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侠客行(全二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侠客行(全二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4 21: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侠客行(全二册)》经典读后感10篇

  《侠客行(全二册)》是一本由金庸著作,广州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7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一):关于《三十三剑客图》

忘记在什么地方看过一个金庸武侠小说排名,把《侠客行》排在金庸作品的第四位,不知道这类排名标准何在。在我看来,《侠客行》在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系列作品中,算比《书剑恩仇录》、《鸳鸯刀》、《白马啸西风》、《碧血剑》略好一些,水准还在《连城诀》之后。
金庸自己也说,靠两个人长的相似而引出的故事,决不能成为小说坚实的结构。就算加入“玄铁令”、“侠客岛”诸多悬念,引得读者继续读下去,《侠客行》的故事终究单薄,结尾尤其草率。武侠小说不用考虑太多逻辑和现实性问题,人情性格的合理性还是要有的。石破天从小没受过任何教育,长期受梅芳姑的责骂,不但没有因此生反叛扭曲的心理,甚至不带丝毫野性,反而憨厚忠诚。有时似乎无师自通,有时又懵懂无知,行为举止自相矛盾,这恐怕是最不合理之处。金庸说他在本书中想写的是石清夫妇爱恋儿子的感情,和梅芳姑的妒嫉,这就更奇怪了,既然主旨在此,何以整篇小说对这个所谓重点却匆匆带过呢?有了李莫愁这样著名的怨妇形象,金庸再写梅芳姑,寥寥数笔,未免太过随意了。
今年重读《侠客行》,其实并非为了这部《侠客行》。这套上下册的书,除收录《侠客行》外,尚有《越女剑》与《三十三剑客图》。《越女剑》算武侠小品,和金庸的鸿篇巨制比起来,缺乏特点,故事也落俗套。传奇故事《三十三剑客图》读过的人未必很多,至少我认识的身边朋友,说到金庸如数家珍,多数也没看过《三十三剑客图》。今年起意,想把《三十三剑客图》中的某些篇章改编成漫画脚本,第一次完整看罢全文。
金庸收有咸丰年间木板画大师任渭长木刻本《三十三剑客图》,所绘为剑侠传中三十三位所谓剑客,年代背景大抵在唐宋之间。其实,三十三人中许多人算不得剑客,不过是一些异能奇人而已。比如其中既有以绳技逃脱的囚徒,也有夜行数百里,如“神行太保”戴宗般的丁秀才,逼人传授“缩锡”之术(把锡变成银子)的卢生,死而复生的角巾道人。剩下的,多是一些刺客、侠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客,深藏身与名之辈。
金庸曾起愿,将三十三个故事写成短篇小说,但只写了一部《越女剑》即告中止,将其他故事用散文的形式写了出来,成为这本《三十三剑客图》。除原本的故事外,金庸加入了某些历史考证,为一些相对简单的故事提供了纵深的历史视野。反观《越女剑》小说的平庸,《三十三剑客图》的历史随笔写法倒更见金庸的功力。
金庸一直说自己受中国古代武侠传统的影响,他反复在其他文章中提过的《聂隐娘》、《虬髯客》、《昆仑奴》等,都在这三十三剑客故事内。《碧血剑》里袁承志跑到海外,故事恐怕就是受到“虬髯客”在海外做国王的影响。《三十三剑客图》故事的部分情节离奇更甚于近现代的武侠小说,如聂隐娘脑后藏剑,飞行如猿猱。另外一些人,种种离奇异能,更像仙人而非剑客。但侠士们复仇衔恩,恩怨分明,轻身重义,洒脱出尘的种种行径,却和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直至今日的武侠电影中的精神核心,有着传承。
相对于《侠客行》,个人更喜欢《三十三剑客图》,虽然从形式上讲,两者并无可比性。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二):庄生晓梦迷蝴蝶

看到有收《越女剑》,又看了一遍,那人说他最喜欢这一本,最喜欢的女主是阿青,也许只是戏言。阿青走得莫名其妙,在馆娃宫又出现得莫名其妙,她不是心机深重的人,不至于知道了意中人心所有属,连个招呼也不打就走,也不会隐忍而不发,到最后的时刻除之以后快,大智若愚就不是阿青了,她只是天真无邪的放羊少女,只是单纯地喜欢一个人,求不得会伤心,却不会伤他。我还是更喜欢《白马啸西风》,虽然李文秀牵着老白马独茕茕南行的背影很刺心。 重点说侠客行吧。这本书成于《天龙八部》后,《鹿鼎记》前。 天龙八部,名字取自佛教用语,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贪嗔痴世事无常,都在里面了,每个人都有“我执”,有情皆孽无人不冤。(感觉这个时期的金老爷子心里一定很苦,或许失恋了,悟到求不得是人生常态。) 鹿鼎记是反武侠小说,主角变得百无禁忌通达了(但或许是另一种藏的更深的绝望和虚无),既有所求,又能放得下,韦小宝从小求荣华富贵女人兄弟情谊,最后放下归隐。(老爷子拿得起也放得下了,对着执念不舍几秒钟,轻轻放下,笑了) 看侠客行,主角一无所求,一无所知。小说最后主人公求和阿绣一起,求想知道自己身世,但是都不强烈。不过这样的态度,主人公反而很轻松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看来都是不如这一切从无,无所求的大智若愚。(金庸找到了求不得的解决办法,有老庄“自然无为”“绝圣弃智”的气机) 所以,我想说,侠客行是最放得下的一部,放下了所有,最近佛的一部,最出世的一部。侠客行之后的都属中庸,既出世又入世。 狗杂种跟阿绣的进展太突兀,一开始他那么喜欢古灵精怪的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也变得太快,难道她爱的只是名字不是人么?诡异得让人没办法不臆测金庸任性,只是想换女主了,也许他现实生活的感情发生了变化。阿绣也实在无情坚韧到可怕,为了她的情郎,竟可以眼睁睁看着别人杀亲爹,“任是无情也动人”啊。金庸笔下的女性角色永远有两派:带刺的红玫瑰vs有毒的白百合,被玫瑰的魅力和热烈所吸引、伤害,又遇到温柔的百合给他疗伤,大概再强大暴戾恣睢的人,都渴望有个舒服的港湾吧。 一觉醒来,小乞丐狗杂种变成了高富帅石破天,开始了他光怪陆离的奇遇记,有美食华服,有赫赫的身份,有慈爱的父母,有美艳痴情的妹子给他送上香吻,这惊喜的醒来,却像一场真正的大梦,哪怕穷尽想象力也描绘不出来。可是石破天和石中玉,就像庄生和蝴蝶,到底哪个是梦?哪个是真?或者,他们两个也只是金老爷子在“风月宝鉴”瞧见的正反面?狗杂种最后的一句“我是谁?”大概也是一句双关语吧,是作者打的一个语尽念生的机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以及:金庸在后记说,他所想写的,是石清夫妇爱怜儿子的感情,以及梅芳姑因爱生恨的妒情。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李白这首诗真婉若游龙,侠客岛里的一群痴心解诗几十年,不知今夕何夕的鸿儒,却不如不读书的,总觉得这一笔意味深长啊,(是讥讽过度解读,还是死读书?)当为读书人一大哭(•̩̩̩̩_•̩̩̩̩)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三):赵客缦胡缨

  余于校内藏书阁偶得金庸先生之大笔,忽忽数日,不意业已阅之一二。今日吾读侠客行,忽觉世间万般变化,多是机缘巧合造物弄人。故事虽是虚构之言,吾辈今日,仍可从中汲取诸多教训。
  
  常言道:傻人有傻福。可是谁又能做那痴痴傻傻不明事故之人。
  无论狗杂种也好石破天也好,疯疯傻傻闯荡江湖,倒也好不快活。
  候监集上的玄铁令就像扔出的一颗石子,在表面上波澜不兴的江湖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虽然后来搞不清像摩天崖这样只能和雪山派上三名万字辈弟子斗得旗鼓相当的角色,怎么就能惹的人人争夺玄铁令。
  狗杂种是个运气极好的呆货,一路各种人民币玩家的开挂刷副本,在江湖上混的是风生水起。
  侠客行的格局较之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之类显然小的多,但是我等管中窥豹,也能在这小小的江湖中嗅到各种阴险狡诈。
  长乐帮贝海石与各香主表面是唯命是从,其实人人心中居心叵测
  丁不三不四更是一派流氓作风,只顾自己爽觉得别人都是傻逼。
  雪山派一帮乌合之众,老的小的自大狂妄,更是井底之蛙
  侠客岛上一干人等,为了什么侠客行,更是弄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读侠客行,只觉得乌烟瘴气,狗杂种就像一点火光,虽然微弱,但也标着绝无仅有独此一只。没有郭靖的大仁大义,没有令狐冲的笑傲江湖,没有张无忌的百转柔肠,没有乔峰的男儿本色,狗杂种除了运气,更多的还是他那个坦诚以待推心置腹胸无城府俠柔济世的心。这是与江湖那些宵小的不同。
  侠客行里有种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故事中如此,现实中亦如此,胸无城府也是大智大慧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四):狗杂种奇遇记

       如题,本人觉得,此乃狗杂种奇遇记。
       可能我本人阅历较浅吧,但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下的看法请见谅。
       其实一直看下去,感觉这个狗杂种、石破天、石中玉、史亿刀。。。实在奇怪得令我无语,一系列的十世修来的运气都在他身上了,居然到最后还傻头傻佬地练上了一个绝世神功,顿时觉得这简直是狗杂种奇遇记,奇哉怪哉,过程实在令我哭笑不得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五):侠客行

2017-7-29

书中先描写狗杂种 贝海石并不是谢烟客徒弟

谢烟客欲害狗杂种 狗杂种学了大悲老人玩偶中的内功 丁不三的药酒 被长乐帮的展某打了一掌后阴阳内功神功练成

白自在吃了一条大蟒异蛇

石中玉化名石破天

丁珰欲杀狗杂种 幸而狗杂种说了梦话

铁叉会都是被石破天毒死的 因为石破天喝了赏善罚恶二使的毒酒

狗杂种初为小乞丐 被谢烟客带走 在摩天崖与贝海石打起来 因为内里丧失而离开摩天崖 狗杂种被贝海石带走 贝海石早知他不是石中玉 并在他身上做了与石中玉一样的伤疤记号 丁珰误认他为石中玉 将他抛到另一艘船上 结识了史婆婆 起名史亿刀 与阿绣相恋

石中玉被张三李四从妓院逮到长乐帮 在众人眼下解开了谜团 丁珰给了狗杂种一个嘴巴 石中玉奸污阿绣未遂 逃离雪山派 在一地与贝海石有争执 被抓到长乐帮 贝海石等人让帮主下台 另立石中玉为帮主

丁珰骗石破天去凌霄城雪山派 目的是与石中玉私奔 但是二人被长乐帮抓回 谢烟客来长乐帮寻仇 遇到石中玉 石中玉让他去灭了雪山派

白自在因为听信了丁不四与史婆婆去了碧螺岛的话 打了丁不四一掌 神志不清 杀了很多雪山派弟子 被雪山派囚禁

石破天不是自取24洞的武林秘籍均学会 在无意识中与两位岛主打在一起 震碎了洞穴的字 岛主让他不可对别人说自己学会了秘籍 岛主让徒弟摧毁了洞穴 两位岛主油尽灯枯而死 一是因为有人学会了秘籍 圆了二人梦想 二是在与石破天试招时竭力抵御 油尽灯枯

白自在与黑白双煞去找梅芳姑 梅芳姑自杀 手臂上有守宫砂 壁虎又称守宫

书中未说明石破天到底是谁的孩子

作者主要描写黑白双煞对孩子的爱和梅芳姑的妒情 石破天与石中玉样貌相似并不是重点

怨怼之意 一言不合就xx

声若蚊鸣 几不可闻

狡狯懦怯 锐身任难

荦荦luo大者

道路传言 焉能尽信

越女剑:描写的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时期的故事 越王勾践欲制造武器 苦于没有工匠和材料

范蠡li路遇一牧羊女子 女子用木棍桶吓了夫差的手下 女子带范蠡去找老爷爷 实际上老爷爷是白猿

最终勾践灭了夫差 范蠡去找西施 但是西施被牧羊女的剑气所杀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六):以无所得故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今天忽然发觉金庸的著作中,《侠客行》我竟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和《连城诀》有点混了。其实《侠客行》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金庸小说,大概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看到吧,时光久远所以印象略模糊。今天又回顾了一遍,吃惊地发觉,金庸先生不愧是皈依了佛门的弟子,他的人物中达到最高境界的,无论是武功还是心性,最高境界的,竟然是这本并不那么起眼的书中的石破天。
        武功为何是石破天最高境界,这个有人专贴分析,我就不赘述了,阴阳合一的无上内功加李白诗作摩崖石刻中的绵绵剑意,无论是内功还是招式皆是最高等级。而他能获得这一切,源自他奇佳的心性:第一,他无所求。第二,他不思善不思恶,心中从不动心起念。第三,他不识字。可是正是因为如此,他因为缺乏了世人的聪明心机是非观念,却获得无上的神功,成为武圣无师自通的真徒,真可谓反者道之用。 看到这里,尤其是不识字,有没有人想到六祖慧能呢?
        而且,这还不够,最神奇之处,其最高明的心性表现,还是在他获得无上神功之后。对于江湖无数人都梦寐以求如痴如醉的神功,他根本不当一回事。得道后的石破天既没有像郭靖杨过一样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也没有如张无忌一般引领群雄改邪归正光复中华,即使如胡斐一般除恶惩善的念头他也没有。来的即使缘,没有比他更随遇而安的了。他是完完全全地,根本不把自己的神功当一回事,也不会觉得神功盖世好或者不好(这是郭靖思考过的问题,困惑得差点送了命),也不会想着运用神功去做点什么大事小事(这是很多高手无法放下的执念)。和他们这些人相比,周伯通对武功算是比较纯粹,但是如果说周伯通心中无名利已然是五绝中的最高境界,但是周伯通心中毕竟对武功有一个单纯的热爱执着和痴念。而石破天,他心中自然无有名利,对武功也如其他一视同仁,来者即缘,顺其自然,不思善恶,自在放下。如果说,这个孤儿从一开始是一无所得,到最后他经历种种,对他而言仍然是一无所得,真正是不思善恶心无挂碍。
       这是佛陀的境界啊。却竟然藏在这本小书中,我真的被震撼到。至于其他各种无处不在的佛学隐喻,什么黑木崖光明顶,什么坐冷禅灵鹫宫等等,在此书面前都顿时黯然失色了。
       全书自始至终,还贯穿了一个终极问题:石破天的身世。“我是谁”,这个问题郭靖同学也思考过,但是他没有想明白,被黄蓉拉回了俗世。石破天却一直必须面对这个终极问题,排除掉世间种种身份,我是谁。这不是佛家所说的自性,又是什么。他活着的状态竟然是真正的无我。
       另一个问题:我在哪里。除了石破天不断变化的身份,还有不断变化的空间。浩瀚时空三千大千世界,我在哪里?回到哪里去?没有家,没有归途。除了不断变化的身份之外,不断地行走,应无所住。
       也许,这本不起眼的书,是金庸先生写的一部佛经。
                                 李白《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侠客行(全二册)》读后感(七):读后感想

金庸说他想写石清闵柔夫妇的舐犊之情,但全文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主角的洒脱与那人之初的善良;侠者,扶弱抑强,主角心中一直保持一种本性天良,他少时仗义助大悲老人,在长乐帮挑起重担,以及各种插手减少江湖厮杀中的伤亡,他没有身世,孑然飘荡在人世中,无欲无求,要能说是欲求的恐怕也只有与阿秀的感情,正因为如此,也许是说好人有好报,但凡别人阴谋害他,都反成就了他。修得一身绝世武功他毫不在意,他只珍重那些情感,与阿黄的感情,阿秀的感情,他心中一直想有个家,但他不知自己是谁,他真期望石清夫妇是其亲生父母,但无证据,他心中充满遗憾,无论离家多久,他渴望的是回家,是与阿黄、梅芳姑相伴。佛教讲无欲无求,欲求就容易陷入知见障,侠客岛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苦心专研武学却终未得大道。书中讲述的是一个乞儿迷路走入江湖几年发生的故事,没什么大冲突,对立,也未塑造大反派。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金庸的作品,颇有感慨,但限于文字功底太差,思绪太混乱,也就如此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