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4个比利》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24个比利》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29 20:2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24个比利》经典读后感10篇

  《24个比利》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凯斯著作,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4个比利》读后感(一):出来混的最终都是要还的

  读完《24个比利》,很被比利的故事所吸引。尤其是前期治疗和比利最后那段崩溃时期经历老师讲述比利经历部分比较平淡,因为涉及多个人格的交替,其实读来是比较混乱的。能记住的只是其中部分主要人格。但这并不影响对比利经历的了解,但读完整个故事有些总结性的观点

  1. 分裂出来的人格年龄不会超过比利当时年龄

  2. 年纪较小的人格几乎不随比利年龄增长而同步,但年龄较长的人格则会随时间有所成长,但这种情况认为是年龄较小人格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无法自我成长

  3. 分裂出来人格性格取决于比利核心性格当时所渴望的事物决定,是现实的投影。

  4. 但部分不受欢迎的性格,我认为是比利对自身性格缺点的剥离与逃避。而这种剥离在新的人格上得到加强。老师所有技能都不如单一人格所掌握的技能是有力的证明

  5. 所有人格中只有两位女性,但这两位情况略有不同,克莉丝汀诞生大约在比利妹妹出生时期,我理解她是比利还未有性别意识时创造的玩伴,并包含他妹妹的投影;但阿达拉娜则应该是比利性格中女性化的一面

  我认为比利人格分裂的部分原因来自继父的虐待,但更主要原因在于比利继承他生父的敏感性格造成比利在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或面对的问题时人格不断分裂。

  比利消极的性格造成从妹妹出生渴望玩伴开始分裂,直到因强奸罪被捕这段时间对所有问题仅仅是逃避,但产生新的人格确积极解决问题,但无法解决多重人格带来的混乱。

  因为年幼无知逃避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直接毁了比利后来的生活,并花费更大的努力解决问题。

  《24个比利》读后感(二):24个比利

  看了很久看完24个比利。有很多人把它和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做比较。后者更完整,更有感情共鸣,转折更触目惊心。但是我觉得能把这个故事讲明白真是太太太太不容易了。一边看一边做人格记录不然完全记不住。前一部分是对前十个人格和案件的描述,后面是对比利从小到大心理背景的探寻。在24个人格里老师的存在真是让人觉得非常神奇,从研究上来说也有很大的科学价值吧。从书里的描述我从来没怀疑过他是在故意骗人。不过最后的结局感觉已经完全失控了,人格的变化也没有记录的必要了。已经被社会抛弃了,法律也并没有保护他。虽然对被害人而言也说得过去,但还是觉得有点可惜。果然天才都比较极端。

  比利,记忆丧失

  大卫,承受者8,畏惧

  克里斯朵夫13伦敦腔

  克莉丝汀3

  汤姆16,电子专家,逃脱专家,背叛性格,萨克斯风,牛脾气

  亚瑟,医学与生物学,逻辑由他指挥,血液学,法律

  亚伦,一般由他来交谈18,抽烟

  丹尼14,第一见到史凯瑞的人,画家,害羞

  雷根,枪,南斯拉夫口音,守护者,牢房由他指挥,空手道,柔道,控制肾上腺素

  阿达娜 从聚光灯拉人,女同性恋,写诗,做家务,整理花束

  萧恩,听不见。打碎糖果罐

  马克,好奇心,照顾老人,擦洗地板,换尿布,倒马桶

  杰森,压力安全阀,大叫

  鲍比,在幻想迷失

  塞谬尔,犹太人,拿手祈祷

  菲利普,这个大概是撞了狗屎运了,纽约,部队,布鲁克林口音,打劫同性恋

  凯文,丢石块,倒卖大麻,玛琳

  提摩西,爱花,整理花束

  马丁,高尔夫,势利鬼

  艾蒲芳,缝衣服洗碗,漂亮聪明,波士顿口音,设法拷打,杀死米查

  华特,澳洲,打猎追逐

  李,喜剧演员,喜欢开玩笑,在监狱里出现,恶作剧

  史蒂夫,驾驶员,惹人发笑

  《24个比利》读后感(三):你看见自由颜色了吗?

  《24个比利》记述了美国史上第一个身犯重罪因多重精神分裂症而被判无罪的比利·米利根的传记。

  初读第一部分“混乱时期”——比利因三项强奸罪被捕,接受治疗,一系列听证会,比较平淡,类似《致命IP》、《禁闭岛》等精神分裂的电影看多了,也就无动于衷。倒是脑补小李子怎么分裂成三岁女童、英伦腔学霸阿瑟、爆裂的斯拉夫共产党员、女同性恋者(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拥挤的房间》预计2018年上映)。

  到第二部分“老师诞生”,讲述了比利的成长经过,各个人格诞生的事件,就愈发觉得他的可怜和孤独

  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8、9岁的比利被继父鸡奸、活埋等虐待,又因为自卑孤僻的性格被同学欺凌,致使萌生自杀念头。之后因为人格的转换,被“不受欢迎的人格”主导,先后在精神病院、感化所、监狱度过少年时期。

  《24个比利》读后感(四):善待每一个被称为“异类”的人

  看完了《24个比利》,心情沉重。从没有任何一部小说能让我有这样的感觉。 年幼的比利,因做错事感到害怕或是悲伤时候,总会选择闭上眼睛。因为闭上眼睛就可以不用接受惩罚,也不用感到难过。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一切都过去了,所有的事情都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比利的人格越来越多。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个地方做某些事,突然发现自己身处另一个地方。时间过去,但却不知道曾发生过什么,所以才被比利成为“被偷走的时间”。此时的比利恐惧到了极点,清醒时总会选择各种各样的自杀方式。好在,比利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愿意帮他弄明白“被偷走的时间”,愿意帮他融合人格。可是,有善良的人,就有丑恶的人。那些剥夺了比利自由与权力的人,将比利推入绝望的深渊。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比利只能麻痹自己,让自己活在一个没有情感没有痛苦世界,因为只有在那里,比利才不会悲伤。 最后,愿每个人都被世界温柔相待。

  《24个比利》读后感(五):[每周读书 九十二] Daniel Keyes——《24个比利》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MapleJustin

  1977 年,比利·米利根(原名:William Stanley Milligan)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发生了三起抢劫强奸案,却被诊断为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而获无罪释放。这件事情在当时引发群众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演技超凡的罪犯,甚至有人企图谋杀当时还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比利。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作家 Daniel Keyes 与比利经过数百次的谈话,采访了 62 位与比利相关的医生、护士以及亲人朋友,于 1981 年出版《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一书,揭露比利悲惨的一生,试图为比利正名。

  2014 年 6 月,作家 Daniel 逝世,同年 12 月,比利因癌症逝世。我想这可能是最近这本书又热门起来的原因。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深刻震撼,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技巧与故事情节,而是这个真实的事件令人瞠目结舌。比利的一生过得太坎坷,太悲惨,人们不信任与攻击太冷漠,太残酷

  我们普通人也会有类似多重人格出现的时候,比如情绪低落的时候,比如有反社会情绪的时候,但是普通人与病人的区别就在于:分裂症患者在人格转换的时候并不共享记忆,其中一个人格无法记住另一个人格做过的事情,而且每个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名字和生活背景。这一点应当是出于自我保护而演变出来的,因为多重人格分裂的病人大都受到过巨大心灵无法承受的打击,才分裂出一个用于承受痛苦的人格,而自己的核心人格则可以眼睛一闭忘记痛苦。

  比利就是在年幼的时候,遭遇继父的虐待,才分裂出用于承受痛苦的丹尼与戴维两个人格。比利的核心人格的感受就是,一旦继父要虐待他了,他就把眼睛闭起来,等到睁开眼睛的时候,他不知道怎么就到了另一个地方,时间也不对了,但是所有的痛苦就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什么样的痛苦能够让一个人非得分裂出一个独立的人格来承受呢?比利的继父不仅殴打他,辱骂他,还鸡奸了他,甚至曾经活埋过他,并告诉他如果他跟母亲说起这件事情就会把他杀掉然后跟母亲说他自己跑掉了。继父对比利地狱般的虐待正是比利的心智崩溃的开始。

  他早期分裂出的人格是用于承受痛苦的,后来他又相继分裂出许多其他的人格。在医生的帮助下,主要人格都陆续出来与医生交谈,经过长时间耐心的治疗,比利终于开始以核心人格为基础融合其他的人格。当大多数人格成功融合的时候,一个全新的人格“老师”出现了。医生问他除了画画(比利有好几个人格都擅长绘画,曾以卖画维生)还希望做什么,最后他选择让医生认识的作家把他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虐待儿童的事情。于是有了这部《24 个比利》,大多数完整的记忆与有逻辑的叙述,都是由这个融合的人格“老师”对作家讲述的。

  但是事情并不总是美好的。比利虽然被判无罪却需要一直呆在精神病院里接受治疗。一开始他呆的医院都是有学术界权威的医生在主导,大家很快就相信比利确实是人格分裂而不是装出来的,都尽心尽力想要帮助比利康复。但是随着比利可以假释的期限临近,外界的报刊舆论对比利的声讨越来越激烈,什么“强奸犯很快就可以自由出入我市”之类的报道每天都上头条。刚刚才能融合的比利看到这些报道后承受了相当的打击,人格又开始分裂。由于分裂的人格无法记得上一个人格的记忆,他有时候醒来发现自己被人抓住,就开始反抗,造成了医护人员伤害。这正好应了外界的批评,比利再次接收法院的审判。

  最后他被判送入以收治精神病犯人而臭名昭著的利马医院,传说进入这家医院就相当于判了死刑。比利在这家医院遭受了毒打,注射了过量镇静剂(镇静剂不利于多重人格分裂症,会恶化病情),比利在利玛医院期间 Daniel 还与他一直联系,后来把他的抗争的故事写成了本书的续集《比利战争(The Milligan Wars)》。由于各种原因,这本书于 1994 年在日本出版,2000 年于台湾出版,却始终无法在美国出版。

  从《24个比利》这本书,我们看不到作者刻意埋伏的悬念与注重情节的轻重安排,分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题材,只要稍加修剪就能成为一本极好的犯罪小说,但是作者不。从一开始作者就阐明了比利的全部 24 个人格,然后从比利被捕开始,到比利的多重人格被发现,到比利融合开始回忆自己悲惨的一生,到比利被关进利马医院遭受非人的待遇再也找不回融合的人格。作者写这本书以尽量纪实的视角去写,他是为了帮比利发出控诉而写,不是为了写小说而写。说实话,以一部文学作品的视角,书中很多铺陈比利人格切换的故事的地方都可以省略,以使情节更加紧凑,这部作品在写作技巧上可谓平平无奇,但是他道出的故事却惊天动地

  2015.09.05/下午

  于自宅

  原文:[每周读书 九十二] Daniel Keyes——《24个比利》

  《24个比利》读后感(六):愿你被世界以温柔相待

  比利的一生很短暂,并且充斥着各种不幸与痛苦。看完后非常同情于他,不仅从小没有享受的一个儿童应该有的幸福快乐,反到承受了一个儿童不该承受的痛苦。倘若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幸福的家庭,没有受到继父的毒打和猥亵,以及一些列的家庭纷争,他还会出现人格分裂吗?我认为不一定。比利用他的一生,来让全世界的人认识到什么是人格分裂,为什么会出现人格分裂,以及需要重视对儿童的关爱。但他的一生是怎样的可怜与痛苦啊?我不能想象,也不能体会到,但我对比利深感同情。如果没有这些意外,他可能是一个优秀杰出的人,也或许正是因为人格分裂才得以显现出的这些技能?也说不一定。

  经过了2-3年受尽折磨的煎熬与等待,比利最后还是回到了阿森斯心理康复中心治疗,但作者也没有介绍最后的结果,是否康复,是否重获自由,是否安好...

  《24个比利》读后感(七):《24个比利》评论-6分

  开始的时候,我是抱着非常好奇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我喜欢写精神病人的书,并且还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来。多重人格分裂症!真实存在的一种精神疾病,比利是由24个人共同构成的,是一个集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这样多厉害!但他们彼此之间并不完全认识,各自都处在黑暗之中,也没准哪个人格就会出来待上一会儿。

  作者的写作素材来自于“老师”,唯一的清醒人格,也是比利融合之后的人格,“老师”与作者进行沟通、讲述和回忆,只有他能明了所有24个人的来龙去脉,才铸就了这本书。写作方式非常的“客观”,活生生的记录,谈不上什么文学,几乎不参与任何主观的情感。第一章还不错,第二章极其详细的讲述了这个集体的面貌,关系,历史,还有具体犯罪的过程,太过于巨细,看的有些无味了,太过细密的东西,让人觉得累赘,难以下咽。第三章讲述了比利后续的问题,倒也没有一个精准的定论,就那么回事罢了。

  这个题材倒是很好,精简一些,加入些文学化的整理,应该会让读者印象更加深刻。比利这个争议性的人物,必然会引起双方面的对峙,无罪或有罪,每一次犯罪,都是几个人格共同完成的,比利这个肉身,一直在各种治疗或监狱当中,一直处在法律和医院的范畴里,罪行无从定论,治愈无从定论,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的苟且着,这也算是一种惩罚了。

  情节太过曲折和复杂,不能一一赘述,但这个故事很独特,作者就是给读者一次评判的机会,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如果依我看来,比利是有罪的,犯罪的人格在犯罪的过程中,是清醒的,也有各自明确的主观目的,这是无法推脱和混淆的。我们在生活中恐怕永远也不会遇到这样的例子,只是作为增长见识而已吧。

  《24个比利》读后感(八):比利拥挤的房间

  看完以后结合以前看的影视剧,对人格分裂有了更多的了解。

  觉得比利挺可怜的,出生在一个奇葩的家庭,母亲品行有问题,生父自杀,从小遭遇继父毒打强奸。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承受的太多太多。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所以他的自我保护机制为他创造了23个不同的人格来解离痛苦。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的qq签名: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军队。

  本来很励志的句子,放在比利身上,却只剩下心酸和无尽的唏嘘。

  比利因为其他人格犯罪进监狱,之后就审判,发现人格分裂,转移治疗,找出所有人格,人格融合出“老师”,审判,转移至恐怖的利玛医院,人格再次全部分裂,再审判,再转移…比利的人生就是一部血泪史。

  作为观众我应该算是原谅了比利的罪行。我想,这本书的出版更多的应该是想引起人们对于精神病的关注,以及为法律在对人格分裂罪犯进行判决时提供案例。

  作为一本纪实小说,忍不住去查找相关视频真相看看比利本人,最后找到了6分钟的视频。没想到比利还是个小帅哥,看比利说话,感觉他本性是善良的。里面有比利对他的7个人格的画像,他的绘画才能真的很棒,7个人格的形象和我阅读时想象出来的有的很像,有的大相径庭,但很惊喜。

  鄙人私下以为,这本纪实书籍不那么乏味,大概是因为比利的才华,也是我最让我感到惊奇的:医学,绘画,格斗解锁,缩骨,枪械使用,电子设备的制造和十几种语言,拥有各种神奇技能简直就像电影里的super star 。

  6分钟视频链接: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252655

  《24个比利》读后感(九):无题

  从寒假就一直在读这本书,稀稀拉拉的阅读,如今终于把这本书读完。

  封皮24个比利的艺术字效果可以很好的体会到分裂的比利内心的恍惚繁杂,丹尼尔并没有将纪实性小说顺叙描写,先是写到公众是如何发现比利存在精神分裂又是如何治疗的,再写比利其中一个人格“老师”回忆从前,最后便是政府医院对比利采取的治疗措施。文中的主线是比利人格的分裂到融合,时间标注的非常清楚。

  比利的24个人格有不同的分工,有保护比利的,也有想要自杀的。智商最高的英伦腔阿瑟负责管理每个人格的出现,并将对比利不利的人格列入“不受欢迎的名单”;操着南斯拉夫口音的里根作为守护者,他有暴力倾向,因此在监狱时具有管理权,保护比利不受伤害,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安全;以及女同性恋阿拉达娜,承受痛苦的戴维,负责交际的亚伦,逃脱天赋极高的汤姆......按他们所说,在一个昏暗的屋子下有一盏聚光灯,聚光灯旁边有床,有的人在睡觉,有的人在喃喃自语,当站到聚光灯下,他们便得到了比利这个身体的控制权,而真实的比利因为无法面对现实的痛苦总想自杀而被其他人格强制沉睡。

  每个人格被催生的时间不同,这与他童年的经历有密切的关联,亲生父亲自杀,继父对他施暴和性侵...正如书面介绍所说,一个人格来承受我的痛苦,一个人格表现我的快乐,一个人格来保护我的身体,一个人格来享受他人的关爱,一个人格来学习逃脱......透过这本书深刻地懂得,童年的记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比利和丹尼尔凯斯都在2014年相继去世,听说24个比利会被拍成电影,非常期待扮演比利的演员能否还原一个真实的比利。

  (第一次写书评,语言稚嫩拙劣,如对本书的理解不正确或介绍内容有偏差,请谅解)

  Victoria

  2017年3月12日

  《24个比利》读后感(十):或许我们都是比利

  厚重的份量,花了几个月时间零零星星终于读完它,再多的文字也描绘不出我读完它的沉重,尽管这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个人情感带入。

  这是一场角色扮演的游戏,若你沉浸其中,扮演24个角色,倒也是件过瘾的事儿。可反过来想想,一个心怀童年阴影,发现自己总会不经意间丢失时间,每天生活的诚惶诚恐的年轻人,可就不是一个好玩儿的事情了。

  比利本身的性格特征是软弱,逃避的,而后面衍生出的形形色色的人格,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他自身潜意识里面的自我救赎。

  想想看,在你恐惧社交的时候,有一个人格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在你身处险境的时候,有一个人格武力超群,威风凛凛;在你对于难题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一个人格技术娴熟,头脑灵活。求之不得,对吧?

  可是看看最后比利发生了什么呢。因为各个人格之间的无秩序活动,导致比利显现出来的表现异于常人,甚至有人格偷跑出来实施了犯罪。

  但也正因为如此,比利的案例让法院开始思考对于精神病人的量刑标准。尽管在之后的人生中,他受到许多人的误解和歧视。

  他的存在令人唏嘘,却又引人思考。关于我们本身,是否每个人也是精神分裂患者呢?只是脑电波的检测并不说明问题,从而认为自己是个健全的人类。而相对于比利,或许我们只是走向了一个极端,隐藏更深入的,多重人格病症。

  来自 写作型人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