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阳坡头的月亮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阳坡头的月亮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5 22:55: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阳坡头的月亮经典读后感10篇

  《阳坡头的月亮》是一本由赖小瑜 / 金文彦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16-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一):草地上的雨打芭蕉

 “草地上的雨打芭蕉” 这个命题看上去不那么协调。《雨打芭蕉》是元代关汉卿所作的诗歌,其中有这么一句“雨打芭蕉,泪湿栏杆”,这句诗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草地上的七天》也用了“雨打芭蕉”。
“毛儿盖只有二三百户人家……再加上连日来老天总是下雨,筹粮真难啊……”这不能不说是“忧愁”,可是对红军来说,有“愁”,却不当成“愁”。
父亲吃罢饭,撑起油布伞,蜷缩在伞下,就在草地上躺下了。天下起了雨,听着“嘀嘀嗒嗒”的下雨声,“他说这样的“雨打芭蕉”,再配上他的二胡,说不定也能“绕梁三日”,让人陶醉呢……显然,我们的红军战士把“雨打芭蕉”当成了优美的乐曲,而且还能让人陶醉,“想着,想着,父亲酣然入梦。”
如是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二):一个老红军的胸怀

我注意到《阳坡头的月亮》对第37节“活着的红军回来了”的评论,虽然书评的题目有所变化,而笔者只是为了区别此评论与彼评论的区别,其实,其评论的中心仍然离不开“活着的红军回来了”这句话。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活着的红军回来了”太震撼了,“舍我其谁”,还能有什么语言比这句话更让人震撼的呢!
不过这一节,以父亲的笔记为主构成的章节,还需要认真的阅读才能感受其中的含义。
父亲在软卧车厢读完一个小青年充满溢美之词的信的时候,他想到的是:“分明是春寒料峭,这个小青年啊,非说是鲜花盛开的春天。在人们的眼里,荣归者,早就是鲜花簇拥的春天,哪有什么严寒……是荣归呢,还是该对赣南人民负荆请罪!”
“荣归”让他想到的是,养育了中国革命的是赣南人民。“中国革命的胜利,真正需要得到回报的不是我们这些打江山的人,而是养育了我们红军的乡亲,是他们养育了红军,养育了中国革命,我们亏欠人民的太多。或许,我的思乡之情,面对牺牲的战友们不免奢侈。可是,面对家乡父老,倘若牺牲的战友在天有知,也会让活着的人,为赣南父老进一炷香吧。”
读懂了这些才能感到“活着的红军回来了”真正的分量。这里有“说不清‘乡音未改’和‘乡音已改’哪个更让人心酸的苦涩,也有“说不清是惊喜还是苦涩的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感怀”。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三):《酒海井的眸子》

新圩阻击战留下了百余名未及转移的伤员,“父亲一生都忘不了,撤出临时救护所时,伤员那种无法解读的目光,他迈出门槛的那一步,真难啊!那是一道生死两界的门槛。红军不仅要与敌人顽强绝杀,还要直面与伤员无奈的诀别,父亲满面泪水地抬起手,向伤员行了一个军礼……”
父亲想到了伤员可能牺牲,“离开部队就地转移到老乡家治疗意味着什么,每一个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心里都很明白。”但他没有想到这些伤员继续演绎着更加惨烈的集体牺牲的悲壮命运
该书第47节“酒海井的眸子”描述了这一情节。“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坐南朝北,孑然凄立。墓志铭载:红3军团第五师撤出新圩时,留在下立湾祠堂的 100 多位重伤员来不及转移,被追击而来的敌军俘虏。敌人用麻绳将红军伤员的手脚捆绑在一起,然后用木杠穿着,一个一个抬到村边,扔到溶洞里,全部壮烈牺牲。
“酒海井”就像一个黑洞,主人公“我”第一眼看见,就像被恐怖的天体黑洞吞噬了一样,顿时化为乌有,良久,我才感到一股冷气从洞底袭来。“酒海井”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了我以往的想象……仿佛是百十个红军伤员聚集的目光,聚集成一只乌黑冷冽的眸子,从洞底直视着天空,令人不寒而栗
这就是红军烈士的涅槃吧,宣示着他们不死的生命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四):《酒海井的眸子》

新圩阻击战留下了百余名未及转移的伤员,“父亲一生都忘不了,撤出临时救护所时,伤员那种无法解读的目光,他迈出门槛的那一步,真难啊!那是一道生死两界的门槛。红军不仅要与敌人顽强绝杀,还要直面与伤员无奈的诀别,父亲满面泪水地抬起手,向伤员行了一个军礼……”
父亲想到了伤员可能牺牲,“离开部队就地转移到老乡家治疗意味着什么,每一个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心里都很明白。”但他没有想到这些伤员继续演绎着更加惨烈的集体牺牲的悲壮命运。
该书第47节“酒海井的眸子”描述了这一情节。“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坐南朝北,孑然凄立。墓志铭载:红3军团第五师撤出新圩时,留在下立湾祠堂的 100 多位重伤员来不及转移,被追击而来的敌军俘虏。敌人用麻绳将红军伤员的手脚捆绑在一起,然后用木杠穿着,一个一个抬到村边,扔到溶洞里,全部壮烈牺牲。
“酒海井”就像一个黑洞,主人公“我”第一眼看见,就像被恐怖的天体黑洞吞噬了一样,顿时化为乌有,良久,我才感到一股冷气从洞底袭来。“酒海井”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了我以往的想象……仿佛是百十个红军伤员聚集的目光,聚集成一只乌黑冷冽的眸子,从洞底直视着天空,令人不寒而栗。
这就是红军烈士的涅槃吧,宣示着他们不死的生命!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五):赖小玲特点再评

赖小玲的故事中有这么一段。幼儿时家里的棉布背面老化破损,结果受到母亲责罚,一件小事,却让她委屈了一辈子。作者笔下的老红军不是“神”,起码对赖小玲的责罚显得缺乏知识。这是大多数老红军的局限性,可能在女性的身上表现的尤其突出。母亲从小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在革命队伍中才学习了一些文化,这种并没有影响一个作为老红军母亲的人物形象,反而更具真实感。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影响了赖小玲的性格胆小、委屈、缺乏抗争力,“她当不上红卫兵哇哇大哭起来”,从小说表达的故事情节上看,她与主人公“我”的性格不大一样。由此作者告诫今天的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也要得当,平时的细节错误也能导致孩子成长的障碍。这个故事在整个故事中比重不大,但却有积极意义,“我”的缺失并不是公式化而完全一样的。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六):《人民哺育了中国革命》——阳坡头的月亮书评

小说开篇就写了一对孪生姐弟的出生。他们刚刚出生就“由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奶妈代替了。”我有过这样的体验,我能体会到作者看似幽默的语言中还包含着“苦涩”,而这种“苦涩”始终不能忘记,却又是一种“甜蜜”的向往,对养育了他的人民的眷恋。
其实,这种对人民的眷恋,不仅仅表现在两个孪生姐妹的出生,该文以大量的篇幅表现了赣南人民对红军的哺育之恩,也表现了陕北根据人民对红军和红军的后代的哺育,是人民养育了中国革命,养育了我们的第二代。《活着的红军回来了》这一章写的感人肺腑:“从 1934 年离开中央苏区到现在,整整 15 年啊!我无法想象乡亲们是怎样熬过那一段艰苦岁月,熬过离别亲人切肤之痛。红军走了,就这么走了,丢下了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的亲人,丢下了妇孺老幼,而他们又该怎样面对白匪的烧杀、抢掠、凌辱,又会为掩护留下的红军伤病员牺牲了多少生命!
我一想起这些就有一种军人的愧疚。中国革命的胜利,真正需要得到回报的不是我们这些打江山的人,而是养育了我们红军的乡亲,是他们养育了红军,养育了中国革命,我们亏欠人民的太多。或许,我的思乡之情,面对牺牲的战友们不免奢侈。可是,面对家乡父老,倘若牺牲的战友在天有知,也会让活着的人,为赣南父老进一炷香吧。”
《阳坡头的月亮》的前言,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叙述。“红军”包活“红军精神”已经离我们太遥远了,除了读故事,还有多少人能有真正的感动。作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遥远的历史记忆”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把两代人的经历价值取向交织在一起,让你去探求和思索
笔者可以感到作者创作《阳坡头的月亮》融入的情感思考,没有深刻的体验和情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除了最后一段关于“天籁一般的乐曲”的描写,其他描写都是白描,而即使是白描也让你感到了其中韵味。能读出感情的文字就一定有感动。
《阳坡头的月亮》并不高调,给人的感觉却像燃烧的“太阳”,“ 充满热情与野性,好像灵魂的狂舞”,可作者为什么用了“月亮”。或许作者更希望我们能冷静的思考,今天的缺失吧。
这种缺失不是来自父辈们的光荣经历,而是“由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奶妈代替了”的人民,人民哺育了中国革命,也哺育我们的下一代。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七):再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看了《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书评似有同感。小说描写的家庭虽然他们与平常老百姓的生活不在同一层次,但表现的却是寻常家庭的生活模式,没有“红二代”高人一等感觉。
不过,我觉得前文作者对其评论的主题没有说清楚。或许他的意思是,无论作品中的父亲工作在延安的窑洞里,在黄土地的窑洞里养育子女,还是工作在中南海,在北京的“豪宅”养育子女,虽然地位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他始终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及对子女的教育,希望他们立志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这是我的推想,随便一说而已。
这里我要从另一角度说“父亲”“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一节。这一段情节的安排上非常重要和精彩。“父亲”言传身教的同时,也介绍了父亲的一段刻苦学习的经历,深化了父亲的形象。好的文章不是“流水账”似的表达,所谓“惜墨如金”这才是好文章,《阳坡头的月亮》做到了。
这一节,最后父亲与邵伯伯的一段对话也很精彩:
说着话,父亲从书柜里找出《三国志》和《史记》这两本书,对邵伯伯说:“当年我从留守兵团调到关中警备司令部,没舍得还给你,现在可以完璧归赵,还给老师了。”
“当时,你偷走这两本书,我可真抓瞎了,我怎么向人家交代……”邵伯伯说。
“鲁迅在《孔乙己》中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父亲笑谑地说。
“你说的不对。”邵伯伯调侃道,“机要科长偷书不算偷,你们破译敌人的电报,哪一份不是‘偷’来的……”
“出家人不爱财,多多益善。”父亲说,“活到老,‘偷’学到老。”
防不胜防啊!”邵伯伯说,“我现在海军工作。如果你需要这方面的书,到我家来,随你偷,想拿几本就拿几本。”
“我也改行了。要偷,也得偷别的书。”父亲说。
对话的双方一个是高级干部,一个是高级将领,谈笑风生,就像平常人拉家常话一样,让人亲近,甚至想让人加入他们的“闲谈”。其塑造的形象如此平易近人,这才是我心里的高级干部。由此及彼,也能看出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低调,这种低调拉近了人物形象和读者的距离,由此受益匪浅自在其中。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仅使主人公受益于父亲平易近人的教诲,当然也成为读者的座右铭。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八):《寂寞的风采》

从“春联AAAA”给我带来的激动到“昙花一现启示”给我带来的启示,以及其中包括的一连串故事,让我真正感受到老一代革命者的风采。老一代革命者无论他们为革命作出多少奉献,流血牺牲,对他们来说仅仅是平常的革命工作而已,这可工人做工,农民种粮没有什么区别,“大院里我没有看见哪一个人西服革履”,母亲是一个经历了长征的红军干部,在别人看来她只不过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老太太,甚至当母亲过世的时候,单位里有人只知道有个长征女红军,这时才惊讶的说“原来就是她呀”。父亲一个过往甚密朋友说“一个老红军、老机要,一生淡泊名利,未必需要你的回报。他的一生有比九死一生的光荣经历更有意义的内容,这才是老辈希望后人读懂的故事。”
那么他们追求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不需要谁来知道,谁来评价的“平淡”,这是一种甘于“寂寞的风采”,这就是老一代革命者的最该境界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九):《阳坡头的月亮》遐想


《阳坡头的月亮》这个富于诗意的的书名,看了目录,尤其看了第八章的题目“阳坡头的窑洞”才知道“阳坡头”是一个地名。这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子,其中,必定包含着足以令人“思索”的主题,虽然,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我还没有明白。
从章节的标题上看,包括了《八路军南下支队》《特殊任务》《红军魂》《长征》《活着的红军回来了》《草地上的七天》《中央军委通信学校》等,似乎这是一部以纪实为内容的长篇小说,反映了革命战争的艰苦卓越,可是,作者为什么采取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在本书的也有充分的表现,例如,《摩尔斯浪漫曲》《马栏乡情》《摩尔斯电码编织的战歌》《激情燃烧的岁月》《翩翩起舞的旋律》等,不一而足。这些不按时间顺序编排的题目,却仍让人品味到这部记述长征到新中国建设的著作,可能是一部令人震撼的视觉盛宴。
再看看该书前言,开篇是一副对联“上联是:1132 7122 0581 6386 0171 0055 9982;下联是:太阳升起来了。这是一份明码电报的密语,下联是上联的译文。”作者如是说,这可能是世间绝无仅有的一副佳对。这一刻主人公的父亲,目光立刻燃烧起来。作为读者的我,目光也跟着燃烧起来,已经被作者带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遐想。
这本书仅从前言和目录上看,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对艰苦卓越革命战争又有现实主义的描写。而归根结底这本书的题目又给人一个富于诗意的描述“阳坡头的月亮”,这可能体现了作者对生活体验的独特见解,这在记述“长征”及其革命战争题材中的小说中并不多见,值得我们去解读。

  《阳坡头的月亮》读后感(十):《雨滴滴进碗里的惊喜》

  “雨滴滴进碗里”的感觉在《阳坡头的月亮》中一出现就给人一种淡淡的情思。“奶妈一直用面糊糊喂养我,她喜欢抱着我蹲在房檐下给我喂饭。下雨的时候,雨水滴进我的碗里,‘滴答’一声,我就咿咿呀呀地笑起来。这时,奶妈就会把掉进碗里的雨水用筷子搅一搅,把已经掺和了雨水的面糊糊继续喂给我吃,而我仰起头,眼睛盯着房檐将要掉下又还没落下来的一串水滴,希望水滴再掉进碗里。”
或许,这是很多孩子在幼儿时的经历,作者捕捉到这个细节,可谓成功,也把我带入了幼年的回忆。但是作者的这一段描写绝不会是为了表达一段“幼儿时的记忆”,如果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对于大多数人早就忘记了。
其实“雨滴滴进碗里”的感觉,作者在“双簧”剧中已经做了铺垫。“奶妈唱得如泣如诉:爬上(那)坡坡八道道梁,走下(呀)沟沟瞭不见人,招一招(呦)手拉不上话儿,泪(格)蛋蛋眼眶眶里流……”这一段戏词出于主人公的大哥春明的经历,作者不动声色的把春明幼儿时的经历与他的经历联系起来,用较少的笔墨,表达更为丰富的情感,同时,也对还没出现的春明的经历做了巧妙的铺垫。由此也不动声色的初步塑造了“父亲”和“母亲”的人物想象、主人公“在娘胎里,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对我说这样的话,就迫不及待地跑出娘胎想看个究竟……唉,我急急忙忙来到人世,还没来得及致以崇高的革命的敬礼,我们就和战争中出生的其他子女一样,由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 ———奶妈代替了。”这一段看似叙述“我”,但显然是为了表达“父亲和母亲”的人物形象,这里我们不多说。
接下去就是“我抱着小盆景,想起奶妈,就摘下柏树叶上的一颗种子,放在嘴里咀嚼,柏树子又苦又涩,说不清我想品尝的到底是什么滋味。”那么“我”要品尝的是什么滋味呢?主人公的结论是“最初喂养我的人,才被我当成了母亲。‘雨水滴进碗里的惊喜’给我留下的记忆,以致我一生都没能忘记。”这时那种“雨水滴进碗里的惊喜”,带来的淡淡情思已经变了浓烈起来。
这种情思势必影响主人公的命运,或者他的成长轨迹。但我已经从开篇的内容已经能感到这部长篇小说内容和情感的丰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