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妹》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妹》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0 22:12: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妹》的读后感10篇

  《我妹》是一本由石一枫著作,外文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妹》读后感(一):有没有想过你妹?

《我妹》讲了一个特别清纯的故事
我也非常清纯,可是美中不足,我始终都没能有一个妹妹。这不能怨我,也不能怨计划生育的政策。
我也是有故事的。每次回到住所,我都特别地抑郁,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房东,她是个女人。对于性感的女人,我向来都既惧怕又向往。这种想法一直在我的肚子里关着禁闭,然而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的,还是忍不住地发一下声表一下达。所以,我想到,对于真正性感的女人是并不需要用“性感”两字来描述,任何文字在她们面前,都太粗糙太轻薄了。从此,我对我房东的形容都是无语无言。
大学的时候,我特别地专一,除了小红、悠悠、东京,以及小卖铺的卡玛姐姐外,我再未喜欢过其他女生。现在的她们都过起了婚姻生活,可我对她们的爱却更加猛烈。我也因此而自责:快停止对有夫之妇的爱恋吧,少年!
因为没有妹妹,所以我的寄托就都放在了我的女房东,以及我的小红、悠悠等女同学身上。这非常地变态。
一开始,我就以这种变态的眼睛审视着《我妹》这本小说,企图弄出点关于“兄妹乱伦”的材料来。然而,作者石一枫却非常地清纯。他不仅清纯,还很励志。至少他的故事非常励志吧。这励志还是那种非常风趣的励志,但跟所谓的成功学是没半毛钱关系的!因此,也有的知识分子,可能是出于善意,遂在石的脸上贴了一张标签——“新一代顽主”。
对于“顽主”的定义,我始终不能明确,是特别调皮的成年人?读完这本小说后,倒似曾相识,像某著名导演的贺岁电影一样,从头到尾都是呲着大嘴笑。等笑完了,你并不明白你在笑什么东西,又仿佛是在笑自己,冷冰冰、硬邦邦,一点都不温柔、不直接。
然而,当我回头再咂摸这故事的时候,又觉得它是某电视台播送的“致富经”栏目,告诉我们什么方法致富最快最稳当。《我妹》里面的那个哥,以一种非高富帅的方式成为了高富帅,这让人怀疑小说太过虚构。可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正在于它的虚构,而不是新闻调查、纪实文学等其他东西。另外,想象的空间也是不可缺少的。
这是我的价值观,所以我从不支持现在的电视节目要多么地富有教育意义。电视职责在于提供消遣,传达一点必要的信息。同样,我也从来不强迫自己去做那些拯救世界的事情,一方面我不是美国人,另一方面我也的确不具备那个能力。但是,你必须要有拯救世界的想法,以及争取超能力的盼望。
所以,作者又说,还是很严肃地,“十年前后,人们的境遇和想法就天差万别了。我希望用在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度过青春的三拨人人的关系,反映改革开放的中国城市家庭。我也希望在‘反映’之外,还能沿着生活的蛛丝马迹,从我们自己身上追寻中国人日渐丢失的东西:是非之心、谅解之心、斗争精神。”这句话太严肃了,而且完全占据了道德高地,以致于彻底改变了我对这本小说原有的期待。可见作者虽表面上放浪形骸,但其内心的寄托仍旧是非常坚实的。
那是作者的追求,也是我们广大群众的目的——致富。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我们都渴望致富,我们也可以致富。问题在于,当我们在致富道路上的时候,还没来得及走多远,就已经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是,作者稍微地感慨了一下:“亲人之间的关系真麻烦,比谈恋爱麻烦多了。”
我有一些创业朋友,他们的艰难我非常清楚,让我困惑的是他们大多都拒绝来自家庭的爱与帮助,他们觉得丢面儿。觉得离家十年,不闻不问,突然一天衣锦还乡,才足见他们的高大,他们的自食其力。当然,也有的是离开爸爸妈妈就完全拉不到生意。不管怎样,亲人就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正所谓我妹,你妹,大家的妹。

  《我妹》读后感(二):喜欢这本书,与爱情无关


一开始考虑要不要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一直很犹豫不决,后来果子说了一句:“石一枫的书还是值得一看的。”我才下定了主意。现在想想,要感谢果子呢,不然可就错过了一本这么合我口味的好书了。
小说日渐读得多了,方才能慢慢确定自己的口味。真心不懂欣赏那些过于精心雕琢堆砌的词句,也实在啃不下抽风般梦幻的非主流语言,更无法接受某些矫情伪饰离奇的剧情桥段。我喜欢的是或者冷静克制,或者自然清新,或者平实诚恳,或者有趣好玩,这样的语言必须有真实的生活气息作为基底,方才更能引人入胜。“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在这个时代听起来确实相当老土,却是十分接近真理的一句警言,时时提醒码字为生的人们:脱离群众绝对是你所追求的艺术枯萎的开端。
本以为《我妹》也是某种以耸人听闻的夸张语言追求眼球的小说,所以才会在初时生有抗拒之心。没想到,石一枫用他那种痞痞的玩世不恭的调调,无处不在诙谐幽默彻底地俘获了我。刚读完这一本书,马上上网搜索,毫不犹豫地购买了几本石一枫的作品,完全打破了自己不将所屯之书读完之前不再买书的剁手誓言。(衷心希望老天爷最近比较忙,暂时没空监督我的小小誓言。)
《我妹》讲述的故事看起来离我这种普通人的生活很远很远,可是那种80后的心理历程,对世界的看法,却多多少少能得我同感(——当看到杨麦在干正事前要先磨蹭一个多小时无聊琐事时,我止不住扑哧笑出来,简直是看到我自己啊!)。复杂的家庭背景,小时被母亲“抛弃”的经历让杨麦对亲情、对家庭甚至对稳定的感情生活充满了畏惧和抗拒;而在工作上,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因社会现实等的磨砺而丧失了对理想坚持,虽不似李无耻那样几近堕入魔道,却也慢慢过起了庸碌无为得过且过的日子。直到同母异父的妹妹陈小米找上门来,一切似乎才有了改变。
小米是很让人打从心里疼惜的孩子,而这并不只是因为她眼睛的先天色盲之疾引人同情,而是因为她那固执倔强得没有转圜余地的“轴”脾气,也是因为她用耳钉、鼻环、染色的板寸头和破牛仔裤掩饰她的脆弱不安,更是因为她不辨色彩的眼睛却执着地想要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小米的到来不止影响了她的哥哥杨麦,还影响了刘苜蓿、他们共同的母亲、她另一个哥哥大帅及其生母的人生,为杨麦的人生和思想带来莫大的正向的改变。
必须带一句,大帅虽是龙套角色,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天生智弱使体壮力大的他显得十分单纯可爱。他的走失被拐卖使我非常揪心,真怕作者要生生把喜剧写成悲剧收场,还好还好,固执如牛的小米最终还是找到了大帅,我方才放下了心。
我喜欢这本书,纯粹的喜欢!

  《我妹》读后感(三):血脉相抵 不再孤独的你 ——《我妹》,“独一代”的温暖旅程

血脉相抵 不再孤独的你
——《我妹》,“独一代”的温暖旅程
  80、90,三十岁、二十岁,跨过成长的台阶,无数的你们、我们、他们,都是出生在这片土壤上孤单的种子,在一路找寻自我的旅程里面,发芽生长。我们追寻我们的根,某些血脉相抵的记忆,某些来自土壤的记忆。后来我们长成高高的树,却发现自己没有了灵魂,忘掉了我们来时的路,也忘记我们想要长成的模样。
  沦落北京二手一室一厅单身公寓的“媒体混子”杨麦先生就这样鲜活登场。一次不那么成功的俗滥分手,彰显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不但在工作、生活而且在感情上都不能负起责任浮在半空中的不成熟的男性形象。透过这样的一个剪影,我们看见了我们自己,70末到90初出生的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影子,在一群50s60s父母的放养中野蛮生长的我们,和这个在这十来年剧烈变化的世界里面,懵懂地走到了今天。理想主义的翅膀上的羽毛显得不在那么鲜活,现实的枷锁在好赖还有一个窝的空间的底线之上的维持下,变成了不可突破的压力点位,既不走向极端,也不能催促我们改变温吞水式的活一天算一天。他既不是“李无耻”一样的“俗到彻底却保留某些柔软角落”的真正的商人,也不是肖潇那样坚壁清野的不会拐弯的坚守者,他曾经也热血,后来退回某片安全却窝囊的角落,他不敢见师父老岑,他惧怕他的表象,因为那个他甚至不能说是他自己。
  不过很快,陈小米这个曾经带着属于他少年时代最为苦痛和无力的记忆的名字就和她突兀的朋克风格的外表一起,闯入了杨麦的生活。这个带着母亲的血缘的联系的half-sister,用自己年轻的属于女性又带着特异性的柔软和倔强,唤醒了时光的同时,也带来了他生活的改变。
  他体谅了过去。而立之年却从未真正拥有过一个家的前“流氓”现“文化与媒体从业者”,从小米在这个孤单的公寓入住之后,开始渐渐学习某种无关于性的只关于内心满足感的人群相处。给妹妹买衣服、不混迹饭局准点回家吃饭、为妹妹的成就而自豪、属于家人可以谅解的争吵和后悔……小米带来的,是亲情,是根连着根的最为真实不可割裂的羁绊。她甚至还这个曾经受伤的伪青年准中年的,甚至还有一个曾经那样怨恨,终究回到和解道路的母亲。
  他爱上了现在。这个有些轴有些倔强的妹妹,他希望保护她。于是,他会在一通电话求救的奔赴里面,找回了做哥哥的那种关爱,也因为这样一场特别的牵线,和一个带着“大龄文艺女青年”的单纯和执着的宜室宜家型的苜蓿小姐有了缘分,而这个带着和睦家庭的人家烟火气息的女子,让他寻回了爱情。
  他找回了理想。如果没有小米,也许麦子硬盘里面那个“中国吃货网”的文件夹永远是屌丝午夜梦回时候的一种自我安慰。倔强眼神里的鄙夷激起了他曾经外却的理想,重新开工的他,无意间收获了很多。“功成名就”后,突生的变故让他醒悟自己当初为之热血和坚持的某些带着超出这个混乱和灰色的世界纯粹的职业的梦,他用一场“疯了”的离别,去追求真正的自己……
  而小米呢,这个倔强离家的女孩,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拼回那些关于家庭的冀求,拼起被哥哥放弃掉的理想,拼接一个个渴望,用自己充满理想的纯真,去改变这片出现裂痕的土壤,去用温柔弥合那些伤口,养那些心田……她的眼睛是单单只能分辨黑白的,却正是因为这样的纯粹,她无需去在意那些五光十色的乱象,只需她内心的那点信念,就足以改变一切。
  大约他们都不够成熟,但是他们都在成长,他们血脉相抵,就不再孤独。
  而对于我们这些独自成长的“独生一代”来说,我们心心念念渴求的,就是这样一份能够被理解、能够被支持、能够被谅解的情感吧。我们生来孤独,这条路走下去必定会充满了诱惑和变数,我们希望一个无条件爱我们的人,能在一个不那么紧张的牵绊中,能够指点我们的方向。又或者其实小米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是我们血液当中那部分逆鳞和精魂,有一天当我们迷茫和困惑,现实触动了那片柔软的区域,而我们终将用我们最为奋力的一场挣脱,去逃离世界撒下的枷锁和藩篱,去冲破那片天空,用最为精彩和茂密的枝丫,展现出一棵树的风姿。
  阳光打在我们的身上,那是我们最为温暖的旅程。
  By 林怿
  2013年3月9日18:31:09
  写于履坦巷19#

  《我妹》读后感(四):有关亲情 有关理想

◎木木勺
时下有一款挺流行的手机找茬游戏叫《找你妹》,乍一听来还以为这名字具有什么侮辱攻击性,其实大多网民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除了代替屏蔽词语的问候对方,“你妹”这个词还被广泛应用于调侃、不满、反驳和调戏。在网民们粗鲁烦躁耍无赖的这你妹那你妹你妹啊个没完的时候,石一枫写了本小说,关于亲情和理想,取名《我妹》。
《我妹》的文字京腔十足,作者一副北京大爷的贫嘴,油滑而高傲,讲究而夸张,煞有介事。小说中的我——杨麦是一个美食版的媒体混子,他自称知识分子,经常夸耀自己胸怀天下悲天悯人伟大梦想,实际上却很享受懒散庸碌不求上进蹭吃蹭喝的昏暗生活,有想法却迟迟没有行动。
杨麦经常卖弄知识分子的忧郁和颓废,拿社会的不公和满腔的正义骗取女青年的崇拜,但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陈小米要在新闻单位实习的时候,他却嘱咐好友肖潇“给她讲讲业务上的注意事项就行了,至于那套‘理想操守’之类的劳什子就别跟她说了”。
杨麦似乎看多了人们坚持理想的代价,不想自己的妹妹重走弯路。但“我妹”陈小米可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妹妹,她是一个留着棕黄色板寸头发,戴着鼻钉和很多耳环的朋克女生。她桀骜叛逆又倔强,一家人都拿她没办法。
妹妹陈小米忽然来实习,打乱了杨麦的生活。有个妹妹在身边,哥哥总要摆出做哥哥的样子来,不管多么不服气和看不惯,亲情总是剪不断的关联。这个哥哥原本还想着教育无知单纯的小米,后来却发现倒是自己被改变了……
小说还有另外两条主要线索,一个是“我”和抛弃自己改嫁的母亲的关系,从怨恨、相互伤害到谅解和好珍惜;一个是坚持正义的新闻界前辈老岑的遭遇,从孤立无援到渐有起色,到星火燎原。两条线既为小米的故事主线服务,也加强了小说亲情和理想的主题。
 
起初我还担心这本书要流于石康式的颓废、牢骚,或者冯小刚式的讥讽自嘲、机灵滑头,但渐渐读下来,我发觉石一枫明显有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其中的真诚让人感动。
“我”以多年混迹江湖的经验断定:理想是害人的,而青春年少的小米必定会不知深浅,吃亏上当后悔不跌。谁知“我”一片好心,她却并不领情,后来“我”没能唬住小米,倒被她刺激的开始奋发向上。坚持自己的想法,开始行动,总会好起来的。我想这是这本书所传达的简单的正能量。
是妹妹改变了哥哥,就像封面的画,小米是温暖的阳光颜色,而我是蓝蓝的冰的颜色。阳光照射下,冰总要融化。
除了别致的封面和插图,小说的开本和版式设计也都很用心,相信大多数读者都不会失望的。

  《我妹》读后感(五):北京的味道

北京的味道《我妹》
   读过几本石一枫的书了,挺喜欢的,后来才知道他是《当代》的编辑,编辑出书不算什么,不过写得好的编辑也不多,并不是编辑,并不是文学编辑就可以写得好的。
   看过《红旗下的果》还有《恋恋北京》,加上《我妹》是第三本了。挺喜欢这个风格的,和十几年前的新写实有所区别,不仅仅是因为叙事和语言上更现代,更紧跟时代,还是因为对传统的一种抛弃,就是不那么看重戏剧性,就是讲故事,虽然也讲究讲故事的技巧,也设置悬念,但是却没有戏剧化的冲突和结尾,故事算不上是平淡,也算不上是惊天动地,不过却让你感觉这样更真实。
   《我妹》讲的不是爱情故事,而是我的一个真实的妹妹,只是不是一个父亲的同母异父的妹妹。男主人公杨麦依然是石一枫笔下的屌丝男的形象,活脱脱一个长大了的“顽主”。一看就是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味道,虽然在这本小说中,男主人公是北漂,但是语言中的那种调侃,解构,带有很鲜明的北京色彩,虽然胸无大志,虽然同流合污,虽然不思进取,但是在关键时刻,还是很有底线的,虽然有时候看上去挺低俗,但是却能低俗出一定的水准和文化,这就变成了我们说的屌丝吧。
   虽然书中的杨麦靠着一个不靠谱的中国吃货网站,和好得不能再好的运气,就混入了上层社会,看似荒谬,却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并不感觉到奇怪,中国社会中的很多有钱人就是这么突然间就有钱了的,没什么理由,更多的是这个时代创造的机会。不过书中更多的并不是在讲杨麦发家致富的故事,而是讲述的是这个社会中最稀缺的亲情。不仅仅是这个只见过一次的妹妹小米,还有一个自己的亲妈养着的,和他既不同父,也不同母的,这么一个兄弟“大帅”,还是一个智力残疾,就是这么奇怪的一个家庭,就是这么奇怪的四个人,彼此之间那么多年没见面,却因为血缘和亲情,很快就融为了一体,不真实吗?其实挺真实的。
   上网一搜才知道石一枫的作品还有很多啊,有时间可以继续看看,当代作家写农村的比较多,很多规模宏大的作品,都是写农村的。写城市的,尤其是写城市并且写得比较好的很少,能够写城市写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味道,自己的特色的就更少了。也许是越城市化我们越怀念农村吧,但是我们都已经进城这么多年了,怎么能没有记录我们城市的故事呢?

  《我妹》读后感(六):治愈心灵,重寻自我

就像那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在人们心中,同样的道理,有的人有眼睛,却看不清这个世界,有的人看不清世界,却有着明亮的心。
《我妹》是石一枫又一部让我喜欢也让我感动的作品,乍看起来,作品透着戏谑与玩世不恭,但是我知道他一定会带给我一重惊喜。这是一部心灵治愈的书,是一部有关亲情与爱的故事。
从前我们常常会很孤傲地说,举世皆浊我独醒。我想,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有过这样的想法,总以为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一个会比我们更清醒。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一直在随波逐流,而且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真诚。
三十多岁的杨麦,平素给媒体写写稿件,看似正常地交女朋友。可是他刚刚分手一个女朋友,因为他不觉得结婚是件应该去做的事情。他多年前只见过一面同母异父的妹妹也就在此时出现,是她让他明白,自己早已抛却了工作的初衷,也带他重新走回了那支零破碎的童年,在那童年里,有着他对亲情的渴望,有着他对亲情的恐惧,有着他不敢面对的自我。
而这个外表看似酷酷甚至不羁的女孩,用她那不完美的眼睛,来寻找着一个真实的世界,也在向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虽然世界不曾给她一双足够清晰的眼睛,在她简单的黑白世界里,她却努力地还原世界的真相。
石一枫的作品风格依旧,你总是以为那是一部轻松的作品,但是他却向我们揭示生命的沉重,你以为生活是沉重的,他却教给你如何轻松地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你总会相遇一些人也会相遇一些书,让你有一种相逢恨晚的感觉,也会让你明白,你可以这样存在,但是你不能忘记最初与心的约定。
可能现代人越来越需要心灵的治愈,也有太多人意识到了治愈是我们紧要的功课,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中,对于心灵治愈有很多,但国内的似乎很少。而这部作品,让我喜欢。

  《我妹》读后感(七):你有妹子啦 你妹啊

石一枫的作品,和石康的作品里有一种相同的味,可能就是都带点痞味,书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特贫的角色。写的女主角多是要么北漂要么胡同公主,不那么高端但是非想要高端的姑娘。男主角一般带点作者自己的影子,都是无所事事胸怀理想但是却萎缩遁世,要么爱逗逗姑娘要么就爱折腾点你看不明白的事情,总而言之,看他们写的书,得接受心里那种拧巴的感觉。
《你妹》有点不一样,就是这个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按照那男女主角那么套的话,杨麦的确是吊儿郎当,不怎么付出爱也不怎么在乎爱的一个中年屌丝。一切都因为这个妹妹不同了,说白了,石一枫在这个故事中,塑造了一个活的已经“独”了的男人回归家庭的故事,不是那种我们一般意义的回归,是心理的回归。因为也不是一般意义的被放逐,而是从小就被抛弃。一个北京土著所塑造的被母亲抛弃的孩子,也不是那种我们见惯了的心理有点变态啊极端啊什么的,人家只是不被家人要也不要家人,长大之后,一个人在新闻行业里混饭,自己活的也还不错。然后某天一个丫头闯了进来,原来这丫头就是他同母异父的妹妹。然后独惯了的杨麦,生活一切被打乱,还有点依赖上这个妹妹。终于有天和这个妹妹借题发挥的大吵一架,结果又失散了。
小米来过,走了。杨麦却发现自己能接受爱,也能接受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了,于是有了一份正常的恋爱。这回的女主又不外乎是北京的胡同公主。寻找小米的路,也是一条杨麦的回家之路,最终他不但找回了小米也算是个自己被抛弃的情感划上了个句号。最后,看到大帅终于也找回来了,故事算是皆大欢喜。也许作者只是想用最贫的语言来表达一个有那么点悲伤的故事。毕竟,不是谁都从小被自己的妈抛弃,我们很难体会杨麦的痛苦,也无法想象,这样的疙瘩怎么能一夜之间化解,可是,这个有点痞有点贫的杨麦,到了照单全收,然后继续走下去了。小米就是那些痛苦的环节剂。小米是柔软的,杨麦是坚硬的。杨麦用坚硬来对抗生活中的痛苦,小米软化了这样的坚硬,然后在一点一点的融化这个自己一个人漂泊久了的哥哥的心。
不同那些煽情的亲情大戏,小米也好杨麦也罢,都很轴,没有那些稀里哗啦的煽情啊痛哭啊什么的,一切都是按照他们的性格发展。吵了架失了踪见了面在分开,就算是后来小米回来了,住在了杨麦的旧房子,他们也好像老死不相往来。亲情,特别是那些回归的找回的亲情,真的需要这样的距离和空间,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爱彼此。
前面看到是很欢乐的一个故事,可是最终,它还是有点小伤感的亲情故事,结局是,大团圆。
我算是剧透完了。

  《我妹》读后感(八):谢谢你,帮我穿越人生的黑暗

我一直在想,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共同回忆到底是什么,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到小学香港回归,到高考遭遇非典,到大学迎接奥运……每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似乎永远连接着历史事件,我们循规蹈矩的念书、考学、就业、成家……我们永远跟着时代的脚步往前,我们没有时间回头看,去坚持最初的信念,还有理想,去感谢那些一直陪伴我们的人。
我们总是不能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勇往直前,不够坚定的理想在无奈的现实面前显得那么单薄、不堪一击。我们总过得亦步亦趋,稀里糊涂,感觉已经没有力气再往前走一步,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不再碰触外面,特别是身在异乡的人。“在外漂着”,这样的生活,被无数人提起。《我妹》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人公杨麦大学毕业留在北京,他爱这座城市,他虽然有房子,有工作,有生活圈子,但他终究不属于这里,因为没有家。被母亲遗弃,发生在童年家庭的波折与苦难,给过他的只有心灵上的伤害。没有家,便没有根,虽然外表排斥,杨麦骨子里对家和家人的态度始终是怀念和向往的,所以当小米来到他的生活,他既欣喜又慌乱,他爱这个妹妹,因为这个妹妹给了他一个家,即使他想尽办法表现得不需要,但仍然心存感激。
小米的出现,也让杨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还有情感。那些清心寡欲、冷眼旁观、得过且过的日子,因为这个妹妹的到来得已改变,那些平凡得普通不起眼的家庭琐事所留下的温暖,那些对爱情的重新追寻和与母亲的冰释,也因小米重被新串起……虽然先天色盲,小米带给杨麦的生活却是那么的多彩多姿,让他原本紧缩、疲惫的身心舒展开了,小米虽然执拗,但是善良;虽然眼睛不辨颜色,却能看见最真的世界;虽然总是懊悔把事情搞砸了,却总能想为别人做点什么;杨麦看见的小米,实际上也是曾经的自己,所以杨麦在最后找寻小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找寻真我的旅程。
一本好书的定义终究是能勾起一段回忆、一种情感认同。没有花里胡哨的营销包装,也没有一干公知联袂推荐,唯一的噱头恐怕只是“我妹”这个名字。而故事中那些关于亲情的依恋、关于爱情的憧憬和关于成长的迷惘,每个章节的酸甜苦辣无不深深触动着我,感谢作者石一枫为我们塑造了杨麦这个有血有肉的典型80后人物形象,感谢小米,让我们重新回忆人生。
特别喜欢小说后面的附言:
二十岁时,愿望单纯,理想丰满,与现实死磕到底……
三十岁时,欲望丛生,信念单薄,与现实握手言欢……
十年之间,你变了吗?
十年之后,你还在吗?
  

  《我妹》读后感(九):想起十年前的日子


    看这本书,想起十年前的大事小情。。。
    十年前,我像小米一样,乡下丫头进城,认识了文艺“流氓”的表哥。夜夜笙歌,满嘴段子,狐朋狗友,媒体混子。。。
     大三那年,我也到了该去媒体实习的年纪,大约出于杨麦同样的心理,表哥把我介绍跑社会新闻挖社会黑角的“师傅”当徒弟。。。两个月的实习,我接触得其实很浅,能够想起来的大事也就是跑过致癌物超标2000多倍的黑工厂、揭露过一帮拐人传销的团伙。。。
    毕业了,我离开那座城市,往事也就抛在脑后。。。读这本书,突然间想起那些日子。。。。。
    杨麦们都在反省中重新寻回理想了。。。
    我的理想呢?

  《我妹》读后感(十):读过让你想要想点什么的一本书

坦白的讲,我不敢看这本书,因为知道点这本书里说的是什么,反而不敢看了,因为怕看到自己的哀伤。对于一些坚持着梦想,不断在梦想的路上走着的人来说,我则悲惨的多,我一直在坚持,但是却屡遭打击,几乎是风雨飘摇,不知所措,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回忆伤口,即使这样还没有完全磨圆,或者说反而更锐利和坚韧,只是那股韧劲是那么渺小,不得不让我觉得自己是个更加可怜。
曾经有朋友说,如果不想变,那么就这样好了,简单点,没什么不好。我执着于简单,但是人世间的人都太过复杂,自己一句无心话却让他人辗转难眠,不是人家的错吧,我自己有问题才是,但是实在是不想承认,因为这些都好难好难。所以我在游离。和书中的我妹小米就差远了,一个人可能很“正”但是可以一时正,但是很难一直正,但是她做到了。  
  小米是很让人打从心里疼惜的孩子,而这并不只是因为她眼睛的先天色盲之疾引人同情,而是因为她那固执倔强得没有转圜余地的“轴”脾气,也是因为她用耳钉、鼻环、染色的板寸头和破牛仔裤掩饰她的脆弱不安,更是因为她不辨色彩的眼睛却执着地想要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小米的到来不止影响了她的哥哥杨麦,还影响了刘苜蓿、他们共同的母亲、她另一个哥哥大帅及其生母的人生,为杨麦的人生和思想带来莫大的正向的改变。
这些都是一种坚持,一种很难得到坚持,不管怎么样,她做到了。我就是佩服她。
我打心里想要能和小米一样,但是其实我自己却再和她的哥哥靠近,这种感觉很奇妙,的确我们往往过的都不是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而是生活让我们过的日子。
那天,和办公室的人聊天,评论某位领导,人家过的日子是我所唾弃的,鄙视的,甚至是想想都觉得龌龊的,用美丽的身躯去做肮脏的事情,还尽量做的不让人看出来,这简直就是极品啊,不过人家乐在其中并且勇敢前进,那不是因为人家的人生目标不就是如此么,我一直都不明白怎么会有这么活着的人,终于有人说我的思想“二”我才明白是自己的问题。
自己没有自己的目标,却认为所有人和自己一样,那岂不是太滑稽了。
石一枫用犀利的有点猥琐的语言叙述中一个平常的人物,但是却让我觉得很震惊,我对这个作者刮目相看,好书需要多看几遍,所以我尽量告诉自己,多看看吧,至少能给你当头一棒,或者温柔一刀,让你想起点什么,或者想要想点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