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消失的地平线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消失的地平线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1 21: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消失的地平线经典读后感10篇

  《消失的地平线》是一本由希尔顿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一):消失的地平线

的确,这本书所写的内容很神奇,它的确勾起了我对香格里拉的向往,所以我觉得它是成功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恰恰是武汉那连续几天的“阴霾”天气,看着那样灰不灰土不土的天空,叹息又生气,因为官方给出的解释完全不能够说服我们,可我们又无可奈何。这样的情况下无意间接触到这本书,的确我是被书里一些图片吸引,那样的天空是我真正渴望的。然后我就这样开始读下去,有一个念头一直贯穿于心--我想去!我相信它勾起大多数人去这样一个神圣地方的念想,的确它太吸引人了,也许现在它也和许多古城一样逐渐商业化,但那一路风景那一路空气是我想接触的,可能我不是崇尚,我或许只是想在那儿体会作者的精髓吧。趁现在还来得及,计划着也去一趟吧,我称之为“灵魂之旅”。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二):浅显的看法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挺吸引人的,四个人被一架飞机劫持到了一个不知名的,陌生的,偏远的,环境恶劣的地方,此时对后续的故事我是抱着极大地兴趣的,我承认本人比较喜欢看悬疑的东西。可后来对故事的发展就有点落入俗套了,什么令人窒息的风景了,精美的设施了,神秘的喇嘛了,甚至有长生不老之术。。。对于后文没有太多探究的欲望
康维和马林森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一个经历丰富,沉着冷静,一个年轻气盛,充满激情,可能我年纪还不到,所以若遇到一个香格里拉,应该也会想要离开,首先是怀疑是否有长生不老之术,其二是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我才不想呆在此处毫无欲望的修炼。
罗珍为什么会离开香格里拉?对此我有个较大的疑问。如果她真有永葆青春之术,怎会因为爱情冒着变老的风险而离开,难道是因为她太单纯,相信即使自己变老了,爱人也会不离不弃?还是她活够了,想要激情燃烧一下,即使死也是无憾了?哎,不懂。
还有康维怎会动摇之前坚定地想法而带马林森离开?这态度转变的也忒快了?因为他开始怀疑马的质疑?还是因为他喜欢马这个年轻人,不想看到他失望?还是和罗珍有关?哎,不懂。
摘抄的句子,发现自己喜欢理论的东西。
还是因为他实际上,和常人一样,我有时也会大动肝火,有时也嗜酒买醉,然后去杀人,放纵情欲;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虐,一个人,做过这一切之后,剩下的只有极端的空虚无聊和烦躁不安,以后的生活也必将永远处在阴影之中。
生活中往往是,人们相信太多,因而犯错,但相信的太少又觉得生活缺乏趣味。
英雄的幻灭。没有完美的英雄。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三):消失的地平线

整篇故事的开头显得稍微有些累赘的平缓前行,直到出现了劫机,从印度平原一路,沿着河流一直飞到了一个陌生的山谷,随着雪山的出现,故事开始拉开序幕,蓝月谷,卡拉卡山脉,还有精致的松赞林寺区,喇嘛,活佛,拜占庭的院落,欧化的洗浴设备,完善的中央供暖,分文别类的书刊,各类西洋乐器,还有乌托邦一样的风景。这些就是香格里拉的综合,像似一个梦,就如同康维的描述,它不像是莱茵的沉闷黑暗的古堡,而像一朵开的不经意却有精致的山谷上的花。
活佛在圆寂之前说,我在这里,160年,原来就是为了等你。
很多情感宣泄化的片段,虽然知道出于虚构但是还是让内心深处震撼了很久,想想如今现实的压力,又对比这样完美的桃花源,向往
可是往往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又感觉不安,似乎命运本身是用来波折而不是安逸的,所以康维最终还是离开了这种山谷,在很多年以后,当人们再想寻找它的时候,便再也没有办法找到,于是这些,就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让它永远成为了一个不可触及的斑驳蓝图。
文中的另一处点缀,讲到了蓝月谷的可以延缓衰老,让面容如心,呈现不出实际的年龄,很多高龄的人,看上去还是很年轻,就比如罗真,在最后的结尾,当他们逃出这座山谷,医生回忆到,这是个很老的中国女人,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老的女人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四):原来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看书之前总会对传说中的这本有无限想象,到头来却发现原来我们只是臆造了一个世界,作者写出来的势必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想,作者去过的地方至少不是我今年去过的香格里拉和稻城亚丁,那里虽然很美,但是已然不闭塞,那里民风依然纯朴,高原红笑脸是旅途中最美的风景,但是那里并不神秘。现在的我们,去香格里拉或者稻城亚丁已然是一场无关矫情的旅行而不是一场艰苦卓越的心路历程。云南的香格里拉总归只是淡定的现场存在,你去或不去,它都在那里,央迈勇震撼,牛奶海美得惊天动地,普达措的野花漫烂开一个世界。现实哪里无情了?有这么美得风景在远方,是件多么让我们有所期待的事情啊,再苦再累,你却可以坚定,有一个很美的更广阔的外面的世界在等待你。
    可惜,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书中的香格里拉并非云南的中甸,至少我这么认为。香格里拉注定承载了太多的期许和梦想。现实的我们压力过大总想逃避,于是有那么多虚妄的意念,香格里拉自然是这种虚妄意念的一种绝佳选择,那里风景如画,那里绝世脱俗,那里没有一切纷扰,而我看到最后却只想说,我宁可选择勇敢活在现在的世界,不愿憧憬这么无谓存在的世外桃源
    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收留一个生活的逃犯,这么美的地方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仅此而已。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五):小记

‘如果你非要一个理由的话,我们在这里就是因为我们在这里。’
‘如果当下之事在十年前未曾被预见,十年后也难以捉摸清楚,那么它就并不重要’
西方人心目中心灵栖息的桃花源,她描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名叫香格里拉。
(事实是并不乐观的,相反事实往往很荒诞,这种荒诞无从对比。人们只能乐观,只能说服自己相信那一点点温柔美好,并且以此中乐观反讽彼种悲观;只有如此,你才保持住大多数的‘正常’,你便有了安全感,才敢遗忘。所以,你相信的是局部的‘真理’,并且坚信,以此说服他人,人们认识的时间总有界限,并不会有谁多意来论证这种‘真理’,于是大家各自阐述,强者的一方永远获胜,他的资源,他的力量,他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论据。所以,你阐述的是你的‘真理’,我们保持沉默,当某一天我所信的也有了力量,我再向你阐述我的‘真理’。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六):消失的地平线

之前看了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五谷杂陈在心中翻涌!
我不想评论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因为我怕个人观点对你们产生误导。但就内容而言,我觉得有话要说。
这篇小说的构思很新颖,我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他的想象的东西想必在当时一定很前卫,以至于到若干年后的我看来也感觉到充满了新鲜感。
文章采用的是倒叙手法,以第一人称讲述,让读者的思绪随着主人公的经历一起漂移。
说真的,在外国人看来,这的确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但在我这个东方人眼里,这小说带有浓烈的种族歧视的色彩!
原因有
1 香格里拉为何坐落在中国?
不要天真地以为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祖国广绣河山的魅力的功劳!我国风景秀美是事实。但是这只是香格里拉的自然环境,香格里拉的人文环境是什么?是黄种人伺候白种人。就连主人公也会看人肤色待人!在小说里的香格里拉里,白种人才拥有高贵的血统,只有拥有着高贵血统的人才能掌控那里。
2 为什么故事里的东方人待人那么好?
可能在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白人太友善了,以至于认为这里适合成为人间天堂,有人伺候着天天是座上宾,能不是天堂般的生活么!
也许是我想太多了,以上纯属个人茶余饭后消遣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七):消失的地平线,永恒的香巴拉

消失的地平线,永恒的香巴拉。四位背景各异不同个性的西方人--主人公英国外交官康维和他的助手——年轻气盛的马林逊,女传教士布琳克罗小姐以及一个潜逃中的美国经济诈骗犯巴纳德,在从巴斯库尔飞到白沙瓦的过程中,被强行带到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座落在西藏边缘的卡拉卡尔山谷,进入山谷的Z形岩石通道一侧是直上云霄的峭壁,另一侧是云雾笼罩的万丈深渊。最令康威难忘的是金字塔似的锥形雪山卡拉卡尔,“山峰十分耀眼,使人不由自主产生豪迈而激动情绪。”宁静无风的夜晚,卡拉卡尔山就像一座灯塔,俯瞰着港湾似的山谷,月亮的光辉洒落在雪峰上,呈现为神秘的浅蓝。书中的卡拉卡尔被解释为香格里拉方言,意思是“蓝月亮”。多么险峻雄奇!多么诗情画意
稻城亚丁的仙乃日(观世音菩萨)是一座尖尖的锥形山峰,还有那坐落在悬崖上的冲古寺。
1928年,约瑟夫 洛克两次到访稻城亚丁区域,1931年,图片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詹姆斯 希尔顿受此启发,于1933年发布了《消失的地平线》。作者詹姆斯 希尔顿曾是一名飞行员,地平线对于飞行员而言就是永恒的参照物,无论是飞行法则还是自然规律,地平线都不可能消失或被忽略,此处,作者用“消失的地平线”一词,来表达作者坠机后看到的难以形象的的场景:世外桃源,从而说明了香格里拉无与伦比的美、和谐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八):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个世界已经浓缩成为香格里拉(香巴拉)

在旅行的火车上拜读了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在香格里拉旅游的时候,导游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香格里拉不是某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你在一路的行走中,内心深处的体会,香格里拉是要用心来体会的~不错,正如书中所说的“心灵深处的那个世界已经浓缩成为香格里拉”!
看到大家的书评,或说香格里拉是个美丽的错误,或者批判该书中民族情绪高涨,或者憧憬这个西方人眼中美好的“世外桃源”。无疑,在战争过后,人们是多么渴望景色优美与世无争,和谐融洽的生活;再看看战争过后家园满目疮痍,破败不堪,家庭破碎,失去亲人。在这种情况下,本书描绘的“香格里拉”无疑给人们带去了精神的慰藉~
但是,刨去一些过于极端的说辞,纵观全书,作者努力在描述香格里拉,通过故事的虚构力图让读者相信世界上,在西藏的某个角落确实存在这样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卡拉卡尔。故事可以说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可是,康维最后还是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这个美妙的圣地,将香格里拉留在心底。这样一个懒散、成熟镇定的人而略显世故的人都能放弃这样的“神仙境地”,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不也一样吗~最后只有巴纳德和布林克罗留在了那里,诚然他们因为自己的欲望而留在了“香格里拉”,一个因为黄金一个因为自己的信仰。所以,读了这本书就不要奢求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这种“香巴拉”,他只在你我的心中,每个人内心都美好,这个世界还能糟糕吗?
走在香格里拉的路上,天是那么的蔚蓝,空气是那么的清新,雪峰峡谷给人震撼,您静的湖泊在森林的怀抱里安详的沉睡,美丽的草原,一望无际的洁白,就像纯洁神圣的哈达····美丽的香格里拉,只有用心才能体会。
虽然人生注定是苦逼的,人总会被欲望所左右,总会被欺骗,总会被戏弄,但是只要保持内心的纯洁善良从一而终,人生就注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一种心安理得的风景~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九):曾经有个天堂乍现,你会怎样做

朋友向我极力推荐此书,原因是谈及旅行和人生意义
草草看完简介后,认为主人公康维被说服离开人间天堂是充满疑问的:主人公是一位老练沉稳,通用数国语言,被众人渴望一见的活佛欣赏并被托付圣地未来权柄,最后竟然被一心渴望离开的年经人马里逊成功说服逃离。
为了尽快验证心中的疑问,在图书馆的地板上花了差不多四个小时翻完,起来时发现脚,屁股和老腰麻得厉害.......>_<下次看书得早起找位置。
在描写香格里拉景色时,整体感觉20世纪的歪果仁写到东方世界时仍然沿用马可波罗的套路:遍地黄金,物饶丰富。而这本书是,长寿乐园,充满美好。心中起了吐槽的念头:如果那里是旅游区,定必是人逼人,人看人了,哪能看到“蓝月亮”,世外桃源还是不能被大众发现才能称为世外呢。想到这里,多少有些失望,但若能在小学五六年级看此书描绘的香格里拉还是挺令人向往的。
全书最有趣的地方是活佛与康维的对话:暗喻活佛是已过数百年的传教士,他的理想是:当强权们同归于尽,基督教的伦理观念得以实现,温和良顺的人们将继承这个世界。蓝图有了,可寻找继承人的麻烦也来了,接下来的岁月里,活佛一直在找人选,直到遇到康维。遗憾是不能将其留下,满族茹凉的选择想必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活佛和圣地在康维心目中的地位。这也是活佛始料不及的。可能在圣地的人们发现大伙都喜爱这个地区,过于自信了。
爱下结论的偶,不得不对疑问编造答案:要不活佛看错人了,要不康维太嫩了,无论哪点,都看得出故事很难自圆其说。
书中的铺垫也挺有趣的,中评吧〜〜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十):消失的地平线—随笔

拖了几个月没看,结果看进去了之后就是一个下午的事情,就看完这故事。
开篇是一个悬疑加冒险故事,飞机失事坠落高原雪山;中间变成了哲学和科幻故事,在世外静谧的、能抵抗时间流逝的香格里拉,主角们经历着心理变化;结尾处活佛的圆寂迎来故事的高潮,康维和马林森关于去留的争吵和选择,逃离后故事戛然而止但故事之外的追查仍然捕风捉影,极大地增添了整个故事的神秘感。
整个故事想表达的意思倒并不难理解。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香格里拉就是西方人梦想的桃花源,是宁静、田园、自由甚至永生的向往。
故事中佛教与基督教的糅合,都在极力表达一种追求超凡于世外的平静;但作者希尔顿却终究没有跳出基督教救赎的主题,故事中活佛选择康维,告诉他要守护这个山谷,在灭世的灾难之后重生、“迎来新的文艺复兴”,读起来基督的意味浓烈了许多。不过,作者对佛教(以及中国人)中庸、不紧不慢、宁静致远的生活和秩序也有深刻的了解,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就是康维在第一次见到活佛时,虽然一肚子问题,却只能慢吞吞地跟着活佛喝茶。活佛告诉他要“慢慢来”,就像顾恺之吃甘蔗一样,从根部开始吃,最甜的留到最后,才能“渐入佳境”。另外有一个关于佛教与基督教在故事中的小bug,就是活佛是怎样在几百年的时光里完成了从基督传教士向活佛的转变和统一?感觉作者并没有讲得很清楚。
故事里四位主角的性格也中规中矩的表达了清楚。马林森年轻,缺乏耐心,在陌生的环境的浮躁与焦躁不安,与喇嘛张的对话与沉默形成鲜明的对比;布林克罗小姐是一个执着而保守的基督徒,但又不失机智与镇定。她年纪不大,却给人一种英国老小姐的拘谨和保守感;巴纳德,真实身份是一个被通缉的华尔街诈骗犯,性格简单得倒是与身份显得略不相符,在整个故事中都显得很随遇而安,甚至能点拨康维以平常心去接受和适应现实;康维,故事的主角,为香格里拉深深着迷。世界的“整场游戏都乱了”,正在重组的时间中处处弥漫着死亡与毁灭的气息,而香格里拉的神秘和静谧撩人心魄又惬意舒适。马林森说康维“中了邪”,也正是康维在香格里拉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不再愿意去涉及外面纷乱的世界,有了一种超越他自身年龄的缺乏激情。活佛应该也是看中他这一点才选择他作为继承人。
即使现在已不新鲜,这本书的嵌套的叙事方式给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我”和卢瑟福的会面与谈话引出整个故事,整本手稿的末尾再一次捕风捉影、模模糊糊地听说康维和(已经变成老奶奶的)满族姑娘的行踪,在难辨真假之外,余音袅袅地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又传奇的气氛,让人遐想康维是否再次回到了那个高原雪山深处的蓝月谷,更让人神往这个神秘的雪域仙境是否真的存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