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蜗牛食堂》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蜗牛食堂》读后感10篇

2017-12-20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蜗牛食堂》读后感10篇

  《蜗牛食堂》是一本由小川糸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蜗牛食堂》读后感(一):食堂不是厨房

  有人对《寿司之神》在豆瓣上的超高评分表示了质疑,认为这不过是一部厨子的宣传片,而所有的光芒亦只是吃货们的意淫罢了。某种程度来说,这句话并没有错。美食的基础功能当然是为了果腹,再精妙的技巧也只是在这基础之上的锦上添花

  只是总有人看到更多。我在一篇心理学文章中读到,对美食的依赖可说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强大的依赖,从个体无意识层面来说,美食围绕着人的整个生命记忆。经由美食,人们生命中短暂的片段串联起来,织成了一张疏而不漏的网。在《蜗牛食堂》中,伦子的男友卷走了她的一切,无奈之下她只得选择回到老家投奔自己母亲。车上她所吃的饭团里包裹着自己和以逝外婆最后一次腌渍的梅干,当酸味渗透过味蕾,与外婆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深深的沁入心中,伦子于是感到一阵悲戚,不由得眼泪掉了下来。

  主人公经由食物与记忆中的温暖重逢,这一切发生的何其悲哀,又何其美好。死去的人总会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这似乎也是《蜗牛食堂》想要表达的“悲哀即美”的日式美学观念。伦子的外婆、母亲甚至母亲养的“爱马仕”,都在死亡之后于每个人的唇齿间得到了再生。如此看来,尽管料理可以经由精准的手法,高超的技艺而获得提高,美食却始终只能通过人心得以升华

  初看这本书时,我总是把它叫做《蜗牛厨房》,可能在我心中这本书强调的原本也只是一个美食家的救赎之路罢了。但读完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食堂与厨房不可同日而语的关键只在美食二字,这融于口腔咀嚼间而迸发出的无限魅力足以唤起人类最原始的畅快。《蜗牛食堂》刚刚开张时,战战兢兢的伦子会在布帘缝隙中观察食客的反应,绝佳的美食让人听得到自己内心的颤动,一瞬间的满足就足以让厨师宽慰。

  就当是吃货的意淫吧,好吃的人总喜欢赋予美食点什么,也更喜欢积极的去看待周遭的一切,这也是为什么吃货的口碑永远都那么好,连《蜗牛食堂》中厌食的兔子都贪恋着甜食,我们好像也没有什么理由苛责自己。

  就像食欲、性欲和渴望睡眠一样,料理支撑着伦子的生命,于是原本失落的她也逐渐接受了自己失声的事实,因为声音是料理不需要的功能。上帝就是这样残酷的统一,人失去一种感官就一定会得到些什么作为补足。伦子失去的声音,却获得了开启自己梦想机会。更难得的是,她最终获得了与母亲修补关系的机会。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这样的契机竟来源于死亡。伦子的母亲在死前得到了女儿的祝福,爱人的陪伴,拥有最快乐回忆随着她离去。于绚烂中的消逝对于未亡人是何其痛苦——我在看伦子的妈妈留给女儿的长信,伦子颓废的变成“快餐研究者”时,不由得感叹这段脆弱亲情逝去的过于猝不及防。但转念一想,这世间的因果不就是如此吗?明了的痛苦总好过茫然的快乐,因为感受到母亲对自己幸福期望而将体内属于母亲的这一部分美好封存并继续传承下去的伦子,不也获得了自己的重生吗?

  当一样东西停止流转,它其实已经死掉了。对伦子而言,外婆在她身上倾注了自己对料理的热诚,伦子继承了这种热诚并传递下去为他人创造了幸福。母亲在她身上奉献了自己最深沉的爱,伦子感知到了这种爱,从颓靡中清醒过来因而变得更加坚强。最终伦子成为了旧我的最后一位食客,也变成了自己新生后的第一位受益者。通过料理,母亲的爱在她心中得以永生。伦子终于在自己的食堂中,体会到了作为一个食客内心最细密的感动

  ======

  电影版《蜗牛餐厅》也去看了一下,总觉得有点别扭,可能是电影片段有些断层,柴崎幸给我也感觉太过坚硬。

  但颜色很美,依旧有温暖的感觉。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wNzkzNjc2.html

  《蜗牛食堂》读后感(二):一道美食背后的人文关怀与生态伦理

  行文细腻而温暖,有东野圭吾的风格,明里一条线,暗里一条线,东野的小说明着说破案过程,暗里是解读犯罪原因暴露很多社会问题,所以充满温情。同样,蜗牛食堂明着说一家料理店的开业过程,暗里说伦子的内心成长、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折射了很多社会大背景。为什么会失恋?懂心理学的就会明白主要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伦子从小缺爱,不自信,她不是妈妈和最爱的人生的,是为了生而生的,而且有很多风言风语导致的误解横在两代人之间,两代单亲家庭,外婆是小老婆,母亲是人工受精,很有时代性,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不变的是对爱情的渴望!只有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才会有勇气面对挫折,重新找回自己想要的。伦子在外婆传授的料理手艺里找到了价值感,回归家乡重新面对大自然,辗转得知母亲的遭遇自己的身世,重新找回了那个真实的自己,苏醒了那份鲜活的生命力

  从一个料理店切入,店主与每个顾客都折射出一个大的社会背景(欣赏这种创意角度)。有心理层面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困境,有社会层面的生活方式选择。

  这个时代迷恋大都会,大都会就是好的吗?未必,阻隔了与大自然的连接,人心变得麻木,重物质,所以相交三年的情人可以无声无息卷款而逃,什么环境养什么人!回到乡村,面对大自然,有熊桑的帮助,伦子回归简单朴素而踏实的生活。天然食材把人们从化学品快餐中麻木的感受中僵化的观念中解救出来,我不知道世上真有没有这么神奇的料理,但文字已经把人安慰到通体舒畅。人类通过吃,与植物动物建立连接,看似残忍,也是一种必须为之的伦理。最后,以伦子的名字点题,不是乱伦的伦,是伦理的伦,植物动物人,亲情爱情,遵循伦理才会圆满幸福。

  什么是这个伦理?真正以生命为本的爱吧!山野里的菜,得阳光雨露滋养,作为猪的爱马仕,有生之年享受着主人真诚的照顾,最后都以身献给人,延续人的生命父母孩子亦如此,耗尽人生精华,哺养孩子,让孩子走的更远,尊重生,也尊重死,一代一代延续,中间以无私的爱相连,这就是伦理。

  一本讲料理小店的书,实际却在讲一个生态大伦理。

  这是美好的也是理想的,她在对抗这个快速而粗糙、科学智能仿佛无所不能的时代。这是一种宝贵的声音,但还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比如,人工受精比不上相爱而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恰当时间遇见那个爱,该怎么办?天然食材精心料理是滋养人的,但地球上这么多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得以享受,该怎么办?节制欲望是一种美德,可是周边的世界都在疯狂竞争侵略了人心安静,该怎么办?……

  这个世界的发展与病态并没有一个终极解决方案,蜗牛食堂只是个温情小站,让裹夹在洪流里奔腾的人,累了伤了麻木了时,有一个暂时歇息回神的地方

总之,我给这本书五颗

  《蜗牛食堂》读后感(三):食物不止令人饱腹

  自己喜欢做饭,因此也很喜欢探讨美食与人情的电影。进化为吃货后更是深深赞同很多美食电影中的基本道理:美食有让人幸福的魔力。不管是料理人还是食客想必都能从这食物中感受到喜悦,远远不止于基本的饱腹感。

  看过电影又去重温了一遍书。伦子的经历不算愉快,但是她有足以支撑自己的料理技能。并通过努力坚持有了一间小小的食堂。食堂地处偏僻山村,却吸引众人无非是因为伦子的用心。任何事,用上心都会变得不同。若一开始就秉持功利之心,便也不会用心经营这人情了。

  伦子用心钻研顾客的心思和愿望,每天招待一桌,制定独有的菜单,选取当地新鲜的食材,以一种神圣的仪式对待每一次料理的过程。自然享用者也会被感染,或单纯觉得好吃,或勾起心底的回忆,或放下过往的不快,对周围敞开心扉,好事自然就发生了,这就是蜗牛食堂的魔力。用心的料理人,特别订制的食物,与食客的喜好经历相契合,怎能不生出幸福的感觉。并不是食物中加了什么,只是因为一顿饭改变了想法,所以才有好事。就如不开心的时候,吃一顿美味,就觉得满足,烦恼都被满足感挤走了。

  伦子的用心让人触手可及,可妈妈的爱则藏得很深,以至于让人只能往反方向思考。琉璃子被刻画成”行为不检点“的女人,但其实也是位疼爱孩子的好母亲。那个关于”猫头鹰爷爷“的秘密就是很好的证明。父母有时爱得深沉,我们往往也是迟钝,直到成熟一些才能明白他们的苦心。及时珍惜才是真的。

  喜欢伦子妈妈留下的那封信。抄下全文以作纪念。

  伦子: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应该是在一切都揭晓之后吧!对不起。我无意骗你,猫头鹰爷爷其实是个闹钟。但请你仔细想一想,就是再厉害的猫头鹰,也不可能那样精确地每天晚上十二点准时叫十二声呀。你真的很傻!

  我没想到你都那么大了,还真心相信猫头鹰爷爷。不过身为设计这个小诡计的妈妈,我还是很高兴

  说穿了,这是当年觉得把幼小的你独自留在家里太可怜而想到的主意。虽然更换电池就可以继续,但我再有能力,也无法在那个世界做到这件事,所以在此向你坦白。

  纵然我的心里时时念叨着你,但是,我们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呢?

  一度纠缠在一起的线头,就再也无法解开。

  我明明好喜欢你,却怎样也无法把这心意传达给你。或许在我心中某处,存在着”你不是我最爱的人的孩子“的想法。对不起。真的对不起。

  不过,我绝不后悔生下你。如果这世上没有你,我不可能活下去,也不可能和修学长再度重逢。

  你是比你自己所知还要俏皮可爱女孩。所以,请你拿出自信。说什么被男朋友甩了,鬼话!你是我最骄傲的女儿,一定会更受欢迎。

  而且,你做的料理真的很好吃。

  谢谢你。我不是恭维你。

  我想爱马仕一定也很高兴。因为有爱马仕在天国门口等我,即使不能见到丈夫和女儿,我还可以忍受。

  加油,很辛苦吧?

  因为你一向怯弱,所以,一定要让蜗牛食堂重新营业。

  妈妈已经过世,这栋房子变成我的了,即使不工作没关系,你千万不能这么想。你开店时跟我借的钱应该还没还完,请你如数还清。

  然后,把钱装在空香槟瓶里(最好是水晶粉红香槟瓶),埋在田里。等我来生转世时,一定会去拿来用。

  请你立刻将食堂重新开张!

  你有才能。

  你能够凭借着料理让别人幸福。

  所以请你继续下去。

  你拥有我所没有的可贵才华,请好好珍惜时间、累积经验

  你完全不必自卑。你可爱、聪明,又会做菜,是值得人们爱护的存在。

  因为是几十年迎来送往、看过那么多人的我这么说,所以你一定要相信。虽然我自己一点也不相信我的预测,但就是那么准。

  请你更有自信地堂堂而活。

  请你稳稳地踩着地面而呼吸。

  像你这样乖巧得孩子,要更尽情地玩耍、恋爱、扩展世界。

  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大,只要你想,哪里都可以去。如果想吃河马肉,就飞一趟坦桑尼亚或什么地方吧!

  这是我给独生女儿的最好讯息。

  以前我们感情不好,没对你做过一件像母亲的事情。不过,我保留下来的那份关爱,都化成强大的力量,从那个世界守护你。我会永远在你身边,不要怕。失恋,并不会死人。

  最后,我要告诉你,Amour酒廊的Amour,并不是你所想的法文意思的”爱情“,而是流过俄罗斯的阿穆尔河Amur。高中时,我们约定蜜月旅行要去阿穆尔河。现在想起来,我们实在是兴趣古怪的高中生,不过当时是认真的。也许是在风景明信片上看到的吧?完全被那个景色迷住了。所以我要求我的先生,将来有一天,要把我的骨灰洒进阿穆尔河。那样也好。

  虽然没有达成蜜月的梦想,但是借着你的料理环游世界,我非常、非常满足

  真的谢谢你。有你这个女儿,真好。

  还有,趁我还没有忘记,要告诉你这件事。

  冰箱冷冻库里面有你的脐带。

  重要的东西,只要冷冻保存即可。需要的时候再用微波炉解冻,大部分东西都能保持原状。

  虽然脐带没有什么用处,但那是代表着你是我女儿的不可动摇的证据。

  你不是怀疑我并非你亲生母亲吗?

  拿去鉴定DNA,立刻就能证实。

  而我是怎么生下你的呢,当我们来世相见时,我再告诉你。

  人们不是说”死后不要留下烂摊子“吗?

  所以这是我留给你的第一封、也是最后一封信。

  做为一个不检点的母亲,我很抱歉。

  我还有再告诉你一件事。

  伦子的伦,并不是不伦的伦。想想看,这世上哪有父母因为孩子是不伦之子而取名伦子呢!其实那只是普通的隐喻罢了,是因为我真的希望你不要像我这样过着不检点的人生,希望你这一辈子都认认真真遵守伦理而活。

  如果你是如我期待的孩子,我会很高兴。

  所以,不要以你的名字为耻。从今以后,要抬头挺胸、堂堂正正地活下去。将来有一天,我们在某个地方相见时,请不要无视我。

  有着不检点的人生、但最后非常幸福的你的妈妈 琉璃子

  《蜗牛食堂》读后感(四):美味的美味的食物,最好的最好的时光

  很久没有一气读完一本书、身陷其中久久不想走出的感觉。浮华年代,读这样的故事会有种时间停止的错觉,仿佛一下子被拉回简单纯朴,散发着泥土香的奇妙时空。没有高深莫测的哲思或语惊四座的讲述,仅仅耳边絮语般娓娓道来便足以渗透心扉。小人物的悲欢,小女子的情怀,三代人的纠葛,人生的兜转起落,统统化作锅中灶上的菜肴美馔,轻轻炖煮,融为一炉,散发出绵长醇厚的气味。当我们将投向生命的视线转移到盘中钵里,静心下来细细咀嚼,当我们通过食物窥见自己和别人的隐秘心结,个中滋味,食者自知。

  《蜗牛食堂》的主题也许并非书名般具象,一望即知。不同经历、不同心绪,会有不同解读。自小亲情缺席,又在一夜间失去物质与爱情,书中主人翁伦子自救的方式是让自己全身心沉浸在制作料理的过程中。惟其如此,才能暂时放下自己的苦涩艰辛。对于前来疗伤的食客,无需试探询问,无需过多介入,要做的只是倾听、观察和感受。姑且无论真假,人们愿意说出来的永远只是事实的冰山一角。那些刻意隐瞒或无从言语的,渐渐堆积成不为人知的隐痛。埋藏久了,表面结起了厚厚的痂,内里却始终无法愈合。情结难解,知己难求,有些人或许只能带着伤口与缺憾度完一生。

  谁不渴望得到理解与认同?却又不得不承认,理解一个人实在太难,认清自己都是一辈子的功课,又有谁能够穿透皮囊直扺人心,一针见血地对症下药?信仰缺失,信任危机,脆弱的现代人将自己武装得愈发严实,恨不能练就一身铜墙铁壁,从此刀枪不入百毒不侵,却终免不了阿喀琉斯的悲剧——再小的软肋亦可致命。很多时候,比起救世主,我们更需要天使艾米丽,施展一些小小魔力将平庸人生的纷纷扰扰丝丝解开。带点讽刺的,堕入人生低谷的伦子不经意间竟扮演起这样的角色——没有仙女棒,唯有一间以爱烹制料理的简陋食堂。其貌不扬,却承载食物与人生的精髓。有很多人和事,都不能光看表面。一如榴莲的外皮,珍珠旳蚌壳。《蜗牛食堂》的作者借女孩伦子之口道出:“我和这间蜗牛食堂,是一心同体。一旦进入壳中,这里就是安居之地。”因心灵重创而失语的伦子孑然一身离开伤心地,自繁华都市千里还乡,唯一支撑她生存下去的力量就是在僻静的小村落用自己双手去实现梦想:开一间小小餐馆,为需要的人们悉心调制美味料理。原本用来独自隐遁,却成为受伤者的桃源。只有受过伤害的,才能体味伤痛苦楚,方才知晓如何炮制解药。当伦子见证着食客的人生片断,遥想他们过去种种,揣度他们此刻心境,脑海里自然浮现出各式食物的色香味来,一道道创意料理应势而生。因与果一一在食物中体现出来,这便是蜗牛食堂的魔力所在。食色性也。化繁为简,回归人之本性,放弃了“发言权”的伦子,以触觉、嗅觉、视觉这些与生俱来的感官,比言语更为直接的身体官感,重新构建起自我存在的意义。

  什么样的人能将“吃”看得如此透澈而深刻?拉美女作家阿连德在《感官回忆录》中谈及各色重口味春膳食物,“漫步记忆的花园,我发现所有的回忆都与感官有关。”“爱与食欲之间的疆界是如此散漫,有时甚至无迹可寻。”也不忘曲终奏雅,将爱情凌驾情欲之上,断言:“真正万无一失的春膳只有爱情”。这点也许是女子的共性,嗜吃,重情。《蜗牛食堂》的作者小川糸亦是个嗜吃美食又喜爱料理的女子,组过乐队,爱读吉本芭娜娜、向田邦子和村上春树。也许正因如此,她的笔调清冽,散发出令人舒服的感性,潺潺流淌,貌似波澜不惊,却有直抵人心的犀利,读者不经意间便被戳中痛处。当故事终了,所有感受却萦绕不去,仿佛又开始在心间重新炖煮,愈发醇香入味。

  虽然整体而言,这是部散发诱人香气,气氛奇异、暖人心脾的温馨小书,却和谐地贯穿着生与死、母与女、伦理与人性的庞大主题,读来并不觉突兀。外婆、母亲、女儿,三代女性间的微妙关系,在“厨房”这个带着浓郁母系特色的意象中一一上演。外婆传下来的米糠酱瓮,母亲豢养的宠物猪,以及隐藏秘密、伴我成长的“猫头鹰爷爷”……都在伦子的生命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近乎弥补了失去的母爱与亲情种种。三代人间的隔阂与误解,传承与叛逆,以及宿命般无法逃脱的血脉羁绊——随岁月流逝,童年的盲点终被捅破,谜底渐次揭开,一早以为缺席的母爱,原来始终未曾离开。

  当你懂得,那些爱你和你爱的人与事终将消失、远去,一如每道上桌的菜肴,无论多么精致,都是从无到有,亦将总有到无。然而,那些吃进肚里的美食,总有一部分会化作让我们成长与生存下去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

  《蜗牛食堂》读后感(五):内心强大到很包容

  其实做一个强者

  只是排名第二的好选择

  真正排在第一位的

  是做一个温柔而有力量的人

  就仿佛这本书的风格一样

  很柔软

  却很坚定

  也很有力

  感情也好

  困难也好

  不快乐也好

  期待也好

  这些情绪

  都会融化在食物中

  每个人都会体会

  当自己饿肚子的时候

  真的心情会变得低落

  连思考也变得片面

  最近自己的年纪大起来

  饿一点都会控制不住身体的哆嗦

  虽然喊着减肥

  但是依然该吃就吃

  食物是有力量的

  除了提供身体的能量之外

  给心灵很多安慰

  这在很多年之前

  人们是不会这么考虑的

  但是如今

  很多人都会这样考虑

  而且去考虑如何吃得美味又健康

  说远了

  毕竟这不是一本只讲美食的书

  也不是一本告诉我们如何开食堂的书

  这是一本谈感情谈生活的小说

  如果你不想阅读

  又想体会到这种感情的话

  不妨想想你的母亲

  已经衰老,却还在为你的午饭忙碌的母亲

  心中涌起来的

  就是这样的感情

  当然

  如果你妈都不做饭的话

  恭喜你

  你是一个白富美或者高富帅

  因为我们单位的白富美和高富帅

  总是开车出去吃饭

  在他们家里

  没人做饭

  《蜗牛食堂》读后感(六):唯有美食最治愈

  伦子在遭受人生的困境后不幸失声,却又有了让美食焕发魔法光彩的魔力。唯有美食最是治愈啊,你的苦楚、等待、期待也可以美食中得到圆满。

  故事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女孩落寞地回乡,故事里不是没有人生真实的残酷的,相反,很直接的直面生活,有恶性竞争,有无奈。或许他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求而不得。伦子的妈妈是个奇怪的母亲,而在故事的最后,谜底揭开,伦子与妈妈相拥在了一起。但由于文化差异吧,我们可能不是太理解这一处设定。

  只是暖心的故事总是受欢迎的啊,无论地域与文化,我们活在在世间,在各种局限下活着,求得尽量的圆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接受命运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皈依的宗教。

  《蜗牛食堂》读后感(七):大人的恐怖童话

  因为失去爱人而失去语言的伦子。

  一直都是处女之身生活混乱的妈妈。

  完美得连爱情都唯美到不可复制的修一先生。

  在蜗牛食堂,遇到了

  得了厌食症的绝望兔子

  一直渴望在梦里遇到爱人的小老婆

  希望和暗恋对象在一起的青涩女孩

  还有

  妈妈的精心爱护的宠物猪“爱马仕”

  一天只接待一位客人,精心作出符合客人心境并富有能量的饭菜。

  这是一部大人的童话,通过料理,将爱和被爱紧密联系。

  这是一个黑色的故事,在妈妈去世的前夜,作为家庭成员而被精心照料的母猪“爱马仕”成为了妈妈以及村庄所有人口中的食物。

  妈妈说,她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实在难以想象她在失去我之后的生活处境,所以让我吃了它吧,这样在天堂门口,它也早早在那里等着我了

  伦子精心地烹制着爱马仕的每一部位,它从小就发育不良,虽然从未发情但由于多年的精心饲养,它的肉质非常鲜美。

  在妈妈的葬礼上,村里的每一个人都品尝了爱马仕,它从来没有死去,只是化作了另一种形态。

  然后,我就看得不寒而栗了,坦然面对家庭成员的离开很难,亲自将付出爱和汗水的伙伴送上绝路并细致地料理它的大腿、肠子、胃和子宫。。。

  我觉得我需要另一本温情治愈小说来拯救我了。

  《蜗牛食堂》读后感(八):美食与爱

  书不是一口气读完的,前些天只是读了开头便搁置下,后来看了《小森林》,今天接着看竟有些错乱,大概是都是在讲在都市里生活过的女孩子回到家乡热衷于料理,所以读到伦子给客人做料理时会想起《小森林》的片段。理了理思路才觉得清晰了些,好像《蜗牛食堂》里的感情相比更浓重。

  书短短的,但觉得语言很有力量,也很生动,觉得作者很会遣词造句,里面的人物思想行为也很容易引起共鸣。伦子对料理的热爱,那种可以忘掉伤痛过往的偏执在旁人看来多半是种闪着光的幸福。琉璃子,那个浑身上下都令人讨厌的伦子妈妈好像才是个彻头彻尾的受害者,活成别人不能接受的样子,好在带着爱与满足离去。觉得里面写到料理的部分还是蛮细腻的,虽不是很清楚日本到底是怎样的饮食习惯,但也体会到他们料理的精致,就地取材,将大自然创造上好的食材加工料理融入爱与期待应该是美味。

  总之,挺好的,带着感动读完的,感动爱玛仕的乖巧美好和琉璃子埋的深深地对伦子的爱,还有后来伦子又回到身体里的声音和对未来的憧憬。

  《蜗牛食堂》读后感(九):总有一些事情,是我们不知道的。爱,也是

  起初,我以为它跟“深夜食堂”有什么渊源,但找了老半天,发现它们两者除了同样是日本作者写的有关料理书之外,并没有什么相同之处。

  刚开始看时,我以为它是一本跟料理有关的爱情小说,但看着看着,发现它的剧情发展跟我的预想越来越相悖。

  好吧,我想,以后看书,我还是先不要设想了。只管看就好了。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不矫情,不做作,就由此自终温柔地讲着伦子的故事。

  伦子的失恋、伦子的外婆、伦子的妈妈、伦子的蜗牛食堂、伦子负责喂养的爱玛仕、伦子烹煮的食物·······

  每次看,都让我原本就有些饿的肚子再次纠结得不得了。虽然里面说的食材,大都是我不知道也没吃过的,但还是会垂涎三尺。

  我不是个会吃的人。对于同一种食材,也分不太清楚,到底哪家的更好吃。放进嘴里总觉得好像没什么差别。而这点,我从来没有跟任何人提起。免得又要费劲解释一番。有些东西,自己知道就好了。我想,世界上人这么多,总会有一两个和我一样不怎么会吃的人吧。

  --我知道,这个世界存在着无论如何都无法挽回的事情。能够随心所欲的事情只有一点点。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像水流进大河里一般,在不知是谁的硕大手掌中,无关自己意愿地进行着。

  人的一生里,坏事总是比好事多。--

  在故事里,伦子得知了很多以前从来不知的爱和事情时,她是这样说的。

  是啊,确实有很多很多的事情,是这样的。

  有句话叫,三年一代沟。

  那我们与相差二三十年的父母之间的代沟,岂不是多得去了?

  我常说,“离别”是我这辈子永远毕不了业的课题。我想,与父母之间,也是我一辈子要不停学习的课题了。

  人的经历真的很奇妙,在我们小时候,很多童年往事,都随着年纪的增长或多或少地淡忘了。但,我们成年后的很多事情,却记得很清楚。

  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也是有这样的分割点吗?我们很难去深究,我们还在妈妈肚子的时候,爸爸妈妈是以一个怎样的心情去期待我们的光临。或者根本不想我们来到这个世界。

  这些,除了当事人说,我想,应该很难知道吧。

  这些天,我在思考一件事情。在我们淡忘的那些回忆里,父母对我们的爱会是多少?

  叛逆期时的我们,现在已经出来社会的我们,提及父母,大多都有着自己的不同的感受吧。

  情人、朋友要长久,我们都知道除了志趣相投之外,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沟通。

  只有沟通,才能知道彼此在想些什么。情,才能继续下去。

  而,我们与父母之间呢?世上最亲最亲的人,沟通,又如何呢?

  《蜗牛食堂》读后感(十):唯有料理,方能治愈生活

  在北京生活的时间不算很久,虽然自小长大的故乡冬天也是寒冷干燥的,但在海滨城市生活久了,身体反而不适应北京这样枯冷夹伴着狂风的气候,入冬开始,便是连续的小感冒。而生着病的冬季,格外怀念的,是年幼时,母亲在清晨刚刚熬好的小米粥,和东北传统的白菜炖冻豆腐。在玻璃挂着寒霜的厨房里,喝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水,就觉得可以扛过这个冬天。

  刚好是生病的时候,看了《蜗牛食堂》,日本文学我一向读得很少,就连近年流行的吉本芭芭娜的治愈系,也一本都未曾读过。机缘巧合地看到这本《蜗牛食堂》,打动自己的,却是蜗牛二字,总觉得随着年龄渐长,自己也像只蜗牛一样,背着自己构建好的防备外壳,当做自己的安全堡垒,行走于世。

  这本书的主人公伦子,大概也跟我的想法一样,印度情人卷了两人的财产毫无预兆地消失了,她就瞬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抱着外婆留下的米糠酱翁回到自己的家乡,尽管知道不能依靠妈妈,觉得无路可退的时候,只有那个从小长大的故乡,还可以容纳她。一直在餐馆之间打工,跟随外婆学习做料理的伦子,似乎丝毫不用犹豫就知道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因为“料理,对我的人生而言,就像昏暗中浮现的飘渺彩虹”。用心做料理的人,才会在乎食材的新鲜,会感激情人卷走一切的时候,留下了外婆那个明治时代传下来的米糠酱翁,才体会到一顿唤醒味觉的料理,很可能同时唤醒的,是一段人生。她的蜗牛食堂,谨慎细心地招待一些小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进退两难的困境、不愿启齿的过往和深埋于心的伤痛。客人们同她一样,把那个自己窝在厚厚的蜗牛壳里,偶尔才会小心翼翼地探出头。于是,她用料理与客人们沟通:用石榴咖喱的酸甜勾起熊桑对旧日恋情的回忆,他因此对妻女的离开终于释然;用丰盛大餐的繁杂味道让“小老婆”对时日无多的人生重新燃起渴望;用时令蔬菜浓汤的朴素醇厚渲染少男少女之间发酵的美好恋情;和儿童餐中,对痴呆症爷爷的怜悯和家人的理解。

  在日本文化中,料理,不是简单地祭奠五脏庙,从准备食材开始,到烹饪的过程,所有细碎的情怀,在料理的过程中,一点一滴融进食物中,让食物散发出它本身的魅力。一顿好吃的料理,会让人心怀感恩,忘记那些不愉快的情绪,重新振作并焕发希望。

  书的腰封上,有一行很大的字是这样写的:“然而,那些吃进肚子里的,总有一部分会转化成让我们成长与生存下去的力量”。这段话的含义,是书看到后半部分,看到伦子知晓母亲年轻时候的爱恋、叛逆与坚守和身患绝症的事实后,才能体会到的。我一直觉得,母女之间,大多时候是拉锯战,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总是试图脱离家庭里母亲这个成年女性给她所带来的女性定义,而母亲的内心里,也一直在疑问着那个拉着自己衣角的小娃娃,怎么会一点一点,变成了一个不再理解的陌生人。只有随着年岁渐长,当女儿也经历了属于自己的风雨时,才会慢慢重新牵起母亲的手,读懂那些藏起来的信任与支持。伦子为母亲的婚礼精心准备了婚宴,将母亲的宠物猪“爱马仕”做成了全席大餐,没浪费它身上的一滴血肉,送走了“爱马仕”又送走了母亲,伦子回到一个人消沉的日子。直到她发现在猫头鹰钟下的那封母亲写给她的信,知道了那个鼓励她做料理,鼓励她看世界,以她为骄傲的母亲一直爱着她,我觉得,似乎是到了这一刻,她才从深深的自我否定中走出来,试着与自己和解。

  蜗牛壳适合偶尔躲起来,治愈伤痛,但是,最终,还是要钻出壳探出头,即使缓慢,也要前行。

  如果这世界有太多不如意,至少还有美味的料理,可以让心情雀跃,给疲惫的自己一个短暂的休憩和充电。于是,在工作疲累委屈的一天后,让自己脑袋放空,在厨房里乒乒乓乓地做一顿大餐,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顺着水槽冲走,留下香料和新鲜食材溢满房间的酣醇味道,都市里这个微不足道的自己的空间,就瞬间圆满了。

  熬着一个月的小病小痛,趁着假期,回到故乡的小城市,吃妈妈准备的料理,那自出生起就萦绕着的妈妈的味道,比任何精致的日本菜泰国菜法国菜,都更迅速地让自己痊愈,振作起来。在外日久,才吃得出那一顿顿家常便饭中掺进去的一丝丝想念与爱重。离开家回到都市的时候,箱子里装的,是妈妈用外婆留下来的传统配方亲手腌渍的小菜,而此时,吃着这小菜,即使只配着白饭,也觉得幸福,并充满力量地相信可以继续对抗未来的粗砺生活。

  年少时,我以为自己有力量去征服这千疮百孔的生活,缝补至十分完美,直到慢慢经历和见识,才知道,生活原本就是这般不如意的样子,在自己与世界与生活对抗到互相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中,唯有料理,方能治愈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