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经典读后感10篇
《米》是一本由苏童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读后感(一):食色,性也
看到开始。。我曾想,整个故事将会这样发展:一个农村逃难小伙五龙,一个饱经男人欺骗的女人织云。在这个小小的米店里,邂逅彼此,有一个幸福的结局。
果然我还是太天真。这样的一个米店里,聚集着这样的一群人,相互仇恨相互折磨,一切都是这么丑陋,真的哪怕连一丝的美好都不曾有,就如那条泛着恶臭的小河,他们活着,却已经和那一些连姓名都不知道的尸体一样躺在绿色的小河。
很难说明白看完之后的心情是怎么样,他们折腾,相互折磨,却也是在折磨自己。没有一个的人生是光明,脑海里总是印着那个灰暗的米店,枯黄瘦弱的绮云骂骂咧咧地坐在门口,屋顶上飘着那面经历风吹雨打的旗子。他们老早就知道,米店会像这面旗子一样败落,他们对厄运如此敏感却也无法阻挡厄运的来访。他们是一群生来就带着仇恨的人,除了抱玉,米生,还有五龙,织云。
五龙最后死在他最热爱的米里,听不到自己金牙脱离牙床的声音。他不在乎,躺在米堆里思绪回到了白杨树乡村,黄澄澄的一片。晃若回到年少
《米》读后感(二):人其实是孤立无援的,只是有些人认命,有些人不认命罢了!
断断虚虚读完了苏童的《米》,说实在的,曾一度准备放弃,但还是仍坚持着好奇的读者心态读完了。想起了,大学时期,现当代文学老师讲到苏童的文字的张力,无论是从对环境的描述,对社会背景的渲染,还是对人性的解剖,对人物心理和非心理的刻画,还有对近乎变态的性细节描写。不仅能抓住读者的心,还能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但读完了米之后,确实深深被他的文字折服,很庆幸自己把整本书读完了。那就容许我来说说我自己浅薄的看法吧~
之所以写下《人其实是孤立无援的,只是有些人认命,有些人不认命罢了!》这个标题,不仅是对书中五龙人物成功刻画的肯定,更是对当下生活现状的认命还是不认命选择的。
五龙这个人物在书中性格自私自我、记仇报复心强、暴戾、性变态等,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是他遭遇了枫杨树老家洪灾无家可归、阿保等码头兄弟的侮辱践踏、冯家人瞧不起、和绮云夫妻琐碎生活、荒淫无度染上性病、家庭生活不和睦等种种不幸,才让变成了后来的他。
五龙整个人,扮演的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劳苦人民,想改变现状,出人头地,不认命的悲剧人物。纵观五龙一路的不幸,整个心理变化:码头低头求食、冯家委身卖力、与冯家大小姐织云偷情、娶冯家二小姐绮云、女儿小婉被儿子米生活活闷死、放火烧掉了六爷府邸、成为码头兄弟会老大、荒淫无度染上性病、二媳妇被日本人刺杀、被告密私藏枪支弹药等等变故,从落魄无依,低人一等,到暗生报复心理,隐忍忿恨,到仇恨上脑,再到嚣张无肆,暴戾无惧,残酷无情,心狠手辣,再到大势已去认清现实,最后到接受现实回归,从认命到不认命,再到认命的一个回归。
五龙整个的一生,他是孤立无援的,他在命运的长河里不断挣扎着,不断想挣脱命运的枷锁,靠自己心狠手辣博上位,是的,他成功了,他也付出了很多代价,左眼瞎,右脚趾断了,还有身上留下的疤痕,为了证明自己把所有牙齿换成了金牙,最后还染上了性病……他不断的用他的狠来证明自己,让别人畏惧自己,诚服自己。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越是自卑的人越是喜欢证明自己的强大”。他就是不认命才成就了暴戾的他,再因为暴戾的他没了斗狠的资格认命成为了悲剧的他。从认命到不认命再到认命,整个故事下来,我们看到的是自卑的悲剧人物五龙。
当然,五龙身上有太多人性的劣根性,是深受社会底层生活的影响,我们先姑且不谈。我们来谈谈五龙身上有什么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那就是他不认命,敢于为了证明自己而不断顽强奋起的精神。当然,我不是在此鼓励宣扬为了不认命证明自己而要去丧失人格,践踏他人。
当下,遇上工作不顺心时就想跳槽、遇上生活不顺是就要死要活、遇上感情不顺时就一蹶不振,此类举措比比皆是。有没有想过,即便我们孤立无援,但拿出不认命的勇气,改变现状,突破自我,你会得到你想不到的惊喜,岁月能给予的肯定是经过磨砺之后的美好。想想你挥别了灰暗的阴霾日子,迎来了彩色光明时光,你能在美好的岁月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看自己喜欢的书和电影,吃自己喜欢的美食,有什么坎会迈不过去了,大不了跌倒了重新来过,又是崭新的一天。
珍惜当下,做一个不认命的汉纸/女汉纸,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加油,你可以的~
《米》读后感(三):哪里是人间天堂
封二上的苏童,长得不难看,笑得也很温暖,甚至还有一点点羞涩,但写出来的小说,呃.....很意外。
五龙是从盛产大米的枫杨树村逃荒进城的,差点饿死。为了生存吃别人的东西,叫阿保“爹”。这是他耻辱和仇恨的根源。他明白要想生存下去就得更残忍更恶毒。
他在米店当不挣钱的伙计,后来成了上门女婿,先后娶了原来老板的两个女儿,又成了老板。他成了码头帮的老大,成了“龙爷”,但他并不快乐。一路走来,他的仇恨在不断加剧,他不断地报复,他更加地扭曲。他不爱任何人,他只爱米,那能给他带来温暖亲切的米。就在他要死的时候,也是要求带米回家的。
米,对于五龙是一种信仰。吃生米,对米饭很珍惜,闻到米香就神清气爽,甚至往女人身体里塞米,至临死也要带米归乡,他对米已经不是解决吃饭问题的生理需求,而是一种精神寄托和依赖了。
这是苏童的小说《米》。这并不是一个苦孩子的奋斗史,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他报复了别人,也报复了自己。
仇恨,五龙是执着不忘的。阿保的侮辱,冯老板的奚落,六爷的淫威,都是在累加他的仇恨。虽然有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我还是觉得五龙的性格扭曲得太厉害,之前的经历不足以让他变成这样。穷苦的人不经常被恶霸欺负吗?被欺负并没有让他站起来,反倒让他成了更恶毒的恶霸。
五龙很残忍,也很变态。不正常的家庭里和环境里,孩子必然也是冷酷自私的。五龙的孩子们也都彼此看不出一丝怜爱和疼惜,都是冷漠和无情的。
绮云真是个令人遗憾的角色,她不像织云那么滥情,那么虚荣,那么风尘,却也没能得到幸福。她不得不接下家里的一堆烂摊子,不得不嫁给五龙,遭受五龙变态的猥亵。还有那几个无能无情的孩子,更让她不得不面对那样一个压抑混乱糟杂的人生。
这就是城市。五龙想,这就是狗娘养的下流的罪恶城市。它是一个巨大的圈套,诱惑你自投罗网。为了一把米,为了一文钱,为了一次欢情,人们从铁道和江边码头涌向这里。那些可怜的人努力寻找人间天堂,他们不知道天堂是不存在的。这大概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吧。
这本《米》并不长,才两百多页,讲的就是个暗无天日的绝望。一个大家子里的很多人,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妯娌之间,父子之间,看不到一点点温情,只有仇恨、谩骂、诋毁。说实话,我看得很压抑很不舒服,觉得人物的刻画太过火。即使是表现人性的恶,也不能不让人看到一点光亮来。
当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据说被禁播数年。我没看过。我开始以为是因为里面的激情画面,现在想也许还因为它太黑暗了。
《米》读后感(四):我的阅读感受之苏童的《米》
这是我阅读过苏童的第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因洪涝灾害被迫从老家杨树逃荒进城的五龙,与米店冯家的纠葛。说是纠葛,更多的是别人加注于五龙身上的,五龙回之以更凶猛的报复。
整篇文章读下来,沉闷,并没有体会到文章意图表达荒年背景下人的性恶、本能生存这些更为深层次的东西,读后忍不住想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
反倒很纠结,小说中人物性格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即使五龙的死与生之间留下的仅仅是关于“米”关于“饥饿”的记忆。
在五龙饿了几天子后,求米店冯老板留在米店当伙计,条件是管吃饭就行。冯老板无论是处于算计还是占便宜,终是答应了下来。五龙的心里没有半分感激,反倒只有后面的算计与仇恨。当然,你可以说,冯家人对他都很恶毒,没有把他当人看。但是我更觉得性格的形成早在五龙还在杨树的时候已经定型了,当一个人没有反省与自查的意识时,家庭环境与教育和早期的经历基本就决定了这个人的心性。小说一句话带过他在老家与18、9算的堂嫂通奸的事情。即使是在五龙与绮云结婚并生下三个孩子,五龙看到瓦匠街看到因逃荒进城谋生卖拳的两个少年,五龙陶出了身上所有的铜板,儿子看见时就说爹从来不肯给他前。这里面我读到的不是五龙的善心或者说人性中柔软的一面,倒是五龙的自哀自怜,自哀自怜到极致就只剩下自私。看到卖拳少年,是看到了年少的自己,与其说是怜悯被迫离乡的少年,不如说是缅怀自己,可怜自己。但是如果人陷入一种自我哀怜的心境,总想着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自己吃过的苦头,这么说并不是否定小说中每个角色周遭的环境对人物性格与行为的影响,而是说,人一旦陷入这种思维,他与环境的交互将是受环境牵制,也就是说环境与你友善,便可能引出内心的友善、环境恶劣引出的便是恶劣。而小说中的聚集的都是这一类人物。每个人都在哀叹自己的不幸,铭记着别人对不起自己的地方。像孩子,总要别人先对你好,你才有可能对别人好。
小说写了人的恶,在我看来更多了是人陷入自我哀怜的可悲境遇,一旦陷入,如果自己没有觉醒的意识,终是悲剧。人人都生活得凄凄艾艾,但是每个人的存在都在加重彼此的不幸。家庭、金钱、甚至孩子,也没能改变什么。这是人性的可悲,而不仅仅是人性的恶。作者在人物的塑造方面便单薄,出场到结束都是在相同的氛围中,整个瓦匠街似乎终年阴雨密布,让人喘不过气。
《米》读后感(五):米
米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才读完 并不是因为我的阅读速度慢 也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小说 可越看到后来 越发感受到其中人物的阴暗 丑恶 扭曲,露骨的不经修饰的人的欲望 在那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让上等的人对待下等人的态度猖狂嚣张(明明自己也是个恶心的小人物)下级人心有不甘怨恨却也不能反抗 不然他们就将面临更大的苦难。同样是早期中国人民的悲剧故事 “活着”让我感动到哭 “米”却让我感到毛骨悚然 恶心呕吐,其中的差异就在于 活着中 即使主人公富贵的遭遇如此悲惨 可故事中围绕着的人都是有良知的 大部分人更是非常善良 在无忧无虑的日子里的善良是可贵的 在巨大的苦难中大部分人的丑恶面都会暴露 但还在这中却仍存有善良之心 更是让人感觉难得。在米中 人心的丑恶就被全面的 放大的凸显 甚至让我感到在这其中的所以角色 没有一个人的人性是健全的 它们没有人性中的善 它们的日子让我感到暗淡无光 没有活下去的力量和希望 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 一生都只是为了复仇?或许书中唯一有着生命力的 就是洁白的“米”了 我能看到的 是亲人与亲人间的冷漠 嘲讽 不怀好意 上等人对下等人的侮辱 不分轻重的践踏 兄弟姐妹间的残忍狠心 父母子女间的极度冷漠毫无怜爱 书中唯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 柴生为一尸两命的妻子难过 为自己咒骂妻子的话语自责 只是小小的此处让我发现了一点正常的人性 给了我一点希望的感觉 (然而最后他在父亲死去后第一件事是撬走他的金牙
写得很好 可看的我实在压抑 胸口喘不过气的感觉 不想再次拿起这本书
《米》读后感(六):《米》与命,溯源而来
苏童冰冷细腻的笔下,一个个无法摆脱宿命的人物在故事中挣扎地活着或悲
绝死去,似乎可预见又不可想象。无论是《河岸》还是《米》,他的小说总会让
人感受到一种耻辱却无以抵御的生存之痛。
故事始于一个从灾荒中由农村逃往城市的男人五龙,低贱的身份使他在这城市里受尽屈辱,在这物欲横流的城市里,没有同情,没有爱,只有欲望,利用和厮杀。米铺老板对五龙的收留并非出于同情,充其量仅是对一条流浪狗的利用,他知道五龙这家伙能干活。于是,几乎为小说主心或者说人物命运演变的标志米铺在此出现并定格,所有人物间的矛盾和人性最为丑恶的变相行为在这里随时间慢慢爆发。五龙的仇恨在这里得到宣泄,他的欲望在这里的到最直接的满足,他阴郁的眼神始终笼罩在这米铺。五龙对他周围的生活有着异于常人的清醒认识,对事态的洞察和判断准确得近乎诡异。他身上的兽性始终大于人性,这也注定了五龙命运的悲剧结局,似乎得到一切,其实一无所获。对他而言,只有米时真实的,其余都只是一种铺垫或者说手段。临终时,他运着米回乡却死在回乡的路上,生命永远得不到归依,在洪荒中游荡者,饥饿着。
苏童的文字时常会让人从身体和心理上得到直接感应,本书人性丑恶的尺度得到极大的渲染和表现,人物的出格行为细致到令人恶心及发指,同时也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但这些都是次要的,一部作品重点并不只局限于作者所想表达的,而是你能从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米》而言,个人觉得其核心在于“米”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米”的现实意义为何,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对小说中的人物来讲,米是他以及整个故乡赖以生存的依靠,长期的饥饿使其对米有着近乎疯狂的渴望和迷恋,他的凶残是隐藏人性里极度的自卑所造成的,同时也也是大城市中人们的冷漠和自私诱发而出的,他始终牵挂故乡,因为那是他生命的扎根之处,而米是故乡得以生存的根本,尽管五龙在这城市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他最大的愿望其实也只是把米运回家乡。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米”即为一个人活着最自然而然的意义,它是生活的源头,一旦失去便会升华为最高追求。米对他来讲是一种符号,一个人的终极信任。苏童在这部小说淋漓酣畅地体现人的丑恶面,生活不尽美好,当这块巨石将你拉下深水,你就必须为生存做一切反抗,只是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从人性善良的角度来看,五龙的行为是不可饶恕的,然而贫穷和环境的压迫决定了故事结局的必然性,不是人残忍是命运太悲哀。
命运的车辙在人们内心划出深刻的血痕,五龙沿此追溯而上,最终消逝在这路途之中。
《米》读后感(七):《恶》
第一次读苏童的书是初中,同学借了我一本书童的短篇合集。由于没有作者介绍,我就凭着文字想象,妄自猜测苏童一定是一个特别细腻,在意细节的上海女人,所以当我后来看到这个江苏男人的简介时,心情很是复杂。
尽管距离我第一次看他的书已经过了大概六年,但是我至今不能忘记他的描写。他曾写过一个自慰的男人,用细细的红线绕在脖子上,造成窒息感,在小小的闷热的房间,在燥热的酷暑寻求着性的解放。
由于这段描写太过细腻真实,以至于我至今虽然不能记住具体的情节,但是那种闷热感确实感同身受。
这本书的描写虽然没有那么细腻,但是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精准,也十分巧妙。五龙是丑恶的,是疯狂的。他对米有种着近乎疯狂的崇拜,他的一生因米而改变,也在米里终结。
但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却在于历史,现实生活的刻画。时代的变迁,从饥荒到富足,日军的侵袭,一切都那么轻易,就像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一样。也许我们今天看来的恐怖,可怕的事情,身处其中的人反而是别样的感受。大鸿米店经历了这些起起落落,一直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米店的事情不可思议吗?是的,不可思议。大女儿为了一件皮裘出卖肉体,二女儿为了给姐姐接盘下嫁姐夫,荒诞的性关系在这个家庭扭曲的存在着。就如五龙的怪癖一样,深深笼罩着被“欺侮”的所有人。
米店的事情却又都在情理之中,让人觉得人性如此丑恶,却又不能痛痛快快的骂一场,对着文中人的脸啐上一口。每个人都是无奈的,挣扎的活着。
如果想看人性的恶,请务必看看这本书。
《米》读后感(八):米与城
从厚厚的一摞书中一眼就望到了这本《米》,它对我似乎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抽出来,捧在手,白色流光的封面,黑色的字,黑色的纹样,黑色的图,整个看上去就像一幅遗照,主角,是一个宋体的“米”字和一个镂花瓷碗。为了这碗米,多少人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黑色的相框里。
对于一个从发了水灾的乡下流亡到城市,饱受饥饿的人而言,米,意味着生命延续的同时也意味着曾经的美好的家乡。再饥寒交迫,受再多的委屈,只要嚼一嚼米,感受一下米粒在口中流动的奇妙触感,听到牙齿啃碎米粒的声音,他的心就能够平静下来。记者笔下的米甚至成为主人公“五龙”变态性行为的工具,米铺里的米仓更是两代人偷情之圣地。当米粒从女人凝脂般的皮肤上滑落之时,五龙会爆发他最强的性需求。作为粮食的米与人生而有之的性的结合,似乎带有一种神圣的隐喻。孔子曰:“食色,性也。”作为人最本质的生理需求通过这种生活化了的结合在小说中被多次叙述,探索人生存之根本实际上等同于剥开人的外衣,视察人自身。“在米垛上进行性行为”是否可以被视为人最原始的生存状态呢?
这一个从乡下迁徙到城市的人为何会过着这样曲折的一生?乡村和城市于他的意义又有何不同?人在从原始的乡村步入城市中,到底需要面临怎样的变化?整一本书似乎都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乡下是可亲的,是他挣足了钱要带回去的地方,是他就算死也要死在那儿的地方。对中国人而言,家乡意味着熟悉的风景,熟悉的语言,意味着人的根本所在。就连五龙这样一个连姓氏也没有的人,劳苦一生,艰险一生,即将落土之际仍希望将自己这一枚飘摇的树叶寄回大树的根之所在。米对于他而言之所以是个无可代替的安慰,除了粮食意义上的保障,还代表着一种家的感觉,家的象征(家乡那处就是种稻的地方,大水毁了稻田、毁了稻米,米也成了他心中一个难以弥补的缺憾)。坐在黑暗的火车厢中,一路奔波,从乡下来到城里。城市首先给他带来的是冷漠、是恐惧、是屈辱。然而城市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对他而言,又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他仇恨城市,同时又贪婪城市生活,“他知道自己是被一种生活一种梦想害了”,他想,“这就是狗娘养的下流的罪恶的城市,它是一个巨大的圈套,诱惑你自投罗网”。在这罪恶的城市中,五龙成为了一个阴险冷漠的人。我们不知道从前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只知道是城市改变了他,他也同时在这污秽的城墙上抹上了自己的血迹,让这儿更添一分污秽。作者在这里揭露了都市文明的本色,城市就像一口无边无际的巨大棺木,它打开棺盖,对每一个企图到这里寻找天堂的人张开怀抱,而天堂往往是不存在的,这厚重的棺柩下面,有的,只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地狱。
故事发生在瓦匠借的一间米铺,讲的是掌柜一家和逃亡而来的五龙在铺子里,在这条街上,在码头,在这个小城里发生的恩恩怨怨。上世纪三十年代,沿海沿江城市帮派之间斗争激烈以及日本入侵中国,在这样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瓦匠街这微不足道的一代似乎脱离于大世界之外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小世界,虽然隔绝在大世界之中,却仍留着一扇与外界交流的小窗子。这里的空气中充斥着工厂排放出的乌烟瘴气,人长期呼吸着这样的气息,心与肺都给熏成了黑色。米店掌柜夫妇、两位小姐、异乡人五龙、码头阿保、吕六爷、米生柴生两兄弟、乃芳、抱玉,小说中凡涉及到的人物几乎没有一个能逃脱“坏人”的命运。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温情,余下的只有相互利用、相互折磨还有绵绵不绝的、毫无由头的恨。如果你要问为什么,我只能告诉你答案就在上一段里。冷漠疏离,痛苦仇恨都来自于城市阴森的地底下,阴郁的尸气升腾着,将每个人原本温柔、原本善良的本性销蚀殆尽,代之以无情冷酷。在这里,连原本该是避风港的家也变成了战场,没有和平,只有更迭不休的斗争、阴谋、伤害和复仇。
米是人最原始的需求,而米铺却将人骨子里最龌龊的东西无限放大。这中间不过加诸了一块贸易的放大镜,买与卖本来没有错,但若是与城市里邪恶的撒旦进行了一场灵魂的交易,或许你买来的是富足的生活,丢失的却是最原始的自己。
这样一个充满着仇恨、报复、黑暗的故事,苏童用他一贯的冷静笔调,将一切的一切展示在读者面前。他的辞藻并不华丽,文字也并不艰深,却能够将小说里黯淡压抑的气氛注入字里行间,让人在阅读之时也感觉到丝丝浸骨的凉意。难怪我的一个朋友说:“读《米》的时候,我感觉很不舒服,却又说不出是哪儿不舒服。”
很多人认为苏童的中短篇小说写得比长篇好太多,像《妻妾成群》和《妇女生活》这样的佳作甚至被大导演拍成勇夺国际大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茉莉花开》。作为一个对苏童了解并不深的读者,我在看这些著作时并未去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单单是基于作品本身做了一些对比阅读。《妻妾成群》写的是封建一夫多妻制度对女人生命和自由的扼杀,而《妇女生活》则通过写一家三代女人的故事表现了时代的推进,女人对于个人权利与自由的争取力度在不断增强。虽然主题不一样,但三篇作品都围绕了同一个中心在发展故事,那就是“家”。《妻妾成群》写的是个男权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大家,《妇女生活》写的是个祖孙三代以女人为延续主体的小家,《米》写的是原来的米店一家与入赘的男主角组建的“新家”。不得不说苏童是写家庭小说的好手,三个完全不一样的家庭,在他的笔下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家庭气氛——压抑的腐朽的让人想逃离的氛围。而正是这样外形不同而内涵极其相似的“家”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悲剧,同时也成就了一篇又一篇小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对比,我也发现了《米》稍稍逊色于前面两个中篇的地方,那就是对女人的描写。《妻妾成群》里面主要写了五个女人,《妇女生活》也写了三个女人,这两篇都是以女人为主角,男人都是起着配角的作用。而《米》却是写了一个男人的一生,虽然里面女人的文字并不少,但女人在这里似乎反过来成为男主角报仇的工具,泄欲的工具,并没有前面两篇那么生动那么鲜活。苏童的笔天生就是一支刻画女人的工笔,《武则天》、《碧奴》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都写的是女人,这些女人还个个在书页中活得那么有性格,怎能不感叹苏童拥有一支专捏女人的巧手呢?
《米》作为苏童的长篇代表作,当然也被搬上了大银幕,但是由于穿插有情色镜头而且宣扬了人性之恶,《大鸿米店》这部电影前些年遭到禁播,但似乎到如今又被解禁了。若是有机会,我也想带着小说一起看看这部由黄健中导演的灰色电影。
《米》读后感(九):【这个家里只要有活人,永远不会太平。】
题目是绮云(还是五龙?)说的一句话。我觉得真的概括了这本书自始至终的问题,只有有活人,一日不太平。
一本压抑的书,一本很“汉子”但却非被赞赏被推崇的那种男子气概的书。看过苏童的《刺青时代》和《米》,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苏童就是写《大宅门》原著的作者。他所选用的文字都是粗犷的,除了“汉子”一词我想不出其他更好的代替品。
正好这几天看了许鞍华指导的话剧《金锁记》,不由自主地就将《米》中的女主角与七巧联系起来。大概大家都是生活在相似甚至相同的时代吧,大概大家都有相似的命运,因而大家所释放出来的感情、给人的感觉都是那么的相似:可恨却可怜。
《米》读后感(十):米——隐蔽的欲望
这本作品应该算得上比较典型的苏童作品。正如一些评论者所言,这“一看就是苏童写的”。作为先锋派作者之一,对于意象的应用是极致的,这典型的体现在“米”这个意象上;作为写实派作者之一,苏童用非常冷峻和客观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最为阴郁的故事;作为最会写女性的男作家,苏童仍然用其不露感情的笔触写尽了女人的悲剧性。
按照苏童自己的说法,儿童视角是其最为重要的观察视角:儿童的视角可以冷练客观;一旦这样的客观达到一定的境界,这种冷练就会今儿转变为一种偏阴郁的状态。于是,所有的故事情节,所有的人物,所有的行为都被一种阴暗所包围。这样的阴暗,有来自人性的灰暗;灰暗的人性最终纠结出冷酷的行为选择;而这些行为选择由着命运之手,将每一个人引向宿命的结果。
引导这个宿命之轮的,是米。米,一头连着乡村的静谧和温暖,一头连着城市的喧闹和肮脏。米也代表着人作为人的最为本初的欲望,因为它也预示着生死存亡;进而,米掌握着人士的宿命。五龙因为没有米,来到了瓦匠街;五龙因为米,进了米店;也因着隐蔽的欲望,五龙堆积着耻辱,挥洒着欲望,将所有人卷入了复仇的格局之中;每个人都交织其中,背负着自身的命运走向灭亡。
苏童最为成功的处理在于,当人们认为一定要将这样的题材放置于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去理解时,苏童却有意无意的抽离掉了时间背景。其实,篇幅过半之后,作者才隐蔽地交代了具体的时间背景:1930年。那么,故事应该是开始于1915年左右。后续对于日本人的杀戮的展示,似乎更是展现这个世界的变幻无常,日本侵略这个历史事件本身,似乎仅仅是给这样的一个封闭的叙事场所一个外部牵连。它重新平衡了帮派斗争、它帮助织云的儿子复了仇、它让乃芳死于非命。这些事件,与六爷的存在一样,展示着外部世界对于这个绝望之地的影响。
总体来看,整体故事的结构是非常封闭的。整体的叙事几乎只有那一家米店,所有的人物都是与米店牵连起来的。并且,在叙述的过程中,所有的“外部世界”的“大事”也是以非常主观的方式交待的。苏童着重描绘的,是这样一个封闭空间中的,灰暗而绝望的日常。这种对于时间背景,以及故事背景的抽离,意味着,这一个故事可能发生在中国大地的任何一个时代和时期。
并且,这一封闭也体现在全篇的结构之中:五龙坐着火车来到了城市,车上是煤,他来找米,从此之后,米店就成为了叙述的中心。五龙是坐着火车离开的,他带着米,既丢掉了灵魂,也丢掉了命。再一次,米和米店成为了整个叙事的焦点,也将五龙的悲剧性通过米店这一对象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或许,最能体现这种悲剧性的,是全书最“正常”的女人感受到的:
“她觉得人活着其实都是孤立无援的,他们都会在屋顶、墙洞活着地板下藏匿一只秘密的钱盒,他们的一部分在太阳下行走,另一部分却躲在黑暗的看不见的地方,譬如那只搁置于屋顶洞穴里的木盒,绮云似乎看见五龙的灵魂在木盒里一边狂暴地跳荡,一遍低声地哭泣。”
我们可以将这一个过程理解为复仇;也可以将这一过程理解为黄粱一梦,这都代表着命运本身的无常。农村的温馨永远只是五龙心中的意象,他内心永远都藏着一个故乡,渴望着衣锦还乡。但是,他因着大水和灾难离开枫杨树村的;并且,他死在了回去枫杨树的路上。中间横亘的,是一个城市。在这个城市里,因着欲望,处处透漏着绝望。五龙一直在尝试着回去,但从来也没有逃离过已经注定的命运。
但是,总体来看,虽然对“米”这个意象,以及串联起城乡和命运的能力的分析,甚至延伸至“怪癖”的分析上,但是,似乎对于米这个意象的应用仍是相对不够完整的。米确实连通着城乡,连通着五龙,进而联系着米店,甚至整个城市之间的命运。但是,或许是苏童有意为之,或许是苏童故意抽离,米怎样将这些关系结构串联起来,从而成为真实的命运的组成部分,却是模糊的。这样的模糊,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