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晃晃悠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晃晃悠悠》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5: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晃晃悠悠》的读后感10篇

  《晃晃悠悠》是一本由石康著作,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3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晃晃悠悠》读后感(一):不知所谓的青春年少

       成长和青春永远伴随着迷茫、彷徨和没有来由的纠结矛盾。就好像每个年轻过的人都喜欢过旅行、摇滚、文艺电影、朦胧诗……歌里唱着的姑娘,诗里描绘的远方,电影里讲的故事都能让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浮想联翩,好像身在其中地体会着那些莫名其妙的感觉。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的是《奋斗》。前者是一味的沉沦于迷茫之中,仿佛黑夜里绕着圈的开着车走在北京的灯火阑珊中;而后者则是以假装成熟和强作事故的外表掩盖着内心的幼稚和对于现实的恐惧。晃晃悠悠是一种状态,一种可前进可后退如墙头草般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生活状态,恰如其分的形容了走出校园解除社会的初生牛犊们,我们不是不怕虎,而是不知死活的偏向虎山行最终极有可能骑虎难下。无论是陆涛还是周文,石康塑造的都是很接地气很典型也很普通的男孩儿,他们自以为是、幼稚、向往自由、需要爱情。但是他们两个终究是两种人,我会爱上周文但是会远离陆涛。
       在经历过迷茫、摇摆、晃荡的青春后,有的人长大了,比如阿莱;有的人始终不明白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或者说即使怀有目标也没有付诸实践,比如周文。他们的关系不仅仅是爱情、前任这么简单或者定义性的名词可以概括的。就好像在青春年少时被嫁接到一起的两棵树,此消彼长,相生相惜。他们很像,身上都有对方的影子;但是他们又完全不同,就好像阿莱的成长是周文始料不及的,周文始终不成熟不稳定的状态是阿莱离开的症结所在。
       无非就是那句话,女孩儿永远比男孩儿早熟,走出了校园姑娘们会发现更多更好的男人,但是小伙们却很难找到像学校里那么单纯的姑娘。双方都没有错,只是在成长的某一刻我们分道扬镳。
       回到永久的话题,爱情。我相信阿莱心里是深爱着周文的,即使离开也依旧深爱。但是她的理智告诉她应该要过稳定正常的生活,她需要身边有个成熟的能够给她优越物质生活的男人。身边很多阿莱这样的姑娘,我不作评价,但是为了不让自己后悔,也许我不会离开。有时候,宁可错下去也怕错过。
       在中国的大众价值观里,三十而立是再自然平常不过的事。而立的这个状态说的就是有稳定的工作、婚姻……至于梦想、感情似乎都被渐渐忽略。在还能够晃悠的年纪就尽情晃悠,别等过了半辈子回头想起来都觉得青春无味。

  《晃晃悠悠》读后感(二):我要的安全感,抱歉,你给不了

      大学里,看书无数,十多年过去了,只有阿莱,总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时常在想,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来到这个城市,像阿莱一样,不动声色的努力着,拼搏着,不允许自己差一点点儿;也像阿莱一样,会爱上一个周文一样的男子,晃晃悠悠,漂浮不定。
    男女之情,我总不得不深信“一物降一物”的说法,阿莱和周文那样的不同,却也各自拜服牛仔裤下。上学时,总觉得好学生和坏学生是混不到一起去的,身边若是有这情形也是长久不了的。
    好学生阿莱,未必没有那颗叛逆的悸动的心,但终究敌不过内心中要求自己上进和优秀的那颗传统的心,所以,晃晃悠悠的周文是那样的吸引阿莱,仿佛自己想做不敢做的事他在做,想有不敢有的想法他在想,想认识不能认识的人就在他身边……
    坏学生周文,总是带着对生命的无限思考,可惜苦思不得其解,晃晃悠悠浑浑噩噩的逃避对生活的茫然,我能理解,谁不是这样茫然过呢。到底是顺从内心的过活,还是做一个外面看来的好孩子呢,顺从内心的过活又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做个好孩子又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阿莱离开了周文,她要的安全感,抱歉,你给不了。
    跟丫离了吧!
    然后呢?
    然后再说然后的。
    再然后呢?
    嫁我
    阿莱,跟我走吧。
    怎么走?
    阿莱
    别叫我。
    

  《晃晃悠悠》读后感(三):如此荒废颓唐的度过青春是一种罪!

对于没能确立正确人生观的我来说这本书对大学时代的我影响太大了,本来就迷惘的青春更加迷惘,本就消极的性格生活更加颓废,如此度过了如梦似幻的大学四年。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毕业从天之娇子又回到大山脚下的小镇,现实比魔幻更加陌生虚幻,像《在轮下》主人公被碾压的人生,梦和节操都碎了一地。

  《晃晃悠悠》读后感(四):想到石康,我就会痛苦

这本书我没有能够耐心看完,所以没有资格书评,想要客观评价的朋友请忽略此文。
我想大约因为刚读完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吧,跟《许》简洁有力的语言相比,晃晃悠悠翻来覆去的堆砌意象让我烦不胜烦,文学功力就是这么对比出来的吧。
我想如果我还在大学,我八成会爱这本小说。石康最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话“不想到现实,就不会痛苦”就是从这本小说里来的。可惜我的青春早已幻灭,又还没到缅怀青春的时候。再加上看过石康微薄上对自己美国生活的自鸣得意和以偏概全的恶意比较,对他印象已差到极点。然后我发现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在小说中全文是这样的“在我睡着的时候,我要你在我身边,阿菜,因为我感到孤单,我想象着你悄悄起床,把窗帘拉上,这样我们醒来就不会因为阳光太强而睁不开眼睛,就不会流出泪水,就不会把我放在你乳房上的手移开,就不会想到现实,就不会痛苦。”我无语凝噎……
还有对大学生活的描写,对学习的极端厌恶,对老师的各种排斥,不好意思,我的青春还真不是这样。

  《晃晃悠悠》读后感(五):有一些东西是注定的

你不是我 怎知我走过的路 心中的乐与苦------装逼犯的内心独白
----------------------------------------------------------------------
老鸡巴操蛋了 当阿莱在身边时候 自我放逐 表面忠贞私下出轨 找不到路而傻逼一样嚷嚷迷失
毁掉那个姑娘 让她抛却信仰 放弃完美 感染她自我放逐 在她最美好的岁月给予她一个个无情打击
当她消失 才猛然发觉曾经的拥有 才傻逼呵呵的呐喊 你是最美丽的白色泡沫 你叫我狂喜 同时 也叫我悲恸欲绝
其实她一直在身边 只不过死掉重生
此刻才回味到 曾经的狂喜和战栗 才感受到无法言喻的柔情和无可解脱的绝望
阿莱 我将叫着你的名字游荡在北京大街小巷 我将叫你跟我一起走 我将带着你穿过漫长的时间 我将叫你闭上眼睛 叫你忘记害怕 叫你得到平静 叫你感到幸福
迷失的时候撒开手 已远离的太远太远
以为 一切争执都是暂时的 终归我们总会走到一起
Rock my way中告诉你了:所谓人的感情是一个多么不可靠的东西 个人意志又是多么的可笑
----------------------------------------------------------------------
在青春前看《晃晃悠悠》 幻想着命运眷顾
在被命运眷顾的时候真的Rock my way
对于我这种傻逼真的没什么话好说了
----------------------------------------------------------------------
一根红梅走天下

  《晃晃悠悠》读后感(六):喜欢是因为缺少

我也喜欢阿莱,不是周文的那种喜欢。
我喜欢阿莱的“大喇”,喜欢她的不拘束,想什么是什么,从不口是心非,我想这一定是个十分可爱的姑娘,她吃瓜子时把瓜子皮先存到口腔的另一边,然后一起吐出来,她吃饭吃到肚皮溜圆,她从不做作,她如此真实,我想这样活着一定很轻松,是我极度羡慕的一种生存方式。
阿莱爱周文,也从不掩饰,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做爱,一起疯狂,一起沉静。。。。即使后来阿莱嫁了人,她仍然可以爱周文,也许这种感情模式不寻常,但却真实,阿莱是幸运的。
可是阿莱,大约只存在于石康的小说里吧,至少对我来说如此。我也想随性说话做事,可是我不能,因为说错一句话可能以后要面临的是无数暗礁;我也幻想吃饭随意,可是看着日渐走形的身材,只好克制;我明明很爱一个人,但却要刻意假装清高,因为我怕失去他,事实上,也真的会失去他。
生活于现实中的我们,是如此的小心翼翼,阿莱是一种艺术,永远高于生活,可望而不可及。

  《晃晃悠悠》读后感(八):终于出现的那本书

       读过很多书,为了让自己不再对世界感到迷茫,去书中寻找那么份答案。这个过程建立起了我微弱的自信,这段岁月是我人生精华的四年。如今的我依然彷徨,对于书籍,渴望能够引起内心的共鸣。这本书似乎告诉我,我找到了。
    大学的四年以及如今的我,对生活依然不满意。金钱和性欲,左右了我大部分寂寞光阴,不停地y抛换来的只是岁月流过。寂寞的人生总是不满意单线条的下班生活。周末的异地奔波,趋势着我的疲惫。运动的单纯美好,让我与世隔绝。我不断的渴望纸醉金迷,又放不下健康规律。
    我不愿去KTV,因为我不愿破锣嗓子瞎热闹。我不愿去酒吧,因为我不愿假酒瞎跳抽干了身子。我不愿喝酒,因为我言少社交少。我不愿打牌,因为我没钱。社会的生活林林种种不过如此,有些人在娱乐中工作,他们有小姐的辛酸,也有老板的把酒言欢。我有些羡慕他们,又瞧不起那种生活。
    读这本书和写这篇文章都在让我思考,那么多的人过着雷同的生活,那么多的人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岁月的永恒记忆。我应该做点什么?我应该去创造点什么?
    这个问题无数次困扰着我,我想下本书会告诉我答案。

  《晃晃悠悠》读后感(九):青春过后,谁为爱情谱曲?

文/姜姝
    “关于爱情的路啊,我们都曾经走过;关于爱情的歌啊,我们已听的太多;关于我们的事啊,他们统统都猜错。”李宗盛的这首《生命中的精灵》,应该是石康迷惘青春、曲折爱情的最好配乐。
   这是个倒叙的故事,关于一个人的成长挣扎,两个人的感情纠缠。“1995年4月8日夜晚11点48分, 周文和阿莱在国贸职工宿舍前分手,结束了长达8年之久的感情生活,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小说的简单开头,却是主人公悲伤的结局。一度固执地认为,人的感情、悲欢和苦乐,走过的路、吃过的饭、喝过的酒……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定额的,对于爱情,或许有一个透明如玻璃、闪亮如水晶的瓶子盛放着,遇见一个人,爱上ta,用一点就少一点,直到青春走过,爱情耗尽。
   “多少次我独自一人遥望天空,发出长叹,叹息之余,又无可奈何。”青春中的周文是抑郁的,这种抑郁来自于对命运的不可猜测,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足,来自于过于顺利导致的无所事事。但是,有幸的是,他身边始终有着聪明、懂事还有难得幽默感的阿莱做伴。周文和阿莱,看似很完美又相爱的一对儿。我始终无法理解,爱情的死亡究竟是时间作恶,还是来自于内心的不满足;但我又深深地认同,对于周文来说,再也不会如同19岁那年,只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和阿莱一起晃过8年;对于阿莱来说,我隐约觉得,这一次就是一世,再也不会那样纯真又纯粹地爱上一个人。姑娘的爱情是绝望的,深爱后没有结局,她还需要像完成仪式一样,嫁人生子,平淡完成性别给予她的责任。
     或许这不算什么,起码她有过回忆。不少人,是凭借回忆,坚强地走完剩下的日子。
   吊诡还在于,背上爱情烙印的男人远远比白纸一般的男孩吸引人。听这个男人讲过往,就像讲故事、讲前世、讲梦境,人是那个人,经历是他的经历,我们眼中带着欣赏,看那些前程往事,那么投入地爱过、激烈过、纠结过、遗憾过,才有了今天完整和丰富的这个人。
   其实,我很想弄清楚,一段投入的爱情对于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但是,似乎爱情都是和青春相伴,我读不懂青春也就读不懂爱情。MSN上的文艺范儿师兄说,他回了一趟武汉,一个人到武汉后,晚上随便叫了辆出租车到处转悠,还是有哽咽的感觉。“倒不是怀念某个人,某段感情,而是怀念种成长的感觉。”我相信这种感觉,他也有迷惘的青春,也有爱情的伤痛,也为自己的成长留下了自白,他那本小说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5。对于他来说,所谓爱情、所谓经历,在成长的感觉前似乎都被剥离了,相关的人和事都是背景,成长了,就剩下一颗坚强和柔韧的心。他以及像他一样的男人还可以用这颗坚强和柔韧的心再相恋、相守,只是以成长后的新方式。
   书中还有很多段落,让我有瞬间的共鸣,“陆然去了西藏,据说要在那里思考一些问题。”这是陆然成长中的难题和出路,对于他来说,一定要有段距离、一种空间,让他整理心情和过去,然后再重整出发。即使,即使会有人舍不得,但是,又有什么比尊重一个的成长的选择,更重要呢?
   “我很喜欢阿莱,阿莱就老对我这说,别告诉别人你今天难受过,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用。”是的,我也会这样,把好多事情就放在心里,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痛痛快快地哭,也不再像大学的时候能抱着几罐啤酒和隔壁宿舍的姐姐爬到宿舍的楼顶,就着一点零食,对着月光,不管不顾对面男生宿舍的惊叫声,大大咧咧地喝纯生。
     初来北京的某个夏天,我又开始怀恋大学那段借酒消愁的夜晚,虽然没有陪伴,虽然不去倾述,只是喝啤酒,一罐罐的从超市搬回冰箱,尝试各个牌子各种口味,晚上的时候就开上一罐,看着泡沫溢出慢慢欣喜,一个人喝一口口嘬,可以听见滑过喉咙进入胃的声音,喝着喝着身体就温暖了,足够抵御空调的寒意和内心的软弱。
     对,我的青春和成长都是软弱的,不敢面对内心的欲望和声音,不敢放纵,不敢迷失。酒精是有温度的,热乎了就可以和自己说话,说那些自己一直想说,却说不清说不出来的话。
   “回家的路上,我第一次感到,我们对别人的好奇心消失了,我们也不愿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苦闷,我们分头流落到自己的一角天地之中而羞于见人,我们对比较野失去了兴趣。也就是说,我们长大了。”石康的书中也描述着成长。
      如同我一样,他也怀疑成长是件好事还是坏事,通透了之后,似乎快乐不够多,或者笑得多了,但是什么都不会往心里去。我开始害怕有一天,我的青春真的远去,连惊喜、感动、激动甚至烦躁、愤怒,是不是都没有了……感觉的消逝,伴随着爱情的离开。
   那时候,我是不是该也为我们的相遇,写下一段长长的回忆呢?

  《晃晃悠悠》读后感(十):就这样,就这样飘来,我是个孤独的盲童

    太难受了,难过的无以复加。看到结尾处周文的独白:我的小嘴巴,我的黑眼睛,我亲爱的秋天,我亲爱的脚踝,我黑色的长头发,我洗洗的长头发,我的粗辫子,我的细辫子,我的青绿色,我的天蓝色,我的呻吟,我的小船,我的波浪,我的枯萎菊花,我的折断藤萝,我的冷漠蝴蝶,我的伤心泪水,我将叫着你的名字走遍大街小巷,我将带着你穿越这漫长时光。彻底不行了,哭个没完。
    我觉得自己都爱上周文了。《奋斗》里的米莱估计是石康对阿莱的迷恋和不舍的延续,但其实那姑娘不可爱,我当时都在想如果米莱有阿莱一半的话,我也能理解为啥爷们儿们一窝蜂地喜欢米莱了。我当时是觉得男人都想找个出身阔绰的白富美,但王珞丹的形象实在是~~。
    我16时交了第一个男朋友,然后俩人也一直处得很不错。曾经他的师兄师姐们就说,要是你们俩分手了,我们就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在第九年的时候,因为现在看来可能是一点小事儿,怎么这么说呢,因为我都记不起来了,但当时觉得大得不得了,一气之下跑到外地上了3年学,当然到了外地我也没闲着,导致两个人很快就分手了。也是我先提的。即便如此,他因为比我早毕业一年,在他毕业时就一直搜集所有500强有我这个专业需求的公司,包括人家的从业资质要求,整理成一个word发给我了。此外,一个多余的字也没有。当时我的心里真是难受死了,哪怕你就说一句,你回来吧,我立刻就屁颠儿的滚回来啊。但我们就是那么倔强地抻着。谁也不肯松,非把这根绳子扯断。当时我心里也想的是,你不是不觉得我有多珍贵么,那你就干脆失去好了啊。即便我自己再疼我也忍着,两败俱伤也绝不低头认错。
   就这样,然后分手了。之后我单了3年,有几次梦到他,也很奇怪,我们在一个城市里生活,竟然从此以后再没见过面。我的杨树,我的叶子,我的蓝色遮阳帽,我的温暖台灯,我的愤怒画笔,我的冰凉的鼠标,其实我早就原谅你了,只是当时我们还太年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