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0 11:13: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精选10篇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本由路遥著作,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56图书,本书定价:5.80元,页数:19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一):早晨从中午开始

  有着经典名句——“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作为一部随笔,抛开什么文学性,艺术性,路遥告诉我们他是以怎样得态度对待写作,所有被《平凡的世界》打动过的人,看完这篇文字,你就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说《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生命书写的文字。

  这本书里讲述了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作品的经历,虽然涵盖的内容很多,但却零零碎碎的为我拼出了一个完整的路遥。——“你别无选择——这就是命运的题旨所在。正如一个农民春种夏耘,到头一场灾难颗粒无收,他也不会为此而将劳动永远束之高阁,他第二年仍然会心平气静去春种夏耘而不管秋天的收成如何。”

  书中像这样的真理之言,还有很多,既深刻又生活。但在某一篇里,我对路遥的这小段话很称心,从大师的身上找到了一点共同点。

  “首先到大街上的人群里瞎挤了几趟。在街上的人群中无目的地行走,也算一个不常有的爱好。繁华热闹的街道,无论物还是人,都会给你提供大量的信息,给你许多启示和灵感。有时候,一篇文章写完了,题目不满意,就到大街上去寻找,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思考问题有时也要改换一下环境。大部分时间需要安静,有时候在嘈杂声中更能集中精神。”

  同我在曾经写过:

  “人说,笔下有鬼神。想着大诗人李白斗酒不醉、豪饮千杯的大境界,这句话确实不假。可回想起我自己,笔下却总是游荡。从初中写作文开始,就得拿起包、配上水、大马路上迈开腿,一路走来一路看,看人,看物,看景,看路。身体绕着小城走了一圈,笔也就在纸上走了一圈。

  提笔落文,安静地遵从最平静的声音,慢慢行,慢慢写。”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二):创作之不疯魔不成活

  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 得更为充实。——路遥

  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路遥

  任何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某种抱负的人,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会有过许多理想、幻想、梦想,甚至妄想。这些玫瑰色的光环大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而 消散得无踪无影。但是,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一旦具备了某种实现雄心抱负的条件,早年间的梦幻就会被认真地提升到现实中并考察其真正复活的可能性。——路遥

  幻想容易,决断也容易,真正要把幻想和决断变为现实却是无比困难。这是要在自己生活的平地上堆积起理想的大山。我所面临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我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写长卷作品的经验。迄今为止,我最长的作品就是《人生》,也不过十三万字,充其量是部篇幅较大的中型作品,即是这样一部作品的写作,我也感到如同陷入茫茫沼泽地而长时间不能自拔。如果是一部真正的长篇作品,甚至是长卷作品,我很难想象自己能否胜任这本属巨人完成工作。是的,我已经有一些所谓的“写作经验”,但体会最深的倒不是欢乐,而是巨大的艰难和痛苦,每一次走向写字台,就好像被绑赴刑场;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像害了一场大病。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消弱重新投入风影的勇气和力量。要从眼前《人生》所造成的暖融融的气氛中,再一次踏进冰天雪地去进行一次看不见前途的远征,耳边就不时响起退堂的鼓声。——路遥

  我对沙漠——确切的说,对故乡毛乌素那里的大沙漠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或者说特殊的缘分。那是一块进行人生禅悟的净土。每当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毛乌素大沙漠。无边的苍茫,无边的寂寥,如同踏上另外一个星球。嘈杂和纷乱的世俗生活消失了。冥冥之中,似闻天籁之声。此间,你会真正用大宇宙的角度来观照生命,观照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在这个孤寂而无声的世界里,你期望生活的场景会无比开阔。你体会生命的意义也更会深刻。你感到人是这样渺小,又感到人的不可思议的巨大。你可能在这里迷路,但你也会看清许多人生的迷津。在这单纯的天地间,思维常常像洪水一样泛滥。而最终又可能在这泛滥的思潮中流变出某种生活或事业的蓝图,甚至能明了这蓝图实施中的难点易点以及它们的总体进程。这时候,你该自动走出沙漠的圣殿而回到纷扰的人间。你将会变成另外一个人,无所顾忌地去开拓生活的新疆界。——路遥

  沙漠之行斩断了我的过去,引导我重新走向明天。当我告别沙漠的时候,精神获得了大解脱,大宁静,如同修行的教徒绝断红尘告别温暖的家园,开始餐风饮露一步一磕向心目中的圣地走去。沙漠中最后的“誓师”保障了今后六个年头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我都能矢志不移地坚持工作下去。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路遥

  对于作家来说,读书如同蚕吃桑叶,是一种自身的需要。读书如果不是一种消遣,那是相当熬人的,就像长时间不间断地游泳,使人精疲力竭,有一种随时溺没的感觉。——路遥

  正如传大的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在任何艺术作品中,作者对于生活所持的态度以及在作品中反映作者生活态度的种种描写,对于读者来说是至为重要、极有价 值、最有说服力的……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不在于构思的统一,不在于对人物的雕琢,以及其它等等,而在于作者本人的明确和坚定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渗透整个作品。有时,作家甚至基本可以对形式不作加工润色,如果他的生活态度在作品中得到明确、鲜明、一贯的反映,那么作品的目的就达到了。”

  生活可以故事化,但历史不能编造,不能有半点似是而非的东西。只有彻底弄清了社会历史背景,才有可能在艺术中准确描绘这些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路遥

  在占有具体生活方面,我是十分贪婪的。我知道占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现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会越大。作为一幕大剧的导演,不仅要在舞台上调度众多的演员,而且要看清全局中每一个末端小节,甚至背景上的一棵草一朵小花也应力求完美准确地统一在整体之中。——路遥

  在这无穷的奔波中,我也欣喜地看见,未来作品中某些人物的轮郭已经渐渐出现在生活广阔的地平线了。这部作品的结构先是从人物开始的,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到一个群体。然后是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群体与群体的纵横交叉,以最终织成一张人物的大网。在读者的视野中,人物流动的河流将主要有三条,即分别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中心的两条“近景”上的主流和以田福军为中心的一条“远景”上的主流。这三条河流都有各自的河床,但不时分别混合在一起流动。而孙少平的这条河流在三条河流中将处于最中心的位置——当然,在开始的时候,读者未见得能感觉到这一点。——路遥

  人物头绪显然十分纷乱。但是,我知道,只要主要的人物能够在生活和情节的流转中一直处于强有力地的运动状态,就会带动其它的群体一起运动,只要一个群体强有力运动,另外两个群体就不会停滞不前。这应该是三个互相咬接在一起的齿轮,只要驱动其中的一个,另外的齿轮就会跟着转动。——路遥

  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写成惊心动魄的小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 容。而这种才智不仅要建立在对生活极其稔熟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在对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我一再说过,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编选的故事再生动也很难动人,而生活的真情实感哪怕未成曲调也会使人心醉神迷。——路遥

  你生活的现实世界实为虚幻,而那个虚幻的世界却成了真实的。一大群人从思维的地平线渐渐走近了你,成为活生生的存在。从此以后,你将生活在你所组建的这个世界里,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你是他们的主宰,也将是他们的奴隶。——路遥

  迄今为止,我大约觉得,写作之前的一些重大准备工作基本有了眉目。不是说一切都完备了。永远没有完备的时候。现在所有的工作,只有给未来的作品搞起一个框架,准备了一些建筑材料而已。旦进入写作,一旦人物真正活 动起来,这个框架就可能有大变动,大突破,一些材料可能完全失去作用,而久缺的部分将不知要有多少。绝大部分问题要等进入写作才能暴露出来。需要一边写 作,一边调整、变动、补充。不知不觉已经快三年了。真正的小说还没写一个字,已经把人折腾得半死不活。想想即将要开始的正式写作,叫人不寒而栗。——路遥

  冷静地想一想,三天的失败主要在于思想太勇猛,以致一开始就想吼雷打闪。其实,这么大规模的作品,哪个高手在开头就大做文章?瞧瞧大师们,他们一开始的叙 述是多么平静。只有平庸之辈才在开头就堆满华丽。记着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这应该是一个原则。这样看来,不仅开头要平静地进入,就是全书的总布局也应该按这个原则来。三部书,应该逐渐起伏,应该一浪高过一浪地前进。——路遥

  工作的列车终于启动,并且开始缓慢而有节奏地向前运行。既然有能力走向前去,就应该不顾一切堆往前走。——路遥

  在狂热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主要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什么?那就是认定你在做一件对你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不论实质上是否如此,你就得这样来认为。你要感觉到人在创造,你在不同凡响地创造,你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你的工作自豪,就是认为它伟大无比也未尝不可。——路遥

  长卷作品的写作是对人的精神意志和综合素养的最严酷的考验。它迫使人必须把能力发挥到极点。你要么超越这个极点,要么你将猝然倒下。——路遥

  连绵的秋雨丝丝线线下个不停。其实,从节令上看,这雨应该叫冬雨。透过窗玻璃,突然惊讶地发现,远方海拔高的峰尖上隐约出现了一抹淡淡的白。那无疑是雪。心中不由泛起一缕温热。雨天,雪天,常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我最爱在这样的日子里工作;灵感、诗意和创造的活力能尽情愤涌。——路遥

  我永远记着那个遥远的大雪纷飞的夜晚,我有生第一次用颤抖的手握住我初恋时女朋友的手。那美好的感受至今如初。我曾和我的女友穿着厚厚的冬装在雨雪迷漫的山野手拉着手不停地走啊走,并仰起头让雨点雪花落入我们嘴中,沁入我们的肺腑。——路遥

  愿窗外这雨雪构成的图画在心中永存,愿这天籁之声永远陪伴我的孤独。雨雪中,我感受到整个宇宙就是慈祥仁爱的父母,抚慰我躁动不安的心灵,启示我走出迷津,去寻找生活和艺术从未涉足过的新境界。——路遥

  面前完成的稿纸已经有了一些规模。这无疑是一种精神刺激,它说明苦难的劳动产生了某种成果。好比辛劳一年的庄稼人把批一摞谷穗垛在了土场边上,通常这时 候,农人们有必要蹲在这谷穗前抽一袋捍烟,安详地看几眼这金黄的收成。这时候,我也会面对这摞稿纸静静地抽一支香烟。这会鼓舞人更具激情地将自己浸泡在劳 动的汗水之中。——路遥

  情节、细节、人物,呼啸着向笔下聚拢。笔赶不上手,手赶不上心。——路遥

  写作中最受折磨的也许是孤独。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矛盾体。为了不受于干扰地工作,常常要逃避世俗的热闹;可一旦长期陷和孤境,又感到痛苦,又感到难以忍受。——路遥

  一般情况下,我喜欢孤独。

  我的最大爱好是沉思默想。可以一个人长时间地独处而感到身心愉快。独享欢乐是一种愉快,独自忧伤也是一种愉快。孤独的时候,精神不会是一片纯粹的空白,它仍然是一个丰富多采有世界。情绪上的大欢乐和悲痛往往都孤独中产生。孤独中,思维可以不依照罗辑进行。孤独更多地产生人生的诗情——激昂的和伤感伤痛的诗情。孤独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遥远更深邃的地方伸展,也能使你对自己或环境作更透彻的认识和检讨。

  当然,孤独常常叫人感到无以名状的忧伤。而这忧伤有时又是很美丽的。

  我喜欢孤独。

  但我也惧怕孤独。 ——路遥

  极其渴望一种温暖,渴望一种柔情。整个身体僵硬得如同一块冰。写不下去,痛不欲生;写得顺利,欣喜若狂。这两种时候,都需要一种安慰和体贴。——路遥

  我常伏在窗前,久久地遥望河对岸林立的家属楼。看见层层亮着灯火的窗户,想象每一扇窗户里面,人们全家围坐一起聚餐,充满了安逸与欢乐。然后,窗帘一道道 拉住,灯火一盏盏熄灭,一片黑暗。黑暗中,我两眼发热。这就是生活。你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世间的许多美好。 ——路遥

  突然从远处传来一声火车的鸣叫,便忍不住停下笔,陷入到某种遐想之中。这充满激情的声音似乎是一种呼唤。你会想到朋友和亲人从远方赶来和你相会,以及月台上的那揪心的期盼与久别重逢的惊喜。——路遥

  无论如何,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标志。久住于其间,也许让人心烦,可一旦离开它太久,又很渴望回到它的怀抱。当你从荒原上长时间流浪后重返大城市,在很远的地方望见它的轮廓,内心就会有许多温暖升起。——路遥

  抄写和二稿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享受”,尽管就每天的劳动量和工作时间来说,比第一遍稿要付出的更多。这主要是一种体力的付出,脑力相对来说压力要小一些。写第一稿,前面永远是一片不可知的空白,写完今天,还不知道明天要写什么。现在,一切都是有依据的,只是要集中精力使之更趋完善。——路遥

  亲戚,这个词至今一提起来都让人不寒而栗。我曾在《平凡的世界》中借孙少平的口评论道:“人和人之间的友爱,并不在于是否是亲戚。是的,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这两个字看得多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也许这些情绪极端了一些。我想有人会反对这种看法,但肯定会有人支持这种看法。姑且作为一个有争议的题目留给读者去评说。——路遥

  人类常常是一边恋栈着过去,一边坚定地走向未来,永远处在过去与未来交叉的界线上。失落和欢欣共存。尤其是人类和土地的关系,如同儿女和父母的关系。儿女终有一天可能要离开父母自己要去做父母,但相互之间在感情联系上却永远不可能完全割会,由此而论,就别想用简单的理论和观念来武断地判定这种感情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那么,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对生活的“老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路遥

  我的难言的凄苦在于基本放弃了常人的生活。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不能陪孩子去公园,连听一段音乐的时间都被剥夺了,更不要说上剧院或电影院。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机关院子里空无一人,在这昏暗的房间里像被抛弃了似的龟缩在桌前,毫无意识之中,眼睛就不由潮湿起来。——路遥

  回想起来,从一开始投入这部书到现在,基本是一往如故地保持着真诚而纯净的心灵,就像在初恋一样。尤其是经历身体危机后重新开始工作,根本不再考虑这部书将会给我带来什么,只是全心全意全力去完成它。完成!这就是一切。在很大的意义上,这已经不纯粹是在完成一部书,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路遥

  一切所经历的有关这部书的往事历历在目,但似乎又相当遥远。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我是怎样走过来的。在紧张无比的进取中,当我们专心致志往前赶路的时候,往往不会过多留心身后及两旁的一切;我们只是盯着前面那个唯一的目标。而当我们要接近或到达这个目标时,我们才不由回头看一眼自己所走过的旅程。这是一次漫长的人生孤旅。因此,曾丧失和牺牲了多少应该拥有的生活,最宝贵的青春已经一去不返。当然,可以为收获的某些果实而自慰,但也会为不再盛开的花朵而深深地悲伤。生活就是如此,有得必有失。为某种选定的目标而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路遥

  从最早萌发写《平凡的世界》到现在已经快接近十年。而写完这部书到现在已快接近四年了。现在重新回到那些岁月,仍然使人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一个人要是停留在自己的历史中而不再前行,那是极为可悲的。但是,自己的历史同样应该总结——只有严肃地总结过去,才有可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有必要把这一段经历大约地记录下来。——路遥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三):这是一个实现梦想的故事

  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记录;作者差不多花了7年从准备到最后完成平凡的世界,3年的准备,4年的写作;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巨大和浩瀚和工程,而且基本是有且只有作者一个人去完成;作者安排的很有续,从最初的准备开始,就很有计划,把需要的一切,从确定写作方法到很多的素材,资料,甚至体验生活全部都准备好了,而且做好了分门别类这样有利于后期的查找;刚开始着手写的时候不太如意,当开头写好后,后面越来越顺,直至完笔;作者为此付出了基本孤单的10年,付出了身体,整个创作消耗了他整个身体,中途还停笔了一段时间去求医;很让人悲伤的事,本书的结书日期是1992年春,但是当年年底作者就去世了,大概是由于这么多年的积劳吧;这才是真正的事业人,他让后来人会真正的永远记住他;这是一个实现梦想的故事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四):夸父人生

  早晨从中午开始

  曾听一位中医告诫说:“用心读书可能会致病致死”,“平常生活中不要使用爆发力”,要“恬淡虚无”,我深以为然。

  人体的勃发之力在肝,敛藏之力在肺。若身体一直处于勃发状态而未能及时敛藏,则肝木耗尽肾水而上奉心火,心火大盛随即转衰,等于是燃烧生命而盛放。

  路遥死于肝硬化腹水。

  陈忠实说:“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我不停地在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动,一种怎样的向往,一种怎样的力量,可以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而百死不悔。在路遥面前,我深以为然的养生道理显得如此渺小;在生命令人颤抖的创造力面前,我过去的人生尽皆失色。

  人,如此渺小,然而当心有所寄托,其爆发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会让世界为之屏住呼吸。此时,此事,虽死可矣!

  你,可曾真正活过?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孔子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 司马迁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她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塔洛夫斯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无声息地存在下去,但是他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五):读《早晨从中午开始》解《平凡的世界》之谜

  重读《平凡的世界》,还是像第一次读的时候一样,非常非常纠结”田晓霞之死“,心痛得受不了。晓霞,是少平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在某个意义上,这个女孩子是他的思想导师和生活引路人。在一个人的思想还没有强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另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然而,这样一个如烟花般璀璨的女神却忽然如流星一般陨落了。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为什么?为什么?

  带着不解与怨愤,又去读了《早晨从中午开始》,去网上查了路遥的资料,看了关于他的记录片,于是在心里给自己作了回答。

  1. 因为“沉重“

  在《人生》给他带来成就感之后,作者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可以看出作者渴望的现实和人生就是“沉重”!这两个字就决定了他不可能让少平和晓霞幸福的结合。晓霞和少平的爱是他沉重的人生中美如烟花般的幻想,而幻想始终只能是幻想,刹那辉煌和热闹过后,更会让人感到刻骨铭心的寒冷和孤寂。

  当作者用他的笔写下了晓霞之死的时候,就是作者认为该梦醒的时候。他弟弟曾经说,作者写完了晓霞的死之后,瘫软在地,眼神如同疯了一般,流着泪嘴里反复念着“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作者认为沉重才能成为巨大无比的力量,而此次时刻恐怕没有比晓霞的死更为”沉重“的事情了!

  2.因为“现实”

  《平凡的世界》是真正“现实主义”的写法,作者“根本不可能脱离特定的人文历史和社会环境。”我多么希望晓霞不死啊,和少平幸福的结合,晓霞当了记者之后会看到广阔的世界,那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新世界,我还曾设想过她甚至会带领少平从黄土高原走出来,也许会到“一片春天”的深圳去发展……但是作者所生活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就注定不可能有这样的结局。因为在他的眼里一个煤炭工人和一个干部女儿幸福结合就是在撒谎,在“歪曲社会风貌”!他认为虚假的“现实主义”就是“荒诞派”的文学,是他坚决鄙视和批评的!

  作者曾经说过他的创作都是“从终点去寻找起点”,那就是说他一开始就已经设定了这对恋人的悲剧结局。记得少平曾经多次说过,他和晓霞的爱情是没有未来的,所有的悲剧都是以喜剧开头,这大概就是作者的本意吧!既然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不如让他在美好的时候戛然而止吧!!!

  作者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编选的故事再生动也很难动人,而生活的真情实感哪怕未成曲调也会使人心醉神迷。”对于读者来说,“晓霞之死” 难道不是最震颤人心的情节吗?

  3.生活映射

  作者曾说自己在创作作品时,“描绘他们的悲欢离合,就如同一切都是你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你会留着辛酸的或者是幸福的泪水讲述他们的故事---不,在你看来,这已不是故事,而是生活本身。”是的,作者的生活中,有过两次爱情。初恋的林红,他曾经把最好的工作机会让给了她,然而她却离他而去,因此他感到无比的失望。妻子林达,是新华社高级干部的女儿,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相恋也有晓霞和少平之恋的浪漫成分,然而他们的婚姻是不幸的。林达是女强人,几乎不会照顾作者和孩子,作者也是只顾埋头写作。我惊讶的发现即使是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个绝笔之中,作者多次提到了自己的女儿,但是仍然找不到任何一个关于妻子的字眼或者一点点痕迹。1992年,作者生命的最后阶段,林达提出了离婚,他们的女儿只有12岁,作者这个时候已经很难自理了,所以照顾女儿的任务也是由弟弟来完成的,他的妻子在这个家庭中是完全缺失的角色。也许作者一生的感悟就是与其让这份浪漫美好的爱情消失在世俗和疲惫的婚姻中,不如以这样一种突如其来的意外来成全一份永恒。

  以前我以为他是在现实的绝望中主动地掐灭了希望之光,但是现在我觉得这样的结局其实是在给这份爱情一种真正的“希望之光”!!!死亡才让这份爱情永恒!!!

  4.因为选择

  “为什么田晓霞必须死?为什么?为什么???!!!”我曾经多次在心里问过这个问题,但是我现在有了新的认识。尽管上面的三条都可能是答案,我想最好的答案就是真的不是必须死,那只不过是作者的一个选择!!他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或者说也曾经考虑过很多选择,田晓霞就是作者心中的“女神”,因此他一定是在冥思苦想煞费心机之后才安排的这个“归宿”。敬爱的路遥啊,我尊重你的选择!!!

  我很高兴得到这个答案,这种感觉就像为了寻宝而去细细挖掘了一片土地,然而达到目的之后,才发现其实真正宝贵的是那片曾经挖掘过的土地。此时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再去读一次《平凡的世界》,这一次怀着着一颗与往日不同的心……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六):评《早晨从中午开始》

  介绍了路遥是如何创作《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的,从开始动笔前的准备,到真正开始动笔,到最后的修改和抄写。对读者来说,这算是近距离了解“作家”这个工作内容的很好机会,作家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付出的心血,的确也非常人所能理解。

  比如路遥需要摘抄75年到85年这10年的报纸,这摘抄加上其他一些资料累计的工作,竟然就花去了2-3年的时间,真是难以想象。而他还需要去“省委书记”家里侦查情况,着实也颇有些喜感,要是那个省委书记知道家里被人侦查过,他会作何感想,他如果也读了《平凡的世界》,读到描写“省委书记”的内容,会不会觉得似曾相似。

  中间也穿插了路遥对现在文坛的一些不满、抱怨和牢骚,文人相轻,同行间的竞争在每个行业恐怕都存在。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七):读早晨从中午开始有感

  早前对于作家的印象多是文文弱弱,文思泉涌,或者是像蔡骏说的随时担心脑袋会被头脑里的灵感给挤爆,从来没有去探究过作家写作背后的故事,虽然一直知道作家也如艺术家一般有自己的一些癖好,昼伏夜出是常态,但是竟从没考虑过他们是如何去组织整个故事。

  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在北京的公交地铁上拿着手机读完的,现在印象有点模糊,但是现在印象中是一部大作,我读书挺快也是花了好久的时间才看完。前些时候有朋友分享《早晨从中午开始》,就记下来,终于最近得着时间给读了。最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从此我再也不敢小瞧作家,尤其是像路遥这般用生命写作的作家。

  在路遥之前的几部中篇小说已经得奖之后,其实他就可以随便写写,然后就轻松悠闲的(从书中看来的,不晓得实际情况)写作。但是为了他自己一个年少时的念头,他竟然可以放弃所有的社交,搬到煤矿去,甚至连自己的女儿都没法照顾。如果一个月两个月也就罢了,这个可是长年累月的。除去思念之苦,饮食卫生条件也没法去保证,长期的通宵达旦,饮食不规律还有重度抽烟都是对身体的极大的消耗。写完第二部的时候,竟然都严重到呼吸不能。好在一个中医老师傅的调理下,慢慢恢复了起来,但是为了自己未完成的最后一部,冒着身体被透支的危险,依然决然的创作下去。

  写作实属不易,最最让我佩服的还要属于他对于写作的认真负责,为了丰富人物的形象以及确保整个故事的时代准确性,他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包括大量的文献阅读,各形各色人物的走访包括在煤矿进行创作,都是力求保证每个人物的自然。

  之前认识一个朋友,年纪大约三十左右,已经出版了几本小说。具体怎么样我不知晓,简介看来不甚吸引我,所以也没有去购买阅读。之前一直在想,写的都是什么啊,会有读者么。现在的话,我会去想他在创作这本小说的时候,是怎么去架构整个故事框架,怎么去创作每个人物,怎么去安排故事的发展。我有想过简单的创作几个小故事,但是即使这样,也是觉得自己完全掌控不住。现在也对这个朋友有了多一层的敬佩。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八):早晨从中午开始

  读过《平凡的世界》后,我一直想要写个书评。也不能说是书评,更多的是想把自己内心的一些感触表达出来。无奈,水平有限,万千想法在脑中翻腾,终究写不出来。于是,逛了豆瓣书评,看看大家的评价,从中看到了这本书的名字。说是关于路遥写作过程中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经历,急切的在网上搜寻了来看。

  我不是文学家,就连文艺青年也不是,其实也不懂写作。我不知道每部作品是不是都要耗费如此之多的心血。但是路遥描述的写作过程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且不说前期两三年的准备工作,就说他第一部书在煤矿写作的日子。每天一顿的馒头咸菜,十几个小时的伏案工作,几乎完全地与世隔绝。我想不到这是怎样惊人的毅力,能一直坚持下去。或许真的如他所说,需要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虔诚才能达到如此境界吧!我想他是把自己的这种状态传递给了孙少平的。孙少平对于自己的劳动,无论在建筑工地上,还是在煤矿地下,都始终是极其认真的。同时,他们珍视劳动的价值,体验着苦难的生活。只是,我为他惋惜,他的人生却没能如他文章最后说的那样,早晨从中午开始。他的人生却只走到了中午。

  我想,我这样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对于他们的拼劲与毅力,除了敬佩,更多的是羡慕。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命运的态度,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在如今这样喧嚣的城市里,保持自己的内心,脚踏实地地去追逐自己的生活与理想,更需要他们的毅力与拼搏精神。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九):如果你能够轻易放弃你的梦想,那一定是你对它还不够热爱

  早晨从中午开始,起初看到这个书名我是有点拒绝的,因为潜意识里觉得早晨明明是一天当中最有活力,精神应该是最充沛的时候,怎么能从中午开始呢?

  但是当我看到这本书是路遥先生写的时候,奔着他写过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噱头,于是就抱着试读的心态把它从图书馆借回去看了,不得不承认我就是这么的肤浅-.-

  把它看完后,还有点打鸡血的感觉。

  主要是记录他在写平凡的世界时的经历和感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还在为构思小说《平凡的世界》时记录的一段心情

  “躺在床上,有一种生命即将终止的感觉,似乎从此倒下再也爬不起来。想想前面那个遥远得不见头的目标,不由得心情沮丧”

  对于路遥来说,完成一部一百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是他在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要在四十岁之前完成这部作品,显然他也做到了。甚至为了这个梦想不惜在透支着自己的生命。

  从着手查找资料到构思小说主体内容,再到最后完成这部完整的作品,他整整花了六年的时间。在他写小说第一部的时候,为了更好的体验那时候人生活的困境,他来到了煤矿厂,每天把自己关在屋里,有点像地狱式的感觉,一天吃两顿,中午和晚上的,基本上都是馒头配冷面汤。看到这里,我才懂得这本书名的真正含义。

  我想正是因为有足够强大的信念才能使他支撑住这一切的处境吧。

  从这本书里知道,当时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在社会中得到多大的认可与影响,属于不好不坏的状态

  但是通过外界的评价,资深写作人的指导,对这部小说有了更深层次上的理解与想法,这为他对完成接下来的两部作品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帮助。

  在他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时候,因为不断的透支身体精力而几乎失去了生命,可是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后来在一位老医生的治疗下,身体终于是好转了起来,医生建议他休息一年后再开始继续写作,因为写作毕竟是项需要投入很多精力,非常耗费脑力的工作。但这时候他想到的仍然是他那部未完成的小说。

  他的这种执着,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没办法理解的,可以说在对生命与完成写作这个选择上,他选择了继续写作。

  我想,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其实我们都一样,会彷徨,会质疑,但是当内心对一件事情足够渴望时,我们仍然会选择一直坚持走下去,我们始终会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抵达理想中的高度,也许路程还很遥远,但我们会一直在路上。也许走的很慢,但是从不后退。

  如果能够因为一点困难就轻言放弃,那么,一定是你对它还不够热爱与渴望。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十):精神的食粮我们学习的楷模

  《早晨从中午开始》不算太长的文章,一口气就看完了。这是路遥作家在作完自己的人生的巨著《平凡的世界》后写的一部关于自己写这部书的美丽灿烂的过程。写的自己的心路过程,自己如何从《人生》的光环中走出,如何找到一部长篇小说灵感,如何克服和享受写作过程的辛苦、凄凉、孤独、迷茫、怀疑等等,自己如何面对各式各样面孔的嘲讽、挖苦、冷嘲热讽,当然也有赞扬。又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不同于时代潮流的作品,让大家接受。

  最终,路遥先生克服了一切,包括自己。就像一颗白杨,在撒哈拉沙漠中依然保卫着自己的那片生养自己的沙漠,路遥先生在用生命诉说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故乡的热爱,对那片养育自己的黄土的热爱。又是如何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和自己的身体抗争,争分夺秒的,用生命写书。

  从中我看到了,一个成功人士成功的过程,是克服困难,克服自己的过程。

  无论怎样,我们都在路上,人活着,总要做出些什么吧,印象很深刻,路遥先生说自己就像农民那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自己的“黄土”中播种,从来就不停歇。这让我想到了人生的真谛,人来到世上走一遭是为了什么,为了是享受?我想是为了更多的感受,感受那些从来没有过的滋味,为了感恩,感谢带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以及让我们成长长大的人们。

  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粒沙,坐在安静的教室里,敲打着键盘,望去窗外高达葱郁的树木,那些美总是存留在我心间,曾经认为外面的世界才是最美的世界,实则你自己的那个世界是美丽的,任何地方都会是最美的风景。想起卞之琳的那首《断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