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明的度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10篇

2017-12-12 21: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10篇

  《文明的度量》是一本由[美] 伊恩·莫里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一):《文明的度量》:方法大于结果

  历史学家的困惑,在于他们研究的对象,是已经写就结局故事——结局之前的剧情,对于活在当下的人们而言,实在难称有什么实际意义;而结局之后的情节,单凭历史学家的推演所找到的“可能”,又实在是让人放心不下。历史研究真正的意义或许只在其趣味吧,知故事,看眼前,觉得太阳之下并无新事,可人世间又有那么多的注定,正等着被改写。一切仿佛了然于胸,一切有可能出乎意料

  伊恩•莫里斯的这本《文明的度量》,恐怕是没有什么趣味可言了。作者似乎写过一本更有名的书,叫《西方将主宰多久》,为“西方中心论”寻找论据。然后这本《文明的度量》,是对前者的补充。作者在作品里将文明成果量化进行比较,从而实现了“关公战秦琼”式的复盘。

  作者对文明量化,所采用的指标是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姑且不论用这些指标来衡量文明的价值是否片面(当然作者也表示他只是选择它们作为“代表”),你如何用数值来表达一个地区文明的“能量获取能力”?它供养了多少人口,这些人口消耗的“食用能量”姑且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数据,但“非食用能量”又如何表达呢?作者的推演看似复杂而充满可信度,但恐怕也只是“看起来”如此而已。作者所做的,很像是在本不清晰的远古文明遗迹上附上了一层足够大的白纸,用来“拓印”下某种痕迹,再把这痕迹根据作者脑中的结论进行补齐,形成一幅很宏大的画面,来证明“西方是如何主宰这个世界的”。

  谈完了过去,作者也没忘记展望一下未来。在作者看来,尽管通过工业革命,西方一举拉开了与东方文明的差距,占据了世界的主导地位(在此之前,西方总也是略胜东方一筹的,虽然优势不明显),但东方在“人口组织”(也就是大城市人口数量)上的优势,会在弥补了其余三个弱势项目之后,为东方带来“迟早的繁荣”,而这个时间,恐怕是在2103年前后(真是遗憾我们大概都看不到了)。而延缓这种状况的发生,恐怕是某种巨大变故,造成的停滞。

  我不知道作者又怎样的用意,也无心揣度。作为书评人,我还是打算就本书来谈谈。首先作者所采用的方法是很有趣的,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意思思考点:文明究竟是否可以被量化,如果能,方法是什么。这也是本书在我看来“方法大于结果”的原因。然而作者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在这本作品中似乎也存在不少原则上应该被质疑的问题。首先是方法似乎不甚严谨,之前已经谈到。其次是证据不足。书中反复在说有关东方,资料是极少的,所以很难得到准确衡量。但问题是,即使是“很少的资料”,作者的利用也是很成问题的,太多的“偏见”,恐怕会产生远大于作者自己所估量的误差。“先入为主”是另一个令人遗憾的方面。作者抱定了“西方中心论”,似乎有“拿着结果走过程”的嫌疑。

  这是我对本书的看法。作为一本史学论著,新颖有余,但分量显然是不足的。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二):《文明的度量》——读前感和读后感

  【读前感】

  我发现要理解现实世界,一个是要做好横向比较,通过国际间的经济学比较研究来理解,另外一个是做好纵向比较,即从时间大跨度角度看发展。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好书。用能量获取能力作为指标,对文明进行度量。从这里看中国,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最高峰在宋朝,但是依然没有达到西方古代文明发展的最高峰——罗马。应该说中国1000千年的文化优势,是建立在欧洲的文明倒退基础上的。而欧洲的文明倒退,则是不破不立,反而使得化石燃料成为了主要的能量来源,从而实现了文明的大跨越。而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是文明的衰落,其实仍然在稳步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远比西方来得慢,也就是说以人力、畜力、水力为基础的能量获取方式已经发展到头了,技术上已经比西方晚了一代,再怎么用功也比不过别人。这和诺基亚的倒闭一个道理,不是手机做得不好,而是差了一个时代。

  通过这个角度看,化石能源已经走到头,谁能够在新能源上占尽先机,谁就有可能在下一个300年拔得头筹。这么看来,国拨科研经费1/4用于能源研究,还是不够。这其实是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

  【读后感】

  应该说,读前感已经把要说的东西说的挺多了。《文明的度量》作为《西方为什么崛起》的技术支撑材料,总体上是从数字上给予较为公允的评价和估测。

  最终的感觉还是一样,对于文明最为重要的衡量方式,是对能量的使用和利用方式。因为从人均食物、社会组织和军事能力几个方面来看,其最终的深层原因还是能源。食物的多样性、蛋白质的摄入量、人均卡路里的摄入量,均和能源的大规模使用有密切关系。因为,要产生1千克蛋白质所要耗费的能源,是1千克植物食物能源的10倍。而在满足大规模人群的饮食消耗中,集约化的能源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在战争能力上,现代战争的能力,其实比的就是对敌人单位有效面积的能量投放密度。而在社会组织能力方面,实际上代表的是一次性管理能源的总量规模。信息能力,看起来与能源毫无关系,但是却从总体上改进了能源的使用效率。所以,从未来看,能源为万事之先,绝对不为过。

  其次,作者的傲慢,或者是我认知的偏颇,主要来源于对于他所提到的各项数值细项的打分。特别是对于罗马时代到中世纪时代的打分,存在着我感觉中的明显估值不准确。确切的说,是过于高估罗马的分值,过于低估的相同时期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分值。罗马总体比宋强,罗马军事比唐强,这让一个中国人如何接受得了。特别是让一个存在了500年,乃至1000年的祖宗还跑分跑到了前面,颜面上完全说不过去

  总体来说,文明的度量,开发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社会发展度量体系,虽然还有些不准确和需要商榷的地方,但是绝对到了可以开宗立派的高度,甚至是指导实践的作用。应该说,这本书的价值和作用,也是近2年来我评价最高的。

  但是能不能流传推广开来,还有几个方面的事情要做:

  (1)历史学本身流于考据,而忽视逻辑。注重细节,却缺乏宏观。特别是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往往太糟糕。于是导致对于历史的认知,往往流于想象。用量化模型描述历史,是人文科学的发展方向,也是历史学的发展方向,只不过要把学界全部扭转过来还需要时日。国内史界,更需要时间西风东渐。

  (2)目前历史学是隐学,经济学是显学,他的这套东西虽然可以指导实践,但是并不见得能入得了上面的法眼。人文社科类成果,如果没有政治的参与和帮助,推广起来还是很难很慢。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三):主宰世界的理由

  西方为什么能够主宰世界?这是本书想要阐释的主要问题。而文明的度量成为一项主要的原因。那么如何度量文明?在这一章里,作何讲述了什么是社会发展,如何理解社会发展,运用大量事实阐述了分化、复杂性、进化、进步等一系列问题。接着第二章里讲述社会发展指数,从定量、东西方、时间几个方面讲解了什么是支撑着社会发展指数。接着继续探讨如何获取能量,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差异,以及信息技术影响了社会。最后讲述了度量文明的意义。

  这是一本很专业的书,我读着有些困难,读不下去。但作者能围绕文明的度量进行深入研究,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讲述文明的意义,能够主宰世界,并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有资本的。那么我们呢?文明的发展程度,我们还有多少距离?

  历史的发展为我们后人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数据,我们从历史中的大事记看出,人类如何操控历史,如何在时间长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或者为自己所占据的位置找到更多理由。当然还要根据历史的发展,充实自己,占有最佳历史时间点。

  进化,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当我们懂得参考,并能调控自己的发展,我想主导世界,我们中国,东方世界是不是也可以尝试?社会发展中,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有目标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四):一切皆可量化

  一切皆可量化,这是读完全书后一个最重要的心得。

  在《文明的度量》一书中,作者莫里斯通过四个维度——能量获取、组织能力、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在过去15000年的大历史尺度下评估了东方和西方核心地带文明的发展历程,试图回答“西方在近现代领先于东方,是因为从历史源头就显现优势,还是仅仅是近代的偶然”,并对21世纪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预测。

  评估和预测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莫里斯为历史提供了量化的模型,基于这一模型,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辩论,而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概念和理论相互挑战。这在我看来是本书的最大意义。

  其实量化的方法也并不复杂:挑选最重要的若干个维度作为评价的体系;每个维度中确立若干个细分维度(如能量获取下分为食物、燃料、原材料)作为评价标的;基于几个基准点(即现代社会中最发达者在各维度上都可获得250分,且分数呈比例变化)确立得分的含义;基于历史事实(考古证据,文献资料,前人研究成果)获得各项分数并评估。但这套评价体系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它真的试图,并成功地,通过定量分析研究过去长达15000年历史尺度下的社会变迁与文明进化。虽然结果会有诸多争议,这个大胆尝试本身就是莫里斯值得敬佩之处。

  打分体系这种东西其实并不少见,比如作为股市投资者,需要建立对各家公司的独立判断,就是要依靠内心建立自己的内部记分牌,通过自己建立的打分与评价体系形成对企业的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再比如类似帝国时代或者文明这类电子游戏,其在设计之中,必然涉及到对各个历史时期与同时期下不同文明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我相信所采用的方式也是类似的。

  打分的结果肯定无法做到让所有人认同,尤其在覆盖过去15000年的大历史尺度下,分数不可避免的显得粗糙。但莫里斯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一点,也是我非常赞同的一点是,即使打分的结果有误差,该误差是否足够大到能够显著影响打分得到的结果。换言之,通过打分得到的对历史发展与文明比较的定性判断,我们对其有多高的信心。莫里斯在书中进行了评估,结果是:当打分误差在10%时,打分体系得出的对于历史发展的定性判断并没有显著改变;只有当误差达到20%时,历史的轨迹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在这种情况下,打分体系显示出的一系列结果已经严重与我们的历史常识相违背,因此误差不可能达到20%。这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定量分析(尤其涉及到未来)涉及很多假设与估算,因此精确的数字结果未必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但定量的核心是通过数学推演,获得数据所隐含的对事物的定性判断。对这个定性判断(如变化趋势,强弱对比)我们有多少信心,才是我们在争论定量数据结果时,应该时刻记在心里的自己的“底线”

  另外书中一个格外精彩的地方,当属斯坦福大学研究生Issac Opper提供的,可供直观展示四个维度分数对社会发展指数影响的方法:取四个维度的分数的对数,再求和。莫里斯原本的打分方式,即取四个维度分别打分然后求和,在敏感度上有个很头疼的问题——能量获取的分数太高,而其他三项的分数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太低,导致能量获取的相对微小的变化就可以影响总分,而其他三个维度即使相对变化很大,也难对总分有明显影响。(用股民的话说,虽然莫里斯希望通过多样化来控制风险,但还是把能量获取这一维度变成了第一重仓股且仓位一般在80%以上....) 而Opper提出的将四个维度的分数先取对数再求和的方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得不说数学真是太神奇了。(搞笑的是在全书最后的acknowledgement里面,莫里斯提到了他的父亲,并评论说“你教给我的数学派上了用场”)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五):还是不尽然

  几年前默里写了《文明的解析》,今天伊恩·莫里斯又写了《文明的度量》,虽然两本书的任务不同,但两本书都是用到数学化的研究方法。中国人写的关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书,我孤陋寡闻,一本也没有看到。

  标题:还是不尽然

  要度量文明,当然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叫文明。

  从“为何西方主宰了世界”这个老生常谈话题入手,作者也没有直接给文明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通过转换话题的方式来作出他的定义的。作者的意思是说,文明即是社会发展,即一个社会达成目标的能力,可以从四个角度来度量一个地区的文明水平:能量获取能力、社会组织(用地理学、经济学中的“首位城市律”来间接度量)、战争能力、信息技术。

  作者有意采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老三论”和“新三论”、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理论等等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当然还要加上一个19世纪的进化论。与达尔文同时代的马克思,对进化论是备加推崇的,后来清末民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更是如此。相同的是,作者对斯宾塞这位“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位代表也是异常推崇,并贯穿始终。作者甚至认为斯宾塞是“进化”一词的创始人,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进化”一词也是借自斯宾塞的。其实斯宾塞早期的进化理论来自博物学家拉马克的进化论,后期又转变为达尔文进化论(跟拉马克同时代的达尔文祖父也是一个进化论者)。进化论是西方在18世纪末以来的比较流行的话题,当然这是与基督教教义相违背的。

  这样看来,对于什么是文明,作者的定义既然是指社会发展,那么这就很近似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追求“富强”的目标了,这自然也就很对中国某些人胃口了。特别是本书作为他的《西方将主宰多久》的续篇,在结论里提出了我们应当如何思考21世纪,以及为何东方将成本未来的主人的,这确实非常契合“中国模式”、“中国崛起”的话题。注意,出版商正是借此来进行炒作的,并把它印在了封套上。按理,这个话题并没有什么新鲜感,只是我们急需要从各个方面来证实“三个自信”的心理条件下,才觉得特别提神。

  它的研究方法才是比较新的,所以而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在于介绍《西方将主宰多久》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西方将主宰多久》这本书是怎么得来的,并且非常显然的,这两本书的中心议题在于“为何西方主宰了世界”,所花的篇幅几乎全在于解释历史,而不是如果按这样的速度发展,“21世纪东方将成为未来的主人”,预测未来,这只是作一个结尾的讨论。作者虽然说是要让历史成为指南,可是对未来历史发展作出预测也并没有十足的勇气。

  当然对于文明还有其它定义,至少我们官方的原有定义就与之不同:文明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莫里斯显然对精神财富几乎未提到什么,更未作度量,因为他认为精神财富(主要是指文学和艺术),太具有文化偏见色彩了,影响了评价的独立性,只会引起无休无止的争论,未做量化。而按照默里在《文明的解析》里说的,文明最主要的还是指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科学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所以在莫里斯看来,默里的做法确实有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味道。这点就是两人的根本分歧。

  所以,我认为本书作者的文明定义的确有些与众不同,很简单。

  在很久以前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我就学会了要分析一个地区的发展,其影响因素包括了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最后到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文化价值观等),可以进行全面的展开讨论。而就个人因素来讲,还包括生物特性、个性心理等。作者曾经严厉批评唯物主义者的做法,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唯物主义者喜欢把社会的发展更多的归结为各自不同文化特性。(P. 255)(看来西方的唯物主义,跟中国的唯物主义确实不同啊,就像中西方的“左派”、“右派”的不同一样。)

  最后,作者津津乐道的自己独创的“社会发展指数”及其4个打分指标,也并非有多大的独创。

  如果按照作者的度量标准,自然会产生一个悖谬:希特勒纳粹德国也许在社会发展指数方面是不赖的,这是不是可以表明它的文明程度也是不错的?对苏联也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说明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采用数学或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时候,要小心处事,结果很有可能会导致研究者既没有得到“善”,也没有得到理想的“真”,因为这个研究模型还是不完美,存在有漏洞,所以最终还是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人文社会的实际。能量获取当然是任何社会运行所必须的,能量获取是社会发展(文明)的必要条件,但是社会发展(文明)是还有其它条件(标准)的;从集合的角度看,就是能量获取得到的社会结果,比社会发展(文明)的内涵更大,两者只有部分重叠,而不全等。

  在作者设定的4个指标中,能量获取是一个最核心的打分指标,但是这里面看不出能量的利用效率是如何的;其次,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环保的理念下(注意,作者对这两个概念提都没有提到),能量获取将怎么评价?如果每个中国人都以美国人的能源消费标准来生活,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作者引以为荣的文明进化的能量获取标准,是不是要大打折扣?按作者的计算,如果以与20世纪相同的速度发展(实际上是呈指数发展),未来人类命运将是非常糟糕的,工业革命也和几千年前的人类农业革命一样,最终也会碰到自己的“硬天花板”而发生一场新的社会崩溃(因为发展停滞、气候变化、核战争等)!我认为这才是本书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必须要寻找新思路,人类才有出路。

  http://dengzhengyu.blog.163.com/blog/static/71608872014629112241303/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六):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

  偷爱警/文

  作为《西方将主宰多久》的姊妹篇,深度解读了社会发展中的量化关系。在文明发展的沿途上,西方给东方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起到领航者的作用,东方为什么落后于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为什么与东方文明相差如此之远。

  数据与列表,直观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度量。伊恩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给批评《西方将主宰多久》的人,提供些“炮弹”,来对这部书进行系统的分析,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论述挑战书中的分析。一个是,为比较史学变得更加清楚,提供可量化的贡献。

  我没有看过《西方将主宰多久》,但毫无妨碍,我饶有兴致的看这部书。列表是一个很直观的东西,在列表和数据面前,很多怀疑会荡然无存。但我还是要说上一句,伊恩虽然罗列了大量的数据表和曲线图,很多数据并没有考量,而是通过摘录和简单分析,而形成的数据值,稍显粗糙。甚至伊恩自己都怀疑数据量化的浮动宽度,存在着很大的估值风险。这样的数据,只能算作一种个性分析和判断,并不能算作确凿的证明,映射历史文明进程的全貌,但能看到,这些被罗列的数据,似乎可以佐证某段历史进程的曲线。

  社会发展指数,是这部书重点描述的内容,在社会发展中,城市的人口密度、能源的消耗和利用、创造力的停顿与提升,会直接导致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在此,伊恩将东西方的文明发展,分别列数。作为西方文明的发展,更注重创造力的影响,东方文明更看重资源的利用。西方在公元前14000年狩猎-采集社会,人均能量消耗4000千卡。此时的东方与西方能量消耗不相上下,但东方从耕种,驯养动植物早期迹象来看,比西方晚了2000年,而且东方能量的提升,呈缓坡式前行,并不像西方文明那样呈波动式前行。由此,造成了东西方文明,初始阶段的断层。虽然后期东方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反弹,甚至赶超西方文明,但对于东方文明中的保守与固执,西方的激进与创造,降低了风险数值的预判,反而提升了西方文明的自信力与爆发力。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革命直接影响整个西方文明。而遥远的东方古国还在封建王朝中享受天子恩惠。并不能说,中国人太刻板和固守。而是东方文明中的含蓄和矜持,让东方文明,走温婉派路线,逊色于西方的“野兽派”创造力。地理原因,东方文明始终躺在自然资源的大床上,享受着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而相对于西方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的经济推动,东方文明不感冒,不屑于这样的革命革新。因此,中国经济相比较于西方经济,大约停滞了400年。作为东方文明的核心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发展路线也发生了分歧。日本在经过江户时代之后,日本文明有了颇为迥异的提升,相比较中国来讲,走出封建社会,内外战争洗刷了东方雄狮的锐气,东方雄狮变成了东方熊猫。一直到新社会主义阶段,中国意图缩小东西方文明差距,可以看到,东西方文明,已经不再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片面因素,而是历史更迭当中,谁将扮演更主要的角色,谁将主导社会文明的进步。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七):文明如何度量

  本书系《西方将主宰多久》的续篇。莫里斯在本书中回答了一些他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中没能详加释疑的问题。因此对于没能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们来说,我们不妨在此先对《西方将主宰多久》的主题来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近两百年来西方世界一直占据着世界的顶点。这导致了自十八世纪下半页之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史学家都秉承着某种充斥着微妙优越感的“西方崛起”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定有某种决定性的因素(人种、地理、气候、文化、制度等等)使得西方的崛起自古希腊诸贤聚首之时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而近两百年西方的崛起只是这种必然的外在体现。但自二十世纪下半页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强势崛起之后,同时西方世界的糟糕表现令部分历史学家开始反思“西方崛起”理论。正如反对者所言,这种理论与其说是在解释历史,倒不如说是暴发户向自己脸上贴金——我们知道,暴发户在向别人讲述自己发家史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掺杂一些看似命中注定的巧合,而为了凸显自己的能力,他一定会竭尽全力找出那些令他发家致富成为必然的因素而将这些巧合归结为天命。于是另一派史学家开始着力强调西方的崛起不过是漫长岁月中的一个巧合,好运气令欧洲先于东方开始了工业革命,并将这种优势保持到了现在。

  然而莫里斯并不赞同这两种观点,在他看来,前者牵强附会,疑点丛丛;后者视野狭隘,未能从更宏观的视角上去东西方的历史进行衡量。而他则决心从长期的时空跨度上来衡量东西方的差异,于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这本书中,他比较了从公元前约10000年至今的东西方历史,并试图从历史的发展来揣测未来。

  不得不说莫里斯的视角颇具挑战性,因为当我们用这种超长期的尺度去衡量历史的发展时,许多在我们平日里被认为是极其重要的东西——制度、政体、文化等等忽然变得无足轻重了。从这种视角上来衡量东西方人类的发展的话,两者尽管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沿着不同的路径却始终向着相似的目标前进,于是“东西方发生的事情不仅相似,而且发生的先后顺序也差不多”。在近万年的历史中,西方在公元前漫长的岁月中的确曾占据了优势,但公元后的两千年中,东放却在大部分时间中成功逆转,拥有着对西方的优势,只是近三百年西方又一次逆转成功,才使得“西方崛起”理论有机会兴起。

  但这一结论却仍显得有些说服力不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莫里斯没能够引入量化的评估体系。虽说一般情况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各有所长,但是在历史研究领域中的定性研究无疑会将学者们拖入冗长而无聊的口水战。于是在《文明的度量》一书中,莫里斯提出了一个更加具有说服力的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提出了一个被称作“社会发展指数”的量化指标,取材于坚定的人类进化主义支持者,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的著名文明指数:文明C(Culture)=能量E(Energy)X技术T(Technology)。莫里斯将社会发展指数定义为由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以及信息技术死个方面组成的一组数据,通过分别对东西方自公元前10000年至今不同时期的考据来对东西方社会分别打分,再进行比较。莫里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差异正如其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是阶段性交替取得优势而非天然注定的。

  为了让自己的社会发展指数更具有说服力,莫里斯不厌其烦的将可能出现的反对观点一一列举,并逐条加以反驳。莫里斯指出,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衡量的确有失偏颇,但“本书中的指数并非试图解释一切,只专著一个问题:为什么欧亚大陆西端的社会在19世纪主宰了世界,而其在北美的殖民地,又在20世纪取代了他们”。整本书几乎可以看作莫里斯对他发明的社会发展指数及其应用所做的详尽说明。在本书的前两章中,作者对自己为何要发明这一指数,这一指数应该如何使用以及其他学者可能提出的质疑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莫里斯特别注意到了在“西方主宰论”学者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即在涉及特定时间段东西方对比时,许多学者都会将西欧部分发达地区同整个东方的平均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西方远较东方更为发达的结论。莫里斯认为,在定量研究的过程中,应将东西方最发达的地区分别进行比较,而忽略平均值。这一做法看似有着巨大的破绽,但仔细想想,在近万年的超长期历史中,我们几乎是无法得到东西方社会发展及能量获取的平均值得。所以选取东西方最发达地区来加以比较实际上具备了双重优势,一方面这些地区的历史记载更加详细,考古发现也会更加充实,有利于我们更精确的估计出当时的准确水平;而另一方面,学者们对这些地区的能量获取水平、社会组织水平、战争能力以及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水平都已经有了许多专项的研究成果,可以极大的减少作者单一研究所可能造成的偏差。

  本书的第三章到第六章中,作者对东西方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以及信息技术这四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一一进行了衡量,并在第七章中用一个较为直观的表格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汇总,从而支持了自己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文中的结论。正如作者所言,他的估测难免有些偏差,但从近两千年来的东西方世界的实际发展结果来看,数据却是能与现实拟合的。如果他的数据有20%左右偏差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从数据中得到公元前44年的西方要比康乾盛世时的东方更加发达、或是1800年间已经开展工业革命的西方却要比宋朝更加落后的奇怪结论。

  历史是否可以度量?显而易见,历史是可以度量的,文明亦然。虽然法国人不会愿意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卢浮宫中蒙娜丽莎的微笑化作某个评价体系上的0.1分,恰如我们无法想象故宫中收藏的诸多文物有一天会被转化成一个生硬的数字一样。但有时候,为了更加清晰的表述我们的观点,我们却不得不将这些辉煌的文明拆碎打烂,变成纸面上的一个个数字。莫里斯的方法为我们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尽管这这种方式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的确无法解决现存的许多问题,但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指数暗示接下来的50年将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时期……社会发展指数当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但它可能是确定其中一些问题的宝贵工具”。感谢莫里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件工具。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八):一个分析工具和一本证据

  定量研究的社会学家,总是坚定的认为,只要工具或者模型得力,世界是可以被度量,进而解释的。他们会用复杂庞大的统计数据告诉你因果联系、正负相关、回归系数、维度、信度与效度……在他们严密的论证之下,问题在逻辑上至少是没有问题了。最有可能的攻击来自于另一个定量研究者的质疑,比如数据的真实性、计算的失误等。但总体来说,这还是定量研究界的圈内事,你很难从外部攻破,由此,它在一定意义上就成功了。

  ——————————————

  《文明的度量》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

  作者莫里斯是一位享誉西方世界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和古典文学的教授。嗯,更厉害的是精通统计。懂历史、考古、文学、统计,这样一位综合型的研究学者,视角、野心和实力都不容小觑。

  在他的前一本著作《西方将主宰多久》中,莫里斯强调“地理位置”这一要素,提出用地理解释历史,是纬度而非态度造成了东西方格局的变迁、西方的称霸世界。

  这样的解释路径并不新鲜,类似的如水、资源等等因素决定了国家势力的崛起与衰弱,在全球范围内都大有其市场,难分伯仲,谁也无法说服谁,更别说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所以,这一回莫里斯决定来个狠一点的,立志让所有的争论都在他手中结束。采用的方式,就是将《西方将主宰多久》的支撑材料集合成书,把底牌亮出来,将所有人的视线聚焦在材料的讨论上,转移了一部分对于结论的异议。

  另一方面的用意更加堂皇:为比较史学的量化做出贡献。历来,科学界偏向于承认使用数学理论得出的结论,定性分析是大势所趋。莫里斯将自己放在了大势的一边,无疑为胜算加了一码。

  ——————————————

  如果我们把本书视作为一本逻辑清晰、轮廓分明的准·论文体的学术成果书籍(事实上它就是),那么考量它合格与否时,有一个比较不成文但有用的标准,即外行人是否看得懂。

  不难看出,莫里斯对于写作这件事本书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在写作过程中没有炫技,只是按照一般论文的体例,将材料和观点都用在了恰到好处的地方,堪为博士论文的范本。

  在第一章中,莫里斯开宗明义的亮出自己的观点:唯有他建立的“社会发展指数”这个分析工具才能解释“为什么西方主宰世界”这一问题。他定义“社会发展”是对社会达成目标的能力的衡量,是一个中性词,尽量不涉及人文方面——质性研究、无法量化——的因素。这是做研究之前必须要明确的:你首先不能攻击我的研究前提(一般为名词定义),研究者在自己框的绝对领域内才能畅所欲言,前后团圆。

  随后,莫里斯还严谨的做了不同学者对于“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文献综述,并且先扬后抑,不留情面的、旗帜鲜明的一一指出前人的“致命缺陷”。在学术研究中,除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金科玉律之外,更须知他人的不足之处即是我辈的可行之处。此谓论文中研究对象和问题的提出,并阐述可行性。

  在第二章中,莫里斯重点介绍了“社会发展指数”的确切含义。他从9个核心假设——是的“假设”,就算是定量研究也是从假设开始的——说明“社会发展指数”得以成立的前提,并最终决定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四个维度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即人均资源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

  更绝的是,莫里斯把其他研究者可能会提出的指摘都设想周全,并周到的进行了自问自答,这一招不可谓不高明,诸君有余力可学习一二。如此面面俱到,莫里斯总算可以放心的开始材料的罗列和分论观点的提出。

  ——————————————

  能量获取。说白了就是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食物、燃料、原材料,哪一样都能引起掠夺和战争。在这一分论点上,莫里斯从证据出发,得出总体上“交替上升”的结论:从一个长期的时间(将近16000年)来看,东西方在能量获取这一维度于不同阶段表现都不同。

  社会组织。以城市规模为显性标识。莫里斯认为定居点的密度与其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其实是“人口多——社会组织复杂——社会发展程度高”这样的逻辑。

  战争能力。冷兵器时代差距来源于人口数量,工业革命之后则是对可调动的破坏力——主要是各种武器——的差距。如果说,莫里斯在前两个维度还有所保留的话,那么此维度开篇就以鸦片战争为例,说明西方主宰世界的局面自此变得清晰,他的态度就明朗了。顺便,借此重申了工业革命对于改变国家命运的巨大功绩:它不仅凸显了工业革命前后同一国家的巨大飞跃,也强调了工业革命前后不同国家的巨大鸿沟——主要是东弱西强的局势。

  信息技术。能够明显感受到这是莫里斯研究的短板。定量研究的基础是数据库的完备,当证据缺乏的时候,研究就无法顺利的进行。关于信息技术的证据是零散琐碎的(主要是时间太近,还没有学者来得及在此方面得出莫里斯需要的小结),因此这一维度势必受到最大的质疑和争议。比如为了迎合定量分析的要求和便于证据的掌握,口头系统的信息技术不得分;进而,在缺乏东方信息技术证据的情况下,拿识字率做文章,得出中国识字率低于同时期的罗马的结论;另外,中国的信息技术虽然具有连续性,但总量一直浮动——特别是上升的趋势——不大,对于社会发展指数意义可以忽略不计。在一篇论文的四大分论点之一中,出现如此弱气的三段论,莫里斯自己可能也觉得说不过去,因此最后挽回了一下:“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指数4个特性中最难衡量的……似乎不大能对总体的社会发展分数造成明显的差异。”

  说这话的莫里斯多少有点气虚吧。但照之前论证的逻辑——纵向的时间为序:农业社会讲能量获取,城市发展讲社会组织,工业革命讲武器)——信息技术是决计绕不过去的,莫里斯也只好留了短板在这里。

  最后,莫里斯大气的没有给出结论——实际上给出了,《西方将主宰多久》整本书都是结论——决定任人评说:在我提出的分析工具和证据的基础上,大家想想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毕竟,“大家对我的结论争执不休”和“大家用我提供的工具进行研究”,后者高端得多。莫里斯也毫不掩饰自己在学术上的野心:“社会发展指数当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但它可能是确定其中一些问题的宝贵工具。……假如这样的事情当真发生了,我想他们问的既包括生物进化,也包括社会进化。”

  此外,可以讨论的观点还包括莫里斯根据研究进行的对于未来发展的预测:马尔萨斯关于人口的理论对于发展的限制,人类发展终会盛极必衰,遇到无法突破的——除非发生新一轮的社会崩溃,像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硬天花板”。现在普世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是延缓了这一趋势而已。这样的预测多么令人警醒又无可奈何。

  ——————————————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把封皮反过来看一下,那是极易忽略的全书精华所在,可以一目了然获取莫里斯的论文大纲及核心。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九):大数据时代的历史

  作为史学论者,大概是最便宜不过的事情了,因为总有太多到过于充裕的论据,足以供其拼凑出对自己论点有利的滔滔论述——而且,是翔实可信,足够充分的。所以今下的我们才能够看到书店里琳琅满目的那些从各个不同角度剖析历史,引经据典的来支持自己观点的历史书。

  此书与同系列中的那本《西方将主宰多久》是姐妹篇,但是一本截然不同的书。后者中作者讲述的是自人类出现在大地上的文明发展进程,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他所使用的那个“社会发展指数”,其对历史的评估和测算方法及论据。要说明的是,该指数并非是为了回答某个具体问题而设立的。和云计算一样,这也是一种模糊的估算方式。

  不是我说,看看书里那些隔三差五蹦出来的图表,如果是数学不大好,甚至是对于数学犯怵的人,也别难为自己看这本书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是再看一本关于股指的书呢,那些个定量分析什么的,足以让你头晕脑胀。而且,那本《西方将主宰多久》单买还无所谓,但是这本《文明的度量》却是必须和那本书相互对照着来看的。

  更让人反感的则是作者对“中国威胁论”的支持立场,如果你仔细看过这两本书,就能很明显的看出,作者对中国的未来,中国的世纪,或者说得更明白一点,是对非西方的未来,非西方的世纪,持有的悲观态度。虽然,表面上作者对中国是如此推崇备至,不知道的还以为作者是个“中国迷”,可实质上这位先生不过是在鼓吹“中国威胁论”那老一套。不能理解,这类明显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东西,这种讨好外国读者的书,为什么出版社还非要引进?总不成就只是为了让国人能够更真切的体会到外国人对于我们国家的看法吧O__O"…

  《文明的度量》读后感(十):东西方文明的较量

  东西方文明的较量

  ——品读《文明的度量》

  彭忠富

  世界文明如果粗略比较,可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东方即黄河、长江流域地区,后来经过扩张,包括了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的大部分。西方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源头地区,经过扩张,后来包括了今埃及、今伊朗的西部边缘和中亚的一些绿洲,欧洲的全部地区,美洲、大洋洲和非洲海岸。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西方文明之间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自充分发展而互不干扰。虽然两者之间偶有交流、碰撞,但是彼此影响有限。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后来的欧洲人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灭绝印第安人,贩卖黑奴,殖民、掠夺、战争等手段,攫取了天量财富。与此同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逐渐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从此一日千里,将东方文明远远抛在了后面。

  直到今天,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仍然主宰着世界的财富分配及话语权。中国经过改革开放,逐渐融入了世界,虽然总体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但是按照人均GDP来排位的话,中国连很多非洲国家都不如。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难道说东方文明天生就弱于西方文明吗?不是这样的,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占据世界第一,中国落后也不过是鸦片战争前后的事。只不过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以后,让中国从统治者到老百姓都看到了那种惨烈的差距。从此,中国开始了向西方长期学习的过程,直到现在,中国都还在当学生。

  而要学习西方,就要研究西方发展的历史。事实上,西方国家有很多历史学家也在研究东方,因为东方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堪称西方的师范。伊恩•莫里斯是全球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已出版了《西方将主宰世界多久》等12部书。莫里斯在最近出版的《文明的度量》一书中,就西方如何主宰世界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并对东方寄予厚望,因为他认为世界文明重心即将回归到东方。

  本书横跨16000年的人类漫长发展史,围绕全球文明重心的迁移,文明如何界定和衡量,文明从哪些方面为其奠定了主导世界的基础?文明将如何决定国家的命运?又将如何决定21世纪的未来,西方何时开始主宰世界等重大问题展开阐述,对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定量描述,以此追寻经济和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本书中,莫里斯独创了“社会发展指数”,结合考古证据、历史数据、现代社会数据等,从4个特性(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和信息技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进而对上一个冰川世纪结束以来16000年的东西方国家进行全方位扫描,使用突破性的社会发展研究数据对比了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社会发展状况。通过这本书,莫里斯解决了人们对全球发展的几大疑问,而且还提供了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有力工具,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思考21世纪,以及为何东方将成为未来的主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东西方社会发展指数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的文明较量事实上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对于关心中国文明演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读者,莫里斯展示了全新的视角和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让我们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充满信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