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居里夫人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居里夫人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7 21: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居里夫人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居里夫人传》是一本由〔法〕艾夫﹒居里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一):居里夫人传

  书中语:如果是晶体化了的矿物质,规律性则更加完美。 一克镭:4950000人民币 写书原因:有人捐给了她一克镭,希望她可以写一本自传,为表感谢她写了这本书 文章大部分讲了他的丈夫感觉世界和平真的很重要,很庆幸我出生在中国 居里夫人真的很敬业,她与丈夫的一生奉献给了伟大事业,让我想到了高中的物理老师,一直从事她喜欢的职业――老师,想起了她在黑板上画的一幅幅图 同时给我吃了满满的狗粮,书中有一部分写的是她与皮埃尔,从相识到相恋,还有皮埃尔为她写的一份份情书,还有两人漫步在田园小径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二):居的夫人

  在晚餐吃到一半之前,我都认为,这天最让人高兴的事,是在考古所看到了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的原件。其实,之前我还看到了与之相配的“讨南羌”织锦。这两片出土于民丰尼雅遗址的著名“国宝”原件已经多年没在任何展出中出现了。当时我和那片颇具谶纬风格的护膊之间没有任何距离,没有橱窗玻璃相隔,副所长还担心我没有抓牢相机,可能要掉下去砸到国宝。

  幸好,我没有砸到国宝,否则,很可能就没有那天晚上更欢乐的那件事情了。来者是客,正、副所长不但招待我们看了最著名的国宝,晚上还有慷慨款待。晚餐的前半段,品酒有方的所长取出两瓶红酒,几杯下肚,一扫下午在办公室里欲说还休的模样,滔滔不绝起最近“群众路线”运动的心得体验。作为博物馆里深藏功与名的扫地僧,我无缘一窥如火如荼“群众路线”的真容,不过假着所长的率真演绎,我对人人竞相深挖灵魂深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诸般滑稽景象,拍案惊奇了。

  但冥冥之中,在狗首人身“盘瓠”大神的福佑下,我的前硕导DJ兄,注定要在这个丝绸之路故道巨邑的初冬之夜,揭去他多年来自封“儒雅”的封印,取代“群众运动”的亢奋表演,成为今天晚餐的主角。

  说累了“群众路线”,所长终于想起了闷声不吭一心吃着清炖羊肉的我,他居然问起,“帅哥,你是学啥专业的?”

  我心中一荡,口中的羊肉在慌乱中落下,硬生生被一旁窥伺已久的狗头神夺走了,狗头神狡黠的目光中,我仿佛看到了DJ兄清澈的眼神

  “我是学人类学的,”我以无可挽回的口吻回答,补充了一句“八闽大学人类学系”。

  听到这个以研究狗头神著称的人类学系之名时,已经幻化成DJ兄模样的狗头神出现在坐在我对面所长的头顶。

  “你不是LDJ的学生吧?”

  “我是LDJ的学生”,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听人提起这个名字了,上一次是在单位对面的餐厅,上上次是在洱海边的饭店。但和我一同惊讶的,居然还有副所长。更让人错愕的是,所长和副所长意味深长地交换了一下眼神后,突然爆发出仿佛在箱子里深藏了20多年的笑声。

  “这个名字好熟啊,他是谁啊?”副所长率先止住了笑声,但她的回答更让我不知所措。DJ兄是我的硕导,在和我共度三年相安无事的研究生岁月后,我们的交往静止于逢年过节的问候。但这并不表示他就此淡出了我的生活,比如,他会在世博会期间携家来沪,却不知如何打开从朋友那借来的房子,然后大清早把我从十几公里外的家中叫出来给他找锁匠开门,结果发现他只是把钥匙拧错了方向,把全家反锁在屋里。他还会在偶尔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碰巧和我本科时的博士师兄分在一个房间里,经过师兄的转述,他们的交流建立在对我那些“闪瞎钛金狗眼”事迹的回忆上。但是,DJ兄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始终是他无论上课还是开会发言时,慢条斯理永远不知所云的迷人风格;还有每次面对异性挥之不去的囧然有神。

  “他现在还抽烟吗?”所长的问话,拉回了思索中的我:难道是某次学术会议上,我的DJ兄又给与会者留下了或不知所云,或囧囧有神的深刻印象?看来在离开我的日子,他又获得了新的技能!

  “他不抽烟啊!”我如实回答了显然在卖关子的所长。

  “啊,他不抽烟了吗?”所长眼神中的幽怨,让我无比同情这个搞了大半辈子考古的男人。所有和人类学相近的学科中,在我离社会学越来越远的日子里,和考古的汉子似乎最能投缘。我知道,在那些工地上与探方和星星相伴的日夜,他们只能靠着烧酒和一个个故事保持与生活的联系。我感觉到,这个在大西北的探方中口口相传至少飘荡了20多年,让无数人在篝火边把酒言欢的故事,终于要回到它起点的地方,正如只有人类学家才懂得“日记”作为马林诺夫斯基的暗语。在狗头神的庇佑下,某个游荡在天山脚下20载的往事,终于觅得一个东返的旅人。

  “你可以问问他,还记得当年在西大宿舍里,教他卷莫合烟的人吗?”所长边说边比划出抓烟丝卷烟的熟练动作,就像下午在他办公室里,看他把一块墨玉原石熟练地在额头、脖子上用头油擦得油光发亮,好像老坑中籽料的皮壳一样。我依然不得其解,望着眼前的西北汉子,说出曲江池边夏雨荷式的台词。

  “这个LDJ到底是干嘛的?我怎么听着这么熟。”副所长还是忍不住了。

  “《居里夫人传》啊。”

  “啊……啊……原来就是他啊,怪不得那么耳熟,我还见过他照片呢!”,副所长已经懂了,可我还没懂。所长和副所长是西大考古系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又在同一家考古所干到正副所长的位置,但现在,我有点厌烦他们这种大半辈子积累下来的默契。他们已经只言片语心领神会了,我还啥都不解呢,真急煞人。

  “他是西南人吧,我当年是春儿的上铺,他的照片我看过的,还有点帅的,对不?”口快的副所长让我总算会到一点意了,我看到狗头神在一边得意地点了点头。

  “那年我们八八级的已经毕业走得差不多了。”所长点了一支烟,终于对着一盘清汤羊肉找到了他的篝火。“我是我们那届唯一考上研的。我找了辆三轮车把我们班所有人都送到了火车站,我的三轮车车技就是在那个时候练出来的。”一桌人都笑了起来,我喜欢考古人的这种幽默

  “我还把我们那楼所有人留下的鞋子都收了起来,用三轮车驮上,拉到火车站跟前,摆在地上,边上再摆个罐子,谁看上穿走,就自己往里扔钱”,我眼前浮现的是下午在考古所标本室里摆得满满的小河、山普拉、扎滚鲁克、尼雅遗址出土的干尸脚上脱下来的鞋子。“我摆了整整一天摊,赚了13块9毛5。那时一碗泡馍只要两块钱。”

  “那可以吃七顿,吃3天”,我迫不及待帮他算了出来,想让他快点进入正题。

  “不对,那可以吃一星期,谁顿顿吃泡馍呢?”所长独特的幽默再次让我们笑了起来。可我的DJ兄呢,他还没出现啊,我甚至怀疑他捡了一双鞋。

  “卖完鞋我回来的时候,看到我们系女生宿舍那块有个人,在东张西望。”他停了一下,盯我看了一眼,我想我是明白他的意思的。“我觉得这人挺奇怪的,我们人都走了,他来找什么,万一东西少了怎么办,虽然穿得不像拾破烂的。我就拦住这个人,问他找谁。”

  “他说找春儿,”说着又和副所长会意了一下,“那个怂,那会儿还不老实,说是来看同学。”我觉得“怂”这个西北土话和DJ兄之间的经典搭配,让我不得不佩服所长这位民间语言大师的造诣。“他说要送一本书给春儿”,所长说完摆了个姿势,用双手在胸前摆出仿佛观音持净瓶,又宛若红小兵胸捧红宝书的圣洁姿态。全桌人被他的夸张举动逗乐,但已经预料到结局的我,几乎看到狗头神眼中淡淡的忧伤

  “哦,我想起他们是怎么回事了,”副所长适时插话道,“那时我住在春儿的上铺,那个年代我们流行一个团支部给另一个团支部写信。我们西大就和八闽大学的考古专业结对子写信。春儿是我们支部的支书,LDJ是他们支部的。一开始人人都写,但写到后来,就剩下他们两个还坚持写。我估计有一百多封!很厚的一沓子。春儿那时还给我看过他的照片呢,还挺帅的。”我眼中的副所长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兴奋地说着下铺姑娘的情感秘密;那是20刚出头的模样,我力图从我见到的40多岁的DJ兄的脸上重建他20多岁的模样。“可是,我也不知道他俩后来怎么样了,因为春儿后来有男朋友了,毕业以后就结婚了。没想到他后来还是来了。”我听到这个意料之中的真相时,20多岁的DJ兄在我脑海中暗淡了起来。

  “我问他有没地方住,他说没有。我就让他住到我的宿舍里,反正那时我们人都走了,宿舍空着,又是夏天。”所长不甘心被副所长转变气氛,“那个怂每天都跟我吃饭,还把我的莫合烟给抽上了。”这下我明白所长刚才为啥要交代那骄傲的13.95元,为啥没有撑过一星期。

  “我就教他咋卷烟,我那边一大包烟丝,用纸包起来,最后尾巴上卷成一个尖尖”,所长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卷烟工艺,就像一个月前我在云南看白族人造纸时揭纸的过程。“最后,要牙咬住那个尖尖,里面还有没切碎的烟叶杆子,评判一个人会不会卷烟的标准,就是咬住拧好的尖尖的时候,要发出‘嘚’的一下”。说着他把手指比划出来的虚拟卷烟放在嘴角的尖牙边,嘴里发出清脆的‘嘚’一声。

  全桌的人都被他戏剧化的叙述感动哈哈大笑,我也凑趣地问了一句,“那他学会了吗?”

  “他学得有点慢,但最后还是学会了。”

  “那他把你烟都抽没了吧?”

  “那没啥,莫合烟嘛,那时候两块钱一公斤,抽都抽不完。”所长并没有在意他的莫合烟,最得意的是教会了DJ那个“嘚”的动作,于是他又做了一遍。

  晚餐吃得差不多了,清汤羊肉连清汤都舀得快见底儿了。所长又点了盘土豆丝,“我们甘肃人就爱吃醋溜土豆丝,有一次在考古工地上,我一晚上吃了三盘”。是的,当年我出去吃饭,每顿饭都有,DJ当年在所长宿舍的那一个礼拜里有没有吃够呢?我心想。

  “他在我宿舍里住了一个星期,”所长就着土豆丝继续了下去,“后来就回去了。”

  “那他没见着春儿?”我终于忍不住了。

  “没有,她一毕业就结婚了。”副所长说。

  狗头神有些失神,从所长的表情中,我觉得这不是故事的全部。

  “我们西北人啊,爱吃土豆丝”,他又若无其事地说起了他的土豆理论,“脑子也跟土豆一样,他走了以后一个月,我一直在琢磨。”

  我不知道他在琢磨什么,只看到他在吃土豆丝。

  “他个怂,狡猾的很,一直跟我说来看同学,就不是老实交底。可他看同学送本什么书不好,要送这么一本《居里夫人传》,这不就是本教人好好做学习的励志书嘛。”

  “对对,我们那个时候流行过的,是白色封面,上面有一个居里夫人头像的。”副所长也冒了一句。

  “过了一个月,我终于琢磨出来,他的名字里有一个‘居’嘛!”饶是木知木觉如我,也悟出了“居里夫人=居的夫人”的道理。在许多年前,我的前硕导,早已成为一个深藏不露的“脑筋急转弯”的绝世高手了。

  “后来那本书呢?”

  “他带回去了。还带走了一小包我的莫合烟。”所长有些幽怨的说,“走的时候,他说要再联系我,可后来20多年了,他都没有消息。”

  “我们可以开个研讨会,把春儿和他都请上,让他们坐对面,毕竟春儿现在也是寒窑区文物局的局长嘛!”副所长的提议立即扫光了所长的怨念,后者立即变得兴奋了起来。

  “他们都没见过吧,估计都认不得了吧!”

  “没事儿,当年连我都看过照片。”今晚喝酒最少的副所长也按奈不住自己的激动。“我们一定要办个会,给他们发邀请。小张,你有他地址的吧。”

  “没问题,我们常联系呢!”我看了一眼有些羞涩的狗头神,我知道他们只是开玩笑呢。“我会让他把烟钱还你的。”我对所长最后说道。

  夜幕下的天山北麓,寒冷清冽,我没穿秋裤!

  从饭店回酒店的路上,我还沉浸在《居里夫人传》的故事里,不觉冷。虽然在过去的若干岁月里,DJ在我脑海中,要么是课堂上手舞足蹈,讲着惠安姑娘如何对带队田野中的某人依依不舍,骑车远送的自嗨段子;要么是鲤城酒桌上,如同遇到“刘三姐”的萌动“莫怀仁”。但此时此时,我的脑海中却是另一幅在天山深处飘荡了20多年的画面。狗头神保佑!这个曾经到过阿斯塔纳墓地、尼雅遗址、苏贝希古墓、扎滚鲁克墓群、交河、高昌古城,给多少考古队员解去春夏秋冬乏的故事,终于遇到了我。

  彼时彼刻,那个手捧《居里夫人传》的青涩少年,走在西大盛夏人去楼空“人面不知何处去”的宿舍旁,他被一个骑着三轮车的青年领进了宿舍。昏暗的宿舍中,只有莎莎声响,手和纸的传递,手把着手,他教他把卷好的尖尖放进唇齿的缝隙中,“嘚”的一声,点亮了少年心中缭绕不去的留恋……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三):去想象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初中时的记忆,重新看完再去想现在的自己,居里夫人对科学的贡献对研究的投入自然打动了我,但我更想说,这本书再次让我去思考:

  为什么乱世更容易出人才?

  乱世是动荡不安定的,同样也是充满人生机会的,居里夫人为了挣钱而去农场做家庭教师,同样的机会让她学会与马儿交流,学到了种植知识,体验了更多的人生不同,生活的历练也让她对于后来的科研机会更加珍惜。

  仅这一小段内容,对比现在的生活,就让我觉得,人类是在退化么?

  如《人类简史》所述的一样,原始人还掌握着一切生存、生活的技能,现代人只会精细的某一个步骤或者过程,因此我觉得放在同样的环境中,现代人更容易遭遇不测。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四):玛丽

  八年的家庭教师生涯终于让玛丽攒够了求学的资金。现在她要去巴黎,圆一个被这时代、这命运压抑了八年的科学之梦。

  在La Sorbonne,这位年轻的女子只花了两年的时间便取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一年后,又是数学学士学位。在那里,她邂逅了她灵魂的另一半,完成了她梦寐以求的事业,前无古人地两次站在诺奖的顶峰,最后,满足地安睡在了由她亲手发掘的镭之灿烂光耀下。

  后人阅读她的传记,往往是赞叹佩服这样一位完满的居里夫人。但又有谁会去设想,那伊始时候八年漫长而孤寂的时光,玛丽是如何度过的?

  科学是一个梦,一个超越马斯洛五重需求理论的存在。而玛丽她不仅有梦,更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回到故乡的八年间,她没有无所事事。担当家庭教师工作的同时,她努力自学着大学的课程。功夫不负有心人,玛丽进入大学后果然提前完成了学业,甚至超乎预期地取得了数理双学位。她的成功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于一个有准备的人,不论外在环境有多么恶劣,他都可以凭借自己坚韧的意志追求理想。因为命运女神,是可以被召唤的。

  所以,请不要过多地埋怨环境。世上总有些东西并不是你一人能轻易改变的,就比如体制。既然无法改变,那就换一种角度去对待它。离开,或者改变你自己。待到你强大得能够改变它的时候,请记得回头看看。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五):《居里夫人》小感札记

  她是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生平两次获得诺贝尔,以惊人的才智和顽强的意志不断攀登着科学高峰,赢得了世界人民的钦佩和敬仰。 作为儿女,她深沉地爱着她的父亲和母亲,并以他们为豪; 作为妹妹,她甘愿在最好的年华在乡下做了6年的家庭教师,甘愿隐没自身耀眼的才华,以微薄的酬劳支持姐姐求学,为家庭付出; 作为学生她天赋出众,勤奋刻苦,她是那个永远坐在第一排的波兰女子,尽情在科学爱河里徜徉的精灵,是那个夜晚用木椅的重量抵御严寒,苦读到深夜的坚强学子; 作为妻子,她选择了和她一样天才般的科学家,他们是彼此唯一的选择,这是天才与天才间的完美结合,‘玛丽只能嫁给这个大物理学家,只能嫁给这个聪明而又高尚的人,比埃尔只能娶这个金色头发的,温柔活泼的波兰女子,她能在刹那间显得既幼稚又高深,她是同伴,是配偶,是爱人,也是学者。’ 作为母亲,她记录着孩子的每一颗牙的生长,他给他们最纯净的科学启蒙,培养他们的勇敢和劳作精神,无意地缔造了又一个诺贝尔得主; 作为老师,她谦虚谨慎,认真施教,热心培养帮助青年科学工作者; 作为科学家,她秉承着至诚的科学精神,在陋室中钻研科学,俗妇胸前的钻石只是坚硬的金刚石,是可以建起大批实验室的筹资,金奖章可以是孩童手中的玩具,专利权不值一提,她热爱科学,她爱死了科学; 作为公民,她诚挚地热爱着祖国,力求将科学奉献给世界,造福人类…… 她的伟大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她常常过度的谦虚,反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些许的固执和“伪装”的坚强却使她颇受折磨,如果她能适度妥协,些许自利……我想这些都是不可假设的,真正的伟人是常人笃定的不可思议在他眼里却是执拗的理所应当,稍加亵渎,她就不再是居里夫人,也不再是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基小姐了,我敬仰她,热爱她……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六):最敬爱的女性

  这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传记,之前看过《忏悔录》《莎乐美》,发现卢梭、莎乐美都难免带有些许人性的缺点。

  卢梭青年时嫁祸女仆及把自己的亲生孩子送进孤儿院(?),这两件事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是世人指责卢梭的证据。

  莎乐美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特别是她青年时期),特别在爱情方面不顾对方感受,伤害了许多她狂热的追求者。她的举止有时确实过于轻佻,常让人误以为她绝对会答应自己的求婚。

  居里夫人善良、隐忍、坚韧不拔、节俭···她的优秀品质大概只有了解她一生的人才能叙述完整吧?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玛丽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学习,她的先人后己,居里夫妇对科学的热爱,居里夫妇感人至深的爱情(这是我最喜爱的爱情!),居里夫妇对科学的无私奉献,居里夫人对后辈科学家的无私教诲(这甚至高于了她自己的研究)。

  无论何时翻开这本书,都能获益良多。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七):《居里夫人》

  【第二章】

  玛妮雅在16岁的时候,就知道了补习教师的辛劳和卑屈:在雨天和冷天穿过市区,走很远的路;学生常是不听话或懒惰的,学生家长往往让人在有穿堂风的门厅里等很久。或者只是由于疏忽,到月终忘了付给应付的几个卢布,而这个教师是急需钱用,算准了在那天早晨一定能拿到的!

  -----------

  矛盾得很!这个“解放了的女孩”为了表示轻蔑艳冶,刚把她那极美的金栗色头发差不多齐根剪去,就暗自叹息,并且把一些动人而没有什么意义的诗句完整地抄录下来。

  -----------

  1886年1月1日,玛妮雅在严寒中起程,这一天是她一生中的残酷日子之一。她勇敢地向她父亲告辞,又去普沙兹尼西附近的Z 先生家当家庭教师。

  她上了火车。忽然间,一种莫名的孤寂感向她袭来。

  这个18岁的女孩,突然恐慌起来。玛妮雅坐在这辆笨重的把她送到异乡去的车子里,羞怯和恐怖使她颤抖。假如这个新雇主还和从前那些雇主一样,该怎么办?若是在她走了之后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患病,可怎么好?她还能再看见他不能?她是不是作了一件很蠢的事?十个、二十个令人痛苦的问题袭击着这个少女。她紧靠车窗,在茫茫的暮色中含泪凝望着在白雪下面沉沉入睡的原野向后飞驰。眼泪刚用手擦干,就又流了出来。

  -----------

  【第三章】

  在1892年,一个异国女子怎么能够一个月只用40卢布在巴黎过不太难堪的生活呢?这只合三个法郎的一天,而她必须支付自己的衣、食、住、书籍、纸墨等费用,还须缴大学学费。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从来还没有一个问题是玛丽不能解决的。她有意地把分心的事都从日程中除去,不参加朋友聚会,不与别人接触。同样她断定物质生活毫不重要,认为这种生活并不存在。依据这种原则,她给自己安排一种斯巴达式的不近人情的奇趣的生活。

  -----------

  玛丽不承认自己会冷会饿。她不去烧那装着弯曲烟筒的火炉;在写数字和方程式的时候,她不知不觉地手指渐渐麻木,两肩也颤动起来。有一碗热汤,有一块肉,她的体力就可以恢复;但是玛丽不会做汤!

  她不能用一个法郎再费半小时工夫去做肉片!她差不多没有进过肉铺,更不用说饭馆,那太贵了。一连几个星期,她只吃抹了黄油的面包,喝茶;当她想打一次牙祭的时候,她就到拉丁区的一家小饭店去吃两个鸡蛋,要不然就买一块巧克力糖,或者一个水果。

  这种饮食,使几个月前离开华沙时气色很好的健壮女子很快就患了贫血。她时常由书桌前一站起来就头晕,刚刚抢到床前躺下,就人事不省。醒过来的时候,她自问为什么昏过去;她觉得自己有病,但是她对于疾病也和对于别的事情一样,极为轻视。她一点没有想到,她是因为身体虚弱而晕倒的,也没有想到她唯一的病乃是饥饿。

  她不向德卢斯基夫妇夸说这种绝妙的生活办法。

  每次她去看他们,他们问她烹调手艺进步如何,问她每天的食谱,她总是以单音字回答。若是她的姐夫说她气色不好,她总坚持说是因为用功过度——事实上,她也确认为这是唯一使她疲倦的原因。然用,用一个表示不关心的手势,推开这些忧虑,开始和她的外甥女玩,这是布罗妮雅的女儿,她很爱这个小孩。

  可是有一天,玛丽在一个同伴面前晕倒了,那个女子赶紧跑到德意志路去。一小时后,卡西密尔登上楼梯,进了顶楼。这个青年女子,面色有点苍白,已经在读第二天的功课了。他检查他的小姨,尤其注意察看那干净的碟子和空的平底锅,在全屋子里只找到一种食物:一小包茶叶。

  最后玛丽不得不说实话了:从前一天晚上起,她只啃了一把小萝卜和半磅樱桃。她用功到清晨三点钟,睡了四小时,就到索尔本去。她回到家里,吃完剩下的小萝卜,然后就晕过去了。

  -----------

  或是冬天比较长,七层顶楼上冰冷,冷得玛丽不能入睡。她颤抖着,煤没有了但是这算什么?一个华沙女子会忍受不了巴黎的冬天么?玛丽再点上灯,四周看看,打开那口大箱子,把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能穿多少就都穿上,然后再钻进被窝里去,把其余的衣服——她的衬衣和替换衣裳都堆在被上。可是天气还是太冷,玛丽伸出手臂,拉过那唯一的一张椅子,提起来压在成堆的衣服上,给自己一种有重量和暖气的幻觉。她一动不动地等待进入梦乡。这时,水桶里慢慢结了一层冰。

  -----------

  【第四章】

  玛丽已经把恋爱和结婚从她的生活计划中划掉了。

  -----------

  玛丽和比埃尔根本就不去装饰这三间小屋子。居里大夫提议给他们几件家具,他们不肯要;因为添一件长沙发或一把扶手椅,每天早晨就多一件东西要掸灰尘,在大扫除的日子就多一件东西要擦亮,玛丽办不到,她没有工夫!再说,长沙发和扶手椅有什么用处?这两个人已经商量好不请人聚会也不接待宾客。

  -----------

  【第五章】

  玛丽·居里的第一个孩子和第一次研究成果,同年出世,相隔仅三个月工夫。

  -----------

  这很不容易。精密仪器有许多阴险的仇敌——潮湿和温度的变化。这间小工作室的气候对于灵敏的静电计是致命的,对于玛丽的健康也颇有妨害不过这无关紧要。这个女物理学家觉得太冷的时候,就在她的工作笔记本上记下摄氏温度计指明的度数,作为报复。在公式和数字之间,1898年2月6日的记载是“温度六度二十五分。”

  六度,这真是太低了!玛丽加上了十个小惊叹号,表示她的不满。

  -----------

  1902年,在居里夫妇宣布镭可能存在之后45个月,玛丽终于打胜了这场消耗战:她提炼出一分克纯镭,并且初步测定了这一新物质的原子量为二二五。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八):一篇旧作文

  距离看完居里夫人传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今天早上早冷风中突然又想起来,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记录一下自己的心情。犹记得小学、中学甚至大学语文作文题目或多或少总会涉及我最敬佩的人等等这样的话题,那个时候并没有真正读过多少名人传记,只是跟风看了贝多芬传个米开朗琪罗传,再加上基本备受中小学生喜欢的名著,《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如此等等。那个时候的自己并没有对敬佩或者是某个人物有着深入而细致的了解,没有想要了解或者解读某段历史的冲动。有的只是矫揉造作的小情节,有的只是装腔作势的小文艺。虽然觉得那时候的自己薄的一根竹竿就可以捅破,但是毕竟彼时年幼,彼时不懂世事沧桑,总是无病呻吟罢了。

  看一部传记,就好像回到人物生活的时代,需要慢慢地体会,慢慢地品读。玛丽·居里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过渡时代,充斥着矛盾与机会,所以她才有机会站在科学的高峰,去做自己钟爱的事情。年少时期的家庭困境使她早早离开自己的家,但是她在为自己更好地逃离命运的束缚而努力,积蓄着破茧成蝶的力量。在挣扎与拼搏中,她终于等到了去巴黎去更高的学府深造的机会。在巴黎的时间她把所有的精力倾注于学业和研究中,过着忘我的生活,吃饭睡觉成为一种习惯而已,如果不饿她就不会想起吃饭,如果不困她就不会想起睡觉。但是在她忙碌的生活之余,她也会偶尔到乡下走走,也许是呼吸那里新鲜的空气,也许是到乡间寻找灵感,她可以徜徉在极尽的专注于极尽的轻松之间。再后来,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皮埃尔·居里,这位当时小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深深地被玛丽吸引着,虽然两人年龄有些差距,但是他们的灵魂有共鸣,他们的科学事业有共鸣,皮埃尔把玛丽看作是唯一一个可以懂自己的人,懂他的科学,懂他的作为,懂他的灵魂,所以他勇敢地追求玛丽。初恋受伤的玛丽对于感情多少会有些怀疑,但是看到皮埃尔的真挚和虔诚,她也欣然接受了这段情感。这对科学上的伉俪日后谱写出了震撼无比的篇章。他们的一生无愧于科学,为了科学他们放弃了很多,而且他们只是为了人类在努力着,有着至高无上的科学品行。

  除了坚韧的意志和执着的科学精神外,最让我动容的还有居里对于祖国的赤子之心,对于波兰,对于家乡,她倾注了许多,并且时刻挂念着祖国的一切。在那样一个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的时代,她为了科学依然奋力抗争着。或者说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着社会给予她的一切—荣耀和诟病。还好她的科学可以成为她的事业,除了科学以外她还要照顾两个女儿。在这部女儿所写的传记中,很少有笔触涉及到居里对于两个女儿照料的具体描述,但是从点滴笔墨中依然可以看出她对于两个女儿的爱。那时候的女性多是以家庭为中心,所有的生活都是家庭琐事,但是居里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忙于科学,他们常常在女儿睡熟之后又回到实验室,开始做科学研究,真的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皮埃尔因为车祸以外死亡之后,玛丽的生活更加困难。女性社会地位依然很低,巴黎大学也未接受居里接替皮埃尔的教师职位,但是为了实验室,为了能够更好的研究镭,居里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巴黎,继续她的科学研究。她要把两个人毕生的心血牢牢地把握好。她再次开启孤独的科学之旅,再次向着科学高峰前行,再次让整个世界为之动容。

  作为一个文科生的确没有办法体会到那种在实验室的氛围,也无法体会到为了科学实验而废寝忘食的那种感受,庆幸的是我还可以从传记中找寻到对于居里的点滴描述,尝试着去体味她那时候的心境,然后说服自己:别人的二十几岁是那样一种状态,而你呢?在这个阴冷的冬日,在放假回到家的第十天,的确需要做些实事来充实自己了。十天来第一次早起,还是因为妈妈一再催促起床吃早餐,以为她做了丰盛的一餐,敲下这些字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了一丝羞愧,有时候说易行难,只是想时刻提醒自己记着在二零一六年一月一号写下的2016愿望清单,别人都可以做得到,你为什么不呢?姑娘,加油吧!!!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九):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这是居里夫人和居里先生一贯遵循的原则。在他们发现镭后,为了使镭尽快地服务于人民,立即公开了提取镭的方法,拒绝申请专利权,尽管那时他们的生活还很艰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救护伤员,居里夫人把x射线设备装到汽车上,奔走在战场各处巡回医疗,挽救了大批受弹伤士兵的生命。她热爱人民,而对自己却想得极少。她刚开始从事放射性研究时,由于不了解射线对人体的破坏作用,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后来又长期在条件很差的环境里工作,致使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了她的身体,得了恶性贫血病,就是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刻,她也没有因为一生的磨难和不幸遭遇,有过丝毫抱怨和遗憾。(节选钱三强序)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十):成功

  读了《居里夫人》这篇名著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从挫折中走向成功的。 《居里夫人》讲述的是一个叫玛丽的女孩从小努力学习,一直在班级里每门功课都是第一,她是一直受俄罗欺辱的波兰人。直到考上大学,有了物理学士和数学学士到博士,最后成为一位令人敬仰的科学家。她曾经获得过两次诺内尔奖,全都是因研究放射性元素——镭而出名。她还把镭元素的单位命名为居里。 这本书非常接近我们的生活,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成功之路,对于奋斗着的年轻人有着很大的鼓舞,成功不是随随便便的,必需经历困难险阻,,我们必需有很大的信念,坚持到底才能胜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