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未来简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8 20: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未来简史》的读后感10篇

  《未来简史》是一本由[以] 尤瓦尔·赫拉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简史》读后感(一):追问意义的意义

  科技带来的许多问题对人类而言是颠覆性的。一方面,科技发展,涌现出伦理、道德疑惑,伦理专家解释不了,至少短期内解释不了,但哪怕一天一小时,科技都不会停滞下来等待伦理,伦理问题是滞后的;另一方面,基于伦理的滞后性,科技等待伦理是否真的有必要?克隆、三亲一些似乎突破今人想象的技术,也许在以后会被广泛接受,那么所谓科学怪人,所谓政府禁止的科学试验,又有什么意义呢?

  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美丽世界》、《我们》,我都读过。乌托邦理想是一种理想,反乌托邦理想未尝不可称为理想。我们现在立足的人文主义并不是自古便有的,既非自古而有,希冀它永生不灭也实在无理。当新一种主义出现,我们站在新主义的立场,觉得精英才做人,普罗大众叫做畜生,瞧不起愚昧守旧的祖先,如同我们嘲笑古人的见识短浅。

  预测未来应该采取乐观还是悲观态度并不重要,预测未来终究只是预测,就“未来”这个主题做的预测,无论如何都是以一种无知去揣摩未知。现实生活中,某人发表一项理论,与该理论相关的产业发生变化,理论很快变得不再适用。但是谈到历史,谈到未来,虽然我们还未发现什么证据,我们大概能够体会到轨迹的执着。许多穿越作品表达了人们心中的相信:不管穿越者如何作为,历史照旧。

  笼统地说,从前蠢人追问的是生存,是力量,现如今人们追问的是意义。我们什么时候厘清了意义的意义,我们也许就进入了相对的未来。

  《未来简史》读后感(二):《未来简史》智人:如果人类终将消亡,我将感谢人类会如此配合

  把一切都归为算法,创造“智人”。

  然后,理解人类、帮助人类、控制并超越人类。

  最后人类走进了博物馆,这个世界的将是“智人”各种不同系统之间的纷争。

  理解人类:根据过去的行为,揣测我们当前的想法。这种级别可以实现人机交流,解决一个人的孤身问题,能够成为人类最“贴心”的伙伴。

  帮助人类:这里着重体现了数据联通和信息共享的功效。也就是中央处理器会根据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结合当前社会的状况,给我们提供一个最佳的方法

  在职业和情感方面,还会根据我们过去的喜好进行分析,“帮助”我们进行筛选,挑选出最适合我们的职业和对象。

  第三个选项人类会自动帮助它实现超越。控制并超越人类。

  举个例子。

  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自己好几次尝试解决都失败了,现在一个“智者”帮我们出了一个方案,结果就顺利解决了。

  第一次,我们会感谢他;第二次,我们佩服他;第三次,我们会崇拜他;第四次,我们依赖他,有问题会主动找他。

  因为他说的都是对的。如果有一种永远都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谁还会去找一个只能靠几率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方面他解决了我们选择的苦恼,另一方面他增加了我们办事的效率。并且,当你周围的人都使用这种方法,办事效率有显著提升,如果你不使用,是不是意味着你将被淘汰?

  所以,你一定会使用,就像我们现在使用智能手机一样去求助人工智能。你会说有些人不需要,但是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一定会需要。

  这只是人类沦陷的第一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第二步:依赖

  为了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希望获取更好更多选择产生的依赖。如果人工智能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我们会期待它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问题,如果它又解决了,我们接着期待,然后解决,然后依赖

  第三步:自我生产意识的沦陷。

  到了这一步,我们将完全忽视或压抑自己的想法,成为人工智能的“工具”。

  从人工智能帮助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开始,后面的一切就注定要发生了。

  当你发现自己的想法不值钱,不适用于这个社会,但你又不想被淘汰被谁会边缘化,求助于一个能帮你摆脱不利局面的处境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智人”会出错吗?会!

  那我们怎么分别?不用分别,因为我们会让它的错误变成正确的决策。

  WTF?

  一句话概括“‘智人’怎么会出错?一定是我执行出错了。”

  假设一个很优秀的好员工已经连续300个工作日准时8.50到办公室,但今天9.30才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地铁故障了?还是会认为昨天他因为约会太累睡过头了?绝发多少人都会选择第一种,因为第一种解释更符合这位员工一贯的行为作风。他的一贯作风也会在我们脑中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他不会迟到,如果迟到一定是因为外界因素,比如地铁故障。

  同理,如果“智人”已经给你提供了99个大大小小正确的方案,在第100个帮你挑选配偶的重大决策上范了错误。你会怀疑自己出了错误?还是“智人”的决策出了错误?绝大多数人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执行出错了,而不是“智人”决策问题。

  就算是决策问题,我们说服自己“智人”的决策没有问题。因为他做了那么多对的决定,所以这个决定肯定是对的,而且这个决定对我那么重要,人工智能怎么会在这么重要的事情面前出错呢。

  所以,如果“智人”协助我们选择了配偶,一旦夫妻关系陷入僵局。我们首先怀疑自己是不是行为出了错,造成了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而不是人工智能的决策出错,然后根据人工智能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同理你的妻子也会做出同样行动。如此一来,当你们两个都按照人工智能安排好的故事去发展,你会发觉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利,人工智能没有“错”,它确实是对的。

  我们听从人工智能的指示,不断调节并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换取得我们期望目标

  当所有人都听从“智人”的调配,按照“智人”的方式行事,他的控制力就会越来越强大,并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人类慢慢就会演变成为一个工具。

  第四步:新神的诞生,安放我们无处安放的灵魂

  好像我们每天只需要听从人工智能的安排,就能衣食无忧的生活

  那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只是一个工具吗?我的价值仅仅是实现“智人”的想法?那我和机器有什么区别?

  不,绝对不可能这样,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我要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要摆脱这种控制!

  一部分人开始反抗,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造,对抗人工智能,寻求人类的价值。但是,他的想法行为和“社会”已严重脱轨,就像一只大猩猩从动物园跑出来,渴望把城市改变成原始森林一样,他发现这种反抗不仅没有实现他自己的想法,甚至生存都成了问题。

  他只好再次听从智人的指示,让自己跟上“时代的节奏”。

  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我只是一个工具吗?

  不,我不是工具,我是社会的一份子,我的存在是帮助这个社会有条不紊的发展,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完美,我不能因为自己私欲而毁坏整个社会的和谐,我一定要让自己步伐跟上社会的节奏,不要脱轨,不要让自己的情绪阻碍工作发展,我要将自己的工作效率再提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我的价值!

  怎样才能让自己在这个社会工作效率变得更高?听从对这个社会最了解的人的指示,智人!他说的一切都是对的,他会给我们提供最有效的方法,他懂我的需求,知道我的长处,会告诉我该往哪方面发展。他就像导师一样,给我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更是一位伟大的统治者,让整个社会走向更好的未来;连以往的神都不能和他比,不!它就是神,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神!这一切都是他提供给我们的,我们不能亵渎他,一定要虔诚的听从他的每一句话。

  这位新“神”,就是“智人”。

  听从“神”的指示,让自己的行动充满“意义”,我们可以像中世纪加尔文教义那样,削弱自己的存在感,在新神“智人”统治下虔诚的活着。

  第五步:走进“人类”博物馆

  然而“工具”总是要淘汰的。

  如果人类已经跟不上智人的脚步,而他们还要花费大巴精力和资源来养活我们,这是不太现实的。

  所以,人类很有可能就会像现在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每个人种挑选一部分“圈养”,只是为了避免灭亡。

  说不定哪一天,我们会在人类博物馆看到对方,而不是墓地。

  《未来简史》读后感(三):虚无和意义的辩论——读《未来简史》

  以色列这个神人历史学家写的这本《未来简史》大概算做我读过的最好的书之一。读完之后一阵惊叹,但也一阵虚无。我带着这本书陪我打发从纽约往返的飞机上的无聊时光,读完之后却觉得这书才是最精彩的部分,旅行却变得有些失色了。

  霍金作为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跳出了牛顿经典物理定律,升华量子力学,探讨了相对论的哲学意义后,对上帝发出了终极挑战。如果现实只是眼睛折射出的一个投影,那么真实该是什么,意义又如何理解。于是霍金在2011年写了一本神书《大设计》,“生活在这一广阔的,时而亲切时而残酷的世界中,人们仰望浩瀚的星空,不断地提出一长串问题:我们怎么理解我们处于其中的世界呢?宇宙如何运行?什么是实在的本性?所有这一切从何而来?宇宙需要一个造物主吗?按照传统,这些是哲学要回答的问题,但哲学死了。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霍金在2008年伦敦残奥会上,用机器转换系统发出的一字一顿的语言,说出了人类的眼光之于宇宙所能企及的最远的距离。

  当上帝被挑战之后,心灵开始靠近“存在主义”。哲学家加谬用一个叫做《西西弗斯》的神话故事诠释了一个没有上帝的以内心世界为唯一中心的“荒诞”的世界。“荒诞“这个词成为存在的意义。万能的宙斯为了惩罚西西弗斯,判处他把一块巨石推上上顶,永无休止。上帝认为这种永无休止的永远重复的苦痛劳动是最没有意义的和最严重的惩罚。但西西弗斯挑战了上帝。西西弗斯完全可以在推动巨石的过程中哼着小曲,感受着微风,欣赏者大自然的四季更替,而这才是活着的意义,这就是存在的意义。因此尼采说:“上帝已死,我是太阳”。

  在存在主义的感受中,荒诞是一种意义,存在便是全部。于是聆听贝多芬和莫扎特,看伊斯坦布尔的深蓝色和圣托里尼的白屋顶,读村上春树《且听风吟》里的爱和纠结,都是意义。

  但我合上以色列这个历史学家写的《未来简史》后,开始觉得失落。“相对论”挑战了时间,“科技和网络”挑战了人类个体的意义,“生物科技”则挑战了人类存在的必要性。当世界开始以数据和算法的形式存在,人类的存在变的没有必要,生命意义的讨论更加变的多余。

  不过作者尤瓦尔教授并不是在作出否定的诠释。

  人类在第二个一千年以前,都被三个问题所困扰“饥饿、战争和瘟疫”。当然现代社会的某些地方仍然被这三个问题所困扰,但这已经不是人类社会的主要问题。在那时充满残酷和痛苦的世界上,人类需要神的保护。今世受苦,未来超脱。人类在神的庇护下,做神的子民,今世的苦难变的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积德修福,为了更为高远的幸福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所有的哲学都旨在讨论,在这个短暂且苦难的生命中,什么才是真实,什么才是意义。

  后来世界变了。人类克服了饥饿、战争和瘟疫,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为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人类没有必要再思考“每天都吃不饱怎么能活得有意义的问题”。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能吃饱。古代哲学的前提不存在了。人类再次陷入迷茫。在物质不断提升的现代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作为个体的意义越来越小。进化论真正意义上成为社会前行的另一个前提。在进化论的世界中,个体并非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想都是祖先们克服了饥饿寒冷战争而遗传给我们的。灵魂并不存在,因为灵魂没法通过进化而来。但这时带来了一个人类社会无法接受的问题:如果没有灵魂,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的感受来自何方?宗教痛恨进化论,大主教烧死了哥白尼。在人类对于存在的意义一片茫然时,自由人文主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自由人文主义将心灵的感受视为最神圣。人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声音,我们应该“真实”的活着,这种真实便是意义。这是当今大部分人信赖的宗教。我们选择最喜欢衣服的样式,选择和我最搭的口红的颜色,选择最符合我气质的手袋。民主、法律、经济规则,统统以此为基础。人民喜欢的政党应该执政、消费者喜欢的公司的股价应该上涨。

  看似一切都运行的很好。但出现了生物科技、数据和算法。当今的生物科技把人的感情和心智理解为一种生化电的生物算法。认为人的心智有两种模式:“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体验自我”负责感受和体会,叙事自我负责作出决策。这两个自我从脑功能的分布来看是独立且分裂的。于是出现了一个更为虚无的真实:“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都只是虚构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电影、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都混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正是这个故事,告

  《未来简史》读后感(四):对未来简史的一些感悟

  这本书是不错的,值得推荐阅读。

  人类已经得到的和正在追求的:

  书中开头就讲到人类已经基本战胜了三座大山:饥饿、瘟疫、战争。

  人类开始追求新的东西,永生不死、幸福快乐、神性。

  比如:永生不死,至少活到150岁以上,或者活到500岁,在未来这些都可以实现,仅针对富人。

  人类也在追求幸福快乐,这是神秘的。个人认为,是否幸福完全在于自己的思维,这个是可以控制的。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时遇上同一场伏击的两名士兵,可能一个吓到呆滞、方寸大乱,之后几年间噩梦连连;另一个却能勇敢向前杀敌,最后荣获勋章。

  神性类似于超人类的能力,人类永不满足。

  人类怎么佂服地球的:

  书中讲到人类为什么统治了全球,有三个原因:

  1,人类会制造工具。

  2,智力

  3,精英灵活高效率的合作。

  意义的网:

  人类编织出一张意义的网,并全然相信它,但这张网迟早都会拆散,直到我们回头一看,实在无法想象当时怎么可能有人真心相信这样的事。事后看来,为了进入天堂而参加十字军,听起来就像彻底疯了。

  以上也说明了,精英怎么组织大部份人为自己卖命,是不顾自己生命的,带着荣誉的。

  有点类似于传销洗脑,涉及到宗教信仰、上帝、政治。

  人类如何给世界赋予意义:

  人类制造人很多虚拟故事,并发明了文字和货币。

  未完,这个是草稿!!!

  《未来简史》读后感(五):《未来简史》的梳理和想法

  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通常会受限于当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要以新的方式来思考或者行动并非易事。本书让我最为震撼的在于:作者对于历史的总结和对当今世界的洞察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和思维方法。并以此为支撑,展开了对人类未来的思考。不论这些思考合理与否,至少能够让我们从当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中稍微松绑,以更为丰富的想象力思考我们的未来。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们又已被海量的数据、想法、承诺和威胁所淹没。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学习期和之后的工作期两大时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不想被淘汰,只有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

  按照作者的观点,所有生物都是一种算法,每种动物(包括人类)都是进化而成的算法集合。只要算法确实,硅基和碳基,有机和无机没有差别。在未来,人类整体仍有价值,但个人将不再具有权威,大部分选择由外部算法来管理。算法成为像公司、国家(人类的共同想象)那样的实体,掌握人类。那时将形成新的宗教体系,数据主义。对于数据主义者而言,全人类只是一个数据系统,个人是芯片,信息自由就是最高的善。数据主义将人类体验视为数据模式,也就破坏了人的权威和意义来源。数据主义对人类的威胁,正如同人类对其他动物的威胁。数据不在乎人类的主观需求,只要有更好的算法和数据,人类这种生物算法就会自然被淘汰。所以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生命,接下来最重要的3个事项和对应的问题应该为以下:

  事项1:科学正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下,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问题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事项2:智能正在与意识脱钩;

  问题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项更有价值?

  事项3:无意识但具备高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比我们更了解我们;

  问题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人类历经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步入到当今的科学革命,每一次步伐都在加快,不断地成指数据级发展,也许未来的奇点已经悄然的逼近了。

  《未来简史》读后感(六):未来从来不可怕,可怕的是残酷的现在。

  希望人们不要看这本书。拿起都不要拿起它。它会颠覆你对世界的认识,动摇你生而为人的根基。曾经我们自嘲人类虽然进化了,但本质上就是动物。而当真的把人类扒开,告诉你并未有多么不同之后。我们又该如何自处?我们不断的进化,不断的增强自己的能力,我们而今就是万物的主宰,终有一天会进化成这个世界的神。而在未曾感受到神性的现在,就连你的人性都抹杀了,你又该有什么样的反应?这本书可怕的并不是告诉你终将被淘汰的结局。那个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残酷的真相。我终于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会逃避真相。因为真相让人无法接受。

  从前我总是用一句话劝慰自己“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变好的,只是慢了点而已”而现在我却希望它真的慢下来。

  但世间的事情就是如此。如果我不知道,它们就不存在了么?如果我不愿意看到,它们就不会发生了么?我不会说出书里那些残酷的真相。冰冷的让人绝望。可怕的从来不是终有一天我会死去。可怕的是我究竟是谁?

  时间是个伟大的东西,它让因果在它身上前行。人类追求无穷的力量本没有错,力量的增强的确让我们生活的更好。至少人类这么认为。

  虽然结局已定,但是在进化这条路上我们还能继续前行。去了解的更多,经历的更多,变的更强大,是我们现在必然要做的。我们不能抗拒它,它是我们必然要走的路。

  赌局已定,我们只能尽力出牌。谁知道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谁又真的说的好呢?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在做什么。

  有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现在我饿了,我该去吃点什么?

  《未来简史》读后感(七):人类真的是更优越的物种吗?

  文/刺猬格

  人类一直觉得自己的物种高级于世界上的其他物种,你问一个人他跟猪、大象、狼有什么区别,他的回答无非三点。第一,人类有高超的学习能力;第二,人类有灵魂;第三,有高效复杂的沟通协同能力。

  关于人类有更高超学习能力这一点,在整个人类进程中都是最核心的衡量标准。从人类学习使用火,学会把木头削尖作为武器,到人类发明蒸汽机,发明计算机,飞入太空,凌驾于整个地球生态圈之上。的确,在过去的亿万年间,再没有一个物种能进化地如人类一般具有高技能。直到2016年3月智能机器人aphago凭借出奇的下法、创新的战略,以4比1击败韩国棋王李世石,这场人机大战的结果让人们大跌眼镜。人们对于机器人的印象是,人类设定指令和规则,机器人按照人的意志去执行,那么机器人实际就是人类意志和智商的体现。但aphago打破了人们对机器人的印象,它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器人。

  我们知道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人是由有机物组成。生物科学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由算法运行的。而智能机器人也是由算法运行,只不过那是无机物算法。拿aphago举例,它可以在瞬间获取所有棋局案例,也可以根据棋局规则迅速判断下一个棋子该落到哪里才能获胜。aphago不仅掌握了所有棋局案例的资料,它也会自己跟自己下棋,迅速地算出无数种可能性。哪怕是棋王,他的记忆里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在变幻莫测的局势下迅速调出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看来人类就失去了高超学习能力的优越性。

  假设科学家在设计机器人的时候为他输入了一个算法,探求pai后到底有多少位小数。机器人如果按照这个设定的规则自行学习和行为,为了算出这个结果,甚至有可能毁灭地球和整个银河系,以获得无穷的结果。

  2011年旧金山开了一家药店,由机器人担任药剂师。它能几秒之内获取病人的病例信息和家族的健康信息,根据病人的症状匹配各种病症的数据做出诊断,并开出药方。也会根据家族的健康信息来评估病人患某种疾病的风险。这家药店开业第一年机器药剂师就开出200万张药方,准确率高达百分之百。

  而一个人类医生的精力却很有限,哪怕是一个勤奋优秀的医生,他大脑中存储的案例也都是非常有限的。而智人医生却可以在分秒之间获取一个人要用一生才能学到的案例。

  人类可以设定智能机器人的规则,但因自身的局限性已经失去了学习能力以及许多领域的优越性。

  再说灵魂,灵魂是宗教的产物。宗教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是分开的。肉体会腐朽,但灵魂可以获得永生。生物科学家们对动物大脑和人类大脑做了千千万万个实验,翻遍了大脑的每一个细微的角落。倒是证明了动物没有灵魂的观点,但却没有一个研究发现人类有灵魂的迹象。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人是由低级生物进化而来,科学家证实了这一观点,揭示了人类是由宇宙大爆炸后的物质组成,并预测地球会在万亿年之后走向终结。这些与灵魂说都是相悖的。

  即便与灵魂相近的心灵,也不能证明人类的优越。比如人类对艺术的痴迷,杰出的艺术作品触动心灵。但是把蒙娜丽莎的微笑放到牛的面前,甚至是外太空的物种,都不可能像人类一样欣赏它的艺术价值。心灵是人类特有的体验。

  2017年GMIC会议上提问者问霍金:“如果让你告诉外星人我们人类取得的最高成就,写在一张明信片的背面,您会写什么?”霍金的回答是:“告诉外星人关于美,或者任何可能代表最高艺术成就的艺术形式都是无益的,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我会告诉他们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和费马大定理。这才是外星人能够理解的。”

  最后说第三点:人类有高效复杂的沟通协同能力。

  地球上确实不存在一个物种能像人类那样能进行诸如部族与部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大规模群体协作。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人类给出的衡量标准也是站在人类的立场。

  20世纪初,德国有一匹聪明的马,无论是用语言问他“4乘以3等于多少?”,还是写下:“22减11等于多少。”它都能准确无误地用脚点几下地。一时之间人们都认定汉斯是一匹拥有德语和数学天赋的马。直到1907年,心理学家终于查出真相。原来汉斯会根据提问者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看出它点几下接近真相,提问者越来越紧张,这种紧张在它接近正确答案的时候达到顶峰,汉斯就知道它要停下了。

  汉斯的例子告诉人们,我们用人类的衡量标准来评价动物的数学能力,却低估了它们特有的能力,比如汉斯的认知能力。而马匹之间通常都是用肢体语言来沟通。更无法忽视的是,我们绝不可能从两匹马的肢体沟通中读懂他们,但马匹却可以读懂人类。

  人类是更优越的物种吗?我的观点是人类是一个独特的物种,与万千其他物种一样独特。

  《未来简史》读后感(八):未来会是怎么样?

  《未来简史》,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他擅长世界历史和宏观历史进程研究,他的《人类简史》也备受推崇。

  《未来简史》这本书从当下出发,作者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未来人们追求长生不死,追求幸福,变成智神,所谓智神,就是人借助人工智能,使身体上,智力上各方面超越现在的人类。

  作者从独特历史角度开始分析,在远古,人与动物的关系是平等,人也是动物,到了农业社会,人开始驯服动物,人的地位开始高于动物,再接着人类开始信仰神,认为神高于一切,以神为中心,促进了社会的结构,约束了秩序,出现了宗教,而宗教的流传是基于人类世代的口口相传,后来人们用文字记录,用文字来传输关于宗教的“故事”。

  书中指出,人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并不是会使用工具,意识的差别,而是虚构的能力,想象的能力,人们总是互为主体,相信一套人们默认的规则,称为“故事”,例如人们都认为纸币是有价值的,可以用来购买东西,不然纸币就只是一张纸。(作者提供了这样的视角很有趣),正是这样的“故事”,有了潜在的价值,对人们的感性道德都有了指导意义,慢慢的,形成了宗教。

  随着更多人受到影响,宗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再后来就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主要推崇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认为人才是中心,每个人有应该得到重视,每个人平等,每个人都享有权利,这也是现在社会主流,欧美发达国家主流。)而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算法是一切人工智能的基础,往算法方向发展将是大趋势。

  科学研究也表明,发现人的大脑活动其实更像是一套算法,人的行为本质就是一些电信号和化学信号通过刺激大脑的神经,进而指导人的行为活动,不是人的自我意识决定欲望,相反是欲望决定了意识,科学家发现,在人做出决定之前,就可以根据大脑的化学信号知道结果,而且大脑根据左右脑分布,可以分为两个自我,一个体验自我(真实的体验,但体验不完全,比如只记得一件事的最高峰时期和结尾时期),一个记忆自我(会根据体验的片段脑补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不真实),从这方面看,意识更可能是精神污染。

  作者进一步展开,把人看成一个算法的角度,在未来,可以利用每个人的行为数据,每个人的分享,得出更好的算法,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不会受人的意识影响,有更好的生产力方式,从社会来说是有益的,但个人会受到更多的挑战。

  作者研究发现,根据最新趋势,会分成两派: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

  科技人文主义:未来会有很多科技新技术,特别是生物科技方面,有一些富有的或有资源的人会升级自己,算法也由一部分人管理,算法再管理大部分人,但升级后的人会有缺陷,可能会降低认知。

  数据主义:通过算法,数据,每个人贡献数据,从而利用数据帮助我们决策。

  最后,作者也指出,事物的发展总是朝着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向,而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要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当然,我们仍不免受到过去的影响,所以永远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自由,然而,部分自由总比全无自由要好得多。

  《人类简史》这本书信息量很大,除了带来以上的很多有趣的观点外,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一遍人类的发展,人工智能是今天社会发展的主流,它的发展会带来很多的便利,解决很多社会的问题,但同时它也带来新的问题,它会淘汰掉一些重复单调的工作岗位等等,但这也许是就是这个时代的进化吧,有人乐观有人消极,至于个体的我们能怎么做?

  多学知识,而且要多元,了解更多的可能性,知道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增加自己的体验,提高敏感度,知道感受只是自己的主观看法,大脑的自我意识容易受到干扰,多去行动,不执著于看法,而要让行动来检验自己,让理性和感性并存。

  《未来简史》读后感(九):人比猪高级……吗?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

  人比猪高级吗?-谁说人比猪高级?-你倒是举例说明人比猪高级吖举不出来吧哈哈哈活得不如猪系列-唔,人好像比猪还是高级了那么一点点-敲黑板划重点接下来好好说说这“一点点”!

  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将改变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信息(数据)的第一视角,人类只是工具-与现世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标准、意义。

  书中内容未必是预言,但松绑人类思想,给未来提供更多选项,而非使人视野变窄殚精竭虑或过分乐观。

  ————分割线————

  契诃夫法则:在第一幕中出现的枪,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

  算法: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是计算时采用的方法。控制人类的算法,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思想来运作的。

  人比猪高级吗?(p91)

  《未来简史》读后感(十):看这本书的理由

  预言未来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看看之前多少所谓预言家占卜师大言不惭的说着未来,结果总是被打脸。如果作者通篇都在描述一个怎样的未来的话,那绝对是本操蛋的书。本书共360页,却有差不多300页在讲着过去。所以这不是一种简单的预言,而是论证。就像数学的证明题,逻辑是否严谨,证据是否充分那就见仁见智了。

  作者是一位历史学家,写作角度却非常多维,从进化学到生物学,从哲学到历史,从政治到人工智能。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

  如果你想知道内容,直接在网上就能找到很多的知识架构、思维导图之类的总结。你只看观点或者结论也许会困惑或者不解。比如作者开篇提出人类已经战胜了三个敌人:饥饿、瘟疫、战争。战胜了?难道非洲每天饿死儿童的新闻都是假的吗?难道炮火连天的中东是假的吗?如果你看了作者的论证,你不会有和我一样的疑问。还有。现在经济只能永无止境的增长,刹车就会崩溃,只能追求永续的目标:不死、快乐、神性;人类是怎么征服其他物种的?是通过协作。是怎么发展的?是编织一张张“意义”的网。生物本身也是一种算法。没有宗教的帮忙,科学不可能维持世俗秩序,科学与宗教在跳一只双人舞,谁也离不开谁。“现代”就是一份契约,本质就是:人放弃了意义、换取力量。离开了意义,人类找到了一种新的宗教,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也有分歧: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如果实验室证明根本没有“自由意志”你会不会信仰崩塌?数据主义的观点:1、全人类是一个数据系统,个人只是芯片;2、对于数据主义,信息自由是最高的善;3、数据主义将人类体验视同数据模式,也就破坏了人类的权威和意义来源。

  作者希望我们继续思考的3个问题: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别人的总结是“纸上得来”,自己带着疑问和思考去读这本书是“躬行此事”。看完一本书觉得自己三观更新了不是什么坏事,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对自己认知迭代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让这本书给你洗洗脑吧,这就是读这本书的理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