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字塔原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10篇

2017-12-06 22:1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10篇

  《金字塔原理》是一本由[美] 巴巴拉·明托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一):越文艺越有逻辑

  当初我仅仅看了头几章就暂时搁下了,但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用其中一种方法就发现具有很大的力量。在TFC(美丽中国)跟同事讨论问题时感觉自己随口一说话逻辑就丰富很多。现在重新读一遍,果然是文字纠缠、头脑不清的文艺青年的福音啊,必读教科书!

  本书具有教科书的诚意。内容所述方法倘若能应用,在工作、生活的很多方面都瞬间理清从前的纷繁复杂,得到清晰的脉络。当然,比起教科书,同样也继承了枯燥的特点——即使作者已经竭力使用很多case作为方法的解说了——但昏昏欲睡的人儿啊,只要想想自己的智商余额,再看看隔壁同事依然茫然的瞎忙,想想自己那几乎是灰色的前途,怎么地也得打起力气好好读啊!我就是这样读第一遍的,但还打算第二、三遍呢。方法嘛,就像练武功,学到了是内化的,比知识还管用。

  个人读后感:商业写作的重要特点:理性,理性,太理性(尼采:人性,太人性!),凡事从客观出发,尽量摒弃已有的推论、偏见(好像“偏见”也是已有的推论诶,,,白学了。。。改成“受当下影响的偏见”),按照正确的逻辑做数学题一样滴得出结论。第二个特点是:现实主义或功利。功利并非贬义词,是对最少时间内作出做出成果的追求,所以形式、方法上需要让客户最明白,同时调查、研究和作出判断花费的经历还要足够的少。所以谈话要清晰不罗嗦、文章要有结构,跟客户、同事的交往干净利落

  郑重推荐!本书值得精读。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二):我为什么感激这本书

  很久很久都没有动笔写过东西了,在高中以后接触互联网后,我经常做的一件事是:花费大量大量的时间去网上、论坛上,用各种下载工具毫无节制的下载我自认为好的东西,然后放在硬盘上,心里很是得意,更是充满着成就感。这种心态一直维持到工作2年后,我突然发现我真的是一个单线条思维的人,我不知道如何在台上把我想要讲的东西讲清楚,我写报告时,只会列1、2、3这种序数词,报告很是单调,听别人演讲时心里真的是酸溜溜的心态,为什么我就不会这样呢? 以后怎么办? 我对未来人生充满着焦虑感和不安全感

  我想改变

  但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出发!

  直到我从douban里看到了这本书,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的很多书评,为什么别人都从这本书读到了那么多感触? 我决定试试!

  心里无比迫切的买下了这本书,第一天晚上我就一口气读了3章,这3张让我回味无穷。因为真的,它从它笔下的这些文字与我平日工作中的报告、或是培训,或是演讲不谋而合,仔细思考回味一下,我惊讶震撼的发现,这不正是我们公司那些优秀的讲师和管理者所用到我们身上的吗?

  它对我有哪些帮助呢?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某次与客人或在台上发表看法时,讲到一半,卡壳了,不知道后面应该说些什么,越这样脑袋越是一遍空白,只能尴尬的跳过去,让听众云里雾里。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是你逻辑关系不清,你的下个论据没有和上一观点产生某种逻辑上的联系,或者有联系但你并不知道。所以,在发表意见前,将自己的思想统一到金字塔结构上,会帮助你记忆,帮助你向下拓展。

  目前只看到第3章,我也一步一步的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刻意要求自己运用这种结构,与人打交道,希望在阅读完这本书时,自己不会再不知道如何表达清楚!

  把话讲清楚,条理清晰,这是我寄托在这本书和自己身上强烈的愿望!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三):复习

  第一篇

  使你理解和使用简单文书的写作技巧.

  第一章为什么选择金字塔结构

  句子组成段落,段落组成章节,章节组成文章

  规则

  文章中任意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下一层次的概括

  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属于同一范畴

  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四种逻辑顺序

  1演绎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论证顺序

  2时间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因果关系组织

  3结构顺序(北京,上海,深圳)

  对某种结构进行评论

  4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按类别思想组织

  第二章 金字塔中的子结构

  纵向结构:上一层次与下一层次的从属关系

  横向结构:同一层次的关系.比如演绎和推理

  --演绎法:特征:1三段式论述2 第二个思想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做出的表述;第三个思想是以上两个思想的推论.

  ---归纳法:1、保证改组思想在逻辑上具有共同点,并且由一个复数名字表示

  序言结构:

  第三章 如何 构建金字塔结构

  第四章 序言部分的具体写法

  259

  说明情境,冲突由情境发展而来,情境导致问题,你的文章就是问题的答案。

  序言引出初始问题。

  下一层次就是填充关键句/

  42 三要素:情境--冲突-解决方案

  序言的四种常见商务模式:

  一、发号施令式;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

  情境:我们打算做X

  冲突: 需要你们做Y

  疑问:如何做Y

  回答:有关步骤,转到关键句

  二、寻求支持式: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

  情境: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

  冲突: 问题是我们需要X

  疑问:我是否应该同意?

  回答:同意的原因有如下四点,转到关键句

  三、解释方法式:

  情境:必须作X

  冲突: 还未做好做X的准备

  疑问:如何做好准备

  回答:有关步骤,转到关键句

  四、比较选择式

  情境:我们希望做X

  冲突: 我们有一些不同的作X的方案

  疑问:那种方案最合理

  回答:选择方案C,以及列举原因,转到关键句

  五、常见模式:咨询

  项目建议书

  --初次合作

  情境:你遇到一个问题

  冲突: 你决定请我们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疑问:我们是最好的合作者吗?

  回答:是,原因有一二三四。转到关键句

  ——老客户

  情境:你遇到一个问题

  冲突: 你希望通过咨询解决该问题

  疑问:我们将如何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步骤有一二三四。转到关键句

  项目进度小结A

  情境:我们一直在处理A问题

  冲突: 第一步是确定F是否成立。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一步

  疑问:我们发现了什么

  回答:是什么。转到关键句

  项目进度小结B

  情境:你们的生产力存在问题

  冲突: 你们认为这不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我们要求我们调查是否如此。我们完成了调查

  疑问:我们发现了什么

  回答:是什么。转到关键句

  附录二

  第五章演绎和归纳区别

  在全文的序言部分,关键句是提示读者有关文章主题,在第一关键句的序言部分,你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这一主题为什么与全篇主题有关.

  在其他关键句要点的序言部分,你的目的是向读者说明将要讨论主题与前面已讨论的主题相关.P51

  64 演绎和归纳的区别

  同一组中的思想相互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具体的逻辑顺序取决于改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演绎关系还是归纳关系.

  演绎推理

  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但在应用于写作时却显得笨拙.

  什么是演绎推理?1对世界上某种存在的情况作出表述.对世界上同时存在的某种相关情况作出表述.2如果第二个表述是针对第一个表述的主语或谓语做出的,则说明这两个表述相关.3说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隐含意义.

  比如:

  我们的旧报纸供应难以满足我们自身的需要,

  但我们已经将旧报纸卖给了其他国家

  因此,我们面临旧报纸短缺

  旧报纸短缺会导致新闻纸短缺

  我们面临旧报纸短缺

  所以我们面临新闻纸短缺.

  推理过程非常琐碎,这就是不赞成写作中过多运用演绎推理的主要原因.

  而归纳法便于读者理解和阅读.我们采用的思维推理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在写作时组织思想的方式不同而已.

  70 最好先说明行动,后说明原因,因为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是读者最关心的。

  71 尽量在关键句上使用归纳法,而不包括关键句层次以下的层次。将演绎推理放在较低层次上,因为在较高层次上,归纳法总是比演绎法更容易理解。

  什么是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难的多,因为归纳推理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大脑应首先注意到若干不同事物(思想、事件、事实)具有某种共性,然后将其归类于同一组中,并说明其共性。

  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一个能够表示改组所有思想的词。1这个词必须是一个复数名词。所有表示一类事物的词都是名词。2该组思想中,必须有一个与该复数名词相配的思想。P73-P74 也就是说,每一个思想都符合该名词的描述.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区别

  当你进行演绎推理时,推理过程的第二个思想必须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做出的评述。如果不具备这一特点,你就应当能用一个相同的复数名词概括这两个思想,以检验你的归纳分组是否恰当。

  归纳法:具有类似的主语或谓语

  演绎法:第二点是对第一点的评述

  注意: 只有当某一组中的思想以归纳法 (具有类似的主语或谓语)或演绎法(第二点是对第一点的评述)适当关联时,才能合理从中概括出较高层次上的思想

  演绎关系的建立要求推理过程中的第二步对第一步作出评论,并导出一个推论.归纳关系则基于句子的结构.作者必须发现各个句子主语或谓语之间的共同点,并根据这一共同点得出推论.如果没有共同点,就无法得出推论,这些句子就根本不属于这篇文章.

  第二篇

  帮助你深入细致的了解思维的细节以保证你使用的语句真实反映你希望表达的思想要点。

  主题

  79 更低层次的思想不要在构思阶段完成,而应放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完成。但是,你很可能发现自己将关联性不强的思想排列在一起,实际上这些思想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或者金字塔结构顶端的主题思想使用的是缺乏思想的句子。例如该公司存在的5个问题,而非具有揭示性的观点。

  怎样从诸多思想中进行概括与归纳?首先,要将这些思想联系起来的逻辑框架并确定其逻辑顺序(第六章<确定逻辑顺序>)然后再概括出分组思想的隐含意义----即所谓的归纳跃进(见第七章<概括分组思想>)

  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冷静思考.

  第六章 确定逻辑顺序

  在演绎性思想组中,可以毫不费力找出该思想的逻辑顺序,即演绎推理的逻辑顺序.而在归纳性的思想组中,你必须掌握选择逻辑顺序的方法.

  常见的逻辑顺序:

  1前因后果关系

  结果 原因1 原因2 原因3

  2结构顺序

  某公司 部门1 部门2 部门3

  3重要性顺序

  所有问题 这三个问题 其他问题

  时间顺序(过程)

  根据结果寻找原因

  因果关系常出现错误,是无法分清原因和结果。其中一些步骤是为了实现另一步骤。在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具有完整结构的子过程。如果不将这些子过程剔分出来,将使作者实际想表达的思想模糊不清

  避免因果关系错误的方法,就是假设自己采取了文中提到的每一项行动,并且想象一下采取每一项行动之后产生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判断你采取的某一项行动是为了在时间上先于另一项行动,还是为了实现另一项行动。

  比如子思想;

  确定企业的关键业务环节。

  ——与主要人员谈话和跟踪

  ——记录交易行为和工作流程

  揭示隐含的逻辑过程

  结构顺序(结构)

  1、 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

  重要性顺序(类别)

  很多情况下,你可能遇到一大串都被列为“原因”或“问题”的思想,难以看出这些原因或问题还可以归结为小的类别。

  可以先将其整理出大致的类别,在仔细的检查作者的思路。P103 你可以根据每一点所涉及的问题种类先归纳出几类问题(小类别),小类别应该采取什么顺序呢?这取决于你需要回答的问题,可以灵活变换。(重点看)逻辑顺序反映的是一个过程,而过程则取决于需要回答的问题。

  想了解某一组思想真正想表达的思想,只有经过如下过程/:

  1、 确定改组思想的类别

  2、 将同一类型的思想归类

  3、 找出各类别思想之间的顺序

  第七章 概括分组思想

  如果某一组思想表达的是一个演绎推论,你只需将该组思想的最后结论为主体作简单的概括,就可以得出上一层次的思想了.但是,如果某一组思想的分组方法是归纳性的,那么上一层次的思想必须说明该组思想之间的联系所代表的意义,换句话说,概括分组思想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完成思考的行为.

  “该公司应该确立2个目标”.这个就是缺乏思想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都没有概括下一个层次的思想.而只是说明了将要讨论的思想属于哪一种思想.这种句子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枯燥的.这种句子会掩盖思考不完整的事实,使你丧失一个进行富有逻辑性和创造性的思考的好机会.对一组思想进行严谨的概括总结必然能推动思维的发展.

  108如果你已经得出一个概括性的思想,你就可以在该思想基础上运用2种方式延续你的思路:

  1 对其作出进一步评论(演绎法)

  2 找出与之类似的思想(归纳法)

  但你必须保证这个原有的概括性思想是根据一个适当的思想组,合理的概括出来的。

  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该公司存在两个问题”就是一个缺乏思想的句子。如果这句话下面列举的2个问题(1)都是组织问题,(2)存在某种逻辑顺序,那么重写这句话是很容易的。但是,他似乎没发现这2个问题之间存在任何逻辑关系。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费一点劲从思想中得出正确的概括性思想十分重要。必须检查 思想的分组基础: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在概括归纳性的思想组时,应指出措施行动后产生的结果或从其共性中得出某种推论。

  这里注意"在归纳性思想中,表达方式可以说描述性语句和行动性语句.可以说行动性语句---告诉读者作某事;也可以是描述性语句—即使告诉读者关于某事的情况.

  一行动性语句

  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

  商业文书中很多思想都是行动性语句,即以”步骤””建议””目标””改革”之类的复数名词表示的语句.在编写操作手册时,拟定行动计划时介绍系统功能时或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案时,你都会用到行动性语句.

  对行动性思想进行表述、关联和概括,以说明采取某种行动的方式和某事运作的方式,是我知道的最艰难的思维过程;

  难点在于行动性思想之间的联系方式。你无法从单独的句子看出行动性思想之间的联系,而必须根据你所希望的结果作出判断。

  使用明确的语言

  在一个由因果关系组成的多极结构中,你可以说,我做最下面的这些事情是为了达到上面的这个结果,我做上面这一组事情是为了达到更上面的结果,等等,以此类推。每一个思想都必须与其同组的另一个思想相互独立(即没有重合),而且每组中的思想针对概括性思想都必须是完全穷尽(没有遗漏)

  比如“我做这三件事是为了提高利润”为了读者理解的更准确,你可以这样表达“我做这三件事是为了在美明年1月15日以前将利润提高10个百分点。”

  例如P114

  确定和追讨逾期应收款帐:

  1、 定期计算大额和中等金额款项的逾期时间

  2、 根据金额和逾期时间发出催款通知

  3、 追收逾期款项

  4、 长期逾期款项帐款多在懂事层级解决

  5、 必要时使用追帐公司

  该作者认为,如果作者执行了该步骤,就能实现最上面列出的目标--确定和追讨逾期应收款帐;但这个结果表述不准确,你就无法判断你是否已经列出了达到这一结果的所有步骤。但是这个目标--确定和追讨逾期应收款帐本身就不明确,而且多数步骤也不明确。

  可以细分日期。如:

  数额 时间

  1个月 2个月 3个月 4个月 5个月 6个月

  超过10万美元

  1万-10万美元

  少于1万美元

  可以准确的表达为:

  减少应收款项:

  1、 将逾期帐款按逾期时间和金额分类

  2、 根据逾期帐款的严重性分别按以下方式催款

  ——财务部门 ——销售人员

  ——公司董事 ——追帐公司

  这样的思路显然更清晰。

  区分行动的层次

  大多数人在说明一系列行动步骤时,都倾向于采用他们希望你采用的顺序,但是这样做常常会使他们把原因和结果放在同一层次上.

  118的案例很好假设行动步骤可以被分类(有清晰的界限),要有意识的区分行动性思想的层次.以便每一层次上的行动步骤控制在5个以内.如果你希望读者采取下一行动之前先采取某一行动,那么这两项行动属于同一层次;如果你希望读者采取某一行动以便产生下一项行动,那么前一项行动就属于后一项行动的下一层次.

  在行动步骤没有清晰的界限,则根据行动的结果而非行动的类别对思想进行成功地组织.P121的案例很好

  直接概括

  将某一行动过程的所有步骤都理顺后,你就遇到处理行动性思想最难的一关--总结概括出其结果.

  规则:

  该组思想必须相互独立和完全穷尽

  概括性思想必须说明完成各行动步骤后导致的直接结果,措辞必须明确具体P123-125的案例很好

  二描述性语句

  找出结论中的共性

  描述性思想常常以"原因""问题""结论"之类的复数名词表示.将这类思想进行分类的基础都这些思想都具有某种共性.

  第一步,将这些思想分类,第二步,找出这些思想的共同点,证明这些思想的确属于一类,有理由将其同其他思想区分开来.第三步,明确说明这些思想的共同点所具有更普遍的意义.也就是要提出一个新的思想.艰难在于第二步和第三步。

  规则:

  1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结构上的共性

  2寻找这些思想更密切的联系

  3完成归纳跃进,概括出主题思想

  1 找出结构上的共性

  128的例子很不错,新的计划和控制体系具有4个特点:

  1、计划周期及附带控制机制应以年度为基础

  2、计划应通过综合系统制定

  3、计划应从上而下编制

  4、计划体制将区分现行做法和计划性改革

  虽然四个思想都成立,但不足以证明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所以是缺乏思想的句子。

  2 寻找更密切的联系

  129的例子很不错

  实际上是完成关键句的归纳

  3 完成归纳跃进

  实际上针对有矛盾关系的关键句,或将描述性语句变为行动性语句、有隐含意义的句子,完成整体思想归纳

  每一组思想都隐含着一个有总结性的思想,这个思想能反映出该组思想的本质。你应当首先使自己明确的了解各组思想之间的关系,再向读者指明这种关系。

  135总结

  行动性语句

  ——这些思想都是为了完成某一结果而必须一同采取的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该组的概括性思想应当标明采取以上行动后导致的直接后果。

  描述性语句

  ——这些思想都具有某种共性,而且是以这种方式相关关联的仅有的一些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该组的概括型思想应当是该组思想的共性所隐含的意义。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四):金字塔原理---倒金字塔管理

  作为“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的思想几乎涉及了管理学的方方面面,现在我们熟知的许多管理理论的概念都是他首先提出来的,如营销、目标管理和知识工作者等。菲利浦·科特勒说:“如果人们说我是营销管理之父,那么德鲁克就是营销管理的祖父。”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通用电气杰克·韦尔奇、中国海尔的张瑞敏等企业家都深受德鲁克的影响。

  像海尔以文化的形式来做企业管理,同时结合互联网模式,传统的企业管理是金字塔模式,至上而下推送;而通过互联网模式的交互式文化宣传实现的管理是到金字塔模式,让企业的人员以文化的形式来认同企业的管理。比如他们内部的海尔文化交互平台。也有一些互联网企业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http://www.jinhusns.com/Users/PlatformSolu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五):每个人都必读的基础逻辑书

  是听过最久的关于写作逻辑的书,也是今年读过最有帮助的书。

  仅写作或者交流而言,无论常规的套路:结论——论述,或者如今公众号作者都在用的:背景——冲突——观点,都看得出这个原理的适用性之远和广。但以上只是最浅显的应用,读到一半时我终于理解:为什么大部分人学不到东西或者干不了事情,因为他们缺乏的是逻辑。

  一个结论的诞生是从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导出来的,不同领域的问题需要使用不同逻辑树解决。人类天性却是与逻辑相悖,我们渴望直接达到目的,我们希望躺着就有人送上饭,而这根本不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树。

  缺乏逻辑的结果,就是有的人好吃懒做,有的人行动散漫,而有的人天生就是与逻辑同行。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六):金字塔原理伟大的方法论

  阐明金字塔原则的是一个叫Minto的外国老太太,面容慈祥,金头发金链子金镯子,言语唠叨。她啰里啰唆写了一大本书,其实,我用一百字就能说清楚。Minto没学好自己阐明的金字塔原则,或者是故意啰嗦,充字数印书卖钱得版税,不用再在麦肯锡每周工作八十小时,当苦力加速身体折旧。

  用一句话说,金字塔原则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这些事情可以很复杂,如: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世界经济五年的走势,以及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等。这些事情也可以很简单,如:小贾见到姑娘为什么会脸红,老妈每天喝半斤白酒是不是很危险,以及当高中时候的梦中情人问你、她现在该不该带着三岁的女儿离婚、你如何回答等等。

  对于金字塔每一层的支持论据,有个极高的要求: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彼此相互独立不重叠,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穷尽不遗漏。不遗漏才能不误事,不重叠才能不做无用功。

  金字塔原则看似废话,但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原则,一个伟大的方法论。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七):总结《金字塔原理》

  知乎上看到的一个很好的总结句子:“结论先行、上层概括下层、同层独立穷尽、纵向疑问回答、横向四大顺序(结构、时间、总分、演绎)、序言情境冲突。”

  金字塔原理类似于总分结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对于这种金字塔形的文章具体怎么写?作者对文章的引子(序言)、主题与子主题之间的纵向关系、子主题之间的横向关系进行了具体介绍。

  1、 讲故事式的序言结构

  有情境(对文章主题读者公认、非常易于接受的公认事实)、冲突、冲突引起读者的疑问、再引出对其的回答、后续就可以写子主题,也就是关键句。

  2、 上下层的纵向关系

  原则:位于金字塔结构每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的思想的概括,因为上一个层次的思想实际上都是从下一个层次的思想中衍生出来的。

  上层是一个概括性思想,下层是支撑上层思想的凭证。我们在构思纵向关系时,不能简单地把一系列思想堆放在一起,并假定读者能够看出其中的意义。每一组思想都隐含着一个总结性的思想,这个思想能够反映出该组思想之间的关系的本质,这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晰直白的呈现给读者。

  想要纵向关系清晰,在逻辑和语言上都要注意。

  逻辑上,下层关键句可以是为实现某一结果而必须一同采取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该组的概括性思想应当表明采取以上行动后导致的直接结果;下层关键句也可以是具有某种共性,而且是以这种方式相互关联的仅有的一些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该组的概括性思想应当是该组思想的共性所隐含的意义。也就是说,一种是因果关系,一种是归纳共性。

  语言上,要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用明确的语言得到概括性思想,从而给读者界定一个明确的范围,在该范围内实现关键句之间的互相独立和完全穷举。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下两种表述方式进行对比:

  A. 小明不好,因为他语文全班倒数第一,而另一门课数学全班倒数第二

  . 小明学习成绩不好,因为他语文全班倒数第一,而另一门课数学全班倒数第二

  很明显,第二种表述更好。第一种表述就属于没有使用明确的语言,什么是”不好”?人品不好,还是学习不好,读者没有进入笔者想要营造的逻辑场景中。而第二种表述给读者划定了明确的范围:学习成绩不好。读者在学习这个范围内开始思考,便很容易接受笔者的逻辑。

  3、同层间的横向关系

  可以用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但注意关键句这一层避免使用演绎法进行论述,多使用归纳法,

  只有在金字塔较低层才使用演绎推理。

  三种思考方式:时间顺序(适合前因后果的关系)、结构顺序(适合将整体分割为部分的情况)、重要性顺序(将类似的事物归为一类)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八):【读书笔记】

  第4章 序言的具体写法

  1 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已知的信息,而不是提供新信息

  2 序言通常包括背景、冲突、读者的疑问和作者的答案(S-C-Q框架)

  2.1 序言应当采取讲故事的结构,阐述清楚背景、冲突、问题和答案。这与新闻报道中的引言类似。序言采取讲故事的形式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抛开复杂的思想,专注于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最好能做到新奇、与读者相关

  2.2 引入背景时应当采用主题独立、无争议的表述

  2.3 冲突通常是推动情节发展并引发读者提出疑问的因素,读者的疑问通常会是,“接下来该怎么办”

  2.4 序言可以采用不同的顺序,开门见山(A-S-C),突出忧虑(C-S-A),突出信心(Q-S-C-A)

  2.5 接下来则应当列出关键句要点,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思想

  3 序言的长短取决于读者的需要和主题的要求

  4 为每个关键句写一段引言

  4.1 第一个关键句的序言是为了指出该关键句与全文主题的联系,而写之后关键句序言的目的则是指出该关键句与之前所叙述主题之间的联系

  5 序言的常见模式,根据写文章的目的的区别,我们可以将序言分成四种模式。

  5.1 发出指示式(针对“我们应当做什么”类型的问题)

  5.2 请求支持式(针对“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类型的问题)

  5.3 解释做法式(针对“我们应当如何做”类型的问题)

  5.4 比较选择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类型的问题)

  6 咨询的常见序言模式

  6.1 项目建议书

  =你遇到一个问题

  C=你决定聘请咨询顾问帮忙解决这一问题

  Q=是否应当聘请我们?

  关键句=我们理解该问题,我们有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我们在该问题上的经验十分丰富,我们的项目安排合理

  6.2 项目进度小结

  =我告诉过你X

  C=你要求我调查Y,我们已经完成了调查

  Q=什么是调查的结果

  第5章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1 金字塔的横向结构中,同一组的思想之间存在着逻辑顺序,分为演绎推理和逻辑推理这两种形式

  2 演绎推理

  2.1 演绎推理通常具有三段论的形式,即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的论述形式;演绎推理也可以是以下三个步骤,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产生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的方案

  2.2 演绎推理上一层次的思想是对演绎推理的概括,重点放在演绎推理的结论之上

  2.3 由于演绎推理过于复杂,因此在关键句层次上最好使用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什么情况——为什么——做么做

  归纳推理 什么情况——怎么做——为什么

  (参加87页具体内容)

  在完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后,可以讲各种思想分类列入一个工作表中,该表将“调研结果”、“结论”、“建议”分别列出,然后再以此为基准对材料进行重新整合

  2.4 在商务情境中读者更加关注”如何做“,这种情况适合使用归纳法的金字塔结构;但是在读者更加关心“为什么”以及在不给出解释就无法继续进行后续步骤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归纳法陈述观点

  3 归纳推理

  在进行归纳推理时,大脑首先注意到若干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共性,然后将其归纳到一个组中,说明其共性

  第2篇 思考的逻辑

  引言

  1 通过练习,就可以简单、轻松、快速的搭好文章整体的金字塔结构。在写完全篇文章之后,仍需要注意自己是否犯了罗列内容,中心思想“缺乏思想”的问题

  2 从原文所罗列的信息,整理出修改后罗列的结论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起来的逻辑框架,并确定其逻辑顺序。然后在总结概括出各组思想的隐藏意义。

  第6章 应用逻辑顺序

  1 金字塔原则的第二条规则规定,列入同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具有某种逻辑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包括时间(步骤)顺序、结构(空间)顺序、程度(重要性)顺序

  2 时间顺序。在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思想组中,作者应当按照行动的顺序说明达到某一目的所应以此采取的行动。这一思想可能源于实际的行动顺序,或者大脑隐含的思维过程。

  在第一种情况下时,人们通常难以区分原因和结果

  在第二种情况下时,人们通常忽略了其思维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因此,可以采取的行动包括:根据结果寻找原因,揭示隐含的逻辑思路。

  3 结构顺序。结构顺序是使用示意图、地图等手段想象某事物,将某事物划入不同组顺序。如组织结构图、关键成功要素示意图。

  3.1 在将某个整体划分为不同部分时,必须保证划分后的各部分符合MECE原则

  3.2 一旦划分完毕,就可以将该事务按照上述逻辑进行描述

  3.3 修改逻辑结构

  3.4 按照结构顺序检查自身思路

  4 程度顺序。是作者对一组因为具有某种共同特点而被聚集在一起的事物所采用的顺序。创建适当的分组,然后将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放在第一位。

  5 识别调整不恰当的分组

  想了解某一组思想真正想表达的观点,就必须确定改组思想的类型。将同一类型的思想归类分组,找出各类思想之间的顺序。

  第7章 概括各组思想

  1 金字塔原理中每一个层次上一层的思想都是对下一个层次思想的提炼、概括。但有些人并没有完成这一步骤

  2 总结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2.1 针对演绎法得出的结论,可以对其做进一步的评论;针对归纳法所得的结论,应找出与之类似的思想

  2.2 进行正确的概括首先需要检查该思想的分组基础,保证其互相独立,完全穷尽。然后要确定准备得出的概括性思想的语句类型。

  2.2.1 概括行动性思想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

  2.2.2 概括描述性思想时,应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

  3 总结句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目标

  3.1 商务公文中的很多思想都是行动性的语句,但是整理行动性语句的思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以下技巧有助于理顺思路:

  3.1.1 在将各行动(步骤、流程等)联系起来之前,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行动

  3.1.2 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组合,尽量将每一组中的行动、步骤控制在5个以下

  3.1.3 直接从这些行动的结果、概括出行动的目标

  3.2总结句要使用明确的词汇、语句,这样才能判断这些行动是否能达成上述的目标,每一组中的行动是否符合MECE原则。

  在判断某组思想是否完全穷尽时,我们必须非常明确的支出这组行动能实现的结果或达到的目标

  为了避免行动步骤和结果的模糊不清,首先需要强迫自己找到一个清晰的最终结果、目标或里程碑,同时根据这一结果修改各行动步骤的措辞。在多级结构中,每一个步骤行动的措辞都必须十分准确。

  在讲述行动、步骤、流程等时,理顺自己思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假设自己已经采取了这些行动,然后根据完成这些行动将产生的明确结果,修改各行动步骤的措辞,使之更明确、具体。

  3.3 区分行动步骤的层次

  3.4 直接概括行动的结果

  该组行动步骤见必须互相独立,完全穷尽;总结概述性话语,必须说明完成行动步骤后所导致的直接后果,而且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4 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这包括三个步骤,也即找出将该思维联系在一起的结构上的共性、寻找这些思维间更密切的联系、完成归纳跃进概括主题思想

  1 7的规则

  人一次性最多记忆7个项目,凡超过7个就必须进行归类分组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九):构建金字塔的思维模式

  麦肯锡的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金字塔原则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1、把结论写在前面;

  2、为此结论提供3-7个论据支持;

  3、把每个论据变成新的论点再提供3-7个小论据。

  金字塔原则看似废话,但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原则,一个伟大的方法论。

  伟大用途之一,解决问题:当你尝试解决问题时,你从下到上,收集论据,归纳出中心思想,从而建造成坚实的金字塔。有了这个大致的目标,问题解决起来最有效。

  伟大用途之二,管理手下:如果你是领导,有经验,有手下,对于某个问题,你根据经验提出假设,迅速列出第一级三至七个支持论据,分别交待给不同的手下。两周后,手下提交报告,你汇总排列,从而建造成坚实的金字塔。有了这个原则,管理起来最有效,领导做得最轻松。

  伟大用途之三,交流成果:问题已经解决,金字塔已经建成,需要交流的时候,你从上到下,从金字塔尖尖向领导汇报。过去皇帝早朝殿议,给你三分钟,现在你在电梯里遇到领导,给你三十秒,你只汇报中心论点和一级支持论据,领导明白了,事情办成了。如果领导和刘备一样三顾你的茅庐,而且臀大肉沉,从早饭坐到晚饭,吃空你家冰箱。你有讲话的时间,他有兴趣,你就汇报到第十八级论据,为什么三分天下,得蜀而能有其一。有了这个原则,交流起来最有效。

  (部分引用冯唐文章)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十):20140324-读书《金字塔原理》

  此书拖了非常久,一直没有静下心来看完,月末将至,硬是逼自己把前面重点章节看完了,至于后面的演示、图表章节读过相关书籍便扫过去了。

  近期也忙于写毕业论文,关于指标体系设计,回想导师的指点,跟书里强调的甚是契合,主要表现在一个思维的全面性,逻辑的清晰,表达的准确性。

  1.相互独立/互相排斥,有助于思维的全面性。但个人在实际运用中感觉会出现对指标分类犹豫,思考不够。

  2.要有思考的逻辑轴,如供给/需求矛盾,物质(可变、不可变)/人力投入等,这种逻辑轴平时注重积累。

  3.文字表达,句子要简单,开头句要精炼的提出观点,表达顺序遵循序言写作的方式,即S(情境)-C(冲突)-Q(问题)-A(回答)。

  表达的逻辑性、准确性,不仅能让自己成为领导的好助手,也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