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7 22:49: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经典读后感10篇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是一本由[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作,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4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一):两性行为藏科学


如果,我们既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人类学家,甚至,连社会学家和作家也挂不上号时,我们还有必要去看《梦的解析》和《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这本书,去聆听弗洛伊德老先生非常专业的学术见解吗?
臣给出的参考答案是:仍旧有必要。
为什么我们一般平民百姓,也有了解《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性启蒙教材的必要?关注精神发育?
其实,现实理由可以有很多。
 譬如说,你是家长的话,你的孩子,肯定不是男孩便是女孩。那么,了解一下孩子自幼儿起的生理特征,在孩子的每个生长阶段,孩子的每个成长关节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尽量科学地因材施教,当一个合格的家长,难道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么。
或者,你是一位教师、医生、律师、法官、司机、厨师、商店经营者、服装设计师什么的。为了搞好本职工作,为了挣钱有效益,计较投入与产出,顺便了解一下男人女人的生长细节,那也有助于你的事业有利于你的经营。
其实,不要等到孩子因对性的误解而出现状况,不要等到男孩女孩早恋了再去慌忙救火,不要等到孩子因缺乏科学知识引导误入歧途了,再去后悔。反思为啥对性学了解太少,为啥当该学习性教育时耽误了功课。
 让性回归常识,让性教育自然而然纳入一个自然人的生命成长过程,让社会上每个人都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尊重自己及他人的宝贵生命,让每一个人都自然而然承担起公民的责任义务享受幸福尊严人生的乐章。
我们,应当认认真真严肃诚恳地,讨论性教育。帮助对性感到迷茫和无助的人们。
这本书,可以说是这方面值得一读的教材。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指导我们如何学做一个精神上健全的人,如何养成一种具备现代文明修养习惯。如何培养并维护一种健康向上的良好亲密人际关系。努力建设好完善的自身人格。当然,也有益于人的自我成长与健康探索。
以笔者看,本书最大的看点,当是可以切实帮助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孩子,在消除对性的陌生感之后,有利于很快找到不断成长中的自己,也就是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
另外,书中的很多有意思话题,如,性本能和性道德啊,生活焦虑带来的性压抑啊,选择配偶的功能和标准啊,对处女处男的解读啊,快感和情爱的产生及展现啊,幼儿性欲表现的特征啊等等,专家有专家的研究推论判断。有些观点,未必就是板上钉钉,我们没必要过于认真把它绝对化、机械化。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试着想和弗洛伊德讨论讨论,桃园三结义,程婴救孤,亲人之间捐肝捐肾,梁山泊与祝英台,花木兰从军等等话题,怕是老先生也要挠头专业不对口问题。
至于担心看了《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后,让有些社会丑恶现象,譬如有些戴道貌岸然之面具,行男盗女娼之事,有些流氓成性奸淫掠 杀,有些淫秽放荡不自重害人害已等等,会不会泛滥,恐怕没那么可怕吧。
相信社会丑恶现象毕竟不是社会正能量,与读不读弗洛伊德,应该关联不大吧。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二):《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书笔记

      食色性也是我最喜欢一句话,所以在了解自己喜欢吃什么的基础上也要了解一下身体
      中国的性教育这块真的蛮薄弱的,电视上充斥着各种人流广告,却没有一门课是教我们客观科学的了解身体的欲望的,在性教育这方面我还真是从各种情色片get到的……不过依然在里面找不到科学的解释~奔着将来万一结婚生子,在对待孩子性教育方面决定看一下这本书,顺道做一下笔记~
———————————————————————————————————————————
《第一篇——性学三论》
幼儿性欲
       性行为在幼儿身上是不存在的,这一错误的认知是非常严重的!现在各种犯罪归因总喜欢引到罪犯的幼年时期,这样看来其实与人类性怪癖的产生也是来源于幼儿时期的思想差不多,尤其可见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对于幼儿的性早熟在长期以来都会被看做是意外或者是劣根性,通常会被冠以道德的谴责或者以忽略来解决。包括很多书中也是完全忽略儿童“性发展”。
       不过在弗大爷看来这种幼儿期的性的遗忘虽然是我们曾经以为遗忘的东西却在我们精神的世界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痕迹。如性伴侣的选择或者是性行为的方式等等。
       一般来说,幼儿的性生活在其三四岁就可以被观察出来。吮吸手指就是他们性活动的一种,吮吸手指这种行为慢慢会衍化到快感区的寻找甚至于很多小孩的手淫也是由此过渡形成(困惑1:现在很多父母会禁止小孩吮吸手指,这样子的行为会给小孩的性发展带来的后果是什么)。肛门区的活动:儿童可以通过控制排便来获得肛门区的快感,如果一个孩子拒绝在父母或者保姆面前排便而喜欢自己独享排便的快感,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会形成古怪的性格和变成神经质的前兆,在此,可能在幼儿期观察他们的排便会比较有利于对孩子性格发展的把控。
       在“诱因”的作用下,非常容易造成幼儿多种性变态现象的发生,进而导致他们的性活动变成变态行为,所以应该重视生活中的诱因。如裸露癖,偷窥,虐待小动物等。
       坚决禁止鞭打与体罚孩子的臀部,这容易引起他们的原欲从而走向歧途!正确引导儿童的“阉割情结”和“阳具羡慕情节”。
青春
       在青春期开始,男性与女性之间开始有了明显的区分。两件事非常关键:一是一切性兴奋的其他来源都开始服从于首要的生殖区;二是开始踏上寻找性对象的征程。从幼儿期的自体内部的性兴奋与满足过渡到排出性产物。
       在选择性对象方面,幼儿对父母或者招股者的依恋决定着其最后的选择倾向,他们会选择和父母、照顾者相似的人。在青春期的中间阶段,肉体和精神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水平也不一致,直到有一天,强烈的情欲行动震撼了生殖系统,情欲功能的身心发展两方面才真正的合为一体,走向正轨。
       男性的性发展因为前后的一致性相对平稳,而女性则出现了退化形式,她们必须经过青春期的潜抑作用,扔掉婴儿期的男性性特征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女人(潜抑作用在女孩身上变现为强化的性压抑,在男孩身上表现为原欲的进一步加强)。
       从八岁到青春期的童年后半段生殖区的表现已经和成人差不多了,如果能在儿童期就认识到生殖区的重要性,就能避免因为前期快感而造成的性机制功能失败。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会导致他们的性早熟,这些孩子得到了太多宠爱与关注,即使长大也需要足够的爱来陪伴,小孩对父母的爱永不满足也很可能会使他们今后患上神经症,同时溺爱长大的孩子也容易变得胆小
       关于性颠倒的提前防范:孩童在青春期非常容易和同性成为情感的伴侣,唯有来自于异性特征的相互吸引,才能抵制性对象颠倒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关于“早恋”这个词其实并不是一个好词,从父母的角度来猜测,可能对于早恋与同性恋他们所能的更可能是早恋。从个人角度来看,爱情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它不受年龄与情景的控制,所以说相对于禁止他们彼此间的喜欢与爱恋我更倾向于给未来的孩子培养正确的性观念,会建议他/她不要过早的尝试,不过不过是自己考虑好今后不会后悔的话,就在安全的措施下进行。
       性变态:分为有机体遗传与后天影响。遗传这种因素个人认为不容易改变,所以关注点应多往后天侧重。譬如性发展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后天因素:潜抑作用,升华作用(是病态倾向发展的第二种影响),性欲的释放。
———————————————————————————————————————————
《第二篇——关于儿童的性学理论》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三):由神经症症状所推导出来的性成分,只不过是正常性行为的偶然出现

由神经症症状所推导出来的性成分,只不过是正常性行为的偶然出现,
一些反对我观点的人提出这样的见解。可是,精神分析学的经验使我坚信,我是不会接受这种批评的,因为,通过精神分析表明,这些症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只是来自或者完全地来自那些所谓的正常的性行为。它代表的是那些更广泛意识上的性变态行动——能够直接表现在意识的幻想里或表现在行动中,所以,这些症状可以说某些是变态性欲的代价,换种说法即所谓神经症是性变态的负面或被动性表现(性变态者意识当中的清晰幻想“在优势条件下可能会直接变成行动”、妄想症患者由于妄想而产生的恐惧“来源于本身而投射到别人身上的敌对感”、歇斯底里症患者潜意识幻想“这是精神分析法通过其症状发现的”,三者在细节上如出一辙)。所以,在神经症患者的性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研究过的所有性变异现象包括正常范围内的变异和病态性生活的表现。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四):人,以性为本

看这本书正值自己疯狂迷恋心理学的时期,作为心理学导师级别的大师作品,我也是后来听了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公开课之后,才逐渐发现大师在心理学领域所受的争议,正如这本书一样。该书大部分的文字在中国现在的社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是绝对非常难以拿出手的。我还记得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某大型国企参加入职培训(当然叛逆如我很快就毅然决然离开了这个所谓的中国顶天柱)。虽然培训时期大部分人都在认真听课,但坐在公开场合看这本书的我还是觉得坐立难安。就算叛逆开放如我,还是觉得这本书解剖人性太过彻底,于是太过露骨。
佛洛依德将人类所有的行为以及心理行为都建立在性之上。这样的理论未免太过极端,又太过邪恶,这也是引起世人争议的源头。虽然我也很不想承认我们人类依然只是如动物那么低级,一切以性为始。当然更不愿意相信本书中讲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即所有人类的性起源都来自父母。那种所谓所有小男孩都想弑父娶母的梦想,谁又能轻易接受呢。
但就在看完这本书的后半年,随着我研究心理学的程度逐渐深入,包括我现在正在看的有关世界连环杀手剖析的书,就会越来越赞成这本书的所站的立场。
人类所有邪恶的本源,所有的杀缪,所有的欲望,所有太过变态的行为,皆为性为起点,或者说隐藏在性之后。我们的潜意识,太过强大,不要试图去看穿它,其实我们全都是有缺憾的动物。这才是上帝制造我们的乐趣。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五):性本能——当代科学的检验

贴一个我在知乎的回答
1. 性本能有没有潜伏期?弗洛伊德认为潜伏期(6~12)的时候,性本能是被压抑的。但事实似乎认为性本能并没有被压抑,而是逐渐增强的,见:Elkovitch, N., Latzman, R. D., Hansen, D. J., & Flood, M. F. (2009). Understanding child sexual behavior problems: a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framework.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9(7), 586.
或许这是文化差异的缘故,弗洛伊德活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当时马丁路德金还没有说出自己的梦想,女性的投票权也遥遥无期,童工还在厂里每周工作60小时,资本主义正在蔓延和火拼,当时在学校里的孩子应该比较规矩,由于宗教的原因(亚当夏娃故事),把性视为罪恶。不过弗还是把性本能的发展和抑制混淆了,他展现的是发展和抑制的混合物,并没有展示发展本身。而这发展本身,必然是逐渐增长的。
2. 性器期(3~5)岁是怎么样的?如上文所述,性器期的性本能并不比6~12岁强
3. 为什么弗会提出俄狄浦斯这个概念?《心理咨询导论》196页,关于男女平权部分指出,弗洛伊德不相信“绅士”会侵犯女童,于是就用性本能,强行说这些性侵的记忆都是受到性本能的驱使,杜撰出来的。现在看来性侵问题已经是路人皆知的。
4. 强迫性重复是什么?听起来是重复以前的发生的事情。现代的研究对于性的强迫性重复有一个新的解释:童年性虐待会增加性成瘾的风险,不论男女。见:
Sandra S. Stroebel, Stephen L. O'Keefe, Keith W. Beard, Shih-Ya Kuo, Samuel Swindell, & Walter Stroupe. (2013). Brother–sister incest: data from anonymous computer-assisted self interviews. Journal of Child Sexual Abuse, 22(3), 255.
Cyr, M., Wright, J., Mcduff, P., & Perron, A. (2002). Intrafamilial sexual abuse: brother-sister incest does not differ from father-daughter and stepfather-stepdaughter incest. Child Abuse & Neglect, 26(9), 957-973
5.六岁以后都是重复过去,我觉得这句话部分是假的。1和2已经说明,性本能也有其发展的过程,所谓性欲期(12~)仅仅是性器期(3~5)的重复吗?再者,汶川一地震,我就不明白怎么个重复了。
6. 新精神分析还强调性本能吗?这个问题可以看:王国芳. (2001). 试析对象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思想. 心理学探新, 21(3), 7-11.
弗洛伊德的第一代学生就有人开始放弃性本能了。也就是说,新精神分析的某些流派,已经有将近半个世纪不强调性本能了
王登峰(1992)也指出: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强调的是性驱力(Libido)和攻击驱力的表现特点,但在临床实践中所强调的则一直是驱力所指向的对象(或客体)……因此,这些临床治疗者开始对病人与他们的对象(客体)之间的联系感兴趣。与精神必析不同的是,这种对象联系理论特别强调,病人与对象之间关系的失调与婴幼儿时与父母的分离。
王登峰. (1992). 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最新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10(2), 25-31.
7.梦的解析在解析什么?如上,既然梦的解析最早是以性本能为基础的,后“性本能”时代也就需要有新的解读。
8.希望继续了解一些新精神分析的内容
原文发在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59983/answer/187963728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六):口腔的性用途

(二)口腔的性用途
正常的两个人嘴对嘴的接触,其实是非常普通的现象,而一旦一个人用嘴唇或者舌头去接触另一个人的性器官时,就是性变态现象了。正常性行为和反常性行为的中间阶段表现之一就是接吻。在古代,用口腔来满足性器官的方式就十分流行。一个讨厌这种反常现象的人,一想到这样的情况就十分恶心,他非常坚定地说他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的。可是,通常社会习俗往往又决定了厌恶事物的范围,例如,一个人可以十分热烈地去亲吻美女的嘴唇,可是他坚决不会使用美女的牙刷,这样会让他恶心;当然他的口腔并不是说要比这个女孩干净,但他对这种行为就是不能接受。所以,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是这样一种情况:这种厌恶感很容易被原欲破灭,但也是用来阻止原欲对性对象过高估计的一种力量。这种限制性目的的力量,可以在反胃的感觉里能体会到,一般情况下,它并不指向性器官,而且在某种情况下,厌恶的对象也包括异性的性器官。这是歇斯底里症患者,特别是女性歇斯底里症患者所呈现的特点。要想克服这种厌恶感,其主要力量要依靠性本能,这在后面将详细讲解。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七):神经症患者的性本能

我们想要了解不同于常人者的性行为的话,我们只有一种方式才能有所收获。我们还可以表述为,我们只有一条途径去正确无误地解决那些神经症患者的性生活问题,那就是“导泻法”(Catbartic)的精神分析研究,那是我在1893年和布劳尔(J. Breuer)一起创立的。这里所指的神经症主要包括歇斯底里症、迷狂性神经症、取名不当的神经性衰弱症、早发性痴呆症和妄想症。早发性痴呆症又叫精神分裂症,根据现在分类,精神分裂症和妄想症都是精神病,而不是神经症。
很早之前我就形成一个观点:根据经验,上述所有神经症的动力全部都是来自性本能。当然,这并不是说性行为的能量只会导致病态现象。我所坚持的一个观点是:神经症最重要和别无他选的能量就是性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这些人的性生活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或一部分都可以在这些症状表现中寻找到痕迹。这些症状就相当于病人的性行为,这点我在其他地方也反复讲过。一个最好的证明就是,我25年积累起来的关于歇斯底里症和其他神经症的治疗经验。关于对他们的研究,我已经将几个病历详细发表过,今后我还会将它们详细报告给读者(神经症是遇到两种相反的需求却不能马上解决时发生的症状。在这两者中,一个是原始欲望的本能,一个是自我对之形成的反应)。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八):从不以为然开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多个领域,揭示了人类无意识过程,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创立了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对自身本性的看法。他的学说被西方哲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广泛吸收和运用,对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这本《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一书实质上是弗洛伊德多篇性学文章的一个合集,其中包括了他最具创造性文章《性学三论》(探讨人类的性变态、幼儿性欲、青春期变化,与《梦的解析》齐名),以及《爱情心理学》(探讨男人恋爱的畸形心理、性无能——情欲退化的阳萎现象、以及处女禁忌的谜样含意,)和《性道德文明和现代人的焦虑》(探讨人类文明性道德的深化和现代人的性焦虑)等,他在此中运用精神分析法观察,并选择材料和组织内容,对人类性欲的本质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创建了自己的性心理发展模型,阐明了他对于人性与人类性行为的核心观点——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类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人类取得一切成功的源泉——即所谓的泛性论,各种心理疾病的推动力量都以“性”本能为根基,一切从性谈起,一切归结于性。
弗洛伊德作为现代心理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许多观点从提出之日到现在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以至于“有人认为他是创造现代心灵的天才、创建者、大师、巨人,但另一种声音却说他是独裁者、剽窃者、说谎家、无与伦比的庸医”。他的研究结果和著作引发了世人对心理学的持久关注,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理论,却一直没有读过他的著作。我对他的认识很长时间都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阶段,也是分裂的——一方面认可他开辟了人类心理学特别是性学研究的新领域,提出的很多极富创见性的观点,特别是对那些已经进入现代人的生活并成为标准术语的概念表示赞同;另一方面,认为他更多的性学观点是让人匪夷所思的、难以理解的,比如说“性欲是人类取得一切成功的源泉”、“婴儿是带着性欲望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幼儿性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吮吸手指”、“性变态是人类性本能中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倾向”等等,让我感觉是走了极端,非常地不以为然。
与我的不以为然相对的是,弗洛伊德始终都认为他的研究是在寻求真理。而我,也正是通过回忆我在2009年时读彼得·盖伊所写的弗洛伊德的传记,以及阅读手头这本书,带给我不一样的心理体验,对他的理论让我既抗拒又难以理性驳斥并推翻,让我不得不从原来的不以为然,开始对他的开创性研究,对他做出这些结论的理由和过程作进一步的思考,从而对他的诸多理论作更深一步的认识,对自己原来的观点产生了怀疑——他的那些理论或许是有道理的?当然,需要再次深读,并对他的理论著作进行更深一步的阅读。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九):译本不行,译者代入了大量主观偏见

我拿武汉出版社版的这本《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和英译本做了个对照。
武汉出版社的译本:还有一些差异则表现在发病时间上。
英文版的译文是:Other variations concern the relations of time.
武汉出版社的译本:患者的记忆往往压抑他早年对异性的认识和感受。
英文版的译文是:they may have repressed from memory any evidences of heterosexual feelings.
弗洛伊德对同性恋的观点,我在文本外找到了佐证。这是弗洛伊德对一位忧虑自己孩子是同性恋的母亲的回信:
同性恋固然没有任何优越性,但也不是一种耻辱。它不是邪恶,不是道德的沦丧,亦不能划归为一种疾病。从古至今,许多享有极高声誉的人都是同性恋者,其中一些还是全人类的伟人,如:柏拉图、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等。把同性恋作为一种犯罪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是残酷的。如果你不信我的话,可以去读哈夫洛克·埃利斯(Havelock Ellis)的著作。……
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得出结论,患者、发病一类的词语之所以出现,完全是因为译者的同性恋病态视角,而不是出于弗洛伊德的观点。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十):老弗读后有感

       看此书的某天下午,我父亲过来问我看什么,我纠结着说“弗洛伊德的”,把书抬了抬给他看封面,他默默离开一言不发。当时他尴尬的,我父亲是个保守的人,这么OPEN的书摆在自己女儿手里,他应该心里是暗潮涌动一番的。
       性这东西对于我国一般家庭来说确实有点难以启齿,以至于我父母至今没有更我讲过相关常识,最多最多说一句“女生要保护好自己。”当然晓得其中的深意,但我不厚道地以为,这是我父母教育上的不到位。毕竟两性话题是不可避免且极其重要,青春期又是人生中关键的转捩点,那么作为小孩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或多或少要抛出一两点和两性有关的话题是不过分的呀。所以对于父母预备队的我们,也有必要思考在开放的年代里,如何和孩子在和谐不尴尬的氛围中谈性擦,其中涉及到孩子的年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孩子自身对于这方面了解的程度等等。我想,现在所能做的,便是从不同学科多维度地了解,形成一套自我论断,这样才能不红不臊地交流吧。
      本来看到前半部分性学三论,只给此书两星,看完摸摸良心,改成五星。原来前半部分只是概念的铺垫,后面开始才有具体的分析。之前看《梦的解析》,感觉老弗是一个话痨,一个论点可以不厌其烦地论证乐此不疲,除去那些案例,《梦的解析》理论性文字并不多,围绕着总论点,即“梦是(受抑制和排斥的)欲望的(经过伪装的)满足”洋洋洒洒44万字。而《性学三论》概念定义居多,真有些不习惯。我尤其喜欢老弗分析白日梦与诗人那一章。有开眼看世界的感觉。之前文学史课程的学习中注重的是分析作者和文本的关系,读者要如何鉴赏,不谈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而老弗站在社科的角度解读了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别有一番趣味。
       3岁定80。不知为何我一直对于此话坚信不移。或许是因为自身经历吧,越来越大发现喜欢的口味一直未变,性格养成受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极大。所以,老弗对于婴幼儿时期、青春期的注重,让我未看此书的时候就是老弗潜在的拥趸了。不过看完发现老弗观点之极端让人有些不能接受。性本能之强烈到能控制周身及行为,那置大脑于何地?我不是生理学出身,想不出所以然来。但是一个人,能在提出这样一个震惊世人的观点并笃定地研究下去,自圆其说且让自己和他人无法证伪,这着实让人惊叹。就让老弗的理论成为永久的未解之谜在科学的星河中闪烁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