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鼠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鼠疫读后感10篇

2017-12-24 21: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鼠疫读后感10篇

  《鼠疫》是一本由[法] 阿尔贝·加缪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鼠疫》读后感(一):生活本身就是一场鼠疫

  知道加缪还是从《局外人》开始的,理解他的孤独是从《鼠疫》升华的。当一场鼠疫席卷奥兰,难熬的热让整个城市在发烧。生活本身,不就是一场鼠疫吗?

  奥兰跟别处一样,由于缺少时间思考人们只能处于相爱而又不自觉的状态。每个人脚步匆匆,游走在自己的方格里。白日做梦的人们,只有很少这么几次,在深夜中,表面已愈合的伤口突然开裂,这时他们才算真正清醒一下。惊醒过来后,迷迷糊糊地触摸一下又痒又痛的伤口边缘,旧创突然带着一股新的力量复发,随之而来的是爱人悲哀面容。他们时而的厌倦、冷漠和情绪恶劣,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慢性病。当人们觉得同情于事无补时,产生了厌倦;在压得透不过气日子里,心肠慢慢变硬却让人轻松世界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同样的损害。但只要不死,过一天就是朝这场考验的终点走近一天。坚持下去,就不会这么紧张了。对未来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很多时候讲,不去过分夸张地褒奖高尚的行为,因为最后会变成对罪恶的间接而有力的歌颂。这样做会使人设想,高尚的行为之所以可贵的是因为他们是罕见的,而恶毒和冷漠却是人们行动中常见的多的动力。人不能长期受苦或长期感到幸福,因此他做不出任何有价值事情。光是生存就已不易,光是现状就已满足人生就此止步。如果你想分担别人的不幸,那么就不会再有时间享受自己的幸福

  感情是一个深奥的问题,看起来只是一加一的加法,要去证明它没有那么理所当然生活中关乎情感的影片、书籍太多,错过遗憾等待的煎熬,伤心的诀别,但只要我知道你是要回来的,等着你也无所谓,你不在的时候,我就想你在干些什么。这没有爱情的世界就好像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但总会有这么一个时刻,人们将对监狱、工作勇气之类的东西感到厌倦,而去寻找当年的伊人,昔日的柔情。有时候当你回过头来的时候,她已经不在那儿了,一念之差结果暂别成了永诀。

  天灾使人团结,也使人涣散。表面上疫病迫使市民处于一种被围困者紧密团结的状态,但同时却把传统的团体搞得四分五裂,使其中的成员重新进入孤立状态,这些都造成恐慌。为了效率,牺牲了一切,只有在夏日夜晚,一直可以听到这些载着鲜花和尸体的车辆颠簸行驶的声音

  每个人又何苦不是别离者,而这模样什么都不像,或者也可以说,像所有人,一副大家都会有的模样。分担着城市的沉寂和孩子气的骚动,失去了议论是非的习惯,换上了泰然自若的神情。身上滋生着一种满不在乎的奇怪心里,十分关切后的置若罔闻,看淡了世间一切。也许只是为了抗衡自己的孤独,把自己隐藏在这铁石心肠的外表下,把自己心中用以控制感情的绳索紧紧扯住。

  人人都企图使大家跟自己在一起,有时候热心地给迷途者指路,可是有时候却显得很不耐烦;人们争先恐后地涌进豪华的饭店,乐滋滋地呆在那里久久不起;每天闹哄哄的人群,站在电影门口排队,把所有的剧场和舞厅想挤得满满的,像奔腾而来的潮水一样涌进公共场合,人们怕与别人进行任何接触,想获得安宁,但对人类的感情的渴望却又驱使男男女女相互接近,肩摩肘接。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很多因为比别人更难被了解的人,更值得我们去了解。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受害者而斗争,可要是他因此就不再爱任何的东西了,那么他进行斗争又是为了什么呢?在这些年月里,尽管他们被囚禁和流放,但他们还是顽强地坚持等待,而现在希望的曙光已经出现,然而它却摧毁了恐惧绝望所不能摧毁的东西。很多人之所以能获得他们所向往的东西,这是因为他们所要求的东西是他们唯一力所能及的定西。而你的天花板有可能只是别人的起跑线。

  灾难过后,旁人会慨叹:“天啊!这可是鼠疫!”可鼠疫是怎么一回事呢?也不过就是生活罢了。

  《鼠疫》读后感(二):鼠疫书摘

  。。。飞跑到本城的最高处,在那里,从一个见不到大海但可以看见更开阔天空的狭窄位置上狂呼自己的妻子,让呼喊声越过一道道城墙。

  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人们为它而舍弃自己之所爱。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也抛弃了我之所爱。

  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态度

  如果对高尚的行为过于夸张,最后会变成对罪恶的间接而有力的歌颂,因为这样做会使人设想,高尚的行为之所以可贵只是因为它们是罕见的,而恶毒和冷漠却是人们行动中常见得多的动力,这就是作者不能同意的地方。世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同样多的损害。人总是好的比坏的多,实际问题并不在这里。但人的无知程度却有高低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美德和邪恶的分野,而最无可救药的邪恶是这样的一种愚昧无知:自认为什么都知道,于是乎就认为有权杀人。杀人凶犯的灵魂是盲目的,如果没有真知灼见,也就没有真正的善良和崇高的仁爱。

  作者树立的正是这位无足轻重和甘居人后的人物。他没有别的,只有一颗比较善良的心和一个看来有点可笑的理想。这将使真理恢复其本来面目,使二加二等于四,把英雄主义正好置于追求幸福的高尚要求之后而绝不是之前的次要地位,这还将赋予这篇故事以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用真实的感情进行叙述,而真实的感情既不是赤裸裸的邪恶,也不是像戏剧里矫揉造作慷慨激昂

  睿智清醒的塔鲁:

  在认识这个城市和这次瘟疫之前,我早已患上鼠疫了。应该说我同大伙儿一样早已在受鼠疫的折磨。但有些人不明白这一点,或者说他们安于那种状况,另一些人则对此一清二楚,并且力图摆脱现状。至于我,我始终希望摆脱。

  我们生活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导致别人的死亡。

  到今天我还在寻找安宁。。。。现在,我只知道必须做该做的事,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再成为鼠疫患者,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找回安宁,或者在找不到安宁时,平静地死去。

  人人身上都潜伏着瘟疫。

  从现在到那个时刻到来时,我深知我对这个世界本身已没有价值,从我放弃杀人那一刻起,我已经自我宣判永远流放。。。我这才明白,人们的不幸都缘于他们说话不清晰,于是,我决定无论言语或行动都明明白白,这样才能走上正道。

  无论日间还是夜里,人总有一个时辰是怯懦的。

  没有希望就没有安宁。

  塔鲁不承认人有权判别人死刑,但他也知道,任何人都禁不住去判别人的刑,连受害者有时都可能成为侩子手,因此他一直生活在极大的痛苦矛盾之中,从不知道希望为何物。

  相反地,所有那些超然的人,那些向往着某种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东西的人,都没有找到任何符合他们心愿的东西。塔鲁好像已经求得了他曾经说过的那种难觅的安宁,但他只是通过死亡才得到了它,而那时这种安宁已经对他毫无用处

  鼠疫本来就意味着流放和分离。

  其实,他们长期来一直过着一种流放者的生活,这种生活起先只是通过他们脸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茫然若失和远离故乡的神情反映出来。

  大家都曾在肉体和心灵上为难以忍受的分离、无可挽回的流放和永远不能满足的渴望而感到痛苦。在这些堆积如山的尸体中间,在一阵阵救护车的铃声中,在这些所谓命运发出的警告声中,在这种一潭死水似的恐怖气氛以及人们内心的强烈反抗中,有一阵巨大的呐喊声在空中回荡不息,在提醒着这些丧魂落魄的人们,告诉他们应该去寻找他们真正的故乡。对他们所有的人来说,真正的故乡是在这座窒息的城市的墙外,在山冈上的这些散发着貌郁的香气的荆棘丛里,在大海里,在那些自由的地方,在爱情之中。他们想回到故乡的怀抱,恢复幸福的生活;对其余的一切,他们不屑一顾

  在鼠疫和生活两种赌博中,一个人能够赢得的,也就是认识和记忆。也许这正是塔鲁所谓的“赢了”吧!

  《鼠疫》读后感(三):"鼠疫“之后

  lt;<鼠疫>>之后

  当我们坠入无底的深渊时,绝望的气息扼住了想要呼喊的喉咙。除灵魂精神这些抽象的上层存在外,肉体,如脑干控制的呼吸,神经牵制的触感等等。这些无法逃开的附体,遵循着陈腐又寻常的规律,压抑着每一处心底的呐喊,一根根漠世独立的纤维充斥着不屑。

  “我厌恶这种感觉“,在感到无能为力时。可明明听得到心脏有力的起搏,如洪水猛兽带着嘶吼乱撞着胸膛,我烦躁,我愤怒,想一把烈火烧了这一切,这些我所痛恨的,让人恋眷又疯狂世界。

  说实话,书的名字一度让我感觉不适,几次错过它,可最终因为加缪又绕了回来。这个男人让我觉得古怪又深刻,那些不入常世的文字总是吸引我的。很难想象,这本书的内容深入人世,却又带来清新之意。一座阳光之城顷刻间被疫病这种恶疾环绕,成千上万的病菌将死神的手缓缓伸向了这片无辜冷涩的土地。作者没有从普遍的大视角来写整座城困苦模样,而是将细腻的笔触转向了一群迷茫的人,那是这座城的子民。我始终感觉到作者的描绘像一个微型镜头记录着这座疫城的一切人和事,人民政府起初的麻木是人类普遍拥有的“隔离心理“,为什么小觑呢?这些单纯与愚蠢让我一阵冷颤。不过,总会有人坚持着心中的那一丝光亮站起来,带着小部分人难得的勇气,希望还是存在的,像这场奇妙的人生一样。冷涩的笔调让我不寒而栗,但时不时有闪光得小温暖冒出来,像一部生动曲折的电影,画面是我自己的,好像真的经历了这样一场惊险一样,读完以后不禁长吁一口气,捧起杯子来咕嘟咕嘟灌了一肚子热水,让暖意跑遍了全身。

  我想,这种酷劲十足又带着悲剧色彩故事,嗯,再去看一遍吧……

  《鼠疫》读后感(四):在不怎么糟糕的世界下的爱的力量

  正常的背景世界也许没有《鼠疫》所暗喻的背景世界那么糟。面对同一种世界,乐趣在于可以有很多种应对解法,加缪的应对解法爱的一面远大于恨的一面,“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

  quot;他已经给让娜写了信,并说现在他很高兴。接着他提到了自己已重新改写了那句句子:“我把形容词全部划掉了。”,"格朗的爱情是一种简单纯真的爱情。。。

  quot;想到一个犯罪的人比想起一个死去的人可能更不好受。"

  “要是说在这世上有一样东西可以让人们永远向往并且有时还可以让人们得到的话,那么这就是人间的柔情。”

  “所有那些超然的人,那些向往着某种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东西的人,都没有找到任何符合他们心愿的东西。”宗教的脆弱

  “里厄看到一些人,在家门口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充满激情地互相凝视着;这些人之所以能获得他们所向往的东西,这是因为他们所要求的东西是他们唯一力所能及的东西。”爱的强大

  “只有细菌是自然产生的。其余的,例如健康,正直和纯洁,可以说是出自意志作用,一种永远也不该停止的意志的作用。”

  “人们的一切不幸都是由于他们讲着一种把人搞糊涂的话。”

  “一张张又脏又臭的嘴向一个锁上镣铐的人宣布他即将死去,并为他的死亡办理好一切手续,以便他整夜整夜地处于垂死的恐怖之中,最后睁着眼睛,束手待毙。”死刑的丑恶及残酷。加缪坚决反对死刑。

  “凡是使人死亡的事,凡是为这种事进行的辩护,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不管有理还是无理,我一概拒绝接受。”

  “我曾认为,我所处的这个社会是建筑在死刑的基础上的,因此我同这个社会做斗争,就是同谋杀作斗争。”挺深刻的。。。

  “如果一个神甫要请一个医生看病,那么准有矛盾的地方。”宗教的无力。

  “当一个人遭到某种严重疾病或者某种深重的忧虑折磨时,他就不会再有任何其他的疾病或忧虑。”,“因为您决不会看到过一个癌症患者死于车祸。”很正确

  “为理想而死的人我是看够了。我并不相信英雄主义,我知道这并不难,而且我已懂得这是要死人的事。使我感兴趣的是为所爱之物而生,为所爱之物而死。”

  “人是一种概念,不过,一旦脱离了爱情,人就成为一种为时极短的概念。”

  “他看到表就觉得讨厌,整个屋子里确实连一只表也没有。他说‘搞一个表即花钱又愚蠢。’他的时间,特别是他所唯一关心的吃饭时间是用他那两只锅子来计算的,其中一只在他睡醒的时候盛满了鹰嘴豆,他以小心翼翼的和时间均匀的动作把它们一粒粒装入另一只锅子,就这样通过一天要装满多少锅的方法找到了计时的标准。‘每十五锅,’他说,‘就得吃饭了,这很简单。’”

  《鼠疫》读后感(五):与主义无关

  在美剧《穹顶之下》的感召下,最近以很快的速度读了这本堪称史蒂芬.金最喜欢的『存在主义』著作。我本身对所谓的存在主义的认识也是来自于百度百科,所以实在没从本书里面看到什么哲学主义的影子。

  看了看加缪的各种言论,他自身还是比较反对把他本人及其著作贴上什么主义的标签的。还没读《局外人》,所以也没办法从作品间的角度比较这两本书的主旨上的区别。但是还是感觉有必要记录一下自己的阅读体验。

  其实『存在主义』这个标签下,读得比较多的还真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从整体感觉而言,我觉得怹老人家还是一个俄国作家,无论是《死屋笔记》还是《罪与罚》总是有一个个宛若油画般画面感很强烈的形象存在的。

  而《鼠疫》中,读到最后,除了活在当下的里厄医生和最后挂掉的塔鲁,你很难把目光放在一个个体的形象上。大量的笔墨其实是用在了面临鼠疫时,作为社会整体存在的居民身上。无论是初期的漫不经心,还是神汉的『惩罚说』,以及上层社会的醉生梦死,个体存在其实被严重的掩盖掉了。

  作为主角的医生其实也没有在任何意义上对鼠疫的控制,结束等等阶段作出过任何贡献。书里描写的尽是面对灾难的无奈和无谓地努力。

  我倒是真的没有在本书中看到任何所谓的『希望』,鼠疫最终也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而退却,而最后又用本书中主角们最密集的死亡为这场灾难画上了句号。

  胜利的本不是为了拯救人民生命的主角们,而是填补上了主角们内心深处的一个个窟窿而已。正如『地球根本不用人类拯救,人类只是在拯救人类自己』。

  书中关于宗教的描写还是很有意思的,天主教的主教在瘟疫初期曾经说“这是上帝对不信道者的惩罚”,而当目睹了一个孩子因鼠疫而死之后,他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坍塌。最终,乃至他死在病床前的时候,我们也很难推测出,他的思想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加缪或许在暗示『上帝已死』?我觉得大概不是吧。毕竟,若上帝真的已死,那世人便没有必要再在上帝的废墟上竖起偶像。我们都是活在当下的人,不必要再去探讨何种『主义』了吧?

  《鼠疫》读后感(六):从默尔索到里厄

  接连看了加缪的三部作品,局外人、西西弗神话和鼠疫。

  感觉加缪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脉相承的作家。他对人怀有一种悲悯之情,就像《鼠疫》最后说的:人的内心里值得赞赏的东西总归比应该唾弃的东西多。

  【加缪的风格】

  加缪是学过哲学的,所以他的小说中充满了思辨性。这种思辨性带给小说一种内在的张力,就像听贝多芬的音乐。无论是局外人,还是鼠疫,其故事本身都很简单,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情节,鼠疫里面甚至没有女主角。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每一次对话其实都是一种思想的辩论——对自己抱有的生活立场、坚守的信念的辩论。这种充满哲思的辩论使得小说充满了内在的张力。昆德拉的小说也充满了思辨性,比如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开篇就辨析了尼采的“永劫轮回”观。但自从看完昆德拉的《慢》,我突然觉得作为一个最优秀的作家,他似乎少了点什么。比起昆德拉的天马行空、有时干脆跳出故事本身的辩论(比如《不能承受》中对“媚俗”这个概念),我更喜欢加缪紧凑的叙事风格,正如《局外人》开头时每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对话,几个句子勾勒出的小人物到最后都是有用的。

  【从默尔索到里厄】

  我认为《局外人》中的默尔索和《鼠疫》中的里厄是一脉相承的人,他们都有相似的DNA,只是携带这类DNA的人如果是个小职员可能他的存在形式就是默尔索,如果碰巧是个瘟疫里的医生,他的行为就会如里厄。他们的一脉相承主要表现在于“我有什么样的信念,就表现出与之一致的行动”,有点像墨家的“言必信,行必果”。

  《局外人》中默尔索说:“人生在世,永远不该演戏作假。”这是他至死时都遵循的信念,并坚定的付诸了行动。在小说结尾神父问他为什么不称他为“我的父亲”,默尔索回答道“你本来就不是我父亲,你到别人那里去当父亲吧。”直到最后一刻,默尔索都不演戏作假,他只把握他能把握的东西,至于以何种方式生活,结局如何,那都无所谓。

  《鼠疫》中,鼠疫刚刚蔓延时,朗贝尔找到里厄帮自己逃离这个城市时,遭到拒绝,大为恼火。里厄说:“好了,有这种事,也有别种事,没有必要判断谁是谁非。但您发火是不对的。假如您能摆脱困境,我真会无比高兴。无非是我的职责不允许我做某些事情罢了。” 这里,里厄并没有摆出一副道德审判的姿态,说朗贝尔只顾自己个人利益是不对的。同时,他也没有为朗贝尔指责自己冷漠,只懂得抽象概念而辩解。正如默尔索一样,他不演戏作假,不媚俗,只是做自己能够把握的事情,不去判断谁是谁非。

  【鼠疫中的几个观点】

  《鼠疫》集中塑造了这样几个人物:里厄;塔鲁;格朗;神父;他们分别阐述了这样几个观念:

  1、面对人世间的“恶”,如何继续信仰上帝。作者通过小孩的死,神父第二次布道,以及神父选择不看医生,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无法否认人世间存在“恶”,特别类似无辜小孩痛苦的死亡的恶,面对这样的恶,如何信仰上帝对人类至始至终的“爱”。神父说,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否定。而我们只能全盘接受,因为“孩子们的痛苦是我们的一块苦涩的面包,但要是没有这块面包,我们的灵魂就会因缺乏精神食粮而“饿”死。”

  2、塔鲁追求的内心宁静。很喜欢作者塑造的塔鲁这个形象。特别是他和里厄游泳的那一段可以说是全书最温情的片段了。塔鲁是一个反抗者。反抗他自己在内的杀人凶手。我想他意识到任何人,即使处于善的动机,也可能成为一个杀人凶手,就像他自己在反抗杀人凶手的同时成为了凶手,于是内心无法宁静。换一个角度或许能解释“安宁”,一个老套的道德命题:热气球超重,必须扔一下一个人,才能保全其他人。该如何选择?塔鲁的答案是:宁可全部的人都坠亡,也不能主动葬送一个生命。扔下去了,就再也找不到安宁,找不到安宁,不如平静的死去。

  3、何为积极的反抗者。作者通过塔鲁,塑造了一个积极的反抗者。是他发起了营救组织。他的反抗之路是“做必须做的事情”,无论言语或行动都明明白白,尽可能避免站在祸患一边。所以他积极投入抗击鼠疫的营救活动中。

  【一点感受】

  或许里厄,塔鲁,他们的原型都是推石头的西西弗。在这样一个时间,读到加缪的这两部小说,无疑给了我很多勇气。是的,比起那些英雄主义,圣人主义,与其争论上帝存在还是不存在,不如直面荒谬,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在这之中找到一些乐趣,比如格朗的小说。不演戏作假看似容易,却需要很多勇气。人的一大弱点是自怜。而不演戏作假恰恰需要我们收起心里的小情绪,收起盲目无知的道德感。

  《鼠疫》读后感(七):鼠疫:没有预谋的遭遇

  每个人都在得鼠疫!

  除夕之夜,烟花炮竹。突然想起加缪在作品里经常提到的那种深邃夜晚,那是靠近海港、布满星辰的夜晚。因为《局外人》和《卡利古拉》的缘故,我对这个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原本是像所有追随者一样爱慕作者的,可越是了解他,就越不能够喜欢他。因为他的忧郁,他的诚实。这种诚实容易让人联想到《时时刻刻》里那个得了艾滋病的作家说:可怜的黛罗薇夫人,靠举办宴会掩饰内心的孤寂。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摆。这些作者的共同点在于不哗众取宠,他们有才华,愿意主持公道,也愿意臣服事实。

  《鼠疫》里有心心相印的友谊和催人性命的疾病。正义和邪恶作斗争,前者总是会输,它唯一能赢得的就是回忆。我喜欢加缪给这里每个人物的结局,善良的医生里厄等来了鼠疫的全面撤退和远在山里疗养的妻子的噩耗;勇敢而又与正义为伴的斗士塔鲁在胜利的黎明前丢失了性命;那个惶惶不可终日的独孤者柯塔尔最终疯了,一枪打死了唯一幸存的黑狗;而那个忠于职守并想要当诗人的公务员格朗,患了鼠疫却能侥幸逃脱;一直想要回到爱人身边的记者朗贝尔通过各种手段想要离开这个可怕的城市,在离开前夕突然告诉医生愿意留下来做志愿者;那个神甫帕那鲁一直布道,宣称灾难是上帝对人类罪恶的惩罚,最后因为不愿就医而亡,临终诊断为:“死因不明!”;而那个患了哮喘的老人一直到最后都依照习惯生活,手表对他毫无意义,他的时间是鹰嘴豆。

  《鼠疫》里反反复复出现的是死亡人数,从每周三百多到每天一百多,很显然这种统计学上的策略会让人感到舒服。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医生和斗士于月色如洗的夜晚在海里游泳的场景,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交换彼此的心意。这种友谊倒的确让我信任。城市迎来了鼠疫的撤退,斗士却患上鼠疫溘然长逝,同时,医生接到自己妻子的噩耗。这种伤痛反而不那么明显,因为在意料之中。医生承认,鼠疫不是被人打败的,而是自己离开。医生失去了友谊和爱情,这种结局让我想起默尔索在被判死刑后的某个夜晚的感悟:他第一次向这个世界动人的冷漠敞开心扉。

  死亡遭人忌讳。世人讴歌生命。这是很多作品得到宣扬的基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种与命运作斗争的基调才是主流媒体宣扬的正能量,而《鼠疫》关于死亡的真相很少有人愿意触碰,疾病就像是拍死苍蝇一样夺走一群人的生命,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是公元六世纪,据说1亿多人命丧黄泉,黄泉是相当诗意的描写。如果了解鼠疫,就能想象这种疾病即便是奔赴黄泉也只剩痛苦相伴。史铁生的话是容易让人振奋的,但不及《闻香识女人》里一度想要自杀的瞎子,他仗义执言时说过一段惊心动魄的话:“我从来都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从来都知道,但我不走,为什么,因为这他妈太难了!”。我更喜欢后者朴实的告白。

  加缪让人心疼的是他的忧郁。他一直生活在肺结核带来的痛苦中,也曾因此差点丧命。大概因此,他更加愿意诚实地面对死亡和生命。他对别人的不幸感到忧心忡忡,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公道的有识之士总是在为废除死刑奔走相告。在他著名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中就可窥见一斑。不管是默尔索还是塔鲁,他们都非常诚实。默尔索因为太阳而开枪杀了阿拉伯人被判处死刑,但拒绝忏悔;塔鲁因为父亲判处他人死刑而心理患上“鼠疫”,一直得不到安宁。加缪用尽一切手段让人相信,死刑是有预谋的谋杀。而我,向其他读者一样,被他感染。愿意为这些被谋杀的人,开诚布公,仗义执言!

  回到一开始的那句话,每一个人都在得鼠疫。除夕之夜,烟花炮竹。此刻,还有深邃的夜,应有人长眠!

  《鼠疫》读后感(八):回到荒谬的世界

  来自于通识课论文,关于《鼠疫》,关于荒谬

  当奥兰城的大门终于打开,宣告着伴随着鼠疫的监禁生活彻底结束,我们的记者朗贝尔先生却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狂喜不已,一口气冲出城门、飞奔到爱人的怀里。或许这一幕已在他的想象里上演过千万次,但是当这一切真的来临时,他倒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自处,甚至觉得这样的欢乐显得太过突然、太过烫嘴。此时的朗贝尔,是否就如同刚将巨石重新推上山顶的西西弗呢?(既然要讲加缪,当然不得不提他的《西西弗神话》。)若是有一天,西西弗因为巨石并没有立刻滑落而有了一小段时间休息,我并不觉得他会为此感到多么欣喜与惬意,反而会开始忧虑巨石什么时候会重新跌下,开始又一次轮回。有人说,西西弗是没有选择的,他唯一的结果就是那块石头和那块陡山。而朗贝尔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他终于摆脱了荒谬的鼠疫,在经历了与爱人久别重逢的欣喜之后,依然还是要面对整个荒谬的世界。这个世界太大,大到让他难以适从。在因鼠疫被封城的奥兰城里,对于爱人,他只需要回忆、思念与期待;对于身边的伙伴们,他只需要鼓励、信任以及受鼓励、受信任;对于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他只需要听天由命并且庆幸自己仍然活着。而鼠疫的结束昭示着一切都要回到原有的轨道,原本简单纯粹的标准又重新变得复杂。当朗贝尔离开奥兰,回到爱人的怀抱,回到巴黎的报社,他便重新成为了别人的心上人、害怕死亡的小记者,而不是单纯的自我。

  我们说这个世界荒谬,并不是因为它不合理,而是它太过合理,以至于人们只能安于自己在社会当中的角色,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给与每个人多种不同的角色,再用相应的规则与秩序为他们提供指导与约束,这是荒谬的,因为只要人性存在,人就不可能被这样几个标签、角色简单定义。但这又是社会安定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时期、什么样的地方都是如此,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可以痛恨这个荒谬的世界,却不可能逃离,更不可能改变,只得拜倒在它的权威之下。

  就像西西弗到最后只能承受着无休止的荒谬的折磨,乃至于成为一个“悲观的乐天派”,朗贝尔的疑惑还是短暂的,眼前的欢喜值得他用一生来回忆,这个荒谬的世界依然有许多的幸福等着他去争取。但对于柯塔尔来说,鼠疫的结束几乎代表着生命的最后一点希望被剥夺。柯塔尔曾因为害怕自己的罪行被揭露而惶惶终日,想要自杀却没有成功,而鼠疫的到来几乎给了他新生,因为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他的罪行显得无关紧要,也不会有人会在乎。在这场灾难面前,他活跃在奥兰的各个角落,充分享受着新生的喜悦。(呵,我们觉得鼠疫荒谬,其实不过是原有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给以一些人希望而将另一些投入绝望,但说到荒谬,鼠疫时期和过往的时代并不会有什么质的变化,如上所说,不过是程度不同罢了。)但有一天鼠疫结束了,他就要回到原有的秩序当中等待着命运的无情审判,这就足够将他逼上毁灭自身的道路。柯塔尔有过自杀的行为,在鼠疫中的积极行动也让自己承受着感染鼠疫的风险,可见至少他是不怕死的,所以不管法庭给他什么样的审判结果,都是可以承受的。真正让人绝望的并不是审判结果,而是审判这件事本身,因为这就代表着被审判者被置于异端,剥夺了原有的角色,也就失去了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的根基。

  所以塔鲁的检察官父亲因将犯人逼入绝境而被自己的儿子怨恨,实在有些冤枉。因为杀人的不是检察官,更不是刽子手,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强大力量。说起检察官,倒让我想起《局外人》里对对墨尔索步步紧逼的那位。(若是有人对我说这两位检察官就是同一个人,我也会觉得信服的;其实我还经常把墨尔索的律师和《堕落》里的律师联系在一起,原谅我脑洞就是那么大,大概是马尔克斯的东西看多了的缘故。)我还记得他要求判墨尔索重罪的逻辑是,既然你不孝顺母亲,就一定是个恶人,那么一个恶人杀人一定是为了他邪恶的目的,而不可能仅仅只是因为过失,更不可能是因为自卫。如果凭借道德表现就可以判定一个人的作案动机来决定刑罚,那么法律又有什么意义呢?也不过是一块橡皮图章而已。于是道德也好,法律也好,非议墨尔索的平民也好,检察官等执行者也好,都成为了这个荒谬世界的一部分,用以压迫不服从其规则的人。只要你游离在体制之外,必然被孤立、被遗弃,至于是要用法律还是用其他什么东西制裁,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了。当然塔鲁也知道这个道理,却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最后只好选择自我流放,说是寻找出路,其实更多的只是逃避而已。塔鲁常说,自己是这些谋杀犯的盟友,是鼠疫患者,我倒觉得他未必真诚。木心先生说,“加缪、萨特,他们自己不是局外人。他们是非常执着的功利主义者。他们是故作冷漠。一个执着的人,描写冷漠,一个非常有所谓的人,表现无所谓,这是存在主义的虚伪。”其实塔鲁大概也是一样的,他不是谋杀犯的同谋,却要这样讲,其实说的是其他人,也就是我们,但这也没什么不好,否则我们也就听不到这番话了。许老师让我们思考既然加缪这样无所谓了,那又为什么要写《局外人》这本书呢?我觉得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安宁”是塔鲁很喜欢说的一个词,他选择自我流放,寻找人生的真谛,大抵就是为了这个,或许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我们是不会把“安宁”当做一生的追求的,因为安宁对我们来说还是很廉价的,只要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的规范,就不会不安宁。合乎社会规范是一件正确的事,然后就会把“局外人”孤立起来,等于是默许这所谓的“杀人”行径了。更不要说,我们甚至还交税养活警察呢。所以我们都是“谋杀犯”的同谋。塔鲁说:“他(指塔鲁的检察官父亲)唯一的真正的罪行就是他从心底里赞成那种导致孩子和成人死亡的东西。除此以外,我都能理解,但是这一件事,我只能勉强原谅他。”可见让我们成为“同谋”的,并不是参与驱逐局外人的这件事本身,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对于这种行为的默许、承认甚至赞扬。(你自然可以说有些人死有余辜,不重惩不足以平民愤,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惩罚,都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一定是正当的、公平的。)而既然身在这荒谬的世界里的我们可以默许他人的谋杀以换取自身的安宁,那么迟早会因为另一个荒诞的缘由把自己也置于同样的境地,就像是鼠疫中一个又一个被隔离的鼠疫患者一样。所以塔鲁说自己是谋杀犯的同谋(加害者),又说自己是鼠疫患者(受害者),看似矛盾,其实是同一的,都是来自于对荒诞世界的荒诞秩序的承认。

  作为潜在的受害者之一,也是某个巴黎女孩的心上人,朗贝尔几乎已经完成了自己的逃离计划,却因被里厄感动而放弃。对于朗贝尔的逃跑计划,里厄一直都是知情的,却都没有阻止,甚至还帮他出主意。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里厄的行为简直就是不负责任。对于这件事,里厄的解释是他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强迫朗贝尔为了大众的利益牺牲自己。在这个封闭的鼠疫之城里,控制鼠疫是最重要的事情,将鼠疫患者隔离也是势在必行。作为这个政策的制定人和执行者,当里厄面对着朗贝尔的强烈愿望,面对着这活生生的一个人时,他才觉得这一切是多么得荒诞而自己又是多么无能为力。有人说奥兰代表的是战时被纳粹控制的城市,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的哪个角落,不存在里厄此刻所面对的困境呢?

  里厄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到书的最后我们还知道了他是这个故事的叙述者。之所以用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里厄自己也说了,是为了显得客观,而且他还认为自己是在为某种罪行作证,是作为证人写这个故事的,所以应当把自己和大家放在一起。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的主人公在结尾突然告诉读者自己才是这本书的作者,倒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写作手法。当然我们都知道,小说是加缪写的,所以这个设定是不是也表明加缪对于自身的某种态度呢?因鼠疫封锁的孤城固然可以逃脱,但是这比鼠疫还要荒谬的世界呢?里厄说他很愿意代表大家讲话,但他承认至少有一个人是自己代表不了了,那就是塔鲁。在鼠疫逐渐平息的时候,塔鲁却成为了鼠疫最后一批的殉葬品。这是否代表了作者的一种悲观态度,认为只有死亡才是挣脱荒谬世界的唯一办法,正如死亡是鼠疫时期摆脱鼠疫围困的唯一办法一样。

  说了那么多悲观的事,但不管怎样这本书代表的还是悲观下的乐观主义。里厄认为:“这些事情有没有意义都无关紧要,只须看到有这种符合人们心愿的东西存在就够了。”不管西西弗的巨石还会从陡峰上滑落多少次,至少在他把巨石终于推到山顶的那一刻,是无比幸福的。人生荒谬而不可避免,也正提醒我们应当享受经历的过程,为眼前的一个又一个小小成就而欢欣鼓舞,或许这就便是老师上课提到的最小的幸福吧。法律是荒谬的,但人们心中的正义感是真实的;道德准则是荒谬的,但人们相互之间的爱与信任是真实的;自然规则、死生无常是荒谬的,但人们与之相对抗的勇气是真实的。当我看完这本书、写完这篇文章,回到这个荒诞世界里属于自己的角色当中去时,我宁可相信,这本书所要展现的,仅仅只是人们面对灾难时的坚守正义和团结互助。而这便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的全部意义。

  《鼠疫》读后感(九):一些摘录

  1.愚昧无知是人世间罪恶的根源,如果缺乏认知,好心能造成和恶意同样大的危害。总体而言,人类的善是多于恶的;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人类或多或少是愚昧的,这就是我们称为恶习或美德的东西;最不可救药的恶习是一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因此认为自己有权利杀戮的愚昧。杀人者的灵魂是盲目的;而缺乏透彻的认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和真正的爱。

  2. 同鼠疫作战。这种态度没什么值得敬佩的;它只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已。

  3. 我现在懂得人是能够做出伟大事业的。但是如果他不能得到伟大的感情,那么我是不会感兴趣的。

  4. 一些人设法来到俯瞰大海的峭壁旁,在电车经过的时候把鲜花扔进车厢里。夏天的晚上,一直能听到这些在这鲜花和尸体行驶的车辆的声音。 (我最喜欢的两句,太美太悲壮)

  5. 总之,他们拥有足够的记忆,但缺乏想象力。随着疫情的发展,连这一点回忆也不复存在了......在这段长期的分离过后,他们无法想象从前共享的那些亲密行为,甚至怀疑起曾经有个触手可及的人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事来。

  6. 市民们已经适应了,他们不得不默默承受,因为除此别无他途。自然,他们仍然有痛苦和不幸,但他们不再感到煎熬。可是里厄却认为这是最不幸的,因为习惯绝望比绝望本身更令人灰心丧气。

  7. 这种无休无止和令人窒息的践踏声逐渐充斥全城,一夜又一夜,忠实而忧郁地表达出一种盲目的顽固,最终取代了我们心中的爱情。

  8. 一个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人是没有多余的时间沉溺于悲情的。在这种情况下,你看待事物会直视本质,那就是要说公正——可怕而荒谬的公正。

  9. 所以我说,这个世界上除了瘟疫和受害者,再没有其他的了。如果这样说着,我自己也变成了瘟疫,那么至少我不是心甘情愿的。我正在设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无辜的凶手。你看,这算不上很大的野心。

  10. 医生问鲁塔是否知道一个人应该如何实现心灵的平静。“当然,通过同情心。”

  11. 一个人当然应该为受害者斗争。但是如果他因此不再爱任何别的东西,那么他的斗争又有什么意义?

  12. 这个没有情爱的世界就像死掉的世界,总有一天,当这个人厌倦了牢狱、工作和勇气时,就会渴望起另一个人的面容,关切和挚爱的心灵。

  13. 他了解了鼠疫并化作了回忆,懂得了友情也化成了回忆,认识了爱,但爱有一天也将成为回忆。在鼠疫和生命的游戏里,一个人能赢得的只有认识和回忆。

  14. 全城的人都跑出去庆祝这一万众欢腾的时刻,这一刻标志着痛苦已经结束,但遗忘尚未开始。

  《鼠疫》读后感(十):鼠疫|宗教的救赎或者理性的抗争

  加缪的文风,总是以一种厚重而耐人寻味、持久延续的空白作为结局。

  “里厄一边倾听城里的欢呼,一边想到,这样的欢乐终究是处于威胁之中的。他了解那些快乐的人们所不了解但可以从教科书上看到的东西。那就是:鼠疫杆菌绝不会完全死亡或消失,他们能够在家具或者衣物里休眠数十年。它们在浴室,地下室,行李箱,手帕和旧纸张里耐心地潜伏着,等待着冥冥中的指令或人类的不幸,到那时,鼠疫将再次唤醒它的鼠群,送它们去某座幸福的城市播撒死亡。”

  起初拿到这本书,随意翻看两页,并没有想象中的惊奇和意料之外,与许多二战题材的作品相差无几,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亦或者战争,让原本隔阂的人们凝聚和团结起来,有死亡、杀戮、牺牲、无私、有冷静和理性也充满荒谬和混乱。和平和安宁被打破,生命受到威胁时,众生百态暴露无遗。

  然而他的文字,给我的触动却远大于最初的平静。

  与他其他作品如出一辙,从始至终他以一种异于常人的冷静客观描述着这个城市里降临的灾祸,就好像书中的医生里厄,医生忙碌于穿梭在鼠疫爆发的家庭中,面无表情的宣布隔离、拆散至亲、宣布死亡。曾有病人攥紧他的手臂叫嚣着质问他:你有没有人性。是的,一个一天工作20小时的人,无暇顾及情感无力感受悲痛,被使命和责任扎空的躯体里只留下了与当世格格不入的冷静和理性。

  生活就像一场鼠疫,悲剧爆发后平息,沉沦后崛起,永不停息。正如同书中所刻画的那样,这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一种选择,是沉沦亦或者抗争。如果将医生里厄和他的朋友一行人称之为理性的抗争,那么我想,那令我感慨的就是关于教堂里的那场演讲。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在前途充满未知困惑不已时,在我们无力解决现状的领域里,这就是上帝存在的空间。无助的人们跟随着神父,慢慢相信这场鼠疫是他们罪恶的救赎,是通向天国的必经之路,他们不再恐惧,他们殷切而诚恳的祷告,祈求洗刷前世的罪孽得到上帝的宽恕。那些人们慢慢的接受现状,甚至寻求一死,以此脱身。

  我并非反对上帝,也并非在批判宗教和信仰,比起里厄、塔鲁和朗贝尔一行人,在教堂里喃喃有词的人们只是在逃避,攀循着神父的旨意逃避心中的恐惧,逃避现状和咫尺的死亡。更多时候,上帝无法救赎人类,只有人类用以理性和智慧的抗争才能救赎自己。而这正是那些勇敢的人们所做的事情,冒着在这场战役中死去的危险他们穿梭于鼠疫杆菌弥漫的空气里,像敢死队员一样充当着护理者和防卫兵,与死亡几乎贴身肉搏。以至于,在鼠疫平稳后,幸福全速降临,形势的变化超出了期望,当所有人都在欢呼和庆祝时,他们已经变了,鼠疫给他们带来的那种漠然的心态像一种麻木的疼痛一样纠缠着他们。

  但毋庸置疑,他们是真正的勇士。

  我也曾质问过自己,如果身处如此境地,我会是哪一类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鼠疫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