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局外人·鼠疫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局外人·鼠疫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6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局外人·鼠疫经典读后感10篇

  《局外人·鼠疫》是一本由(法)阿贝尔·加缪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局外人·鼠疫》读后感(一):生活的观察者

         之所以读这本书还是源于它的诺奖背景。不知道什么原因读得很是吃力。潜在的可能原因很多,也许是与作者之间没有任何契合点,也许是哲学家的遣词造句本身就不是大众所能消受得起的,也许是自己阅读水平不够,存在太多可能。无论如何,我不想让经典作品的阅读半途而废坚持读完了。感受复杂,读得过程中仍不断地神游,合上书时还是有一点点感受。
         对于这个作者以及与其相类似的作者(乔治.奥威尔)的作品大概不是我的菜。与加缪相比,奥威尔的作品没有让我在阅读中产生烦躁情绪,但他的政治预言类小说《1984》和《动物农场》给我留下的感觉同样是乏味无趣。不排除是我自身存在问题,至少现阶段我真的无法领悟其作品,说不定过几年再次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读《鼠疫》这本书让我想起了2003年春天的“非典”。同样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对人类的袭击,城内的外地人不能离开,出城在外的人们也不能回家。人类在疫情面前是渺小的,生死只在刹那间。
         文中有六个代表人物:里厄医生、塔鲁、帕纳鲁神甫、外地来的滞留记者朗贝尔、小职员格朗以及罪犯科塔尔。面对突如其来的鼠疫,里厄冷静地做着医生的本分,塔鲁是与里厄共同抗击疫情的患难兄弟,他们在深陷困境时的携手同行是一首友谊的赞歌。帕纳鲁神甫是个很有意味的角色,他是宗教的化身。哲学与宗教从来都是水火不容的,哲学告诉人们要思考,宗教则告诉教徒们要无条件的相信,如圣经中所言“信我者得永生”。看看里厄医生所说:“既然自然规律规定最终是死亡,天主也许宁愿人们不去相信他,宁可让人们尽力与死亡斗争而不必双眼望着听不到天主声音的青天。”在事实面前,神甫难以自辩,听他布道的人越来越少。当有人游说他参加卫生防疫志愿组织时,他参加了。小职员格朗是个可爱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他也积极参与志愿组织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天天累得鼻大嘴歪,他仍然坚持着要写一本好书的梦想,天天叨叨着他的文章内容中的一句话:“在五月的一个美丽的清晨,一位苗条的女骑士跨着一匹华丽的枣骝牝马在花丛中穿过小径”。格朗是典型的文艺男屌丝,他的生活大概不太潇洒女朋友估计是没有的,所以才发奋写一部让许多人脱帽致敬的作品。最后,他删除了句子中的形容词,他说他的爱情有了回音。朗贝尔是偶尔来城内的外地记者,因为鼠疫封城他被迫留在这里,最初他想尽一切办法离开,当看到里厄医生和志愿者们全都在日以继夜地抢救病患时,他被感动了,决定留下来加入志愿组织。科塔尔这个人不好说,鼠疫前就犯了事,因为爆发瘟疫而暂停了对他的逮捕,在灾情中他也能做些好事,随着疫情的结束,他竟然对着无辜的人开枪。一个提前经历了自然灾害可能随时死亡的人,哪怕犯了罪也应该能够自我开解的,没想到他终究还是选择了自我毁灭。
        里厄是一个理智的人,他之所以能够面对世间的大悲痛,无论是患者的死还是妻子的死。那是因为他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来自母亲坚定无言的支持,来自塔鲁兄弟情义的支持。
        也许生活本来就是荒诞的,天灾人祸随时可能吞没渺小的个人。唯一能与之对抗的就是做好一个人该做的一切,做个认真工作的人,担当各类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如果可能最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局外人·鼠疫》读后感(二):局内人

        听说有个倒霉的家伙被捕了,好像是说杀了自己的母亲。哦,不。是杀了个陌生人。可为何大街小巷都在谈论他的母亲?出于好奇,我去了法庭。
        法庭人很多,既没开窗,又无风扇。总之,又闷又热。好容易找到一个空位,我坐了下来。还有五分钟开庭,于是我开始习惯性地观察旁人。可没多久,我就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所有人都长着同一张脸,而且这张脸似曾相识。我想知道为什么,可时间不允许我多想,因为庭长已经开始陈述案情了。
        我静静听了一会儿,越来越觉得愤怒。默尔索怎能对亲生母亲如此冷漠?一再拒绝见母亲,在母亲墓前抽烟、睡觉、喝咖啡,甚至忘记母亲的年龄。如果这些只是因为暂时的悲伤,那后来几天怎么说?母亲死去的第二天,他就开始泡妞和看喜剧电影,简直不可理喻。我甚至有些出离愤怒了。
        我惊恐地发现,我的世界观正在倒塌,而且马上将要重建。
        已有观点被打破。我的权利受到侵犯,我的自尊心受到侮辱。我觉得我有必要纠正这个青年人的错误观念,我必须联合旁人对他进行攻击,直到他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总之,这件事没我不成。我是局内人,我管定了。
        我很高兴看到那么多同盟。几乎所有证人都指出,默尔索对母亲,乃至周遭的一切都极度冷谈。只是有几个细节让我不甚满意。首先,是那个门房。为什么要说牛奶咖啡是他请默尔索喝的,谁请不都一样。还有那个大肚子家伙,一直在强调“这是件不幸的事”。这不是废话么?我看他是在帮老朋友打马虎眼。最让人气愤的是默尔索的情人,一个叫玛丽的女人。她一直在隐瞒重要情节,不过还是检察官精明,诱导她说出默尔索游泳、看电影,甚至搞不正当关系的事实。至于后来的马松和莱蒙,虽然是默尔索的朋友,但是根本就没说什么,或者说,根本就没人听他们讲。
        照这样下去,默尔索没救了。我嘴角泛起笑意。
        “说来说去,他是被控埋了母亲还是被控杀了人?”犯人律师有点沉不住气了。观众大笑,我突然很怕局势被扭转。所幸的是,聪明的检察官只一句 “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就把局势掰回来了。
        这时,我听见旁边有个胖子在咕哝什么。我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听,发现他说默尔索其实没罪。当我问他在干什么时,他没有理我,只是不断地重复“对母亲冷漠和杀人是两码事。”这一句话。我才按捺住的怒火又烧了起来。
         “喂,伙计!”我感觉自己的眉毛都要竖起来了。
        “怎么?”胖子斜眼瞟了我一眼。
        “你是说默尔索无罪吗?”
        “是……”胖子顿了顿,接着说:“不……我只是觉得有疑点。”
        
        “什么疑点?”
         “你看,对母亲冷漠跟杀陌生人没有必然联系……”胖子似乎要发表长篇大论了。
        “够了,伙计,你的思维太简单。”我打住他,接着说:“冷漠与杀人是相伴的。对亲生母亲都如此冷漠,对他人会友好么?”
         “可是不友好不代表就会杀了他……”胖子还想争辩。
        “别较真了,你太单纯。”我开始有点厌恶这个没脑子的家伙。
        这时,我隐约听见犯人律师在说:“的确,他是杀了人。”
        胖子的嘴唇动了动,但又合上了。我知道他也听见了。
        律师发言完毕。法官们讨论了没多久,就开始审判了。当然,结局令人满意的,虽然中间经历了一些小波折。审判结果宣布后,所有人都在鼓掌。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我听到旁边的掌声最响——胖子终于还是开窍了。
        走出法庭,我突然有种说不出的轻松感。甚至,还有种落井下石的快感。不,怎么能这样想呢?我是好人。我只是在捍卫传统的价值观,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而已。要知道,我是局内人。想到这儿,我释然了。树上的鸟也更大只了。
        路过服装店,我看到了镜中的自己。很熟悉,这张脸我见过。可是,不在镜中和照片上。在哪呢?哦,开庭前。我恍然大悟,原来所有人都长着同一张脸,包括我。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哼着小曲,继续往前走。

  《局外人·鼠疫》读后感(三):《局外人》与《鼠疫》书评二篇

你不是局外人
    默尔索这个名字,在故事中出现次数很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如果加缪愿意,从头到尾都不让主人公的名字出现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局外人”这个概念,从一开始用第一人称写作时就锁定了一个观察的视角。
    冷漠、无为、对一切漫不经心,默尔索就这样面对他的世界、他的母亲、他的情人、他的朋友、他的种种宿命与现实,然而,由于因缘巧合,他陷入了一次充满危险的混乱中。在这次事件里,他的“局外人”身份,以及漫不经心的态度,终于再也保不住了。
    我无法探知加缪先生在创作的时候究竟是作何打算。单从文本上看,默尔索被塑造成一个彻底与所有世俗习惯(世俗而不是世界)隔绝分裂的人。他不关心母亲,不在乎爱情,法律意识淡漠,对生活毫无兴致。
    本该是这样,但从细节看来却又不是这样。尽管不在乎玛丽也不在乎爱情,但在监狱中的时候却长时间的在不可能的地方寻找玛丽的迹象。是玛丽,而不是上帝让他动心、动容,也让他表现出了反对“局外人”特质的特点。
    当然整个故事最激烈最核心的争端,默尔索与阿拉伯人对峙的过程,也恰好说明了“局外人”仅仅只能作为人的选择,而无法作为天性的必然性。
    如果说默尔索是“局外人”的代表,那么他拿出枪击中阿拉伯人的时候他便从局外走入了局内,而紧接着又补上四枪的行为,则是进一步说明了当本能显现时,“局外”是多么的难以坚持。
    每个人都在局外和局内徘徊着,不做选择是一个不可能的存在,局外人无非选择了不用承担责任的一个角度。不予他人,不承他人。作为一种个人选择这无可厚非。故事中的许多人也并未因默尔索的“局外”而疏远他。但面对本能时这样的选择与社会风俗有了冲突,局外人便不得不进入局内。
    哪怕在局内依然要做所有“局外人”的选择。
    除了对“局外人”本身的解读和阐释,小说中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人,也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嘴脸和取向。
    爱“局外人”气质的玛丽,好面子不坦率的莱蒙,餐馆老板,以及众多看重默尔索在意默尔索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世俗影响和引导着默尔索,这也是“局外人”之所以无法真正处于“局外”的原因之一。
    处心积虑想要致默尔索于死地的检察官,以及没有思考能力擅长人云亦云的陪审团。从主观和客观上通过随意将案件外延,通过并非公认的定义引申出的结论,将默尔索定罪。这样的行为不仅在司法中,即便在现实里也比比皆是。陌生的、熟悉的、疏离的、亲切的,每一个人每一刻都在这样做,无非是程度深浅不同罢了。
    加缪的小说言辞清雅,点到为止,不玄不拗,故事却布满陌生感,充满了非日常的魅力。期间表露出的哲学观点则见仁见智,无论支持和反对,都抹不掉文学的魅力。
--------------------------------分割线---------------------------------
来自坚持的力量
    《鼠疫》和《局外人》竟然是同一个作家的作品,这不得不说是令我十分诧异的。
    从多年的阅读经验看,一个作家的故事取材或许千姿百态,写作风格和基调却通常是变化不会太大的。即便是喜剧或悲剧的差别,背后感染人心的也常是同样的深意和内涵。
    看过《局外人》后对加缪作品的感受是悲观、无谓、冷漠,虽谈不上震撼人心,倒也直指内心深处所拥有的逃避和错愕。因此当我抱着同样的期待看起了《鼠疫》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张冷漠的面具下面拥有的却是一颗甚至异于常人的火热的心。
    从名字上看,《鼠疫》并不像一部正向的作品,依我开始的揣度来看,这更像是类似于卡夫卡的荒谬作品。我甚至以为鼠疫只是一种意象,用来形容某些在人群中流窜大肆传染的精神顽疾的。
    出乎意料的简单,鼠疫就仅仅是鼠疫而已。小说里着力表现的并非是鼠疫有多么恐怖、多么难以根治,而恰恰是表现在这样的天灾面前,脆弱的人们如何克服心中的逃避和冷漠,共同面对命运。
    加缪的心理描写是平稳的,直白的,并未运用大量的煽情手段,只是淡淡地诉说每个人心中的情愫,有爱情,有亲情,有信仰,也有对众生的热爱。
    里厄作为最冷静的观察者和最热心的参与者,从疫情出现之前一直持续到最后和所有生者与死者告别,他的坚韧、他的热情、他的专业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想,加缪要表达的,除了每个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的人在面对这样严重的疫情时不同的表现;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曾是什么样的人,曾有什么样的目的,在真正地大爱面前,都会被感染,被鼓舞,被激励。
    有的人离开了,有的人还在,鼠疫不会永远消失,但无论瘟神何时回来。都会有更多的更勇敢的人去面对,去爱彼此,去拥抱未来。

  《局外人·鼠疫》读后感(四):读过《局外人.鼠疫》

第一个故事前一半内容,就是流水账的记录主人公的生活,好像这种风格叫做意识流写作方式,我看得挺纳闷的。后一半开始论述主人公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形态,文风迅速转变,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哲学观。主人公不虚伪做作,不尊循世俗的伦理生活,被大部分人不理解,所以相对社会这个“局”,属“局外人”。作者“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到底是主人公没必要存在,还是大部分世俗的人没必要存在,主人公对自己的活着都感觉没必要,被判了死刑都坦然得毫无畏,而且还反宗教救赎,对牧师的理念不屑一顾的态度,[good]。第二则故事,瘟疫来临,一座城市各阶层,各职业人员的意识形态,作者“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角度,世界苦难虽然多,但还是值得为之努力奋斗,努力度过难关。我觉得作者肯定很反宗教,这则故事中也有一个牧师,信春哥的祈祷,祈祷主让瘟疫离开,还不如学医生那样做个实干家来得靠谱。将来可能还会再看下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吧[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