下本书中最可怜的赫斯渥先生吧,说他可怜,他还真的是可怜呢,一个堂堂的经理沦落到最后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真是可怜呢啊。可是他真的可怜么?一点都不,不,他还是可怜的,这两个观点在我的脑子里不停地打架,到底是可怜还是不可怜呢?
(1)可怜,在私奔之初每天都要为是否会被警察抓起来而担心,却还不能让嘉莉妹妹知道,要让她生活在没有忧愁的环境中;在生命的最后是那样的悲惨,没有工作,沦落到乞讨为生,每天都为了一个可以睡觉的地方而发愁。到最后不得不以自杀来结束生命,这是何其的可怜啊。
(2)不可怜,为了一个喜欢的漂亮年轻女人,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和家庭,偷走了公司的1万元现金,从这两点看他就一点都不可怜,他活该最后变成那个样子。他最后的那种可怜光景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怎么说呢,投资的失败,让他变成了无业人员,可是这个无业人员却也像嘉丽妹妹一样不愿意做体力劳动,不愿意赚小钱,只想着做大生意,可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大钱的人怎么能赚大钱呢?因为他的不作为终于使嘉莉妹妹走向了属于她的成功,也使他活该被嘉莉妹妹抛弃掉。我在想如果嘉莉妹妹和赫斯渥都不去找工作,他们俩会遭遇怎样的恐怖生活呢?然而我们的作者就是这么可爱,他开始让懒惰的嘉莉妹妹出去找工作,让她完成她心中那个被人瞩目的梦。能够成为女伶被人瞩目我想这也应该先要感谢一下可爱的杜洛埃西先生,是他给了她一个可以做这样梦的机会。
由此看来在我心里还是不可怜占了上风,也正契合了本篇文章的主题,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最后还是忍不住想要再说一下嘉莉妹妹,依然是不喜欢他,依靠男人,背叛男人,依靠男人,抛弃男人,在他的内心中还有良知么?她为什么就这么忍心呢?难道就是一个男人能够给他更好的物质生活么?在他抛弃杜洛埃的时候还能看的出一点点的怜悯,然而在他抛弃赫斯渥的时候我真是一点怜悯都没有看出来,只是给他留下了可以简单糊口的几十元钱后就匆匆离开了。这样的女人好么?是什么造就了她这样?是连续两次的被骗还是她本身就是一个物质主义者呢?从嘉丽身上看我想她只是个物质主义者,在她眼里没有什么比漂亮衣服,漂亮首饰更重要的东西了。不喜欢这样的女人,然而换个角度来想,她只是一个可怜的被包养的女人,他除了物质在那些男人身上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所谓的爱情,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时光的流逝减少为零。由此来看嘉丽似乎也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
                                                文毕 2015年1月25日星期日

  《嘉莉妹妹》读后感(六):扑蝴蝶的小孩儿

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现实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赛,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他在1900年完成了《嘉莉妹妹》1911年完成《珍妮姑娘》。1911年到1931年,德莱赛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创作,创作了共20部作品,包括小说、戏剧、游记、诗集等等。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出版的《美国的悲剧》。
处女作《嘉莉妹妹》由于描写了蔑视社会和婚姻道德“有伤风化”的主人公,所以它的出版困难重重,出版后的销量也不是很好。在出版早期,美国书评界对其评价分为两派,贬的将其贬的一钱不值,夸得将其推到了“最”的位置。“德莱赛把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没有钱财、出身低微、不谙世故而又无特殊才能的人们所过的那种凄凉、疲乏、受人欺凌的生活全部生动事实都写进这一部小说。他带着深沉的同情,从来没有要求得到对他人物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的权利。”①
一、 扑蝴蝶的小孩
《嘉莉妹妹》从嘉莉十八岁登上开往芝加哥的火车写起,一直写到她完成了自己的早年理想却依旧孤独寂寞着,并没有满意于已有的生活。写到这里,她的一生好像几个一起出游的小孩儿,都在森林里扑捉着自己认为做美丽的蝴蝶,嘉莉同别人一样努力着不断寻找、扑捉最美的蝴蝶,当她将同伴们的蝴蝶一个个的都比下去之后,欣喜激动的下一刻便只剩下了华丽外表下的怅然若失。
在第一章中,德莱赛就说过“一个女孩子离开家时,她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遇到人向善的好人,把她往好处引;要么很快地接受了这世上通行的道德准则,从此坠落下去。至于走中间的路,不变好也不变坏,在这样的环境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事。”②而对嘉莉来说,她只单纯的走了一条路吗?连中间的那条也不算吧。
相比之下,德莱赛的第二部作品相比较《珍妮姑娘》中的主人公珍妮,在大多数人看来算是“很快地接受了这世上通行的道德准则,从此坠落下去。”而嘉莉之所以没有“从此堕落下去”而是成为舞台新秀,只是偶然因素使然。对于大多数像嘉莉和珍妮这样的穷人家的小女孩儿,受到诱惑之后一直堕落下去的可能性还是最大的。
在火车上,德鲁埃闲来无事,便向漂亮清纯的嘉莉献起殷勤。嘉莉对丰富的物质生活的接触便始于此。后来也是他将嘉莉带出家门,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德鲁埃对嘉莉的吸引初看起来是丰富物质生活的吸引,其实潜在的是她对“较高一级文明与财产”的向往。“文明与财产”这五个字中,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文明”二字。后来赫斯特伍德的出现,让嘉莉看到了更高程度的“文明与财产”,使优雅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诠释。真是对“文明与财富”更高层次的追求的促使下,嘉莉最后离开了赫斯特伍德。
嘉莉从18岁登上开往芝加哥的火车开始,一直努力着破茧成蝶飞上舞台。离开姐姐家,离开德鲁埃,离开赫斯特伍德,知道最终她不再注重衣着而转而注重“美好与平和”。嘉莉的世界太小了,她只看得到这么多。但是她一直在追求一直带发现。当她遇到埃姆斯后,她的世界才变得不一样,所以才出现了嘉莉静静的读《高老头》的一幕。
二、“美国梦”
“美国梦”起源于美国历史早期,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人摆脱了殖民统治,大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他们认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里,人人机会均等,只要诚实地工作,人人都有成功的希望,都能实现自己的美梦,包括物质上的“财富梦”和精神上的“爱情梦”。多年来,“美国梦”一直是作家书写的热门主题之一。
19世纪中页,美国出现了成功系列小说。19世纪中后期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也继续以满怀的豪情颂扬“美国梦”。20世纪以后,随着现实生活中“美国梦”艰苦追寻及幻灭故事的频频发生,“美国梦”破碎的主题开始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了出来,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嘉莉妹妹》亦是“美国梦”主题的小说。
嘉莉对更高层次的“文明与财富”的追求大于一切,所以她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自私,她先后抛弃了这两位给她带来过幸福的男人,并且在自己满足之后也从未惦念过自己的亲人。她一直并只是沉浸在“美国梦”中。
“当代评论家们斥责小说内容不洁,态度不正,说是看不到道德时间啊模糊罪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惩罚,看不到书中对理应有这样的惩罚作出了什么暗示。”③小标题的“自己”有两层意思,一是她的生活中其实只有自己,第二种是最后还是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她自私但是每一个与她接触的人都说她还是有良心的,她魅力无限,但是确实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表现出自私本性的,这样一位血肉丰满的圆形人物,我想是无法也是不必要界定好坏的。她确实是先后做了两个男人的情妇,但是这都不是她所愿望的,她一直都坚持着和与她在一起的人结婚,但是这两个男人都没有真挚的对待过她,只是因为她的无限魅力而要将她占为己有。这正是嘉莉所不愿的。
   “小说带着一种含糊的调子结束了。嘉莉不应被看作达到了任何最终目标。她仍然在追求在彷徨,‘她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说明了一个只能感知、不能推理的人可能通过一条迂回的道路去追求美。她虽然常常灰心失望,但仍然坚持着舒适美好的日子成为现实,她将生活在如梦的境界中。’”④
注释:
①③④《德莱赛与超验主义的一股分流》 【美】 查尔斯•瓦尔克特 《德莱赛评论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9月版
②《嘉莉妹妹》 德莱赛著 王克非 张韶宁译 译林出版社 2001年9月版

  《嘉莉妹妹》读后感(七):浅析《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悲剧命运 第一篇书评

    《嘉莉妹妹》刚看时感触颇深,嘉莉的变化纵使让人觉得触目惊心,但我更关注的是赫斯渥的悲剧命运。尤其是赫斯渥自杀之后。深深为他感到惋惜和遗憾,同时又想到他的人生已经无可逆转,其实自杀对他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一个人的成功远不是自己依靠努力或者秉性正直就可以得到的。嘉莉凭借着美貌和身体获得了显赫的地位,虽然心里有过不愿意,对赫斯渥和杜鲁埃有过怨言,但谁关心这些?人们看到的只是结果。就像赫斯渥偷窃了酒吧的钱财,心里尽管后悔难当,尽管是妻子的多方经济压迫和酒精的迷乱使他失去了理智、被贪婪冲昏头脑,他最后还是不得不把这些钱还回去。即使是这样,又有谁关心过他的内心,谁在乎他是出于什么动机才偷了钱财?社会舆论只会把他定论为一个小偷。他被定论为一个小偷以后,不管他对自己是如何定义的,他之后的状态一定会越来越糟糕。因为他失去了朋友圈,失去了信任,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的冲击,赫斯渥的悲剧结局已经是定局。
    赫斯渥出生的大环境是美国十九世纪末,经济的飞速却不均衡发展给大萧条的爆发制造了契机。赫斯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要拥有嘉莉的渴望让他着了魔。这个精明半生的中年男人就毁在了一个小姑娘手里。
    世界本就不存在什么平衡的状态,就像德莱赛所说“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离开家庭,有两种遭遇,必得其一。或者是,有好人相助而好起来,或者是,很快的染上了大都市的恶习而堕落下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好不坏,是不可能的。” 这个观点是我比较认同的,也即马太效应所说的极端化现象,而不是正态分布的中间多两边少的现象。一个人如果自身的条件不错,像赫斯渥起初那种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状态,即使年迈,即使家庭里小有纷争,对他固定的身份和地位都不会有太大的撼动。这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可能有的时候沾的雪少些,但雪球变大是不可避免的。而从恶如崩也是一个道理,赫斯渥因偷窃和妻子对其出轨的控诉而带着嘉莉逃到纽约,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是净身出户了。一个中年人,失去了朋友圈和地位,即使已经找到了工作并且拥有了一定财产,他已经不复当年那个他了。除非撞大运,否则即使拼命努力也到不了曾经的辉煌,道理就是马太效应所说的:凡没有的,连他所拥有的也要夺过来。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他的年龄越大,可能会愈发显示出年迈的威严和影响力。然而一个失去身份地位的人,他的年迈只会暴露出他捉襟见肘的经济实力和有限的精力。此时的赫斯渥,他所拥有的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所该拥有的东西,有一个美丽的女儿,有点钱,而已。然而他已经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了,没有了拼劲,没有了激情。对于这样的一个男人来说,曾经的辉煌更像是致命毒药,让他一直沉湎在过去的回忆中,愈发不敢面对现实。
    不得不说,赫斯渥的性格也是他的致命弱点。现实的打击让他愈发冷漠和吝啬,口袋里的钱只出不进的生活起初还让他有些危机感,随着生活的愈发拮据,他也愈发麻木起来。他只是一味地对自己说:“毕竟我还没有完蛋。”可话不能当饭吃。当一对夫妇的生活只纠结于对柴米油盐精打细算,爱情尽管没有消失殆尽,也很少能抵御钱财利益带来的实际问题了。更何况,嘉莉和赫斯渥实际上是远没有什么爱情可言的。当一个丈夫逼着自己的妻子出去工作时,他基本上已经等同于一个废物了。更何况嘉莉眼见着眼前的这个男人早已不复当初的优雅绅士,而自己又拥有了掌财大权。抛弃赫斯渥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显而易见的。赫斯渥也有挣扎着去工作过,可是在电车司机罢工的空当去当司机,危险的工作和微薄的收入是个人看着都于心不忍。但是,嘉莉没有看到,也不清楚他经历了什么,只是觉得他无用,扶不起的阿斗。德莱赛真是描写人物内心的高手。他写的是如此真实,让人不得不对每个人物深感同情。他对赫斯渥、赫斯渥的妻子以及嘉莉的内心独白都拿捏得很到位,对男女的思维差异也把握得十分精准。对于一些有心学习的人来说,这本书也不失于是一本恋爱中语言禁忌的范本。
    中途被打断。。。。。要烂尾了。。。。草草结束。
    
    
         

  《嘉莉妹妹》读后感(八):嘉莉妹妹

      从一个纯朴的农村姑娘蜕变为纽约知名的演员,嘉莉完成了许许多多农村女孩梦寐以求的蜕变。这其中的痛苦,孤寂,无奈以及彷徨又有谁能了解呢?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嘉莉越走越远,以前们最后内心依然是感觉不到幸福,无尽的欲望如果不加以推理的话带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结果呢。
      比较同情赫斯沃,虽然他并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儿女,最后堕落的去乞讨;曾经那么体面要自尊的一个人!真的是无法想象,一个人一旦决定要沉下去,就等于是坠入了无底深渊。

  《嘉莉妹妹》读后感(九):所谓善良,不过是作恶的伪装

看了半个月后终于看到了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为何这样说,文中的嘉莉是一个贫穷的农村姑娘,借助种种体面或者不体面的途径在大都市里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名誉,地位,金钱,和她所认为的幸福。
我原以为,嘉莉,这个农村姑娘最后不会成功,甚至一败涂地,就像如今这个社会,没有人脉没有背景没有一技之长的你,凭什么想要名利双收的地位。然而,我错了,嘉莉她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还是那么的好......
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美国社会,无比的现实而又繁华,灯红酒绿,金钱至上,从上层人士社会名流到下层人民,乃至一个乞丐,都练就了迅速判断一个人的财富实力的本领,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富人们奢华的服饰,奢侈的生活,连走路的姿态面部表情都带着一股富贵高雅的气息,作者借嘉莉的嘴表达了对这一切物质的渴望,所谓的优雅美丽都要靠金钱来支持,这个道理,当嘉莉迈上芝加哥的第一寸土地时候,她就深深懂得了。没有钱,意味着一切的繁华,那些可爱的饰物,华丽的服饰,精致的点心都不属于她,我想,嘉莉的命运大概从此就被这股向善,向往更好的生活的欲望所控制了吧。
诱导人误入歧途的,往往不是善,而是恶......
嘉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这个问题从书的第一页直到文末始终困扰着我,有人对她嗤之以鼻,认为她不过就是一个靠男人包养上位,破坏人家庭幸福的小三。可是,当放平心态,仔细再来考虑一下,嘉莉可有主动要过一分钱?她天生丽质,有着一副娇好容貌,也因如此,书中两个男人,杜洛埃与郝斯渥自愿去为她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后者甚至背叛家庭犯下盗窃之罪要与嘉莉在一起,之后的因果都源于人性的贪念,当这股贪念战胜了道德,我们便已踏入了深渊。那嘉莉又是完全清白无辜的吗?她对郝斯渥的死可有一点责任?当然有,尽管嘉莉的结局还算圆满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但她与郝斯渥都是那个利欲熏心金钱至上的社会背景下的受害者,不同的是,嘉莉要更悲惨一些......
嘉莉的悲哀
上帝的确是公平的,他给了嘉莉一副花容月貌却没有给她相应的家庭背景。他给了她天生的舞台气质,却没有给她应有的文化水平。当嘉莉从乡下来投奔芝加哥的姐姐时,原以为是拥抱美好新生活的第一步,没想到的是,姐姐家的破旧寒酸,压抑的气氛,还有姐夫对嘉莉的苛刻态度,都让嘉莉感到心灰意冷,鞋厂的短暂女工生活已经让嘉莉迅速体验到了贫困的痛苦,因此其内心对物欲的渴望更是在一点一点的膨胀,当杜洛埃提出让她搬出来住时,尽管她也有过些许的挣扎,但是,在物质享受面前,道德的力量往往显得是那么微薄无助。而杜洛埃的出现,无疑是造就后来的嘉莉的一个最大的推助剂,他将嘉莉内心那个渴望奢华渴望上流社会的小兽一点一点喂大,为其提供了衣食住行,甚至把嘉莉引上了戏剧舞台,但即使他作为嘉莉的"救命恩人"也终究被嘉莉抛弃,他所伪装出来的善良不过是对好色的包装,可怜之人必不缺可恨之处。郝斯渥也一样,不同的是,他对嘉莉真的曾动过情,有过爱,至少我相信是这样。他的下场可算是在书里命运最悲凉的一个,背叛家庭,偷盗公款,身败名裂,异地求生,客死他乡,无人问津。从经理到乞丐,从天堂到地狱,从万人吹捧到被人嗤之以鼻,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过错都推给嘉莉,郝斯渥最大的过错在于他没有守住内心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每个人身处社会,都会遇到困难,会遇到身不由己的情况,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道德,我们不会像小猫小狗那样随地小便,即使是罪恶滔天的犯人,对待至亲也会心存一丝善念。书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金钱是诚实劳动后应得的回报,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政治问题,宗教问题,社会问题便都不复存在了。可是,道理终究是道理,践行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本书有意思的一点是,所有的人物要不然是控制着金钱,要不就是被金钱所控制。大部分都是后者,除了艾姆斯,这个几近文末才出现的人物,他的出现为这个残酷无情的社会渲染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第一次出现时是一位没有什么钱但是有文化的大学生,他与嘉莉交谈时对金钱侃侃而谈,表达他的不屑之情,他的思想看法都是嘉莉所不曾接触过的,令她震撼,也为之后埋下了伏笔。他的第二次出现,他也变成了一个富人,嘉莉这时也功成名就有了想要的一切,但是可贵的是,艾姆斯的想法观点并没有改变反而对事情的思考更加深入,颇有一番众人皆睡我独醒之意,并且使嘉莉再次深入的思考她想要或者说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当物质上的一切都被满足,为何还是有烦恼忧郁挥之不散,在我看来,嘉莉属于两个极端上的临界点,她的痛苦源于内心的挣扎,她的悲哀在于已经开始意识到物质欲望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唯有精神满足才有快乐可言,无奈的是,当一个社会亦然如此时,个人的力量如何改变一个强大的社会。艾姆斯不能,嘉莉也不能。
一个社会机制的改变需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一个民族的繁荣始于精神层面的觉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