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读后感10篇

2018-01-05 20: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读后感10篇

  《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是一本由爱岑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读后感(一):评论

  the bar exam is an endurance test.it’s designed to shake you up, to gauge how you react under the gun.

  There is no way you or anyone else can know everything.the key is to learn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do you best.

  quot;endurance test " 简单明了的两个单词,却一语道破天际。Not only bar test , but the most test , such as TOEFL ,GRE ,etc .追逐梦想过程就是一场endurance test,每个人都在进行着一场永不停息的马拉松赛跑。

  我们常常说,人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方面,EQ和IQ,却恰恰忽略和一个最重要因素AQ(adersity quotient),即一个人在遭遇挫折和阻力是表现出来的状态

  react under the gun (在手枪威逼下的反应),说的多么贴切,很多东西根本可能在短时间达到,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做好,考平时积累和强化形成的“本能”走下去,有点儿像武侠的最高境界的“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食无不饱,居无不安小人也。” 人就要在关键时候自己一把,在黑暗中才有可能最大化的挖掘自己的潜能。

  《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读后感(二):读完很有努力学习冲动

  这本书我读了几天了,真的很励志。以前就听说在美国读书的人每天都好像不用睡,这本书又再次验证了。我感觉作者真的很有读书的天分,也很有热情。读书要的就是这一份热情,不仅是读书,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如何努力读书,看到的更加是她对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从而渗透到美国的每一个角落,延伸回来中国。

  因为作者的一份热情感染了我,现在我也特别喜欢读书,感觉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小天地不错,很励志,很值得人一看。

  《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读后感(三):坚持奔跑,梦想就在不远处

  无意当中发现这本书十分欣喜,花两天时间把它看完,四个字来评价:相恨见晚。

  这是一本教我如何克服学习障碍的书。

  作者初到美国,不适应扑面而来阅读作业,为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每天晚上加班加点的呆在图书馆里, 拼命的读,因为落下一点,以后就赶不上了。法律文章那么晦涩,案例那么长,那么饶,她一点一点的坚持过来了,慢慢不紧能够完成老师的任务,还超额的做了相关资料的阅读和笔记。回想当初自己上美国文学的时候,拼命的不想读,可是不读,文章仍然在那里,作业还是再那里,最后为了敷衍了事,只得上网拼命搜寻它的中文版本,一个学期下来,美国文学只拿了C,阅读水平是一点也没有提高。

  我突然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并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虽然这是老生常谈,也许只有自己经历过才懂得吧。很多时候,我们学习或努力看似毫无用处,其实我们所学都会成为一笔宝贵财富。在某一个转角处,终于发现他的意义时,我们会感谢当初那么的认真和努力的自己。

  其实,想克服阅读障碍最好的方式应该就是阅读了,越痛苦的时候越是在走上坡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认为自己肯定不能完成的事情,就是在一点一点的坚持当中完成了。而且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之前没有好好阅读,偷懒,现在得加倍偿还了。lsat的阅读那么难,逃避解决不了问题的。很多时候困难就像是纸老虎,只要鼓足勇气,努力向前,它终会被自己击倒的。

  困难如同粪便。如果放在桶里,只能恶臭不堪;若是把它拿来当做肥料,却能滋养大地,让蔬菜茁壮成长。所以不能看到困难就停滞不前,那只能“遗臭万年”;不畏难,坚持去做,,无论如何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精神的大地也会滋养,知识树也会开出灿烂花朵。这是克服学习障碍最朴实且最有效方法

  这是一本教我如何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书。

  在作者的“苦难”一年llm学习生涯中,她总是可以找到快乐美丽。再困难的时候,她也能感受到身边的诗意与美好。期末复印材料,复印机咔吱咔吱的声音,在她看来是二胡的音乐;枯燥的法条中无数个定义,在她看来是一朵又一朵的莲花,充满神奇魅力准备律考当成游戏,其中的一个个垄长的案例,在她看来是一个个小小说……她把单调乏味的生活,都看的那么美好,有趣。生活是如此的有趣,充满好奇心的我是不是应该好好的探索?

  作者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她可以将法律中的冰冷的法条深刻理解,和人千年来的本性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刹那间,他们就变成了一个个活泼的例子,映入大脑,想忘都忘不掉吧。

  小王子忧伤的时候才看夕阳。作者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的房子里看夕阳,即使在准备律考最忙碌那段时间,每天也要花半小时欣赏夕阳的妖娆。她的生活里,花香诗歌和音乐,将那些厚的惊人的教材温柔包裹,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如何叫人不对生活充满向往。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们为了跟紧其脚步,也不要忘记身边的那一缕夕阳,那一朵小花的美好。

  这是一本教我如何热爱生命的书。

  热爱生命最高境界,那热爱身体却为基础。如果因为懒惰,或者事情太忙为由,不锻炼自己的身体,那我们拿什么来热爱自己的生命呢。换句话说,只有当你认真热爱自己身体时,才可以用同样的热情爱自己生命中其他事情。

  文章说了一个小故事

  开学第一天,思想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胳膊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他做了一下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

  一年之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下来,他就是以后的大哲学家柏拉图。

  对啊,生活中有那么多都是简单的事情,大家都能做得到,可是能够坚持下来的人,确是少之又少。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锻炼保护得好,哪有什么资格去谈虚无宏观的“生命”?

  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幸福在于运动,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灵的。”运动身体的同时,心灵不由自主也被运动了。只有“运动”自己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何况运动也能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呢~~

  一本相恨见晚的书,不过不是有句话说:“It's never too late.” 梦想在向我招手,我需要不停的奔跑,梦想终将实现,因为她在前方不远处。

  《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读后感(四):有一种成功的必然

  看到这本书还是很偶然的,在图书馆F4文史区尚未归架的书籍中随手拿到它,本以为是一本虚构的不贴谱的留洋女的爱情小说,但是粗略地翻了几页,发现里面完全就是纪实,但是所读的那些内容并不枯燥,所以便把这本书借了出来。

  本书的作者所取的笔名是“爱岑”,这个“岑”应该是她的女儿小天使刘彦岑”吧。作者本硕在北京大学就读,之后负笈游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本书的主线内容是她在宾大法学院的求学经历,还穿插了许多作者在宾大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以及考试和工作的经历。文字流畅,情感真挚,即使涉及到关于法律专业知识,作者也能够举重若轻,将内容简明扼要清晰地表述出来,并不会让法律专业之外的读者感到枯燥。

  读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感触和思考,不论是在法律上的普识,文字上的流畅,还是精神上的鼓舞,都给了我很多的启迪。我是觉得这本书应该被大家读到,不论是法律类专业的同学,还是其他专业的同学,甚至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够从这本书中为作者的那种精神和行动所感染。

  尽管,当我反复几次将这本书推荐给我在法律系的朋友们时,他们往往都不会去读,仅仅一笑了之。毕竟自己的课业也经繁重,而且大牛在美国的经历,看似对自己的现状应该不会有神仙指路的效用,即便读了之后,了解了人家的经历,自己还是那个平凡的自己,何必读呢?对此我想说,不论是这本书,还是许多书,乃至很多事,我觉得只有你肯真正地去看一下经历一下,才能够真正客观地对它做出一个评价。

  本书亮点很多,不做列举,不做摘录,希望有心人能够读一读这本书,时间似海绵。

  《美国常春藤上的中国蜗牛》读后感(五):那些变了和没变的事

  昨天上午去新图借的书,今天上午读完,用了刚好一天时间。

  作者是2001年出国读的LLM,比起那个时候来,国内的法学教育在国际化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的进步,很多国外的书陆续有了中译版,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也已经可以阅读原版的书籍,对于国外法律制度文化的了解自然比那个时候要多很多。比如,作者说,去美国之前不知道多数意见和协同意见,现在只要是上过宪法或者比较宪法的学生,都知道这些基本概念。作者出去之前没有怎么读过案例,而现在的我们在本科阶段就可以选修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或者全英文授课的课程,和他们那时相比,已经幸运很多了。

  作者的文笔中可以看得出那种单纯的为自己的祖国自豪的朴实爱国主义情感,快十年以后,我们这代人看到,即有些陌生,又有些许莫名的感动

  那些没变的又是什么呢?

  他们搜索还是用Westlaw,LLM出去了一样还是得回来。JD还是一样的难申,就算读了JSD,与其留在美国一个二三流大学,很多人还是愿意回国任教……

  这些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法学院的学生还是一样的苦逼,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要应付海量专业课和通过率最低的律考。当然,大家也是一样地拼,一样地充满斗志。

  那些变了和没变的人。她在书里提到了何美欢老师,鼓励她写关于美国证券法的教科书。十年过去,何老师就已经不在了,我们零字班的孩子们甚至都没有见过她一面。作者在UPenn的导师是Jacques deLisle,这个星期刚刚来过清华,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会议第二天刚好是他生日,大家纷纷祝他生日快乐,他窘迫地笑,低头说:“唉,别说了!”样子特别可爱

  无论如何,还是很佩服作者的拼劲。这会让你觉得,无论最后她有多么高的收入、多么响亮的Title ,都是她凭自己的实力挣来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