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木心作品八种》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木心作品八种》的读后感10篇

2017-12-07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木心作品八种》的读后感10篇

  《木心作品八种》是一本由木心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盒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0元,页数:16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木心作品八种》读后感(一):悼木心

  从来没有那么一个人,让我叹服地哑口无言。他刻薄,却刻薄地让人满心熨帖。

  2007年我去乌镇,还不知道他,只是乌镇在我心里几乎是个水里的剪影,温柔地不像话。后来知道了,还知道他回了乌镇的孙家花园,一直想旧地重游,隔着栅栏看看他的院子就好,来不及成行,这个惦念就断了。

  刚进大学不久的一个周五,先锋来仙林售书,木心的书红红绿绿几册,我将这些薄薄的册子与几本意大利语教材放在一起,在薄暮里拎着它们穿了半个校园,仿佛拎着一个快乐的周末。后来,意大利语没有学,但在写作课、基础英语课上压着课本偷偷看完了温莎墓园日记、即兴判断,又坐在图书馆翻完了西班牙三棵树、我纷纷的情欲。仙林的冬天冷得要命,教室阴郁地像地窖,只有木心是美的。在冬天的上午九点看木心,就像偷来了一个桃花源,一个春天,一个夏夜。那些书一直在我枕边,在携着狂喜或悲伤绝望入眠的四年,一时间什么都可以放弃,只有它们是真切的。

  得知先生离去的消息时我的右手边坐了一帮狗屁画家,假装专注听某市委书记表达他的扯淡崇敬,世界忽然倾斜了,我想倒挂在房梁上再看这个世界,看我的荒谬,看这场作秀。我告诉大学好友,她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先生而结识的豆瓣好友给我发了豆邮,前前男友也给我发了短信。全世界都知道我爱你,你永远不知道我们是以怎样的心情爱你,实习的苦逼日子里我常一个人坐在阿姨家的客厅里,一边煮粥一边读几句木心,心想着先生先生,这世上还有这样美丽的人,就不至绝望。我看此岸的克里斯多夫时,才有一点勇气,要在殉情和殉道的人之间,选择做殉道的那一个。

  我把木心的书借给我最爱的人看,走过小巷,有人在街头烧纸,我们琢磨这是什么节气,我此时已经有心情开一点玩笑:也许不是节气,是因为木心呢。他劝我,人总要死的。我想也是,先生说“余睡,甚乐,不如长眠之尤乐,苟此世卑污耻辱一日尚存者,可怜我,轻声,莫醒我”,又说“死者,沉睡在青色的宫殿里,当世人怀思时,眼睑徐徐而启····怀思淡去,眼睑又闭合——梅特林克是这样写的”。我照例上班下班,看电影,步行回家,讨论恍惚的遥远的又迫在眉睫未来,我仍然为着常人的琐事焦虑,仍然是殉情的那一个,但你的书还在我枕边。

  《木心作品八种》读后感(二):世间如白纸,蠢人尽抹涂。

  有论说,先生毕竟不超脱,苦大仇深

  我说,要超脱,就什么都不必说。

  不说,好了,你看得懂吗。你悟的彻吗。

  思想觉悟不够,就不要谈为人民服务。

  1

  X

  H

  J

  Jk

  Jn

  M

  ,

  ,k

  ,l

  ,l

  Minim,

  Mmhkhbin,

  hvcrsrgh

  akhon

  Mann

  ikon

  athan

  Mnbjgjhmn

  Mbhvtdrsrxhvjhihk.,ml

  ,.lo,,

  ,mm..op,

  Lincoln,.

  ,Kuhn

  Mjhbuhijjnj,.

  ,no,lo,,.l

  还短吗

  够字数吗

  写个程序好吗

  C++不错吗

  有够聊吗

  太狂就浅薄媚俗了吗

  媚俗这词好蠢呐

  蠢俗还不错啊

  《木心作品八种》读后感(三):你的名字

  你说你读伍尔芙夫人的书,刚开始不明白,直到六十多岁才读懂。我本想六十岁时再写你,那时我也许已经体会到自己“像葡萄酒一样,阳光,雨露,慢慢成熟”。

  你说:“朋友是能激发灵感的人,丹青是我的朋友。”丹青私底下谈:“我哪里懂他说什么!只是笑。我笑,他以为我懂了,说得更起劲。”你在我面前,我也许只能听你讲,冲你笑。

  你说读书太浅不好,太深也不好,要踮踮脚能够得着的。我踮脚看你,不知不觉往上跳,跳着跳着,上了一级台阶,继续跳。

  你说“观点是什么?马的缰绳……我是先无缰,后有缰,再后脱缰——将来,我什么观点也不要。”你又说:“蒙田不事体系,深得我心。”我现在写你,要信马由缰,没有体系。

  你说你祖籍绍兴,精神在希腊,你是“绍兴希腊人”。你又说:“欧罗巴是我的施洗约翰,美国是我的约旦河,而耶稣只在我心中。”你是我的施洗约翰,告诉我去找自己的约旦河、耶稣。

  你说,每当写出了近乎这种文体(圣经体)的文辞,心中光明快乐,如登宝山,似归故乡。读你的文辞,我忘记“故乡”,寻见故乡。

  你谈耶稣,最后讲道:“真正的基督徒只有耶稣一人……耶稣对人类的爱是一场单恋。”浩劫中,你的学生、朋友离开你,中伤你,迫害你,你之后鲜有提起,只是轻叹仅仅教他们艺术,没有教他们哲学

  你评价现代,褒贬只此一句:“现代不会成为废墟。”你说去一座城,看建筑的尖顶就够了。你说屈原是中国文学的塔尖,陶渊明在塔外散步。现在我知道,很多书不必看,很多看了一遍就不用看第二遍,有些要一看再看。待人也是如此。

  你说:“希腊悲剧的通识与基调,是一切都无法抵抗命运。”你又这样评价浪漫主义:“让年轻人提主义,最后只能是浪漫主义。”我陷于悲观之中时,你又说:“凡是健全高尚的人,看悲剧,既骄傲又谦逊地想:事已如此,好自为之。”我要为自己找一个主义的时候,你说:“一入主义,便不足观。”

  你说你是“翻了脸的爱国主义者,转了背的理想主义者”,又说天才就是要逃,而且知道逃去那里。你五十多岁“逃去”纽约,台湾发表你的文,美国展览你的画,去世前五年大陆才出你的文集。记得你说过,卡夫卡的手稿若都被烧了,他也是完成了自己。

  你幼年丧父,壮年失母,三次入狱,数年铁窗,亲友寥寥,一生独身。你学钢琴十数载,浩劫中被砸断手指。你住在纽约的贫民区,给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琼美卡。你的租所在杰克逊高地,外墙藤蔓一夜之间被屋主拔得干净,你愤怒的说当天就要搬走。“最后一课”的路上,“天色舒齐地暗下来”,你又说:“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你说老子是唯一智者,是兄弟。你说你所见的生命都是行过,没有完成。“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你说你的诗最好,恰恰诗不能翻译。世人多因春晚那首流行乐知晓你,喜欢那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喜欢《芹香子》,“越陌度阡到我身边躺下/到我身边躺下已是楚辞苍茫”,喜欢《肉体是一部圣经》,“切齿痛恨而切肤痛惜的才是情人。”

  你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想到可爱还有好玩,我生出一点牺牲的勇气。

  你本名“璞”——未经雕琢的玉石。后来你自言:“木铎含心终不知。”木来敲铜制的铃,声音能有多大?能有多少人听见?听见了又能怎样——终不知。你母亲说:“你的志向对,可不是太苦了吗?”你说:“是,只好这样了。”

  五年前,你死掉了。你没说自己完成,可你的书就在那里。谈再多缅怀,也不如读它们——你会说不用读出来,心里默念就好了。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散文集。《九月初九》是你在台湾发表的首篇文章。彼岸作家们诧异——哪位民国老作家复出了?最后才知道你是“文学鲁滨逊”。下辑《上海赋》,你手边没有一张地图,写尽“迪昔辰光格上海”,“一蹶不复振,一去不复返。”

  《琼美卡随想录》是散文集。简洁的文辞,轻轻划开内心的湖面。又如暴雨骤降,让人重新审视耳熟能详的概念与习以为常现实

  《温莎墓园日记》是散文集。我喜欢《夏明珠》和《寿衣》,和鲁迅的《故乡》、《社戏》相承,更添凄烈。《七日之粮》、《五更转曲》,故纸堆里的旧日中国,有约,有节。最后一篇《温莎墓园日记》,是谁翻动硬币,温莎早逝,遗珍何在?

  《西班牙三棵树》和《我纷纷的情欲》是诗集。你的诗和其他诗都不一样,追究里面的意义,发现空空如也。将自己交给你,由你去支配,才觉丰沛、灵动。

  《鱼丽之宴》是问答录,也是散文集。附录里的《战后嘉年华》,是你短短的自传。

  《素履之往》是散文集,零碎的不像是文了,但这本正好可作为你的门。“素履之往,独行愿也。”进门时清清白白,离开时干干净净。

  更多文章,见微信公众号 insight4

  《木心作品八种》读后感(四):读他的书,成一个人,别让自己只是商品

  商业社会,追逐利益,人人都沦为这个粪坑般时代的臭污的商品,如果物质成了日常必不可少的水,人人不过都是在慢性中毒。

  对于真正的大家,真正的人,我何必废笔墨,你们静下心来看书自然会有所增益。当然,若带着浮躁,你将一无所得。其实浮躁者太多,即使你说一口人话,写一手人字,你是个什么东西唯有你自己最为明了,真正是个人的,在中国,很少。

  木老算,惊心动魄的算。

  我不谈他的书,有什么好谈的?好东西哪需要注释,哪需要死皮赖脸地吆喝,它就在那儿,极其挑读者,一般人它根本没正脸。你牛气,这本书是王子的皇冠,你不及格,这本书不过是白纸黑字,市场上本本都相仿。

  我只谈我的改变,也不多话,下面的描述就是我想的生活,木老引导来的。

  一顶黑山礼帽,一件黑色呢大衣,一条黑色绒质直筒裤,一双黑色软皮质椭圆鞋,撑一把黑色雨伞或束紧随手携着,走走停停,或坐或站,想象一种修行,其实就是种修行。有言曰:我张开双手,让世界明媚;其实吧,世界从未明媚,明媚的不过是我。

  《木心作品八种》读后感(五):木心作品八种

  入了Kindle,但是木心的这套,还是入了纸质书。

  最近读书感觉有一点点刷书的意图在里面,尽管以现在看书速度想刷也刷不了几本,这种念头总是不好的。

  这套书,刷书的感觉尤为强烈。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自己真的以刷书为主要目的,而是这套书,我真是不敢保证自己是否因为看懂了三分之一。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木心先生舞文弄字的本事,只有看本国人写得书才能深切体悟文字之美。里面更是有许许多多语句,看完以后,豁然,而后忍不住轻笑。这世间百态,他是看透了,写出来卓有意味地嘲笑或是自嘲一番。或是一个男人长不大的本性作祟?哈哈。

  书中有很多内容,读来木然。我知道是差一份经历感悟,因而像是悬在天边,不知冷暖。

  会再拜读一次的,相信会有全然不同的领悟。

  《木心作品八种》读后感(六):我的地粮

  2011年12月21号中午12点收到一份快递,进屋顺手搁在案头的书上,有午睡的习惯,我的身体蛮奇怪,要不是下雨天,睡觉很浅且做梦,这次行了一个诡异的梦...梦中蛰出一身热汗,昏愕中端看手机——下午2点半,一则友人留言:“木心先生驾鹤仙逝了...” 半截身体钻出被窝,毛孔霎时收紧,凝看那包邮件,那包裹真像一口薄皮棺材,压着下面的《木心作品八种》。

  先生走了,没有悲恸,也谈不上失落,反而有些为他高兴的意思。高兴本世纪又出了一位生前不声不响,身后定能引起国内学界轰动的大师,固然先生在欧美文坛与美术界早已获得高度赞赏与殊荣,他其实根本不会在意于中国的这点点所谓名望;先生说:“人一入名流,便不足观。” 那么多人挤破脑袋想过去的地方,先生定是乐得让出身段,大家都好过。先生的落叶归根除了传统,兴许还有一份良苦用心罢,他的阳谋是精确而慷慨的,如一坛久藏的名贵,用足好米找个不起眼的地方埋了,总有一天——开封之时定能沁人心脾

  读木心能救出自己,写木心则是自取其辱的,我不具备资历和胆识,可是凡夫俗子总免不了起俗心,晚生冒昧写这段稚拙别文,只因有生之年读过先生;您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把《地粮》带在身上,请允许晚生把您的作品视作自己的《地粮》;好走,先生。

  《木心作品八种》读后感(七):新世纪以来最成功的文学炒作案例

  木心现在俨然成为 高端 二逼文艺青年的接头暗号了  成了没进入文学史的大师了 

  有那么牛逼吗 有陈丹青说的那么牛逼吗?

  我读过木心的书 我认为根本没那么牛逼

  木心的横空出世 是新世纪以来最成功的文学炒作案例

  陈丹青的方法就是 在不同的场合不停地说 木心牛逼啊 木心牛逼啊 木心牛逼啊

  有些人就好奇了 木心是谁啊 我得看看

  看的时候觉得费闹脑仁 看完了也不明所以 但一想 陈丹青就说木心牛逼 肯定没错!

  就奔走相告 木心牛逼啊 木心牛逼啊 木心牛逼啊

  于是 木心就真牛逼了!

  《木心作品八种》读后感(八):短评

  (按:从《哥伦比亚的倒影》读起,并不是很有感触,故其余几本恐要择篇而读了。)

  《哥伦比亚的倒影》

  总体而言,木心的语言功底摆在那里,乍一看都是令人佩服的。古典的功底,散文的态度,一篇篇写出来应该不会让人失望。但可惜我并无太多感触,想罢两个理由:一、我读得不认真。二、他写得太个人化。自责不用多言,批评略作阐述。

  何谓太个人化?木心的经验,决不是普罗大众的经验,他的流民生活(diaspora)、阅读体验绝非大多读者可感,甚至身在异乡或研究文学的人也不一定感同身受。他的乡愁必然存在(第一篇“九月初九”第5、8页都谈到乡愁),问题是他表达乡愁的方式是否可感?他的散文语言出入中西古今、文学名篇,但这都建立在他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上,即便用典也往往一句带过,作为读者的我稀里糊涂得就看了过去——我想,是否只有上了他的文学课、清楚他对这些作品的个人解读的学生们,才会理解他的用心(极具代表性的是他写穿越几个国家、议论几个文明的《遗狂篇》)?我担心,太过个人化(无论内容层面即经验叙事的个人化,还是形式层面即语言用典的个人化)是否有利于作家、读者的共通?抑或,作家写下去便是了,管他后人懂不懂。但后者可能会卷进自我沉浸甚至情感矫情的泥沼里。

  当然也有例外,一些篇目还是有启发性和共通性的,如记述童年之不再、喻万事之飘零的《童年随之而去》,记录车上见闻、写家庭婚姻、议悲伤快乐之转换的《同车人的啜泣》,不过也仅此二篇。

  《上海赋》是本集中的压轴之文,篇幅也最为“浩大”,尽管仍然个人化倾向严重,但有了较之他篇广阔许多的视野。述上海历史、租界往事,记弄堂、亭子间人世,谈吃与穿的生活基本面,涵盖了上海小民的面子精神及洗澡旗袍的物质选择,繁华十里洋场正是由活色生香的人儿簇一块累起来的,但还好木心没停留在浮华掠影,尽管他也大篇幅记录了各种洋物美食,不过在文章结尾,他终归表达了他的美学选择:“以蓝布、阴士林布做旗袍最有逸致。清灵朴茂,表里如一,家居劬劳务实,出客神情散朗,这种幽雅贤惠干练的中国女性风格,恰恰是与旗袍的没落而同消失。蓝布旗袍的天然的母亲感、姊妹感,是当年洋场尘焰中唯一的慈凉襟怀――近恶的浮华终于过去了,近善的粹华也过去了。 ”看来,较之繁华不再,更然他感慨的是真正生活的不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