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朝圣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朝圣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9 20:00: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朝圣的读后感10篇

  《朝圣》是一本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圣》读后感(一):当身临其境

  很多年以前,忘了具体的年份,只是记得那个时刻。那一天,我离开外婆家,走路回家,就在外婆家到正南门的那段路上,我突然间想到,在遥远的千年以前,那个地方,想必是一带泥土道路,也许会有河,也许没有,但是,孔子一定曾经从那一带经过,这个事情,确切无疑。因为那里就是孔庙旁边,当年的曲阜城,也并不算大。

  即使放在今天,这无疑也是一个幼稚想法:想到这点,有什么难?这不是很稀松平常的事吗?

  但是,还是不同的。

  我之所以记得那个时刻,是因为我想到的,并不只“走过”,那是一种古与今的叠印,是时空的交汇,在那一刻,我的眼前,既有“现在”,也有“过去”,我看到了一个地方千年来的变迁,这使我身临其境地观想到一个个曾经存在但消失了的场景,也使我对孔子有了更切身的体会。那个鲜明的长者形象,那个不辞辛苦穿梭各国如同丧家犬一样传播自己思想的人,这是他所生长、生活土地,而我,也在这片土地上。

  悟,就是这样,明白了,就很轻易,不明白时,总是蒙昧。

  所以,很多地方,我都想去。包括蓝毗尼,亦即书中提到的四圣地之一。初次注意这个地名,还是因为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提到这个地方,千禧之旅的确是个伟大的创意。

  目前还没有去。

  因为,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去了又如何?也不过就是见到一派蔓草荒坡,未必能够看到别的。《朝圣》是一本指引书,和一般的导览不同,不过,对我来说,也还不够,我需要阅读多一些佛经,对佛的生产更多了解,然后再去。

  去的时候,应该带着这本书一起。

  这本书的价值,是把朝圣之旅和普通的观光分开,给出了细致的引导,如果只是观光,其实了无所得,因为无光而观。而真正的旅行,就是需要这样的指引,把人的眼睛,从外部的风景引向时空交汇处的异样风景,如此,自可看到更多,如此,才是真正的朝圣之旅——也许确切地说,并非朝圣,而是寻找自我。

  《朝圣》读后感(二):随宗萨去印度朝圣

  《人间是剧场》一书的作者——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到印度去朝圣,他于午后坐在恒河边上,看着火葬仪式的进行,闻着火烧尸体的气味,沉醉于缭绕的吠陀唱诵声中,仿佛三千年来,一切都未曾改变过。

  宗萨把自己到印度朝圣的经历,写成《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一书。这本书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讲他在印度佛教四大圣地的旅行经历,下半部分讲朝圣过程中的修持方法

  在本书开头,宗萨介绍了佛教与其他宗教对于“朝圣”的不同定义。一般而言心灵朝圣之旅的目的,是要造访某个“神圣”之地。然而,“神圣”是什么?它在何处?这会随着不同的灵性传统和修行方式而有所改变。对有些宗教而言,由于曾经有先知出生或被谋杀在某个地点,该地就被认为是神圣之地。从佛教的观点,一个人、一件东西、甚或一个时刻被描述为“神圣”,是指它不为人类贪婪与嗔恨,或者不为二元与分别的心所染污。因此,严格地说,我们并不需要寻求外在的圣地或圣人;如同佛陀亲自所应允的:“任何人忆念我,我就在他面前”。当我们对佛陀与他的教法生起忆念心或虔敬心的那一刹那,他就会与我们同在一处,而该处也就会成为“神圣”之地。

  既然如此,为何宗萨还是要去印度朝圣?因为所有佛教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能一瞥觉醒的状态。前往朝圣,沉浸在圣地神圣的氛围中,并且和其他朝圣者相处,都只是试图达到这一瞥的不同方式。

  重要的是记住,参访佛教圣地不会一次性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也不会令我们立即获得证悟。同时,我们人类都需要依赖自己所处的外缘与状况,就如同佛陀所说:“一切现象依外缘,外缘依于动机。”外缘和动机二者,是推动轮回生命的中枢引擎。当我们得以从两者之中解脱时,我们就能脱离生死的循环,而享有所谓“涅槃”的自由。外缘对我们在各个层面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我们如何选择穿着、受教育,生活在某种社会体系下,吃的食物,交的朋友,造访的地方,等等。因此,我们朝圣所探访的圣地,对我们会是另外一个影响很大的外缘,而且是正面的。

  朝圣的正确动机是什么?宗萨认为,最理想的,是要培养智慧、慈爱、悲心、虔敬心和真诚的出离心。所以在你出发前,应该许个愿,愿你的朝圣之旅,不管以什么方式,都能不断地让你忆起佛陀一切尊胜的证悟功德,并能因此让你积聚福德、净除染污。

  明确了初心,再来看目的地。作为一个佛教徒,去印度朝圣,不能不去佛教的四大圣地:佛陀诞生之地蓝毗尼(现今在尼泊尔西南与印度交界处的鲁潘德希县境内)、佛陀证悟之地菩提伽耶(现今在印度比哈尔邦境内)、佛陀教导佛法之地瓦拉纳西(位于印度北方邦东南部,其西北约10公里处为鹿野苑)、佛陀涅槃之处拘尸那迦(现今在印度北方邦哥拉浦境内)。

  宗萨眼中的印度,她只是单纯地做自己,却能张开我们的眼界,拆解我们的惯性思维,所以朝圣者应该把握每个机会,尽量去看每件东西。不要回避你不熟悉的事物,例如说书的、清耳朵的、按摩的、擦鞋的或路边卖书的——他会有让你惊喜的冷门书,你在纽约或悉尼都绝对找不到。印度的街头展现了人类经验的全貌,从香料市场的鲜艳色彩和特殊气味、壮丽的大理石古老建筑和劳动的大象,一直到就地死亡的尸体、长藓的癞皮狗和令人心痛的贫穷。生与死同时逼现在你眼前;每一个经验都是独一无二,并且生动鲜活,没有事先置入的麻醉剂来钝化极度的快乐痛苦,而且它绝对不无聊

  宗萨看到,印度的天空中总是充斥着飞鸟,但是,不管印度贫民多么饥饿,似乎没有任何人会想要射下它们烤来吃。这就是印度一再使他感到惊奇的地方。他相信,这是印度仍然保有她传统的文化宽容心,并且致力于依循灵性价值来生活的一个征相;虽然她大概是硕果仅存的这种国家之一了,其他大多数的国家,老早就放弃了这种挣扎

  宗萨认为,在朝圣的过程中,有两方面的方法可以增进我们对于佛法修持的理解:积聚智慧与福德的方法、净化染污的方法。通过礼拜、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回向等方式,忆念佛、法、僧三宝的功德,福慧双修。

  宗萨提示,当你忆念法的时候,不要只限于念诵经典,更重要的是要记住佛陀开示的真谛,例如:诸行无常;任何人终将死亡;无论我们此生积聚多少财富,它终将溃散;一切建造的必会崩塌;我们生命中所聚合的人或物,一定会离散。同样的,记住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性;事物的显现并非事物的实相;我们所见的世界,是我们自己感知的结果,它并不真实存在。

  《朝圣》读后感(三):《朝圣 - 到印度圣地做什么》读书(旅行目的地)笔记

  蓝毗尼 (Lumbini)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悉达多以凡人之身诞生之处。现今在尼泊尔西南与印度交界处的鲁潘德希县境内。

  菩提伽耶 (Bodhgaya)

  古印度摩揭陀国尼连禅河西岸,悉达多证得正觉之处。现今在印度比哈尔邦境内。

  菩提伽耶比贫民区好不到哪里,到处都是灰尘,泥巴,乞丐和贫穷。

  大觉寺(Mahabodhi Temple)里散发出强烈的佛教气氛。悉达多在菩提树下证得正觉。

  悉达多真正坐在其下的那株树,早在数世纪前就毁坏了。但是它的一颗种子被带到了斯里兰卡,繁衍成另一株树之后,其果实得以重返印度,在原本那棵树所在位置再生。

  大觉寺还收藏了数尊非常殊胜而美丽的雕像,如文殊像和观音像。

  灵鹫山和那烂陀大学 (Nalanda University)的位置离菩提伽耶不远。

  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佛陀在灵鹫山所教授的。

  那烂陀大学只剩残留的遗址而已。它曾实公历纪元最早,最卓越的教育中心之一,也是大乘弟子极为重要的朝圣之地。曾培育出龙树菩萨,寂天菩萨等人。

  瓦拉纳西 (鹿野苑)(Varanasi)

  印度北方邦东南部,西北约10公里处为鹿野苑。佛陀教导迈向证悟之道之处。

  瓦拉纳西现今又称为贝拿勒斯(Benares)。鹿野苑(Sarnath)又名鹿园(Deer Park),距离瓦拉纳西不远,佛陀在此处首次公示了他在菩提树下所发现的一切。

  恒河就在瓦拉纳西。

  拘尸那迦

  古印度末罗国都城,佛陀证入究竟涅槃之处。现今在印度北方邦哥拉普县境内。

  拉萨 - 大昭寺

  佛陀十二岁时形象所做的雕像,觉沃仁波切佛像,被献给了唐太宗做礼物。唐太宗后来把这尊佛像作为宗女文成公主下嫁藏王的嫁妆。

  《朝圣》读后感(四):太差了

  第一个问题是:“佛教有八宗之说,其中便包括密宗,难道说密宗不包括藏密?”

  历史上,密宗的确曾经是佛教的一个宗派。佛教中曾有一部分人擅长借助咒语以求和佛菩萨、护法神相感应,以便得到他们的加持和保佑,以减少学佛路上的阻碍,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密宗。唐代,密宗传至我国汉地,称为唐密。唐密中依照《楞严经》《千手千眼广大圆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准提经》等经典,通过身语意三密相应,来求证真如佛性者,这才是真密。唐密中真密的修行者持戒极为严谨,不犯女色,不沾酒肉,更不会将杀生当作修行。唐密在唐代传到日本,形成东密、台密,唐武宗皇帝灭佛以后唐密在我国就失传了。

  西藏密宗的喇嘛不禁酒肉、破佛律仪,将淫邪的男女双身修法,当成“即身成佛”的究竟法门来修,其余所修的脉气、观想、灌顶、明点、诛杀法等等,也都是与佛法的修证无关的外道法。

  西藏密宗的修法和唐密中以三密相应求证真如佛性之真密完全不同。故民国太虚大师在其著作《中国现时密宗复兴之趋势》中如是说:

  “密宗之概史,溯密宗之入支那(中国)也,其最盛时,莫唐代若焉(唐密)!当开元三大士来华,一时君相,礼敬如佛,尊崇之诚,弘扬之力,可谓已极!(唐密)乃行世未久,忽遭武宗之摧残,……降迄元、明之际,亦有所谓密教(藏密)者,则非复开元之旧,蒙藏红教传来之另一种耳;其异唐密,更不知相差几千万里矣!”

  因此,虽然唐密、藏密都称为密宗,但是却有真密和假密之分——唐密中有真密,西藏密宗是假密。

  《朝圣》读后感(五):自己的朝圣之路

  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看了这本书,心中充满了平静喜悦。读后的感想如同春天迷蒙的细雨和雾,无法清晰的描述,因此还是把书中喜欢语句摘录下来,希望每一个有缘人读懂它:

  智慧,很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偏见的感知。它是对于实相的真实本性具有清明,绝对,完整景象的心。具足智慧的人,不会被他们的觉受所欺瞒,不论在他们身上发生什么,都不会对究竟实相有任何扭曲、改变或是转换。我们借由听闻真正的心灵教法、思维这些教法并且修持禅定来开展智慧。而开展智慧是绝对重要的,因为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就无法从迷惑中解脱。

  佛教的终极目标也是自由,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人权、民主等。从灵性角度来说,只有我们从自己的执着、“主义”、见地解放出来时,才能经验到自由。佛陀告诉我们,虽然我们都渴望自由远胜于一切,我们却完全不知如何增长实现自由的因子。反而,我们却培养了那些确定会让我们的解脱可能性越来越渺茫的因子。如同一条饥饿的鱼,为了满足对食物的渴求而冒险吞下渔夫的钩;或被烛光完全迷惑的飞蛾,令自己扑火而亡;或被猎人甜美笛声所惑的麋鹿,因而掉入陷阱;为了尝到短暂的喜悦,我们不计一切后果,持续不断的掉入几乎立即会变成恐怖故事爱情故事;而我们最欲求的东西,最后都正好摧毁我们

  民主制度、人权等这类概念加诸于我们的限制,以及让我们如壁纸般铺贴在生活中的无数精巧道具,终究只会让我们产生越来越多的依赖性。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自由的---这是非常明白的。我们活在这样的状态下:习气与烦恼决定了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而我们所处的环境更加强化了它们。世界上所有的产品,从iphone到蕾丝内衣,都是设计来强化与刺激我们的期待恐惧情绪反应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依赖性。偶尔,我们某些人可能会瞥见自己所落入的奴役深渊,渴望能够把这些习气与烦恼的枷锁卸除;我们努力面对真谛,设法去除禁锢我们的世俗幻相,但是由于缺乏福德,我们染污的巨流加上习气的威力,又把我们拖回掉入放逸散乱的恶臭深渊当中。

  《朝圣》读后感(六):为什么是印度

  为什么是印度而不是泰国,日本。答案在64页

  28 设法 [法]

  31 我们所凝视的象征性金身佛陀--具足32相和80随好,赤足托钵,教导弟子等----是一个相对的化现。

  37菩提树的一颗种子被带到了斯里兰卡,繁衍成另一株树之后,其果实得以重返印度。

  47痛苦并非从外在的来源降临到我们身上,而是我们自己情绪(病痛)反应的产物。不论我们感受那个痛苦及其原因有多么真实,他其实是一种幻相,并非真实存在。

  52死亡可以在任何时刻打击你,而且它不受贿赂。

  53 所有佛教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能一瞥觉醒的状态。离于二边(EXTEMELESSNESS)而是修空性。

  62 究竟上而言,灵性与世俗的价值观是完全抵触的,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在物质世界里,富有指的是你拥有很多财产,经营各种生意并且很有钱,而灵性世界把富有定义为全然知足,并且指出当我们不再以所有自己匮乏之物的想象来折磨自心时,我们就很富有。

  64有时我会怀疑,在京都的那些雄伟美丽的寺庙,是否能转化成散发真正灵性感觉的场所。日本禅寺那么完美,那么既然有序,精致的光影,细腻优雅的圣物摆设,一切搭配都是完美无瑕。。。。一切都令人感觉非常美好,就像参观一个维持得很美的博物馆,而不是一个心灵场所。我发现自己总是被这无瑕之美所吸引,而不是被加持所感动。

  【这句话里,我对于美的概念开始分崩离析。虽然我经常都认为自己的终极信仰是美,但在此我确认有些美是经不起推敲的,它不能引发你的反省,就如同在优渥的生活,快乐始终是少智慧一样,而我这4年的旅途,虽然没有踏足印度一步,但也一直觉得自己向内的旅行就是那个繁杂,痛苦,丑陋,多样性的印度。我想印度是我的目的地之一。就连在开悟前去的柬埔寨吴哥窟也是拯救我于迷障】

  64 在中国,一直到近代,各种灵性生活都在逐渐衰退;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中国人几乎将与灵性价值失去关联。

  65印度,她只是单纯的做自己,却能张开我们的眼界,拆解我们的惯性思维;所以你应该把握每个机会,尽量去看每件东西。。。生与死同时逼现在你眼前;每一个经验都是独一无二,并且生动鲜活,没有事先置入的麻醉剂来钝化极度的快乐和痛苦,而且它绝对不无聊。

  66 流浪小孩

  对这些孩子,死亡的阴影与他们长相左右;而对现代大部分时髦的孩子而言,让他们最贴近而稍微想到死亡的,是在看电影或打电动玩具的时候。

  67反而是那些顶尖的企管硕士,他们有害的生活方式,包括搭乘私人飞机旅行等,造成环境的大破坏,还以“帮助他人”为借口,催化耗尽天然资源的世界经济,制造出一大堆我们不需要的东西与钝化心智的无聊工作。

  78 智慧就是没有偏见的感知 PERCEPTION. 它是对于实相的真实本性具有清明,绝对,完整景象的心。具足智慧的人,不会被他们的觉受所欺瞒,不论在他们身上发生什么,都不会对究竟实相有任何扭曲,改变或转换。

  80如果我们仔细检视:什么是我们真正期望与欲求的?什么是我们不停挣扎的目的?什么是我们倾注一切努力想要达到的?我们大多数人会发现,比起其他的一切,我们真正渴望的,是完全的自主性与全然的独立性。我们理想的世界,是一个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或任何事物、不会被控制、永远不需要请求别人帮忙、而且没有人对我们颐指气使的地方。基本上,就是能够自由自在地在任何时候、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这就是我们几乎不择手段企图达成的。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为了追求这种全然的独立性,我们发展出无数的活动。----全人类都朝向同一个目标:完全无依赖性的绝对自由。

  佛陀告诉我们,虽然我们都渴望自由远胜于一切,我们却完全不知道如何增长实现自由的因子;反而,我们却培养了那些确定会让我们的解脱可能性愈来愈渺茫的因子。。。为了尝到短暂的喜悦,我们不计一切后果,持续不断地掉入几乎立即会变成恐怖故事的爱情故事,而我们最欲求的东西,最后都正好摧毁我们。

  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自由的,这是非常明白的。我们活在这样的状态下:习气与烦恼决定了我们每一个行动,而我们所处的环境更加强化了它们。世界上所有的产品,从iphone到蕾丝内衣,都是设计来强化与刺激我们的期待、恐惧与情绪反应的、同时也增强我们的依赖性。偶尔,我们有些人可能会瞥见自己所落入的奴役深渊,渴望能够把这些习气与烦恼的枷锁卸除;我们努力面对真谛,设法去除我们的世俗幻相,但是由于缺乏福德,我们染污的巨流加上习气的威力,又把我们拖回掉入放逸散乱的恶臭深渊中。

  92 随时保持慈爱与大悲的态度。

  97 量化佛。IN FACT, 佛无法量化,也无法被时间地点性别所局限。

  106 悭吝是根植于一种与贫穷完全无关的贫乏心态。

  107 月官的故事。

  113 事实上,我们有很多的怀疑是我们最大的障碍,只要是因为它占去太多时间,怀疑越严重,我们就越可能困在连续的自我谴责状态中,我们的注意力因而被导离正见,造成我们对业果定律失去信任,并且腐蚀我们对缘起,空性,三宝的究竟实相之信念。

  115 对于清除怀疑

  大部分人也需要某种与逻辑推理无关的启发来增强信心,比如经历了某种超凡的体验,或遇见一位具启发性的人物。

  133。供养

  乞丐们常常有令人心酸的故事。站在你面前的这个假和尚,很有可能就是完全没有别的办法了,才会穿上僧袍来行乞,为的是养活他的家人,或急需药物来缓和他母亲疾病末期的病痛。所以,先别急着谴责这个假和尚;而且还要记住,许多所谓的“真”和尚,他们开着奔驰轿车、戴着劳力士表以及蒂芬妮金链。

  《朝圣》读后感(七):朝圣——佛弟子无论如何要读一遍,走一遭

  宗萨仁波切不愧是当代佛学大师,总是能深入浅出、恰如其分地讲解很多佛学道理,让我们很容易理解并受到触动。在此特别纪录一些。

  严格地说,我们并不需要寻求外在的圣地或圣人,如同佛陀亲自所应允的:"任何人忆念我,我就在他面前。"当我们对佛陀与他的教法生起忆念心或虔敬心的那一刹那,他就会与我们同在一处,而该处也就会成为"神圣"之地。

  佛教圣地并不一定是与释迦牟尼生平有关的地方——比如他诞生、证悟、说法、涅槃之处,有许多圣地与其他诸佛,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阿罗汉、菩萨、佛陀弟子等有关。

  佛陀的四句宣说:

  *虽然有情众生因污染而凡庸,我们却都本具佛性

  *我们的染污是暂时的,并非究竟的本性,因此是可以去除的,染污去除的结果,我们得以成佛

  *有一条道路指引我们,如何去除染污,证得正觉

  *依循此道,我们便可证得离于各种极端(边见)的解脱

  蓝毗尼:悉达多以凡人之身诞生之处

  菩提迦耶:悉达多证得正觉之处

  瓦拉纳西(鹿野苑):佛陀教导迈向证悟之道之处

  拘尸那迦:佛陀证入究竟涅槃之处

  我们前往朝圣,为的是要帮助自己记住佛陀所有的教法,而其精髓就包含在他入灭前所开示的四句宣说之中。

  祈愿学习如佛陀一般去欣赏老、病、死,并唤起勇气,为了超越生死而义无反顾。

  对轮回生命产生深切的出离心,是迈向精神道路的关键。

  痛苦并非从外在的来源降临到我们身上,而是我们自己情绪的产物,不论我们受了多少痛苦,不论我们感觉那个痛苦及其原因有多么真实,它其实是一种幻相,并非真实存在,一切和合现象皆无常。

  一条能够超脱轮回,去除我们所有染污的道路,确实存在。

  究竟上而言,灵性与世俗的价值观是完全抵触的,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在物质世界里,"富有"指的是你拥有很多财产,经营各种生意并且很有钱;而灵性世界与"富有"定义为全然知足,并且指出当我们不再以所有自己匮乏之物的想象来折磨自心时,我们就很富有。

  对朝圣者而言,印度的混乱是个极大的加持,因为它真正强迫你睁开双眼去看。

  一切现象依外缘,外缘依于动机,外缘和动机二者,是推动轮回生命的中枢引擎。当我们得以从这两者之中解脱时,我们就能脱离生死的循环,而享有所谓"涅槃"的自由。

  朝圣的正确动机是什么?最理想的,是要培养智慧、慈爱、悲心、虔敬心和真诚的出离心。

  切勿以短视、自私、世俗的原因来行善,在圣地作供养或修持佛法时,即使你的动机有点世俗,至少也应尝试忆念你修行的目标,是要去除我执、自私与骄慢。

  比起其他的一切,我们真正渴望的,是完全的自主性与全然的独立性,我们理想的世界,是一个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或任何事物,不会被控制,永远不需要请求别人帮忙,而且没人对我们颐指气使的地方。基本上,就是能够自由自在地在任何时候,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这就是我们几乎不择手段企图达成的。

  只有我们从自己所有的执着、"主义"、见地解放出来时,才能经验到自由。

  要永远修持谦卑之心,切勿炫耀你的财务,或你做的供养,也切勿以任何方式张扬自己来引人注目。

  修持皈依所不可或缺的依止,是出离心、虔敬心、菩提心的慈悲这三种高贵的功德。

  忆念法的时候,不要只限于念诵圣典,更重要的是要记住佛陀开示的真谛,例如:诸行无常;任何人终将死亡;无论我们此生积聚多少财富与资产,它终将溃散;一切建造必会崩塌。我们生命中所聚合的人或物,一定会离散。同样的,记住一切现象的本性是空性;事物的显现并非事物的实相;我们所见的世界,是我们自己感知的结果,它并不真实存在。

  七支供养:礼拜、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福德回向。

  《朝圣》读后感(八):关于“祈愿”

  对这本书最好的评论就是直接去读它,不过鉴于“祈愿”这一部分写得实在太好,且转载至此,仅以自勉。

  祈愿

  身为初学者,不论我们做什么,很粗率地说,我们的灵性道路一直就是个「假装模拟」的法道。在佛教里,有许多种的灵性法道,例如出离心之道、虔敬心之道、大悲心之道等,不过要随时都能够「真正」体验所有这些法道,是极为困难的。过往的伟大上师对我们的建议,是要以发愿开始,愿未来有一天,我们会感受到真正的出离心、虔敬心,大悲心等。藉由这么做,我们会积聚大量的福德。

  曾经有位老妇人,她看到一个有钱的商人,以一顿豪华的午餐供养了佛以及全体随从。当她注视着那些装饰得极为漂亮的桌子、金色的盘子以及许许多多精心摆设的菜肴时,她不断地希望她也能够做这样的供养,可是她几乎一无所有,没有钱能使自己的愿望实现。然而,只因为希望与发愿,据说她积聚了不可估量的福德。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智慧因而无法了解空性、仍然受制于时间、空间、方向、质量和数量的人,发愿是为我们所设计的修持法门。这个修持,是提供给那些心智受局限、只能假设「一切众生皆成佛」也许有可能性的人。想要在世俗的层次上帮助一个人,就已经让我们迅速地精疲力竭了;所以,「永远」一直帮助「一切」众生的想法,似乎只是诗意梦幻一般地怪异而不真实。然而,这种短视的见地只是缺乏智慧的结果。

  《般若经》里提到,有位菩萨经过多年努力行持菩萨道之后,他告诉佛说,他一想到获得证悟要花上这么久的时间,加上无数的众生都还未获得解脱,就感到气馁。佛陀以一个譬喻回答了他:想像一个母亲梦见自己的独子被湍急的河流冲走。她完全无能为力,然而,在痛苦绝望中,她愿意做任何事情来救这孩子,不顾自己的安危,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要花多长的时间来救这孩子,完全不是她在意的问题;要花多少心力来救他,也完全不是她的考量。由于坚定的力量和专一的决心,她终于把孩子从河里拉上来。然后,她醒了过来。她为了救这孩子所承受的一切痛苦、所付出的极大努力,以及她所投注的时间,都不曾存在过,甚至连她救了孩子性命的想法,也只是个幻相。

  我们尚未发展出智慧来认清轮回的虚幻本质,所以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和其中的人们都是坚实、恒常而且真正存在的。因此,我们被彻底征服,甚至只是试图救渡众生的挑战,我们都无法鼓起勇气面对;然而,我们却有足够的福德,渴望追随菩萨之道。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开始呢?我们如何找到一个方式,来开始一个我们目前相当确定的终将被证明是不可能的任务?一如佛法道上的其他任何修持,我们以生起正确的动机开始,然后以发愿来巩固它。因此,当你在朝圣途中,若没有别的事做,就应该一再地念诵发愿祈请文。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并作渡舟者、船筏与桥樑!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觅床变作床,需仆成彼仆!

  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有情众,资生大根本!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28)

  (28)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18-22偈颂。

  伟大的龙钦巴尊者说,雏鸟飞不高,是因为它们的翅膀小,力气与灵敏度都不够的原因。同样的,如果没有遍知的能力,我们难以对他人产生帮助。因此,目前你只要考虑你自己的佛法修持与证悟;然后找个安静的地方,祈愿你能利益他人。这就是相对菩提心的修持。

  行菩提心是菩萨的事业,是你实际上帮助他人所做的事。对我们来说,每天要满足一个众生——伴侣、孩子或父母——的愿望都很困难了,因此,想要尝试菩萨帮助所有其他众生这种不可思议的无私事业,对多数人来说,光是想到都无法承受了,更不用说将之付诸行动。我们多少人能想像自己以无限的慷慨、完全的谦逊、不倦的忍耐来对待任何一个人?我们所听闻的菩萨事迹,其真实性就像消失的亚特兰提斯古国或独角兽一般;你能想像仿效佛陀在其身为菩萨的五百世之一,把身体布施给饥饿的母虎,让它向以喂食幼虎?这些想法塞不进我们充满逻辑、受过教育的心智里。我们强烈的自私与我执,更阻碍了我们了解这种无私行为的任何可能性。要我们拋弃儿女、伴侣、父母、家庭?不!这是绝对无法想像的!

  修持行菩提心是很不容易的;而另一面,修持愿菩提心却极为简单,而且不需付出任何代价。对于我们这些想要成为菩萨,而且需要各种助力的初学者而言,应用愿菩提心是更适当、安全而容易的法门。

  虽然发愿在灵性法道上很重要,但知道我们应该发何种愿或许更为重要。初学者往往对此不甚了解,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才是对他们真正有益的,而什么是有害的,就更少人知道了;至于什么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大家则是一无所知。所幸,过往的伟大上师对这个主题有很好的建议,那就是:效法伟大的菩萨。

  比如寂天菩萨就写到:

  为于十方际,成办有情利,吾行愿得知,文殊圆满行!(29)

  (29)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十品,第54偈颂。

  许多发愿祈请文是过往的圣者所写的,「祈愿文之王」:《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就是其中之一。它被认为是所有祈愿文中的最殊胜的一篇,它包含了以下的偈颂: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爲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

  如果念诵别人写的字句让你觉得不切身,你可以自己写;或者你也可以修改原有的祈愿文,让它更能反映你想要说的想法。例如:

  祈愿任何佛所教,自然内化入于我,愿我自然能了悟。(30)

  (注(30) 莲师祈愿文,宗萨蒋扬钦哲诺布英译。

  Whatever the Buddha taught,

  Effortlessly may it enter my being ,and

  Effortlessly may I understand it.)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发愿。佛法既广大又深奥,有时会超越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虽然普遍都认为,研读佛法能让我们增进了解;但事实上,究竟的了悟只能透过诸佛的加持达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祈愿,愿我们对于佛法的了解——这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证悟是必要的——自然地于我们心中升起。

  祈愿自己不只在知识上理解佛法,也能在经验上了解它。

  祈愿自己能体现究竟与相对菩提心,因此能不光靠外表、知识与政治影响力来吸引与怀柔众生。

  祈愿与大众结缘——甚至那些在一堆人当中,只是对你色彩鲜艳的运动衫瞄了一眼的人——祈愿佛法的种子因而播种在他们的心田里。

  祈愿佛法持续兴盛。祈愿许多伟大的佛法持有者现世,愿他们在解脱一切众生的努力上毫无障碍。

  祈愿你的身体、你的仪态、你的想法和各种念头,不论以何种方式,都能够利益众生。比方说,如果我突然急着想要查看股票行情,愿这个世俗的念头也能成熟为利益众生的化现。

  祈愿自己永远不要投生在亿万富翁的家庭,因为这样的环境只会让你看到世界美好的一面,剥夺你了解佛法的财富。同时,祈愿你能成为美国、中国或俄罗斯的总统,因而你能运用这个职位所赋予的权力,善巧地利益众生。

  祈愿成为大都市里破败红灯区里的一名妓女,让每个与你相识的人,在他们心中都生起菩提心。

  祈愿能认真彻底地修持佛法,祈愿你不要总是想要等到适当的时机才开始修持。一有时间,你就找个安静的地方修持。

  祈愿永远不要因为想要获取更多佛法上的学术知识,因而不去修持已经了解的佛法。

  祈愿你能体验悲伤。

  祈愿你不论多么无知,总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祈愿当你追求无意义的欲望时,你欲望的目标能引导你去利益众生。当你发脾气时,愿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并能获得一些领悟。当你感到沮丧时,愿那沮丧成为你了悟真谛之因。

  而最重要的是,一直祈愿去「祈愿」。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朝圣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