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死亡回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死亡回忆》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5 21: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死亡回忆》的读后感10篇

  《死亡回忆》是一本由Raymond A.Moody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回忆》读后感(一):这是真实还是另一种宗教?

这本书原本是带着很高的期望去看的,原本是对于死亡的好奇去读的。但读的过程是越发的加速,甚至到后半段,我都没有读下去的欲望了。
要说理由,其实很简单,虽然作者的愿望本身是好的,而且这种愿望对于读者(至少想我这样有时会突然对死亡感到窒息恐惧的读者来说)是一种心灵慰藉,如同某一种宗教对于一个其信仰者来说一样。
可问题是,这本书看起来,无论是从科学性还是关于“死亡回忆“中的”死亡“都是缺乏有力证据的。
如果说这是一本科学依据很足的书,我至少觉得在报道中的人或事至少,我是说至少,可有以个名字吧。我想即便西方人很在意自己的隐私,可不会这么多愿意把自己私密的所谓的”濒死体验“说出来的人,却一个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名字写在文内?这似乎让人感觉到,其实我不做任何的真实调查,把自己当成一个”上帝“,我同样可以写出一本以自己的意志为准的”濒死体验“。
其次,估且不谈这些案例的真实性不谈。即便是就事论事而言,我在读的过程中一直在想,这所谓的濒死体验到底能给我们多少的关于死亡的知识?
濒死,毕竟不是死亡本身。这些人的回忆,似乎更像是只是在肉体先要逝去前的最后一点精神表达。这到底是不是幻像,如同回光返照一般。等人真的死亡时,或许还是一切都没有了呢?这让我想到了,一些电影里被砍头的人,当他们的头颅掉地时,他们还是会有知觉。于是在他们的眼里看到的世界并不代表这里他们死亡后的世界,而是死前的最后一点点知觉?
那是不是文中所提到的濒死也是这样的情况呢?
当然,作者的意图是好的,但我似乎不曾从中感到慰藉,而没有任何案例真实性的感受的书中,我甚至都觉得他还不如任何一本宗教书来得真实呢。

  《死亡回忆》读后感(二):死亡的科学怨念

研究濒死体验的比较早期和重要的著作。正如作者所承认的那样,这远算不上严格的科学研究。其原因,首要的是所获得的样本的局限性,并不能覆盖足够充分的不同种族、文化、年龄、性别等等。这也是源于本身这个研究的课题的特殊性。受限于样本的局限,也就无法进行充分的统计或其他种类的科学分析,因而所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现象描述,和一些相对主观和不能确信的解释。
当然,濒死体验本身是有趣的,值得研究的。引发研究兴趣的原因,或说可以把这当作一项可以研究的课题的原因,在于这种体验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书中说,有比较大的比例的经历生死的人会有濒死体验,并且他们的濒死体验中存在许多可以归纳总结的相似模块,比如带有人性的白光,对过往人生的快速回忆,悬浮体验,等等。
不管是生理的、神经的或者心理的解释,都是些初步尝试。然而可能更关键的是,也是普通人更关心的是,这个解释该归于自然的还是超自然的,或者说是物质的三维的世界可以解释的还是有我们完全无法料想的更高的维度。如果是前者,我们似乎可以放松下来,就当是一个暂时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虽然存在悬疑,但人类的努力是可以逼近它的真实的;而要成了后者,事情就麻烦得多了。
这自然也难说是幸还是不幸。对于存在一个死后的世界这样的可能性,事实上是世界上更多量的人是相信这一点的,只不过是各自解释的版本有所不同。在西方有基督教可以来安置死后的灵魂,尽管这些濒死体验中的基督色彩并不很明显;在东方也有生死轮回,肉体灭了,不妨碍灵魂再去投胎。
因而对普通人来说,濒死体验的超自然解释可能更能够给我们以安慰。我们生下来是奔着死亡去的,但这并不是所有的结束。我们的灵魂在我们这一世随我们的肉体经历过了,肉体寂灭了,灵魂可以再进行下一段历程。在那个温暖的、安静的、祥和的灵魂的世界里,一切都很完美
可惜这对科学是个灾难。科学虽然欢迎悬疑,但总希望这些悬疑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让人去发掘。把解释推给人力所不及的范畴跟不战而缴械投降一样,让人颜面无存。然而,问题是,就算我们称出了21克的灵魂重量,又有何用呢?我们还是无法跟这21克谈话,只能让它在另一个维度里安乐,我们一筹莫展

  《死亡回忆》读后感(三):面对灵魂

我一直相信人是有灵魂的,可是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都在否定。
去年看了《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讲到人在半催眠状态下能讲出意识里已经不记得的伤害……
让我更确信灵魂的存在。
后面我在教会经历了圣灵对我的安慰,不知道怎么描述,似乎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委屈和所有的难过全都宣泄出来,我的眼泪就不停的涌出来,心里却十分的真实,放松和坦荡。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越来越体会到圣经可以给人很多智慧,可以给我力量,让我反省,审视自己的不足,有力量去爱别人、包容别人。并且自己充满了喜乐和幸福感
我不知道是否有许多人有和我相同的经历。
只想说我真实的经历了,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神,但是那种安慰像妈妈在轻抚我的头把我放在她温暖光明的怀里,包容我一切的过往,鼓励珍惜过好生命,并且只要我安静下来,都能体会到它会陪着我,不管我再经历什么好事坏事,他都会给我一种平安愉悦的心态,给我力量和智慧去面对。
这本书中提到的事情,我的一个同学江山在手术时也遇到过,他休克了,看着所有人,感觉自己就在天花板上,很清醒。他的这次经历让他变得踏实勤奋,现在在北京做律师。
我觉得在这个纷扰的世界,能认识到自己的灵魂,并且去面对他,真实的面对他,其实也是真实的面对自己,挺重要的。
如果我们都能有力量去真实的面对灵魂,真实的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人和事,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美好明亮……

  《死亡回忆》读后感(四):勇气可嘉,科学需要严谨,我不相信作者

《死亡回忆》(又名life after life)读后感
   也许卖关子可以让你继续把我的读后感读下去,这样的文笔这样的内容怎么就集结成书了,是翻译的太差还是内容让我产生更多的质疑?哎!
   我读这本书是带着质疑的,人濒临死亡之时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无论是什么,我都能接受,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答案,至于答案是什么我都能接受,起码做到真实,诚恳。但是我认为这是本太浮躁的书,证据还不够充分,证明得不严谨,漏斗百出。
   六个部分,我将说一说对每个部分的感想。
   死亡现象。为什么写这本书,很多人不愿意谈论死亡,所以作者就很大胆的,不像普通人一样不去谈论,而是大谈特谈。什么叫人们谈论死亡,自己也会无意识的接触死亡,甚至可以深入点说,死。我们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不去谈论死亡更多的原因是对死者的尊敬,事实上我们身边的人很多人会去讨论死亡,死后怎样。很多地方说死亡是沉睡,遗忘,走了,这是事实。作者把自己的观点阐述,以后的章节去证明:死亡不是意识的湮灭。肉体在物质层面消失了,灵魂,灵体,精神,原质,意识,在死后会以另一种存在形态。其实就是作者在很久以前接触了别人的演讲,接触到很多这样的文学或者传说,所以转变为主动收集这样的例子,我在想,这样的例子,他可以收集千份万份(事实上也只有150个而已),但是相反的例子,应该可以收集更多,所以那不算什么。
   濒死体验。这部分大多数去通过别人口述的材料整理,来总结濒临死亡的时候会怎样,全是通过实例,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例子很不靠谱,通过了大量的渲染,所谓共同点:听见自己的死亡消息,会有噪音,感到自己通过一条狭长灰暗的通道,发现自己脱离于肉体之外,可以全方位的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到自己,会看到自己已经死去的亲人朋友来迎接,温暖爱意充满,醒来后觉得自己的经历难以表述,所以选择沉默。如果这一系列的感受是真的,那么就确实存在着另一个世界,我们所看不到的世界,而且还说了,这个世界时间这个第四维不是必须的,因为濒临死亡的人只是濒临死亡,而不是真正的死去,所以死后接下俩会发生什么 不得而知,我想应该采访一下那种医学上已经宣告死亡但是后来又活过来的人,这样的人是存在的,如果可以得到那样的采访资料也许更有说服力一点,作者在有意识的引导被采访者,而且有意识的筛选可以成为证据的口述。在做一个调查报告的时候,通常都要收集至少上百个,大概的总结规律来得到想要的数据,这是一本书,而且死亡是个很严肃的题材,这本书完全可以引导别人应该用怎样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所以原告更严谨,对于一位中国人来说,看西方人研究死亡更会用一种挑剔的眼光去审视,确实难以接受。况且中国人有信仰的人占百分比是最小的地区之一,灵魂一说就更难以接受了。采访对象太少,宽度广度都不够。
   类似现象。这部份是通过柏拉图和伊曼努尔.斯韦登伯格的著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古至今都是有的,他认为用名人的话就可以变得有说服力有力量的吗?应该是吧,但是那毕竟是封建时期,科学还不够发达,人们对于死亡更是一种敬畏的态度,就像我们当时的封建一样,神的存在有吗?当时的著作还很多描写神的呢,但是神真的存在吗?有待考证。而且感觉作者在凑字数,把两位名人的生平介绍了一通,生怕别人不知一样,这是作者在维基百科里面抄的吧。(不管是不是维基百科里查的,肯定是哪里抄的,很肯定的说,太官方了,太生硬的词汇)而且仅仅两个人,就像代表从古至今的从古?太把读者当傻子
   问与答。很多作者自己想出来别人也许会质疑他的书,所以想到了问题和答案。这些是不是胡编乱造的,你是不是太不注重真实性了,这种濒死体验有多普遍,如果这种濒死体验像你说的那样普遍,为什么大多数人对此并不知道,有没有研究过这种现象的性别差异,你是如何知道那些人没有对你撒谎,信仰问题,种族问题......也确实做了回答,但是回答呢,让人更加怀疑这本书的可靠性。其实自己也说了,收集手段和收集方式有局限性,保证的说这样普遍,因为以前30人演讲时,就有一人有这样的体验,所以保证了,30人当中就有一人死而复生过?人们在主动抵制这个观念?作者不认为这种体验存在性别差异,所以没去研究,直接跳过去了,因为他说这不是重点,如何证明别人没有撒谎呢?因为看到别人很真诚,至少他认为很真诚,实际上,作者也承认了自己的研究不够科学,对象不够广泛,但是能力有限,所以没做到,但那是理由吗?病例记录也没看到,还解释说在朋友,亲属,医生那里确认了。越解释,越不可信
   解释。这本书有很多漏洞,所以给了我们解释,但是这并不能弥补什么。超自然解释,自然科学解释(药物学,生理学,神经学)心理学解释。其实作者是想说每一种解释都有其局限性,所以似乎只有一种解释才是正确的,想说他自己的解释手段和说明方式才是正确的。
   个人感想。我想,连作者自己也意识到了,这是本不严谨的书,他说他在用一种中庸的方式来介绍濒死现象,恰恰是这种中庸的方式,让追求真理追求真相的人不能接受,我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本书会出版,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为何又会在市面上大量流通,无论从什么方面解释都不能解释清楚。
   至于我,死亡对于我来说很有吸引力,死后的世界,死亡时的感官,思想。越来越不惧怕死亡,反而更惧怕死之前不能留下什么。什么拯救世界,为了世界和平而怎么怎么的也不现实,祈祷每天过得有意义一点,祈祷每天多祈祷一点,抱着感恩的心迎接每一天,迎接每一个在你生命中穿梭的人。

  《死亡回忆》读后感(五):只能当猎奇看

从案例采集角度来说,可以肯定作者的努力;从科学方法的角度来说,完全要给差评,而且是很差!而不是一般的差!评价一下来说,给个3分算了。
1、里面的小案例我相信是亲历者的真实体验,但作者的方法非常不科学!号称做了8年,居然都没有做最基本的统计,有多少濒死者有过他所谓的濒死体验,有多少什么都没体验到,这连一个%都没有。
2、这本书从头到底就是想证明死后灵魂世界的存在,但又不敢证明,看着貌似心理学、神经科学、药理学等等的幻觉解释都说了,但都是以偏概全的否定这些学科对濒死体验的解释。
3、书中的所有案例,从我完全业余、粗浅的神经科学、意识问题爱好的角度都可以解释通,还是推荐大家看看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意识论、认知论等科普类的图书吧。当然,我们还是不能简单否认死后的灵魂世界是否存在,但是认识一下自己的大脑的意识过程吧,先把活着的世界看懂再说。至于那种爱,可以先去看看情绪心理学。
4、关于【脱体】请问一下大家:做梦的时候,你能清楚地感觉到梦中的自己到底是第一人称视角还是第三人称视角在参与梦境吗?或者这两种视角都出现过?当年学习速读时,被要求把注意力放到后脑勺上方(体外);学合唱时,被要求要感到气息向上,甚至冲破屋顶;学舞蹈时,被要求感到指尖延伸到无限远方……当我们还能感受到身体的时候,这些其实都不能做到,但你能感受到,可想而知,如果你感受不到身体的时候,这种感觉会变得多强大。
5、关于【快速人生回顾】:你难道从来都没有体验过比平时快上1-2倍的思维速度吗?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爆发出来注意力、思维能力不可想象,案例里有一个卡车失控的的故事,主人公根本没死,只是面临死亡威胁,这反而是对高度注意力下产生快速人生回顾的最好证明。
6、关于【光的引导】:你难道从来没有听到过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虔诚的信仰者应该都听到过的吧?
7、关于【超常的感知力、多维多层视角】:人类大脑有超强的完型等能力,可以把不完整的信息拼接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同样,大脑在特殊情况下不同部分可以独立分别工作,那么在非常情况下,同时,感受到大量不同画面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大家可以去搜裂脑症等大脑病症去了解一下情况。
8、作者居然号称是不是【脑死亡】对本书来说不是个问题!结论是即便自己做了这样的研究,也还是会被人怀疑其有效性和真实性。天!有人怀疑就不需要做了!言下之意就是信不信由你!信我者得永生!这是什么博士?文学博士吗?
9、关于【药物幻觉、神经错乱】和濒死体验的区别:每个大脑的模式都有所区别,同样的药物幻觉、神经错乱在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更何况单一药物产生于全脑、个别神经功能错乱和死亡前大脑复杂的挣扎状态当然有着很大的区别,感受不一样是很正常的。
10、关于案例体验的【真实性】:我相信这些体验都是真实的,但请记住,人类的感知和记忆都不是精确的,不是录像机,你感受到真实的,未必真的那么真实,否则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疯子了。
总之,感受临终的状态,本书是详实的,但没有提供%,也许当你面临死亡的时候,偏偏什么都感受不到,除了痛苦和痛苦的解脱。至于死后的世界,至少本书不能给出任何证明。如果你一定要寻找死后世界的图像,还是去找本宗教书籍吧:相信,就不要找科学理由,任何博士的学识在这个时候都和普通人一样,不要相信什么医科大学发的学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