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数字化生存》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数字化生存》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2 20: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数字化生存》的读后感10篇

  《数字化生存》是一本由尼葛洛庞帝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3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一):Lullaby : Priscilla Ann

  没办法,确实是在听这支嫌甜嫌无忧虑的歌~~(当然前几天听到的ducktail和Yuck更值得标题突出一些)

  看这本书的大部分时候带着也许可以称作Euphoria的心情。按旧部就老班的平静生活当然不可能带来这种略微忐忑但是充满乐观希望的情绪,但是,新技术和无垠的可能性可以。(其实书里面的东西之所以显得不那么奇幻,一方面是里面的有根据想象在十五年后大都成了现实;另一方面是,麦克卢汉的伸长的手手脚脚和眼睛耳朵判断下的,这些新发明结果是让我们忽视技术的便利,但是似乎没能带领人们超越肉身——当然我们生活习惯变化,还是变革就另当别论了。)

  专栏水准的书,长长铺开,中心大概是几句话:

  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和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

  (比特的instant coffee比喻)

  要探讨数字化的大未来,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看媒体的本质能不能相互转换。

  未来,当比特离开传输端时,将不再局限于任何具体的媒介。

  思考多媒体的时候,下面这些观念是比不可少的,即: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它必须能以不同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体验。

  (拉力和推力)信息业会更像服务业。越来越向窄播发展

  界面不仅和电脑的外表或给人的感觉有关,它还关系到个性的创造、智能化的设计,以及如何使机器能够识别人类的表达方式。(cliche:“让人们根本感觉不到物理界面的存在”)

  天底下没有一种最佳的界面设计。。。事实上,最好的界面应该是有许多不同而并存的交流渠道。(个性化嘛)

  未来的人机界面将根源于“授权”。

  (小知识之图像更新的速度实际上比分辨率和更为重要~~全息影像)

  小型化的趋势必然会推动语音制造和语音语音识别技术的提高。

  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

  (etiquette上:简洁是电邮的灵魂

  总之,作为一本数字时代的扫盲读物,和情理以及经验上对比较靠谱的预测书,本书很不错。甚至,它提出的(浅尝辄止的)问题,也是我在这个时代生活那么久以后,能想到的所有问题了。

  只不过,一面期待人性管家帮我打理,而且是不是给一点惊喜。自由意志又是多么重要啊?哪怕是幻觉,自己逛来逛去逛出新意思,是现在我多么喜欢的事情~~

  然后,关于也许会飞速渗透到生活中的语音与眼神使用~~是不是现在应该开始尝试了?

  “媒介不再是讯息”这一点,论断看上去雄心勃勃,但是该挑战究竟有多大的冲撞力?不是固执一个渠道,但是好多个路径的aggregate,难道没有同样的风险?

  信息接收者的主动性,对,前所未有地自由,但这并不新鲜。选择频道,选择有派系的报纸,选择能留下来的专栏作家,不说内容层面的一如既往的决定性,难道pull的力量不是似曾相似吗?

  唉,淹没在广大信息提供者中间的我,应该怎么办?

  (另外,书的结构不错)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二):削弱权力,和谐发展——《数字化生存》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数字化生存》一书,确切来说,应该是居然才读完这本于1996年出版,当时名噪四方的畅销书。

  全书分为“比特的时代”、“人性化界面”、“数字化生活”三大模块。各模块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从“比特”到“界面”再到“生活”,形成了一条由抽象的数字化内核到具象的数字化外显的纵深轴线。不得不说说“比特的时代”中“人类新空间/无限带宽”一节:要是大三那年有幸读了这些文字,肯定不至于临考时费时费力地死记硬背网络技术》的某些考点。也就是说,尼葛洛庞蒂精妙的比喻、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我真正弄明白了不同传输介质的传输原理,以及它们之间一些微妙而重要的区别。

  我并非一个对技术敏感的人,因此并未过多关注书中预测的某些具体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真正对我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冲击的恰是其中剥离了技术,抽象出来的一些思考与思想

  整本书最核心的思想即尼葛洛庞蒂总结的数字化生存四大特质——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的确,我们的生活正在向着这四个方向进步。

  首先说“分散权利”:有关数字化生存带来分权效应最直观的例子就是web2.0技术支撑下微博、微信的使用。它们让每个人都有可能作为信息传播的焦点,即所谓“人人都是自媒体”。在数字化时代,我们能够试着逐渐改变中央集权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分散话语权,向言论多样性和思想多元化发展。当然,我们的“和谐”社会现状离真正的权利分散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是至少我们有了分权的意识,并在向着这一方向不断努力

  其次是“全球化”:这应该是四个特质中最容易理解,也谈及最多的一点,在此就不再多谈。我只想抛出一个问题——在这个人人言必称“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我们是否更应该以辩证的眼光与思维来重新审视这一切?

  再说“追求和谐”:虽然我对尼葛洛庞蒂所言“数字科技可以变成一股把人们吸引到一个更和谐的世界之中的自然动力”持怀疑态度,但是不可否认,数字化时代确实在很多方面体现出对和谐的追求。举个我们身边最直观的例子——人机交互方式。它由最初的字符命令语言交互,到借助键盘和鼠标等外围交互设备的图形用户界面交互,再到综合运用各种感观(包括听觉、触觉等)的多通道交互。人类与机器的交流互动逐步减少认知负担和外部设备,愈加趋于人与人之间本初的自然交往,而本初的东西本身就蕴涵着和谐之道。所以说,人机交互正朝着越来越和谐的方向发展。(p.s.“和谐”是我最喜欢的汉语词汇之一,也是我努力追寻的一种生存状态。)

  最后谈谈“赋予权力”:本书中的赋权是指赋予每一个公民以权力,尤其是年轻一代公民。在中央集权制下,年轻一代只掌握较少的资源,几乎没有权力;而在数字化世界中,主体是年轻一代,他们必将被赋予应有的权力,以达到资源和权力的均等分配。在此,赋权与前面所说的分权是相辅相成的——不分散权力根本谈不上赋予拥资较少一方以权力,而不赋予权力以求平衡,则分散权利也就失去了意义。总之,分权与赋权的最终目的都是权力的平等分配。也可以这样理解,实现分权与赋权的最终目的之日就是权力消散之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大家都拥有一个东西时,就往往不再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时隔约17年,书中所谓“预测”的东西,现在已有很多制造了出来,甚至有一些已经淡褪至人们的生活背景中,使大家觉得它理应如此,如电子邮件、互联网、触控式人机交互等。的确,技术的变化与发展实在太快太快,以至于在今天还看似天花乱坠、无厘头的各种技术预测,到了明天却显得极度软弱无力。但是,良好的思想却是沉静而绵长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苍白,反而会因岁月的积淀愈发显现出它的光辉。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三):数字决定生存 数字改变生存 ——仅以此铭记《数字化生存》诞生至今的十八年光阴

  数字决定生存 数字改变生存

  ——仅以此铭记《数字化生存》诞生至今的十八年光阴

  这是一本跟我年龄相近的书,同为1995年迎接着世界的产物。我在这十八年间,已有了诸多改变与成长。而这书,自诞生起仅有97年的一次加印,但书中所预言的许多畅想现在已变为事实。当在文图的地下书库中找到这本颇有历史印记的书籍时,我仿佛在和一位与我同龄的挚友对话。

  然而这书并不是十八岁少年一般的轻松欢快,虽然在当年算是科普类读物,吸引了一众追赶时代潮流的人们争相阅读,现在看来有些章节有些观点还有许多的专业词汇已经进入历史,离我们远去了。

  有些巧合的,这本书中前几章节的内容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上,老师讲述的网络与计算机发展的历史部分不谋而合。毕竟在这个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两三年就可以让许多预想成真,同时将许多当时的潮流推入历史。

  这是个每天都在飞速前进的领域,然而这本十八年前的书至今依旧值得我们阅读,并且的确让我从中有所收获,我不得不佩服尼葛洛庞帝当时的远见性。

  已经成为现实的有许多他在书中预料的事情,例如越发友好的图形化界面,飞速增加的网速和带宽,无限扩大的存储量,操作极其方便的触摸屏。依旧有很多依旧仍属想象,但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提出了多少在当时或是放到今日依旧新潮有价值的数字化预想,而在于其带领我们自己去思考的一些东西。

  就如同,当我们渐渐习惯了改变自己去熟悉一种新界面、一种新模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是否想过究竟谁是应该被服务的一方?就像Mac,iPad,iPhone占据了我们生活中如此大的份额,以致离开它们片刻时间就让我们手足无措焦虑感爆表。当它们满足了我们如此多的需求,甚至如同苹果宣称的,满足那些甚至我们自己的没有意识到的需求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区分是它在服务我们,还是我们被它牵着鼻子走了呢?

  当我们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曾经的大众传媒越发加入了“个人化”成分,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价值是否打了折扣?曾经只有精英传播的时候,我们愤怒,因为自己的发言权受到了轻视,然而当现在这个人人发声、大众传播的时代真的到来的时候,我们却被各种各样无比繁杂的声音包围。你是否有自信说,你能在其中筛选出对你价值最大的呢?还是,你也同我一样,迅速轻易而不被觉察的被信息的洪流挟裹着,冲到了不知名的地方,然后忘了自己最初想要去的地方呢?

  渐渐地,当我们不能简单的生存在这世界上,而是“数字化”地生活着,我们必须要了解,数字化究竟如何决定了我们的生存状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就如同作者在这本书最后的感谢中,两样他受益无尽的东西:教育与旅行。在这个比特充斥的我们呼吸的丝丝缕缕空气中时,依旧是原子的实在的存在让他达成他的理想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四):比特,不是比特币

  虽然尼葛洛庞帝大力鼓吹“比特”,当然“比特”也是有不小作用的,但是现实世界还是离不开“原子”滴~~~

  由于比特的出现,卖家时代变成了买家时代,互联网下的产业讲求“用户体验”,人性化界面。但是,许多原本面对面的东西就变成了通过比特作为载体来传送,原本那份实打实的交流体验不见了,也是现在我比较抗拒对“微信”等社交软件的过度依赖而忽略人与人最原始最美好的沟通与交流。

  当然,“比特”还是会大大提高我们生活工作的效率滴~~

  但就如《网络共和国》中写道:人们不可太依赖现代数字化生活的自由选择而造成群体极化,这样对个人,对社会的成长都不好

  -----------------------------------------------------------------------------------------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五):看到一段话,我笑了,TC果然强大!

  “今天,即使加上两端的电子成本,光纤都比铜线便宜。如果你遇到的情形不是这样,只要再耐心地等上几个月,一切就会改观,因为光纤连接设备、开关和变换器的价格都在直线下降。除非通信线路只有几英尺或几码长,或是安装人员的技术不够熟练,否则今天实在没有理由在电信中再使用铜线了(假如把铜线的 维修费用考虑在内,那就更不划算了)。”

  哥表示鸭梨很大,2010年了,在TC,我家还在用铜线上网,对,铜线,一直都是铜线,电信ADSL 1M,880元/年,没到期就给停掉,比如2010年5月31日到期,5月30日晚上可能就把你网的停掉了,当然这比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续费要好。

  怎么1997年,尼葛洛庞帝所在的那个地方就"除非通信线路只有几英尺或几码长,或是安装人员的技术不够熟练,否则今天实在没有理由在电信中再使用铜线了"呢?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六):作者在歌颂,我却在担忧

  这是写在20年前的书,却映射着如今的一切。

  虚拟现实、全息技术等等目前最为热门的词语却在20年前就已经被尼葛洛庞帝预见到,不得不让人敬佩。在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原子和比特之间的差异性。比特相比于原子,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也变得更为廉价。由1和0两个数字所组成的却是无穷无尽,我想这也是作者“少即是多”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之一。然而,除了比较原子和比特之间的差异,我认为作者更想要告诉我们的是,需要用比特的思维去看待现当代或者未来的事情。将原子转换为比特,并不仅仅只是转换了一种呈现的方式,而是彻底的改革和维新。

  作者在全书里都在热情拥抱着数字未来,却未曾想过2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必须面临数字化所带来的问题:从大众传播走向窄播,的确能够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接触到更多我们更倾向于去看的东西,却也同时使我们丧失了很多接触未知的机会;从实体走向虚拟,能够更加满足我们的需求,却也更容易让我们分不清什么是真实……

  所以在现在这个数字化进程达到“最后三天”的现当代,我选择去使用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但在一些方面更倾向于回归原始,因为我不想在这个可以无限的满足人类欲望的现在,忘记什么才是真实。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七):大师的预测能力

  摘要:

  1.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 15

  2. 坚持用单一字体反而更恰当,变换字号也偶一为之。“少”其实可能反而意味着“多” 42

  3. 浓缩信息不仅节省了信息传送的成本,同时也节省了我们的时间。44

  4. 1976年7月3日深夜,以色列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发达了一次极为成功的奇袭,一举救出了被亲巴基斯坦游击队扣押的103名以色列人质.......以色列人的做法是在沙漠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建造一座恩德培机场的实体模型。然后突击队在精确的模拟环境中,演练全队登陆和撤离,乃至实战攻击。83

  5. 电视的发明纯粹是由于技术上的推动。当费罗.法恩斯沃斯和费拉基米尔.兹沃尔金等先驱在1929年盯着邮费般大小的电子影像时,它们纯粹是受了技术价值本身的驱使而想方设法改进技术。100

  6. 我也许愿意因此付给马可夫每篇文章两分钱。如果1995年互联网全部上网人口中,有0.5%的人愿意像这样订阅马可夫的文章,而马可夫每年创作100篇文章,那么他一年就可以稳赚100万美元。 103

  7. 向广告说再见:今天的媒体的经济模式几乎都是把信息和娱乐大力推到公众面前,明天的媒体则会同样或更多地注重拉力......我们可以直接提出要求...... 199

  8. 民族国家本身也将遭受巨大的冲击,并迈向全球化。50年后的政府一方面变得更庞大,一方面变得更渺小。270

  9. 1963年,一个名叫拉里.罗伯茨 (Larry Roberts)的人设计了互联网络。.....当时在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主持电脑研究计划的苏泽兰邀请罗伯茨到华盛顿去。273

  10. 军方拨款资助ARPA网络的时候,正值冷战高峰。核战争的威胁令大家忧心忡忡。因此,假设6号信息包经过minneapolis 的时候 .......我总是有办法找到可用的传输路径............ 274

  11.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隐私权的问题:首先当我传送讯息给你的时候,你希望知道讯息的确是我传给你的。第二,当讯息在我们之间往返时,你不希望被任何人窃听。第三,一旦讯息已经在你桌上了,你不希望有人擅自闯进来阅读讯息。276

  书评

  本书写于1995年,将近二十年了,今天作者预见的许多事情已经变成了现实。大家就是大家。这本书对互联网和多媒体及电子产品改变人们生活方面作了分析。有许多是有先见性的,有的预测正在变为现实。大师的预见力是很惊人的,他会正确地指出前进的方向。当然,作者是大家,其敏锐的分析是其扎实的学术功力分不开的。当年,此书出版之后,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当时光渐渐远去,我们回首重读这本书的时候,引起我们思考的不再是大师书中所谈到的具体预测,因为许多都变成了现实,而是他在二十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

  Title: 数字化生存

  Author: 尼葛洛庞帝

  ource: 1997, 3 ed, 海口: 海南出版社, 333

  Abstract:

  本书作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主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