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正念》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正念》读后感10篇

2017-12-31 20: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正念》读后感10篇

  《正念》是一本由[美] 乔·卡巴金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念》读后感(一):禅修的精神

  这本书比较适合有一定禅修基础的人读,很多地方像是白话版的佛经,虽然精妙但是可能初学理解会有困难推荐先用马克-威廉姆斯的《正念禅修》作为禅修入门。

  本书三部分,第一部分关于禅修和活在当下,第二部分关于禅修的练习的各种方法,我最喜欢的是第三章:禅修的精神。

  禅修不是为了出家当和尚,要有实实在在的愿景,没有愿景是不能坚持下来的,第三章帮我理清了愿景问题。比如它解释了什么是“业”,为什么禅修可以破除业障?什么是自我?为什么我们会执着与自我,为什么气我自我只不过是虚妄的念头?还有为什么要寻找使命,为什么要认清万事万物的依存等等。

  禅修能让我们摆脱思维的惯性,以正念更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自己,有创造力的应对现实,从而更好的对他人和世界的认知,必然会减少给他人和自己带来无谓的痛苦自然就增加大家的幸福

  《正念》读后感(二):构建丰富多彩个人世界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在一座小岛上,生活着一群英国人和法国人。他们生活得很和谐,经常到对方家串门,农忙的时候也互相帮助。小岛和外界是隔离的,岛上的人如果想知道外界的信息,只能等每周一邮轮的到来,那时才有报纸可看。这次的报纸到来啦,几天前英法发生啦战争。看着这份报纸,脑海中远方的祖国正在遭受战火,家园被敌人毁坏。怒气和仇恨立刻充满岛上人的内心。他们厮杀啦起来。

  这则故事有意思,明明几天前就该有的厮杀,却推迟到报纸的到来。他们在报纸到达的那一刻,脑海中的世界仍旧停留在几天前。

  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只是生活在虚拟的图景中,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有限,世界随时在变化,而我们却无法实时更新自己脑海中的世界。

  真实的世界就在那,随时变化。我们的世界怎么样呢?我们的世界是如何构成的呢?我觉得是,真实世界的零星碎片,加上自己大脑的记忆,推测和臆想。我们每个人就生活在自己的这个世界中,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

  说这有什么用呢?是因为,当我们的这个独特世界充满推测和臆想,而不是真实世界。我们会容易烦恼所困扰,会变得压力丛丛,闷闷不乐。推测和臆想,是未知的,未知隐藏着无止尽的恐惧、不确定。对于这些不定的东西,人没有安全感,有的是压力。

  早晨吃饭,心里却在构造自己的期末成绩,越想越慌,,晚上洗澡,脑子里也停不下来,去想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工作好,又联想到大家都说就业压力大,自己的小心脏更受不了啦。夜晚呢,总是要失眠,想一些未来不着边际的事。

  当我们在为未来困扰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今天。本来可以享受美味的早餐,欣赏醉人的晚霞,来一次痛快的沐浴。并不是说人们要不去为未来着想,但我们首先该过好今天。臆想未来没有任何帮助,却会为当下添堵。

  以上说得种种,都和一个词有关,这个词叫做“正念”。正念疗法也是近些年来非常流行的心理疗法。

  什么叫做正念?

  按书上所说,正念意指以特殊方法专注“刻意、当下、不加判断,这种专注可滋养更多正知、清明智慧,并更能接受当下的实相”

  这句话,就是这本书的核心追求眼下的真实,让自己的独特世界充满真实,而不是未来的臆想。关注自己内心和自己周围,而不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我很想说说我们现在得这个社会。充斥着各种挑逗人神经的信息,而且标题党越来越多,水平也高了起来,不像以前那样,“女人必看,男人必看”,现在都高级起来啦,“半夜,一少女被尾随”“这样的生活,你见过吗”,我想不出来啦,我很少关注。但是这类无聊的东西弥漫在个人的世界中,人的心灵是会被滋还是日渐干枯?

  有些人整日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忽视了真实的自己。他们的认知和观点统统来自网络,他说得每一句话,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先说,某某人说道。

  这些信息对自己有意义吗,我们被信息绑架,而不是驾驭信息。我觉得我应该活在自己的真实世界中,刻意忽略一些对我来说毫无意义的信息。世界上的信息源源不断地通过手机电脑,发送到我的脑子里,我不该这么让它们为所欲为,我该有所选择。跑题啦。

  书中列举了很多关于正念的做法。不过,如果理解了正念的核心,生活中随处可正念,即刻意忽略无意义信息,专注自己真实的生活,不拘于任何形式

  《正念》读后感(三):在喧嚣的世界中获取安宁——峨眉山上菩提树下体验观山正念禅修

  这本书是我们工作坊主要推荐书目之一。

  参加正念练习朋友们的体会:

  这些天在峨眉山菩提树下的正念学习感悟挺多。

  首先感恩老师辛勤地付出

  感恩我们同伴们的分享。

  其次是我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今天我回家要爬六层楼梯,

  平时觉得很累,

  可今天我想起老师讲我们要时时觉知自己在干什么。

  我感知自己的每一动作

  每一步上台阶的步履,

  到了门口居然也不觉得累。

  走进屋子,

  开门、开灯、走动,

  感觉自己动作很优雅

  我是急性子,很难有优雅的感觉。

  原来我也可以优雅。

  还有就是老师讲的艰辛禅,

  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

  总是想逃避或者是掩盖起来,

  这两者都让我们烦恼,

  只有勇敢地面对它。

  现在我才体会到“勇敢”这两个字真正的分量。

  观山的练习中,

  我觉得自己就是峨眉山,

  我爬了很多次峨眉山,

  说实话,没有多少感觉。

  但这一次却让我了解了峨眉山。

  我感觉到了峨眉山的厚重

  稳稳扎根在大地上。

  博大的胸襟,

  承载了多少树木,

  多少生灵繁衍生息,

  还有每一年数不清的的游客。

  坚韧不拔毅力

  任凭风吹雨打

  乌云还是太阳

  它都完全接受,

  任由他们的来来去去。

  第一次从心底深处对峨眉山升起了敬意。

  菩提树下正念心理工作坊第六天课程,

  慈心禅

  对自己,

  对亲密的人,

  对讨厌的人,

  升起内心的祝福

  然后,

  自己收获的是喜悦与吉祥!

  所有的道理

  知道并不难,

  关键是我们通过练习,

  去体验,

  去践行,

  才成为我们自己内在稳定的心理结构和素质

  七天的正念练习,

  给你带来专注、从容和不迎不拒的心,

  对过去的释然,对未来的洞察,

  对当下的清醒觉知,

  你将开启一道深植内心的快乐与安宁之门。

  密集的七天正念练习,

  有助于巩固正念为你良好习惯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自如地贯穿正念,

  活在当下,

  活在和谐人际关系场,

  与亲密的人,

  甚至与敌对的人在一起。

  主要内容

  1.食禅——习惯破除练习;

  2.卧禅——身体扫描;

  3.坐禅——三分钟呼吸及半小时观呼吸练习;

  4.正念瑜伽;

  5.艰辛禅;

  6.慈心禅;

  7.行禅。

  以及有关“止”与“观”的法门,止语法门与观音法门等。

  带着正念,回到生活。——生活禅。

  Tips

  着宽松衣物,建议自带水杯;抱有一颗不评判、开放的心!

  时间:10月1日-10月7日,每日下午16:00-18:00

  地点:菩提树下工作室

  报名电话:0833-3060999

  《正念》读后感(四):次第花开

  遇见《正念》。

  在南山图书馆。

  我刚刚读完《动机与人格》,到南山图书馆,一是顺路,与子扬约见就在附近,另外也是找书,许金声译的《动机与人格》,和《哈耶克读本》。《正念》是在附近的书柜上,我看到了,但也没太留意,是找到了想要的两本书后,再返回来找。主次要分开,这是时间管理的养成习惯。

  印象模糊是有这本书的,果然,回来后在豆瓣发现,已经标了“想读”。我并不刻意去记一些东西,相信意识力量

  在图书馆读了一小半,已经知道,是需要的书,正好和《动机与人格》中的“自我实现”是吻合的。今天看完,准备买一本,放在手边,经常翻翻。于我,美好音乐、图画、文字、旅行等,都是通过高峰体验的途径。

  我也思考过,象《正见》、《正念》这样的书,读多了以后,会不会走火入魔?会不会逢人即谈佛学?想了想,笃定地感觉不会,因为这是内在的东西,自己也在吸收,而且同时对于道家、儒家、基督教等信仰兴趣未减,仍然是杂家,仍然不给自己贴上某一教派的标签,所有这些,也都还是途径,不只是通向高峰体验,是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正念》是关于禅,禅无处不在,无神秘可言。我以前对禅也有误解,认为是退让,现在知道不是,因此会更安静也更勇猛。生命姿态,不是固定在某一种形式或者某一个层次上,它一直在流动,安静,如同用明矾放在水中,使杂质沉淀,使水澄清。生于尘世,纷扰一直会来,自己放得开,别人不一定,而因为别人和自己总还是相关,所以心里有时候还是会有波动,但是明了沉静的法门,就可以通过行禅、坐禅等各类方式,使自己安宁下来。

  急躁,感性,很多时候并解决不了问题,而安静、理性,并非一切问题的钥匙,但有益于解决。

  活着,但如果只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是很可惜的事。我用手指、用脚步用心感受生活,充满了热爱和痛惜,但又能够放下,知道一切只是因缘聚合,散了,就是散了,但在还聚时,珍惜把握,不留遗憾

  《正念》里说放下:

  放下,正如字面所言,是请你别再依附任何事——包括任何想法事物事件、特殊时刻、见地或是欲望。放下,是有自觉决定,完全接纳当下所展现的;是放弃以强制、抗拒或挣扎来交换更强有力更美好状态,也是让事物如实存在,并避免因为内在的欲望、喜好或厌恶,而受到这些事物的吸引或排斥,陷入进退两难。放下好比松开手,放掉一直紧抓的东西。

  放下,其实也是因为,你无法一直拥有,无法带走。放下,也不是拒绝拥有,是该拥有的时候就拥有,不该拥有的时候,就放下。

  我理解那种无法放手的感觉,因为不甘心,因为曾经受过的伤或者曾经付出的情感,于是一直背负着历史生活,反而疏忽了当下。夏天花开的时候,还活在冬天的冰冷中,因而看不到花开,等走出冬天的时候,时令已经到秋天,这时候,又想念夏天的树荫,没有看到秋天的金黄落叶,于是,就这样周而复始,总是在过去或未来,而没有当下。

  当下,我听着莫扎特的钢琴,打着字,思绪如同流水,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想说什么,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也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我也有过去,但它们对我,形不成困扰。

  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一朵,一朵,我不曾错过

  《正念》读后感(五):摘抄

  假如说此刻会影响下一刻,那么时时环视一下,让自己跟此时发生的事接上轨。

  不理解禅修的人们会以为,禅修是种特殊的操作方式,能够神奇地平息内心浪潮,使心念的表层平滑、和缓、平静。但是,正如你不可能在水面上放玻璃板来压制风浪,同样的,你也无法人为压制内心波浪。

  你可以在禅修中找到庇护,躲避扰动心念的风浪,一段时间后,大部分的狂风巨浪会因为缺乏喂养而止息,但生命与心念之风终会又起,让我们尽力而为吧!

  “你虽然止不住浪,却可以学冲浪。”

  心念中虽常有着躁动和不耐烦,耐心却也是个选项。将不耐烦的表面刮去,将会发现底下是或粗或细的愤怒

  正式禅修中,心念偶尔会出现拉扯。会想分心于其他事情,想打发时间,或想改变已发生的事情,这些都会让自己迷失,与其如此,倒不如耐心地与出入息同坐,并在敏锐的正知下,让每一时刻所展现的如实呈现,不附加什么。

  放下,正如字面所言,是请你也别再依附任何事——包括任何想法、事物、事件、特殊时刻、见地或是欲望。放下,是有自觉的决定,完全接纳当下所展现的。

  这并非要改变你是怎样的人,不是感觉不平静时硬要你平静下来,也不是你真的生气时要慈眉善目,而是常常在心里惦记着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

  正知事物如实的状态,才可能畅行无阻,这包括我们愿意承认不知要往何处去。

  如果我们决定做正面思考,可能也有用,但这不叫禅修,只是更多思考,而且很容易会变成正面思考的禁X。

  慈心禅,你也可以练习将慈心导向一群人——受压迫的人、受苦的人、陷入战乱、暴力和仇恨的人——了解他们与你并无不同,了解他们也有所爱的人,也有希望和抱负,也需要庇护、食物与平和。

  杂事琐事并非麻烦一堆,别以为一旦逃开,就可以开始“修习”,步上道途——其实这些琐事就是我们的道。

  早起15分钟,正念冥想。

  你有发现你怎么逃也逃不了吗?你不想处理、想逃开的事,或者用纸糊上、假装没有的事,都迟早会追上你——特别是跟旧习性和恐惧有关的事。

  无害原则

  我们所称的“自我”,其实是内心的建构,不是个永久不变的现象。当外在的情况与这位“我”的信仰一致,“我”会感觉良好;一旦遇上批评、困难,或认为是障碍和溃败,“我”的感觉便很糟糕。

  事情发生时,就当做好玩吧,试着拿掉自我来看待事情。

  《正念》读后感(六):正念——我又一次看见了自己

  正念,源于东方佛法、禅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为医学界和心理学界所关注,由乔•卡巴金等学者介绍和应用研究,渐渐改良和整合为当代医学界、心理学界、健康界中最重要的发展,至今已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主流方法之一。

  •不对自己的情绪、想法、病痛等身心现象作价值判断(Non-judging),只是纯粹地觉察它们;

  •对自己当下的各种身心状况保持耐心(Patience),有耐性地与它们和平共处;

  •常保「初学者之心」(Beginner’s Mind),愿意以赤子之心面对每一个身、心事件;

  •信任(Trust)自己、相信自己的智慧与能力;

  •不努力(Non-striving)强求想要的(治疗)目的,只是无为地(non-doing)觉察当下发生的一切身心现象;

  •接受(Acceptance)现状,愿意如实地观照当下自己的身、心现象;

  •放下(Letting go)种种好、恶,只是分分秒秒地觉察当下发生的身、心事件。具体地说,正念减压有正式练习和非正式联系。前者需要练习身体扫描、正念冥想、正念瑜珈、正念行走和正念进食,通过对视觉、声音、气味、滋味、触觉等来自外界的刺激以及自身内在感觉的注意,接近内心,让自己的生活逐渐从“doing”的生存模式转化到“being”存在的模式。而后者则更加重要,是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不带评判地关注自己的当下,这更难,但经过训练,可以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

  •

  可以亲身体验各类正念练习,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困惑来感受这些练习。这些练习包括:

  (1).「正念冥想」(sitting meditation):观察随著呼吸而产生的腹部起伏运动,或者意守鼻端,观察鼻端与呼吸接触的感受;当任何妄想、情绪出现时,禅修者只是觉察它,然后将注意引回到腹部起伏的运动或鼻端;当疼痛出现时,鼓励病患观察身体的疼痛。

  (2).「身体扫描」(body scan):病患平躺或采太空人卧姿,引导注意力依序观察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从左脚脚趾开始,最后至头顶。面对妄想与疼痛的策略,与坐禅时相同,但观痛时,偶而带有观想的技巧(观想疼痛随著呼吸离开身体)。

  (3).「正念瑜伽」(mindful yoga):MBSR将「正念修行」结合「哈达瑜伽」,教导病患在练习「哈达瑜伽」的同时,观照当下的身、心现象。

  除此三种主要的禅修练习之外,为将正念修行融入日常生活,MBSR疗程亦教导「行禅」(walking meditation);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正念的技巧(mindfulness in daily life)。

  《正念》读后感(七):读后感

  因为我看到作者要把正念疗法引入现代心理治疗,于是我买了这书希望可以看到关于正念治疗的现代观点,以及科学的研究结果,以及医学应用案例。

  但是里边完全没有。

  其里边的道理偏向于妥协生活的鸡汤,但是却不能解决真正有心灵问题的人处于的困境。

  我曾经是佛教徒,对止观做过长时间的文字研究。我可以告诉诸位里边的内容没有超过传统佛教对于毗婆舍那的教导。而且更语言生涩一些。

  所以我觉得这书不是我要的。它是不透彻的传统教法的解释,而且语言比传统教法的更晦涩一些。

  我现在觉得止观的修持比不上优良的生活条件,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及人际关系,止观似乎想要绕过这一步来达到目的,好处就是很多时候这些条件要具备很难,很多人天生就不具备这些,所以是强而有力的补救方法。但是如果有一个人有这些很难有心理问题。除非附带有先天的生理问题。

  《正念》读后感(八):繁花盛开,正念于心

  一直关注知乎心理学领域的一些问题和老师,看见动机在杭州老师关于正念的文章中推荐了此书,于是就在豆瓣上标记为想读了,某次购物的时候顺手就下了单。

  坦白说这是一本有很多年历史的书了,不太知名的出版业与平平的装帧与封面,若是在图书馆书架上我可能很难会打开它。可是翻开书页,繁花盛开。这是一种奇特的阅读体验。《正念》里有一种精神,清静平和,有思想却没优越,将佛语娓娓道来。

  何谓正念?

  较之于我们当下在我们之内的,于我们身后的过去和眼前的未来,都是琐事。

  ——奥立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在我看来,正念更多是一种当下的正知。我们习与忽略当下,反而喜欢期盼还没到来,抑或是陷入对过去的缅怀。正念是保持清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当我们开始投入于所忙碌的事,往往很快又回到不自觉的状态,落入无知无觉的自动驾驶模式。要培育正念,必须一次又一次地保持自己的醒觉,提醒自己去观照,去感受,去体会存在。

  接纳当下绝非认命。经常提醒自己:“当下即是。”是清清楚楚承认正在发生的事发生了,接纳当下不会告诉你下一步要怎么做。你可以试着实践“当下即是”的深刻智慧,它会使你更认清楚现在。

  正念并不是解决生命一切问题的万灵丹,每个人在人生航道上的需要不同,值得追求的事物也不同,个人必须画出自己的航道,来回应当前的状态。

  如何修行?

  1、出入息

  出入息就是一种修行,有助于我们掌握每一时每一刻。仔细聆听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心、自己的出入息。

  2、坐禅及行禅

  坐禅及行禅说了很多,关键还是心在坐禅。心在,走在哪都是修行。入禅最简单的方法是从出入息开始,感受周知的一切。,如此以正知同事对众多目标广为观照时,太不致迷失其中。

  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禅修乃至佛教的书。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内心和外境都极度的混乱和迷茫,为时间所驱赶,我们被迫压缩时间完成更多的事,而大大增加了不能与自己同在、无法为自己存在以及整个生命领域失联的风险。我们比以前更迫切需要内在的智慧与心智的扭转。

  相关关键字推荐阅读:

  当下的力量

  极简生活主义

  唯我们觉醒之时,方是黎明。

  ——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Henry David Thoreau, Walden》

  文/湛庐

  与2015年春

  《正念》读后感(九):随身修禅,随处安心

  冥想、打坐、禅修不是宗教赋予他们意义,而是他们本身就有意义。

  此刻此身此地,专注当下的一呼一吸,意在理解而不是批判。

  经典摘录:

  1、我们往往会透过有色眼镜观察事物,我们的评判标准是某物究竟于我有利与否,或者究竟符合我的信仰与哲学与否。如果于我有利,我就喜之。如果于我不利,我就恶之。如果既无利又无害,我就对它没有感觉。

  2、当你打算封闭或关闭自己的情感时,不妨打开心扉。如果感到痛苦或悲伤,请任它们顺其自然。容许自己感受自己的任何感受。

  3、要克服脑子中其他部分浮现出的这种完全可以预见的反对念头,你需要在前一天晚上就下定早起的决心,即无论自己第二天产生什么样的想法都要早起。这才是真正的意志和自律。

  4、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之所以陷于困顿,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经营生活,因为我们不愿承担该担负的责任,因为我们不愿解决自己的困难。

  《正念》读后感(十):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

  正念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现在和自己,即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及不做判断。正念,最早的文献出处,来自佛教《四念住经》,它在二千六百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正式介绍,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有时正念也被称为“观禅”或“内观禅”。

  正念的体会能让我们从更贴切的角度去意识到自己的内心,觉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剖析本质做出改变,这大大有利于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咨客也可以运用相应的方法,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http://www.chinesepsy.org/newsdetail.aspx?id=463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正念》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