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21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读后感精选10篇

  《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是一本由李幼谦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3-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读后感(一):李幼谦对长江上游和中下游饮食文化进行PK

  李幼谦闲时读书颇多颇杂,文、史、哲及地方文史、民俗风情兼修。她创作的长篇小说《钓鱼城的乱世佳人》、《抗婚》、《倾城红颜》、《间岛铁骑》、《卧底中将》等都是宏大的历史题材。因李幼谦有创作长篇小说的功力,其在饮食文化创作里,对每道菜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渊源叙述和引用把握有度,读起来饶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她对鸭血粉丝汤的发源地是镇江还是南京的考证,各有依据,叙述起来非常清楚,繁简有序。

  李幼谦对长江上游和中下游饮食文化进行PK,是项非常有意义工作。在美食极其泛滥的时代,各个菜系之间相互串菜很明显,很多厨师在开发新菜的时候任意嫁接其他菜系和抄袭其他菜系,不少菜品失去鲜明的特色。李幼谦对每道相近的菜进行比较、探索其文化内涵,为其贴上了属于自己的身份标志和地标。

  《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读后感(二):探索长江流域的饮食身份标志与文化特征

  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长6300多公里,干流流经11个省(区、市),比黄河长800余公里,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有很多美食流畅在长江的两岸,世代流传。

  生于重庆长于芜湖的李幼谦,一直生活在一衣带水的长江两岸,但这两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却相去甚远。李幼谦出生的重庆,属于西南片区,大川菜范畴;李幼谦现在生活的芜湖,属于华东片区,菜与江浙相近。饮食的反差形成的生活对比,给李幼谦提供了创作素材。她把儿时的美食记忆和回乡偶遇的美食与在芜湖及华东近二十年的美食阅历进行对比,即现在时兴的美食大PK。李幼谦有自己的对比原则:选择饮食里性质相近的两种美食,从文化、地理、制作、味道、流派等元素上进行比较,发觉两种美食的文化背景、形成原因及现在的流行趋势,给读者一个详细的解读。

  长江流域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美食和小吃,只有对当地文化有所了解和深入研究的人才能对这些美食有所兴趣和关注,并且挖掘它们的文化和渊源。李幼谦虽然算不上一个特别资深的老饕,毕竟她的年龄限制了她深厚的阅历,她的身体限制了她行走的步伐。但是,李幼谦是个地道的吃货,拥有一张好吃会吃的嘴巴,能够细致地辨别出细微的味道和差别。李幼谦出生在重庆,那是一个好吃的地方,吃是当地人的一种共同爱好,更是他们一种持之以恒的生活动力,他们时刻不停地在接受吃的信息和寻找吃的信息,琢磨新的食物和美味。那些稀奇古怪的美食,在李幼谦的记忆里生根发芽,并生长出自己的思考想法,最终结出了《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这样丰硕的果实。

  我国南方的食物做工极其精巧,有巧夺天工之容貌。西南地区的饮食古怪刁钻,蚂蚁蛋、竹蛆、洋虫屎,让常人匪夷所思。华东地区的安徽人有喜欢吃臭食的习惯,如臭鳜鱼、毛豆腐等成为他们的绝味美食。这些稀奇古怪的美食,对于局外人的读者,是一种新奇和兴奋点。作为食客的我们,只能感叹:吃是一种信仰;吃是一种记忆;吃是一种时尚

  李幼谦闲时读书颇多颇杂,文、史、哲及地方文史、民俗风情兼修。她创作的长篇小说《钓鱼城的乱世佳人》、《抗婚》、《倾城红颜》、《间岛铁骑》、《卧底中将》等都是宏大的历史题材。因李幼谦有创作长篇小说的功力,其在饮食文化创作里,对每道菜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渊源叙述和引用把握有度,读起来饶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她对鸭血粉丝汤的发源地是镇江还是南京的考证,各有依据,叙述起来非常清楚,繁简有序。

  李幼谦对长江上游和中下游饮食文化进行PK,是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美食极其泛滥的时代,各个菜系之间相互串菜很明显,很多厨师在开发新菜的时候任意嫁接其他菜系和抄袭其他菜系,不少菜品失去鲜明的特色。李幼谦对每道相近的菜进行比较、探索其文化内涵,为其贴上了属于自己的身份标志和地标。

  《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读后感(三):吃的记忆

  吃的记忆

  ——读《一个老“饕”美食的笔记》

  侯召明

  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记忆,在作家眼中,美食即是美文。李幼谦是重庆人,是一位美食家,也是一位美女作家。她把许多美食写进了这本书中,让读者认识了许多美食小吃。

  这本书作家写了多种美食的对比,美食文化,美食故事。臭鳜鱼PK酸菜鱼,熏鱼PK熏肉……

  臭鱼,我是在一次文友聚会上吃过,饭店叫“满庭芳”,很诗意,很雅致。朋友介绍说,臭鱼是这个店的招牌菜。我尝了尝,有一些吃不惯。

  南方的竹蛆、洋虫,我在这本书里看到,这些东西北方人不敢吃。小时候,我看到过在农村一位老奶奶,吃咸菜里的蛆虫,用油炸了吃。感到不可思议,原来南方人在就吃蛆。蛆是高蛋白食物。李大姐在这本书中写了许多美食,我没有吃过,有的我也吃过,做法差不多

  五香螺狮与麻辣泥鳅,现在市里小吃铺子有卖的。改革前,北方人不吃这些东西,改革后,南方人来北方卖,才有人吃。我刚到盘锦时候,河里泥鳅很多,稻田地里也有,父亲做了一个渔网,我放学回家在房后河沟里抓一水桶,回家用刀剁了喂鸡。那时候,不敢吃泥鳅,河沟里泥鳅和鱼都有石油味道。结婚以后,爱人单位南方人多,他在食堂吃几回麻辣泥鳅,回家买了二斤,做了吃。先用热水烫死,然后放很多料爆炒,出锅很香。

  看到黄山烧饼PK土桥葱子糕,我想李大姐一定没有吃过山东东平烧饼,不然她会写黄山烧饼PK东平烧饼,都是烧饼,然而此饼非彼饼。山东东平烧饼,历史也很久远,据说元朝就有了,唐及盛。东平湖是《水浒》中梁山泊的一部分,古时候湖泊边最繁华,也许,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这种饼。形状如新疆馕饼,边厚,里薄,香甜可口。做法与黄山烧饼相似,但比黄山烧饼大,不辣不咸,没有馅料,只是发面,外面抹点糖,还有芝麻。

  那天我与李大姐聊天,她说写的是奇特的美食,她说有一些她也没吃过,也不喜欢吃。

  让我想起童年吃过的蚂蚱,吃过的蝉虫,还有一种昆虫——屎壳郎。第一次吃屎壳郎也是非常不喜欢吃,那是我得了重病,母亲从大娘家求来一只屎壳郎,用火烧了,让我喝了水,吃了屎壳郎。吃完当天就好了病。

  想想,人这一生,会吃很多食物,也许让人厌烦的虫子就是美食。

  855字

  《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读后感(四):有挑剔,才幸福------浅论吃的境界

  在这世上,大概也没有什么奇葩会在饿得前心贴后心的时候,还能乐得花前月下眉飞色舞

  可每当我大快朵颐,再低头捏起小肚腩的时候,那种无法派遣的诗人般的惆怅,又总是那么令人刹那心碎

  好在纠结并没有维持太久----这本书,和书里的那位“老饕”同志,令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对“窈窕”二字的追求,因为苗条的身材或者可以取悦别人,但将新鲜而美好的食物,沾着关于它的故事、记忆和历史由来,缓缓地放入口中,一边闭目一边咀嚼的那份快感,却可以实实在在地取悦自己。

  此书的精彩之处在于,你可以一边欣赏各种菜肴的性格之美,一边为江湖的绚烂和食材翻炒间闪烁的光华而充满向往。是的,那是一种对生活的最原始的阅读和向往。

  这本书,和书里那里关于饕餮盛宴的美好文字,不但告诉我们----吃,是人类迫于生存的一种物质必须,还告诉我们----会吃,是人类崇尚自由的一种奢侈品味。因为要达到“会吃”的至高境界,它不但需要金钱时间、精力、品鉴和艺术感,还需要你对食物的那份温暖与热爱。

  因为这份温暖与热爱,我们才会对吃的境界有所了禅悟,才会真的尊重食物,从而对吃,有了标准、挑剔和要求

  之前看了有人对这本书的评论,说作者总是在书里提这样不能吃,那样不能吃,很是奇葩。

  这位评论者可能是一个“爱吃”的人,但他(她)一定不是个“会吃”的人,因为,一个真正会吃的老饕,不可能不对食材、做法、用料、吃法、营养和食物的历史传承充满挑剔。

  中国的美食菜系,因地域而充满性格,一个真正会吃、懂吃的食客,则必然是个有性格,够挑剔的食者。因为只有挑剔,才能更加美好,只有挑剔,才会更加热爱。

  《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读后感(五):让人口舌生津的美食笔记

  作为一个吃货,我一眼就被《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这本书吸引住了,拿到书,我就立刻“有滋有味”地读了起来。

  这不是一本干巴巴的食谱,也不是让人望而生畏专业美食书,就像书名所说,这是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读来妙趣横生、口齿留香。

  该书共分三编,上编介绍荤食,中编是素食,下编描写杂食,是真正的群英荟萃,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佳肴。该书介绍的是全国各地的知名小吃,每道小吃都有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可以了解到全国各地饮食文化的差异。

  该书共46篇文章,每篇文章介绍两道菜肴,这两道菜或有着共同的烹制方法,或用了相似的食材、或有着相似的历史渊源,他们就像美食中的兄弟一样,相似却又不同,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再恰当不过了。比如:熏鱼与熏肉,就是因为烹制方法上的相似而放在一篇文章中对比描述;皮蛋豆腐和麻辣豆腐是因为食材相似而放到一起描写。这是该书最具特色的地方。

  饮食是一种文化,折射出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炎黄子孙的生活智慧。各种有关食物的典故散见在每篇文章中,比如在介绍云南“大救驾”时,作者告诉我们:明朝后期永历皇帝逃难到云南时,闯进一户人家,在饥饿交加之时,这家主妇把家里所有的好东西都拿出来,加上饵块炒熟,色香味都非常好,皇帝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后,大呼:“炒饵块救了朕的大驾了!”云南大救驾因此得名。本书中散落着各种小吃的历史渊源,有的有历史可考,有的由于年代久远,只留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但都非常生动有趣。

  书中还描述了各种佳肴的补益效果,比如当写到夫妻肺片时,作者描述道:“冬天食用是一道暖胃暖身的好菜品,其具有补气养血和补虚益精消渴的功效,适宜病后羸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脾胃虚弱之人。”因此,它同时也算是一本养生的好书。

  作者一个极爱生活的人,书中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书中提到作者夫妻二人为了一条十多斤的青鱼如何做着吃产生争执,最后做出决定:一半由作者做熏鱼,一半由丈夫做醉鱼。结果作者做的熏鱼不但用时短,而且更美味,大获全胜。自此,熏鱼就成为他们家每年春节必上的一道菜。读到这里让人备感家庭温馨

  该书不仅详细描写了各种美食的历史典故,还有具体的做法,看后让人跃跃欲试。作者是位女散文家,每道小吃在她笔下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色古香,还会让读者口舌生津,产生美食就在眼前的幻觉,达到“望梅止渴”的效果!

  《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读后感(六):一个老饕享用美食的足迹

  一个老饕享用美食的足迹

  作者李幼谦,女,重庆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担任过九年芜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名誉主席.发表过一百六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以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见长,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间岛铁骑》,卧底中将》,一部散文集《君子如茶》,多篇文章被收入二十六本书籍中。

  中国人胆子大,什么都不怕,在饮食文化上堪称智勇双全:“有翅膀的飞机不吃,四条腿的板凳不吃”,笔者专门挑选那些吃得古怪,吃得邪门,吃得匪夷所思的小吃,苦辣酸甜,各有其味,写它们的来历、做法、吃法及有关故事,同类项合并,成双成对地PK,与此展现长江流域东西方不同的人文风俗,不同的饮食习惯。

  一本各地美食大PK的书.一本引发全民家乡美食记忆的书.一本文字优美、格调小资的美食书. 1、一本把美食上升到时尚、上升到信仰境界的书.这本书未出版前,部分篇章已在天涯、猫扑上红极一时,点击阅读超千万,被奉为神贴.2、从未有过的相近美食各省各地大PK,比如鸭血粉丝PK毛血旺,引发粉丝纷纷吐槽,比《舌尖上的中国》更新颖有趣,更有互动性.3、不是简单的菜谱,而是文化性和文学性都非常强的美食笔记.文笔优美,简直就像安意如、白落梅的诗词笔记,相信继诗词美文的火爆之后,本书又将开启美食美文的风潮.4、适用性广泛,尤其适合于广大年轻白领们阅读。我最喜欢的是鸭血粉丝PK毛血旺。

  南京与重庆是堪称中国的“火炉”城市,三伏天,走在街头巷尾,人人大汗淋漓。若在南京,最希望有一碗鸭血粉丝,凉凉的,软软的,滑滑的,清爽开胃。若在重庆,就经常看见街口、小店外,几个打赤膊的汉子,围着一张方桌,吃着一盆热滚滚、火辣辣的食物,如同火锅却没火,那多半是在吃毛血旺。

  尽管鸭血粉丝汤的创造源头究竟是镇江还是南京,尽管至今仍在争论,但大家已经形成共识:它是南京的一种风味小吃。

  “镇江源头”说有诗为证:晚清《申报》第一任主编蒋芷湘题诗:“镇江梅翁善饮食,紫砂万两煮银丝。玉带千条绕翠落,汤白中秋月见媸。布衣书生饕餮客,浮生为食不为诗。欲赞茗翁神仙手,春江水暖鸭鲜知。”就是说,鸭血粉丝汤最早是镇江落第秀才梅茗所创,这也是关于鸭血粉丝汤最早的有据可查的记载。

  “南京源头”说的论据为“金陵鸭血粉丝汤”声名显赫,主料坚持用鸭血,全国皆知。而且镇江的主料是鹅血,“名不副实”,因此,有人认为真正的“鸭血粉丝汤”源自南京。

  川人一般不吃鸭血,杀鸭子的时候就将其倒掉了。后来皖江一带风靡烤鸭,鸭血开始有了用场。卖卤鸭的兼卖血旺,在煮鸭子的汤里放上辣椒大料,鸭血块块沉浮其间。一两块钱可以连汤带水带鸭血买一大瓷缸,拿回家煮豆腐都不用放油盐。中午吃剩的汤,晚上还可以用来下面条,只是没有一次想起来下粉丝的。

  真的是好味道呀,让人想家的感觉,还在等什么呢?快去读读吧。

  《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读后感(七):东邪西怪话小吃

  李幼谦

  对金大侠丰富的想象力佩服得五体投地,想用他小说“东邪西毒”的两个人物名字为题目,一怕有剽窃之嫌,二来写的是食物,加个“毒”字,谁敢再吃?也恐落怪于江东父老……对,就用个“怪”字吧,见怪不怪,大家自在。

  滚滚长江东流去,如果以武汉为原点,上游是西江,下游为东江,十里不同姓,百里不同俗,饮食习惯也大相径庭。上游人称中下游居民为“下江人”,那口气有些不屑,很有小地主的排他性,以地理上的优势推行地域上的歧视。

  小吃者,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食物统称。尽管一统江山的饮食同化早已打破了“东吃辣,西吃酸,南吃甜,北吃咸”的格局,顽固坚持传统的呈现两级分化,一是在大饭店里,八大菜系仍然泾渭分明,二是“上不得台面”的小吃,在大街小巷之间散发着各自的香甜,独特地坚守着各有千秋。

  长江西段的人,一贯嘲笑长江之东的人“不会吃”。

  比如说吃蕹菜吧,西边把它叫藤藤菜,叶子滑嫩清幽,下面条胜过豌豆苗。杆子哩,大多嫌弃它老而无味,要吃也多将它切碎了,与干黄豆炒一碗,微观看来,简直是一碗零乱的黄金翡翠戒子,翠绿的环状有些疲软,黄豆却金灿灿的,又脆又香,其味互补,其色相映,可谓美食。东边把蕹菜称之为空心菜,说叶子有一股青气,只留杆子撕开来,摘成寸多长的段子,放些红辣椒丝,炒着吃,红绿相间, “小菜一碟”。

  再拿放之四海而皆吃的豆制品来说,同吃豆腐,西边干一点,做成豆花,麻辣作料当伴侣,当菜作饭,老少皆宜、普及城乡。东边哩做得稀一点,成了豆腐脑,搅拌入水辣椒、萝卜干,只是早餐的点缀,不很讲究味道。

  即使家常便饭的咸菜,操作水平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西部人善其器,用泡菜坛子腌菜,不易腐烂,放久必酸,酸味弥漫,攀荤附腥,“酸菜鱼”、“酸萝卜鸭”,走遍全国,也征服了东边人的胃口。西边有东莞菜、牛皮菜,东边有菱角菜、蓟理菜,至今还没有互通有无。野菜也各有千秋,西边常吃的是清明菜、鹅儿肠、摘耳根,东边人爱吃的是马兰头、菊花涝、荠菜…

  东边人作咸菜基本上是粗放操作:青菜洗了放进大缸,码上盐,用脚踩(可能有脚丫味啊),最后用大石头压起来,一般掏下面的菜吃。过了春节,天转暖后,咸菜就腐烂了,久而不闻其臭,只等它变成污泥浊水了,舀出来绿汪汪的、臭烘烘的,用来蒸豆腐,还美其名曰“千里飘香”。他们再推而广之,什么臭鸡蛋、臭豆腐、臭鱼——臭不可闻,还津津有味,真吃得邪门!

  大哥莫说二哥,西边人也吃得怪,最怪诞的是用烟熏着吃,什么熏肉、熏肠、熏豆腐干,都是放在滚滚浓烟上熏出来的,熏肉变成炭疙瘩,熏肠成了焦棍棍,豆腐干简直是黑瓦片,这些东西也能吃啊?也不怕把肚肠吃黑了!

  长江之西部古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吃惯了行路难的苦头,饮食也爱苦味,把比药还难吃的苦瓜皮剔去籽,炒着吃、凉拌吃,说是清热败火开胃健脾。

  而长江东部多是温柔富贵乡,享福的人爱甜怕苦,只等那苦瓜老了,掏出里面的红瓤吃,说甜,还取名字为赖葡萄。苦瓜皮是不吃的,却吃冬瓜皮,洗去白霜绒毛,削下来薄薄的片,切成细细的丝,用盐揉一下,进热油锅里“跳一跳”,吃得西边人不可思议。

  也有让东边人目瞪口呆的,那是西边人吃莴笋皮,把那层与叶相连的青皮剥下去筋,开水煮两滚,切成碎块凉拌,带着隐隐的苦味,哪有皮下的莴笋好吃,也太麻烦了。

  而今生活节奏加快了,贫困的程度降低了,所以东边人不吃冬瓜皮了,西边人也不吃莴笋皮了,至于苦瓜瓤或苦瓜皮,还是东吃东有理,西吃西有理。

  《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读后感(八):舌尖上的PK

  看过不少有关美食的书籍,追溯饮食历史者有之,讲述饮食文化者有之,详解饮食做法者有之,谈论饮食趣味者亦有之。然而,自以为对美食书籍足够了解的我,在翻阅到《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一书时,还是被它别样的饮食“PK”结构吸引住了。

  五香螺蛳PK麻辣泥鳅、屈原银鱼PK东坡墨鱼、李鸿章杂烩PK宫保鸡丁、竹蛆PK洋虫……在一篇美食文里,畅谈两种美食,间或迥然不同,抑或相似相融。荤食、素食、杂食,饮食三编,囊括了几十道各式菜肴,相比《舌尖上的中国》的大气磅礴,书中所谈虽“小家碧玉”了些,但似乎更具有互动性,故乡的滋味混合浓浓的亲情,也能勾起了你对昔日光景的垂涎。

  该书作者李幼谦不只对“吃”孜孜不倦,还极富一竿子到底的认真劲儿,比如在“鱼肚肠PK蚂蚁蛋”一文中,她写道:“蚂蚁蛋我没见过,看不见只怪我们孤陋寡闻,即使看见,也没勇气吃。”不了解该怎么办呢?她找到云南的一个专门从事民俗探访研究的文化人儿“老盖”,不仅将他关于蚂蚁蛋的研究文章全文摘抄,还特地嘱托他拍摄蚂蚁蛋照片。“第二天他就带着老婆开车出去给我挖蚂蚁蛋,晚上便将照片发来。他挖的是泥土中的西北蚂蚁:远视,密密麻麻,瘆人;近视,晶莹剔透,如椭圆形的珍珠……”

  除了内容的详实有趣有滋味,印在它封面上的几条“吃货箴言”也蛮有意思:吃是一种信仰,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做一个“吃货”是件很幸福的事儿;吃是一种记忆,那些让我们幸福的记忆,有一半是吃带给我们的,那些舌尖上的遗憾,是我们最应该弥补的;吃是一种时尚,你知道吗?在馆子里吃饭,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拿起筷子,而是拿起手机拍张照片,发到微博上跟大家分享。

  有人在撰文国人的食材广泛时,称“中国人胆子极大,啥都敢吃,除了四条腿的不吃板凳,带毛的不吃鸡毛掸子,带翅膀的不吃飞机……”《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一书中,描绘的一道道美食虽不至于邪门古怪匪夷所思,倒也新奇另类,苦辣酸甜各具其味,将它们的滋味,连同它们的来路、做法、吃法,乃至传奇故事,成双成对地进行PK。在这场激烈的“美食大赛”中,决出胜负是次要的,它们各自迸发出的,独有的人文风俗和饮食习惯,才是最引人入胜的。

  当我们将书中的一道道美食,掺入自己的食想、思想、臆想,就会发现这盘中之餐不仅具备“色香味”的表象,还凝结着制作者的情结与心结,个中滋味,食者自知。

  刊于《羊城晚报》

  《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读后感(九):一个老饕享用美食的足迹

  一个老饕享用美食的足迹

  作者李幼谦,女,重庆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担任过九年芜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名誉主席.发表过一百六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以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见长,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间岛铁骑》,卧底中将》,一部散文集《君子如茶》,多篇文章被收入二十六本书籍中。

  中国人胆子大,什么都不怕,在饮食文化上堪称智勇双全:“有翅膀的飞机不吃,四条腿的板凳不吃”,笔者专门挑选那些吃得古怪,吃得邪门,吃得匪夷所思的小吃,苦辣酸甜,各有其味,写它们的来历、做法、吃法及有关故事,同类项合并,成双成对地PK,与此展现长江流域东西方不同的人文风俗,不同的饮食习惯。

  一本各地美食大PK的书.一本引发全民家乡美食记忆的书.一本文字优美、格调小资的美食书. 1、一本把美食上升到时尚、上升到信仰境界的书.这本书未出版前,部分篇章已在天涯、猫扑上红极一时,点击阅读超千万,被奉为神贴.2、从未有过的相近美食各省各地大PK,比如鸭血粉丝PK毛血旺,引发粉丝纷纷吐槽,比《舌尖上的中国》更新颖有趣,更有互动性.3、不是简单的菜谱,而是文化性和文学性都非常强的美食笔记.文笔优美,简直就像安意如、白落梅的诗词笔记,相信继诗词美文的火爆之后,本书又将开启美食美文的风潮.4、适用性广泛,尤其适合于广大年轻白领们阅读。我最喜欢的是鸭血粉丝PK毛血旺。

  南京与重庆是堪称中国的“火炉”城市,三伏天,走在街头巷尾,人人大汗淋漓。若在南京,最希望有一碗鸭血粉丝,凉凉的,软软的,滑滑的,清爽开胃。若在重庆,就经常看见街口、小店外,几个打赤膊的汉子,围着一张方桌,吃着一盆热滚滚、火辣辣的食物,如同火锅却没火,那多半是在吃毛血旺。

  尽管鸭血粉丝汤的创造源头究竟是镇江还是南京,尽管至今仍在争论,但大家已经形成共识:它是南京的一种风味小吃。

  “镇江源头”说有诗为证:晚清《申报》第一任主编蒋芷湘题诗:“镇江梅翁善饮食,紫砂万两煮银丝。玉带千条绕翠落,汤白中秋月见媸。布衣书生饕餮客,浮生为食不为诗。欲赞茗翁神仙手,春江水暖鸭鲜知。”就是说,鸭血粉丝汤最早是镇江落第秀才梅茗所创,这也是关于鸭血粉丝汤最早的有据可查的记载。

  “南京源头”说的论据为“金陵鸭血粉丝汤”声名显赫,主料坚持用鸭血,全国皆知。而且镇江的主料是鹅血,“名不副实”,因此,有人认为真正的“鸭血粉丝汤”源自南京。

  川人一般不吃鸭血,杀鸭子的时候就将其倒掉了。后来皖江一带风靡烤鸭,鸭血开始有了用场。卖卤鸭的兼卖血旺,在煮鸭子的汤里放上辣椒大料,鸭血块块沉浮其间。一两块钱可以连汤带水带鸭血买一大瓷缸,拿回家煮豆腐都不用放油盐。中午吃剩的汤,晚上还可以用来下面条,只是没有一次想起来下粉丝的。

  真的是好味道呀,让人想家的感觉,还在等什么呢?快去读读吧。

  《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读后感(十):平平无奇

  到自助图书馆取逯耀东的书时,偶遇这本,就随便借来翻翻。

  作者喜欢使用大量色彩和味觉的形容词,这对于一本美食书来说,原本也是必须的,但用多了,就像是倾泼了调色盘,乱,不成章法,看上去满眼红红绿绿(因为基本上来回就是那几个词那些料),看多了,眼睛比舌头累。

  美食的品尝,之所以是学问,乃因为其中的共性和个性。好的文字,当然可以既抒发个人情感,又引发共鸣,这本书偏重前者,有些叫法,要想一想,才明白说的是什么,可能是因为我对方言不太了解的缘故,这要换成逯耀东等人写,会是“四川本地叫什么,通称叫什么”这样,让二者建立起联系。

  另外,作者的禁忌较多,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这个也算异数。

  插图有些是不错的,但因为挤凑在一起,把好图也弄得不好了。

  不过,写成这样一本书,还是不容易的,所以,打分为“还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