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边的卡夫卡》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海边的卡夫卡》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4 21: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边的卡夫卡》的读后感10篇

  《海边的卡夫卡》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页数:5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一):卡夫卡中关于隐喻的理解

    读完了春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一本充满魔幻色彩和隐喻的小说,小说的描述很精彩,读完却是让人回味无穷,让人对整个情节充满遐想。整个小说的描述都十分隐晦,故事的情节是否清楚却又是否模糊,是否表达的这层意思却又不是这层意思。
小说始终贯穿着“一个诅咒,两种幻境下的世界”贯穿整个故事,也让故事迷雾重重。
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我”田村卡夫卡,一个15岁的少年背着父亲 “迟早要用你的双手杀死父亲,迟早要与你的母亲交合”的诅咒而离家出走经历;另外一条是以中田,一个因为意外而失去记忆从此变得脑子不好使,根据感受做着自己也不知道要做的什么事情,却又好像受着某种力量的驱使要让他走向和田村卡夫卡,去揭示卡夫卡的诅咒之谜。
小说描述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打开是通过中田之手打开,这是小说的高潮,在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总会让我想起村上春树的《1Q84》里面,青豆进入的那个叫1Q84的世界,只是在这本小说里面这个世界却表现的不如1Q84那么直接,性质虽然不同,虽然作者没有给他定义那是一个世界,但是却又总觉得有些相识。
中田因为意外的昏迷而失去记忆变成那个世界(况且叫他灵魂世界)与这个现实世界联系的躯壳,注定了他来为这本小说结尾。同时被那个灵魂世界选择的还有两个士兵,作为隐喻世界入口的卫兵。卫兵是在真实的世界消失,进入到了灵魂世界。中田却像一个躯壳在现实世界活着,在关键时候由他去完成他的使命。
卡夫卡,那个叫乌鸦的少年;乌鸦的少年不过是卡夫卡本人的另一个思想,另一个观念(或许就是留在灵魂世界中的那个叫乌鸦的少年),只是在自己有想法时出来坚定自己想法或否定自己想法的一种思想。当他冥冥之中注定会来到甲村图书馆,当大岛在不经意间说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的时候,就在影射后文中卡夫卡讲讲述出的父亲的诅咒;然而小说中对于描写卡夫卡的父亲的死亡描写确是通过第二条线索中的中田之手将其杀死,然而,杀人之后的中田却没有任何的血迹,杀人之后的血迹却溅满了卡夫卡的身上,然而到后文中田与星野的对话时中田说自己不过是个躯壳的时候,其实是在寓意自己中田失忆以后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世界某种力量所操控的工具,中田不过是个躯壳,在必要的时候,他是一种工具,他杀死了卡夫卡的父亲,却把鲜血渐在卡夫卡的身上,于是在隐喻卡夫卡杀父的诅咒。
杀死卡夫卡父亲其实不是中田;中田只是灵魂世界的一个使者。当然更加不是卡夫卡;他溅满鲜血的身上只是给他以心灵上的压力,灵魂的诅咒。杀死卡夫卡父亲的是他的父亲自己,是他父亲自己的使命。正如卡夫卡父亲对叫乌鸦的少年说他自己的一生“娶妻生子做了数量充足的笛子”“我这就要去制作这种笛子的场所”;作为反面的形象,卡夫卡的父亲在现实世界收集猫的灵魂做笛子,收集够了于是要到灵魂世界去做“更大更强的笛子”;正如琼尼沃克所说他是不能自杀,只能委托中田的手自杀,然后他才能进入灵魂世界。所以被杀琼尼沃克不过是自杀的一种体现。是他要进入灵魂世界的必然途径,是早已注定的命运
 
佐伯,作为这个小说的关键人物,她或许是卡夫卡的母亲,或许不是。作者没有交代,正如佐伯所说“假设作为假说仍有效立”;一切都是一个隐喻。在20岁的时候佐伯失去了他最爱的恋人,却在19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海边的卡夫卡》的音乐;歌词内容是现实世界田村卡夫卡和中田遇见的现实,是故事的一种隐喻。卧室放着的也是年轻时关于佐伯恋人的画,画的名称也叫《海边的卡夫卡》;这意味着一切都是注定,佐伯作为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不能左右谁的命运,他的最爱的人必然会在他20岁的时候去世,这个或许是灵魂世界给予他的答案,他却在灵魂世界与魔鬼做了一个交易,这个魔鬼就是现实世界中的琼尼.沃克,卡夫卡的父亲,而卡夫卡本人或许是他的恋人的一个轮回。于是才有佐伯的在“假设作为假说仍有效立”的解释,那么作为魔幻的情景下这样的解释卡夫卡关于诅咒的双重寓意,卡夫卡并没有杀父,但是却溅满了鲜血,卡夫卡是佐伯的恋人,却由佐伯生下。
作为后文田村与佐伯的对话,佐伯等待的人是田村,田村将他的故事全部烧毁,化作青烟,佐伯也在结尾是时候完成自己的使命,回到灵魂世界,并告诉卡夫卡那幅画是属于他的,而那幅画本来就是佐伯的恋人送给她的,那么这是卡夫卡与他的恋人其实是灵魂世界的同一人。
从灵魂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通道中,除了入口石,雷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中田在打开入口石的时候说的雷君来了,在雷鸣下,入口石的重量增加,然后由星野打开入口石);年轻的佐伯在年轻的时候自己进入了灵魂世界,知道自己要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一个灵魂世界的人--卡夫卡的父亲(灵魂世界中与佐伯交易的人),曾经通过雷击而来到这个现实世界的(卡夫卡说他的父亲被雷击过)。佐伯的方式就是调查所有被雷击的人的事迹。于是他写了一本没有结论的书,写书与调查的目的不过是寻找灵魂世界的那个人,只有这个人和佐伯才能生出他曾经的恋人,现在的卡夫卡。
佐伯在遇见卡夫卡时,他变成十五岁的佐伯来到卡夫卡的寝室,然后离开,卡夫卡也迷恋上十五岁的佐伯,迷恋五十岁的佐伯,彼此迷恋的不过是曾经的恋人。确是现实世界的母子。其实所有的一切不过是灵魂世界早就安排好了的,佐伯知道,一旦卡夫卡找到他,她就将结束在现实世界的使命。所以佐伯和卡发卡发生了性关系。或许,也仅仅是或许佐伯与卡夫卡的交合是曾经的恋人的交合,却也是母子的交合的双重隐喻。
关于梦中与樱花的交合,樱花在小说中尽管是作为姐姐,不过是语言上,小说从来没有在伦理和血缘上有过描述。在梦中的卡夫卡尽管十分强势的要与其发生性关系也只是对那个诅咒的一个隐喻—杀父、与母亲的交合,其实都是表象。并非是真正的杀父,与母交合。
当故事结束的时候,卡夫卡从灵魂世界走出来,入口石关上,这个现实世界回复到了他本来的样子,原来从灵魂世界出来的人也回到了他们的世界,为善或者为恶。卡夫卡自己也将回到学校继续他的学习。星野也明白了生命追求意义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二):所谓爱情人生

村上春树可以算得上在中国最后欢迎的日本作家之一。他的很多作品包括《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且听风吟》《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等都受到中国读者的追捧和好评。想来前三本我都已经读过,还有一本《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直心心念着想买来读一读。
《且听风吟》大概是去年读过的,文字、故事一如书名一样,委婉美丽。只是现在我已经记不清书里讲得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了。
《挪威的森林》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两本是最近才先后读完的。《挪威的森林》已有同名电影,所以看书之前早已对故事梗概有了大致的了解。渡边、直子、绿子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如果说是一首音乐,这音乐给人的感觉是舒缓流畅却又不时透出一丝丝的忧伤。三个年轻人在爱情里感悟人生,在人生中参透爱情。他们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有着属于他们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忧愁烦恼,任谁也无法拯救。唯有自己试着敞开心房、打开心结,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若是一直走不出困惑,最后恐怕就只有与死亡牵手。人的情感从来都不是那么平铺直叙、简简单单,恰恰相反,情感的神秘曲折只怕连当事人自己也说不清楚。面对情感的最好方法我想就只有坦诚接受,问问自己心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法。
《海边的卡夫卡》掺杂了很多的元素,有15岁少年对自由对感情的向往和追求,也有人类无法掌控的命运,还有人与猫对话、人被神控制的玄幻……然而,即便再如何纠缠交织,有一样始终不变。那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历程的把握,只有勇敢面对。逃避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有宿命论,那么我们可能并不会甘于命运的安排,即使无益,至少我们曾经挣扎过,努力过,这样就不会留下遗憾。就像田村卡夫卡逃不出父亲的诅咒,但他最后还是因为自己的坚强而决定勇敢的面对接下来要走的人生。
孤独寂寞、希冀、迷茫、困惑、迷失……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这些情感。欢乐时有、痛苦时也有,唯有品尝这一切才是真正的人生
有人说读书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反射。你看书中的人物,其实是在用你自己的思想去衡量,去评价。或许因为我家庭生活简单幸福,15岁左右的时候我并没有经历所谓的叛逆期,即便是现在,我也不太能体会卡夫卡的那种心境,甚至没办法想象他的父亲怎么会对他下那样的诅咒,而他又怎么明明知道却还是接受了所谓命运的安排,去道德相违背,去伦理相对抗。同样的,没有经历过爱情的我,尤其是那种年轻时候简单纯粹的爱情,渡边和直子、绿子之间的情感我没有任何发言权,不能做任何评价。看到那种因为所谓爱情沉迷的人,我只有唏嘘。一个人的人生这么短暂,哪有时间蹉跎岁月。可是,没有经历过痛彻心扉的爱情的人生是不是不够完整呢?这一刻我在怀疑,会不会因为自己经历的太少就没有办法就深刻理解主人公的情感思想?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三):村上春树不变的话题——寻找现实世界与异世界的平衡点

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里都会有一个场所,这个场所的特点是与现实世界相隔绝,没有快乐,没有喧闹,没有强烈的感情,没有变化,也没有痛苦,并且具有很强的私人意义。比如《挪》里的高档疗养所,《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的世界尽头,《舞舞舞》里的那个狭小的房间,还有《海边的卡夫卡》里入口石后面森林里的那个世界。这个意像是现实世界的对立面,是不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的个人意识深处的世界,或者说类似死亡后的世界。
     15岁的佐伯去了入口石背后世界是因为曾经其过于完美的生活而不愿这样的生活逝去,因为现实世界是一直在变化的,不管是人还是物。所以15岁的佐伯想要永远留住这样的生活而打开了入口石。所以田村在入口石后的那个场所遇到了15岁的佐伯。所以佐伯到了15岁后就再也无法前进,或者说15岁后的佐伯本质上是和中田是一样的。
      中田在小时候在集体催眠事件后便成了所谓的”空壳“,即没有强烈的感情,没有欲望,没有快乐,没有痛苦,甚至没有性欲,是一个脱离现实世界的人。这倒是很切合庄子和禅宗所期望理想状态。根据中田的老师给医生写的那封信可以推断,中田出生于名门,却常常遭到家里的冷暴力,冷暴力不同于一般的家暴,但其对孩子心理的损失却不会亚于一般的家暴。书中写道:“孩子的心是很柔软的,可以被扭曲成任何样子,一旦变硬后变很难恢复原样。”转学到乡村读书后,中田或多或少开始对大家敞开心扉,但在这个时候却遭到了来自自己最信赖的老师的莫名其妙不可理喻的暴力。可以想像当时中田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而恰巧当时入口石开了,遭到严重心理伤害的中田选择进入了入口石后面的世界。
      最后是主角田村卡夫卡,他遭到了一个人被现实社会抛弃的最极端的状况,即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杀父奸母奸姐,另外应该还有无数来自其父亲的冷暴力。所以我想田村大概无法搞清自己是什么。但不得不说田村卡夫卡是个很坚强的人,他阅读,健身,独立。他依旧想和这样一个现实世界搏斗。为了逃避这样的环境和诅咒,他最后逃离东京去了四国。但就像俄狄浦斯的故事一样,预言似乎一点点的都兑现。最终在森林的深处产生了彻底与现实世界决裂的想法,进入了入口石后面的世界。但他在四国的期间,他已经开始确立了自己的意义,他认识了佐伯和大岛。最后在异世界他遇见了他的”母亲“,也就是佐伯。他选择了原谅佐伯,同时也原谅了他自己,最后获得了救赎。最后田村卡夫卡勉强在现实世界和世界尽头找到了平衡点,离开了异世界返回了现实世界。
      和《舞舞舞》中一样,羊男建议“我”返回现实世界,因为我还有牵挂,还有热情,还有作为人的欲望。而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我”的影子返回了现实世界,而“我”却选择留在了世界尽头。《海边的卡夫卡》中田村卡夫卡选择了离开异世界返回现实世界,毕竟田村只有15岁,还有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情感。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我”却是身经百战的特种工作者,已经厌倦了财阀争斗而选择了离开现实世界。当田村卡夫卡对佐伯说到:"我不知道活着的意义"的时候,佐伯给的建议是:”看画,听风。“而《舞舞舞》中羊男给的建议是:”跳舞。“看画和跳舞的本质是一样,即使无法接受现实世界的很多事,但你依旧可以通过专注于一个点来充实的度过一生。
      最后来说一下中田和星野这条线。中田因为有一部分去了异世界,所以留住现实世界的中田和一般人不一样。中田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替田村杀了他父亲,并打开了入口石。中田可以说是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下的受害者,田村卡夫卡的父亲也就是琼尼.沃克则是军国主义和大资本家的混合体的代表。中田杀了琼尼.沃克的肉体,而星野则在中田的感召下杀了琼尼.沃克企图去往入口石背后的世界的本体。某种程度上中田是二战无辜日本人民受害者的代表,而星野则是日本迷茫一代的代表。在前者的感召下,后者彻底杀死了旧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让日本最新的一代,也就是田村卡夫卡获得了救赎。可以说这部小说的隐喻是具有双重性的,第一重是个人,第二重则是社会和国家乃至世界。
        田村卡夫卡在异世界的电视上看《音乐之声》的时候感叹到”如果我童年时期有玛利亚这样的老师,恐怕我的人生会大不一样。”但田村终究是幸运的,他在四国遇到了对他百般关心的“姐姐”樱花,以及在某种意义上是他真正的老师的大岛,以及作为他诅咒的一部分的他的恋人佐伯。从而与现实世界和异世界连接了起来,樱花连接的是现实世界,而佐伯则连接的是异世界,大岛则介于两者之间。这些人才是让他最后获得救赎以及让他找到现实与异世界之间平衡点的源泉。
       最后再说一点无关紧要的,文学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作家内心的投影。从村上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村上其本人与他作品中的主角应该很多的相似之处。或许村上曾经也是一个很难和现实世界妥协的人,他本人也承认过他的童年并不快乐。反应在他的作品上则是其作品中的人物都曾经有这样那样的创伤,并不断的寻找在现实生活中的平衡点。以及对女性的信赖和对父权社会的反感。找到现实世界与异世界之间的平衡点是村上小说永恒的话题,在他的小说中有没有找到平衡点而放弃与现实世界妥协的,比如《挪》里面的直子和木月,《没有色彩的多绮骏和他的寻礼之年》里的白,《舞舞舞》里的五反田,还有《海边的卡夫卡》里的佐伯。村上本人大概是通过写小说来找到平衡点的吧,这大概也就是村上那么多年还能维持高产的原因。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四):我愿做世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乌鸦少年说:往下你将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乌鸦少年。他像是有着翅膀的天使,不间断的围绕在你的周围,他和你一样的困惑,但总是鼓励着你,他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还是告诉你“你是这世上最顽强的人。”
即使你不是十五岁,也是最顽强的人。
可是我们不顽强,总是想着放弃,总是想问一声为什么。大抵是这个原因,让我们不停地寻找,寻找一个结果。过程可能不尽如意,可能困难重重,更严重可能死在这条寻找的路上。可是我们无法停下来,停下来就是去了希望,失去了意义,我们的终生都在寻找那个意义:
                                         
                                             “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田村卡夫卡想逃离自己的诅咒,离开中野,离开父亲。命运的车轮把他带到高松一个隐秘私立的图书馆——甲村图书馆,甲村图书馆发生的一切都不在他的想象,看到十五岁的佐伯,和她交合,大岛借给他临时居住的山上小屋,让他有机会来到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进入,离开。
我把田村卡夫卡后来在森林里面的进入想成一种放弃,厌倦了这个世界,放弃了继续挣扎,索性进入另一个世界,开启一段没有记忆,没有时间观念的生活。在这里不用去寻找,不去探索,不用思考,只是随波逐流的活着,永远的活着,或者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快乐的想象中。
中田应该是一个误差的存在,因为巧合灵魂去了入口石的世界,但也没有留在那里,剩下中田的空壳孤零零活在世上。他已经不具备生存的本领,不识字,记忆不好,只能机械的做一份工作,如果中田一直继续他的木匠工作,会被现在的人称为“匠人”吧。毕竟他对其他事情毫无兴趣,且极其专心。
这样的中田都想变成“普通”的中田,想成为能进入图书馆读书的中田,想成为能够和人们愉快聊天的中田,而不是只能坐在花园里面,和各种各样的猫咪说话,虽然和猫咪说话也很有趣。
仔细想,有的时候自己就想成为中田。
现实太累了,小心翼翼的说话,琢磨别人的言外之意,和每一个人打交道,或者更努力的生活,每一项都好累。特别累的时候总是想做一个钉扣子的工作,不用思考,只要专心钉扣子就好。
这也只是想想,毕竟不现实,喝茶看报的生活是好,可是我们总是要面对现实的账单。中田也是,人生的最后开始思考“能不能换一种活法,可不可以变成普通的中田。”
整本书看完,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喜欢这本书,太喜欢了。但也搞不清中其中的隐喻,琼尼代表了什么?佐伯代表了什么?
知道我们都是田村,我们虽然没有诅咒,但有枷锁,我们也要寻找,也要探寻,也想过放弃,哪怕是丢下自己。但最后,希望最后,我们都能离开暂时轻松的世界,不回头的走出来,再一次的感受阳光,感受这个世界的不真实。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五):十五岁少年

  15岁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形成和未成形之际,作者想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通过知识的灌输和人内在内心世界的呈现帮助人认识自己尤其是少年形成自己的生活的信念和态度。书中的少年背负的是杀父与母亲和姐姐结合的诅咒,这类同于希腊神话中最大的悲剧,也是作者呈现生活残酷一面的极端,而且少年还被母亲抛弃,余下的时间都处于一种自我怀疑中并怀有深深的罪恶感,然而作者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如何在这残酷的环境中如何达到自救,是随波逐流形成一具空壳还是逃避现实。图书馆在书中具有特别意义,可以说是连接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的入口石。我们能经历的事情有限,书籍可以让我们和五百年前、五百年后的人相识,能让我们读懂现在的人,通过思想的碰撞来形成自己的思想。正如作者强调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思考才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和理解来了解这个世界,而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角度,所以在文中也有许多知识灌输。然而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是有不足的,文中用大量的篇幅的叙述来推进故事,但有些荒诞的情景和人物却缺乏合理的解释,以至于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就如书的最后是回归现实,或许作者想传递的是如何接受残酷的现实但同时保持内心的自由,但我个人觉得书若能精简一些会更好!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六):一个叫乌鸦的少年

《海边的卡夫卡》,或者说“一个叫乌鸦的少年”,是写一个15岁的少年面临家庭的变故和亲人的冷漠,如何一步一步将自己蜕变成强大、高冷、虚无的故事。一个变态的人生和一帮变态的角色,写成了现代版的《俄狄浦斯王》。所不同的是,俄狄浦斯知道自己将弑父淫母的神谕后,竭力逃避这一不道德的选择,只是天命不可违,终究没能逃出命运的捉弄。最后,他用王后(既是妻子也是母亲)的金别针刺瞎穿自己眼睛,痛恨它们有目无珠,不能帮自己认清是非。而田村卡夫卡受到父亲弑父淫母淫姐的诅咒后,感到莫名的冲动,主动追求或放任自己实现这一诅咒。他成功了,而且没有任何痛悔,他把这一切看作宿命且获得新生的入口石。“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在田村卡夫卡这个15岁少年的世界观中,人的身体只是一个躯壳,一个容器。
从外表看,这个容器只是美观耐用与否。于是,人们通过锦衣玉食美妆给人体这个容器贴上各色标签,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给这个标签打上各种等级;通过强身健体医疗保持人体这个躯壳的持久耐用,尽可能延伸生命的长度而不顾人生的厚重。
评判人体这个容器的价值,除了外表的美观耐用,更要看容器的内涵。就像一瓶浓烈的酒,漂亮的包装能带来一时的热销,但不会留下持久的口碑。有价值的人生就是要酿造浓烈纯厚香洌的美酒,更要让人喝出酒的层次感,就像复杂的人生和交战的灵魂。
古希腊神话认为世界里有三种人:男男、男女、女女,每一个人都是两个单体的男女构成,于是,人就会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其实,人体这个容器中包含的岂止是两个单独的个体啊,只要记忆不死,只要思想不停,这个容器中就会时不时地出现昨天的你、今天的你、明天的你……,10岁的你、20岁的你、30岁的你……,和家人在一起的你、与敌人在一起的你、与恋人在一起的你……,痛苦的你、欢乐的你、忘我的你……。酒至酣处,只要不醉,你总能分出各种层次,各色滋味。也许,这个你与那个你各走各的路,就像平行世界一样,不知道,也不愿知道另一些你的存在,总认为自己进入了一个人的世界,义无反顾的勇往直前,但总在在进得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感。“或者说人们总要深深挖洞,只要一直挖下去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
如果两个不同的你相遇了,千万不要自欺欺人,固步自封,“用围墙把自己围起来是不行的”,要勇敢地面对,要把对方看作自己的投射,去找出共同点。既然你们能寄生于同一个躯壳,就一定存在共通的地方。至少在外人看来,你们体现的是同一价值。
少年田村卡夫卡就是多个不同主体的投射,汇集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可惜他承载了太多的思想,就像一辆超载的货车,难免不滑出人生的轨道。当人间悲剧一件接一件发生时,他也想努力,也想选择,但再怎么想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甚至觉得越努力自己越是迅速地变得不是自己,好像自己离自身轨道越来越远”。而且每当他这么想时,身体这个容器就好像缩成一团。
村上君是在30岁前后开始创作的,这个时期,战后的婴儿一代已经长大,弗洛伊德、荣格、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潮席卷西方,披头士为代表的嬉皮一族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思想和人生价值观的潮流方向。村上于这个时期,在西方工作生活了较长时间,从战后沉寂的日本来到文化活跃的欧美世界,带来的不会只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颠覆。于是,我们在村上的作品中,看见的更多是希腊罗马故事而不是幕府传奇,吃到的更多是KFC而不是日本料理,听到的更多是Beeltes,贝多芬而不是日本演歌。在村上作品中,对景色的描写最多在于森林,而且森林的出现也是服从情节的需要,这就缺少了三岛由纪夫的殘缺之美、芥川龙之介的神话之美、川端康成的雪国之美……,因之,村上春树的作品可以看作国际的,但不能算作民族的,我想,这恐怕是他屡次陪跑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吧。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七):人生的边缘,面对和逃避

     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一股特别沉重的无力感积压在心头无从排遣。田村卡夫卡的逃离就像一场被注定好的游戏,在一步步演绎弗洛伊德命运的过程里,找到现实,回归现实。背负起杀害父亲的罪责,爱上美丽优雅的母亲佐伯,少女的母亲和中年的母亲,并和她发生关系。在梦里和樱花,这个意味上的姐姐交合。命运的诅咒似乎都在一一实现。和自我对话并分析的少年乌鸦,从来都觉得村上一直是脱离地面的那种小资情调,但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命运的厚重感和突破了宿命的一种超脱。哪怕真的是一场注定好的游戏,但是,你已经再也不会是以前的你。小说中的田中因为二战的一起事故,导致整个人丧失掉了识字的能力和回忆,但是却拥有了和常人不同的能力,和猫对话,预知奇怪事情发生的超能力等等,他是一个异常单纯却又善良有责任担当的人,小说中田村卡夫卡和田中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一个通过死亡回归现实,一个重新捡拾起勇气回归现实。生命如果是一场轮回,不论怎么样,我们都已经带着勇气启程~这想必就是那些命运想要教会我们的东西吧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八):世界是个隐喻

  很惭愧的是一直到近几年才开始阅读村上春树,好像是莫名对大众化、流行的文学有一定的排斥感,小说也读得很少。去年在港中大的图书馆里,抱着赖明珠翻译的,竖版繁体字的《1Q84》读完,又在康本的商务印书馆里买下了同样版本的《当我谈论跑步时我在谈什么》。仔细读过以后发现,其实村上春树并不适合变得那么流行,很多意识流的东西未必是那么浅显易懂的。但是他的作品还是让许多许多的人喜欢,他的为人让很多人敬佩,我想这就是村上的魅力吧。
  看完村上的小说,就会开始审视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无论是在《1Q84》还是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和现有世界平时共处的另外一个世界总是显得那么真实,就像是在现在的某个地方,那个入口石还隐隐约约在悸动似的,正等着哪个人将它打开。
  其中最喜欢的桥段莫过于对入口石的描述。有如契科夫所说,戏剧里出现的手枪就是要发射的。小说里出现的入口石,也就纯粹地变成了一个功能物。在必要的时候将它的功能展现出来,引导情节的进展,开启另一个平面的故事。这样赤裸裸的描述非但不让人讨厌,反而是在读的过程中的会心一笑。
  在同时开始的两个交叉的章节里的主人公开始准备相遇时,就是故事高潮来临之际。这在看过《1Q84》后会在心理上有所准备,也刨开了很多期待的因素。但是要一味地说和《1Q84》相似,也是有失偏颇的。看完《1Q84》再回来看《海边的卡夫卡》会发觉,在后期写出的有三本大书之多的《1Q84》所创造出的平行世界,整个世界观更加地完整和完善。虽然在阅读的时候不一定有感受,但写作的人要创造出这样的整体是并不容易的。而《海边的卡夫卡》较之更为意识流、形而上一些,字数也是刚刚好的,点到为止才是最好的表述方式。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九):少年卡夫卡的救赎

  重拾高中时期烂尾的《海边的卡夫卡》,总算是平心静气读完了它。从前过于浮躁了,总不能细细品读村上的作品。在压力愈发大的大学三年级,十五岁的卡夫卡诚然给了我一种精神力量。
  村上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什么也不引渡给别人,同任何人都不发生连带关系”,文中主人公田村卡夫卡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隐约透露出了这种脾性: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离家出走、不羁于世俗。但他作为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却在客观上无法形成既定的独立人格和价值观、世界观,这让他的人生也有了选择的余地。有人说《卡》是现实版的《俄狄浦斯王》,而在我眼里它更是一部十五岁少年的成长史,这让我在读它的时候少了一点顾虑,更多轻松自如的感觉。村上或许是将灵魂与躯壳区别而谈。“我置身与我这一容器之中。我这一存在的轮廓,随着咔嚓一声轻响完整地和在一起锁上了。足矣。我在平时的位置。”当我晨练归来,冲澡的时候想起了这一段。人们总是需要冲洗自己的身躯,却鲜有人希望冲洗自己的灵魂。文中副线的主角中田看上去则更像是一个智者:“放松身体,关掉脑袋开关。不大工夫,他开始像蝴蝶一般在意识的边缘轻飘飘地往来飞舞。……那里有一切,但没有部分。没有部分,也就没必要将什么和什么换来换去。无需卸掉或安上什么。不必冥思苦索,委身于一切即可。”
  人们追求灵魂上的自由,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绝对自由的境地——“异界”。卡夫卡一开始便沉迷于无数“异界”出现的一千零一夜——“比起站内熙来攘往数不胜数没有面孔的男男女女,一千多年以前编造的这些荒诞离奇的故事要生动得多逼真地多”。而在他自己身上,则附着了父亲带来的希腊悲剧俄狄浦斯式的罪恶诅咒,父亲诅咒卡夫卡终将用其双手杀害亲父,与母亲和姐姐交合。卡夫卡为逃离诅咒离家出走,然而终将逃不过这个命运。但我幸运地感受到这终将不会是一个关于宿命论的故事,卡夫卡没有逃离出父亲对他的损毁,但却走上了一条救赎之路,卡夫卡在接受诅咒,同时也在领悟生命的真谛,最后当佐伯死去,卡夫卡从“异界”中放弃所谓的自由时,我知道他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
  回到现实,我们何尝不是那些没有面孔的男男女女,又想着什么时候能够遗世独立,追寻至真的自由,也就是文中所体现的“异界”。作者在试图给出答案。年少失去爱侣的佐伯和遭遇不幸的中田终究死去,千幸万苦找到了异界的入口,也成功从满目疮痍的躯壳中解脱。他们与“异界”中厌战的逃兵一样有着必须逃离的理由和无法复原的创伤。而卡夫卡却不一样,当他的人生还留存着一点希冀之时,所谓“异界”就不应该是其灵魂所追寻之物。无论是朝思暮想的少女佐伯,还是一切妙不可言的境地,都不是他的归属。当他决定从“异界”中返回时,作者通过卡夫卡的另一个自己即叫乌鸦的少年认定“你做了最为正确的事情”。小说的最后一句:“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显然作者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信号:好好活下去,所谓至真的自由在于自身灵魂深处,没有所谓神,没有所谓“异境”,只有当下的自己。而我们真正需要顽强抵抗的,或许不是那些通过文中诅咒隐喻的那些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幸,而是——缺乏想象力的狭隘、苛刻、自以为是的命题、空洞的术语、被篡夺的理想、僵化的思想体系……正如大岛所言:对我来说,真正可怕的是这些东西。我从心底畏惧和憎恶这些东西。
  “我们从中既可以领教世界是何等凶顽,又可以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而美好。”
  我想,成长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吧。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十):如果有一天,世界一无所依,他会成为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

在过去的一周内,我因为不同的缘由连续三次来到海边。我找到一块遗落在沙滩上的木板,一边坐下休息,一边望着海边的景象。两个赤裸着上身的男人正在海里摔跤打闹,后来我才想起十五岁的少年卡夫卡和步入老年的中田聪: 若是中田聪老伯看见,想必会说:“中田我虽然看不懂两位在干什么,但看他们那种投入的状态,应该是的确值得去做的事情。” 若是少年卡夫卡看见,或许会说:“两位都不能阻碍我前进的脚步,我要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因为我已一无所依。” 小说通过双线并行的手法给我们描述了两位主角截然不同的人生:十五岁的田村卡夫卡从小缺爱万分孤独,最终在逃离家庭的历程中成为了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遭遇离奇事件的中田聪即使脑袋变得不再灵光,却依然在表面平淡的人生中度过了隐含着深刻隐喻的时光。他们的经历让我慢慢开始懂得,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往往很难用好坏进行简单的定义,就像人的优缺点往往是相生相辅的两个方面,二者容易在不同的时空内发生转化,就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 小说在人物设定上有一种自带的想象力和特殊性,一句话概括大概是:如果个人的看法能建立在不断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那么世上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都可以视如平常地理解或接受。 在奇数章的故事线中,主要出场人物是田村卡夫卡、姐姐樱花、母亲佐伯和图书馆员大岛,叫乌鸦的少年实质是内心深处的田村卡夫卡,而父亲中田浩二只是出现在主角的对话和小说转述里。 作为小说的头号主角,田村卡夫卡自带的特殊性不可谓不多,一句“要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便可让读者对他另眼相看。少年卡夫卡可以在深山的小屋独自一呆几天,并敢于探索未知危险的神秘森林。他经历了缺失关爱的童年,并受到父亲俄狄浦斯式的“你迟早要用你的手杀死父亲,迟早要同你的母亲和姐姐交合”的恶毒诅咒,日常生活是看书和健身,力图从身心两方面不停锻炼和改造自己。 佐伯女士现年五十岁,行事不受常识性条条框框的束缚,即使从未亲口承认是田村卡夫卡的母亲,但丢下四岁的卡夫卡,带姐姐樱花离家出走已是无法辩驳的事实。她是大岛妈妈的同学,年轻时曾有个青梅竹马的恋人,因为一首自创的钢琴弹唱的歌曲《海边的卡夫卡》在全国名声大噪,后来恋人在大学时候死于一场意外,遭受沉重打击的佐伯从此消失,二十五年后带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回到故地管理甲村图书馆。 在甲村纪念图书馆工作的大岛有着女性的身体,而精神上属于男性(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关于大岛的代指是表示男性的“他”)。大岛在各种场合各种意义上受人歧视,并一直追求公平和公正,从心底里畏惧和憎恶那些缺乏想象力的狭隘和苛刻的人。他是一个喜欢作家卡夫卡的青年,与田村卡夫卡有多处关于音乐、小说和社会现实乃至于引申到哲学意义上的对话讨论,还有一个与自己风格不同依然不乏相似性的哥哥。 相对前几位主角,姐姐樱花出场的章节则比较少。樱花大卡夫卡六岁,是中田家的养女,给人的初遇印象是长相特别身材好,有过一段十六岁离家出走,后被警察遣送回家的经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不得不提的性接触;未在奇数章的故事中正式出场的父亲中田浩二出现在少年卡夫卡的“年轻时在高尔夫球场打工当球童,遭遇雷击死里逃生,和他一起的人死了”的话语里,雷击后成为著名雕塑家,在偶数章的身份是杀猫手琼尼·沃克……叫乌鸦的少年时而出现在餐桌的对面,时而出现在卡夫卡的梦里,实质上应是少年卡夫卡内心深处的自己,他带有小说中提到的某种象征性,也是一种隐喻。 偶数章的开头像是一段历史的回顾,开头是几则军事机密文件的审讯重现以及中田聪与各种猫君——中田对猫的习惯称呼——的对话。杀猫手琼尼·沃克的出现成为故事的转折点,大约在故事中段出场的年轻司机星野和中田结伴同行,并最终继承了他的意志。 说话喜欢以名字自称——例如“中田我……”——的中田聪现年六十几岁,他的一生不曾有过性经历,不识字,不懂地理,不懂钱数的概念,关于大海只知三点,一觉能睡三四十个钟头。9岁时经历过一场变故(“野外实习”时的集体昏睡,只有他昏迷了三个星期,醒来忘记一切,能同猫说话)后,脑袋变得不大好使,影子也只剩了一半。在杀猫手琼尼·沃克的胁迫下,中田聪不得不杀了他,并陷入昏迷。醒来躺在草丛,浑身不见血迹,再也不能同猫说话,并由此开始了西行去四国的历程,在打开入口石和造访佐伯后宿命般地死去。 曾经是叛逆少年的星野,打小只有爷爷的关爱。在与中田结伴同行的过程中,曾经参加过自卫队的他最终被中田聪的人生哲学所折服,是他帮助中田聪打开了石口的入口,并继承了中田的意志,在关闭石头的入口后,杀死了邪恶的白色物体,最后和中田的空壳告别;杀猫手琼尼·沃克杀猫是为了收集猫魂做成一般人耳朵听不到的笛子,他在中田聪的面前接连杀了三只猫,并生吃了心脏……要求中田在杀他和他杀猫之间二选一的他最终如愿死在中田聪的手上,他即是少年卡夫卡的父亲,那个死去的雕塑家;此外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不是神佛不是人,是特殊物,是观念”的肯德基老头“卡内尔·山德士”,各种和中田聪有过交谈的猫君,以及故事中自然出现的入口石…… 小说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叙事上的双线并行,奇数章和偶数章看似无关,实际有所对应,并逐渐交汇集结。这种情节上的交汇主要表现在出场人物的重合与交汇(例如中田浩二和琼尼·沃克)、两边主角的出发地点的重合(都是从中野区到四国)以及戏剧、哲学与出场人物的对应,这种对应包括17章提到的被下了诅咒的卡桑德拉和18章的具有预知能力中田聪,以及少年卡夫卡梦见的佐伯的幽灵和性爱女郎提到的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另外,两部小说里关于小镇、森林、影子和图书馆的隐喻也有所联系,甚至具体的语句都能找出对应: 《世》:“围墙是包围我自身的围墙,河是在我自身流淌的河,烟是焚烧我自身的烟。” 《海》:“看上去是威吓的东西是我心中恐怖的回声,那里张结的蜘蛛网是我的心拉出的蜘蛛网,头上鸣叫的鸟们是我自身孵化的鸟。” 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我”最终留在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少年卡夫卡则选择了走出森林,回到现实世界。两部小说的发表时间相距十七年,经过十七年的成长,村上春树的男主人公是否已发生蜕变? 在这部小说里,文学部戏剧专业出身的村上多次引用了希腊戏剧(悲剧),例如被诅咒的卡桑德拉、索福克勒斯的《厄勒克特拉》和《奥狄浦斯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少年卡夫卡置身于虚幻或关键性情节出现时,当叙述从现实脱离,仿佛进入时间的外侧时,村上不再使用第一人称而改用第二人称,试图从从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表达,我想这大概是少年卡夫卡的内心与自己的深度对话。 相比起《挪威的森林》里仅有的几次奇异事件,《海边的卡夫卡》 的荒诞程度要大大超过前作,匪夷所思的事件简直比比皆是:发生在一九四四年的“野外实习”时十六个孩子的集体昏迷事件,十五个孩子在两小时后醒来,唯有一个叫中田聪的孩子却在三个星期后才恢复知觉;少年卡夫卡莫名地在神社大殿后面的小树林里失去知觉,醒来发现自己的白T恤沾上了血迹;杀猫手琼尼·沃克为了收集猫魂做成一般人耳朵听不到的笛子而不断地进行残忍的杀猫行为;杀死琼尼·沃克的中田聪昏迷后醒来倒在草丛,浑身却不见血迹,不再能同猫说话,却拥有了预言的能力;天空竟然无端地掉下沙丁鱼、竹荚鱼和成筐成篓的蚂蟥,并被中田聪预知;星野继承了中田的意志,在关闭了石头的入口后,杀死了邪恶的白色物体……有些荒诞的事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些则引发人们严肃的思考:何以孩子们的集体昏迷事件发生在二战期间?何以少年卡夫卡会借助中田聪之手杀害自己的父亲?何以卡夫卡的父亲会成为残忍的杀猫手,并给自己的儿子定下如此恶毒的诅咒?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荒诞之外,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大岛曾和少年卡夫卡有过一段关于“远古神话世界的三种人”的阐述:“按柏拉图《盛宴》中阿里斯托芬的说法……古时候,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后来神用利刃将所有人一劈两半……世界只有男和女,为了寻找本应有的另一半,人们开始左顾右盼,惶惶不可终日。”以此表明一个人生存是很了不起的事;关于入口石的寓意,在中田和星野的对话中曾提到:“石头本身没有意义。形势需要一个东西,而那碰巧是这石头。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得好:‘假如故事中出现手枪,那就必须让他发射’……”同理,既然小说中出现了石头,那就必然让石头有入口和出口;少年卡夫卡在与叫乌鸦的少年(即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对话中曾有一段关于战争的解释:“哪里也不存在旨在结束战争的战争……战争在战争本身中成长,他吮吸因暴力而流出的血、咬噬因暴力而受伤的肉发育长大……”以战争的万恶性来证明自己强行履行预言的荒谬性,诅咒不仅不能终止,恐怕在精神上的烙印反而比以前更深。 最后是关于《海边的卡夫卡》的多重隐喻。这些隐喻大概表现为三种形式:佐伯恋人送的一幅画着海边的少年的油画;佐伯创作的一首曾经红遍全国的钢琴弹唱的歌曲;海边的田村卡夫卡自己。关于“卡夫卡”这个名字,作者和译者都有一定的解释:一是“卡夫卡”在捷克语里的意思是“乌鸦”;二是贴合弗兰茨卡夫卡及其作品的荒诞风格。细想前两种隐喻可作为“海边的卡夫卡”的艺术载体,而实质大概还是指田村卡夫卡自己:“少年目视远方,眼里饱含着谜一样的纵深感……一个彷徨在扑朔迷离的海边的孤零零的魂灵……”隐喻一般都带有象征性的意义,少年卡夫卡所以感到孤独,原因必然与从小生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紧密相连,他的心理一度出现扭曲,在憎恶自己的父亲的同时,深深地迷恋抛弃了自己的母亲,这一度是一个有关爱与成长的悲剧。所幸在佐伯死去的那个下午,她的活灵最终促使少年卡夫卡决定走出森林、面对现实。我想,崩塌的世界从此会再度牢固,扭曲的心灵也会在新的世界重生。 除了爱与成长的主题外,小说还表达了一种坚定的反战立场。这一点在孩子们的集体昏迷事件的时代背景、叫乌鸦的少年关于战争的解释以及森里深处的两个多年前消失的哨兵当年逃离的原因中都有明显的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另一种孤独,因为在这个不断前进不断坚强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人渐渐远离。明知会陷入孤独也要变得更加坚强,而再坚强的人也会有柔软的地方。这是一个有关成长与孤独的悖论,在漫长的人生里,我们恐怕都要一直与其周旋。 小说中的少年卡夫卡也许已一无所依,他要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即使他知道这可能是最难得到的一种坚强: “我追求的、我所追求的坚强不是一争胜负的坚强。我不希求用于反击外力的墙壁。我希求的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坚强,是能够静静地忍受不公平不走运不理解误解和悲伤等种种情况的坚强。” 愿为他祝福,以此共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