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10篇

2017-12-02 21:4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10篇

  《把时间当作朋友》是一本由李笑来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一):一生最忠诚的朋友:时间

把时间当作朋友
李笑来的这本书被推荐的次数不少了,我还是第一次去读这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关于时间管理体系的书。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是仅仅在论述怎么去管理有限的时间,而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些被我们忽视的道理,和为什么去管理时间以及管理时间的紧迫性。还有一些彩蛋:哪怕只是有些结论也能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昨天在优酷上看了马未都的视频《我们为什么读书?》,他说:“读书有用也是二八定律,只有20%的书读来是有用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哪20%是有用的。”
这就是我们的焦灼所在吧,患有“时间恐慌症”的我们总这么觉得:当下总是忙碌的,明天总会更有钱,明天总能更清闲。未来总能有大把的时间去挥霍,对时间的把握总是一种不确定的定性概念,我们总把时间当作了敌人。
要抗争、要战胜,很恐惧、很无奈
现在又是一年年末,旧的年度计划还没有完全展开,就要制定新年计划了。这时候回味《时间都去哪了》这首歌,总是让人在回想的时候很伤感
很神奇也很让人惊悚的道理,再来强调一次:人类是唯一一种能够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的生物。想想吧,锤子不能去砸自己,钉子不能把自己钉进去,猴子也不能完美的运用自己的大脑——要不它们就是人了。
这本书千万不能当作万金油,因为雏形是博文,难免形式松散,不过编辑的编辑力比较强大,总体而言是值得一读的。
其实语言对人的生活影响还是很大的。逻辑、科学、哲学和心智(MIND),这些都是泊来词(至少近现代含义是从西方或日本传播而来)。我们不懂,我们天生没有这种语言环境,我们又没有这种遗传基因,又不想去学习,去试错,去总结的话,只能在心智开发的道路上愈来愈落后。
抱怨老板是笨蛋、抱怨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宽慰的场面话,谁都能去说几句,问题在于,只有做事才会显得是“笨蛋”,只有光芒万丈才不担心“不公平对待”。就像猎头公司只会去猎取二流人才,星探也只会在有潜力成为巨星的人身上下功夫,所以,有潜力不是本事,能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是大事情。
《奇特的一生》真的很奇特,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生命,这是《怪侠一枝梅》里霍建华扮演的离歌笑在剧终时说的一句话,对我影响至深。生命这个词可以换成任意一个你觉得很宝贵的词句。
亲情、时间、爱……
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养成一个习惯有人说21天即可,李笑来说他要2年,我默默不作声。因为我从未尝试着去培养自己的一个好习惯
头脑里的思想挣扎的时候是痛苦的,反思是纠结的,不过痛苦之后、纠结之后的涅槃是壮烈而美妙的。
1、2、3,ACTION!为你的时光老友挣下一片辉煌吧。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二):一个老师的用苦良心

为什么我喜欢看书?有些好书(相对而言)总是能骤然地戳中你的笑点、泪点、情感点、共鸣点,更重要也最为值得赞赏的是,戳中你的思考点。笑来老师的书,全程都在讲那些大道理和方法论,但你从来不会觉得它boring,反正我是在图书馆小半天就如狼似虎地吞下了这本书,以至于太回味无穷,这种感情不发不行!!!(一旁的李老师:“,no no no,此为汝开拓心智之道也!”)

作为一名资深老师,他知道许多学生学习上的误区(李老师也犯过),有些被认为是“学习病”,有些则被认为是“天资不够”无药可医。本着“问题都是复杂的,解决方法都是简单的”原则,作者苦口婆心又毒辣犀利地教导着、数落着我们,这一晚毒鸡汤懒惰的人来说是一记闷沉的鞭笞(你还会笑着接受),对想努力又满天雾水的人来说是一根助力棒,如何高效学习?如何学会学习?如何认识学习?你该相信成功学吗?你真的对这件事不感兴趣吗?老师讲课不精彩是谁的错?你懂得量力而行吗?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三):你就是懒,才没有耐心

这本书记忆很深,不是成功学胜似成功学。把以往模凌两可的概念血淋淋:所有的道理很直白,你就是懒,不是傻。
坚持和耐心是关键词,只要目标明确哪怕方法不对。】
1.方法固然重要,但比起‘用功’来,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列表一旦开始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一事无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放弃
3.马可波罗在700多年前,在没有‘金山词霸’、‘记忆曲线’等的基础上,学会了地球上最难学的语言汉语;
4.很少有什么考试考验你的智商,本质上谁准备的时间长、准备的更充分,谁就可能胜出;
5.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你没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机会;
6.你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你知做最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事情;
【不要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努奴隶,而是翻身做主人】
1.无论你面临什么样的痛苦,起码你不是最痛苦的人;
2.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紧急的事少之又少,十万火急只是在故事中。不信你把所有你觉得紧急的事延时一段时间再处理,最终你会发现那些事实际上没有那么紧急。所以,只有一个判断标准:这是是否真的重要!
3.有时也又不愿意的时候,但我知道这只不过是我大脑的想法,而去不应该是我的想法;
4.该自卑的时候自卑,该自信的时候自信,自负和自信都只是描述词汇,不是负面词汇;
5.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有本质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地重要前提之一;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四):时间是不会被人左右的,我们快乐或是痛苦,成功或是失败,它都还是那样流逝着,我们可以选择抵触或无视它,浑浑噩噩的活着,也可以选择了解甚至借助它,让自己的生命变的多彩起来。

你有做事拖拉的恶习吗?你不喜欢自己专业或是工作吗?你倾向于逃避困难吗?你对现在的处境不满意吗?你看透了红尘,发现万事皆空,于是无所适从了吗?你觉得朋友都对不起自己吗?你想要人脉吗?你整天忧心忡忡的担心爱人变心吗?你怕麻烦吗?你疲于奔命吗?你想要给孩子正确的教育吗?假如你对以上任何一个问题答是,那么就花几个小时看看这本书吧。看完就会发现,原来这些问题的真相其实很简单:
拖拉是源于恐惧;不喜欢做的事大都是因为自己有没做好的经验;逃避困难是大脑的习惯性动作;对处境不满意,那么就行动起来改变吧;虽然佛说,一切皆是幻象,但是这不代表你不能享受自己的人生,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自己的成长;而所谓朋友,假如不基于等价交换的基础,是迟早要变陌路的,所以当你发现朋友们慢慢疏远了自己的时候,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变成了无能的索取者;假如你自己不够优秀,那空谈什么人脉都是舍本逐末;与其担心爱人会变心,拼命想控制一些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东西,不如更多的关注一下自身,不要让自己在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失控;你怕,或是不怕,麻烦总是在那里,不增不减;当你疲于奔命的时候,有没有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在前期松懈了太久,现在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基本上,你只有自己够优秀了,才有可能教育出来一个优秀的孩子,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要好吃懒做的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不公平。
当然,知道原因是不够的,想知道该怎么办,不如试着换一种思维,把时间当朋友,甚至是助手看看。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五):总有人找你帮忙就证明你很牛吗

这篇书评只是针对某一章的感想,《当作朋友》的每一章,我认为都值得被感悟,因为只要做出其中一点,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小牛上班六年了,而立之年的他,应该属于公司的中青年,因为他上面还有几位60后、70后的前辈,比他年轻的,刚进公司的90后也有4、5个,他刚好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按理说正是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当打之年,事实上公司里的同事也是这么看待他的。因为小牛业务精通,又平易近人,大家碰到棘手(至少对于那个人来说很“棘手”)的问题,都会第一个想到小牛。小牛作为一个事业上升期的男人,也乐于帮助别人,当他干净利索的完成了他人完成不了的任务时,别人献上的一两句夸赞,也让他觉得挺有成就感。

可是,最近小牛却碰到了一些烦恼,他发现自己不论是上班还是加班,真正忙于自己工作的时间在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不论是前辈还是后生,都在找他帮忙,“小牛,这个事你去处理一下,他们那些新人我不放心…”“牛哥,这个事儿该怎么办啊,这是经理昨天交给我的任务,但是我一点儿头绪都没有…”“兄弟,你帮我个事儿,我第一个就想到你了,因为你最够义气…”类似于这样的要求、请求,小牛实在不好意思推脱,可能是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也可能是因为之前给大家养成的习惯,总之他基本上来者不拒,这让小牛捉襟见肘疲惫不堪

终于有一次,小牛在忙自己业务的时候,一个前辈又来找小牛帮忙,积压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领导,我这会儿真的没时间,总不能老找我一个人吧,我手头的事儿从来都没有让别人分担过,小贾这会儿不也没事吗,我刚才看他玩儿手机来着…”前辈一下子愣住了,周围的同事也愣住了,他们没有见过这样说话的小牛,或者说拒绝别人的小牛,前辈甩下一句:不弄就不弄呗,离了你地球照样转…转身离开了。

我们每个人所在的公司,或许都有一两个这样的同事,小牛们业务出色、吃苦耐劳和蔼可亲、“乐”于助人,在别人眼里,就是干得多、说得少的榜样和标杆。可是,当别人都来找你帮忙的时候,就证明你真的很牛吗?

一个人在工作中总被别人需要,确实证明他很能干,而且很少提要求、吐苦水、要回报,找他帮忙的“性价比”很高,我们姑且可以认为他是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人都有这样的特质,聚焦于自己的“影响圈”,尽量避免分散精力到自己的“关注圈”,这就代表着,优秀的人能够自己完成的工作,就很少劳烦别人,他们能够体谅时间对于别人同样宝贵,把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丢给别人是可耻的行为。

所以,要努力去做一个优秀的人,做一个在某一方面由核心竞争力的人,这个大方向是绝对不需要怀疑的,要坚定的走下去。那么,公司里的小牛们在面对接踵而至的求助时,应该如何应对呢?公司的管理者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护和创造这样的精英人群呢?

对于个人来说:

首先,要从心理上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三个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感觉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当别人向自己求助的时候,往往会表露出赞赏和崇拜,这时候我们感觉中的自己会不由自主地放大,因为被人需要的感觉总是好的(尤其是男同胞),很多人的成就感也就是建立在这种感觉的基础之上。但是,此时此刻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其实是带着经验论的不负责任的判断,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这种成就感对于自身目标的完成并没有多大的帮助。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勇于在心里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这是关键的第一步。

其次,要学会艺术地拒绝。拒绝别人确实是不太美好经历(尤其又是男同胞),但是不懂得拒绝的人难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合理的拒绝,不但不代表伤害,反而是利人利己的行为,一方面我们可以甩掉很多负担,轻装前进,另一方面被拒绝的人也可以渐渐摆脱依赖心理,学会独立思考。小牛同学最后做到了拒绝,但却丢掉了艺术,导致不欢而散。艺术地拒绝首先一定要保持诚恳的态度,在这个基础上,用这么两种方式,可能会更有效:

1.各退一步。句式:实在不好意思,我现在有要紧事忙,腾不开手,你能不能先自己想想办法,我忙完手里的事就尽量去帮你…

2.延迟承诺。句式:这个事我现在没办法立刻答应,因为我不能保证一定能帮上忙,这样,咱们两个都想想办法,双向努力,到时候如果我这边可以,我一定尽力…

对于公司来说:

公司不要弘扬“少不了某人”文化。彼得德鲁克说,公司的每一个岗位都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应该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一个公司某个部门“少不了某人”,则要么管理者能力太差,要么这个“少不了的人”掩盖住了公司目前巨大的漏洞。所以,一个能够运行良好的组织,其每一个螺丝钉都应该是可以替代的,王石的座右铭是:我的成功是别人不再需要我,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作为管理者,应该想尽办法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而不是谁用着顺手,就不停地让他充当救火队员,这样一来,大家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精英的精力也无法释放在最需要他的地方。

公司真正应该弘扬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每一个人,在一个组织奉献的光阴绝不仅仅是为了换取报酬,而是一段职业生涯的投资,在这个组织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学会了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管理者有责任让每个在自己麾下拼搏的个体,成为一个个更好地人,而不是别人的负担。

个人微信:six-packlibrary 坚持在朋友圈里记录我的读书笔记,刷一刷,一起学习。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六):把时间当做朋友

辨析概念是自我成长的基础。新知、纠错、重视是我们打磨概念最主要的三种工具。
新知,认知迭代,学习新概念。
纠错,改掉对概念的错误理解。
重视,把耳熟能详,已经平常到被你忽略的概念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三个容易被忽视或误解的概念:
1.时间管理
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我们唯一能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积累力量,攒资源,去交换;
成为时间的朋友。
2.自我证明
优秀的人不需要证明自己;
有些优秀只是自我认定的;
每个人强弱有别,自我认可、比较,更容易进步。
3.灵感
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锁定一个方向或是目标,确定它实现的可行性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再投入比更多再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做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的陪伴足够久的时候,不知里面过程的人可能会说那是运气,那是天命,而明白积累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人知道,所有的回报都是必然。
积累是解决成长问题的良药。不管你积累钱财,人脉,技能还是其他的什么东西,从接受现实开始,用沉着冷静的心态一点一点耐心的推进,不骄不躁,不紧不慢,不慌不急,用最稳的方式最快的成长,时间就是你的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七):《把时间当作朋友》:关于学习的三点思考

应试教育教我们读书,考试,却没有让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是一件非常有趣、有价值、有必要的事。这里的学习,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上学读书,更包括阅读(各类杂书,文史哲,政经地,科学、逻辑学、心理学等)、体验、试错、观察、思考。
(一)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开启你的视野
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悄然进入你的生活了。学过概率统计学的人,多半不会买彩票,因为这种行为是对他们智商的侮辱;精通外语的人,能看更多相关专业的书,了解更多知识,碰到外国人不用担心沟通问题;读过历史人文的人,去旅行感触也更深。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让你看得更高更远,拥有另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而不是只局限于现在这一方狭小的天地。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总是看不到方向,那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
(二)如何学习:保持学习的状态,培养你的自学能力
十年寒窗苦读,看起来有很多人会学习,会考试,但其实应试教育的学习,为分数为考试,离真正的自学能力还很远。而大学教育,本该培养自学能力的,自我的懈怠,师资质量的参差不齐,很快四年就过去了。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提到如何掌握及运用自学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不是学完一门课,看完一本书,就叫学会了,还要问你是否理解作者的意图,能否说出书中的核心,记清重要的部分,你会不会把有用的信息存档,以便有需要时能即使调出来用,能不能学会甄别、分辨相关信息,试着分类归纳……
能坚持做到这些的,才是有心人。(可惜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是)
(2)检索能力
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基础之上。从大学搜索资料写论文,到工作之后上网搜集整合各种信息,检索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检索能力,有赖于自己的积累,那些不断阅读,观察,理解,交流,沉淀,推敲,筛选的人,检索能力更强。
(3)写作能力
李笑来老师在书中指出,“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这里的写作能力,不是诗歌,散文,小说,而是写作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很多人总把写作能力和文学扯在一起,觉得自己是理科生,文笔不好,不擅长写作,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写作有很多种,有偏文学、抒情的文字,也有很朴素很直白的文字。
文科生写文章也许文采更好,但感性,文章容易拖沓,杂乱,而理科生写文章,也许文笔差点,但更简洁,层次分明,更有条理。其实应该互补。所以别拿理科生为借口不写作了。
时常写作,记录,其实也是一个整理自己学习,思考、积累经验的过程,也能分享给他人,在共享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也能得到别人的意见,提点,进而有所进步。
(4)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最直观的理解就是目的性越强,越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越容易学好。
这就是为什么工作后,看PPT、EXCEL教程,会比大学时上课更走心,学得更快更好,最直接的,你在工作上要用到,现学现用当然比应对考试更直观,也更卖力了。(所以强烈建议大三大四的学生去实习,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
所以,学习一项知识技能,最好找到可用武之地,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检验效果。
(三)关于学习进展:学习是一个过程,坚持才是王道
学习有个阶段性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进展缓慢,甚至没有进展,到了某一刻突飞猛进,而后又是一段平台期,严格来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多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有耐得住前期缓慢爬行期,坚持下去的人,才能享受“突飞猛进”的成果。所以学习,提升,进步,成功,永远属于那些坚持到底的人。
我很喜欢李笑来老师的话,“认定一个目标,确定可行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比更多再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它自会给你的耐心相应的回报”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八):你真的恐慌了吗?

       在本书的第0章里,作者将一种“既勤奋又懒惰”的现象归因于“时间恐慌症”。这里不能苟同。
    书中的例子是这样的,他们一方面“很懒惰”:“竟然问老师一个单词是什么意思,而不是去查词典,肯定是懒惰。去查了而查不到,然后就放弃继续查,也不去换个词典再查,更不用说去尝试一下互联网搜索工具,还是懒惰”,另一方面又“很勤奋”:“他们在周末起个大早,赶在8点半之前挤着公共汽车来上课,中午吃既贵又难吃的盒饭,然后在一个充满了各种味道的教室里继续上课。他们也许会玩电子游戏,但明显比那些只玩电子游戏的人更为勤奋;他们也许会喝酒打牌,但明显比那些只喝酒打牌的人更加努力。”
    于是作者归因于“时间恐惧症”:“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于他们对“时间压力”感受。“没有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是虚假地“勤奋”,恨不能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哪一种都注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
    以上是作者的逻辑。在我看来,作者并没有把握问题的本质。这种“既勤奋又懒惰”的现象在我周围比比皆是,难道都是“时间恐惧症”?比如学生工作中的新闻稿,有的人写得既没格式又很散文,几乎需要重写,而有的人会先找找以前的新闻稿学习学习。难道对一篇新闻稿有“时间恐惧症”?再比如很多人挣钱挣得很勤奋,但看到地上的一毛钱,却没有去捡起来,难道是“时间恐惧症”?再比如很多同学遇到电脑问题,直接找身边的电脑达人,难道这也是“时间恐惧症”?这样的现象数不胜数。
    最后作者说“如果我们可以长生不老,没有死亡作为终点,那么,时间就不可能给我们制造任何困境。”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人们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就不会有人在千百年之间不停地嘲笑追日的夸父,因为夸父几百岁之后终究可以明白自己做法的局限进而采取其他的策略”。作者怎么就这么肯定夸父此时未醒悟彼时必醒悟。按此逻辑,如果可以长生不老,所有坏人都会变成好人,抑或,所有好人都会变成坏人?
    显然逻辑上带有作者太多主观臆断。那么这种“既勤奋又懒惰”的本质在哪里?在我看来是:惰性。当你只熟悉一条路的时候,你常常会不假思索地走上这条路。而“时间恐惧”更多的是阻碍你思考选择,加速将你推向这条路。比如书中问单词的例子,生活中这样的人肯定一直以来就习惯了问别人单词,你把他生命的时间延长几倍,他依然还是这样。究其原因,惰性。如果详细分析之,他很清楚自己现在要完成的事情是理解那篇文章,陌生单词并没有放在很重要必须记的位置,于是就寻找最快的方式了解陌生单词的含义,“问”显然在他看来是最快的方式。生活中我们不也常常这样吗?比如经常问同学周围哪家餐馆比较好吃,如果按照作者的思路,就应该自己先到网上去查查,甚者自己去吃吃不就知道了。按此逻辑,估计作者本身跟问单词那个学生有什么差别?
    惰性这个东西是长期以来养成的,根植于一个人的经验,甚者可能到潜意识里,一两句话的提醒至多起到几分钟热效。比如有些人参加活动总是迟到,每次反省之后还是如此。而且惰性并不全是坏事,如果没有惰性,事事保持一颗怀疑的心态,事事躬亲,又怎么可能做到。怎样破除惰性对自己坏的影响?我想最重要的是不断的了解自己,不断地剥离主观与客观。这是一个过程,没有结果。对一件具体的事情,就是:得到的正是你想要的,放弃的正是你不喜欢的。
    退一万步,如果你真的恐慌了。通过一些方法是可以解决的;但如果是惰性,这将是与过去的你作斗争。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九):如果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全书看下来印象中最深刻的那句话还是书里开始引用的这句话“如果你不去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第三次看这本书了,每一次看都能看到我之前没有看到的东西,或许是更多的共鸣,亦或许是对之前产生过共鸣的东西的一点怀疑,但无疑收获都是很巨大的,拨开了一点云雾更加深了一些认知。
纯粹时间上的管理,可操作性的东西还是很强的。
1.基于人类对遗忘痛苦的自我保护机制,可以把让自己感到过尴尬或者不舒服的事情记录下来,定期回头看看,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的尴尬失态。
2.增强对自己的时间感知,坚持每天记录时间开销外加时间预算。
   ①首先要制定目标然后判断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否满足“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目标的达成确实有益”来确定任务的重要程度从而做一定的取舍。
   ②“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指定列表的时候可制作下一阶段任务列表,列表一旦开始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③“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重要”。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制定计划的时候不要计划得太长远,从现目前可行的行动开始,从一天的开始,一周的计划开始,然后逐步递增慢慢就会知道长远的计划应该如何制定执行了。
和本书关于纯粹时间的管理貌似并不是特别的多,更多的是心智上的解放讨论。但也是对于时间感知和管理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做不到一定的意识更谈不上管理了。
----------------------------------------------------------------------------
管理时间就是管理自己,的确,我们大多数人都忘记了自己是可以操控自己大脑的。
感觉的确可以把操控大脑像书里讲得那么有趣,就当它是一种玩具吧,每天陪它玩,但是玩的结果一定要让自己赢。
所有人的困境:
所有人共同过的弱点都是“懒惰”,事实上其他大多数的弱点都是由懒惰引申出来的。
心智的力量:
任何事情只有去行动了实践了才能或许效果才能辨别是否可行值得。大多数事情不是因为没趣儿拒绝做,而是因为做好了才有兴趣。摆脱经验局限,摆脱懒惰才是心智的力量。
开启自己的心智:
学会自己控制自己的大脑和情绪,任何事物换一种态度去看待换一种观点去解读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力量。想办法由衷地把一件事当做快乐的事情去做,这样才能印象深刻达到积累的目的。
开拓心智:
保持开放的态度。通过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世界。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最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都是尊重。养成随时笔记的习惯。
小心成功学:
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从本质上就可能永远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所谓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每个人都希望等价交换而不是被抢去一部分东西。专心提升自己的事情可以有很多,学习并拥有更多的技能等等。
更多的思考:
最省时间的方法是学习,通过“学习”不断进化。效率低下的原因一般都是回避困难造成的。最有效率的有效方法是克服拖拉,这一点有涉及到控制大脑。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不要低估每一个今天。
开始改变,从此时此刻:
大多数事情都是需要我们提前准备的。
耐心。
越早醒悟越好。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十):这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具体做时间管理书

读完这本书已经有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了,一直没有着手写书评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我还没有真正读懂这本书,没有读明白书中真正传递的精髓。
起先是在ipad上读的电子书,读完后发现受益匪浅,马上买了一本实体书,今天刚刚收到,粗略翻了一下,已经是(第三版),章节名称已和我读的电子版不甚相同,于是打算就第一遍读出来的道理和理解稍作记录,以便再下一次阅读的时候能有一个基础,更为下一次修改书评做一个笔记和铺垫。
【没有教你真正该怎么做】
看过好几本关于“时间管理”类的书籍,基本大同小异,告诉我们如何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现在我脑海中就能马上举出很多这类书籍中提到过的方法。
比较著名的《番茄工作法》用一个番茄的时间集中精力,一次只完成一件事;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用耳朵学习,听各类讲座(这点我已经开始变成习惯);制定list,预估时间,记录时间,总结时间等等。
上述这些方法,包括很多“时间管理类”书籍都会很明确的有这些指导性的方法,教你怎么做,但是就这本书而言,我看到的这些内容篇幅并不多,大概只占了全书的20%吧。
起初我也觉得有点奇怪,但是读下去之后发现这才是作者真正的大智慧。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开启自己心智,运用心智的书,时间只是一把尺,用来衡量你的成长和进步。
以下是我印象比较深刻,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读懂的一些道理
1、耐心。
每天花2个小时的时间在你真正想做的那件事上,然后坚持,有耐心的和时间做朋友,时间会给你你想要的结果。
2、自律。
心智开启的起点是“意识到自律“。我们给自己制定计划,却不去执行这些计划;我们明白早期早睡的好吃,却永远熬夜到很晚第二天迟到;我们想要减肥,却总是忍不住去吃甜食;我们想要锻炼身体去运动,但是一回家就只想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3、克服懒惰。
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
别忘了每天早上制定自己的时间表或任务表,别忘了每天晚上记录你的时间开销,别忘了一定时间做一个时间花费的总结。
别忘了我们需要先去执行,才能知道某件事的计划是否可行,是否需要调整,然后制定出最适合我们的。
4、运用纸笔。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要把我想成是一个”记忆力超人“不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能记得,我们需要依靠工具,记录,翻阅,理解,在记录在翻阅在理解,最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消化和运用。
5、明白你真正要的是什么。
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
6、积累
所有的知识,力量,财富都是靠积累所得。所以我们必须,耐心,自律,找准一条路,去做该做的事
目前为止能记得的大概是这些,其实很多部分都是通过笔记回忆起来的,因为有大半本是在上班时间在网页上看的,所以没有做笔记。
接下来会在抽时间读第二遍,希望能有更多启发,再记录在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