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10篇

2017-11-27 21: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10篇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是一本由罗振宇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一):行走世间,全是妖怪

在我看来,整本书的前三章都在讲迷茫时代:当代的迷茫,大航海时代的迷茫,互联网时代的迷茫,大英帝国的迷茫,日本的迷茫,美国的迷茫。在各种各样的迷茫中,第四章给了我们答案:于迷茫之中我们该怎样才能活的明白。这就是整本书的内容《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关于那些过去的、历史的、各种噪杂不清的迷茫,我一点都不感兴趣,我只想从书中找到一个做当代明白人的答案。
1.挣钱是世界上最体面的生活方式。
奸商、为富不仁、投机倒把,买的没有卖的精等等,关于商人的好词似乎没有几个,所以我们自小就被灌输着不要跟商人做朋友思想,这就如同现在所谓的“要爱国,要抵制日货”一样的幼稚
金钱本来是世间一种通行货币,如同语言一样用来沟通和交流。它的本性应该是中性的,却不想在历史的潮流中,被文人骚客、被诗人画家、被人民大众、被红卫兵精神和封建老思想给钉在了贬义词上。似乎有钱就是罪恶,要么是有钱就变坏,要么是变坏了才能有钱。
而那种光明正大坦坦荡荡的人就活该一辈子都不能有钱,否则立马被冠以坏人的头衔,一辈子抬不起头。
但金钱是一种双刃剑,可以害人也可以救人,主要是看在用它去做什么。做坏事的永远都是人,而不是钱。
如果一个人本性是坏的,无论他有钱没钱,他都是坏的,只不过他没钱的时候坏的没有底气,没有能力
说起来,钱这个东西,何其的无辜,本是一张纸,却承载了上下几千年的骂名。
罗胖子用富兰克林的一生传记给我们讲明白了一个道理:光明正大的挣钱不可耻。可耻的是四肢健全却如同寄生虫一样的乞丐。这种乞丐包括路边要饭的乞丐和那些啃老族。
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取得正当的财富,赢得他人的尊重,做最具体、最实在的事情,而且勤奋的去做,而不是空谈大道理。这就是老罗认为最有尊严的生活。
2.拖延症是天性,大家以后就不要逆天了。
老罗说人类的拖延症是与生俱来的,是从类人猿就遗留下来的拖延基因,是一种天性,是来自于生命体内在的本能,一种无法抗拒且不能治愈的病。
好吧,我以自己二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深深的体会到了,并也越来越坚信这是种绝症。
“人类有一种底层的心里结构,就是我们更看重当下的价值。你想,作为一个原始人,一个进化中的猿猴,逮着一个东西,怎么可能留到明天再吃?夜长梦多啊。所以,我们对当下的价值评估更高,对未来的价值评估更低,能懒一会就懒一会,把当下这种爽的感觉享受了再说,至于未来,一会再说。每个人都做着自己爱干的事情,自然就不会拖延了。至少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小孩拖延着不去玩,拖延着不去打游戏,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所以,目的和生命本体的更加铁剂,是解决拖延症的根本之道。”
so,我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接受自己了,没有了那种深深的愧疚感,承认自己是个严重拖延症的卢瑟真是一件很让人放松的事情啊。
那么怎么对抗拖延症呢?说起来,这本书就是靠着书中结构性拖延法我才给看完的。
所谓的结构性拖延法,就是把祸水东引。
举个例子:本来这个九月份的计划是要把我的消防工程师专业书给看完的,但是一直在磨磨蹭蹭的拖着,机缘巧合下得到这本书,于是乎,为了拖延我的专业书,我把这本闲书给看完了。虽然我的专业书九月计划给拖延了,但从我的整个人生时间流中,我并没有把时间浪费在扣扣、微信、饭局、泡妞、打个游戏、搞东搞西上面,而是又看完了一本有意思的书,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完成了整个人生的成长过程。我把我的拖延时间用在了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我没有什么愧疚感,反倒有丝丝的成就感和窃喜。
也许在诸多大神眼里,这种方法不过是一种解决表面一时之需的权宜之计,像是在逃避一样。但我感觉用起来倒是挺不错的,有想研究的朋友可以找书来看看。也许会对你的拖延症大有帮助。
3.数学存在的意义
我是以数学35分考入高中的,后来又以45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在我的学习生涯中,跟数学从不同戴天之仇到老死不相来往,从夺妻杀子之恨到井水不犯河水。似乎从高二开始,我的数学试卷上就只有ABCD这四个数字的出现。
我也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数学,直到看完这本书,听着老罗把费马大定理从开始到结束,浩浩荡荡洋洋洒洒贯穿古今中外几百年历史徐徐道来,如同一曲波澜壮阔的史诗,感叹有那么多智力超群的天才们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在了数学上。我才知道数学它光芒万丈魅力和如同历史使命感所存在的意义。
“人类知识领域、智力领域的任何丰碑,从来都不是用强烈的目的性建造出来的,它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由兴趣堆积出来的。兴趣不仅促成了最后的成功,而且点亮了其中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如果你有一个伟大目标,你有一个强烈的目的,但如果没有兴趣,你将一事无成。”
4.做个明明白白的牛X人
书中引用爱默生的一句话:一个人在集体中,就容易按别人的想法思考;在孤独的时候,就容易按自己的想法思考。而真正的牛人,就是在集体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考的人。
老罗在做这个牛人的道路上一直前进着,按照自己所认定的那种虽然是虚妄的、不靠谱的因果关系来思考。自由,且坚强的不为改变的成长。
作为一个一直想要做自己的我,一直都渴望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活出自己,活的明白,做一个真实快乐的自己,把自己的人生过舒服了,才是我对这个生命莫大的不辜负。
凡尘之中,必有很多噪杂的声音,他们渗入我们的耳朵,夺取我们的心智,占领我们的灵魂,侵吞我们的整个人生。我们要与之奋战,并通过真正的战斗才能得到属于自我的自由。
于此,我要像一名斗士一样,即使十面埋伏,也要吹起自己的号角。比如: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并很欣赏老罗面对生活和世界的态度。但是我并不赞同他在书中对中医和因果关系的观点。我会发出不一样的,否定的,却是属于自己的声音。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和思想觉悟都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而能够自由的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并坚定的贯彻在自己的整个人生中,则需要很大的毅力和长远的修行。
愿你我,无论身在人海还是孤独之中,都保持住自己思考世界的能力。
行走世间,全是妖怪。
在这个雾霾弥散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静心下来,打开一本书,打开另一个世界,看过去、现在、未来,看古今中外变迁,遥望一下天边,静观一下内在,做个简单快乐的明白人。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二):活在趋势中的人

在读这本书前,我正巧在看《The Wisdom of Insecurity》,那本书讲我们身处的世界是随时变化的,因此要在不确定求稳定、在不安中寻找安全感就如同把风关在盒子里,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那是不是说我们无法得到内心的安定了呢?也并不是如此,作者提到了一种反向效应,你必须先认可这种瞬息万变。在看完《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以后,我对此有了一种更明晰的理解,罗振宇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我们身处于一个无序的、不确定的时代中,要用不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这个意思和反向效应其实是异曲同工,就是我们要顺势而为,这当中才有我们要找的机会。
比如说我们在这个技术爆炸的时代如何实现个人崛起呢?罗振宇教我们要做活在趋势中的人。如果说工业化时代让人成为产业链上的一个细碎的零件,压抑个性,那么互联网时代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兴趣和素质。在传统商业中异军突起的个人力量靠的不是与大企业拼体量拼规模,我们需要的是单点优势,单点是什么?是你的兴趣融入到时代趋势中,顾爷开始在微博上创作“小顾聊绘画”,这是他的兴趣和专长,在这一个广大的平台上,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最后开始写书赚钱了。这说明什么?当你愈发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之上,机会就会应运而生,这是互联网带来的优势。但是许多人说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或是能坚持下来的热情时怎么办?去体验这个世界,尝试你没有试过的东西,也许你真正的兴趣就能被激发出来。
不安全感来自于你对目前庸庸碌碌的担忧,你脚踩浮萍之地,当然觉得一切都充满了变数,但是兴趣就是让你找到努力的方向,并跟着时代的脚步一起前行。兴趣是我们自己可以努力去挖掘的,但如何抓住时代发展的脉络并不那么容易。罗振宇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比如在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你要寻求的是未来难以被替代掉的工作,也就是注重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工作。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在于我们对世界因果关系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会掉入这样的思维陷阱,把明明不相关的两样事物联系起来,这对我们来说其实是种本能的行为,因为对于有因果联系的事物,我们更容易理解。一个明白人需要认清这种虚假的因果关系,并按照自己能认同的法则作出决策,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
顺势而为需要视野思路的开拓,但这不仅仅指顺着时代的大势,也泛指所有的状态,它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作为一个拖延症患者,我也是看了不少“治愈”拖延的书和文章,但收效甚微,看了作者对此的思考,觉得很有感悟。我们不要总是想着摆脱这个恶习,这就好像告诉一个紧张的人不要紧张,并不会有任何作用,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拖延。比如你现在不想做这件事,那你就做做以前拖延下来的任务,这样最后虽然第一件事没做,你也做了有价值的事,不至于浪费时间又心怀愧疚。这种心态很重要,你首先要认可自己,才能有所改进,盲目的纠正只能带来无益的挫败心理
这是一个迷茫的、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但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因果链,迷茫也并不叫人害怕。最后用作者提出的人生四大目标来自勉,始终对这个世界保有旺盛的好奇心,多赚钱过体面的生活,营造有趣的社交空间,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实在的事。
(http://xhrb.jschina.com.cn/mp2/html/2015-11/03/content_1330658.htm)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三):《罗辑思维》与罗胖的成坏住空。

-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是罗振宇在形容很多事情的时候,常用的一句口头禅。世事无常,兴衰不定,都在这几个字里了。那好事者就问了,《罗辑思维》会不会也这样呢,对这个问题罗胖有他自己的看法。
 
- 罗和他的《罗辑思维》团队,从2012年开始,活到了现在,虽然也遭遇过质疑,也受过攻击,但说它越来越好也不为过。所以有很多人就问,万一罗胖你哪天出车祸死了,或者你哪天厌倦了不想干了,这个商业模式不就垮了吗?
- 罗胖给的答案有两条,第一条是垮就垮了,第二条就算它长久生存下去,它还是会死,重点是它会回到一个大生态系统里。在罗胖的理念里,首先要接受生死。生死太正常了,你不要去控制它,你要接受它,顺应它,所以不要觉得死了就是不好,这是生态系统,结束以后是新的开始。没必要为了追求长久而长久。
 
- 这个结论新鲜么?不新鲜。罗胖的“生死观”其实就是佛教的生死观。这个观念它接受生命的脆弱性(在罗胖这里就是企业或者组织的生命),先肯定生老病死的规律,然后就是接受瞬息万变的无常。马云把这个叫做“拥抱变化”。
- 无论是罗振宇的“不执著”,还是马云的“拥抱变化”,这都是最适合新世界的开放心态,因为只有开放心态,才可能把握新的机会。
 
-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通信和传播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于是与信息有关系的一切都与过去截然不同了,比如社会形态,企业形态,生活方式等等。信息大爆炸带来的好处不言自明,但是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即人类没时间和没能力快速处理这些过剩的信息。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 罗胖新书《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里有一节叫做《 小公司的成长之路》,里面引用了凯文·凯利讲过的一句话:什么是机会?只有能够生出新机会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罗胖在里面举例子说,很多人发现电子邮箱好,可以免费做广告,于是电子邮箱就产生了新机会。广告多了变成了垃圾邮件,有的公司就会琢磨,我可以开发反垃圾邮件软件啊。于是,垃圾邮件上面又出现了新机会。
- 上面我们说到,信息爆炸带来很多便捷。你现在想知道什么,鼠标一点什么都可以搜到,但是同时你也会检索到很多垃圾信息。现在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信息。信息过剩就是一个负面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过滤器。于是新的机会来了。
- 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需要高质量的知识和资讯。于是你可以看到检索技术发展起来了,数据挖掘也如火如荼。而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层面,各种小众需求则会催生很多有生命力的团体出来,《罗辑思维》恰恰就是这样的组织。因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人们也需要一个组织或者团队来帮助他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筛选信息,更新知识库。
- 换句话说,不是罗振宇也会有其他人出来做这件事。这是新的社会形态决定的,有这个需求就会出现这样的组织或者人物。这时候首先拥抱变化的人就变成一个中心,于是这群人就因他而走到了一起,建立起了社群。社群之间有交流和沟通,有归属感,有好奇心,他们自发贡献智慧和精力,资源迅速集中起来,影响就呈现指数级增长了。现在《罗辑思维》很多新举动,都是现象级的。
- 那为何是罗胖,而不是其他人呢?这里面除了他的坚持和职业素养之外,最最重要的其实是他拥有企业家精神。这一点在他的新书《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的《商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儿》这一节有作证。
- 罗胖说,通过研究富兰克林,他归纳商人有这几个特点:第一,对自己严格,勤奋;第二,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心;第三,不认死理,只认利益。而这几个点,他几乎都有。
- 比如,罗辑思维公众号,每日60s语音几乎从未间断,这一点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他录节目每期不到一小时的节目都要花8--10小时才能录制完成,出现bug就重新录,以工匠精神打磨自己的产品,用他的话来说这叫死磕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勤奋。
- 其次,罗胖一直以来都在拥抱变化和机会。他的社群实验,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全新的探索。包括他的新书《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本身都是在研究未来,为什么叫迷茫时代,因为面对未来我们无所适从,罗胖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厘清一些东西,他把这一切积极与人分享。
- 第三,不认死理认利益,这一点其实也非常符合。罗胖对自己爱钱这一点是直言不讳,他说挣钱是世界上最体面的生活方式。他本身反对中医,但是他也说了,他生病的时候,也不会拒绝中医药,因为只要有用就行。这种实用主义,利益至上的富兰克林式的处世态度,其实也正是罗胖所坚持的。
- 这些品质,这种开放的态度,协作和分享冲动,还有一个词可以概括,这就是互联网精神。
- 一个拥有互联网精神的人,又深谙U盘化生存之道,所以,很容易在这个超大的互联网世界基础上的社会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生态系统总是在变化之中,事物的成坏住空也许更剧烈,这些罗胖看得清,但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与其担忧罗胖和《罗辑思维》会不会“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不如利用这些机会去学习,学会独立思考,以开放的姿态应对变化,练习做一个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四):自己总结的

1、从模式化到个性的的大趋势。
工业社会形成了统一标准的生产方式,这一方式的优点是生产效率高。缺点是,把所有人区分成几个大标准,每个人要适应其中,岗位和组织系统。
因为他把人的需求也标准化。
互联网关键是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信息传递的改变是革命性的。
他改变了至少人类做决策的方式。
最基础的:是改变了沟通成本,所以淘宝这一类的销售平台,无非就是让原本经销渠道的资金,转移到了网络渠道。大体来说就是改变了受众群体。
这是人与物。
人与人的沟通,更容易找到细分的群体,找到自己最关心的话题,改变了社会群组。而目前这一效应还只体现在娱乐方面。如视频网站。
人与生产的沟通才是最根本的,当所有的生产也是个性化的时候,而不是某几个工程师,设计师,在那里迸发自己的灵感,然后刚好迎合了大部分的观念(这种传统的只满足大部分)。
从本性来说,人都愿意表达自己,别人来认可、尊重自己。工业化的社会,要求的是占领某一个流程,成为某一个岗位,也是让自己的一部分个性特点适应大部分所需要的。所以个性表达,在这里是困难的。
所有人会不遗余力的追求自己的自在,所有人的效应集合,就是趋势。
未来,所有机械化的工作内容(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习,一旦学习,一辈子反复重复的,比如流水线的工人是最明显,现在逐步淘汰的,都是慢慢可以用机器代替的工作),都将逐渐减少工作岗位。艺术性的工作(主要是人与人情感互动一类的)他非常复杂,需要感情投入的,才是无法替代的。
建议:每个人发挥自己的天赋,积累,并形成资源,用来和别人平等的(有尊严的)交换。生存。
2、控制,对抗不可预测。
所以没有人愿意被控制。花费能量,将一群人维持一种工作状态,模式,体系,都会收到反作用力。控制本身就会遇到反控制的力量。
控制是为了对抗不可预测。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变化是永恒的。
越是想拖住变化,遭受的惩罚也就越大。(固执不浅的,都将毁灭、国家、企业、民族)
不确定是永恒的,因为每一个新生命就是在变。
但人厌恶不确定性,所以焦虑常在。
人希望确定,所以想出各种制度来确保确定性,然后这个制度在某一天失效。
对待不确定和焦虑的能力,就是未来不迎,过往不纠,只判当下利弊
3、不确定导致的拖延和因果
目的不清晰,所以拖延。
结果是否能达到不清晰,所以也拖延。
因为所有创造性的东西都是不确定的,有困难的,人厌恶不确定,所以拖延。
任何事物,人需要模式来分析,以简化思维,不让大脑一直做复杂的事情,所以人们对任何东西都要分析因果,与其说的探究世界,不如说,未知的不确定的事情,让人恐惧,所以人类要找各种方法让他看起来是可控的,所以要找因果。
但很多因果关系,并不一定科学。比如最常见的,将结果导致的现象归结于原因。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五):今夜,我不关心成功,我只谈兴趣

        刚看过《奇葩说》,蔡康永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他说,我们在听所谓的导师讲的话时,都是在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来支撑自己的决定。
        每次听他说话,都有被启发到。
        想写这本书书评的时候,其实我已经把大部分内容给忘记了。
        书中干货很多,我能记得的,大概就是我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其中一章中提到:放弃追求效率,转而追求趣味。也就是笔记中的“在不想要的事情上失败,还不如在热爱的事情上冒险”。
        从书中可以看出,罗振宇是一个很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人,其中关于互联网时代,个人崛起的优势,让人看得热血澎湃。
        是啊,自媒体爆发,不断吸引传统媒体人出走,公众号兴盛,个个经营得如火如荼。
        微创业时代真的来临了。
        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从中获取财富,这样的日子再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这么近,近到就发生在我周围很多人身上。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兴趣至上的人(不过有点矛盾的是,我现在的工作和我的兴趣不是完全地契合)。我也是一个爱好学习的人(这样夸自己确实不太好)。
        求知欲很强,感兴趣的领域都想去学一学,后来感觉有点累,然后,兴趣不断缩减,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得不选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爱好,并一直坚持着。
        天知道,当年自己因为想去旅游就准备考导游证,想认清自己内心就想考心理咨询师,想剪辑一段视频,就下载素材,把会声会影学得门清门清的。
        记得大学听一个选修课,一位心理学教授说过,大学四年,未来十年,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到自己最热爱的领域。
        到现在,我唯一保留下来的爱好,就是阅读和写作。
        忘了从哪里看到一句话,即使这一生都写不出大师级的作品,但还是不会放弃写自己的东西。
        我不是一下子体会到自己的爱好的,而是花了几年时间,在个人时间越来越少的抉择中,用脚投票,渐渐接受自己可以抛弃任何喜欢,心甘情愿守着这一个爱好。
        有一天走在路上,忽然就想到一句话:我好像是在明白自己真正的热爱之后,才开始对人生做减法。
        我说的热爱,不是兴趣那么简单,而是在兴趣之上,想要好好经营一生的爱好。
        无可救药的热爱。
        这有点像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
        但是目前,写作除了是我的热爱,不能让我养活自己,而我又不愿抛弃这个爱好,找工作也好,业余生活也好,我都会为这个爱好培养一个适宜生长的土壤。
        所以,本来没有任何野心的人,也就变得更没有野心了。
        这本书中提到一个专有名词,叫“幂律”。就是人人都在追求效率之后自然形成的一种结果。我读了书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把这句话理解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总有人会被这个趋势淹没。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会迎来财富的海量增长,不会面临冻饿而死的危险,但是人生变得灰败的悲剧,对某些人来讲、对某些无法选择新的机会的人来讲,也许真的是无法避免的。”
        我感觉自己就是书中提到的某些人,是所有芸芸众生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被趋势淹没,人生变得灰败,可是,怎么办呢?不排除有的人(比如我),就是没什么大志向。
        有了爱好,会大大降低一个人的野心。
        那么,作为小人物,该怎么对抗幂律?书中给了明确的答案:放弃追求效率,转而追求趣味。
        这句话真对我胃口。
        而且我一直都相信,兴趣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带来财富,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在对待热爱的兴趣,人的精力总是那么源源不绝,就像与幸福的终点有了直线,中途所有路障都不能阻碍,我走向那个幸福的发光点。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个人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这本书最想表达的一句话,也是最打动我的那句话!
        题外话:
        拖延症一直是挺受关注的,关于怎么治拖延症,也见过不少文章,但是,罗胖这本书中对拖延症的讲解和给出的治愈方法,也是史无前例的。
        我试了试,感觉还不错哦!
        再也不担心自己有拖延症了!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六):明白真的不容易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千万不能再读脱口秀主持人的书。作为一个想像力极其丰富的人,读这本书的整个过程,我都在脑补罗胖在念当下这段文字的形态、声音……完全停不下来!!!脑补得太开心了,还会笑出来。。。然后,书里具体讲了啥,早就忘记了。。。能想起来的就是伟大的富兰克林、商人赛勒斯•菲尔德的疯狂的投资以及罗胖子推荐的各种好玩的书。
其次,非常郁闷的是,罗胖子为什么要把我最喜欢的《21商业评论》的主编吴伯凡同学说得像一个已经作古的人一样?and他和梁冬组织的《冬吴相对论》是我最喜欢的脱口秀节目之一。罗胖子在书里提及这档节目和主持人的口气和白百合撕逼王洛丹一样一样的,太有损形象了,建议出第二版的时候,改改。
在豆瓣评论里,看到有同学说这本书是罗胖在《罗辑思维》里的演讲文字版,我已经很久不听这档节目了,真假也就不能得知。如果是真的,那真的与本书的主题挺违和的。
在书中,罗胖认为这是一个迷茫时代,信息爆炸、机会很多……似乎是的。就个人而言,迷茫是肯定的。尤其是突然发现90后已经飞速地创业、开店的时候,觉得自己这奔三的年纪非常尴尬,无论是顺从长辈走上生娃朝九晚午上班养娃的大流,还是极速向前、努力尝试各种可能,都似乎差那么一点理所当然的可能性。
从个人修行来说,努力活得明白是一生的修行,无论当下如何、时代变化,守住本心,有自己的方向、计划,一步一步稳步前行是需要一生为之努力的课题。或许中间的过程会走弯路,会偶尔停滞,会犹豫,会快疑,会否定自己……但是,回望的时候,大的方向没有变过,向前看的时候,知道终点在哪里。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将活得明白、笃定做为一生的修行,那么推荐你听听罗胖子怎么说。不一定能拨云见日,对当下人生百态多一些了解还是可以的。至少,接下来该怎么做,能得到一些启发吧。。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七):读书笔记|今天我们该怎么活?

罗胖,罗振宇,创立了罗辑思维这个平台。跟吴晓波是同学。这里是《迷茫时代的明白人》第四章【今天我们该怎么活】~~
misshu/ 这本书我看的是电子书,基本是在地铁上看完的,这个过程断断续续,也不能像纸质版那样随手翻开做标记。读的时候也并没有大喜大落,罗胖的叙述是比较平和的,他跟您讲一个故事,告诉你一个信息和他的观点,仅此而已。
这个笔记就从结尾的部分开始倒转,让自己重读一遍。也愿您有所收获。
如何活得明白?
存活在这个趋势里,把不是趋势的东西去掉。
警惕三个老鼠洞:1.经验 2.权威 3.道德说辞。
警惕相似性和接触性的思维误区。
我们一定要跳出别人给我们设计好的因果论的框框去想问题。
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清醒的思考,明智的行动。
《人人都爱经济学》
经济学表达的2个重要的观点:
一 在多种可能性的对比中来思考事物,
二 它永远不看过去,而是看未来。
经济学从来不承认有固定的客观的标准的成本。你一定是要放弃一些东西,才能获得这个东西。我们为了得到某一样东西而付出的时间或金钱,这个叫会计成本,经济学说的是你为了得到这个东西而放弃了的东西才是成本,叫机会成本。
费马大定理
费马大定理是什么?
就是一个叫费马的法国数学家研究了很多很牛逼的课题,然后有一天提出了一个观点,当整数n > 2时,关于x, y, z的方程 x^n + y^n = z^n 没有正整数解。
这个猜想最初出现在费马的《页边笔记》中,并且有意思的是,这个费马在笔记中说——我已经证明了这个猜想,只是这个地方太窄写不下=。=
费马大定理”这道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历经360年争论不休,最终由普林斯顿大学安德鲁·怀尔斯教授 统一并完整地完成严密证明,其论文发表在1995年5月的《数学年刊》上。
罗胖说,之所以敢在这里谈数学领域这个大的话题,是因为好奇心和不服老。
人类知识领域的任何丰碑,从来都不是用强烈的目的建造,每一砖每一瓦都是由兴趣堆积出来的。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兴趣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由意志去追逐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把生命打开,去接受那些全新的事物。
拖延症是无法治愈的。
人人都有拖延症。罗胖的观点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拖延症这个事,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生存的环境的,而且是没有办法治愈的。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去找一堆有价值的事情,让它们之间相互拖延。如此,把拖延变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罗胖给了三个建议——
①把创造性的劳动变成机械性的劳动~
写东西写不出来?那我就先去看会书或抄抄笔记。看书看不下去,那我就朗诵。朗诵也不行了,那就干脆穿上鞋子,去跑一会步吧。
② 让种子先飞一会儿~
当你想做一件事但你不愿意做,也必须先把这个事了解清楚,装进你脑袋里,你暂时不去管它没关系,因为说不定哪一天这颗种子会自己发芽~~
③把自己放在群体压力之中~
就是说当你一个人无法专注这件事的时候,你可以去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讨论,让自己处在一个群体环境中,这样拖延症会消解很多。
我想起秦华老师说的,我也会拖延,我的做法是去寻找外界的压力来迫使自己完成任务。编辑来催稿,这也是一个压力,我非常感谢他们来催我鞭策我。
第一个美国人《富兰克林传》
罗胖花了长篇幅介绍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故事,富兰克林为什么受到美国人的崇拜并将他的头像印在100美元大钞上面?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他是个科学家,作家,而最主要的角色呢,他就是一个商人。很多事情似乎无法解决,但是富兰克林用他独特的商人的思考模式帮美国拉来了法国援助,为独立战争打赢了胜仗。
富兰克林有几个光明的特质——
①对自己要求极端严格,自己也非常勤勉。有意思的是富兰克林有一个以一周为单位记录自己言行的“功过格”,每天苛求自己,以求得道德上的一点点进步~
②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心。他发明的东西基本上是为实用为做生意而造,比如摇摇椅,老花/近视两用眼镜,导尿管,节能炉,还有泳镜和脚蹼,哈哈哈,纯粹是因为好玩和赚钱~~
③ 没有终极目标,只忙着算账,只认利益。连婚姻他也要拿出来计算一番。他只管这件事对不对,往前该怎么走。
罗胖说:富兰克林之所以拥有这样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不伟大,他是每一个普通的美国人都可以效仿的榜样。富兰克林一辈子就信一样东西:信自己,信自己的奋斗。你因挣钱而伟大。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年代。所有危险都有不可预测性。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八):个人崛起时代

     最近琐事缠身,看书的效率也大打折扣了。不过多少还是有点原因是罗胖的逻辑思维较为缜密,环环相扣,所以阅读时候还是认真思考了一番,速度自然也下降了不少。
  
    逻辑思维系列书籍的出书方式现在算是符合成本效益的,它将罗胖自媒体平台上视频内容转化为文字,供喜欢文字的读者阅读,进一步巩固了自媒体的品牌价值。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个体面临着许多崛起的机会,个人对群体组织的巨大冲击在未来的时间里,仍然不会止息,甚至会越演越烈,毕竟对于个体创业失败的成本来说是小的,而对组织不创新所带来的客户流失、盈利下滑的成本是巨大的。在这个资讯、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做一个明白人,甄别因果之间的关系,保持一份客观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书分四章,首先揭示了个人崛起的力量,分析了个人崛起的几点优势,并鼓励年轻人创业去。接着介绍了互联网进化论,作出互联网终极目标——未来脑世界的终极预测。最后鼓励读者在这个迷茫的时代下,我们应该怎么活。有励志、有理性分析、有实例佐证,涉及数学、人文、历史、经济等各个领域,值得五星推荐。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九):被碎片化了的读书人 ——评《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文/飞熊
拿到这本《逻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时,我下意识地想起高晓松和那个被坊间称为“老梁”的东北人。这三个人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靠嘴吃饭,然后把嘴巴说出来的道理写成书。
嘴巴说出来的道理,和用脑袋研究出来的理论,大不相同——我们用“口若悬河”形容嘴,用“思维缜密”形容大脑。所谓脱口秀,其实也正是“口若悬河”在现实生活中最极致的表现。而所谓“秀”(show),其实是富于娱乐精神的。用一句话话,形容这三个人——“娱乐价值大于现实意义”。不过,逻辑思维的老罗,更讨读书人的喜欢,不仅因为他是个卖书的。
老罗用迷茫时代来形容互联网,确实打动了很多困惑的心。但自诩是个明白人,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渴望成为明白人的无奈——是愿景,而非实情。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摧枯拉朽的改变,在享受互联网时代的方便便捷的同时,我们这些因循守旧、谨小慎微的“老一辈人”有着太多的痛楚和担忧。在推销《不可思议的时代》时,老罗叙述了这本书的两个主要观点:
1.所有危险都有不可预测性
2.这个世界是不可控制的
围绕着这两个观点,罗胖子开始了口若悬河的口技表演。读他的文字,就像他常说的“有种、有趣、有料”——而这种“三有”文化,恰好是“高公子”和“梁师傅”和这个来自南方的读书人最大的不同。
但真的有理吗?最近,鄙人正在看另一本书《语言的魔力》,这是一本讲述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框架性书籍。NLP,是通过语言互动改变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学工具,在这其中有一些词汇,比如“换框”、“归类”.......其实,说直白一点,就是“狡辩”——利用相关性,代替因果关系等其他逻辑关系。我不否认,NLP在心理学领域的意义,我只是想说,脱口秀艺人也一直使用语言伎俩去影响受众的理智和判断。其实,无所谓好坏对错,关键是个人的关注点是什么?
如果老罗不是在最后一个小节“怎么当个明白人”中,提到因果关系相关的内容,或许这本书真能叫迷茫时代的迷茫人相信老罗就是那座“灯塔”。不过,当他提到所谓“相关性巫术”的时候,我真感觉有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他的脸上。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在使用“相关性巫术”来影响视听呢?不过,从娱乐的角度讲,老罗还是“有趣”的。
“个人时代的崛起”,这口号真的很有感染力。对于那些想在互联网时代创业的年轻人,很有“鸡汤”的作用。当他剖析日本经济衰落的原因时,我差点相信了——不过,他用的料太“大”,火候又太猛,不够细,在感觉酣畅淋漓,大呼过瘾之后,总觉得有太多的东西“落不了地”。太多的飘在空中的内容,很绚丽——很多,很碎——其实,这也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的形式——老罗,这个明白人,却还是没走出“碎片化”的局,或许他也只是迎合了他的受众,给我们这些互联网时代的读书人,更多的娱乐而已。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十):脑洞大开的一本书

知道罗胖,应该从那次听跨年演讲开始。当时就觉得能够搞一次跨年演讲的一定不是简单人,结果听了演讲之后更是佩服。这简直就是一次脑洞大开、思维碰撞的演讲。而这本《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也是这样一本让人脑洞大开的书。 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如果穷人的生活在改善,富人改善的更快,这并不是一个坏的结果。因为在摆脱了匮乏经济的前提下,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没有想象中的大。这就是父母的时代和我们时代的两种对比,父母的时代富人会有个一两万的大哥大,而穷人连大哥大是啥样都不知道。我们的时代,每人都会有个手机,可能价格不一样,但是都会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所以作者说,社会并不会因为表面上的贫富差距而变得不稳定,关键是财富的总量是不是在增加。这也许就是这个时代所馈赠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也许一辈子也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富人,但是我们也同样可以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我们也会在我们所在的这个层次上享受到快乐。 作者在“互联网进化论”这一章中提到互联网将造成大规模失业。互联网是母媒体,原来的媒体都需要在上面重新运行,所以这将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我们想要改变失业的状况,必须放弃追求地位,转而追求联系;放弃追求效率,转而追求趣味。我们之前所在的那个基础已经改变,如果想要适应这个社会,就必须利用互联网做出调整,而不是抱着旧有的模式墨守陈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