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10篇

2017-12-08 2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10篇

  《张居正(全四册)》是一本由熊召政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840图书,本书定价:112.00元,页数:200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一):万历首辅张居正

  熊召政的书,同时看了原著改编的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演员有唐国强、梅婷、冯远征。

  先说书,我对一本书的第一感观印象来自对话,然而里面所有的人物说话都是一个风格,喜欢说“咱”怎么怎么,上至皇亲国戚下至一介草民,都一个语气,无法接受。

  其次说剧情,张居正一生并不具备传奇色彩,作为一名锐意改革的铁血宰相,万历十年间,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得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京察和考成法惩治腐败官吏,丈量全国土地筛查漏税、降低皇亲国戚的待遇,整肃教育,禁私学,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但是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故事性的色彩太淡,作为经济政治改革案例来看更为妥当,要整合起来洋洋洒洒写一个长篇小说,未免太过枯燥,《张居正》写了有140多万字,剧情就非常零散,无侧重点,无高潮,无人物性格,作者为了派生出故事性,硬生生的扭曲了历史真相,污蔑了众多历史名人,借以拔高张居正的人品格调。

  不过也因为此,整本读下来很顺利,算是串起来了解了万历十年发生的种种事件,即使不是真相,也没关系,以后可以修正。

  书里对张居正的塑造,始终秉持一条原则,就是宁为循吏,不做清流。张居正对学究派文人是非常鄙视的,例如海瑞,完全弃之不用,他要的是能做事的人,不要一条道走到黑,遇到情况灵活处理,绝不作茧自缚,他对待玉娘也是这个态度,玉娘死心塌地的爱过高拱,为之抛弃之后自杀未遂,张居正并不介意,和玉娘很是琼瑶了几年,还决意纳他为妾。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名人,戚继光,抗倭名将,也很受张居正的重用。

  不过感觉这书写起来也真的不容易,里面诗词歌赋饮食古董风水算命都无一不细细描述,作者能找到这么多素材也着实不容易,很武侠风,邵大侠在里面神秘莫测呼风唤雨又不乏真实性。

  说到电视剧,实在是太乌糟糟了,张居正和高拱两个,本以长长美须闻名,就看电视剧里两个老头子一下巴乱糟糟脏兮兮的短胡茬,简直想吐,书已经勉强了,电视剧还改编的更臭更烂,无语。掌印太监多么需要拿捏的一个角色,冯保历史上一贯以保养出众,找个瘦瘪的冯远征来演,每说一句话那个颠不颠不浑身抖三抖的劲,太没有城府感了。

  张居正死后的一年内,被万历一系列的清算甚至鞭尸,简直让人心痛莫名,忠臣未必善终,哀叹。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二):权力下的人性

  伴随着前一段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播放,我特意又去看了一下《大明首辅张居正》,

  然后对照着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过了一遍,觉得这真是明朝官场的活例子。

  熊召政先生在《张居正》这部历史小说里,除了勾勒出了张居正的形象外,把整个明朝官场,整个帝国运营面貌都描写的十分的到位,尤其是特别能反映出权力下人性的变化。

  首先是张居正内心的变化。

  张居正一直有济世救民,变法革新的想法,但是因为明朝官场的规矩,他一直没有机会,所以他一直准备着,但是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他也已经准备好了,这个时候他内心的那个激动挣扎

  高拱有治理朝政的能力,但是容不下他,他跟高拱若论个人关系,也挺意气相投,但是高拱犯错,皇帝,太后不喜,又跟冯保有仇,他身为次辅,刚好又跟冯保关系很好,他是皇帝的老师,皇帝,太后对他印象都不错,这个时候,只要把高拱扳倒,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机会就来了,他大可以施展他的经世济民之术。

  虽然冯保一再催促他,他刚开始还坚持隐忍不发,他不是不想,首辅之位是次要,功名利禄是次要,施展他的才华的机会最重要,可是要冒着跟内臣勾结的名声,还有落井下石之嫌,

  内心的挣扎,晚上睡不着,来回的走动,最后还是决定扳倒高拱。

  毕竟,这是他这么多年来唯一能够上台执政,变法改革的机会。

  其次是高拱对待张居正的态度。

  高拱在的时候,仗着自己手中的权力,对手下群臣大呼小叫情商低,心胸小,内阁的辅臣一个一个的被挤走,拼命的想维护着他内阁首辅的位置,但唯独对张居正,因为互相欣赏,一直留他在内阁。

  但隆庆帝驾崩,最后他被张居正取代以后,内心就一直仇恨张居正,他一直认为是张居正为了首辅之位,赶他下台,却从来没有想过其他的原因。

  而且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他死之前,还让张居正帮他讨谥号,张居正对他倒还好,只是他没有想到高拱对他的恨。

  高拱死后,留下来的遗著,竟然对张居正各种诋毁,导致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时候,因为高拱的遗嘱被火上浇油

  高拱这样的人,实在是不能交朋友

  最后是万历帝对张居正态度的变化。

  从小对张居正是抱着非常崇敬的态度,他的张先生,形象特别完美,他有种学生对老师的畏惧。然后长大了,中间因为一次胡闹,李太后要废掉他,让他去问张先生,由张先生决定,他开始对张先生有点记恨,发自内心的记恨,但中间也有对张先生操劳国事的担心,到后来对于张先生完美形象的打破,他开始越来越多的记恨,死之前不许辞职,故意送药性相反的药,直到最后死后清算。

  这整个过程,可以看出来万历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变化,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对于权力的要求。

  随着万历帝的年龄增大,张居正一直把握的相权对他的皇权造成了严重影响,他自然要打击张居正,让他死,超他的家,去他的党羽,毁他的名声,才能更加显得他的权力之大。

  他内心知道张先生为他所做的一切,但仍然要这么做,这叫做帝王心术。

  所有的这些,都是权力下的人性。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三):第一本

  第一本大概讲张居正如何从次辅登上首辅,两个集团:高拱集团和张居正集团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描绘了封建时期地主阶级的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有几点体会:第一,做人得隐忍,张居正其实在高拱下面的位置坐的很不爽,早就想把高拱拉下马,但高拱结识和培养了一大批门户弟子,无论在朝廷和地方的根系都很庞大,关系很硬,要扳倒他谈何容易,所以张居正一直在忍受,一直在找机会。第二,作为一个政治家,要学会喜怒不形于色,不能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也就是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张居正不论遇到什么事请,都是很稳重地处理,不会意气用事,这也让他在和高拱的斗争之中有了比对方更有利,能够把事情看得更加透彻,高拱很强,但最终避免不了下台的下场。

  关于玉娘,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物,一个如花似玉的美貌女子,因为曾经”伺候“过高拱,当然这是一次,却在高拱被推倒下台的时候,要死心塌地地跟着他,高拱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后期是失败的,但有一个如此的”红颜知己“,他是成功的。不知道作者是不是为了平衡高拱政治斗争失败后而刻画出玉娘这个角色,但可以肯定的是,玉娘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四):矛盾而,有人性的,人

  开始只是看了《明朝那些事儿》然后才转来看这本张居正传。

  万历年间,云波诡裾,作为一个自己有着良好收入,不会为了饥渴而奔波的人,为了一切与他不想关的人,劳心尽力,隐隐而发。

  这是一个很猛的人,在那种烂摊子下还能让明朝蒸蒸日上

  无论到临危受命 ,颁布法律,严格执行,改而不革。

  这是一个智慧伟大,人性,挣扎的故事。

  有人说海瑞是个清官,他看到了官场的腐败和低效率,然而看到的却并不只有他。他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些微的感叹。

  而能够左右时局的却是他,张居正,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这四卷书立足于它,写了万历年间,这个人的成长,隐忍,牺牲,施政,包袱,韬略,挣扎,他是复杂的,亦是人性的。

  而政治这种你死我活的游戏里,若无权谋政策,若无法站在权力的巅峰,那么一切包袱一切韬略都是空口一文。

  而这种政治游戏,不可能出自一个饥寒交迫家庭

  温饱然后才是礼节才是个人乃至于国家报复。

  就如同一个不健全的家庭很难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孩子,当然很难并不是绝对。

  这本书看起来有着小说般的流畅,并不晦涩难懂。也是在外面看过之后买回去细细品读。即使并不喜欢这个人不知道这个人,但是从这个的成长到结束,亦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光辉。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五):孤独的勇士

  从嘉靖隆庆的阁臣,到万历首辅,张居正冷眼打量已经开始衰颓的大明王朝。我想,他打算和腐朽的制度,颓废的吏治,糟糕的财政斗争的决心早已埋下。

  从改革一开始,我觉得他就自己选择了一条孤独的路,一条不可能回头的路。面对豪强,他不曾有过一点退缩。面对国家的统治者~皇帝,他也有一说一,从不迁就。尽管这造就了他改革的最终失败。但是,他也是胜利的,生前该实现的,他并没留下多少遗憾

  难道他真的是 精于治国,疏于防身 ?难道,他不知道在他身后有一大堆力量等着反扑?不,这样的一个能臣怎么会这点都不懂。不是不懂,而是不屑。书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足以表明他的心志:

  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不之畏也!

  仆愿以身为蓐荐,使人寝处其上,溲溺垢秽之,吾无间焉!

  这是一个孤独的勇士,是一个真正的斗士。虽千万人,吾往矣。从此,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六):第二本 水龙吟

  花了一个星期看完本系列的第二本,从十一月八号到十一月十六号,历时八天。

  内容大概讲了张居正登上首辅之位后,如何“巩固”自己的位置。一系列由“胡椒苏木折俸”而引发的旨在反对他的事件,他是如何一一化解的,在无声无息中打败对手,这是张居正厉害的地方,但无论做什么事,他都遵循皇权第一的原则,尊重年幼的神宗朱翊钧和他的生母李皇后。

  本书中张居正已经基本上巩固了首辅之位,高拱余党受重创,下一本中,高拱余党会怎么反扑?

  拯救玉娘,看完第一本,以为玉娘这个角色就不出现,只是为了平衡高拱政坛失意而刻画出来的人物而已,现在看来,不是了。张居正把玉娘带到积香炉“呵护起来”有什么目的吗?被她的面貌打动?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还是被玉娘那敢爱敢恨的性格感染?拭目以待

  李皇后会进一步干涉政权吗?她会不会对张居正有所忌惮?

  万历皇帝逐渐长大了,会变成怎么样的皇帝呢?从本书中可以看出他喜好玩耍,但李皇后对他很严。

  个人觉得这本书是开启万历新政的篇章,下一本估计是讲述张居正大刀阔斧的展开他的新政,以及遇到的更大阻力,并且触犯了皇权的根本利益。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七):伶俐不如痴

  最近迷上了《张居正》,发现我最合适的是看历史小说,不若世俗小说那般容易让人上瘾,又不若那些总是抱着学习心态去看的书,严肃得累人,无味如压缩饼干。

  书中张居正经常强调的主张是:纳循吏,拒清流。在以儒家为主流的社会,真正是很新奇的思想,连我都震惊了不少。关于这句话,让我有两方面的思考【好吧,我理科了】:

  一是原则问题,世人总是无原则地去制定自己的原则,为官者不贪墨一分钱财,不徇私法度,然而,爱财好利乃是人之本性,至少人情这一项,在中国杜绝就是绝不现实的,严守者需绝对的能够忍受非议、孤寂、误解。窃认为钱财,名利乃是个人得失,而人情、礼仪进退则是经常让人动摇原则的问题,儒家以仁治国,韩非子之学以法治国,两者之推广,都有过犹不及之嫌。

  所以刻板地为自己定一个底线,定一个原则,则只是图个心安,曾经我经常做这样无谓的尝试,也经常感受到原则被迫降级的无奈挣扎,但是在接触了桑德尔的学说之后我开始明白:世间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甚至没有放之一身而皆准的底线,但是我们不能丢弃的,是当具体情况面临时,良心的追问。那时候我希望我能够做到不受世俗成见的动摇,做出一个最权衡的选择。

  二是理想实现问题,古之为官者,为利为境界一,为名乃境界二【清流】,为天下大同,求百姓之福祉者则为境界三【循吏】。而我辈,貌似还不存在境界问题,在经历了数年的选择后,我忽然明白我的哲学就是,让自己快乐,让身边的人快乐,低俗吧,这身边的人还仅限于身边,非扩大到所有同胞。我不是那种会说出“我要改变世界豪言壮语的人,一个原因是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的存在与经历当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二个原因是我明白世界之大,自然之壮阔后,我不愿意做那些尝试了,我觉得不划算(说不值得怕是侮辱了那些伟人),因为这一生的时间是属于我的啊,我不愿意那样支配。我不会说:我没有做到卓越,是因为我没有努力 这种轻浮的话,因为这只是一个选择而已,正如前面所说,一个关乎我人生的选择而已。

  回到文章标题,伶俐之辈,是前二者之境界,他们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我绝无意批判他们,否则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之嫌。而痴人,境界三只是他们的一类人,还有人痴迷于旅行,痴迷于学术,痴迷于..(咳咳、痴迷于食物这个算么) 他们之痴是超越名利、并且能够长期坚持的,他们寻求的是一种心灵的满足,关于这种满足感我无法深究起根源,在我读书时有过,纵情山水时有过,运动时有过,所以我愿意去一再尝试这一些事,当然,我并不是说我就是一个痴人,我离这个境界还相差甚远,因为我没有长期坚持投身与一件事情,其中有世俗羁绊的原因,但归根还是我自身,一个是懒惰,一个是畏惧,我害怕那样的投入让我与世俗不容。其实迎合世俗是一件很简单事情,闭着眼睛顺水流罢了。

  于是谈到理想这个话题。于是突然文思就断了,因为一种大学中无处不在的迷茫侵袭而来,于是就此搁笔。

  2011-12-04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八):初登高位阻力重重(第二册)

  高拱去职,张居正登上首辅之位,准备开启万历新政。然而,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前朝的种种遗留问题都需要这位新任首辅去解决。张居正的理想是整顿吏治,改掉之前的贪腐、不干实事的官场作风,提拔有能力的人担当重任。张居正上任的时候国库已经是空的了,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不得已,他采纳了用胡椒、苏木折俸的办法;为了整顿吏治,他提出实行京察。这两项措施使得本来就对他心怀不满的高拱旧部找到了攻击他的理由,其中以王希烈、魏学曾为甚,他们借此来对官员煽风点火,甚至鼓动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伯李伟找她女儿告状,不断给张居正的新政制造麻烦。在如此的困境中,张居正不但要时刻考虑皇上和太后对他的信任程度,还得解决官场上的各种大小事务,为了能及时获得宫中消息,他又不得不隐忍,与冯保合作。无论出现多么混乱、危急的局面,他都能做到冷静、理智,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并想出应对之策。我最欣赏他的知人善任,举贤不避亲,虽然他想要整顿官场的贪腐风气,但他并不是只任用清官,他更看重的是那个人的能力。比如海瑞,流放百世的清官,然而却不是做官的料,处理政务的能力是一个官员必备的素质,造福一方百姓是一个官员应尽的责任,做不到这些,即使这个官整天吃糠咽菜,那他也不能称为一个好官,只能是一个清官。张居正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没有重新启用海瑞,殷正茂为人比较贪,但他却有很强的军事能力,能护卫一方平安,张居正也没有因为之前的贪墨行为对他有所惩处,而是依旧委以重任,并对他严加管束,尽量减少他的贪墨行为。这两个例子正是体现了张居正独特的用人之道。

  希望自己也能学到张居正身上的那种处乱不惊的品质,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能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看清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并积极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如果能修炼到这种境界,也算是圆满了。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九):一半借鉴,一半警醒

  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对两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个是王守仁,一个是张居正。

  这本书读得比较慢,中间插了许多本轻松的小说,差不多拖了几个月。因为想细细品味这段历史,这位无法用一词一句评价的名臣,用心体会他的每一个决定,每一句话,他的政治理想和处境。我读到了一个更立体的张居正。

  作为历史小说语言很是古朴清雅,也可见作者查阅了大量史料典籍,对明朝的管制典仪如数家珍,才能完成一样一本规模较大,人物众多,又比较严谨的历史小说。小说从张居正和高拱的首辅之争开始,至张居正病逝后家破人亡结束。

  这是一本做官从政必读的书,比那些不少YY的虚假的官场小说更有借鉴意义 。张居正的官场哲学有太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大智慧。他自然算不得“十全十美”的圣人,却是让人钦佩得五体投地的治世之才。他的审时度势,对各种关系的平衡,莫不是步步为营。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张居正确实不是一个“清官”,他也会拉拢宦官以巩固自己的权势,但也会在宦官太过嚣张时给予一定的震慑。他同太后皇帝谈话时也极能察言观色,难免不少口不对心,但又会一边揣度他们的心意一边尽力引导自己的想法。他的张弛有度展示出高明的政治手腕,原来一心为国为民的心愿,与恰当的权术是不相悖的,或许想要明哲保身,就无法那么清高到底,即使有很高的理想和宏愿,这也是必须认清的事实。

  即使偶尔的“不如法”,张居正为国为民的大愿和操劳都是感人肺腑的,几项政策的推行让明朝进入空前的开明盛世,如整顿贪吏,土地改革,法治改革等等。他对社会的政治也值得政客们好好研究思考。

  每项制度的推行势必有许多人反对。有的人是触碰到他的权益。有的人也是为民的读书人,只是政治立场不同。所以那些大力反对张居正甚至牺牲的一些官员,从历史的角度看迂腐,从时代的角度看却也是有勇气的。一个人的好坏对错怎么说的清楚的?读了越多的历史,反而会越辩证得看待问题。

  大概是太盛后极易转衰,读《道德经》时更是钦佩老子这种平衡适度的理念。张居正生前登至无限风光荣耀的顶端,一代名臣最后却也黯然收场,让人唏嘘不尽。不知是万历的无情,还是现实的残酷,亦或这只不过是历史的规律。人在官场的身不由己,再高洁的心也难免惹上一身污泥,死后也不会清白。所以凡事更要恰如其分,要适度退一退。

  所以一直觉得一介布衣最好,没有权势最好,就那么随波逐流,清风明月,自在襟怀,最幸福自在。

  《张居正(全四册)》读后感(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图书馆近乎翻箱倒柜的找齐了四卷本的《张居正》,终于还算没有让我完全失望。虽然有太多的小说技法雕琢的痕迹,但我感觉还勉强合乎事实,(其实也不知道事实到底是如何哈。)人物性格的塑造还算成功,不过我是种感觉人性描写太过单薄无力,也许是过多的关注社会历史的进展规律上了。

  读完第一卷大脑里面始终回放的是明代社会淫乱不堪的社会风气,并不能给人以明显的正能量,即使社会大潮流不可变更,但文学作品的人文关怀始终还是要体现出温情的一面是吧。从第二卷开始,最有趣的莫过于文武官员、朝廷内外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了。太多人喜欢把这些当做明达润滑的策略来学习,或许这就是官场小说的看点所在,不过老是以局外人人的眼光去看紧张恶劣的官场征战或总是用嬉皮笑脸的态度去欣赏后宫争斗,谁知道最后自己会得到什么,又会失去哪些。

  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慈圣太后,小说里面居然把她写得跟张居正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自我感觉着明显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不过有了小说里面前因后果的铺垫,到不显得生搬硬套。不过我坚持认为这种写法明显是屈从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商业化意图。

  总的来讲,小说还是成功的,不过从的小说要表达的意思来看,用四卷本的内容来进行展示,好像有点浪费篇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