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30 21: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读后感精选10篇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是一本由当年明月著作,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24 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读后感(一):信仰明光

《明朝那些事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明朝的缘起缘灭,浏览全部七本书后,留在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残酷的战争,不是宫廷内外的勾心斗角,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灵魂,和他们身上闪烁的信仰明光。
       人类的历史进程和改革进步往往是由少数人推动的,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至少是在人工智能社会还未完全到来之际的事实。根据本书的风格和思路,这所占少数的历史人物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键的人物,他们的出现可力挽狂澜,改写历史,他们是历史引擎和马达,这些人也随之成为的历史的旗帜,如张居正,于谦;第二类是重要的人物,他们的出现推动或者改良了历史进程,他们是历史的加速器,这些人是历史的坐标,如徐阶,申时行。他们鞠躬尽瘁,用一生来推动庞大的帝国齿轮滚滚向前。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信仰是权利,是建树,是所有为,是功成名就,是兼济天下。人无完人,这样的人难免毁誉参半,但伟大和不朽已无需多言。
       除了这些丰碑式的人物,还有满天繁星闪烁星空。我们来看看武将:第一类如常遇春,徐达等,个人能力爆表,勇猛无敌,嗜血如命,攻城必破,百战百胜。他们大字不识却血液沸腾,在战场上另敌人闻风丧胆,我称之为勇将;第二类如戚继光,李如松等,天才智慧,运筹帷幄,戚家军荡平沿海倭寇,关宁铁骑让蒙古铁骑噩梦不断,我称之为战将;第三类如王守仁,孙承宗等,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兵马未动,谋定先行,战场如棋局,一子未动,成竹在胸,我称之为儒将。战场是检验军事智慧的唯一标准,无论是凭借个人能力,团队作战,还是谋略取胜,在火器和大炮刚刚普及的明代战场,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将军和军事指挥家。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信仰是建功,是立业,是驱除外患,保家卫国。但这样的人难免双手沾满鲜血,刀剑之下,无数冤魂,一人功成万骨枯。
       我们再来看看文化艺术,唐伯虎因舞弊风波官场失意,却在诗画艺术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明朝少了一位平庸的官员,却多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与唐伯虎同陷舞弊风波的徐经的后代徐霞客,历经30年周游祖国各地,60万字《徐霞客游记》,“千古奇人”成为一代地理先驱。汤显祖贬官广东,《牡丹亭》流芳百世。《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出世,中国长篇白话小说拉开序幕。这些人的信仰,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放荡不羁自由,科举再见,官僚再见,以我心之光明,谱写我心之弦音。
      最重要的部分,我要留给书生。七本书中有太多的书生令我肃然起敬,其人其事令人泪目。只举一个人的例子,杨涟。明熹宗天启年间,魏忠贤把持朝政,阉党横行,排除异己,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杨涟愤然上疏弹劾魏忠贤,最终被诬陷下狱。魏忠贤为残害忠良,指示锦衣卫许显纯在狱中行凶。许显纯这个名字,也注定跟魏忠贤一并遗臭万年。为杀害忠良不留痕迹,许显纯用铜锤砸杨涟的胸膛令其肋骨尽碎,继而用土囊压身,铁钉贯耳等残忍的方法残害杨涟,顽强的杨涟依然没有死,最后许显纯用把一枚大铁钉钉进了杨涟的头部,伟大的殉道者,就此走完了光辉的一生。“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当年明月的评价如下“千年之下,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杨涟的信仰,就是千百年来读书人的信仰,是书生意气,“是认死理,是平时不惹事,事来了不怕死,关键时刻敢于玩命,文弱书生变身钢铁战士”。大家仔细想想,这是些什么人,平日中的读书人,上进生,爱学习,爱劳动,思想积极,工作认真,不鲁莽,不野蛮,没有一身腱子肉,没有张牙舞爪经历,国家危难时刻,他们就能瞬间如同飞蛾般扑向光火,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有人会说这是封建愚忠,这是一群被古代忠君爱国思想洗脑的书呆子,说这些话的人第一读书太少,第二从不进行深入思考。在当时社会时空下,用当时的价值观世界观来看,读书是为了修齐治平,忠君爱国就是这份信仰的最高体现。
      四大文明中三个消失于天际,中华文明缘何能走从上古走向未来?因为信仰, 不论何种时空下,都有着一群人在传递着中华文明的独特力量。榜样的力量无穷无尽,这份力量,在夏言、张居正、徐阶、申时行不舍昼夜操劳的眼中,在德胜门外与也先决战时于谦的剑中,在海瑞兢兢业业不惜笔墨痛骂指责的奏折里,在戚家军鸳鸯阵的杀敌呐喊中,在阳明心学五百年的流淌滋养下。信仰明光,明日月之光!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读后感(二):幽默之中还原历史真相

看了两个月,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刚开始看的是在新华书店里买的实体书,后来买了手机后才发现手机软件ireader上有这本书的电子版,就下载了,以后每次一有碎片化的时间的时候就看几页,渐渐的,书就翻完了。刚开始看完的时候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球,拿着电子书对着实体书,对照完内容后才发现是真的看完了。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真的是很有效。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比起现实的社会,古代的那些人生存的比我们困难很多很多。更重要的,我也明白了,教科书上的很多历史是不真实的,比如张居正,比如努尔哈赤,很多很多,历史书教给我们的只是某年发生的某个时间,时间、地点、人物、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历史意义这些东西,根本不告诉我们历史发生的背景过程是什么样子的。比起结果,我更喜欢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了什么叫做历史的真相,也知道了什么叫做历史的残忍和进步。书确实很好看,幽默之余还能让人深刻的学习知识,确实挺不错的,有兴趣的伙伴可以看看。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读后感(三):历史之外的真相——《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2009年出版的书,5年后才看。当年明月幽默直白的写法让此书读起来饶有趣味,一拿起来舍不得放下,用了一个星期多就读完。
       虽说“以史明鉴”,但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更多是历史之外的,有关兴趣、驱动、独立思考这些讲俗了的词汇。
       1. 当年明月以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身份,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深入地严谨地探究、考证、推断。当然他这个业余爱好者已经是业余专家级别的了。
       然而就是为什么一个业余爱好者,历史学识这么高?
       驱动他的竟不是我们日常叫嚣着的梦想目标。有时候虚妄的“梦想”是对结果的幻想,但内心无法抵抗无法阻挡的兴趣才是源源不断的驱动力,让人着迷于过程而不仅是那个“好结果”,让人着力于坚持不懈地执行而不是在对结果的不确定中茫然失措。所以对于“日夜伏案写了几十万字从未间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当年明月坦然回答“我只感觉没有感觉”。想起了一个故事,村上春树每天凌晨起来,跑步,写作,每天从来都不间断。有一次,一位记者采访村上春树,说,您每天都要写作这么长时间,是不是当作家也很辛苦?村上春树反而很吃惊,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怎么会辛苦
       “没有感觉”源于忠于内心,才不会指望着现在所想所做之事会有什么好结局,才不会在做一些无法立竿见影的积累时患得患失半途而废。听上去有些唯心论,有些形而上,但是仔细想想,自己想做的事,再怎么苦逼再怎么不见前途别人再怎么不理解,也能说一句“我乐意”。
       2. 从事件、行为、一系列线索中反推回历史人物的内心,推断真相以及背后的原因。虽然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推断,但让人备受启发的是:
       在媒体大肆渲染、各种声音和评论铺天盖地的时候,首先不要失去独立清醒的判断意识,其次培养自己取证判断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一直这样认为,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之所以有人这样告诉我们,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这样认为。
       最为重要的是,莫让是非判断、情感的憎恶凌驾于客观事实和规律之上,而放弃了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探究。有人问作者对袁崇焕是喜欢还是憎恶,当年明月说:
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一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
       大多数的我们,也许已经潜意识里加入是非观的定论,而放弃了客观真相的寻根究底,因为后者太困难太痛苦了。微博上看过周玄毅先生的一段话:
       “世界上当然有坏人,但是要知道,这句话,是俗谛而非真谛,是方便法门而非智慧之道,是便宜行事而非究底寻根,是自我解脱而非大彻大悟。为了避免对无因无限的恐惧,我们才设立了有限的善恶明晰的藩篱,这样做,是为脱苦厄,而以明确的形式自愿陷入无明,此种无明,最是惑人。只因无缘大悲,无缘亦大恐。”
       是的,一些铺在真相面前的简单的概念定义,是在世俗和既定社会观念里生存的价值观;遵循这样的价值观,容易被他人及社会认同、容易与违背社会秩序的“坏人”区分开来并让自己循规蹈矩心安理得,通过简单的理解与归类来得到对安全的皈依。而非探究、感悟、分析到真正的人性之规律。
       3. 原来以前我所反感的政治斗争也可以描述得这么精彩,让我想到,一个人的行为主张,背后是他的成长路径、性格特点与价值取向。
       历史上有些人的既定结局,不以结果论来评判,而是剖析其发生逻辑,追溯回他们的成长历程,会发现他们所作的选择判断都依据自己的信息框架和知识体系,而这两者又来源于背景与经历,而每个人独特的背景与经历是个人选择与外部条件相作用的综合结果。那么在成长轨迹下,有些人的能谋善断,有些人屡屡犯错,看上去就非常理解了。
       听上去有些“宿命论”,其实不然。我想起了《思维病毒》一书里的“模因”(meme)。人类的行为,要么来自人的本能,要么就是规划的结果。假设把不可扭转的出身背景、不可抗力的外部条件设定为“本能条件”,那么个人对资源的获取、对信息的解读与选择,对认为“正确”的方式的吸收,就能够形成新的模因,此为“规划的结果”。然而,所认为“正确的方式”,往往是传播性极强的,在所处的时代下,哪种方式是被大力传播推广使人感到“正确”,又不是我们个体所能决定的了。
       4.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如果这个观点是一碗鸡汤,那我只能说,非常好喝!(虽然我非常反鸡汤)当年明月把徐霞客的故事放进最后一章,我想,当年明月是一个内心坚定且清醒的人。
       在庞杂繁乱的历史迷雾中洞察各类英雄本来的面目;
       在风流人物赞颂和凯歌、批评和轻蔑之外记录下小人物的坚持和故事;
       在荣耀加身、舆论浪潮、他人评判当中,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做好最真实的自己。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读后感(四):它就在那里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看完了。从我的高中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中间读读停停或者重新再开始,一遍又一遍。
其实说实话,书里的好多内容我都已经忘了。大抵就还记得那么几个皇帝的名字,那么几个名垂青史的将臣的名字,可是他们都做过什么,都发生过什么,我在看到他们的故事时有过怎样的钦佩和感情,已经都不记得了。
我一度觉得很对不起这套书,也很对不起书里的那些人。看完大结局之后,我突然开始释然,就算我最后费尽了心思地记住了这些人,又能怎么样呢?
百年以前,他们活在自己的生活里,或建功立业或郁郁而亡。百年后,我从书里读到他们的故事,纵然无法记下他们所有的事迹,但认真又热烈地被他们感动或震撼的那一刻都是真的。
大抵,这就是历史。人来人往,它一直就在那里。无论当时发生过什么,当那一切都成为过去时,就成为了历史,再也无法更改,就在那里。
其实最后的大结局,我犹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看。因为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是个悲剧。我真的不喜欢这种明知结尾是悲剧还得亲眼见证的感觉。
我对这个朝代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如果非要跟我扯上什么关系,大概也就是我身上流淌的血,是从那百年前就流淌下来的。或者说,是从这中原大地上开始有人起流传下来的。
所以当我看到大明王朝真的覆灭时,真的很难过。
它曾经那么的辉煌。
读史使人明志,我真的一点都不懂。以史为鉴,我也不懂。我只是知道,那些现在只能流传在书卷里的浩然正气常常就那么轻而易举震撼了我。
我最开始读这套书的时候,常常会想,如果我是他,我能不能会不会这么执着、这么正义、这么有抱负。假设了很多次之后,我发现我一次都没法给出准确答案。因为那不是我的人生,不是我所面临的困境,我真的给不出选择。
这套书看完之后,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每个人,都不一样,而你的结局,你的荣耀,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活着,要有自己的坚持。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要顾虑的事情也有太多。以史为鉴这种事情,我怕是这辈子都做不来了。有些错误,明知道是错的,还是会错。
所以,历史真是个绝情的东西。几千年过往摆在眼前,再多的前车之鉴,不自己走过,还是理解不了。而自己走过的,无论对错,只会成为新的历史。
对于本书的作者,我似乎只能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实在想象不到这套书的完成到底需要看多少史料。
我的语文算是所有科目中很不错的了,文言文学的还拿得出手。即使是这样,我一想到如果有一天有人要我翻着各种史料写出这么一套书,我觉得我会想上吊的。
书的后记里,当年明月说:二十多岁写,写完还是二十多岁,有趣。
我觉得他打下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多多少少是带着点得意的。
书出到后面几本的时候,开始有人批评他,说他的主观意识,说他歪曲历史等等等等。我看到的时候很是不平,书就摆在那里,没人逼你看。书写出来本来就是抒发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说到底,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主观意识。
不过还好,似乎这一切都没对他造成什么影响。或者,他是不是早就明白,表扬也好批评也好,无论什么,过去了就过去了,在这浩瀚的历史里,根本就没什么影响。
最后那个徐霞客的故事,我刚开始以为自己没看懂,后来发现自己看懂了。
路就在那里,生活就在那里,人生就在那里。无所畏惧的向前走吧,那些过去的全部都成为过去了,而已。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读后感(五):无论世界怎样,相信未来,无需害怕


前后共一个月,用手机、ipad、电脑看完了。
欲罢不能,流连忘返。各种人物令我大开眼界,唏嘘不已。出于对于作者的崇拜,上网查了一下。当年明月,79年生,白天上班晚上写作历时三年多写完,敬佩!
我读到了不仅是明朝的历史,不仅是各种各样的明朝历史人物,我还读到了幽默文字背后历史的现实和残酷,是单纯和复杂的人性,是人力无法左右的命运。然而,整部作品给我的最深印记是那种对于人性真善美的肯定和假恶丑的鄙夷。
在阅读的过程中,萦绕在我脑海里的,除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发展悬念,还有一个问题始终出现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我,要做怎样的人,该如何生活?”
带有这样问题的人很功利。因为这个问题换一种问法就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成功地活着?”
于是我悲哀地意识到平静的外表下,我其实是个很功利的人。
对于这样的认识,我接受。
没有必要伪装。
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纯粹些还是复杂些?
一个复杂的纯粹的人。张居正、徐阶这是这样的人物。
我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能让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幸福的人,一个能正面影响他人的人。
成功是什么?
李笑来老师告诉我:成功就是达到预期目标。
我一直认可这句话。所以我从来都让自己不和人去比。人比人,气死人。我不比只是因为我不想去气死自己。有点阿Q精神。但我知道,脑海里有一个我总会去比。我暂时克制住了那个我。我希望能永远克制住。一直像现在平静而满足地活着。做我该做的事,背负我应该承担的责任。
读到崇祯皇帝自缢的时候,我知道这本书快写完了。我仍满怀期待,期待看作者用什么方式结束这本令我喜爱不已的作品。
我没有失望。谢谢你,当年明月。
在最后的几页里,我惊喜地发现了我想要的文字——“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这是从徐霞客的故事中引出的对成功的定义。嗯。是我心里想要的定义,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也是作者在最后写的那首食指诗,优美的文字归纳起来这样一句话——“无论世界怎样,相信未来,无需害怕。”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读后感(六):末路悲歌

1、崇祯
对崇祯的印象有所改变,之前罗辑思维有一集专说了崇祯,大致是分析了他的性格,不是个好老板,爱撂肩膀,不太承担责任,事办不好了都怪别人,下属挺难做的。所谓众臣误我,其中也有他自己的问题。这一说固然也是有道理,不过从明朝那些事里我也看到了崇祯的忍辱负重、隐忍,以及智慧。
作为末代皇帝,当然对悲剧要负不可推脱的责任,不过就如所有人所说的一个三百多年朝代的倒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崇祯是努力的,装孙子干掉史上最黑暗的九千岁组织,以及作为皇帝的简朴,天天为了内忧外患操碎了心,也许真的是气数已尽,看着他拆东墙补西墙,我都为他着急。一个一心想好好做事的好人,一个只想给祖宗一个好交代的子孙,怎么都不忍心多责难。
2、结局
结尾的仓促又凄凉,也许末路本来就是那么悲凉。从第六第七本就可以感受到当年明月的心情,我读这套书比较晚,好像那时候他已经火了,各种挑刺攻击不绝于耳。凄凉也许来自于历史本身也来自于自身处境。
不过当我读到当年明月关于读史的那段话,我特别放心,他是个内心很成熟的人,三观很正,搜了一些他的一些报道:“做人做事不可太有目的性,上天很公平的,它不会把写作的灵感和对一件事情执着于名利的追求同时给予任何一个人。” 明月相信,只有保有一颗纯净的心,心无旁骛的人,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心无旁骛的力量。他认为,写作的时候能做到心无旁骛就已经成功了。也许这也是读史的收获吧。
个人认为这套书是划时代的,之前以及之后都不曾有这样一本集大成的正史。
读到最后,千言万语,还是回想起这一句,千秋其实只有一秋,万代似乎只有一代。那些农民起义如何可歌可泣的推翻暴政然后重新建立新的暴政,两千年里不断如此循环往复,那些陈胜吴广张角朱元璋张献忠,都一样吧。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读后感(七):结束了,一切都要结束的

        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带我去景山玩,他们指着一棵不起眼的歪脖树,告诉我明朝的皇帝吊死在这棵树上,还告诉我,他是亡国的皇帝,死有余辜。因此,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就知道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应该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大明王朝在他的手中断送,并不是他的错啊。。。想他在临死前的话,真的非常惨烈。大明的覆灭,是种种原因造成的结果,是国家财政出现了问题;是文臣结党营私不干正事;是国内自然灾害不断人吃人;也是清军战斗力不断加强。。。这些种种最后解释为:气数已尽,崇祯帝是个勤政的好皇帝,他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立下罪己诏;面对国内民兵纷纷起义,他殷殷求治,为剿流寇,崇祯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除杨鹤、熊文灿外,其他皆为撼世之名将,功名显著华夏。由于连年的灾荒,农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烧整个华夏大地,后金不断侵扰的边疆,导致军费不断激增,而税收却无法跟上,这一切的结果导致崇祯年间加税不断,以至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
      最后说几句,七部总算看完了, 不知道以后还不不会再拿起来通读,但希望能经常翻翻。大明的历史对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以史为鉴,而是让我懂得,不论哪个朝代的更替都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左右的结果,不管是昏庸的皇帝还是妖孽的太监,都不是,而是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和经济发展看不见的大手,是这些无法违背的自然和政治规律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而我们作为渺小的人海中的一栗,普通人中最普通的一员,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过好自己的人生。完。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读后感(八):终结的⑦

  慢摇摇地把第七本书给看完了。我觉得崇祯是一个好皇帝,至少他把在北京能做好的事情都做好了,他想要挽救这个朝代,虽然最后没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但是他至少努力了。
 这学期选了一门反腐败,又结合看这套小说我了解的一切,我发现,中国更古至今未曾改变的贪污腐败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国家的大局,如果没有那些贪官污吏的存在,也许明朝就不会灭亡,不过历史的发展始终是先进代替落后的。优胜劣汰始终循环着。希望今天的中国能走上真正的先进的道路,祛除那些不好的。
 我希望
 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
 这句话,不是在满怀希望光明时说的,很绝望,很无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时候,说这句话。
 要坚信,我是一个勇敢的人。
 我要好好地活着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读后感(九):江山易老,谁主沉浮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Artemis倪(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4010969/

经历了一个学期,我慢慢悠悠的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至此也算是对明朝有个大致了解,但是以我前脚看后脚忘的脑残特质,都记下来也是不可能。但是在看完之后还是想大概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其实就中国历史来说,明朝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朝代,单说朱重八同志,绝对是穷屌丝成功逆袭的光荣奋斗史。成功把元朝灭了,把我中华江山重握于汉人之手,当然我并没有要搞民族分裂的意思,只是就想说,各民族都有其独特之处,游牧民族来到中原并不能完全发挥其效用,祖宗的习惯总是难以摒弃,且汉人居多,并不能很好管理,少数民族在此也缺乏一定的归属感,不能安居乐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不同意勿怼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读后感(十):柒

朱由校—朱由检
明朝最后两个皇帝登场了,有意思的是,这两皇帝还是两兄弟。
明熹宗朱由校,国号天启。天启年间,宦官掌权,朱由校就是个傀儡,魏忠贤执政天下,最后还是被明思宗崇祯干掉,魏忠贤还是太强势,死得其所。
明末国家内忧外患,内有民军暴乱,外有清军侵犯。崇祯来的真不是时候,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只是明朝气数已尽,无力回天。
忘不了崇祯在景山自缢,忘不了李自成败走北京,忘不了皇太极率领数万清军入关,忘不了万千将士为保卫家园拼死抗争,忘不了宦官当道扰乱朝纲,忘不了忠臣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忘不了天下多少双渴望和平的眼神。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
1644年,朱由检在景山自缢。
历经276年,16位皇帝,一个王朝就此终结。
花了半个月看完了1-7,沉浸在大明王朝的梦境里,现在,梦醒了。
最后把明朝十六位皇帝做个总结吧。
1368-1398 洪武年间 明太祖朱元璋 开国皇帝好牛逼
1398-1402 建文年间 明惠宗朱允炆 朱元璋长子朱标的次子 被自己的叔叔谋反,自己烧寝宫,失踪
1402-1424 永乐年间 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四子 不是一个好人,但绝对是个好皇帝
1424-1425 洪熙年间 明仁宗朱高炽 朱棣长子 老实人,好皇帝
1425-1435 宣德年间 明宣宗朱瞻基 朱高炽长子 好皇帝
1435-1449 正统年间 明英宗朱祁镇 朱瞻基长子 皇帝—俘虏—囚犯—皇帝
1449-1457 景泰年间 明代宗朱祁钰 朱瞻基次子朱祁镇弟弟 夺了哥哥的皇位,度过心惊肉跳的八年
1457-1464 天顺年间 明英宗朱祁镇 朱瞻基长子 皇位失而复得,是个好人,不是一个好皇帝
1464-1487 成化年间 明宪宗朱见深 朱祁镇长子 不伦之恋,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一个好人,懦弱
1487-1505 弘治年间 明孝宗朱祐樘 朱见深第三子 好人好皇帝
1505-1521 正德年间 明武宗朱厚照 朱祐樘次子 好玩昏庸荒唐
1521-1566 嘉靖年间 明世宗朱厚熜 朱见深孙子朱厚照堂弟 聪明自私不上朝
1566-1572 隆庆年间 明穆宗朱载垕 朱厚熜第三子 徒有虚名的皇位,老实人
1572-1620 万历年间 明神宗朱翊钧 朱载垕第三子 继承爷爷的意志不上朝,炼金丹求永生
1620-1620 泰昌年间 明光宗朱常洛 朱翊钧长子 在位仅仅一个月
1621-1627 天启年间 明熹宗朱由校 朱常洛长子 宦官当道,傀儡
1627-1644 崇祯年间 明思宗朱由检 朱常洛第五子 朱由校弟弟 想救国,气数已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