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零起点学针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零起点学针灸读后感10篇

2017-12-07 21: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零起点学针灸读后感10篇

  《零起点学针灸》是一本由天下无疾著作,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016-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零起点学针灸》读后感(一):针灸入门必读

  附文1 自学针灸入门必读

  此文作于2014年中,当时这一本小书《学针灸》尚未动笔。时应朋友之邀,仿《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例,撰此小文。现在读来,权当对书中部分要点的凝练,故附于此。

  针灸治病,粗略看来,大体不外两个要点:选取恰当的部位,施行恰当的手法。自学针灸,主要也须从这两方面入手。所谓选取部位,又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选,二是取。选的目的,是决定到哪去找;取的目的,是找到那个点。以下分别来看。

  一 选穴

  要选择恰当的部位,首先需要了解,人体一共有哪些部位可以供选择?按现代通行的说法,这些部位主要集中在十四经上,即十二正经加任督脉。这个说法当然不错,但有一点,这种按十四经划线方式对针刺部位所作的区分,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值得商榷。

  举个例子。承泣穴,在眼球与下眼眶之间,主要治疗眼病和面部疾病,如面瘫、面肌痉挛。在十四经体系中,承泣穴分属于足阳明胃经,而且是该经的起始穴。问题是,这个穴的主治内容,只是集中在该穴所在的局部,即眼和面部(确切的说,是眼周;更确切的说,是眼的下方)。而足阳明胃经的治疗范围,则远不止于此,还包括如胃肠病、神志病等。那么,将承泣穴归入足阳明胃经,还有多大意义呢?因为所有穴都有局部治疗作用。

  实际上,翻看宋代及宋以前的针灸书,如《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等,会发现腧穴排布的早期形式并非如此,以十四经统周身穴。而是首先区别躯干部与四肢部,四肢部按十二经作区分,躯干部则没有这样的特点,最多标注“××脉气所发”。站在针灸医生的角度,这样的区分方式,无疑与临床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切合临床实际。换句话说,自学针灸的朋友,要确定如何选择部位施行针灸,首先可以把握的原则就是:躯干部就近选穴,四肢部按经脉选穴。所谓就近选穴,换成更直白的话,哪疼扎哪。从临床结果看,很多时候,只是靠这个简单的办法,已经可以取得还不错的效果。

  不过,如果针灸疗法的内容仅仅如此,恐怕针灸一门很难流传至今。因为这种选穴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有时很危险,比如胸闷,针刺局部很容易出现气胸,甚至刺中心脏;有时不方便,比如腰背痛,但针刺时没有床可以躺下;有时不能刺,比如皮肤局部有水疱、血肿;当然,更多时候,是效果跟不上,比如胃痛,单纯从胃局部治疗,效果经常不理想,甚至会加重。这时就需要“四肢部按经脉选穴”的原则了。按经脉选穴,会涉及两大理论,即经脉理论和腧穴理论。

  经脉理论,几乎任何一本针灸学教材中,都会放在首要位置上,足见其重。对经脉理论的学习,有几本书可以推荐。浅显的,如《零起点学中医》中“经脉原理”一章;想要进一步探个究竟,了解经脉来龙去脉的大体轮廓,可以读黄老师《黄龙祥看针灸》;再深入下去,就要涉足专业研究领域,推荐赵京生老师《针灸经典理论阐释》。相信哪怕只是草草翻看后,对经脉的认识,就不会再是一种神乎其神玄之又玄的印象了。当然,希望了解当下主流正统的经脉理论,最好的选择莫过于《针灸学》教材。这部分内容,各版本教材大同小异,无需特殊推荐。

  针对经脉理论中的部分要点,无疾这里不妨再稍作提示:

  1 对针灸疗法来说,经脉理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勾勒出人体内不同部位(上下、内外)之间存在联系,这样一幅图景。举例来说,针合谷治牙疼,靠的就是经脉理论。

  2 经脉特征,主要体现在四肢部,尤其是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躯干部更多体现局部治疗作用,其经脉特征不够明显。

  3 六阴经与五脏之间,存在相对特异的联系。其规律为:在上的手三阴经,与胸腔中的心肺二脏联系密切;在下的足三阴经,与腹腔中的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回到主题“选部位”,经脉理论的价值主要是,断此症病位在何经,即所谓“经络辨证”。

  腧穴理论,也是针灸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说经脉理论为“选部位”提供了经线上的依据,那么腧穴理论的作用就主要是给出纬线参考。如此一经一纬,部位就确定下来了。举例来看,有这样一类穴,分布在手指、足趾末端,即所谓同一纬线上。又具有相似的治疗特点,即对急证、热证、官窍病取效甚捷。在腧穴理论中,将这一类穴统称为“井穴”。原穴、合穴、郄穴等,均属此类。当然,腧穴理论中也有不少例外,如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理论。这里篇幅有限,不妨从以下参考书中寻找答案。

  首先,《针灸学》教材中,对腧穴理论的讲述往往代表正统观点,可以作为必要知识了解。对腧穴理论的浅显讲解,可参考谢锡亮编著《针灸基本功》。再深入的论述,可以参考《针灸经典理论阐释》。希望得到更专业的解释,就需要读赵京生老师主编《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书中对各腧穴理论详究细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当代针灸理论的认识水平。此外,对初学者,无疾另有一本好书推荐:高树中老师著《一针疗法》。该书从《灵枢经》立论,以平易的语言,讲述了大量用穴经验,生动活泼,让人流连忘返

  再对腧穴理论要点略加归纳如下:

  1 腧穴理论注重对同类穴的部位与主治特征的归纳,为针灸“选部位”提供精确到点的方向指引。

  2 躯干部腧穴主要体现局部治疗作用,四肢部腧穴更主要体现经脉+腧穴的治疗作用。

  3 腧穴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作用在于:使对人体体表部位的表述更加方便,这一点对针灸教育与传承颇为重要。比如发现某点治疗某病证效果很好,但没有名字,就很难把这点经验告知后学。

  有了对躯干部“就近选穴”的原则,以及四肢部“按经选穴”的认识,加之对经脉理论和腧穴理论的学习,面对一个病证,可以大体判断出,需要朝哪些部位着手了。但问题是,马上又会发现,很多穴都有治疗此病的功能,到底该取哪个?

  二 取穴

  记得无疾自己大学时,面对这个问题,同样是一头雾水,持续了好几年。比如咳嗽,单从教材上看,胸部、上背部的穴基本都能治,手太阴肺经的穴也几乎都治;此外,足少阴肾经上的部分穴,写着能治“咳血”,那能不能治咳嗽?一个人如果出现咳嗽,是需要把所有能治咳嗽的穴扎个遍,还是随便挑一个针就行?这样的治疗,能有效吗?

  实际上,这些困惑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现代针灸教学中,忽视了一个对针灸临床极为重要的环节:取穴。不讲取穴,手下就没有凭据,心里就没有把握

  和中药疗法相比,或者和各种西医治疗方法相比,针灸疗法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诊疗合一。取穴过程,就是诊疗合一的典范。所谓诊疗合一,诊察时,在指下发现的异常部位,就是要针刺的部位。所谓取穴,就是在可供选择的多个部位中,取定一处或几处,作为针刺部位;选取的原则,也多是上面提到的,“异常”。怎样就叫异常呢?

  按陈日新先生的说法,“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颇为认同。同一个人,同一个部位,在不同的时间,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这是自然的规律。比如胃,在不饥饿且没吃东西时,表现得很安静;感到饥饿,听到肚子里咕噜噜叫时,表现得很躁动;吃了一些不洁净的、刺激性强的、令人作呕的东西,会表现为强烈的痉挛收缩,引起呕吐。

  同样的事情,也可以发生在足三里穴上。胃里安静时,足三里按上去可能没有任何特殊感觉;胃里躁动时,再按足三里可能会觉得有点酸胀;胃里波澜壮阔,奋力逐邪外出时,足三里可能会变得非常敏感,一碰就疼。当然,这里只能说可能。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反应。有人反应在足三里,有人可能在三阴交,还有人或许在公孙或内关。这些反应,就是陈先生所谓的“敏化”,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讲到的敏化现象,其判断依据是患者的感觉。对针灸医生而言,仅靠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临床多了就会发现,人和人的感觉,或者说敏感程度实在相差太大。有人轻轻一按就喊疼,到处都疼;有人无论怎么用力按都说不疼,哪都不疼。应对这种尴尬的局面,需要学习针灸者练就一双巧手,而巧手离不开灵心。

  用灵心巧手做什么呢?去探察那些经过选择之后的部位中,哪里出现了诸如结节、条索、僵硬、柔弱等异常反应。这部分内容,不像前面的经脉腧穴理论,是知识,可以学习。对这些反应点的探察,是一种能力,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获得;也是一种感觉,感觉只有经过体验,才能意会。

  关于取穴,有一个重要问题,必须交待清楚:针灸取穴,安全第一。初学者尤须谨记。不久前一位同学出现胁痛,自己直接在局部取穴,刺入后才打电话咨询。当时无疾自己惊出一身冷汗,这也太危险了!

  三 手法

  针灸手法,尤其是针刺手法,是学习针灸的重中之重,也是针灸临床取效的关键环节。一个常见的事实是,同一个病人,同一种病证,同一组腧穴,不同的医生针刺,结果有天壤之别。关键在手法。也正因此,针刺手法历来都被描述得高深莫测,似乎只有得道成仙才能了然。其实未必。

  针刺手法,大体可以区分为两类:技法和心法。我们平时在教材和专业书上能看到的,主要是技法。所谓技法,主要讲操作过程与方法,注重技巧。技法方面的内容,在宋金元以后得到迅速发展,在明代达到巅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陆寿康编《针刺手法百家集成》。经过宋明的繁化,针刺手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趋于丰富。但法、术层面的成绩,无法掩盖一个事实,即道层面的内容开始变得隐晦。实际上,技法离不开心法。不重心法的技法,难免步《灵枢•小针解》所论后尘:“粗守形者,守刺法也。”这里推荐《针灸经典理论阐释》中“刺灸术式的立意”一节,尝试用解读心法的方式,重新审视技法。相信对理解针刺手法会有启发。

  所谓心法,原是佛学术语,后来用的泛了。无疾这里想要表达的是,当我遇到一个新问题不知所措时,我该怎么办?心法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举例来看,比如火。右寸滑数而硬的火怎么办?右关大而无形的火怎么办?右尺无力的火怎么办?左寸浮滑的火怎么办?左关弦滑的火怎么办?左关弦细如钢丝怎么办?左尺细弱的火怎么办?脉象上没表现的火怎么办?如果对这一团火的各种治疗方法都无效怎么办?

  无疾这里把自己既往治火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简单来说,火势未猛烈到“硬”的程度,尽量从气走,发出去。见不足象,草木之火,收于土;龙雷之火,收于水。诸如此类只言片语,就是对这一点心法的总结。而这种粗陋的或者晦涩的文字,教材上是不会出现的。医生的经验集中,通常也很少会记录。

  针灸毕竟与方药有别。单纯靠读医案,可以成全江瓘,却不可能造就杨继洲。关键就在于,手法需要实际操作,心法需要不断揣摩。对针灸初学者来说,如果有条件跟师学习当然好,耳提面命之下,从观察到模仿,从倾听到领会;耳濡目染间,潜移默化。如果没有条件跟师,自学也是可行的。本书《诊法》、《取穴》、《手法》各章,都是以指下感觉为主要内容。边学变练,积极尝试、体验,相信一定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过仍要再次提醒,针灸入门,安全第一。没有把握时,不妨轻一点,再轻一点。

  《零起点学针灸》读后感(二):《零起点学针灸》读后随感

  拿到期待了很久的这本《零起点学针灸》,一口气又读了一遍,作为《零起点学中医》的姊妹篇,这是作者的又一本呕心之作。对此书如此喜爱,当然是有原因的,各位朋友如果从事针灸,或是从事推拿按摩、艾灸,不妨来听一下我从书稿到成品书读了五遍之后的感受。如果你喜欢针灸事业,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如果你从事推拿按摩、艾灸,这本书也会给你开启不同的视野,因为书中所涉及到的经络原理、腧穴理论、施治部位与手法甚至是施治过程中的心法都是可以相通的,唯一不同的是:用针、用手指还是用艾柱。好了,废话不说,且看下文。

  首先,放眼浩瀚如烟的书海,就我而言,还没找到一本书比这本更适合现代人来看了。且不说《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我们是否能看懂,就算勉强看完之后也会发现,自己好像捡到很多漂亮的珍珠,却没有一根漂亮的丝线把它们都串起来放入百宝箱以备使用。而作者天下无疾帮我们读者做到了,他用十余年的教研经历丰富了现代人对针灸的认识,又用丰富的临床实践帮读者拨开了很多关于针灸运用的迷雾。从针道、针理到诊法、断法、选经、选穴再到取穴、配穴、手法、治法,从理论到方法再到临床操作,每章每节环环相扣、丝丝入里,清晰透彻,帮读者解决了很多是什么,为什么的疑惑,读完后会有醍醐灌顶之感,相见恨晚之意。

  其次,作者通篇没有说教,也不过多引经据典,而是用自己多年的心血对有缘于这本书的读者倾囊相授。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针灸的临床诊断法,能让很多针灸师丢掉哪痛扎哪的庸医标签,而有较完整的临床辩证思路,不再有哪痛扎哪的迷茫,这是很多针灸书本包括教材都没有的独立篇章。

  在选经、选穴章中作者除了告诉我们如何去选、为什么这样选。还用大量的图片帮助我们直观的去了解穴位,让操作运用更加得心应手。并用歌诀归纳经脉的主治,十二原穴等,大大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必要。其中对分形原理的讲解运用,让选穴思路变得更加清晰,让你不再为多个穴位都能治同一个病,却不知去选哪一个而抓狂、迷惑。

  再说配穴一章,估计很多人知道中药配伍,却很少知道针灸穴位配伍。这里,作者用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浅显易懂的告诉我们,同名经、表里经怎么配,为什么这样配,尤其是上下配、左右配,当你看完之后太多的为什么就会悄然而逝。

  再看取穴与手法,取穴章中提到的应象原理,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病必有象,有象必有应,有应必有验。本着务实,不拘泥于标准穴位,而去取那个真正有应的穴,从而实现验,这种源于经典又不落于窠臼的做法,印证了作者“所有理论都要能为临床负责”的思想,在对中医文化崇尚经典古籍的今天,这是难能可贵的。在讲到手法时,作者说这其实是心法的体现,估计会有人难于理解甚至不以为然。而我却看到了作者对针、对人、对生命的敬畏。

  作者提到了针刺、治神的两个内涵:慈悲,恭敬。慈悲,是对患者的感同身受、慈爱怜悯;恭敬是对生命的。以我之见,这是一种接近道层面的修行,为名利写书的人,断然不会想到告诉读者这些的。由此,作者医者仁心禁不住跃然纸上,作为患者,遇上这样的医家,生死相托且有不放心之虑。“倾听脉语,凭针达意”,如果没有心的交流,手里的针又怎么去达意呢?

  最后,来看看治法,作者说针灸治疗理念是扶正祛邪,并用了大量的亲身临床案例,带领读者一步步去看清什么是正什么是邪,怎么扶怎么祛。从头部、胸部、腹部诸疾病到上部下部诸病,如何从局部疏解,又如何寻求远端呼应。从病性角度,作者又对虚实寒热证、风证、湿证的治法进行了归纳,使针灸的临床治法更加比较全面。

  不知不觉说 了这么多,都是我一个中医针灸爱好者的拙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千年的针灸文化,没有谁能用一本书就可以全面完整叙说详尽,这二十万字的小书当然也做不到,但此书的实用性,可参考性甚至是收藏性都是不容置疑的。如有读过此书的朋友,欢迎拍砖、探讨。可是,千万别忘了接着再看书最后的杂谈篇,说不定还会给你解开几个心头的问号!

  《零起点学针灸》读后感(三):好书!不要因为名字小看它。

  这本书,短小精悍,绝无废话。但却句句讲理:医理、针理、脉理、治理。。。何为理,就是告诉我们方法和方法的来由。

  这本书绝不同于其它一些针灸书要不只着重于其独创的针法、手法;要不就罗列验穴,堆积医案。

  学针灸很多人都有个迷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到几招却不能推演开来。所以在民众心里针灸渐渐演变成经验主义的手艺。

  而何止普通民众,很多针灸业者不就是根据经验,刺其所知么?很常见地,病人成为被刺满一身的刺猬;要不就是几个书本上的验穴,轮番被试。这有点像数学上的穷举法,当然有经验的医生可以把治愈概率高的穴,放到前面试。

  这本书能帮你整理这个混沌的思路:一曰倾听脉语,二曰分型找纬,三曰触诊应结,具体大家可以看书。

  这本书名为学针灸,但如果你只是中医爱好者,不想扎针,也值得一看!尤其是前面几章,医理、针理、脉理的部分,定有所得。

  这本书名曰零起点,却为针灸爱好者于混沌中画出了清晰的跑道,即便是从业者读之,也会豁然开朗。

  这本书虽然很薄,那是因为内容绝无废言、水词或重复的话。连引经据典都只为点睛,医案格式标准化,无题外话。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关于某个知识点请参看第几章,或者什么什么书,以达到行文的精炼。

  作者在这本书中的态度令人佩服,该严谨之处不断探究、追问所以然,而对笃定该创新之处却绝不拘泥于古籍。

  用作者的话做结语:如果不能为临床负责,看上去再美的理论,也只是空中楼阁。

  本书就是为大家提供了能为临床服务的理论。

  《零起点学针灸》读后感(四):一本好书一份福报

  在自学中医的路上走久了,发现很多人的经历大都有相似之处,其中,因自己或家人生病而投入中医怀抱的,不在少数。自学是一条艰难的路,最难的也许不是时间或者能力,而是可读的好书委实不多。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大多都不扎实,更没有中医的思维和理念,贸然捧起高深的经典一下子想读明白,实非易事;普及类的读物又是良莠不齐,无从选择。

  当年,我正是在如此困顿的境遇中找到了《零起点学中医》,从此亦步亦趋地悄悄跟在无疾老师身后,慢慢地学会了中医的思维方式,学会了用心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算是入了中医的大门。

  得知《零起点学针灸》网上开课,我是第一个报名的。因为基础有限,刚开始,每次拿到讲义我只能捡能看懂的部分学习,看不懂的也不好意思问,就一遍一遍地来回读,先把懂的抄记下来。讲义本身不多,但是内容凝练,可以拓展的知识点和知识面很多。磕磕碰碰地一年下来,再回首,忽然发现自己成长了很多,当面临自己身体疼痛的时候,我已不惧。

  学习期间多次有人请教老师:哪里哪里不舒服,应该扎什么穴位?怎么扎?

  老师说,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是希望你们学会思考。面对一个问题,首先会判断,而不是去死记什么病扎哪个穴位。针灸的本质,是在合适的位置,施以合适的手法,余下的工作就交给身体自己去完成就可以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那么如何选取合适的位置呢?要先选经,再选穴,再从选中的穴位中取穴,然后像行军打仗一样,讲究穴位配伍。这里面,有根植于《内经》的传统针灸思路,有无疾老师博采众家之长提出的分型理论,一字一句,一点一滴,呕心之作,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倾囊相授,毫无保留。这让我想起正安聚友会采访的痧痴李湘授老前辈,他说,我不怕你们学,就怕你们不学!只要你们想学我会的都愿意教!听来让人难免有潸然泪下的冲动,看着无疾老师的文字,这种冲动,也时常萦绕心头。

  老师一直反复强调慈悲心、恭敬心。作为医者,首先必须做到宁心静气,通过脉象来倾听患者的身体语言,怀着一颗慈悲的心,全力希望帮助患者解除困境,时刻不忘对生命本身的恭敬之心,从不向身体发号施令,只是希望通过针,给身体一个信号,引导其更好地自我修复。用老师的话说:倾听脉语,凭针达意。

  如果你也热爱中医,想看懂针灸背后的神奇,请从《零起点学针灸》开始吧!

  如果你也走在自学针灸的道路上,《零起点学针灸》是一位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

  如果你是中医执业者,《零起点学针灸》会为你提供多个不同的视角,让你更好地理解针法、针道。

  愿大家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