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西丝·哈》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1-22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弗兰西丝·哈》是一部由诺亚·鲍姆巴赫执导,格蕾塔·葛韦格 / 米奇·萨姆纳 / 迈克尔·埃斯佩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兰西丝·哈》观后感(一):黑白纽约
不知道是否故事都是发生在纽约的原因,《弗兰西斯•哈》总让我想拿起《安妮•霍尔》对比一下。不过确实两位导演诺亚•鲍姆巴赫和伍迪•艾伦都受到法国新浪潮风格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法国人看来,伍迪•艾伦是他们唯一认可的美国导演,一反常态地热衷于在影片拍摄技巧上挖掘新东西,而不是美国导演一贯地对于电影新技术的革命。比如电影角色直接向观众对话(甚至是导演出现的间离手法),不符合现实和逻辑的人物出现,画面上出现的表达人物内心真实想法的字幕与人物对白表达完全背离的效果等等。这些技巧都在《安妮•霍尔》里找得到。《弗兰西斯•哈》则直截了当地选择黑白拍摄,和《安妮•霍尔》同样有大量人物对白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大量的对话戏绝对是对导演的考验,过多而枯燥的对白毕竟会一定程度抹煞多数观众的观影耐心,而能够抓住人的对白不仅能够直击内心映射现实生活,更是导演的自我剖析吧。
说实话《弗》把纽约拍得很美,尤其是弗兰西斯早晨上班走过斑马线的那段戏。用光是影片很妙的亮点之一,配合着着黑白的斑马线,剪辑节奏很快,与音乐节拍配合着,弗兰西丝肆意地在纽约的大街上跳着芭蕾舞步,整体充满感染人的活力与张力,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洋溢着诗意的美感。
对于一个神经大条的女生来说,和自己依赖的好朋友同住,在纽约奋斗着互调侃着未来要成为自己业界如何翻云覆雨的人物,侃着文学社会和人生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她对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决定都是那么随意,似乎没有笃定实行人生大计划的决心;为自己打上“约会无能族”的标签,其实她只是对肤浅的男生没性趣;看起来她是一个综合的矛盾体,对人生有高追求现实却是一团糟,生活资金周转经常出问题,27岁也没有正式的工作,一直在纽约沉溺着。周遭的朋友都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行之时,她却四处碰壁。
我理解的弗兰西斯的理想中的感情并不完全仅限于爱情,她描述的是在派对上两人分别和不同的人交谈,但却知道彼此是相爱的,互相注视着对方。那种眼神并不是占有欲的或者色眯眯的,而是知道对方是自己命中注定的人。最后弗兰西斯和好朋友苏菲在派对上这样和对方相视一笑。当然二人并没有同性的爱情,但是弗兰西斯这种对于感情真挚的高度追求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生活的轨迹。苏菲是爱她的,却不是像弗兰西斯依赖苏菲那样。事实上这种“柏拉图式”的追求经常让弗兰西斯和苏菲之间发生争执,苏菲的感情生活除了友情以外还有爱情,难以把时间全部给弗兰西斯,因此弗兰西斯不知不觉将苏菲越推越远。
似乎纽约不太能接受弗兰西斯和她的处事哲学,瞬间涌起的热情她愿意不顾一切地跑向巴黎,也许是想躲避现实,但她难以在任何人身上找到与苏菲的默契。后来她还是回到纽约了,但并没有接受纽约给她递到面前的offer,而是倔强地回到大学当宿舍助理,虽然不顺,但渐渐地她还是找到了在纽约生活的方式,以“弗兰西斯”的方式。
她找到了在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平衡,找到了她和纽约之间和谐的音调。
也许影片只是简单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纽约的生活,也许只是将纽约的街道以生活式的美丽展现出来,弗兰西斯和纽约的火花嗞嗞地迸发出来,也许只是导演写给纽约的一封情书,也许只是与观众探讨了理想化的感情理念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但在弗兰西斯的每个笑容,言行中都能感受到愉悦,整部影片就像一曲纽约的小调般令人放松。
我想不出在星期天一杯咖啡和看《弗兰西斯•哈》更配的组合了。 建议所有文艺青年都去看#弗兰西斯·哈#(Frances Ha,2013),尤其是大龄未婚文艺女青年。关于友谊、爱情、梦想、人生、青春、挫折,几乎都道尽了。它用喜剧演绎悲伤,用黑白致敬新浪潮,用幽默和笑容诠释破财不堪的人生,并寄托积极的态度。无论懂不懂电影门道,都会轻易地迅速爱上并列为年度十佳。【关于片名】:片名是导演最好的象征,最爱影片最后一个镜头,Frances的全名塞不进新邮箱标签,她就把自己名字折去一小半,Haladay成为Ha,能屈能伸是人生态度,欢笑是生活的方式,既然选择了,就不会后悔,哪怕面对的生活再难过,笑着也得委曲求全,这是失败者最大的励志学。【关于黑白】:影评人纷纷指出黑白摄影乃致敬法国新浪潮,忙着解读哪段奔跑取自卡拉克斯的【坏血】,音乐也用了相同的David Bowie的Modern Love。我认为Frances的天真无邪只属于过去,是导演对这种老旧而理想化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怀缅与祭奠:从来笑脸迎人、凡事报喜不报忧、引用名著作谈话引子等。【关于编剧与表演】:编剧之一的Greta Gerwig奉献了一场极其精彩的演出,经常性大段对白台词,比Woody Allen【曼哈顿】式的小资电影丝毫不落下风。出其不意的睿智而幽默的段落,让这种仿佛没有故事的黑白文艺片有极强的追看性,看完恨不得立马重看一次。【关于导演、配乐及其它】到最后你已分不清是美国人拍的新浪潮致敬小品,还是法国人拍的美国电影了,配乐首首叫绝,长镜头运用精彩绝伦,摄影除黑白取色外构图亦极有特点,关于梦想的破灭与重生的救赎主题表现得不落俗套,剧本精彩,表演出色,找不到半个缺点,绝对五星推荐!★★★★★
《弗兰西丝·哈》观后感(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生活似乎和弗拉西斯开了个玩笑,每天腻在一起的挚友找到了真爱,搬出了公寓,自己失去了工作,被人嘲笑undateable,生活窘迫,孤独来袭27岁的大龄剩女日子过成这样真的在旁人看来已经悲惨世界了,但是弗兰西丝还是那个坚持在阳光中奔跑的女孩,笑着面对各种生活的压迫,在喷泉中舞蹈,在微笑中大口吃着汉堡。但这部电影不论是人物还是台词,更多地像是一种“苦中作乐”的幽默,对,她不是不痛苦,只是电影没有表现在那方面。弗兰西丝不同于其他女孩子的细腻,完全可以归类为大老粗式的女汉子。她喝醉了在地铁站小便,房间里的衣服丢得到处都是,睡觉不脱袜子,跟男孩子一个生活节奏。 但是她却有着自己的坚守,小心翼翼脆弱又敏感的保护着自己的尊严和梦想。她喜欢读书,可以随口谈论瓦尔登湖,她希望的感觉是“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爱着你。你们在一个派对里,在跟不同的人说这话,都在开心的笑着,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最后她还是找到了那个感觉,生活没有压垮这个笨拙真挚的文艺女青年她还是欢乐的留下了自己的态度——弗兰西丝,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弗兰西丝·哈》观后感(四):信手折出的折衷
我必须承认,最初我对《弗兰西丝·哈》这部电影的兴趣来自其中一个女配角,她叫米琪·萨姆纳(Mickey Sumner)。更为确切的说,我的兴趣源于米琪·萨姆纳大名鼎鼎的爹地---摇滚歌手斯汀(Sting)。斯汀的歌曲在我怀念离散的姑娘时每每起到了巨大的烘托作用,于是爱屋及乌,我对于他女儿的表演产生了一些兴趣。同时也隐约希望在电影里听到斯汀的歌,出乎意料的却是听到了大卫·鲍伊的老歌《modern love》。当然了,这部影片有着自己独特的素质,据说是在向法国电影新浪潮致敬,于是这片子对于似乎晓得“新浪潮”和“左岸派”这么金光闪闪的电影术语的影迷有着格外的吸引力。故事的主角是27岁的姑娘弗兰西丝·哈勒迪(Greta Gerwig),她正处于生活里不知所措的境地,一方面她依然有着未泯的幼稚,她自己也享受于流连在幼稚里;另一方面现实问题裹挟着她必须面对成熟和真实。电影走的是双线并行套路,一方面表现了她的舞蹈演员生涯的磕磕绊绊,另一方面着意于她和好友索菲(Mickey Sumner)的亲密关系。索菲跟她好得不像话,两人在一起吃住厮混胡闹,甚至跑到地铁站里撒尿。她们互相表达着玩笑似的却毫不掩饰的爱意友情,常常肆无忌惮地说着只有恋人之间才会说的肉麻话语。
这是那种傻傻年轻人之间的友谊,包含着不谙世事的天真。然而总有一天,这种友谊会不可避免的由于某个年轻人面对生活的真相而生出裂痕。所以当索菲说到对于另一间公寓的倾慕,并提出要搬出去跟另一个女孩子同租的时候,弗兰西丝体会到了被遗弃的漂泊感。舞蹈演员的薪水很拮据,不得已的弗兰西丝只好和两个男孩子合租,这两个艺术家般的年轻人过着嬉皮士一样的生活,泡妞、啤酒还没事臭贫嘴。其中的一个叫班吉(Michael Zegen)的始终在为《周六夜现场》写剧本,他似乎一度跟弗兰西丝碰撞出一星星的火花,但是很快就放弃了,并且戏谑弗兰西丝是“约会无能型”。
影片中的几个角色都异想天开,并且特立独行,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也都是不同程度的踟蹰不前。这些是对于纽约现在青年生活状态的精准反映,影片用有趣的情节和写实的基调来抒发处于生活节点的年青一代的精神困惑。当传来索菲要跟随未婚夫离开美国去日本定居的消息,弗兰西丝离开了嬉皮士们的公寓。她回到故乡萨克拉门托的家里过了一个圣诞节。而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带她来到巴黎过周末。本来期望与巴黎的旧友重逢的她,在这里把更多的时间浪费在了睡觉上。不久她回到了学舞蹈的大学做起了兼职,给回到学校的大人物校友们倒酒。在这里她又遇到了心里始终惦念的索菲。情绪低落的索菲让弗兰西丝又看到了“昨日重现”的希望,不过好景不长,肥皂泡总是会破裂的。
至此,弗兰西丝在纽约之外的三次旅行告一段落。在故乡家里,弗兰西丝泡在温暖的浴盆里不肯出来,仿佛回到了初生赤子的状态,可是母亲的敲门声就像现实一样催促着她;在计程车上,她无奈的听着好几天联系不上的当地朋友说“你来的正是时候”,可是她正在赶往离开巴黎的飞机场;旧日的大学里,她冲出宿舍的大门,却没来得及拦住索菲扬长而去的汽车。不得不面对的成长,总是错过的时机,还有出尔反尔的朋友,生活的日常由从前的欢乐变成了淡淡的忧伤。弗兰西丝·哈勒迪在心里依然保持着那份对于友情的执着,就像她醉酒之后的话语---那是一个只有心有灵犀的两个人能够意识到的生活维度。然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她都做出了折衷。看到自己的住宅邮箱上的名卡太长,她把卡片取出来信手一折重新放好,Frances Halladay(弗兰西丝·哈勒迪)就成了Frances Ha(弗兰西丝·哈)。
公众号:丁神灯
《弗兰西丝·哈》观后感(五):【影评】《弗兰西斯•哈》:从善入流才是生活的真谛
当打开这部《弗兰西斯-哈》,看到的是黑白影调下两个女孩在亲密无间地打闹的场面。我心说:“得,又是一部女同的电影。”两个女子兴奋地在纽约的街道上奔跑,然后是在她的房间,然后是在她们的床上,其中一个人快睡着了,迷迷糊糊地对另一个人说:“你回你床上睡吧....”,另外一个女孩摇头。然后......然后什么也没发生。
这不是一部讲述女同志的电影,尽管27岁的Frances与她的同室女伴Sophie的亲密关系,的确有那么一点怪怪的。就好像电影里她们自已也说:“我们就像两个从来都没有性的拉拉一样。”
这只是一部讲述Frances这样一个普通女孩的电影。一个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一事无成的27岁女子,一个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没有钱没有男友没有女友也没有梦想中的事业的大龄女,但电影拍的会让你一直去关心她的命运:Frances在与女友的关系里很受伤,因为再好的闺密也有结交男友的时候;Frances是个 dancer, 但就连她自已也自嘲“I'm not really doing it." Frances没有钱,时常窘迫得交不出租金;但Frances也很冲动,一高兴拿出所有余钱去请陌生人吃饭,一不高兴居然借钱去一趟巴黎,结果落得孤身一人在街头游荡;Frances很骄傲,在不受重用的剧团里有一份职员的工作也不愿去做;但Frances也很现实,她最后还是接受了那份工作。从此她也开始能付得起自已的房租了。
对,就是这样一些细碎的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流淌在叙事的河流中,又有一点被新浪潮调性的黑白影像所诗化。就是这些平凡人的平凡事,讲述着一个人所要面对的复杂而多变的relationship,讲述她一定会面对的孤独和与他人的疏离,而说到底是讲述着一个人,如何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一步步走向成熟,也走向内心的强大。
发生的纽约的普通年经人的故事,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而在这个被模式化了的梦想之地,他她们的梦想,通常总归是要出现的。但这并不是Frances的故事。你一直在等待某个戏剧性的时刻出现,Frances会终于走上舞台。但这个时刻却一直并未出现。Frances还是那个很大支,大支到有点笨拙的不怎么样的舞者。
于是故事偏离了那个“困境-奇迹”的励志或骗人的寻常轨迹,而走上了另外一条更真实更细腻的道路。Frances经历着各种困顿无助和寂廖,但我们知道大大咧咧的她不会有事。她从来不装,从来顾影自怜;她会干一些不得体的傻事,滔滔不绝地说一些不得体的傻事,但她在生活的坚硬面前,其实不会有事。
我也很喜欢电影的结尾 --- Frances最终成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也许她也干一点编舞的工作,但她成为一名舞者的梦想算是彻底泡汤了。但我们看到一个开心而微笑的Frances.
其实相比很多奢谈“梦想”的电影和综艺节目,我更愿意相信这样一种对生活的理解 ---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可以有梦想有挣扎有失意有放肆,但总有一天,人是需要从善入流的。从善入流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从善入流才是生活的真谛。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终于住上自已租的公寓的Frances,在公寓楼下的名牌里插上自已名字的纸条。名牌的位置不够,放不下她的全名。她想了想,把写着自已的姓的那部份窝了起来,于是名牌里只有这样一个名字:Frances Ha.一个残缺的名字,另一方面却说明:至少我们还能继续做自已。
这是这部行云流水的黑白电影的唯一的一处隐喻。在我看,那个小小的名牌框框象征着现实世界的促狭逼戾,和人生中十之七八的不如意之事。而Frances那个把自已名字折起来塞讲去的动作,其实说的是人在现实面前的“对付”。须知“对付”和“将就”没有什么不好,人要不知道“对付”,那只能说是跟自已做对。
这部不温不火的电影,其实很适合今天中国的年轻人观看。按我们现下流行的价值观(如果还有的话),Frances这样的女孩会被叫做典型的“屌丝”。但她真的不是,我相信她也会拒绝成为一名屌丝。她有她的自尊,她在人生际遇的低谷和拐角处,一直保持着一份本能的乐观和豁达。很平常也但很可爱的人生态度,才具备更多的现实意义。
============================
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公众号“李骥-Josh"
努力隔三差五写一些影评、书评、商评、时评或者其他管他什么的心得。
请在“订阅号”中搜索“李骥-Josh" 或微信号"joshli0805"。
《弗兰西丝·哈》观后感(六):我活在你里
我活在你里七月份的苦夏,我第一次真正读懂了苦在哪里,在闷热的天气里真正的体验一把胃口全无。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才把这部一个多小时的片子看完,打开的时候蝉正浮躁,关掉的时候天都泛出了傍晚时分奇异的粉色。我给推荐了这部电影的朋友讲,好难过,想哭,可是我被难过的治愈了。
我那朋友是男生,每每想到一个一米八的大男生看两个女性朋友间的事情就觉得挺有意思的,可能情感都有共通之处,情感不区分性别。
自始至终我也没有看到Frances的全名。这个怪异又勇敢的女孩子,把那麻烦的长名字纸条折了起来,露出一个傻气和喜恰并存的Ha,就这么定格在了邮箱盒子上。
主角只能是Frances。我们一点也不像的,她勇敢又无畏的活在生活里,历经友情的转折,事业的颠簸,可她最难过的时候也就是去喝喝酒抽根烟,在背后讲好友的坏话,又急忙解释自己不是那样刻薄的想法。不曾见她哭泣。她傻傻地去约会,在朋友家的聚会上尴尬的讲话,我看的几乎要捂脸,可是很奇妙的,这样笨拙的,高个子的,走路像个男生的27岁姑娘,她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喜欢。如Sophie讲,你很有趣,你很有趣Frances。
我们一点也不像的,可我又好像看到了一部分自己,理想中的自己。Sophie离开了她们的公寓,她被圣诞公演炒了鱿鱼,她从纽约回到到处是森林的老家,待了一段时间又像是重新打足了气;一时心头热刷爆贷记卡去了巴黎,一个人在街上走,带着不知所措,成功的为不怎么重要的事情错过了难得聚会。好像啊好像啊,我看的时候不怎么觉得遗憾,反而想笑,这才对,她无奈的挂电话,我无奈的摊手,但是并不难过,只是无奈。
结尾的时候我许了小小的愿望,我希望我能像Frances一些。再无畏一些,再不在意一些。有人用羞做名字,讲我也是想了很久才觉得这个字适合我。这段时间忽然觉得俗可能适合我。我本世俗,这样的事我无可奈何。
我想大多数人是Sophie,是我,世俗的,但是心里也有小小的叛逆的种子,在醉酒的时候能大喊大叫发泄出来,清醒了还是不得不继续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Frances,我们嘲笑她的怪异,却又在心底里羡慕着她,总时不时暗暗和她竞争着。再无知一点的时候,Sophie们和Frances 们交换生活里的苦水;然后成熟一点,开始隐瞒生活里不光彩,彼此看到的都是光鲜一面,我们对对方都怀着羡慕嫉妒,只是不自知,也不他知;但是最后还要在一张床上,烂醉之后分享乱七八糟的烦恼,和无畏又理想主义的梦:大家说好都不结婚,没有婚姻,没有孩子,只有你和我,和梦想里的一切。
有人讲爱是相互信任,我心浅,不以为意。我偏要说,爱让我疑神疑鬼。
很多的事情,其实也是很小的事情。我和朋友说我大概这辈子都不是一个合格的伴侣了。那重视我的谁同时也入了我的心,那我一定要是时不时就要拽着问:我好吗?我让你失望吗?我对你来说重要吗?直到对方厌烦,伤心或者离开,或者我首先对这人失去了兴趣。
任谁都没有这个耐心把一遍就足够的话每天都重复给我听吧。我想把同一件事反复说好多遍是我从妈妈那里继承下来的习惯,我不认为坏,可是这一定是一个烦人的习惯。不知道是对我自己没信心,还是对听者没信心,或者两者都是。
N先生讲话好毒呀,可是我喜欢。他说为了另一个人而活,这不是温柔而是自我主义。我自以为是的敏感,其实不过是自私,是自我中心的。我一直活在别人里。时不时活在你里。
《弗兰西丝·哈》观后感(七):片中Fran描述那个瞬间的那一段话(原文)
It's that thing when you're with someone, and you love them and they know it, and they love you and you know it... but it's a party... and you're both talking to other people, and you're laughing and shining... and you look across the room and catch each other's eyes... but - but not because you're possessive, or it's precisely sexual... but because... that is your person in this life. And it's funny and sad, but only because this life will end, and it's this secret world that exists right there in public, unnoticed, that no one else knows about. It's sort of like how they say that other dimensions exist all around us, but we don't have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them. That's - That's what I want out of a relationship. Or just life, I guess.《弗兰西丝·哈》观后感(八):那个笨拙的我们
《弗兰西斯.哈》连看了两遍的电影,多神奇,从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让我连续看,即使在疯狂迷恋阿甘正传和乱世佳人的年龄,也不过是隔些日子才会想重复,而这部电影,竟然连着看了两遍,并且……还觉得很好看,所以真的是强烈推荐,黑白胶片,人物传记般的叙述,并不令人觉得突兀,反而更让人真实地感受到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故事,那个关于友谊,关于青春,关于人生的故事。
是巨逗推荐的,他说这是一部描写笨拙的老姑娘的电影,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人,或许我们也是那样的人。看完后,虽然不是全都同意他的执拗观点,但,确实,这是一部就在描写我们,每一个女孩的电影啊!那个他口中的笨拙的女孩,就是我们自己啊,我们离开大学,来到现实中,我们找不到出路,看不见未来,但我们又心高气傲,左岸是好高骛远的幻想,右岸是房租水电,中间夹杂着亲情的硬心。我们也曾被深深依靠的人背叛,也曾以为那个谁会是永远牵着自己的手走向未来的人;我们也曾在环境中格格不入,说着别人嗤之以鼻的故事;我们也曾独自走向旅程,幻想远方有一处世外桃源;在一次一次生活将冰冷袭击我们过后,我们终于明白这个世界谁都不是谁的谁,终于可以将曾经那些美好,一辈子都值得去骄傲和坚持的天真,收在了羽毛底下,不再示人。我们终于可以平静地假装自己,活在看似安稳欣欣向荣的工作生活中,只有自己,才懂那伪装上镶嵌的闪烁的亮片是眼泪铸就的。
每个女孩都是弗兰西斯,但是值得我们骄傲和遗憾的是,我们最终将自己活成了弗兰西斯.哈。
片子中F是一个undateable的女孩,大学毕业后她和最好的朋友苏菲生活在一起,苏菲可以说是她的精神支柱,这种陪伴,是工作一事无成的F最需要和最温暖的。她们就像一对不再做爱的lesbian一样,但人生并不是你天真,别人也要陪着你天真的框架。苏菲刻薄现实,虽然她也爱F,但我想她更看得清这个世界,更明白真正生活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进行,所以她知道和F生活在一起,自己最终只能变成一个刻薄但没有未来的F。她选择一步一步离开F,先是搬离和F共租的公寓,搬去一个对自己事业发展有帮助但心底讨厌的女孩的公寓。然后她为自己找了一个高盛的投资经理,虽然她或许并不怎么爱他,但苏菲就是那种永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未来需要什么,生活需要什么的女生。而F呢,她走不出和苏菲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无忧无虑中,她继续彷徨而没心没肺地生活着,她想去证明自己可以过得很好,她独自一个人去巴黎,但她接到苏菲的电话,她最终也没有说出自己在巴黎,因为那曾是她和苏菲的梦,她不愿意去伤害苏菲,虽然她一再地被苏菲伤害,因为她……怎么说呢,厚道?仗义?因为她是好女孩!
对,她是一个好女孩!她是那种半夜回来会蹑手蹑脚怕吵醒同租房客的女孩;她是可以不介意别人吵醒只睡了几个小时的自己的女孩;她是会为所有人做宵夜,但没人在乎她是否有饭吃下一顿的女孩;她是会即使住在大学宿舍里,也会默默坐在陌生的伤心女孩旁边,让她感到世界并不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女孩;她是会将所有悲伤隐藏回家欢度节日,给家里打快乐电话的女孩;她是一个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确不介意别人给自己添麻烦的女孩;她甚至是那种不喜欢冷场,会顾虑到每个人感受的女孩。这样的女孩,用了自己100%的心去爱了最好的朋友,去温暖了很多人,最终在一再得到60%、30%、甚至0的回报后,终于学会了保护自己。而保护自己最大的方法就是强大。就是不必依靠,工作稳定,生活自给自足,这时候,她才可以真的用那种平淡如水却火热的眼光看着这个世界,这个她为之舞蹈的世界。而那时,她终于不再是彷徨的舞者,而是可以编排舞步的指导。
看着影片中的F,会感到似曾相识,会感到可怜,可悲,会感动,会心疼,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努力跳好每一步的弗兰西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那个笨拙的姑娘,每个人都会是那个找到自己最终的微笑的姑娘。
哈!
《弗兰西丝·哈》观后感(九):寂寞中的愉快挣扎
先让我吐个槽,为毛要用黑白片啊。我讨厌这种都市题材的片用黑白的。好,一开始片子真是让人轻松愉快,以为整个片也会这样懒散的下去,也一直以为影片要表现弗兰西丝是活出自我的一种标杆。显然不是,故事讲的更好,当弗兰西丝拒绝了办公室的工作,在朋友家滔滔不绝的述说自己,以自圆其说的方式表现自己并不是很失败之时,在弗兰西丝拼命说我不是侍应生我只是倒酒的时候,曾经换了十几份工作,就在去年还经历长达长时间的失业并拼命面试还苦苦无法就业的我,被深深触动了。最后弗兰西丝接受了办公室的工作,为她放下心的同时,感到了生活中的无奈,幸好当经历过这些以后,也能如同弗兰西丝似的愉快生活了。
《弗兰西丝·哈》观后感(十):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浪费。
undateble这是我从电影里学到的新词
简直再适合我不过
恬给我推荐了这部电影,说还不错
大概是笨拙的坚持打动了她
我心很重,我无法为梦想坚持,我很容易为世俗妥协
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活在自以为别人的评价里
束手束脚
考量什么才是最现实最好的安排
考量怎么去融入这个社会
我做得不出色
我融入得很笨拙 努力活得精彩
好让看起来活得精彩
fance是理想化的
我也是很理想化的,只是我并未为自己想要的生活付出过什么
让我想起了陈奕迅的阿怪
这就是他未来
我们学不来
我学不来
我们活在 选择的年代
选择电视该看哪一台
选择一个人 值不值得爱
选择离不开 选择生小孩
我们很努力 活得精彩
好让看起来 活得精彩
我们自由自在 选择着未来
我们选择 选择不做阿怪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浪费
梦想,就是让你觉得坚持也是一种幸福的东西
就算不是梦想,也像fance一样,疯狂地跑,狼狈摔倒也迅速爬起继续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