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媽媽的味道》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媽媽的味道》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3 21:1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媽媽的味道》读后感精选10篇

  《媽媽的味道》是一本由Better Home Association 編集著作,智慧大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270,页数: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媽媽的味道》读后感(一):美食中的母爱味道 ——读巴陵著《妈妈的味道》

美食中的母爱味道
——读巴陵著《妈妈的味道》
张帮俊(安徽)
  蕨粑味美,现在只需花点小钱就可在市场买到,再也不必去山中荆棘丛中寻找,这种不通过劳动直接占有的享受方式,或许就是为何总吃不出当年味道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人,对于妈妈的味道有着不同的感受。特别是对于那些远在异乡的人来说,一款美食往往就能触动思念的神经,味觉上感受着妈妈的爱。
  美食作家巴陵的《妈妈的味道》就是这样一本用美食的方式来品味母爱的美食散文集。书中所记录的美食集中在作者家乡梅山腹地的新化圳上镇。这里的民俗风情、人文地理,还有记忆深处母亲做的那些好吃的食物,都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里,无法抹去。以至于随着时间的变迁,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亲切。正如作者所说:“我不只在《妈妈的味道》里谈品味和口福,把它的风俗民情、取材、制作、烹饪、味道都呈现给了读者,表达最乡土、最传统、最地道、最母亲的美食和味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美食呈地域特色与人文特色。“砂罐子炆猪心”,表达了女人从此以后把自己的心身交给了新婚的男人,一切都听从男人的安排和差遣,也要男人以后把自己放在心头上,切莫辜负她。美食中掺杂着爱情,让这道菜更具韵味。“盐酱骨头”是那艰苦岁月里最渴望的牙祭,是那种饭后还在回味,时不时地用舌头舔舔嘴唇,尝尝那残留的咸香味。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不同的心境下,即使品尝相同的美食,感觉也大不相同。腊月里的杀猪宴,是村庄年味的代表,一家人、一村人一起杀猪吃肉过年的气氛,才是最让人回味的年味。端午“送端阳”的习俗,更多体现着的是一种感恩情结。油渣子的记忆,更是童年最美的回忆
  “南瓜藤”、”茄子把”等最普通不过的食材,在乡亲们的手里,就变成了让人回味悠长的美味,它让人对家乡的怀念多了些向往。“刺钟条芽”是春天的野菜,现在很难吃到,不是寻不到,而是人们早没了那种寻找的欲望。蕨粑味美,现在只需花点小钱就可在市场买到,再也不必去山中荆棘丛中寻找,这种不通过劳动直接占有的享受方式,或许就是为何总吃不出当年味道的主要原因。故乡的“卵菜”更是让人大开眼界,美食中添加些智慧成分,就变得更加奇特。
  母亲做的“白胡椒蒸猪脑髓”,美味之中,还蕴含着对儿子的关爱。这是治疗头痛的偏方,更是爱的偏方。在异乡,细品母亲做的腊牛肉,嘴中咀嚼的不仅仅是牛肉,更是一片片恋母情。母亲带着欢快心情烹制炸鱼,那温馨的场面仍令人回味。
  正是因为,美食中的这些人情味,才更让人怀念久久。

  《媽媽的味道》读后感(二):最亲妈妈情 最美妈妈味——读巴陵《妈妈的味道》

最亲妈妈情 最美妈妈味
                           ——读巴陵《妈妈的味道》
                              吴茂钊 文/图
  巴陵的新作《妈妈的味道》,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古话说:“十岁定口味”,就是说人的一生中最为深刻的美食记忆是在10岁左右形成的。在中国,10岁的饭菜,多是由妈妈亲手精心烹制的,姑且说是最美妈妈菜吧。
  我同该书作者巴陵先生年龄相仿,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处于改革开放之初。随着生活的提高,在我们真正记事开始,妈妈们将她们认为最好吃、能够提供的、会做的,统统变着花样做给我们品尝,并且要求我们跟着学习“烹饪”。以至于如今餐饮行业有如此经历的不少经营管理人员,在酒店菜谱里专设“妈妈菜”,专门请几位民间厨师, 直接按照家庭模式制作菜品,成为宴席或零点的亮点。
  深谙此道且出版多部美食专著、身居城市15载的巴陵先生,最忘不了的就是妈妈的味道, 怀念家乡时,就会想起这些美食与母亲。《妈妈的味道》全书共33篇,8万余字,反映了湖南梅山新化的民俗风情、人文地理,还饱含人情世故、处世哲学。巴陵的家乡在梅山腹地的新化县圳上镇。圳上镇是古代中原南流饮食的汇集地和南蛮饮食的最后缩影,现在还保留得非常完整。
  巴陵奉着“各地百姓的贡献,普天下人的口福”想法, 真实记录了儿时的珍肴美味。此珍肴并非珍稀食材做成的菜肴,而是世间很少流行、很难吃到的妈妈做的美食——砂罐子炆肉、南瓜藤、茄子把、蕨粑、盐酱骨头、辣子皮煮胸膛骨、白胡椒蒸猪脑髓、心肺汤等。作者不仅谈品味和自己的口福,还把风俗民情以及真实的取材、详尽的制作与烹饪,呈现给读者,表达其最乡土、最传统、最地道的味道,怀念家乡、怀念家乡的美食、怀念妈妈的味道。这也恰恰是巴陵先生的高明之处,触碰的是我们心灵深处的软肋,激起人们的共鸣。
  《妈妈的味道》值得细品,更值得学习。笔者看来,不仅是业内业外“吃货”需要细品,我等既烹菜品又写美食的人,更应该向巴陵先生学习,将我们所经历的妈妈味道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更希望报刊能开设“妈妈味道”这样的专栏,或者做一次专门的妈妈味道征集,呈现给读者。
  环顾当今餐饮市场,先前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已逐渐回归大众,回归本真,而最最本真之味莫过于“妈妈的味道”!我们应从本书中获得启迪,褪去奢华外衣回归理性的餐饮业,需要的就是最亲妈妈情、最美妈妈味!

  《媽媽的味道》读后感(三):饮食与地方风俗 ——读 《妈妈的味道》 有感

饮食与地方风俗
——读 《妈妈的味道》 有感
马浩
常言道;南甜北咸,西酸东辣。这与其说的是南北西东的饮食特点,不如说是各地饮食的风俗习惯
读罢巴陵先生的饮食随笔集《妈妈的味道》,愈发觉得真是这么一回事了。书名《妈妈的味道》,我以为是本讲述亲情故事的书,其实,文字涉猎的是饮食,不过,仔细想想,这样理解也是不错的,饮食亦不外乎情,都说,咸是百味之首,岂不知情方是味中之味,友情、爱情、亲情,乡情,味道是有记忆的,大抵说的就是这一层意思。
巴陵先生,原名方八另,湖南新化圳上镇人氏,现居长沙,职业美食人,美食旅游专栏作家,多家高档餐厅的顾问。据他所言,他的家乡湖南梅州地区新乡县圳上镇,因地理位置的闭塞,饮食的风俗少被外来饮食文化浸染,保持着地方的特色,原始独特的风味,这种特色风味的根系,汲取着地方的风俗文化的营养,成为了地标式的风物。
巴陵先生致力于饮食写作,为此,他的足迹遍及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岭南塞外,行万里路,可谓一路行,一路吃,对吃食颇有心得体会,在吃的过程中,给他回味最深的还是家乡圳上镇的吃食。
茄子极普通的蔬菜,烧茄子,炒茄子,茄子把大多被丢弃了,圳上镇的人却能变废为宝。“茄子把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茄子把撕去筋之后不再细加工,锅内的油烧热,把茄子把排开铺在锅底油煎,两面煎黄,清香扑鼻,加清辣椒炒着吃,也可以放剁辣椒或红辣椒米,如果量少就再与茄子拌在一起炒。一种是茄子把撕掉筋之后,还要细加工,把茄子把条切成丝,再横切成丁,一厘米长的小段,青辣椒、红辣椒切成一样大小,锅内的油烧热之后,先倒辣椒翻炒几滚,再把茄子把倒进去,让油炸一会再翻炒,加豆豉、盐、水稍微煮一会即可出锅,一定要稍微咸点,有又辣又咸的感觉……”
若说南瓜藤能吃,我以为应该是嫩的时候可吃,熟料,圳上镇的人是吃深秋后的老得不能在老的老南瓜藤,“南瓜藤拆成一节节的,再剥去南瓜藤的老皮,里面的肉不再是那么的粗糙,清洗之后,用菜刀拍碎,切成米粒长的节,切细的南瓜藤就成了翠绿的颗粒,就像浅绿色米粒,十分可爱。锅内植物油烧热,直到冒青烟,倒入切好的南瓜藤米粒,不停的翻炒,炒到南瓜藤米粒完全成翡翠绿时,加盐,加秋辣椒末或者剁辣椒,炒到南瓜藤米粒渗出水分,加清水煮几分钟即可出锅。”白米饭,翠绿的南瓜藤米,不说别的,单从视角来看,也让人垂涎。
书中,像这样的有特色的菜肴,比比皆是,《吃春找刺钟条芽》、《霉豆腐渣》等等,也许外地人去了那里,不一定能吃得惯,或许并不认为是美味佳肴,这也是人之常情,就如书名一样《妈妈的味道》,这里边有感情的成分。
每个人都有故乡,都有妈妈,他的味觉里都记忆着妈妈的味道,而今天,这种妈妈的味道,似乎随着故乡概念的模糊,随着人们乡愁的减淡,而变得遥远,变成一种记忆,变成了一种概念。因而,此书更见其意义

  《媽媽的味道》读后感(四):乡土的味道

——包惜弱怎么看?这是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反应。木有错,我说的就是《射雕英雄传》里心慈手软,自家养的鸡鸭从来不忍心杀,还要买着来吃的那个、包惜弱!不知道她看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感觉눈_눈就算是我这种没那么心慈手软的人,看了这本书也感觉很不舒服。薄薄的一册,外封的设计也很素淡,是在没法想象内容居然是这样的,不得不说,……这书实在是有点口味太重了。
按照作者的说法,【新化菜是中国古代菜中南流和南蛮风味的结合,数千年的南蛮文化,在社会发展的情况下,逐渐在压缩,集中到梅山这片小地方。梅山文化从宋代开始也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集中在新化和安化之间。】而作者的老家,就是在梅山腹地,新化和安化之间之间的圳上镇。南蛮风味什么的,也难怪吃的很诡异了。
不过,大概是作者的描写过于血淋淋的了,反正我对于书中那些承载了作者“美好回忆”的味道唯一的感觉就是:又咸又辣又血腥。也就是拜此所赐,对于湘南新化的非素食,大概我是再不会有什么好印象了。简直就像八辈子没吃过盐似的,就算是为了储存食物,出于保存的目的,口味也不是一般的重了;更何况那些辣椒,……,不是我说,就算是山里人要祛风除湿,但是这种就跟歌里唱的“塞一根辣椒填嘴巴”的吃辣椒方式,还真是不怕吃出胃穿孔啊~!
当然,那些钟条芽、菌子、蕨粑、魔芋豆腐、黄菜、笋子之类的素口,还有荤口的炆肉、寒菌油、盐酱骨头、斩肉圆子、红烧牛蹄的等等的,描写的都没那么血腥。虽然不是什么精致的吃食,但读来感觉颇佳。就像那句新化的俗话说的那样,“吃饭要人多,打抢食好吃。”真正根植于乡土的味道,或许不够细致,但却是丰盈而满足的。那种热闹的氛围,是讲究雅致和格调的阳春白雪的吃法而无法获得的。
同样的,也或许正是因为物质上的匮乏,反倒会对所能够拥有的,生出珍惜的感情来;而那些个怀石料理之类的,或许是过于精致了,反倒是难以令人产生出同样的感情来吧。当然,也可能只是这二者吃的人的境界不同罢了。严格的依循着季节来吃,从春吃到冬,吃过了四季,吃过了这一整年。
PS.顺便,不大理解的是,作者一方面一口一个的自家姐妹四人、我们四姐妹、我们姐妹的,一方面又说自己和妻子、大舅哥怎样怎样的,让人读来多少感觉怪异。话说,如果作者是男的,写的时候不是应该说,家里连姐妹一共四人和我们几个姐弟妹什么的嘛。

  《媽媽的味道》读后感(五):《香港商报》刊发《媽媽的味道》书讯

2014年 06月 30日 00:00 香港商报
 
    巴陵新書《媽媽的味道》5月出街,全書33篇,8萬字,反映了新化的民俗風情、人文地理,還飽含人情世故、處世哲學。被赞譽為最暖心的美食書巴陵說,每個人都在回味和記憶媽媽的飯菜,尋找適合自己的口味。我奉著「各地百姓的貢獻,普天下人的口福」的宗旨,記錄了兒時的珍餚美味,此珍餚并非珍稀動物做成的菜餚,而是世間很少流行,很難吃到的媽媽做的美食,這些美食集中在我的家鄉梅山腹地的新化圳上鎮,我雖身居城市十五載,卻忘不了這些菜餚,每當懷念家鄉,我就會想起這些美食與母親,我不止在《媽媽的味道》里談品味和口福,把它的風俗民情、取材、制作、烹飪、味道都呈現給了讀者,表達最鄉土、最傳統、最地道、最母親的美食和味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