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穿布鞋的马云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穿布鞋的马云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9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穿布鞋的马云经典读后感10篇

  《穿布鞋的马云》是一本由王利芬 / 李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一):《那些年,马云犯过的错误——吴晓波》笔记

借个地方
99年初期融资之后,急速扩张,将公司总部搬到上海、美国,脱离自己的用户群体;
以大比例股权做交换收购雅虎中国,得到一个鸡肋,失去控制权;马云算盘打得很好,为什么没打响呢?
土鳖还是海龟?文化差异导致的水土不服;阿里武侠文化、倒立文化;
淘宝假货问题:
办法有五:
大数据;
实名认证==>这个能起多大作用,不知道;举证困难,量大;
黑名单制度==>阿里巴巴能够公布别人的详细信息?没有执法权;
律师援助基金==>既可以养活好律师,也能养一批坏律师,就像现在的恶评欺诈;
推动网购法制化建设;
大平台与小卖家;
腐败
支付宝VIE事件;
做不做游戏,是个问题;物流与退休——要不要言行合一?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二):生活在地球的外星人

1999年的时候,我刚刚小学毕业,那一年我所知道的主要有两件大事,一件是澳门回归,一件是世纪末日。生长在农村的我压根儿就不会知道,还有一种新生事物在中国生根发芽,悄然兴起,这就是互联网。1999年的马云,刚刚创业,正在推广中国黄页,然后来的18罗汉这时候已全部聚齐。
除了马云之外,BAT的另外两个巨头马化腾李彦宏也在98年99年的时候开始创业。然而,BAT并不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的拓荒者。在他们之前,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批触网者——搜狐、网易、新浪。这些,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不仅陌生,是从未进入过我的世界
如今,马云因阿里巴巴的上市,一跃而成为超越李嘉诚的亚洲新晋首富。这一天,马云只用了15年!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按照马云286亿美元的财富来算的话,15年平均每年19亿美元财富,一年按照365天算,每天财富521万美元,每小时财富21.7万美元,每分钟3600美元,每秒60美元,计人民币360元,也就是说,马云在一眨眼的功夫就挣了360元。对照现实,如今的我们,有多少人每天的收入超过了360元,也就是月薪在10000以上?又有谁知道,而那只是马云一眨眼的功夫?
可当我们走近马云,去挖掘荣耀成功之后的故事,你会发现,那些今日的光环和成就无不烙上了往日奔波和坚持的身影。当年马云推广中国黄页遇到了重重阻隔,毕竟是新生事物,我们从东方时空的跟拍镜头下可以看到,当年的马云付出了高于常人多少倍的努力,才换来今天的成就!于是就有人开始调侃:早知道马云有今天,当初就不会把他递过来的名片当成传销和骗子给扔了。由此可见,马云的成功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天赋,而是靠着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控、对当下的持之以恒、在生活和梦想的不断挤压下换来的。
如今,马云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他不仅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的拓荒者之一,还是开启中国新商业模式的鼻祖,这个曾经胆大包天地宣称让中国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外星人,如今做到了让全世界没有难做的生意。去年9月份阿里赴美上市之后,市值大涨,双十一购物节前后,一度超越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马云依靠淘宝、天猫两块最肥沃的商城以及淘宝安全完善的支付体系,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十多年来,先后帮助数以千万的人二次创业,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商品和人连接起来,让世界上不再有难做的生意,让全世界的资源得到了最合理的配置。
当然,人无完人,马云也犯过错误,一是对资本的认识不足导致阿里融资初期对未来的预估不足所引发的生存困境。等到顶级的投资人蔡崇信加入才使阿里步入正轨。二是由于监管不力所导致的淘宝商城推出后的假货盛行引来的怨声载道。这也是2009年阿里推出天猫商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解围之策。还有近期由于个人不当言论对于京东所造成冲击,所幸京东一向还击能力和主动进攻能力超强,才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
我常常在想,如果今日的腾讯没有微信,百度没有布局,那会是怎样的局面。阿里在中国的互联网或商业中的地位会不会像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样?可惜生活没有假设。微信在2011年推出后,经过近两年的蛰伏,终于在13年大爆发,其利用既有的QQ用户资源对微信进行批量导入和转移,使得短短三年时间里,微信的注册用户超过11亿人!其QQ用户经过15年的沉淀,更是有超过20亿人的注册,仅次于FB!但在微信推出之前,马云似乎并不把腾讯放在眼里,因为腾讯在电商上的尝试一直不成功!其盈利模式一直是增势服务,靠着5000万的会员滋地生存。但微信推出后,马云终于慌了。于是来往横空出世
微信的半路杀出让马云猝不及防,来往的仓促与惨淡收场可以看出马云的恐惧。而近期静悄悄推出的阿里钉钉则是马云反扑社交的不死之心的见证。业内常这样定位BAT,阿里重战略,百度重技术,腾讯重产品,如今这种边界正在被打破。腾讯不仅推出了微信,更联合京东布局电商,百度也在不断加快O2O布局,这让起于互联网的阿里终于坐不住了。尤其看到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导致的大批顾客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移。
可以说,马云的成功不仅仅在于阿里巴巴在中国的崛起在世界舞台的崭露头角,其出色的演说能力以及语录式的话语也让其成为全民偶像,成为创业者膜拜的对象,不仅仅是《赢在中国》对马云语言天赋的挖掘,也与其曾经的教师背景密不可分。同样靠一张利口展开营销的还有罗永浩,一样的前英文老师,现在专注具备所谓工匠精神和兼具情怀的锤子手机。无论是西湖论剑还是达沃斯论坛,又或是世界互联网大会,马云常妙语连珠。有朋友评价他:马云是站在外星看地球,我们是站在地球看外星人。这句话评价马云再贴切不过,一则是对其长相的揶揄,一则是对其高瞻远瞩不同常人的战略眼光的敬佩。对此,马云回应,我不是外星人,只是长得像而已。就这一句,在任何一场大会上,都会获得满堂喝彩,因为他的自嘲,因为他的亲切,更因为他的机智。
马云之于阿里巴巴,如同乔布斯之于苹果,不仅仅是一种创始人的存在,更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灵魂所在。相较于马云的风采,马化腾、李彦宏要稍逊,毕竟这二位是工科男,更擅长技术和产品,表达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逊色很多。马云虽是教师出身,他却有效地发挥了老师的本色,能带出出色的学生,我就不用自己上,我只负责布局就行。当然,这与阿里重视与媒体的关系也有莫大的关系,阿里亦有风吹草动,都会立即告知媒体,透明度、及时性保证了阿里的曝光量,这对于品牌成长不可或缺的。反观腾讯、百度,则相对滞后很多,且给媒体的感觉是发声不多,成了名副其实的信息搬运工。
无论是马云不当言论里提到的三家不在一个量级是1:2:4的关系,还是媒体和行业总结出的BAT三足鼎立,我们还是乐于把他们归于一类去看待,他们都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拓荒者,也是目前国内互联网领域最大的三只,可以说他们旗下的许多产品都是现象级的应用。
马云,15年前,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小个子男人在15年后成为亚洲首富!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三):一双布鞋来折腾

     2006年,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恰逢学校50周年校庆,当时教我们的思想品德与道德教育的老师跟我们说马云曾经在学校当过英语老师,这次不知道愿意给我们学校的捐多少钱,那个时候的我,淘宝还不会用,还只会登个QQ、上个百度,即便进入大二的时候, 那时候还没有用淘宝买过东西,相当的OUT,但是对马云却是通过道听旁说,更加的了解了。
     而在2009年,跟一个搞数学建模的朋友聊发展前途,那时候两个男的在杭电月牙湖旁边(绝对不是搞基)扯了很多,他说将来要加入阿里巴巴集团,自己跑到杭州的总部直接去见马云,当时我的想法就是不现实,一个大型企业的老大不是想见就见的,你刚进入的时候,门卫早就把你拦住了,话题扯远了,我对他搞电子商务的想法还是相当欣赏的。
     结果,转眼大家毕业了,结果在前几年的时候,我得知那时候一心跟着马云混的同学也回到温州瑞安做个小职员了,而去年阿里巴巴上市了,马云却更加成功了。
     用来这么多篇幅回忆过去,只是特别感慨,2006年的马云已经足够成功,为什么他还能继续蓬勃发展9年?我弄了一本《穿布鞋的马云》看了一下,明白了一二,这本书把阿里巴巴的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做了系统分析评论,倒是没有写成马云传记,更多的是花篇幅来描绘阿里巴巴的成长。
    书中引用马云很喜欢穿布鞋,只有不参加重要会议,一般都穿布鞋,会议结束后,也换成布鞋,我觉得这个细节很有意思,我们不扯布鞋什么朴素等等心灵鸡汤,只谈马云的个性,就是爱折腾,这个折腾,让我想起了罗永浩写的《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个性化对于当代年轻人其实最稀缺的,回到大学的时候,跟搞电子设计的好友老王扯到学校大部分学生的状态,大部分就是在打游戏和恋爱中度过,感觉个性突出的人没有,尤其老王那句“怎么人都一个样啊!”,到现在我也记忆犹新,而马云的个性化在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即便已经混出名堂,也要去开拓新的领域,从最早的海博翻译社到现在的阿里巴巴,每一步都是折腾的过程,而书中出现的蔡崇信同样精彩,在马云创业过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放弃近百万美元的年薪加盟马云的团队,更是了不起。
      折腾这个词?看似不是好词,却实实在在在磨练一个人的心智成熟,一些人整天把发展挂在嘴边扯来扯去如同穿着皮鞋、身着西装,衣冠楚楚,看似雍容华贵,却不曾想想做事情的人哪能太过于讲究穿着呢?一双布鞋、一身布衣,朴素点把事情做好,折腾来折腾出,说不定就折腾成功了呢?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四):梦想是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看罢此书,有着个人英雄情怀主义的我,久久不能平息。文章仿佛一部马云的编年体著作展现在我眼前,而马云也不再是那个6分钟搞定2000万美元的神话的马云,他仿佛就在身边,穿着布鞋,随性地向你走来。这一时刻,脑中浮现的竟是《当幸福来敲门》最后一幕证券家克里斯·加德纳(本人)向威尔·史密斯(主演)走来的情形。
 本书作者王丽芬由于录制《赢在中国》的关系和马云建立了夯实的友情,加之这几年创办优米网的实战经验,全方位多角度的为创业人解读最真实的马云成长史。
 有过创业经历的我,通读本书,收益颇多,也许是因为有过类似经历的原因,总能引起共鸣,他犯的错误,我真的都犯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大部分人创业的项目的方式都是在自己正在从事的领域或者相关领域,原因很简单,一是容易进入,二是有行业资源。但是公司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形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裂变大约有4个方式:流程和标准化、品牌的力量、技术手段、资本介入。而上述相关行业(金融除外)即使做到了单点极致,也只能在一定规模自转下去,不会再大再强了。
   对资本的理解,也让我提升了一个高度,我当时创业,谁出钱多,谁就有话语权,真真正正让资本做了主,以至于后来资本说不投了,项目资金断裂,最后导致的流产。让资本成为工具俨然成了我日后在和VC交流的时候的核心思想
   对媒体资源的利用,马云可以堪称典范,而我完全闭门造车,马云在创业初期就和媒体的关系优化得非常好,而他也能把握住任何可以利用的机会,他通过报社司机认识了《中国贸易报》的总编辑孙燕君,还能说服人民日报社社长范敬宜,以至于后来的西湖论剑,都吸引海量的报道。可以说马云的创业之路,一直都是有媒体陪伴,以至于后来的阿里巴巴上市,马云在PR公关方面也是做足了势头,才能让阿里巴巴IPO定价68美元,当天就报收93.89美元涨幅38.1%。
   也许你看了这些,却会说这些我完全懂啊,但是实际上恰恰可能是你没懂,或者懂得不多,模模糊糊懂了,但是对有实操经验的人来说,本书所有的总结都值得仔细研磨,它不但是一个您以前失败的盘点总结,也是指引您大方向的战略书刊。也许只有当考卷放在您面前,您才能知道,还有什么考点我不懂,我没关注,我不会。
   本书不但介绍了失败的反思,而且还科普了成功的思维。第一,走在未来,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要把一个新鲜事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有人说,这咋看?某人不才,我可以举荐你去看国外文献和和行业精英讨论);第二要如同坚持自己初恋一样,坚持自己的梦想,即使是出现了危机也不要放弃,行业领域那么多,有几个能做到极致呢,而你只要坚持就有可能做到极致。不坚持毛都没有!第三,做某个领域的先行者、教父、创世者,这样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是由你订的;第四,构建企业文化,赋予企业的使命感和价值观,充分发挥体制的力量,把梦想融入体质建设中去,让人人带着梦想工作。可能没做过企业文化的,不知道企业文化有多么有凝聚力,您看为啥链家每天都开会唱歌呢,国家学校为啥都每周升国旗奏国歌呢,这就是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许没遇到危机的时候,您不觉得什么,当企业遇到了真实的危机,要降薪还是裁员的时候?一种潜意识的归宿感才会发挥力量,引导员工进行决策。第五,先付出在谈得到,这句被说烂了的旷世名言,又有多少人能身体力行呢?我们身边存在太多精明的人,他们精于算计、爱财如命,但是最后也未见得大富大贵。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点,那么他的朋友将遍布江湖,他带领的团队将是一个先做在说的团队。
    当然以上仅仅是本书的冰山一角, 本书分为27个节点,这27个节点都详详细细地介绍着阿里巴巴的生死决策。作为创业者,我们欣喜而贪婪的观察着马云的精神世界,观察着他的大视野和大格局。不再有着遥不可及和不敢上路的想法。
    愿此书能成功指引无数创业者,少走弯路,或者说,在走弯路、危途的过程中,能有所预防,不至于跌落的很惨罢了。
    也以此书纪念今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愿阿里人在未来依旧活得精彩。祝福马云,祝福阿里巴巴团队,祝愿102年!
    梦想是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五):一本书了解马云创业史

不可否认,这其实是一本“应景‘的书,阿里巴巴上市,全球人民看马云,不过我一直都对马云挺感兴趣,有做媒体的朋友,不止一次的提到阿里巴巴,而且特爱去阿里巴巴采访,在这本书里,也找到答案,阿里巴巴很会和媒体打交道,而且特欢迎媒体,尽量配合媒体,给媒体留下好印象,当然,这也是这个企业的掌舵人的个人做法。说马云是半个媒体人应该没有人反对,人红,而且特会和媒体互惠互利,比如他在《赢在中国》的表现,和一些知名媒体、媒体人之间的关系。然后看着看着,你就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马云其人,至少是EQ极高的,会搞关系会融会贯通而且口才了得。
我对他教师的出身更加感兴趣,据我所知,很多政治家啊商人啊都是教师出身,大概教师这个职业,是很锻炼人的一个职业,什么口才啦处理复杂关系比如师生关系老师间的关系这些方面都很锻炼。马云智商也不低,那个年代,考上英语系的本科是很不容易的,更不容易的是以本科的学历去担任大学讲师,而且导师还要跟他签订什么五年不辞职的协议。搁我们现在,觉得找一工作多不容易啊,单位还盼你走,腾出位子给其他人呢。此人思维的活跃可见一斑。
很认真的读了这27个节点,其实也是马云的创业史。其中配合王利芬和李翔的分析。王利芬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媒体人,不过就本书来说,更喜欢李翔的分析,给你个客观点。王利芬许是马云的朋友,有些东西掺杂了太多个人的主观情感在里面,李翔的分析并不是一边倒的,有些地方提出的质疑也很令人信服。我是2008年开始逛淘宝的,刚开始的淘宝经历不免是很失败的,到今天基本已经淘不离手了。至少,对普通人而言,马云不是一个天边的某神,他和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就像书名所言,穿布鞋的马云,那种感觉是很亲民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而阿里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可以说日常每天都在接触的。
比起淘宝,我更佩服马云在余额宝上的贡献。虽然艰难,受到质疑,但是对于普通网民来说,是实实在在看见了改进的曙光。未来的一天,它的历史作用,至少我认为,是超过其他的。起码它撼动了国字号的银行,给予了我们实在的便利。
马云也不是什么神,互联网的世界风起云涌,各路英雄辈出,总是要前浪推后浪。在《南方周末》上看到马云对微信抢红包这件事充满了不安,其实在一个普通人看来,那又怎么样呢,总得给别人一些先机吧。和马化腾比起来,我更喜欢马云的原因是,那个可笑的3Q大战,至少淘宝是没有的。马云更大气一些。
想要创业正在创业的人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当然不能给你实在的建议,毕竟阿里巴巴现在是高大上,不过思路啊还有马云的演讲都给人振奋的力量,他是一个很好的演说家也是一个真的能用自己心理能量影响别人的人,这个能量是正能量,马云很乐观很有激情,这些,对年轻人来讲,更重要,他更像是个老师了。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六):神“马云”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伟大的人物,每一个伟大的人物都不乏各种轶事。《穿布鞋的马云》一书,作者选的角度很好,书的名字就传递了一个轻盈、超脱、智者的形象。选择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从马云大学毕业当老师创办海博翻译社说起,再现了神一般的马云。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淘宝的出现应该是在2004年,到现在整整十年。这十年的时间内,马云的帝国不断的庞大起来,直至日前阿里巴巴在美成功上市。就像有人评价乔布期的iphone一样“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句话用在淘宝和阿里巴巴身上也十分的适合。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的马云从创业之初,如何一步一步的赢得机会,赢得人生。书中的小故事有的是很多普通人的经历,但如今因为是马云的经历,立即变得不寻常和光辉起来。这也是名人效应吧。
我想看了本书的启示之一,就是正能量。本书作者称,曾与许多IT界的大腕有过交往——丁磊、史玉柱、柳传志、李彦宏……作者想表达的一个观点就证明了这一点:
他的杰出:是因为他看到了,并相信未来;是因为他相信,还和一个团队一起去身体力行了;在身体力行中面对许多艰难时还不放弃。他曾说,即便是下跪也要把互联网泡沫跑过去。我不相信成功学,但我相信做到这几点的人都可以成功。
马云的成功在我看来不止这些,还有顺势而为。从古到今,每一个成功者都离不开这一点。他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但在本书中有一个情节写得过于矫情,那就是“若干年前马云去美国没有被接待,若干年后美国敞开了门欢迎他”的这个情节。
做为一个普通人来说,我想吐几句槽:有一个现象被长期无限忽略了,那就是假货横行的淘宝和阿里巴巴。又有谁没有在淘宝或阿里巴巴上买到过假货呢?但是,维权麻烦、买到了不好的讳疾忌医不愿意说导致了该现象的持续——直到现在还在持续。
穿步鞋意味着贴近大众。神一样的马云,有没有想过解决这个大众问题呢?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七):为什么说这本书真的很差

想了解下马云这些年干了啥的, 可以买过来读一读, 类似于历史书时间地点人物吧, 就当27元花在这个上面.
至于作者的写作功力或者认知能力, 可以说很烂.
成功者, 他的个人魅力没有具体的描述.
他怎么样打造团队, 化解矛盾, 怎么产生很强大的凝聚力, 怎样划分每个人的利益, 怎样煽动力的讲解, 怎么抓住经典瞬间诠释马云的某些精彩言论, 很抱歉, 都没有.
曾经在博客上看过一篇文章, 讲的是蔡宗信(好像是这个名字, 管财务的)是如何给18罗汉搭建合伙人制度, 蔡当初如何放弃高薪来到马云团队, 讲得很有激情, 所以更想了解下马云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魅力, 把蔡这种人吸收过来. 很可惜, 没有.
整书就像算命先生一样, 用现在的眼光, 看待过去, 他怎么神奇地化解, 看准, 然后成功, 玄学.
其实我个人认为, 中国有1000个马云, 有些止步于书中马云外经贸工作阶段, 止步于某个大公司阶段, 或者在某些行业展露头角, 而真正的马云只是运气好到了B2B的顶点而已.
如果这本书真的很成功, 应该让我们看到, 为什么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马云!
可惜, 作者文笔太水, 如她自己所说, 文科出身, 写东西时间地点人物感想而已. 连理科生格物致知地刻画马云都做不到.
作者本身自己也很水, 因为自己创业了, 然后提一些简单的管理学的东西在文章中. 另外还说自己创业艰难时期在网上看马云的视频, 然后不懂的就懂了, 我简直就是想笑. 就这水平也来写书? 扯虎皮拉大旗, 就因为认识马云吧. 呵呵, 我自己也创业, 从国企稳定工作2年后辞职, 自己打拼, 又重新选行业, 现在也小有所成, 作者奉为圭臬的原则, 在我看来只是最基本游戏规则而已. 但是作者最重要的没有写! 成功的首要因素, 首先是人格魅力! 情商! 然后是智商! 智商也是大智, 看人, 看事, 打造团队构架, 合理搭配人和人, 更最好地分配利益! 这些统统没有.
读者可以先看下乔布斯传, 再来看这本书. 乔传个人觉得很不错, 比如一段描述, 老乔要拉当时可口可乐营销老总来干他的事情, 从世界500强挖人也不算简单活, 但是老乔一句话"你是愿意一辈子卖卖糖水, 还是来跟我一起来改变世界"? 我相信马云也有类似这样的激动人心的场景出现? 作者你把握到了吗? 老乔在发布iphone手机的宣讲会, 后台屏幕出故障了, 老乔调侃了两句, 然后悠然自得给在场观众讲起他童年黑客的故事来, 多么睿智的化解尴尬? 马云也应该有, 作者你把握到了吗? 作者你不要老是时间地点人物了, 199X年, 马云和他的团队2度进京, 在当时看来XXXX, 在现在看来XXXX, 然后他们做成了XXX, 后来又自己重新XXXX, 他学到了XXX, 搭建了人脉XXX, 以及后来的XXX. 你这文科生太水了吧.
还有些很不喜欢的, 作者老喜欢写, 这一年, 程序员出身的XXX怎么怎么样, 丁磊在哪里办了个XXX, 张朝阳怎么XXX, 然后马云还在XXXX, 感觉就是写几个人物衬托下互联网的高潮来临, 然后立马高潮. 我老想, 写这些有个鸟用啊.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八):马云之道

9月19日,阿里巴巴将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交易,据公开资料显示,股票代码为“BABA”,业内估测,阿里上市融资额将超过250亿美元,创全球最大一次IPO(首次公开募股)。阿里上市后,市值或将超过2000亿美元。
还有新闻称,阿里上市将造千万富翁超万人,马云成新首富。
也许你还不知道阿里究竟有多大,2013年阿里集团的交易额(GMV)为1.542万亿元,折算成美元是2480亿美元。这相当于黑龙江省全年GDP,相当于芬兰一年的经济总量,约相当于3个亚马逊,12个京东。
马云从1999年创立阿里巴巴以来,就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神话。而这神话的主导者,是一位穿着布鞋的时代英雄。
作者王利芬是这样解释这本书的书名:马云现在基本上就是穿布鞋。布鞋舒服随性、朴实且透气,是一个人最能掌控自己,并且可随时急行还不损脚的状态。
对于想了解马云的人本书很值得一看。首先作者王利芬是最熟悉马云的创业者,其创办的《赢在中国》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创业节目。联合作者李翔,与马云相交十年,马云最信得过的媒体人;其次是两位作者分解从创业者角度和媒体人角度对每一次节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评;最后是该书从马云1992年第一次创业成立海波翻译社到现在阿里上市以来经历的所有大事件和成败按照顺序排列,将这27个节点进行了还原度很高的梳理和讲述。
在马云创业的这22年以来,他始终地保持着文人的情怀和商人敏锐的洞察力。从第一次创业海博翻译社,到创立中国黄页、创立阿里巴巴、拿到第一次融资,再到西湖论剑、提出“网商”的概念,还有做淘宝、大战eBay、创支付宝,和现在火热的余额宝,马云让我们看到了令人惊叹地互联网发展。
他也不是没有过失败,前两次创业的挫折,以及阿里巴巴所经受过的种种危机,都在一次次坚持和沉思中得到化解。内部诚信问题爆发时,马云透明化处理,“将伤口给别人看”;他也曾在各种舆论前禁言,只身在白云观住了三天,一言不发。
淘宝生生创出了一个节日“双十一”,不止互联网上购物,甚至实体零售也加入了这个节日。第八届网商大会上,马云有这样一番话:就在短短几年前,银行每次业务都收取高额的无理费用,可是现在在不断降低。我不敢说支付宝有很大的功劳,但起码有一定的功劳。我们对抢民营企业饭碗没兴趣,但对咬那些没有危机感的大企业一口很有兴趣,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无数人都应当为这句话拍手叫好欢呼,因为我们无法不赞同其精神世界。
有人问马云是如何预测未来的,他说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它。说到做到,坚守承诺。
他始终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们无法探究马云精神世界里的理想国度,因为他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远大的多。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九):阿里巴巴是个怎样的青年

    这一刻,正值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如此的价值判断下,被笼罩了耀眼光环的马云理所当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王”,但是,在王利芬笔下,他是《穿布鞋的马云》。很好奇,这个名字是象征性的吗?实则不然,原来,现在的马云基本上就是穿布鞋的。布鞋于他,究竟是更从容的步态还是心态,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与其他的传记作品不同,《穿布鞋的马云》更像是一本创业教程。王利芬选取了在她视为“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节点”,以时间顺序,讲述了在这27个节点当中的马云的所作所为,并且,在每个节点上,又以“创业新视角”和“时代大视野”两个板块,与另一位作者李翔一起,对这个节点进行了品评。
    抛开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我想谈谈在这本书中我的一些观感。
    他是一个极其诚实守信的人。在王利芬口中,打了近十年交道的马云是一个极其诚实守信的人。做节目没有一点架子,对选手点评都很认真。对朋友讲义气,承诺了的事情一定做到。从没有一次因为个人原因爽约。这点正如马云自己所说:“未来企业家之间的竞争,不是文凭的竞争,而是信用的竞争,谁信用越好,谁越会成功。”
    他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人。且不论当年追随他打天下的人,时至今日,绝大多数还在他身边。就说说蔡崇信——耶鲁大学法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当年放弃年薪上百万美元的工作,加入阿里巴巴,拿每个月区区500元人民币的工资,坚守至今。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只听马云说了6分钟,在对阿里巴巴完全没有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就决定向阿里巴巴投资4000万美元。
    他是一个极有长远目光的人。马云绝不短视。如王利芬所言“你知道其他中国公司的创办地点是什么名字、在哪里吗?你听说过这些著名的中国公司在创办的那一天有意地留下影像,或者哪怕是文字记录吗?这就是马云。”在公布淘宝诞生的同时,马云明确宣布了淘宝三年内不准盈利的政策。当初孙正义决定投资4000万美金的时候,马云回来就后悔了:“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真是太愚蠢了。”为了保有话语权,他最终只要了2000万美金。放着送上门的钱都不要的人,除了马云,相信也没几个了。而且,马云不光“不要钱”,还特别挑人。他对理想投资人的要求一定是:目光长远,关注公司长期发展;不差钱,因此不会在短期内要求套现。
    创业这件事,不是读了人家的书就可以自己去做,也不是知晓了人家的路就可以自己去走。因为,你永远不是马云。所有的成功只是唯一。但起码,你可以知道有他这样的存在。
    当初选择“阿里巴巴”这个名字的时候,一是容易记,全世界的发音都一样。二是因为马云认为阿里巴巴是个善良正直的青年,他希望把财富分给别人而非自己独享。
    如今,成全众多网商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阿里巴巴就是这样一个青年。

  《穿布鞋的马云》读后感(十):重要节点决定成败

       阿里巴巴于9月19日在美国上市后,以92.7元美元的高价开盘,93.89美元报收,成了世界上市值第二的互联网公司。这一举动真的是吸引全球人的目光。人们禁不住把目光投向了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这位其貌不扬的天才创业者。
    有关马云的传记市面上已经出过不少,而从创业角度这么详尽地来介绍马云,这样的书也是不多的。这本书还是很有特色的,通过示决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个重要的节点的展示来塑造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创立和发展进程,很值得创业者或是对创业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一下。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阿里巴巴的创业史,从1992年第一次创业到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
这本书是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女士和记者李翔的合作之者。王利芬女士曾是央视电台的资深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2006年创办《赢在中国》这档节目,这档节目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创业节目。在这档节目中,王利芬女士和马云有过很好的合作。马云曾经在这档节目中连续三个赛季担任总决赛评委。可以说马云是评委团中的灵魂性人物。中央电视台这个平台和马云成就了这档节目,这档节目也大大提升了马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创业名嘴”的说法不胫而走。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和别的传记略有不同,着重点落在创业这个角度。先是说说阿里巴巴创业过程中重要节点的故事,再是对这个节点从创业的视角进行分析和点评,接着再从时代的大视野进一步阐述和透视其意义。这样一步一步下来,可以拓展读者的视野,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些节点的作用和意义。
    1999年,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这一点,作者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特地作为一个节点提出来阐述。作者说了以下几个理由,我认为言之成理:一、高盛等这样国际一流的投资机构在1999年投资如此小的公司,蔡崇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在与孙正义的融资过程中,蔡崇信两次说no,得以让阿里巴巴拿到了一个好的投资价格;三,阿里巴巴B2B2007年在香港上市,以及后来的一系列战略布局性质的收购兼并都是他起的直接作用。正是有了这样的高素质的资本市场的人才让阿里巴巴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才能风生水起。怪不得阿里巴巴上市前,阿里巴巴四个董事席位中,蔡崇信就占了一席。其他的重要节点,诸如2003年5做淘宝,创支付宝,2009年造“双十一”的“光棍节”等等,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